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佛祖統紀卷第五十
|
|
宋咸淳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
名文光教志第十八之二
|
仁王般若經疏序 待制晁說之
|
陳隋間。天台智者遠稟龍樹立一大教。九
|
傳而至荊溪。荊溪之世。有新羅來學者。曰
|
法融理應純英。故此教播於海外諸國與中
|
原並盛矣。唐室喪亂典籍蕩滅。雖此教為
|
不可亡者。亦難乎其存也。然杲日將出而
|
曉霞先升。真人應運而文明自見。我有宋之
|
初此教復杭海入吳越。今世所傳三大部之
|
類是也。然尚有留而不至。與夫至而非真
|
者。仁王經疏先至有二本。眾咸斥其偽。昔
|
法師既納日本信禪師所寄辟支佛髮。答
|
其所問二十義。乃求其所謂仁王經疏。信即
|
授諸海舶。無何中流大風驚濤。舶人念無
|
以息龍神之意。遽投斯疏以尉安之。法智
|
乃求強記者二僧。詣信使誦文以歸。既而
|
二僧喪乎日本。至元豐初。海賈乃持今疏二
|
卷來。四明有沙門如詢。因緣得之(云云)智者慈
|
澍盡法性為止觀。而源流釋迦之道。今方
|
盛於越中。異日會當周於天下。豈獨是書
|
之不可掩哉。大抵吾宗所以永異他家不
|
容同世並語者。其唯三千乎。其唯觀具乎。
|
明智法師碑論 晁 說之
|
世尊鶴林法付迦葉。二十四傳至於師子。
|
或曰。二十八傳至於達磨。磨在梁時始來
|
東土。於六度中特以禪名。雖云頓示豈
|
無方便。雖云不立文字初傳則有楞伽。後
|
五六葉則尚般若。覽教照心不在茲乎。自
|
迦葉十三傳曰龍樹。著大智度論。譯傳震
|
旦。則有北齊文禪師。一覽斯文即悟中觀
|
之旨。以傳南岳。岳傳之天台。天台悟法華
|
三昧。始開拓義門。定而三止。慧而三觀。曰
|
具。曰即。曰一念三千。其所歸宗曰法華。
|
則華嚴阿含方等般若。攝六度融萬行。開
|
而顯之無非法華佛慧之道。暨傳之章安
|
縉雲東陽左溪。至於荊溪。於是智者之教悉
|
載於書。而一歸於正矣。荊溪傳滿。滿傳脩
|
(當云荊溪傳邃邃傳脩)脩傳外。外傳琇。琇
|
傳竦。竦傳寂。
|
寂傳通。通傳禮。是為四明。於時此教特
|
盛。異同亦多。龍象重望未易柔服。一言之
|
辨勤乎十返。如不觀真心唯觀陰妄。至
|
今稱之為是。後世何為而欲異其說乎。仰
|
惟智者之為智也。大矣哉。三觀單複之旨。實
|
著乎圓覺。十境互發之論。方見乎楞嚴。智
|
者先言之於隋。此經後譯之於唐。雖欲不
|
信其可得乎(瑩公清話。楞嚴本在西域。智者
|
聞之。忍死以候。既而入滅期逼。遺
|
記之曰。此經入漢吾不得見之矣。當有宰官身
|
菩薩。以文章翻譯佛語。又數百年。當有肉身
|
比丘以吾教判
|
此經歸中道)所謂靈山親聞者。此亦其躅歟。故其教
|
東及日本。西返天竺。未之與抗也。或曰教
|
外別傳不知教無等等。何外之有。傳授圓
|
成何別之有。或曰不立文字。不知文字非
|
真非妄。乃以何者為文字。嘗求乎其人
|
矣。前乎智者導其教者。曰梁傅大士。北齊
|
稠禪師。後來推尊而贊之者。曰南山律師。
|
韶壽諸師(韶國師壽禪師)密弘而取證者。永嘉真覺。
|
雖異途而不敢不贊者。賢首藏師。或叛去
|
而竊用其義者清涼觀師。公為異同。而自
|
立己意者慈恩基師。唯圭峰密私用其言。
|
而專以四禪八定次第之學。何異兒戲以侮
|
