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祖統紀卷第八
|
|
宋景定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
興道下八祖紀第四
|
十祖天台興道尊者大法師
|
十一祖天台至行尊者大法師
|
十二祖國清正定尊者大法師
|
十三祖國清妙說尊者大法師
|
十四祖國清高論尊者大法師
|
十五祖螺溪淨光尊者大法師
|
十六祖四明寶雲尊者大法師
|
十七祖四明法智尊者大法師
|
昔吳越王。請諡諸祖。而龍樹北齊南岳三
|
師未及諡。今并取邃法師下無師號者。
|
即本紀之文。摭其行實以為尊稱。是蓋
|
尊祖之大義也。他日有能考論懿德上之
|
清朝賜以徽諡者。幸當用此定名。庶乎
|
不失其實也。或疑今私諡者。漢朱穆門
|
人與蔡邕諡文忠先生。晉陶潛門人諡
|
靖節先生(見漢書宋史)唐蕭穎士門人諡文元
|
先生(趙璘因話錄)元延祖諡太先生(元結之父)此皆門
|
人私諡無咎。
|
傳聖人之道者。其要在乎明教觀而已。上
|
尊龍樹下逮荊溪。九世而祖之宜矣。至於
|
邃修二師。相繼講演不墜素業。會昌之厄教
|
卷散亡。外琇竦三師唯傳止觀之道。螺溪之
|
世。賴吳越王求遺書於海東。而諦觀自高
|
麗。持教卷用還於我。於是祖道復大振。四
|
明中興實有以資之也。是諸師者。或顯或
|
晦。述而不作稱之曰祖蓋傳授有所繼。正
|
統有所繫也。撰興道下八祖紀。
|
十祖興道尊者道邃。不知何許人。唐大歷中
|
(代宗)來依荊溪於佛隴。洞悟幽玄無所凝滯。
|
荊溪嘉之曰。吾子其能嗣興吾道矣。遂授
|
以止觀輔行。師為眾開說發明深旨。聽者
|
無不領寤。同門元皓一見師大敬服。貞元
|
二十一年。日本國最澄遠來求法。聽講受
|
誨晝夜不息。盡寫一宗論疏以歸。將行詣
|
郡庭白太守。求一言為據。太守陸淳嘉其
|
誠。即署之曰。最澄闍梨。身雖異域。性實同
|
源。明敏之姿。道俗所敬。觀光於上國。復傳
|
教於名賢。邃公法師。總萬法於一心。了殊
|
塗於三觀。而最澄親承祕密。不外筌蹄。猶
|
慮他方學者。未能信受其說。所請印記安
|
可不從。澄既泛舸東還。指一山為天台。
|
創一剎為傳教。化風盛播。學者日蕃。遂
|
遙尊邃師為始祖。日本傳教實起於此
|
(晁說之。撰明智塔銘云。荊溪傳行滿。滿傳
|
廣修。案大宋僧傳。邃法師傳廣修。修傳物外
|
。今依宋傳。以邃師次荊
|
溪為正。晁氏親見明智者。不知當時何緣得此異說)。
|
述曰。指要斥日本乾淑所錄邃知上止觀
|
中異義。以三界為無漏總中三者。竊
|
詳邃師親受止觀於荊溪。無緣輒創此
|
說。特乾淑輩為此私義。託邃師以行之
|
耳。則知日本別行十不二門題云國清止
|
觀和上者。皆其國人之依放也。指要又云。
|
他既曾附示珠指。往於彼國。必是依之勘
|
寫。據此又知國人依奉先所寄之本。故
|
并託止觀和上之名以行其文也。四明之
|
言。斥乾淑奉先耳。世人不寤。便謂斥邃
|
師。請以此議為解。
|
十一祖至行尊者廣修。姓留氏。東陽夏昆人。
|
早入邃師之室。研精教觀。而向心至行。日
|
誦法華淨名光明梵網四分戒本為常課。六
|
時行懺晚年彌篤。每歲行隨自意三昧。七七
|
日未嘗以事廢。天台刺史韋珩(音衡佩玉)素重教
|
