1 X72n1435_p0321b03
無異禪師廣錄卷第二十二 2 X72n1435_p0321b04
  3 X72n1435_p0321b05
    住博山法孫 弘瀚 彙編 4 X72n1435_p0321b06
    首座法孫 弘裕 同集 5 X72n1435_p0321b07
  宗教答響二 6 X72n1435_p0321b08
   願力品第六 7 X72n1435_p0321b09
問。發菩提心。最勝功德。利他自利。為菩薩行。如諸比 8 X72n1435_p0321b10
丘對佛菩薩。發大誓願。為是義故。其如宰官當權住 9 X72n1435_p0321b11
世。一切易辦。至或卑微分力歉薄。作何願力。而為功 10 X72n1435_p0321b12
德。 11 X72n1435_p0321b13
師云。法門無量。願為先導。世出世法。無願不成。願者 12 X72n1435_p0321b14
好也。欲也。欲捨離一切惡法故。欲破除無明結使故。 13 X72n1435_p0321b15
欲入諸菩薩甚深法門故。欲廣行善法。饒益有情故。 14 X72n1435_p0321b16
欲化諸眾生。同成佛道故。若無有願。如畫無膠。如馬 15 X72n1435_p0321b17
無轡。如陶家器。雖成其坏。未經火煆。終不堪用。是故 16 X72n1435_p0321b18
初心學者。及諸菩薩。以願為基本。故更以弘誓堅之。 17 X72n1435_p0321b19
弘者廣也。誓者制也。以弘誓願。廣制其心。令無退墮。 18 X72n1435_p0321b20
釋迦大師因地中。發四弘誓願。謂眾生無邊誓願度。 19 X72n1435_p0321b21
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 20 X72n1435_p0321b22
成。然發願度生。必能自度。入此法門。煩惱自斷。法門 21 X72n1435_p0321b23
自深。佛道自成矣。發此誓願。須以勇猛智力。資以自 22 X72n1435_p0321b24
強。如有力人無有怯弱。無有退轉。徑入佛道。斯誓願 23 X72n1435_p0321c01
最為有力也。是故金剛藏菩薩。於華嚴會上。令諸菩 24 X72n1435_p0321c02
薩憶念本所誓願。普大饒益一切眾生。皆令得入不 25 X72n1435_p0321c03
思議智慧之門。又諸菩薩。因地有大智力。發大誓願。 26 X72n1435_p0321c04
謂能摧怨敵故。不可屈折故。知是處非處。無因惡因 27 X72n1435_p0321c05
等。儒云終日乾乾。此亦剛毅之象。以自強不息。而入 28 X72n1435_p0321c06
道故。初心者。勇猛智力。降伏魔外。入深法門故。若無 29 X72n1435_p0321c07
願力者。譬如種子無陽。悉爛壞故。此願力非但比丘 30 X72n1435_p0321c08
能發。諸宰官亦當發。豈但宰官有權位能發。即一切 31 X72n1435_p0321c09
長者居士。乃至最卑微無勢者。皆悉當發此誓願。自 32 X72n1435_p0321c10
度度人。將所修功德。悉皆回向大地眾生。同成佛道。 33 X72n1435_p0321c11
此即覺心。覺心者即菩提心也。此心不可分發。當全 34 X72n1435_p0321c12
發。又不可間發。當時時發。數數發。對佛發。對菩薩發。 35 X72n1435_p0321c13
對聖僧發。對善知識亦發。對一切僧友。及有情。一切 36 X72n1435_p0321c14
眾生前。悉當發。以此大心。直至成佛。皆願力故。故知 37 X72n1435_p0321c15
願力乃佛法先導。如有一人。我欲參禪。決不退墮。即 38 X72n1435_p0321c16
願力故。豈但善願。即世間所欲。皆以願力成故。昔有 39 X72n1435_p0321c17
一推車人。不信佛法。一日推車。至塔邊過。見火燒寶 40 X72n1435_p0321c18
塔。心不忍壞嚴飾故。進前救之。已戲發願言。佛說有 41 X72n1435_p0321c19
果報法。我救此寶塔。願我來世。為一最長大有力者。 42 X72n1435_p0321c20
捨此身已。即生阿修羅道。其身最長大而有力。此戲 43 X72n1435_p0321c21
發願。亦滿足不虛。況真實心。至誠心而發願。無有不 44 X72n1435_p0321c22
滿足者。如初心發願。慎不可生卑劣想。當發菩提心。 45 X72n1435_p0321c23
凡所修最微善根。及最殊功德。悉皆發願。回向於大 46 X72n1435_p0321c24
地眾生。同成佛道。縱於其中。顛倒退墮。亦藉願力相 47 X72n1435_p0322a01
資。如無目人有牽引者。能前進故。修淨土者。以信行 48 X72n1435_p0322a02
願為資糧。參禪者。安得不以願力為導引耶。在家欲 49 X72n1435_p0322a03
捨塵勞。欲離火宅。欲出生死。欲免輪迴。非願力堅強。 50 X72n1435_p0322a04
