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佛祖統紀卷第二十九
|
|
宋景定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
諸宗立教志第十三
|
達磨禪宗
|
初祖達磨圓覺禪師 二祖慧可大祖禪
|
師 三祖僧璨鏡智禪師 四祖道信大
|
醫禪師 五祖弘忍大滿禪師 六祖慧
|
能大鑑禪師
|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至矣哉。斯吾宗觀心之
|
妙旨也。謂之教外別傳者。豈果外此為教
|
哉。誠由此道以心為宗離言說相故。強為
|
此方便之談耳。不然何以出示楞伽令覽
|
教照心耶。何以言大乘入道藉教悟宗耶。
|
為同此宗撰達磨禪宗志(覽教照心見本志。藉
|
教悟宗見達磨入道
|
四行)。
|
初祖菩提達磨。南天竺香至王子。出家之後
|
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羅。付以大法。謂曰。吾
|
滅後六十年當往震旦行化。多羅既亡。師
|
演道國中。久之思震旦緣熟。即至海濱寄
|
載商舟。以梁大通元年達南海(舊云。普通八年者誤。南海
|
廣州)刺史蕭昂表聞。詔入見。上問曰。朕造寺寫
|
經度僧有何功德。師曰。人天小果耳。上曰。
|
何謂大乘功德。師曰。淨智妙明體自空寂。如
|
是功德不於世求。上曰。如何是聖諦第一
|
義。師曰。廓然無聖。上曰。對朕者誰。師曰。不
|
識。上不契。師遂渡江。上後以問誌公。公曰。
|
陛下還識此人不。上曰。不識。公曰。此是
|
觀音大士。傳佛心印。上欲遣使召之。公曰。
|
闔國人去他亦不回(圓悟云。誌公已化去。十
|
餘年達磨方至。何云同時。今
|
秖要知大綱而矣)師既入魏。止嵩山少林寺終日壁觀
|
(魏孝明武泰元年也)帝聞師異跡。三詔不至。就賜摩納
|
袈裟金缽銀水瓶。師面壁九年將示滅。命
|
其徒曰。時將至矣。盍各言所得乎。道副
|
曰。不執文字不離文字而為道用。師曰。
|
汝得吾皮。尼總持曰。我今所解如慶喜見
|
阿 佛國。一見更不再見。師曰。汝得吾肉。
|
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陰非有。無一法可得。
|
師曰。汝得吾骨。慧可禮三拜依位立。師曰。
|
汝得吾髓。復顧謂可曰。世尊以正法眼藏
|
付囑大迦葉。展轉傳授以至於吾。吾今付
|
汝。汝當護持。并授袈裟以為法信。曰後二
|
百年衣止不傳。法周沙界。聽吾偈云。吾本
|
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華開五葉。結果自
|
然成。又曰。吾有楞伽經。是如來心地要門。
|
可以照心。乃往禹門千聖寺端坐示寂。即
|
大統元年十月五日也。門人奉全身葬熊耳
|
山定林寺。明年使者宋雲西域回。遇師手攜
|
隻履翩翩獨邁。雲歸為言。門人開壙視之。
|
唯空棺隻履。師每以大乘入道理行二門。以
|
誨學者(二門見傳燈錄)。
|
唐代宗朝諡圓覺禪師。塔曰空觀(昉師辨祖書云。智炬撰
|
寶林傳。謂隻履西歸立雪斷臂傳法。偈讖候語
|
。皆與僧傳不同。或者謂後人附託之辭)。
|
二祖慧可(舊名神光)武牢姬氏。事達磨六年。一日
|
問曰。諸佛法印可得聞否。磨曰。諸佛法印
|
匪從人得。師曰。我心未安。乞師安心。磨
|
曰。將心來與汝安。師曰。覓心了不可得。
|