耆德。善乎梁敬之之言曰。佛法以天台為
|
司南。柳子厚曰。佛道愈遠異端競起。惟天
|
台得其傳。又曰。傳道益微言禪最病。今之
|
空空。愚夫縱傲自我者。皆誣禪以亂其教。
|
冒乎囂昏放乎淫荒。吾將合馬鳴龍樹之
|
道焉。唯是明智。其生既晚異端益肆。積德
|
於躬。無辨於彼。將自屈服。我言則光。顧予
|
何者。輒與斯事。竊少聞大道於圓照禪師。
|
且有言曰。他日勉讀經教後三十年果遇
|
明智。獲聞一家性具之旨。視彼暗證禪師
|
文字法師乘壞驢車。無力以正之。則不敢
|
不自勉。
|
南湖法智大師像贊 真隱居士史浩
|
靈山一席儼在天台。後十三葉復生奇才。
|
唱道四明講肆宏開。溥海聲聞谹谹雲雷。章
|
聖在御中使鼎來。得法大旨皇皇恢恢。錫
|
號法智宸章昭回。抵今後學咸仰崔嵬。蘭
|
馨菊芳本一根荄。嗚呼是為法宇之柱石。教
|
鼎之鹽梅。宜茲幻影。歷千古而無塵埃。
|
永嘉西湖法明寺疏 水心先生葉適
|
茲寺是昔忠法師之所居。師行業至高願力
|
強果矢言以致道。故雖焚蕩草莽。百年間
|
冠蓋。常走一郡。至子真師建兩序。師昶
|
師崇殿堂。於是院落始成。昶師尤精苦。衣
|
屨穿損。食不累合。諸生雲赴應答泉涌。東掖
|
天竺之盛。誠足相將。初天台立止觀二義。
|
承而為說者益以蔓衍。而忠昶二師尤多論
|
述。今其徒妙真普濟。欲集諸家學為教藏。
|
院中率道俗修念佛三昧。以旌昶之績而
|
嗣忠之業於無窮。志甚遠也。夫浮圖以身
|
為旅泊。而嚴其宮室不已。以言為贅疣。
|
而傳於文字愈多。固余所不解。嘗以問昶。
|
昶亦不知所以然也。
|
重刊刪定止觀序 鎧庵吳克己
|
奇哉。救世明道之書。不圖復行於今也。使
|
王公大人知有此書。必不至信讒以廢毀。
|
使縉紳先生知有此書。必不至立論以觝
|
排。使啟禪關者能讀此書。其肯以教外別
|
傳自欺乎。使尋經論者能讀此書。其肯以
|
分別名相自困乎。矧欲使薄海內外家藏
|
此書展轉開導了達此義。又孰肯貪於粗弊
|
五欲。而不早求解脫者乎。是皆內教弟子。
|
護持教法之大略也。子貢好辨。孔道以明。孟
|
子巖巖。功堪繼禹。斯言概之。誰曰不信。
|
與喻貢元書 鎧庵吳克己
|
佛道來東華幾二千載矣。吾儒攘斥甚力者。
|
無若韓氏歐陽氏。然皆未究其言與其道。
|
唯知堅執周孔立教者以詆之。故雖攻之
|
而愈堅。終無以大服天下之心。獨關洛諸賢
|
與胡氏父子。頗嘗出入釋氏而不信之。然
|
考其所與辨明。而謂之詖淫邪遁者亦不
|
過指禪宗單傳之學而已。夫釋氏之有禪
|
宗。猶吾儒之有老莊也。苟以拈椎豎拂誇
|
誕之談。而疑釋氏一代正教。是猶以王何
|
所學之浮虛而疑六經語孟修身齊家治國
|
平天下之道也。奚可哉。去佛愈遠異端並
|
起。唯天台大師為得其正傳。此唐之梁敬之
|
柳子厚。我朝晁以道陳瑩中諸公所服膺而
|
深造者也。僕雖不敏實研究有年。觀其發
|
揮一性範圍法界俾六凡四聖各迪厥德
|
而咸底於極。誠未易遽為足下言。惟足
|
下他日考其書而訂其道。方知僕昨者鄙
|
詩所謂大道不可私與夫孔釋俱援世之句。
|
果非自欺而又以欺天下也。然則孔釋之
|
道果同乎。果異乎。異則不可得而一。同則
|
不應異其施。曰有世法有出世法。以世
|
法而疑出世法固不可。以出世法而外世
|
法亦不可。故天台所傳。亦有真俗相即之
|
諦。其察乎道並行而不相悖者。亦審矣。世
|
有足跡未抵乎泰山之麓而輒談其廣狹
|
高下。欲欺乎未見泰山者。且不可。況乃