則不能也。是故當發大願。豈以卑劣。而不發大心乎。 51 X72n1435_p0322a05
若達平等實相。一微細眾生。與毗盧遮那佛。等無有 52 X72n1435_p0322a06
異。華嚴疏謂。遮那如來入一微細眾生身中入定。全 53 X72n1435_p0322a07
身不散。此眾生不覺不知。謂佛生同體故。理無分齊 54 X72n1435_p0322a08
故。維摩經謂。供養難勝如來。與最下乞者等。斯達實 55 X72n1435_p0322a09
相之理。無所分別。以此觀。人有貴賤。位有尊卑。而心 56 X72n1435_p0322a10
無高下也。是故當發大心。以願力維持。直成佛道。似 57 X72n1435_p0322a11
不可須臾有間然也。 58 X72n1435_p0322a12
   懺悔品第七 59 X72n1435_p0322a13
問。懺悔二義。概括過未眾生惡業。宜於自心皆悉懺 60 X72n1435_p0322a14
悔。今如請僧禮拜求懺。或復持般若諸經。皆懺悔義。 61 X72n1435_p0322a15
又復自心朝夕懺悔。此於法中。是一是二。有淺深否。 62 X72n1435_p0322a16
師云。業繫之身。眾苦逼迫。五陰熾盛。六賊交侵。心識 63 X72n1435_p0322a17
奔馳。無暫停息。起十惡之業因。償無窮之苦果。貪嗔 64 X72n1435_p0322a18
癡愛。猶如猛火。妄言綺語。疾於迅流。造殺盜婬。無底 65 X72n1435_p0322a19
畔之深坑。著見慢眠。沒涯岸之苦海。起六十二種邪 66 X72n1435_p0322a20
見。成八萬四千障門。障菩提心。障菩提道。障菩提行。 67 X72n1435_p0322a21
障菩提願。輪迴三有。不聞佛法僧之洪名。汩沒四生。 68 X72n1435_p0322a22
那識過現未之報應。殊不知因連於果。果徹於因。因 69 X72n1435_p0322a23
果相詶。絲髮不爽。因微果熾。慎身分造十習之愆。作 70 X72n1435_p0322a24
少償多。故地獄有六交之報。若不痛申懺悔悛革前 71 X72n1435_p0322b01
非。互造互償。無有窮已。夫懺者。梵語懺摩。此云悔過。 72 X72n1435_p0322b02
懺謂永斷未來非。悔謂恥心於往犯。故云已作之罪 73 X72n1435_p0322b03
願乞消除。未來之非更不敢造。洗心懺悔者。有二種 74 X72n1435_p0322b04
義。一者理懺。二者事懺。理懺者。如云罪從心起將心 75 X72n1435_p0322b05
懺。心若滅時罪亦亡。罪亡心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 76 X72n1435_p0322b06
懺悔。又云。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 77 X72n1435_p0322b07
日能消除。如云罪從業起。業從心起。心既無生。罪將 78 X72n1435_p0322b08
安寄。良以眾生業累深厚。剎那靜念。倏忽萬端。若不 79 X72n1435_p0322b09
深達實相之理。難以去除。不究緣生之法。何能滅罪。 80 X72n1435_p0322b10
永嘉大師云。觀實相無人法。剎那滅卻阿鼻業。若真 81 X72n1435_p0322b11
實究理。惟參禪一門最為確當。單提一句話頭。大理 82 X72n1435_p0322b12
不明。如喪考妣。果有如喪考妣之心。自然識浪不生。 83 X72n1435_p0322b13
業不能繫。不然則遏捺妄心。令妄不起。謂之心亡。謂 84 X72n1435_p0322b14
之罪滅。大似隔靴抓癢。欲滅罪愆。欲了生死。欲出輪 85 X72n1435_p0322b15
迴。無有是處。又如一心念佛。并修止觀法門。深達實 86 X72n1435_p0322b16
相。皆可滅罪。惟參禪一門。最為超拔。似滅罪疾。又不 87 X72n1435_p0322b17
可以諸法門為比對也。二者事懺。謂端對聖容。廣陳 88 X72n1435_p0322b18
供養。散花行道。稱佛洪名。五體投地。如大山崩。發露 89 X72n1435_p0322b19
披陳。求哀懺悔。或禮梁皇法華等懺。或禮千佛名經。 90 X72n1435_p0322b20
皆懺悔意。或七日乃至四十九日。百日三年。現諸瑞 91 X72n1435_p0322b21
像。乃能滅罪。此在自己力行。或自身德薄行淺。請戒 92 X72n1435_p0322b22
德名僧。二十四位。至四十八位。一百八位。鋪設齋筵。 93 X72n1435_p0322b23
亦當滅罪。如目連尊者。自不能救母。佛今於僧自恣 94 X72n1435_p0322b24
日。供養眾僧。及禮眾僧足。其母當日滅罪。脫餓鬼苦。 95 X72n1435_p0322c01
此仗修行之力。懺主敬眾僧。當作佛想。即得滅罪。不 96 X72n1435_p0322c02