門。請入郡堂講止觀。珩於即席深有省
|
發。時會聽者莫不欣慶。會昌三年(唐武宗)二月
|
十六日。終於禪林。葬全身於金地道場。登
|
門弟子甚眾。居上首名物外。後二十三年。
|
門人良湑敬文。發塔火育之得舍利千餘
|
粒。大如菽。即舊地建塔藏之。
|
十二祖正定尊者物外。姓楊氏。閩之候官
|
人。久從修師傳止觀。且說且行。大中末
|
(宣宗)歲歉。加趺一室妙入正定。謂弟子曰。
|
汝若不死至五穀登時。可擊磬引我出。越
|
歲餘。弟子如所教遂從定起。中和五年
|
(僖宗)三月十五日。終於國清葬於智者塔院之
|
側。上首弟子。元琇。敬休。慧凝。皆傳道於世
|
以紹家學。
|
十三祖妙說尊者元琇(音秀玉石)天台人。依國清
|
外法師學止觀。盡其旨。妙於講說。不以
|
學徒眾寡二其心。一日升座眾集或少。有
|
異僧十人自外而入。威儀可觀。致敬已坐
|
行末。講散復問訊即出。師遣侍者邀之。皆
|
凌空舉手笑謝而去。師當僖昭之際。天下
|
方亂。學教之徒忽聚忽散。以故得定慧之業
|
者艱其人。唯清竦常操。承事日久洞達無
|
遺。操師傳義從。從傳德儔。儔傳慧贇。修
|
雅。皆繼世有聞云。
|
十四祖高論尊者清竦。天台人。依琇法師
|
精思止觀。旦夜不懈。及繼主國清。說行兼
|
至。時錢氏建國。吳越天台一境有同內地。
|
師領眾安處厲其志曰。王臣外護得免兵
|
革之憂。終日居安。可不進道以答國恩。每
|
長日臨座高論不已。眾莫敢有倦色。門人
|
世業者。羲寂。志因。覺彌。
|
十五祖淨光尊者羲寂。字常照。永嘉胡氏。母
|
初懷妊不喜葷血。及產有物蒙其首。若紫
|
帽然(梁末帝貞明五年己卯生)幼白二親求出家。乃入開
|
元。依師誦法華。期月而徹。年十九(晉高祖天福二年)
|
祝髮具戒。詣會稽學律深達持犯。乃造
|
天台。學止觀於竦法師。其所領解。猶河南
|
一遍照也(僧傳云。蒲州不聽泰。河南一遍照
|
)嘗寓四明育王寺。
|
夢登國清。上方有寶幢座。題曰文殊臺。欄
|
楯外隔欲入不可。俄見觀音從堂而出。手
|
卻行馬(即叉欄也亦名拒馬)低回相接。忽覺自身與觀
|
音體合為一。自是之後樂說無盡。初天台
|
教跡。遠自安史挺亂(天寶末年。安祿山。史
|
思明。相繼反逆)近從
|
會昌焚毀(武宗會昌五年。罷僧尼毀寺院)殘
|
編斷簡傳者無憑。
|
師每痛念力網羅之。先於金華古藏僅得
|
淨名一疏。吳越忠懿王。因覽永嘉集。有同
|
除四住此處為齊。若伏無明三藏即劣之
|
語。以問韶國師(傳燈天台德韶國師。姓陳。
|
嗣清涼益禪師。至天台睹智者遺蹤。
|
有若舊居。又與智者同姓。時疑其後身云)韶
|
云。此是教義。可問天台
|
寂師。王即召。師出金門。建講以問前義。師
|
曰。此出智者妙玄。自唐末喪亂教籍散毀。
|
故此諸文多在海外。於是吳越王遣使十人。
|
往日本國求取教典。既回。王為建寺螺溪。
|
扁曰定慧。賜號淨光法師。及清諡天台諸祖
|
(止諡天台以十六祖)一家教學鬱而復興師之
|
力也(案二師口義云。吳
|
越王遣使。以五十種寶。往高麗求教文。其國
|
令諦觀來奉諸部。而智論疏。仁王疏。華嚴骨
|
目。五百門等。不復至。
|
據此則知。海外兩國。皆曾遣使。若論教文復
|
還中國之寶。則必以高麗諦觀來奉教卷為正)
|
有興
|
教明師。年方弱冠。聽經於會下常自疑云。
|