|
見者乎。今足下未讀佛之書而遽議佛之
|
道。何怪乎言之諄諄。而僕邈然不聽也。
|
始終心要 荊溪大師 湛然
|
始終心要(永嘉沙門從義注)。
|
(在因名始。至果為終。因果雖殊諦德無別
|
。圓頓上乘旨歸於此。所以荊溪立於心要)。
|
夫三諦者。天然之性德也(上句標指。下句發
|
歎。天然者如天之然。亦名
|
自然。問。此與外道所計何別。答。外道所執
|
已為三藏所破。那忽謂同圓頓諦理。復次應知
|
。若從破計須
|
蕩自然。破計雖爾理必自然。是則自行。乃遣
|
執惰。隨緣無妨。作斯說也。至於下文含生本
|
具祕藏不顯
|
由三惑覆。亦應準今料簡顯示。舉一例諸。無
|
勞委述)中諦者。統一切法。真
|
諦者。泯一切法。俗諦者。立一切法(別示解釋三諦
|
相也。中者不偏二邊也。諦者審而無虛也。統
|
者總也。一切法者二邊之法也。真者無偽妄也
|
。泯亡泯也。一
|
切法者三千之法也。俗者世俗也。立者建立也
|
。一切法者百界之法也。當知此約三諦別明。
|
若從通說。應
|
云一中一切中。無真無俗而不中。則三諦皆統
|
理而絕待也。一真一切真。無中無俗而不真。
|
則三諦俱亡泯
|
而無相也。一俗一切俗。無中無真而不俗。則
|
三諦並建立而宛然也)舉一即三。非
|
前後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上兩句示三諦
|
融即。顯非縱橫之殊異也。下二句明三諦本具
|
。彰無作之妙法也。舉一即三者。舉其中諦非
|
真非俗。當體
|
泯法。復名真諦。常自建立。又為俗諦。中諦
|
之一即三既然。真俗之二即三亦爾。準諸祖誥
|
亦應更云。即
|
三而一有可相離。即一而三不可相混。非三非
|
一。三一宛然。會之彌分。派之常合。橫之復
|
高。豎之又廣。
|
明鏡等譬。真好研詳。勿見三一相即之故。便
|
乃不許俗諦世法真諦亡泯中諦統絕俗言洋洋。
|
豈可誣哉)
|
悲夫。祕藏不顯。蓋三惑之所覆也(三諦微妙眾生不了。稱
|
之為祕。法界包用不可盡。目之為藏。性雖微
|
妙濁成本有。譬如鏡天。喻若塵雲。今此總明
|
。次文別爾)
|
故無明翳乎法性。塵沙障乎化導。見思阻
|
乎空寂(無明者。不了法界無所明也。塵沙者
|
。譬無知之數多也。見思者。從解等立名也。
|
應
|
知三惑皆是性具。同體為障。難可了知。文云
|
翳障阻者異其文耳)然茲三惑乃體上
|
之虛妄也(結指惑障都非真實。空華之譬其在
|
茲乎)於是大覺慈尊。
|
喟然歎曰(大覺即妙覺喟然歎聲也)真如界內絕生佛之假
|
名。平等慧中無自他之形相(通指三諦以為真
|
如及平等慧。絕
|
名離相)但以眾生妄想不自證得。莫之能返
|
也。由是立乎三觀破乎三惑。證乎三智
|
成乎三德(眾生在迷未能復性。是故須明惑觀
|
等說。全性起脩性無所移。全脩在性脩常宛爾
|
。
|
一家所立三諦文在瓔珞仁王兩經。三觀文出瓔
|
珞經下卷三惑準大品大論而開。三智具如大品
|
三智品中。
|
三德備在大涅槃經)空觀者。破見思惑證一切智成般
|
若德假觀者。破塵沙惑證道種智成解脫
|
德。中觀者。破無明惑證一切種智成法身
|
德(一念無相謂之空。無法不備謂之假。不一
|
不異謂之中。知一切法空寂一相名一切智。知
|
十法界諸
|
種差異為道種智。知於二邊無非中道名一切種
|
智。照明為般若。解縛名解脫。清淨名法身。
|
皆具常樂我淨。
|
