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性】
 
 
   (術語)又名實相真如,法界,涅槃等,異名同體也。
 
  性之為言體也,不改也,真如為萬法之體,在染在淨在有情數在非情數,其性不改不變,故曰法性。
  此法性小乘多不言之,大乘諸家則盛論之。其論有四家之不同。
 
  第一、法相慈恩家,言法性為三性中之圓成實性,是依地起性,一切有為萬法之所依也,為法所依之本體,故名法性,此萬法與法性,有為無為,畢竟隔別,以不許法性隨緣之義也。
 
  第二、三論嘉祥家,不許彼圓成實性之實有,以真空為法性,法性即真空之異名也。諸法之性為真空,真空即妙有,妙有之性即真空,是即法性也。
 
  第三、華嚴賢首家,謂真如有不變隨緣之二義,以隨緣之義,變造一切諸法,雖變造,而猶保真如不變,例如水變為波,猶不變水之性也。如是真如隨緣變造萬法,故稱真如曰法性。然此法性之真如,淳善無垢,更無染分之性,但所變之法有染淨之別者,由緣有染淨也。
 
  第四、天台智者家,謂法性固具染淨,謂之性善性惡,因性具善惡,而生染淨之諸法也。
 
  六波羅蜜經曰:「眾生無定性,猶如水上波。願得智慧風,吹入法性海。」
 
  華嚴經昇須彌山品曰:「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
 
  智度論三十二曰:「法性者如前說:各法空,同為一空,是為法性。」
 
  又曰:「法性者,法名涅槃。不可壞不可戲論,名本分種。如黃石中有金性,白石中有銀性,如是一切世間法中皆有涅槃性。」
 
  唯識述記二本曰:「性者體也,諸法真理故名法性。」
 
  同九末曰:「性者體義,一切法體故名法性。」
 
  嘉祥法華疏五曰:「法性即是實相,三乘得道莫不由之。」
 
  大乘義章一曰:「言法性者,自體名法。法之體性,故云法性。」
 
  註維摩經二曰:「肇曰:如法性實際,此三空同一實耳。」
 
  起信論義記上曰:「法性者,明是真體普遍義。(中略)通與一切法為性,即顯真如遍於染淨,通情非情深廣之義。」
 
  止觀一曰:「法性自天而然,集不能染,苦不能惱,道不能通,滅不能淨。如雲籠月,不能妨害。卻煩惱已,乃見法性。」
 
  又曰:「法性名為實相,尚非二乘境界,況復凡夫!」
 
  同五曰:「問一念具十法界,為作念具為任運具?答:法性自爾,非作所成,如一微塵具十方分。」
 
  圓覺經曰:「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淨土。」
 
  菩薩處胎經曰:「法性如大海,不說有是非。凡夫賢聖人,平等無高下。唯在心垢滅,取證如反掌。」
 
  FROM:【佛學大辭典】
 
 
 
 
  【法性】
   
  諸法的本性。這種諸法的本性,在有情方面,叫做佛性,在無情方面,即叫做法性。法性也就是實相、真如、法界、涅槃的別名。
 
  FROM:【佛學常見辭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