飲光持釋迦丈六之衣。披彌勒百尺之身。正
|
應其量。為衣解長耶。身解短耶。時韶國師
|
居雲居(屬天台)聚眾五百。明往問之。國師曰。
|
座主卻是汝會。明慍色拂袖而退。國師曰。我
|
若答。汝不是。當有因果。明回螺溪。口即吐
|
血。師聞驚曰。此新戒。觸忤菩薩人來。明舉
|
前話。師云。汝不會國師意速去懺悔。明具
|
威儀詣前悲泣作禮首過。國師為頌出前
|
話云。佛佛道齊宛爾高低。釋迦彌勒如印印
|
泥。明自此疾瘳。歸謝師曰。非師指教幾
|
喪此生(二師口義云。玄弼山君言。國師是智
|
者。起法堂都料螺溪。是放生會首。堂中僧眾
|
。是
|
所放之魚)太平興國五年(本朝太宗)自山中出居州治寺
|
東樓。夢剎柱陷入於地。即徙居西偏。其夜
|
春雨驟作。山頹樓傾。咸謂師有天眼。雍熙元
|
年。永安縣請於光明寺為眾授戒。忽佛殿
|
大像墮壞。腹中出發願文。乃唐咸通六年沙
|
門希皎為七鄉人施戒勸造此像。願舍報
|
為男子。童真出家傳法利生。時會觀者謂
|
是師前身也。四年十一月四日寢疾。囑門
|
人不許哭泣祭奠。言已即瞑目。門人累小
|
塔。窆於方丈。壽六十九。夏五十。傳法弟子
|
百餘人。外國十人。義通實為高第。而澄彧。
|
寶翔。為之亞焉。天台官民先曾傳戒者。共
|
迎師真相於開元寺。縞素致祭哀動一城。
|
天為慘色。後徒屬謀遷塔見貌。若生人髮
|
長餘寸。遂遷葬於國清東南隅。澄彧述銘以
|
為識。師講三大部各二十遍。維摩光明梵
|
網金剛錍法界觀永嘉集各數遍。述義例不
|
二門等科節數卷(雜見高僧傳等文)。
|
十六祖寶雲尊者義通。字惟遠。高麗國。族姓
|
尹氏(後唐明宗天成二年丁亥歲生)梵相異常
|
頂有肉髻。眉毫
|
宛轉伸長五六寸。幼從龜山院釋宗為師。
|
受具之後學華嚴起信。為國宗仰。晉天福時
|
來遊中國(師於天福末。方十六七。正受具學
|
華嚴之時來中國。應在二十後。以歷推之。當
|
在漢周之際。今言天福恐誤)至天台雲居(韶
|
國師所居)忽有契悟。
|
及謁螺溪聞一心三觀之旨。乃歎曰。圓頓
|
之學畢茲轍矣。遂留受業。久之具體之聲
|
浹聞四遠。一日別同學曰。吾欲以此道
|
導諸未聞。必從父母之邦。始乃括囊東
|
下。假道四明將登海舶。郡守太師錢惟治
|
(忠懿王俶之子)聞師之來。加禮延屈咨問心要。復
|
請為菩薩戒師。親行授受之禮。道俗趨敬同
|
仰師模。錢公固留之曰。或尼之。或使之
|
(孟子。行或使之。止或尼之。尼語乙反)非
|
弟子之力也。如曰利生
|
何必雞林乎(高麗別名)師曰。緣既汝合。辭不我卻。
|
因止其行。開寶元年(本朝太祖)漕使顧承徽屢親
|
師誨。始舍宅為傳教院。請師居之。太平興
|
國四年。法智初從師學(師年五十三法智年二十)六年十二
|
月。弟子延德。詣京師奏乞寺額。七年四月。
|
賜額為寶雲。雍熙元年。慈雲始從師學
|
(師年五十八慈雲二十二)師敷揚教觀幾二十年。升堂受
|
業者不可勝紀。常呼人為鄉人。有問其
|
故。曰吾以淨土為故鄉。諸人皆當往生。
|
皆吾鄉中之人也。端拱元年十月二十一日。
|
右脅而化。闍維之日舍利盈滿骨中。門人
|
奉葬於阿育王寺之西北隅(育王未為禪時。其
|
徒嘗請寶雲諸師。
|
屢建講席。寶雲既終。因葬骨於此地)壽六十
|
二。治平元年(英宗)主南
|
湖法孫宗正。累為方墳石塔作記以識之