謂之德)然茲三惑三觀三智三德。非各別也。
|
非異時也。天然之理具諸法故(上文別示。恐謂縱橫。故茲
|
融即顯非別異。是故當知。三惑一念中破。三
|
觀一心中脩。三智一念而證。三德一心而成。
|
惑觀一如智德
|
無別。苟非性具寧免異殊。山門教觀永異諸家
|
。超過眾說良在茲焉)然此三諦性之
|
自爾(重歎三諦非作所成)迷茲三諦轉成三惑。惑破藉
|
乎三觀。觀成證乎三智。智成成乎三德(自迷
|
之悟展轉相由。文中五三秖是一三無前無後因
|
果理同)從因至果非漸修
|
也(性德之行異乎歷別)說之次第理非次第(
|
言不頓顯故有前後。若論其
|
理實在剎那。其理者何。三千三諦)大綱如此
|
。綱目可尋矣(諦德宏深。
|
故曰大綱。諸法廣多。號為綱目。華嚴名法界
|
。方等為實相。般若稱佛母。法華號髻珠。涅
|
槃名佛師。三諦
|
是一法。佛說種種名。龍猛悟之而造論。智者
|
得之以開拓。荊溪傳之為心要。是則十方大覺
|
諸祖所傳。莫
|
不歸乎諦德祕藏。像末惰澆信心寡薄。如斯法
|
門不能宗重。而更別求心要之術。良由近代習
|
大乘者雜濫故也)。
|
四十二章經疏序 孤山法師 智圓
|
古者能仁氏之王天下也。象無象之象。言
|
無言之言。以復群生之性。由是佛教生焉。
|
教之高下視根之利鈍。是故有頓焉有漸
|
焉。然後混而為一。是謂開顯。而蚩蚩群彙。
|
率其化復其性。蹈乎大方安乎祕藏者。
|
可勝言哉。逮乎後漢其道東傳。時君仰其
|
神。元元陶其訓。乃與仲尼伯陽之說三焉。
|
原夫仲尼之為訓也。揚唐虞三王之道。尊
|
仁而尚義。俾復其王而企於帝也。伯陽之
|
為訓也。揚三王朴略之道。而絕聖棄智。
|
俾復其皇而企於結繩也。矧茲二者。談性
|
命則未極於唯心乎。言報應則未臻於
|
三世乎。然於治天下安國家不可一日
|
而無之矣。美乎哉。其可教乎域中也明矣。
|
若夫釋尊之為訓也。指虛空世界悉我自心
|
焉。非止言其太極生兩儀玄牝為天地根
|
而已。考善惡報應悉我自業焉。非止言其
|
上帝無常天網恢恢而已。有以見伯陽仲尼。
|
雖欲謂之廣大悉備。至於濟神明研至
|
理者。略指其趣耳。大暢其妙者。則存乎
|
釋尊之訓歟。其可教乎域外也。又已明矣。
|
域內則詳乎治身。而尚略乎治心。故謂之
|
外教。域外則善乎治身。而極乎治心。故謂
|
之內教。昔阮孝緒正以內外之名。為不誣
|
矣。世人有謂。三者能混同焉。或幾乎失。或
|
謂三者碩異焉。亦未為得也。何哉。復性有
|
淺深。言事有遠近。則不得不異也。至於
|
遷善而遠罪勝殘則去殺。則不得不同也
|
(此略文耳。淨覺還源記有釋)。
|
與駱御史書(名偃) 孤山法師
|
浮圖之法非古也。其來於東漢乎。其為體
|
也清淨。其為用也仁恕。由是七六家十九流
|
焉。為利於上下救弊於孔老。其亦至矣。
|
請揚搉而陳之。夫秦火六經漢興雜霸。民
|
澆俗漓。爭奪方熾。禮讓寖微。則仲尼之仁義。
|
伯陽之道德。或幾乎息矣。賴我浮圖之為
|
訓也。既以三世報應制其事。復明一心空
|
寂窮其理。民有聞報應之說者。雖貪殘鄙
|
吝之夫。亦庶乎振乏周急矣。民有聞空寂
|
之說者。雖矜功用壯之夫。亦庶乎守雌保
|
弱矣。能周振則博濟之道行。善保守則朴素
|
之風還。博濟行則禮讓著。朴素還則刑罰措
|
(利於民則仲尼伯陽之道。不遠而復矣。故曰
|
為利於上下救弊於孔老焉。洎乎時君好之失其
|
旨方袍事之違
|