可生怠惰心。輕慢心。如生此等心者。豈但不滅罪。只 97 X72n1435_p0322c03
恐反得罪。如請無戒行赴應演教之僧。斯即捨財功 98 X72n1435_p0322c04
德。僧尚得罪。非能與懺主滅罪也。又此懺悔一門。思 99 X72n1435_p0322c05
地獄苦。發菩提心。生大恐懼。生大慚愧。念地獄餓鬼 100 X72n1435_p0322c06
畜生道無邊眾生之苦。當為彼等。同求懺悔。脫惡道 101 X72n1435_p0322c07
苦。餐佛乘樂。使地獄空。不為我一人得出離故。此即 102 X72n1435_p0322c08
菩提心。若發此心。刀山劍樹盡作香林。爐炭鑊湯皆 103 X72n1435_p0322c09
為淨土。則無惡不去。無罪不消也。又懺悔者。思生死 104 X72n1435_p0322c10
無常苦空無我。一息不來。剎那異世。設墮惡道。苦不 105 X72n1435_p0322c11
可言。懼惡道苦。發菩提心。深心懺悔。如彼怖王懼死。 106 X72n1435_p0322c12
則無罪不滅也。怖王者。佛滅度一百年。波吒梨城有 107 X72n1435_p0322c13
王。名阿育。此云無憂。深信佛法。有弟名毗多輪。此云 108 X72n1435_p0322c14
除憂。深著邪見。信諸外道。無憂王愍弟邪故。遂設方 109 X72n1435_p0322c15
便。語大臣言。我今洗浴。入彼浴室。脫天冠衣服等。汝 110 X72n1435_p0322c16
當以我服飾。莊嚴我弟。令登王位。臣如教已。弟方登 111 X72n1435_p0322c17
座。王出見弟。即命殺之。大臣等白王言。是王親弟。願 112 X72n1435_p0322c18
王息怒捨過。王言。是我親弟。於七日中。暫與國事令 113 X72n1435_p0322c19
其作王。待七日滿。即當殺之。即以種種妓樂及諸綵 114 X72n1435_p0322c20
女。供給侍衛。一切臣民。皆往問訊。行殺之人執刀門 115 X72n1435_p0322c21
立。日日白王。一日已過。六日當死。如是乃至六日已 116 X72n1435_p0322c22
過。餘一日在。至第七日竟。大臣諸人。將王弟共往阿 117 X72n1435_p0322c23
育王所。問弟言。汝七日為王。百種妓樂。皆恣汝意。無 118 X72n1435_p0322c24
數眾人。日日問訊咒願於汝。汝好見聞否。弟答云。我 119 X72n1435_p0323a01
為畏死。心怖懼故。都不見聞。復以偈答曰。我於七日 120 X72n1435_p0323a02
中。不見不聞聲。不嗅不嘗味。亦不覺諸觸。我身莊嚴 121 X72n1435_p0323a03
具。及諸綵女等。思惟懼死故。不知如此事。妓女歌舞 122 X72n1435_p0323a04
聲。宮殿及臥具。大地諸珍寶。初無歡喜心。以見行殺 123 X72n1435_p0323a05
者。執刀門外立。又聞搖鈴聲。令我懷死畏。死橛釘我 124 X72n1435_p0323a06
心。不知玅五欲。既著畏死病。不得安穩眠。思惟死將 125 X72n1435_p0323a07
至。不覺夜已過。我今歸依佛。佛面如蓮花。天人所歸 126 X72n1435_p0323a08
依。無漏法及僧。時王見弟回心歸向三寶。心大歡喜。 127 X72n1435_p0323a09
種種軟語。安存其弟。若懺悔者。有如此怖死之心。於 128 X72n1435_p0323a10
世間境。緣五欲玅樂。心不貪染。又觀緣生之法。畢竟 129 X72n1435_p0323a11
無我。誰為造者。誰為受者。心本不有。罪性自空。斯謂 130 X72n1435_p0323a12
真懺矣。又當翻前惡境。斷相續心。自愧剋責。將已作 131 X72n1435_p0323a13
之罪。發露披陳。不復覆藏。稱十方諸佛洪名。觀罪性 132 X72n1435_p0323a14
空。不於幻化場中復造惡業。而明信因果。守護正法。 133 X72n1435_p0323a15
如此則無惡不消。無罪不滅。自懺他懺。一二淺深。俱 134 X72n1435_p0323a16
不可得也。 135 X72n1435_p0323a17
   福報品第八 136 X72n1435_p0323a18
問。作福求報。此最劣根。然不作福。復何望報。今如罪 137 X72n1435_p0323a19
福。皆繇自心。種種報定差耶。 138 X72n1435_p0323a20
師云。福罪報應。如影隨身。如空答響。如人挑擔。重者 139 X72n1435_p0323a21
先墜。求其絲毫遠離。了不可得。又安可求報耶。然諸 140 X72n1435_p0323a22
佛悉具二嚴。謂福足慧足。而因地必當先布福田以 141 X72n1435_p0323a23
資慧種。福緣深厚。自得心開。非求報也。佛開六度。而 142 X72n1435_p0323a24
啟萬行。檀波羅密者此云施。而施者。達三輪體空。斯 143 X72n1435_p0323b01