|
(後七十七年)宣和七年(徽宗)主育王昌月堂。以地蕪塔
|
壞。與寶雲威師。徙骨於烏石山。其骨晶熒
|
有光。考之琅琅其聲。舍利五色滋生骨上。
|
有盈匊得之者。其後主者智謙。重刊石塔
|
記於烏石菴中(見振祖集石塔記)。
|
曉石芝曰。石塔記。謂師著述。逸而不傳。
|
然考諸四明章記。則嘗秉筆為觀經疏
|
記。光明玄贊釋矣。蓋四明稟承其義。用
|
之於記鈔諸文。非為無傳。贊釋一部尚
|
存。但不廣行耳。
|
螺溪網羅教典。去珠復還。寶雲二紀敷揚家
|
業有付。而世方尊法智為中興者。以其
|
有著書立言開明祖道觝排山外紹隆道
|
統之功也(觝音抵觸也)故慈雲贊之曰。章安既往。
|
荊溪亦亡。誕此人師。紹彼耿光。一家大教。
|
鍾此三良。又為之辭曰。一家教部。毘陵師
|
所未記者悉記之。四種三昧人所難行者
|
悉行之。敬繹名言。誠為實錄(繹音亦抽絲也)。
|
十七祖法智尊者知禮。字約言。四明金氏
|
(世傳所居在郡城白塔巷)父經以枝嗣未生。與妻李氏禱
|
於佛。夢神僧攜童子遺之曰。此佛子羅
|
羅也。因而有娠。暨生遂以為名(太祖受周禪。建隆
|
元年庚申也)神宇清粹不與眾倫。七歲喪母號哭
|
不絕。白父求出家。遂往依太平興國寺洪
|
選師。十五具戒專探律部。太平興國四年
|
(太宗)從寶雲教觀(時年二十)始三日。首座謂之曰。
|
法界次第汝當奉持。師曰。何謂法界。座曰。
|
大總相法門圓融無礙者是也。師曰。既圓融
|
無礙何有次第。座無對。居一月。自講心經
|
聽者服其速悟。五年其父夢師跪於寶雲之
|
前雲以瓶水注於口。自是圓頓之旨一受即
|
了。六年。常代寶雲講。雍熙元年。慈雲來自
|
天台。始學於寶雲之門。師待以益友。義同
|
手足。端拱元年。寶雲歸寂。師復夢貫寶雲
|
之首。擐於左臂而行(擐音患亦貫也)。即自解曰。將
|
作初表受習流通。次表操持種智之首化
|
行於世也(慈雲。撰指要鈔序。采用法智自解
|
之說也)。淳化二年。始受
|
請主乾符。綿歷四載諸子說隨。至道元年。
|
以所居西偏小院。學徒戾止。盈十莫容。遂
|
徙居城東南隅保恩院。二年。院主顯通舍為
|
長講天台教法十方住持之地。三年。以院宇
|
頹弊。與同學異聞始謀經理。既而丹丘覺圓
|
來任役事。咸平三年(真宗)郡大旱。與慈雲同
|
修光明懺。祈雨約三日無應。當然一手
|
供佛。懺未竟雨已大浹(慈雲行業記云。約三
|
日不雨。自焚。如期果大
|
雨。太守蘇。為刻石為記其事)。六年。日本
|
國遣寂照。持源信法
|
師問目二十七條請答釋。景德元年。撰十
|
不二門指要鈔。成立別理真如有隨緣義。
|
永嘉繼齊立指濫以難之(梵天昭師門人)謂不變隨
|
緣。是今家圓教之理。別理豈有隨緣。師乃
|
垂二十問以祛其蔽。天台元穎復立徵決
|
以代齊師之答。而嘉禾子玄亦立隨緣撲以
|
助齊穎。時仁岳居座下述法智義。立十門
|
折難總破三師。人謂淨覺禦務之功居多
|
(禦音語。務侮同。易外禦其務)四年。遣門
|
人本如會稽什師。
|
持十義書觀心二百問詣錢唐昭師室。初是
|
光明玄有廣略二本。並行於世。景德前錢唐
|
恩師製發揮記專解略本。謂十種三法純
|
談法性。不須更立觀心。廣本有之者後人
|
擅加耳。慈光門人奉先清靈光敏。共造難辭
|
二十條輔成其義。時寶山善信致書法智
|