其道)以斯而失其旨則節制不行。違其道則
|
寂默不守。乃以彫峻輪奐而奢夸。乃以輕
|
肥溫飽而煒燁。徒以多為貴。則壞其道者
|
眾矣。言以怪為美。則惑其聽庶矣。遞相沿
|
襲寖以成俗。使夫清淨仁恕之風無乃蕩盡
|
於是。蠶食蠹耗之謗自茲而生。斯乃好之者
|
事之者之不善耳。非教之罪也而往世君民
|
不察其所由。視其徒之不肖。而遷怒於善
|
人教法者有焉。往往造毀佛之律。行挾釋
|
之誅。亦何異乎以丹朱而罪堯。因商均而
|
咎舜。服藥過度而歸過於神農。縱火致焚
|
而反怨於燧人也耶。
|
南岳止觀後序 慈雲大師 遵式
|
止觀用也。本乎明靜。明靜德也。本乎一性。
|
性體本覺謂之明。覺體本寂謂之靜。明靜不
|
二謂之體。體無所分則明靜安寄。體無不
|
備則明靜斯在。語體則非一而常一。語德
|
乃不二而常二。秖分而不分。秖一而不一
|
耳體德無改。強名為萬法之性。體德無住。
|
強名為萬法之本。萬法者復何謂也。謂舉體
|
明靜之所為也。何其然乎。良由無始本覺之
|
明強照照生而自惑謂之昏。無始無住之本
|
隨緣緣起而自亂謂之動。昏動既作萬法生
|
焉。捏目空華豈是他物。故云不變隨緣名
|
之為心。隨緣不變名之為性。心昏動也。性
|
明靜也。若知無始即明而為昏。故可了
|
今即動而為靜。於是聖人見其昏動可即
|
也明靜可復也故因靜以訓止。止其動也。
|
因明以教觀。觀其昏也。使其究一念。即
|
動而靜。即昏而明。昏動既息。萬法自亡。但
|
存乎明靜之體矣。是為圓頓。是為無作。是
|
如來行。是照性成修。修成而用廢。誰論止
|
觀。體顯而性泯。亦無明靜。豁然誰寄。無所
|
名焉。為示物指歸。止成謂之解脫。觀成謂
|
之般若。體顯謂之法身。是三即一。是一即
|
三。如伊三點。如天三日。非縱橫也。非一
|
異也。是謂不思議二德。是為大般涅槃
|
也。嗚呼此法。自鶴林韜光授大迦葉。迦葉
|
授之阿難。阿難而下燈燈相屬。至第十一馬
|
鳴。鳴授龍樹。樹以此法寄言於中觀論。
|
論度東夏獨淮河慧文禪師解之授南嶽大
|
師。南嶽從而照心。即復於性獲六根清
|
淨。位鄰乎聖。斯止觀之用驗矣。我大師惜
|
之無聞後代。從大悲心出此數萬言。目為
|
大乘止觀。亦名一乘。亦名曲示心要。分為
|
二卷。初卷開止觀之解。次卷示止觀之行。
|
解行備矣。猶目足焉。俾我安安不遷而運
|
到清涼之池。噫斯文也。歲月遼遠。因韜晦
|
於海外。道將復行也。果於咸平三祀。日本
|
國圓通大師寂照。錫皆扶桑。杯泛諸夏。既
|
登鄮嶺。解篋出卷。天竺沙門遵式首而得
|
之。度支外郎朱公頓冠首序。出奉錢(奉音鳳。
|
祿也。作俸旨葑皆誤)模板。而廣行之。大矣哉。斯文也。
|
始自西傳。猶月之生。今復東返。猶日之升。
|
素景圓暉。終環回於我土也。因序大略以
|
紀顯晦耳。
|
書紳(論語子張書諸紳) 慈雲法師
|
知白汝知(師字知白)日之所為。害善之法偏宜遠
|
之(諸惡莫作)。損惡之道益其用之(眾善奉行)。口無自
|
伐。心無自欺。勿抱內蠹(包藏無良如木有蠹)。勿揚外
|
儀(詐現威儀徒增我慢)。欲人之譽畜己之私。殺義之始陷
|
禍之基(求虛譽著滅於義。藏己私著蹈於禍)
|
。自持其德必有餘譏。
|
自務其達必有餘非(務德未充而自惟。故人多
|
譏之。了達未至而
|
自務。故人多非之)。眷屬集樹汝宜去之。利養毛繩汝
|
宜畏之(近於眷屬則多惱。當用一術全身遠害
|
。利於供養則多貪。如毛繩縛身入水愈急)。