磨曰。與汝安心竟。初達磨以楞伽四卷授
|
之曰。仁者依行自可得度。師告弟子曰。此
|
經四世後轉成名相。一何可悲。師既傳法
|
僧璨。謂曰。吾有宿累今當償之。遂往鄴
|
都行化。隋開皇十二年。於管城正救寺談
|
無上道。有和法師先講涅槃經。學徒稍稍
|
引去聽法。和不勝憤。讒於邑令加以非
|
法。師怡然委順而終。年一百七。塔 州汾陽
|
縣。唐德宗朝追諡太祖禪師。
|
三祖僧璨。初以白衣見二祖。問曰。弟子身
|
纏風疾。請師懺罪。祖曰。將罪來與汝懺。師
|
曰。覓罪了不可得。祖曰。與汝懺罪竟。宜
|
依佛法僧。師曰。今見和上已知是僧。未審
|
何以名佛法。祖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
|
佛無二。僧寶亦然。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
|
在內外中間。其心亦然。佛法無二。祖大器
|
之。即為剃髮具戒已畢。復告之曰。達磨大
|
師以正法眼藏密授於吾。吾今付汝。及以
|
信衣。汝當護持。屬周武廢教。往來司空山
|
積十餘年。隋開皇初居皖公山。傳法道信。
|
優游江國。大業二年復還舊山。為眾說法。
|
合掌儼立而逝。葬於山谷寺。唐玄宗朝。追
|
諡鏡智禪師。
|
四祖道信。蘄州司馬氏。初為沙彌遇三祖。
|
問曰。願和上與解脫法門。祖曰。是誰縛汝。
|
曰無縛。祖曰。何為更求解脫。師言下大悟。
|
既具戒。三祖授以衣法。武德中居破頭山。
|
正觀中太宗三詔令赴京師。並以疾辭。帝
|
命使者曰。若果不起即取其首。使諭旨師
|
引頸受刃。使回以聞。帝彌加敬重。就賜珍
|
繒以遂其志。師已傳法弘忍永徽二年九
|
月安坐而化。塔於東山黃梅寺。唐代宗朝追
|
諡大醫禪師。
|
五祖弘忍。蘄州黃梅人。母周氏(栽松道者。
|
託胎周氏女事。已備
|
載通塞志)師為童子。於道上遇四祖。問之曰。子
|
何姓。答曰。姓即有。不是常姓。祖曰。是何姓
|
答曰。是佛姓。祖曰。汝無姓耶。答曰。性空故
|
無。祖默然識之。即詣其母語令出家。既
|
傳法嗣居東山。咸亨中傳衣法與慧能。後
|
四年示寂。塔於東山。代宗朝追諡大滿禪
|
師。
|
六祖慧能。新州盧氏。采薪養母。常入市
|
聞客誦金剛經。問曰。從誰受。曰黃梅忍大
|
師。云讀此可以見性成佛。能遂辭母至韶
|
州。與劉志略為友。志略姑為尼。常讀涅
|
槃。師暫聽即說。尼因問字。師曰。字即不識。
|
義則任問。尼曰。字尚不識。何能達義。師曰。
|
諸佛解脫非關文字。尼異之。號為行者。居
|
人瞻禮請住寶林。咸亨中至黃梅。祖問何
|
來。答曰。嶺南。祖曰。欲須何事。曰唯求作
|
佛。祖曰。嶺南人無佛性。曰人有南北。佛性
|
豈然。祖異之。謂曰。著槽 去。乃入碓坊
|
抱石而舂。經八月五祖俾眾各述一偈。若
|
語意冥符則傳衣授法。時眾七百。上座神
|
秀。乃於廊壁書偈云。身是菩提樹。心如明
|
鏡臺。時時勤拂拭。莫遣有塵埃。師聞之曰。
|
美則美矣。了則未了。至夜命童子寫偈壁
|
間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
|
物。何假拂塵埃。五祖知之。夜令人召師。
|
告之曰。佛以正法眼藏展轉傳授。吾今授
|
汝并以信衣。昔達磨初至。故傳衣以明得
|
法。今信心已熟。衣乃諍端。止於汝身勿復
|
傳之。師禮足持衣而出。通夕南邁。時道明
|
上座聞之。即率人追至大庾嶺。明先至。師
|