請評之(慈雲有寄石壁善信上人詩。有曾同結
|
社之句。據此則知俱師寶雲)師亟辭之
|
曰。夫評是議非近於諍競。矧二公吾宗先
|
達。其可率爾。信復請曰。法鼓競鳴何先何
|
後。師於是始作扶宗記。大明廣本附法觀
|
心之義。謂恩師之廢觀心。是為有教而無
|
觀。有梵天昭孤山圓。皆奉先門學。述辨訛
|
以助略本。謂觀有事理。今十法始終皆以一
|
法性而貫之。豈非純明理觀。師作問疑徵
|
之云。若謂十法是理觀者。應此玄文是上
|
三三昧。略本既無揀境。且非約行理觀。則
|
知昭師反成有觀而無教。昭師復述答疑書。
|
從容改轉。以為玄文直顯心性義同理觀。
|
師復作詰難責之云。心性之名釋籤定判在
|
因。上人既以十法是果人所證。則全非直
|
顯心性。又十法既不聞揀陰。將何義同理
|
觀。昭師又述五義云。止觀約行觀心。乃立
|
陰等為境。附法託事皆不立陰。意謂令所
|
立理觀。是事法之例。不須立陰。又被詰
|
之後知心性在因。卻潛改云直顯法性
|
(昭師所立。謂之約行。則無揀境。謂之事決
|
。則有執為理。進退兩失無所憑據。是為無觀
|
復無教)師復
|
作問疑責之曰。詰難本徵直顯心性。純明
|
理觀。何得將事法之觀答之。豈非義窮計
|
盡耶。此書既往逾年不答。師復作覆問以
|
促之。昭師徐為釋問。以十乘妙理為所觀
|
境。師復責之云。本立三障四魔為境界。今
|
若以十乘妙理為所觀境。即以三障四魔
|
為能觀智耶。自發揮至令釋問。四番轉計。
|
五回墮負。往復各五。綿歷七載。乃總結前
|
後。為書二卷斥昭師。一不解能觀法二不
|
識所觀境。三不分內外二境。四不辨事理
|
二造。凡十章。目為十義書。又設為二百問
|
以質之。時孤山居昭師座端。觀如什論辯
|
不可。當遽白郡守。以來無公據發遣。令還
|
不復致答。大中祥符二年。重建保恩院成。
|
自興役至今凡十載。通守石待問為之記。
|
三年乞郡奏於朝。十月。賜額延慶。五年。與
|
異聞作戒誓辭以授徒弟立誠。其略有曰。
|
吾始以十方之心受茲住處。逮乎改創安
|
施棟宇。元為聚學何敢自私。但吾宗有五
|
德者。無擇邇遐。吾將授以居之。後後之謀
|
莫不咸然。五德者。一曰舊學天台勿事兼
|
講。二曰研精覃思遠於浮偽。三曰戒德有
|
聞正己待物。四曰克遠榮譽不屈吾道。
|
五曰辭辯兼美敏於將導。何哉。兼講則畔
|
吾所囑。浮偽則誤於有傳。戒德則光乎化
|
道。遠譽則固其至業。然後辯以暢義。導以得
|
人。五者寧使有加。設若不及去辯矣。六年
|
二月十五日。始建念佛施戒會。親為疏文
|
以寓勸意。自此歲以為常。七年撰融心
|
解。明一心三觀。顯四淨土之旨。天禧元年。
|
謂其徒曰。半偈亡軀一句投火。聖人之心
|
為法如是。吾將捐身以警懈怠。乃與異聞
|
結十同志。修法華懺三載期滿。將焚身以
|
供妙經(遺身苦行人之所難。十僧之名惜乎失
|
錄)祕書監楊億(字大年官
|
至翰林諡文公)遐仰道風。白丞相寇準奏賜紫服。復
|
奉書為賀。及聞結懺遺身。乃致書勸請住
|
世。謂方當台教復興之時。正賴傳持為世
|
良導。往復數四尚執前言。楊公乃貽書郡守
|
李夷庚及天竺慈雲俾同勸止。太守親率僚
|
屬。勸請住世說法利生。且密戒鄰社常保
|
護之。會慈雲東下力為勸諫。而駙馬李遵勗。
|
亦亟書交勸(尚太宗女魏國公主。諡文和公)
|
師以公私意勤竟