|
自行之際擇而思之。懲惡之餘何則是宜
|
(欲從自行當須擇思。恐墮二乘也。既知徵惡
|
。何法願求大乘也。立此質問。委在下文可見
|
)。清香
|
一炷紅蓮數枝。口勿輟誦意勿他思(常讀淨土
|
經唯存淨土境)。安禪禮像其則勿虧(專修觀
|
佛三昧。專禮阿彌陀佛)。量衣
|
節食其志勿移造世文筆如佛誡之。說人
|
長短如法謹之。從對賓侶口勿多辭。頻
|
驚光景坐勿銷時(寸陰是競)。芭蕉虛質非汝久
|
期(身實危脆)。蓮華淨土是汝真歸(由前禪
|
誦禮念功。即得往生安樂剎)。
|
俾夜作晝勤而行之(心心無間。念念往生。所
|
謂無以睡眠一生空過)。
|
|
觀心十法界圖
|
|
|
|
|
|
|
【圖】
|
|
|
|
|
|
|
修觀之道。曰從行。曰附法。曰託事。唯三而
|
已。今觀心圖者。從行之正軌也。準夫止觀。
|
二十五法為方便。十乘十境為正修者。固
|
非於此能備。若其日用之際。以十界德過升
|
沈鑑我心曲。雖絲髮不能自逃。其遷善
|
改過之要乎。慈雲法師示我以觀心之圖。
|
研味法喜心乎不忘。置諸座隅足以自警。
|
而未見兼人之益。乃復命工形諸篆刻。用
|
廣流行。庶幾乎仰承於師志也。
|
皇宋天聖元年九月既望太原王欽若序
|
其廣不可涯。高不可蓋。長不可尋。將盈
|
而虛。將晦而明。雖邊而中。微妙深絕叵得
|
而思議者。惟心也。天台師聞之於靈山。證
|
之於三昧。知其寂默非數所求。而強以數
|
數於非數。依法華作十界百界三千權實。
|
以明諸性。非合也。非散也。自然而然曰諸
|
法實相。使人易領也。然後示之。一念空三
|
千皆空。一念假三千皆假。一念中三千皆中。
|
成圓三觀觀圓三諦。以明諸修。大智也。大
|
行也。不運而速曰白牛大車。使人頓入也。
|
故得自因至果不移一念坐道場成正
|
覺降魔說法度眾生入涅槃。而能事畢矣。
|
用龍樹偈因緣即空即假即中。會而同之。十
|
法界者何也。十統諸法也。三諦為界也。何
|
者謂佛以中為法界者也。菩薩以俗為法
|
界者也。緣覺聲聞同以空為法界者也。地
|
獄鬼畜修羅人天。同以因緣生法為法界
|
者也。空假中者。雖三而一也。十界者。亦一
|
而十也。故使互含一復具九。如帝珠交映
|
成百法界也。一因緣一切因緣。一空一切
|
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良由於此。三
|
千者復何謂也。成界之法者也。有其十。謂
|
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
|
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
|
等。斯總也。十法在佛為中為實為常為三
|
智為五眼為十力為四無畏為不共法。
|
在菩薩為假為權為榮為常為萬行為
|
四攝。在二乘為空為權為三脫為四枯
|
為無陋為涅槃。在凡夫為倒為惑為陋
|
為蓋為纏為集惱為生死斯別也。統彼百
|
界乃成千法。復播諸百界為三世間成三
|
千法耳。百界三千一也。與夫一念非前後
|
也非相合也統之有宗。會之有元。必歸
|
乎不思議三諦無量三法三德密藏矣。噫一
|
念心法既然。引而同之。彼彼佛法。彼彼眾生
|
法。咸然也。經曰。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
|