不望報。報自隨之。尸波羅密此云戒。羼提波羅密此 144 X72n1435_p0323b02
云忍辱。毗梨耶波羅密此云精進。教中謂此四者悉 145 X72n1435_p0323b03
修福。後二度云慧。謂禪與般若。前四度皆含智慧。若 146 X72n1435_p0323b04
無智慧。安肯行布施及精進耶。然諸佛以此而證涅 147 X72n1435_p0323b05
槃。菩薩以此而行萬行。非求報也。實莊嚴法身。資養 148 X72n1435_p0323b06
性地。祇施之一法。直至菩提。況餘度乎。良以行人廣 149 X72n1435_p0323b07
行六度。必以願力相資。悉皆回向無上菩提。不求餘 150 X72n1435_p0323b08
果。如布施一法。諸佛因地。莫不皆然。後得淨佛國土。 151 X72n1435_p0323b09
富有法財。非求報也。昔摩訶迦葉尊者。為煆金師。善 152 X72n1435_p0323b10
明金性。使其柔伏。付法傳云。嘗於久遠劫中。毗婆尸 153 X72n1435_p0323b11
佛涅槃後。四眾起塔。塔中像面金色有缺壞。時有貧 154 X72n1435_p0323b12
女。將金珠往金師所。請飾佛面。既而因共發願。願我 155 X72n1435_p0323b13
二人。為無姻夫婦。以是因緣。九十一劫。身皆金色。後 156 X72n1435_p0323b14
生梵天。天壽盡生中天摩竭陀國婆羅門家。名曰迦 157 X72n1435_p0323b15
葉波。此云飲光勝尊。蓋以金色為號也。繇是志求出 158 X72n1435_p0323b16
家。冀度諸有。佛言。善來比丘。鬚髮自除。袈裟著體。常 159 X72n1435_p0323b17
於眾中。稱歎第一。乃至付法傳衣為西天初祖。此因 160 X72n1435_p0323b18
果歷然。以嚴飾金故。而得身有金光。以願力相資。而 161 X72n1435_p0323b19
證極果。此不求報。而報自至。非求報也。余嘗評之。菩 162 X72n1435_p0323b20
提心如種子。福如雨露良田。惡如火燄刀斧。假如種 163 X72n1435_p0323b21
苗生發之時。必得其雨露水土。方可成就。或遭其火 164 X72n1435_p0323b22
燒刀斫。又安可植耶。如成棟梁之材。刀斧俱非。水土 165 X72n1435_p0323b23
亦無用矣。七佛偈曰。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亦 166 X72n1435_p0323b24
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愚者謂善 167 X72n1435_p0323c01
惡俱幻。造諸惡業。似不相妨。殊不知幻人相織幻輪 168 X72n1435_p0323c02
圍。幻業能招幻所治。又云。一切眾生性清淨。從本無 169 X72n1435_p0323c03
生無可滅。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如成 170 X72n1435_p0323c04
棟梁。則不用刀斧水土。如佛成道時。無邊剎土。萬德 171 X72n1435_p0323c05
莊嚴。皆自心現量。悉無始已來善根之所成就。故云 172 X72n1435_p0323c06
報圓極果豈非報。但因地中無求報之心耳。世間人 173 X72n1435_p0323c07
所行善惡。毫髮不爽。昔西域一樵夫。賣柴於市中。逢 174 X72n1435_p0323c08
一僧。將賣錢悉皆施與。遂此施心歡喜無量。行廿餘 175 X72n1435_p0323c09
里。捨此報身。後生人道。為大富長者。其廿餘里。金銀 176 X72n1435_p0323c10
寶藏。自然湧出。斯施利甚微。而施心勝故。感報亦勝。 177 X72n1435_p0323c11
以此觀之。不求福報。不可不作福。如不作福。生世貧 178 X72n1435_p0323c12
窮。為人役使。良可悲夫。或有引達磨大師。初見武帝 179 X72n1435_p0323c13
時。帝問曰。朕即位已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 180 X72n1435_p0323c14
何功德。祖曰。並無功德。帝曰。何以無功德。祖曰。此但 181 X72n1435_p0323c15
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帝曰。如何 182 X72n1435_p0323c16
是真功德。祖曰。淨智玅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 183 X72n1435_p0323c17
世求。斯皆深達法性入理之談。豈可以修行分中而 184 X72n1435_p0323c18