|
沮前志。乃復結十僧修大悲懺法三載以
|
酬素願。是年述消伏三用章。對孤山闡義
|
鈔。不知性惡是理毒義。有咸潤者述籤疑。
|
以三種消伏俱約圓論。淨覺引疏義。歷
|
四教十法界以除三障。述止疑以扶師義。
|
四年。駙馬李遵勗。奏師高行遺身。上嘉歎
|
不已。特賜法智大師之號。宣旨住世演教
|
(郡守錢希白。題塔院云。內翰楊億。為樞使
|
馬知節。撰其父神道碑。不受潤筆。求奏薦四
|
明師號。知節因奏之。上
|
召問。億因言遺身事。上曰。但傳朕言。請師
|
住世傳教。於是賜號法智。據行業碑塔銘實錄
|
及法智往復書。皆言李
|
遵勗。論薦賜號。今詳希白之題。必當時問諸
|
寺僧。繆言之復致繆題耳)是年。京師譯經
|
院證義簡長行肇二十三人。各寄聲詩贊美
|
道德(待制晁說之作序刻於石)五年。上聞師為道勤至。遣
|
內侍俞源清至寺。命修法華懺三日。為國
|
祈福。源清欲知懺法旨趣。為述修懺要旨。
|
是歲撰觀音別行玄記觀經疏妙宗鈔皆成。
|
時梵天門人咸潤述指瑕以非妙宗。且固
|
執獨頭之色不具三千等義。蓋昭圓之餘
|
波也。淨覺為述抉膜以示色心不二之旨。且
|
評他師昧於究竟蝮 六即之義。一日。淨覺
|
與廣智辨觀心觀佛求決於師。師示以約
|
心觀佛之談。謂據乎心性。觀彼依正。淨覺
|
不說而去。既而盡背所宗。述三身壽量解。
|
并別立難辭。請潛修前鈔不使外聞。師慮
|
其為後世異說之患。乃加料簡十三科以斥
|
之。淨覺時在天竺上十諫書。謂父有諍子。
|
則身不陷於不義。師復作解謗。謂十諫乃
|
成增減二謗。淨覺復述雪謗。謂錯用權實
|
以判勝劣。師時在疾令門人讀之。為之太
|
息。既逼歸寂遂不復辨。後有希最。即廣慈
|
之子法智之孫。述評謗以辨之。淨覺。時尚
|
無恙。見之曰。四明之說其遂行乎(自師時在疾。以下
|
一節。並預敘後事)天聖元年(仁宗初元)撰
|
光明玄續遺記成。
|
試開幃四十二章答泰禪師十問。時天童凝
|
禪師貽書論指要鈔揀示達磨門下三人得
|
道淺深。往復不已。太守林請師融會其說。
|
師不得已略易數語(往復書。備在教行錄。忠
|
法師為後序。略述其事)三
|
年。先是天禧初詔天下立放生池。師欲廣
|
揚聖化。每於佛生日集眾作法。縱魚鳥
|
為放生之業。是年郡以事聞。敕樞密劉筠
|
撰文以示後人。太守曾會立碑於寺(見教行錄)
|
嘗一夕夢伽藍神曰。翌日相公至。已而曾公
|
領其子公亮入寺。師以夢告母夫人謝曰。
|
後貴無敢相忘(下二句。預敘後事。今教行錄
|
。有曾府捨莊田帖)及公亮
|
入相。乃買田闢屋。歲度其徒(曾魯公。初生夢老僧披幃入
|
慶。歷八年。以知制詰。 恤而
|
歸里。僧元達。附舟至錢唐。聞天竺之勝。特
|
往瞻禮。始至見素衣女自寺門出。謂
|
達曰。曾舍人。五十七。入中書。上座是年。
|
亦受師號。已而不見。至是年。果拜相。歷事
|
三朝。贈太師中書令。
|
諡宣靖。陪享英廟。蔡襄守錢唐。以大士靈異
|
。上於朝因賜號靈感云)五年製光明文
|
句記。以迫歸寂不及終帙。其後門人廣智
|
續讚佛一品以成之。六年正月元日。建光
|
明懺七日為順寂之期。至五日結跏趺坐。
|
召大眾說法畢。驟稱阿彌陀佛數百聲。奄
|
然而逝。壽六十九。夏五十四。露龕二七日。顏
|
貌如生爪髮俱長。舌根不壞若蓮華然。明
|