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斯之謂歟。既知
|
是已當觀日用。凡起一念必屬一界。即
|
照此界為九為佛。九則隨情偏起。謂之無
|
明。佛則稱理圓觀。謂之大慧。九界之念并
|
(併俗)非佛界之心方是是非鑑矣。非則照之令
|
是。是則護令成行。經曰。諸佛解脫當於眾
|
生心行中求。行於非道能達佛道。斯之謂
|
也。然則目雖在面。反臨鑑以正容。心實由
|
中。要藉緣以薰慮。神靈潛密。照之或難。識
|
想紛馳。檢之非易。故今引心於外。繪彼
|
升沈之像。存志於中觀我是非之變。然後
|
策心內照。正道由明。題為圓頓觀心十法界
|
圖。於一心字派出十界。復引墨迭貫。方之
|
聯珠。表一法界展轉具九成百法界。仍以
|
日起行相書之左右。覽者欲深於性。請詳
|
諸序。欲熟於修。當觀諸圖狀。
|
佛界。若人因讀圓滿修多羅及聞善知識
|
所說起淨信心。信已一念三道之性即三德
|
性。苦道即法身。煩惱即般若。結業即解脫。法
|
身究竟。般若清淨。解脫自在。一究竟一切
|
究竟。般若解脫亦究竟。一清淨一切清淨。法
|
身解脫亦清淨。一自在一切自在。法身般若
|
亦自在。即一而三。即三而一。非縱非橫亦
|
非一異。法身常住餘亦常住。樂我淨亦如
|
是。是則常樂四德祕密之藏遍一切處。一切
|
諸法悉是佛法。既信是已。以境繫心。以心
|
繫境。心境念念相續不斷。必見法性。設未
|
相應。當依一實無作四諦。起四大誓無可
|
求中。吾故求之。依前苦道即苦諦。發一誓
|
願未度者令度。煩惱及業即集諦。發一誓
|
願未解者令解。苦道即法身即是滅諦。發
|
一誓願未涅槃者令得涅槃。煩惱即菩提
|
即是道諦發一誓願未安者令安。四弘不
|
入當巧安心。如是次第具修十法。必入五
|
品六根及分證位名佛法界。
|
菩薩界。若觀根塵一念為迷解本。迷故則
|
有十界苦集。悟故則有四聖道滅。緣此無
|
量四諦起無量誓願。未度者令度。未解者
|
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善
|
巧度生慈眼視物。所集福業與眾生共。如
|
是起一念者。名菩薩法界○緣覺界。若根
|
塵念起。則了之從無明生。生故有行。行招
|
名色乃至老死。三世相續如舞火輪。因緣本
|
空幻化不實。求自然慧樂獨善寂。觀空心
|
重耽住寂定。雖得道果不慕化人。復有
|
觀物榮落悟世非常聞空得道。名為獨
|
覺。如是行者名緣覺法界○聲聞界。若根
|
塵因緣隨有一念。依色心故苦。由煩惱故
|
集。厭苦斷集非對治如何。遂依四諦修
|
十六觀三十七道品。如救頭然。由四善根
|
得入無漏四沙門果。證二涅槃。會偏真理。
|
不得佛法。不慕化人。如獐獨跳不顧後
|
群。如此一念名聲聞法界。○天界。若其念
|
起多忻天樂。篤其善心希於來報。齋戒純
|
淨飯食沙門。造立塔寺及佛形像。書寫大
|
乘濟惠貧病。於十善法止作具修。自然成
|
性。或關禁六根。使六情不蕩六塵不入。
|
得欲界禪及色無色定。身心寂靜三業調良。
|
如此一念名天法界○人界。若其念念以
|
五常立德。五戒修身。於國惟忠。於家惟
|
孝。謙損居家。中正存誠。推德於人。引咎向
|
己。尊上恤下。給孤濟貧。慚愧是懷。慈和
|
為性。深信因果崇重三寶。精修齋戒建
|
立塔寺。但希世樂無升出心。貪惜自身戀
|
著眷屬。如此一念名人法界○阿修羅界。