廢其因果耶。如未成佛時。人天小果。而不修者。是智 185 X72n1435_p0323c19
耶愚耶。國王大臣。人小果也。梵王帝釋。天小果也。此 186 X72n1435_p0323c20
無殊因。焉有勝報。但隨業緣受之。非求報也。然自心 187 X72n1435_p0323c21
之因。自心之果。如貪報地獄。嗔報餓鬼。癡報畜生。善 188 X72n1435_p0323c22
惡相雜。報以修羅。五戒人身。十善天道。財施者捨慳 189 X72n1435_p0323c23
貪而得富。法施者適機感以傳燈。此種種報緣。而有 190 X72n1435_p0323c24
差別。非心外之境也。 191 X72n1435_p0324a01
   釋疑品第九 192 X72n1435_p0324a02
問。信心不具。大愚癡暗。近復始信。終成破毀。此何義 193 X72n1435_p0324a03
耶。良由業識易發現故。以何熏習而種善根。即如上 194 X72n1435_p0324a04
所陳諸義。能堅行之。永不壞否。 195 X72n1435_p0324a05
師云。不發信心。為障緣深故。如住世間者。自言我得 196 X72n1435_p0324a06
安身法。不必天地之蓋載。陰陽所運行。非癡暗而何。 197 X72n1435_p0324a07
佛統華藏世界。如日月照臨。十二類眾生。皆生於此。 198 X72n1435_p0324a08
長於此。佛以慈光。照眾生故。佛以悲心。及眾生故。而 199 X72n1435_p0324a09
不信有佛。是報恩乎。是背恩乎。直饒不生信。不信因 200 X72n1435_p0324a10
果。不信報應。不信有佛。墮地獄。生餓鬼。於畜生道中。 201 X72n1435_p0324a11
千萬億劫。跳出不可思不可議世界之外。又何曾出 202 X72n1435_p0324a12
得世尊化育中耶。或始信者。藉少善因。終毀者。惡緣 203 X72n1435_p0324a13
障故。欲潔而偏染。欲進而偏退。非淨白心體有染退 204 X72n1435_p0324a14
義。是熏習障緣。出種種邪見。以邪見故。而生退毀。退 205 X72n1435_p0324a15
毀有二種義。一者因退。失信心。自慚自愧。自羞自恥。 206 X72n1435_p0324a16
遇同法門行道者。不欲見之。二者繇慚愧故。遮掩羞 207 X72n1435_p0324a17
恥。而生毀謗。或云。至道渺茫。無所見故。或云。諸佛菩 208 X72n1435_p0324a18
薩過去已久。今歸向者是虛設故。或云。主法者不清 209 X72n1435_p0324a19
淨。自不清淨。云何教人。或云。清廉之士應見富饒。而 210 X72n1435_p0324a20
貧窮故。行善之人應見順適。而轗軻故。貪婪之徒應 211 X72n1435_p0324a21
見貧窮。而富饒故。行惡之者應見轗軻。而順適故。以 212 X72n1435_p0324a22
此四種。生疑生謗。使惡法流行。善門掩閉。殊不知。道 213 X72n1435_p0324a23
不遠人。而人自遠。非渺茫故。又當知。人人具有佛性。 214 X72n1435_p0324a24
六根門頭放光動地。又云。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 215 X72n1435_p0324b01
眾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傅大士偈云。夜夜抱佛眠。 216 X72n1435_p0324b02
朝朝還共起。起坐鎮相隨。語默同居止。終日不曾離。 217 X72n1435_p0324b03
如身影相似。欲識佛去處。祇者語聲是。以此觀之。佛 218 X72n1435_p0324b04
菩薩現在。非久滅度故。主法者自不清淨。皆自不清 219 X72n1435_p0324b05
淨。而見他人不清淨故。豈不見。六祖大師云。若真修 220 X72n1435_p0324b06
道人。不見世間過。又云。他非我不非。我非卻是左。若 221 X72n1435_p0324b07
果是道人。如同學百人中。以最善慧者為師故。如同 222 X72n1435_p0324b08
輩中無人。以住持法門為師故。如住持無人。以天下 223 X72n1435_p0324b09
善知識為師故。如天下善知識中無人。以釋迦老子 224 X72n1435_p0324b10
為師故。釋迦佛是主法者。是清淨者。當無疑惑。思之 225 X72n1435_p0324b11
可見。又廉者貧而善者轗軻。貪者富而惡者順適。以 226 X72n1435_p0324b12
三世推之。絲髮不爽。豈但三世。千萬劫之上下。亦有 227 X72n1435_p0324b13
報也。 228 X72n1435_p0324b14
昔阿難尊者病癰疽。大眾驚疑。佛命醫者剖開。以藥 229 X72n1435_p0324b15
敷治。仍說多劫中因緣。示之以偈曰。假使經百劫。所 230 X72n1435_p0324b16