道二年七月。奉靈骨起塔於南城崇法院之
|
左。稟法領徒者三十人。尚賢。本如。梵臻。則
|
全。慧才。崇矩。覺琮等。入室四百八十人。升
|
堂千人。手度立誠等七十人。師自咸平二
|
年。後專務講懺。常坐不臥。足無外涉。修謁
|
盡遣。講法華玄義七遍。文句八遍。止觀八
|
遍。涅槃疏一遍。淨名疏二遍。光明玄義十遍。
|
別行玄七遍。觀經疏七遍。金剛錍。止觀義例。
|
大意。十不二門。始終心要等。不復計數。修
|
法華懺三七期五遍。光明懺七日期二十遍。
|
彌陀懺七日期五十遍。請觀音懺七七期八
|
遍。大悲三七期十遍。結十僧修法華長
|
期三年。十僧修大悲懺三年。然三指供
|
佛。造彌陀觀音勢至普賢大悲天台祖師像
|
二十軀。印寫教乘滿一萬卷。所著續遺記
|
三卷。光明文句記六卷。妙宗鈔三卷。別行
|
玄記四卷。指要鈔二卷。扶宗記二卷。十義書
|
三卷。觀心二百問一卷。解謗書三卷。金光明
|
三昧儀。大悲懺儀。修懺要旨。各一卷。自餘
|
如融心解。義例境觀。起信融會章。別理隨
|
緣二十問。消伏三用章光明玄當體章問。答
|
釋日本源信問。釋楊文公三問。絳幃問答
|
(並載教行錄中)師於起信論大有悟入。故平時著述
|
多所援據。後人扁其堂曰起信。示不忘
|
也。初受命服。神照以書賀。師答之曰。三術
|
寡修致名達朝彥(止觀安忍中云。名譽利養眷
|
屬莫受莫著。推若不去當縮德露
|
玼。若遁跡不脫。當一舉萬里。若名利眷屬從
|
外來破。憶此三術。齧齒忍耐。確乎難拔。若
|
煩惱業定見慢等。從內
|
來破者。亦憶三術。即空即假即中。設使屠析
|
肌肉心不動散。為辨大事彌須安忍。輔行云。
|
外障是軟賊。謂名譽
|
等。內障是強賊。謂煩惱等。內外用術不同)
|
尋蒙帝澤令被紫服。有
|
恥無榮何勞致賀。指要初成。雪竇顯禪師
|
出山來訪。觀其書大加欽讚。即為設齋致
|
慶。親揭茶榜。具美其事云。
|
贊曰。唐之末造天下喪亂。台宗典籍流散
|
海東。當是時為其學者。至有兼講華
|
嚴以資說飾。暨我宋龍興。此道尚晦。螺
|
溪寶雲之際。遺文復還。雖講演稍聞。而曲
|
見之士氣習未移。故恩清兼業於前。昭圓
|
異議於後。齊潤以他黨而外務(侮同)淨覺以
|
吾子而內畔(叛同)皆足以溷亂法門壅塞祖
|
道(溷胡困反濁也)四明法智。以上聖之才。當中興
|
之運(中竹仲反當也)東征西伐再清教海。功業之
|
盛可得而思。是以立陰觀妄。別理隨緣。
|
究竟蛣蜣。理毒性惡。唯色唯心之旨。觀
|
心觀佛之談。三雙之論佛身。即具之論經
|
體。十不二門之指要。十種三法之觀心。判
|
實判權。說修說性。凡章安荊溪未暇結
|
顯。諸深法門悉表而出之。以為駕御群
|
雄之策。付託諸子之計。自荊溪而來。九
|
世二百年矣。弘法傳道何世無之。備眾
|
體而集大成。闢異端而隆正統者。唯法
|
智一師耳。是宜陪位列祖稱為中興。用
|
見後學歸宗之意。今淛河東西(淛浙江也又音制見莊子)
|
號為教黌者(音橫學舍)莫不一遵四明之道。
|
回視山外諸師。固已無嚼類矣(嚼才笑反齧也。漢書項
|
羽攻城。所過無嚼類。謂屠殺皆盡。無嚼食
|
之遺種也)然則法運無窮之
|
繫。其有在於是乎。
|
佛祖統紀卷第八(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