|
若其念念雖好修善布施齋戒。而多猜嫌狐
|
疑進退。所修福業多為勝他。見人修善情
|
多嫉忌。貢高我慢珍己輕人。欲彼歸從不
|
耐謙損。如 高飛下視。外揚仁義內無
|
實德。眾前談論引長於我。不循理正不愧
|
賢能。如此行心是阿修羅法界○餓鬼界。若
|
其念念無慚無愧。貪求無足慳吝鄙惜。不
|
施一毛。剋削於人裒歸於我。見人布施
|
傍起遮障。見人得利心生熱惱。性多諂
|
曲常起邪見。人前正容屏處放恣。破齋犯
|
戒恣貪飲食。不信罪福不信因果。不信
|
三寶不孝所親。是名餓鬼法界○畜生界。
|
若其念念耽湎五欲貪多眷屬。日增月甚而
|
無厭足。曲理枉物斷不以公。非法取財動
|
不由義。秖圖利己不惻孤貧。明負他財
|
魯扈抵突。市易負直公行劫奪。不忠不孝。
|
無賢無愚。不信因果不信三寶。癡騃無
|
恥現同畜生。是名畜生法界○地獄界。若
|
人親近邪惡友。及性自作惡。起增上心。念
|
念相續。造上品十惡。謂殺盜婬。妄言綺語兩
|
舌惡罵。貪嗔邪見。及五逆罪。犯四重禁污
|
梵行人。沽酒醉亂。不思君父師長恩德。橫
|
生熱惱挫抑賢能。黨比不肖破塔壞寺。
|
燒毀經像謗毀大乘。斷學般若謗無諸
|
佛。破戒受施。用三寶物。偷僧祇物。起於外
|
道斷常諸見。破正因果三世之法。習十二種
|
惡律儀法(一屠兒。二魁 。三
|
養豬。四養雞。五捕魚。六獵者。七網鳥。八
|
捕蟒。九咒
|
龍。十獄卒。十一盜賊。十二為王家捕賊。及
|
養蠶等業)如上等輩死墮阿鼻
|
大熱大寒諸大地獄。是名地獄界。
|
宗門尊祖議 沙門志磐
|
如來聖人。以開權顯實開跡顯本之道化天
|
下後世者。謂之佛。佛弟子以次傳道為世
|
宗主者。謂之祖。其實一道爾。故如來之將
|
息化也。以無上大法付之飲光。飲光任持
|
二十年。以付慶喜。慶喜持法宣化亦二十
|
年。以付商那。下而至於十三世曰龍樹。
|
始以文字般若著所證三觀之道。曰中觀
|
論。暨譯傳東夏。於是北齊以宿悟已證立
|
為觀法。以授南岳。南岳承其旨。悟法華
|
淨六根。以授天台。天台始立五時張八教。
|
用明法華開顯之妙。而大暢乎境觀之旨。時
|
則有章安。執筆載為疏論。其道遂大明。法
|
華天宮繼世講演。嗣其法者唯左溪。左溪
|
門學。獨荊溪能承正統。述諸記以贊祖謨。
|
則清涼異議為之寢息。以文字廣第一義
|
諦。則莫若茲時之盛。以故世之學者取
|
龍樹至例為九祖以奉清祀。其有由矣。
|
自荊溪以來。用此道以傳授者。則有興道
|
(邃師)至行(修師)講道不絕。會昌多難教卷散亡。正
|
定妙說高論(外琇竦二法師)三世。唯傳止觀之論。迨
|
乎螺溪。法運將泰(寂師)天假吳越(錢忠懿王)求遺書
|
於海東。於是教籍復還。寶雲嗣興。敷揚二
|
紀。而四明法智。以佛所生子垂跡海隅。一
|
家教部毘陵師未記者。悉記之。四種三昧人
|
所難行者。悉行之。斯慈雲之極言也。當是
|
時有為異說者。如昭圓諸師。世方指為山
|
外。而法智獨擅中興教觀之名。自興道訖
|
四明凡八世。所以紹隆正統而顯揚大教
|
者。有在於是。是宜等而上之用陪位於九
|
祖。以尊大其道為可爾。然則今之宗門列
|
剎。凡所以講天台四明之道者。有能起龍
|
樹至法智。通祀為十七祖。以並為之位。誠
|
有見於後學尊祖重道之心也。謹議。
|
佛祖統紀卷第五十(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