造業不忘。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又五通僊人受 231 X72n1435_p0324b17
報偈曰。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間。無有地方所。脫之 232 X72n1435_p0324b18
不受報。以此則知。清廉受貧。前生多慳吝故。善者不 233 X72n1435_p0324b19
如意。前生多惡因故。貪者受富。前生多惠人故。惡者 234 X72n1435_p0324b20
得順適。前生多和合人故。今生善惡貪廉。報之以將 235 X72n1435_p0324b21
來。知是幾多劫數也。自退者。雖墮地獄。非罪猶輕。生 236 X72n1435_p0324b22
毀謗而傷於法門者。生十方阿鼻地獄。世界壞。復寄 237 X72n1435_p0324b23
他方地獄受苦。深可憐愍。悲夫。又云。業識易發現。以 238 X72n1435_p0324b24
何熏習。而種善根者。以信向法門。是捨惡趣樂。最捷 239 X72n1435_p0324c01
最徑。而種善根。信向三寶。有大慈故。愛惜眾生。有大 240 X72n1435_p0324c02
悲故。救護眾生。而種善根。信善惡因果。如影隨形。必 241 X72n1435_p0324c03
詶償故。而種善。根信諸大乘經典。必脫苦海。必到彼 242 X72n1435_p0324c04
岸。而種善根。信念佛一門。必見佛必成佛。如下種喻。 243 X72n1435_p0324c05
因真果真。必生淨土故。而種善根。信參禪必悟大理。 244 X72n1435_p0324c06
必了生死。必脫輪迴。說法度人。無有窮已。諸善知識 245 X72n1435_p0324c07
大有樣子故。而種善根。又果能具行上來所陳諸義。 246 X72n1435_p0324c08
永不退輪。此現世即名肉身菩薩。諸天善神。常為之 247 X72n1435_p0324c09
擁護。諸佛菩薩。常為之加庇。為人天眼目。為苦海舟 248 X72n1435_p0324c10
師。凡有一言一句偈。投入有情八識田中。如食金剛 249 X72n1435_p0324c11
喻。肚腸穿壞。金剛不壞。況自有壞乎。凡有疑者。教中 250 X72n1435_p0324c12
喻曰猶豫。其猶豫之心。疑自疑他。能障道故。疑自者。 251 X72n1435_p0324c13
謂根機劣弱。難以入道。殊不知。衣中之寶。肘後之符。 252 X72n1435_p0324c14
彼既丈夫。我胡不爾。疑他者。當信諸佛法教。皆真實 253 X72n1435_p0324c15
語。見聞思者。深入法趣。以四攝法。廣度眾生。達法性 254 X72n1435_p0324c16
空。無眾生可度者。是入金剛三昧也。 255 X72n1435_p0324c17
   回向品第十 256 X72n1435_p0324c18
問。萬法歸一。是大總持。以上諸門。方便究竟淺深大 257 X72n1435_p0324c19
小。為不同耶。併乞慈旨。說回向義。 258 X72n1435_p0324c20
師云。萬法歸一。是大總持。謂一法總持一大藏教。如 259 X72n1435_p0324c21
佛所說八萬四千法門。當求一門深入。以一門故。攝 260 X72n1435_p0324c22
一切法。故云。一字法門海墨書而不盡也。以上諸門。 261 X72n1435_p0324c23
雖方便究竟淺深大小不等。只將一句話頭。真參實 262 X72n1435_p0324c24
究。一切法門無不收盡。參禪徹法身真理。法身理者。 263 X72n1435_p0325a01
無分齊故。欲生淨土。而淨土居法身之外乎。欲究向 264 X72n1435_p0325a02
上一事。知毗盧有師。法身有主。離佛而求師主者。是 265 X72n1435_p0325a03
大不然。念佛而求見佛。亦觀機之說。殊不知通身是 266 X72n1435_p0325a04
佛。舊佛新成。念佛見佛之義顯矣。而不名念佛。意在 267 X72n1435_p0325a05
向上一路也。坐斷十方。而不名淨土者。意在密移一 268 X72n1435_p0325a06
步也。如究理之人。念不分散。不但不分散。而逼拶入 269 X72n1435_p0325a07
理。念不生故。諸念不生。豈非止耶。全身入理。心境曠 270 X72n1435_p0325a08
然。豈非觀耶。具足止觀二法。而不名止觀。意在禪那 271 X72n1435_p0325a09
也。又諸念不生。惡無繇起。惡既不起。豈非戒乎。全身 272 X72n1435_p0325a10
是戒。而不名戒者。謂無所犯而曰持。是好肉剜瘡也。 273 X72n1435_p0325a11
身不我有。求其根塵器界。了不可得。將誰為能施。孰 274 X72n1435_p0325a12
為所施。既無能所。亦無身外眾生而受施者。而來乞 275 X72n1435_p0325a13
者。又云。見色非干色。眼布施也。聞聲不是聲。耳布施 276 X72n1435_p0325a14
也。香臭不交。鼻布施也。噉不知味。舌布施也。無男女 277 X72n1435_p0325a15
之分。無澀滑之相。身布施也。理無明徹。心不外緣。意 278 X72n1435_p0325a16
布施也。廢寢忘餐。不惜身命。全正報布施也。心外無 279 X72n1435_p0325a17
境。法戒理成。全依報布施也。然不名布施者。謂諸法 280 X72n1435_p0325a18
實相。無能所施之心也。發大勇猛。苦樂不受。寒暑不 281 X72n1435_p0325a19
遷。直究根源。以期大悟。期者願也。勇者力也。其願者。 282 X72n1435_p0325a20
雖百千障。而不能退屈也。其勇者。雖魔外侵擾。而不 283 X72n1435_p0325a21
能折伏也。自非願力堅持。安能成箇銅頭鐵額底漢 284 X72n1435_p0325a22
子。而不名願力者。是居正法而不彰導引赤幟也。如 285 X72n1435_p0325a23
肯心力究。是大福人。非世間福可比也。不求天樂。非 286 X72n1435_p0325a24
梵王福可比也。通身福緣。過三禪天樂。如入大海者。 287 X72n1435_p0325b01
通身是水。而不別求水。參禪者。通身是福所資持。而 288 X72n1435_p0325b02
不別求福。謂其福利廣也大也。而不名福報者。如宴 289 X72n1435_p0325b03
居者。忘情絕念。不見有身。又豈曰身調適。參禪人是 290 X72n1435_p0325b04
大福報。又豈別曰福報也。信此一句話頭。是出生死 291 X72n1435_p0325b05
關鍵。破塵勞利器。而諸疑盡釋。又豈待別釋疑乎。將 292 X72n1435_p0325b06
此一字法。不為己求。總皆回向大地中幻化有情。同 293 X72n1435_p0325b07
登覺岸。此禪正意也。行願品中說回向意。經云。從初 294 X72n1435_p0325b08
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 295 X72n1435_p0325b09
一切眾生。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 296 X72n1435_p0325b10
皆悉不成。所修善法。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 297 X72n1435_p0325b11
開示人天涅槃正路。此回向願力。則橫遍豎窮。同志 298 X72n1435_p0325b12
者。當勇猛。以所修善根。回向於大地眾生。不可生懈 299 X72n1435_p0325b13
惰想。諸菩薩見眾生苦惱。以身代受。況惜自己善根 300 X72n1435_p0325b14
耶。經云。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 301 X72n1435_p0325b15
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 302 X72n1435_p0325b16
上菩提。代受者。與物為增上緣。或留惑潤生。受有苦 303 X72n1435_p0325b17
身。為物說法。令不造惡。因亡果喪。即名為代。是菩薩 304 X72n1435_p0325b18
以善根回向。利有情故。使彼離苦趨樂。非以現身代 305 X72n1435_p0325b19
眾生受苦。縱代之。又安能普利耶。若菩薩為眾生說 306 X72n1435_p0325b20
法。了蘊界空寂。惡無繇生。求其生相。亦不可得。或頓 307 X72n1435_p0325b21
入圓明。遠離地獄餓鬼等。菩薩有大願力故。即名普 308 X72n1435_p0325b22
代眾生苦也。又回向者。必須先有所修善根。將自己 309 X72n1435_p0325b23
所修善根。回向於大地有情。同離苦趣。同生淨土。同 310 X72n1435_p0325b24
成佛道也。或但願自利之事。似不必回向。我自未種 311 X72n1435_p0325c01
善根。欲利生。亦當以願力相資。願與回向。合一之道。 312 X72n1435_p0325c02
無分別也。復以此流布居士所問博山所答。悉如夢 313 X72n1435_p0325c03
幻。無能所故。以無能所善根。普皆回向大地中夢幻 314 X72n1435_p0325c04
有情。同成佛道。同入無餘涅槃。十類眾生滅度盡。而 315 X72n1435_p0325c05
不見有滅度之者。方入斯羅陀尼法門無盡藏三昧 316 X72n1435_p0325c06
也。 317 X72n1435_p0325c07
  318 X72n1435_p0325c08
無異禪師廣錄卷第二十二 319 X72n1435_p0325c09

 

 

 

 

 

          網頁版大藏經之資料來源: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以下是資料來源的相關訊息:

【經文資訊】卍新纂續藏經 第七十二冊 No. 1435《無異元來禪師廣錄》CBETA 電子佛典 V1.17 普及版

# 卍 Xuzangjing Vol. 72, No. 1435 無異元來禪師廣錄, CBETA Chinese Electronic Tripitaka V1.17, Normalized Version

=========================================================================

無異禪師廣錄卷第二十二

本經佛學辭彙一覽(共 307 條)

一切法

一心

一法

一路

七佛

了生

二義

人天

人身

人執

人道

入定

八萬四千

八萬四千法門

八識

八識田

十方

十惡

十善

三世

三有

三昧

三輪

三輪體空

三禪

三寶

大士

大心

大乘

大乘經

大師

大慈

不生

不退

五戒

五欲

五通

五陰

六度

六根

六祖

六賊

分別

天人

天眼

天道

心識

方便

止觀

止觀法門

比丘

火宅

世法

世界

世尊

世間

出世

出世法

出離

功德

四弘誓願

四生

四位

四眾

四攝法

外道

外緣

布施

平等

弘誓

正法

正報

生死

生身

生相

生滅

目連

同居

因地

因果

因緣

回向

地獄

妄心

如來

成佛

有法

有情

有間

有漏

百劫

肉身菩薩

自恣

色有

行人

行願

西天

住持

佛因

佛性

佛法

佛乘

佛滅

佛滅度

佛道

佛說

利他

利生

妓樂

忍辱

戒行

見行

身入

身心

邪見

依報

供養

咒願

居士

念佛

性地

放光

放光動地

果報

波羅密

法身

法性

法性

法門

法施

法流

法界

法財

法華

空無

空無我

初心

金剛

金剛三昧

長者

阿修羅

阿修羅道

阿鼻

阿鼻地獄

信心

信向

剎那

帝釋

度生

度僧

思惟

相續心

苦果

苦空

苦海

迦葉

迦葉尊者

降伏

俱空

修行

修善

修羅

修羅道

差別

悔過

根門

根塵

涅槃

畜生

畜生道

病苦

真理

能所

般若

財施

退轉

參禪

國土

婆羅門

梵天

梵王

梵語

清淨

深心

深法

淨土

淨佛

理懺

現世

現量

畢竟空

眾生

眾生心

眾生無邊誓願度

莊嚴

袈裟

報身

報恩

尊者

惡因

惡業

惡道

惡緣

惡趣

智慧

無上菩提

無生

無我

無始

無明

無常

無量

無漏

無漏法

無盡

無盡藏

無憂王

無餘

無餘涅槃

發菩提心

發願

發露

等心

結使

善因

善來

善法

善知識

善根

善神

善惡

菩提

菩提心

菩薩

菩薩行

華藏世界

華嚴

虛空

虛空界

傳燈

慈光

業因

業緣

業繫

業識

極果

滅度

煩惱

萬行

萬劫

萬法

罪性

罪報

罪福

聖僧

解脫

資糧

道中

達磨

過去

過未

塵勞

實性

實相

慚愧

福田

福足

種子

精進

綺語

維摩

誓願

說法

增上

增上緣

慧足

摩訶

摩訶迦葉

緣生

諸天

諸有

諸佛

諸法

輪迴

遮那

餓鬼

器界

隨順

禪那

禪師

總持

歸依

歸依佛

願力

願度

顛倒

懺悔

懺摩

蘊界

覺心

覺岸

釋迦

饒益

羼提

歡喜

體空

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