擲衣石上曰。此衣表信。豈當力爭。明舉之
|
不動。乃曰。我來求法非為衣也。師曰。不
|
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阿那。個是明上座本
|
來面目。明當下大悟。禮拜問曰。上來密語密
|
意外。還更有意旨否。師曰。我今所說即非
|
密。若反照自己密在汝邊。明禮謝而回。儀
|
鳳元年至南海。遇印宗法師於法性寺。暮夜
|
風颺剎旛。二僧對論。一云旛動。一云風動。師
|
云非風旛動。心自動耳。印宗異之。請受禪
|
要。因出信衣令眾瞻禮。印宗即為剃髮。請
|
智光律師於本寺。臨壇授滿分戒。此壇是宋
|
求那跋摩所造。嘗記云。後當有肉身菩薩
|
來此受戒。梁真諦於壇側手植二菩提樹。
|
記云。百二十年後。有大士於此樹下說無
|
上道。師乃坐樹下。大開東山法道。宛如宿
|
契。明年歸韶州寶林(即曹溪也)神龍元年詔師入
|
見。師上表辭疾。先天二年復歸新州國恩
|
寺。既而示寂。弟子奉靈體反葬於曹溪。師
|
化韶陽秀化洛下。南能北秀自此而分。上
|
元元年肅宗遣使請衣缽入內供養。永泰
|
元年。代宗夢師請衣缽還山。乃遣劉崇景
|
頂戴而送。憲宗朝諡大鑑禪師。
|
述曰。六祖之後為二派。一曰青原思。思
|
傳石頭遷。其下為曹洞雲門法眼。一曰
|
南岳讓。讓傳馬祖。其下為臨濟溈仰。是
|
為五家宗派。道一而已。而言五其宗者。
|
由人世心病益多故治法屢為之變。一棒
|
一喝一唱一和機用縱橫。殆不可以一
|
律齊。猶應病與藥之義。汾陽作廣智歌
|
明十五家宗風。是蓋示後人以遍參之
|
意。可不知乎。
|
賢首宗教(附李長者)
|
初祖終南法順法師 二祖雲華智儼法師
|
三祖賢首法藏法師 四祖清涼澄觀法師
|
五祖圭峰宗密法師 長水子 法師 慧
|
因淨源法師 能仁義和法師
|
鎧菴之評謂。法界觀別為一緣。謂五教無斷
|
伏分齊。然則若教若觀。徒張虛文。應無修
|
證之道。至若清涼之立頓頓。浪言超勝法
|
華(觀師判華嚴為頓頓。以天台判兼別。失如
|
來意。又謂。華嚴是菩薩請超勝於法華也)。
|
圭峰之釋修門。未免妄談止觀(密師注法界觀修字云。止觀
|
熏習造詣。鎧菴質之云。不知是何止觀。若次
|
第者。到何位斷何惑顯何理。若一心者。何位
|
圓融而修。何位圓融而證)
|
自餘著述。矛盾尤多(賢首既自立五教。至起
|
信論明觀法。則云。修之次第。如天台
|
摩訶止觀。清涼既宗賢首。及疏華嚴。則引用
|
天台性善性惡三觀三德一念三千之文。然則教
|
之與觀。進退兩失)
|
欲別其源。撰賢首宗教志(賢首華嚴疏。起信
|
鈔。圭峰圓覺疏。長
|
水楞伽疏。所立義門。亦覺不同)。
|
法師法順。萬年杜氏。十八出家。師因聖僧道
|
珍受學定法。凡世間聾啞。遇之者必能聞
|
能語。至於驅園圃蟲誡惡性馬。德及異類
|
所不可測。唐太宗詔問。朕苦勞熱。師之神
|
力何以蠲除。師曰。聖德御宇微恙奚憂。但頒
|
大赦聖躬自安。上從之疾遂瘳。因錫號曰
|
帝心。師每遊歷郡國勸念阿彌陀佛。著五
|
悔文讚詠諍土。路逢神樹鬼廟即焚毀之。
|
正觀十四年十一月十五日。坐亡於南郊義
|
善寺。雙烏入房異香留室。塔肉身於樊川
|
北原。有弟子謁五臺。抵山麓見老人。語
|
曰。文殊今往終南山。杜順和上是也。弟子趨
|
歸。師已長往。至今關中以是日作文殊忌
|
齋。師著法界觀門一卷。妄盡還源觀一卷。專
|
弘華嚴。以授雲華智儼。儼授賢首法藏。其
|
教遂行(此中當有智儼法師傳。本紀原文遺失)。
|
法師法藏。其祖康居國(在蔥嶺銕門北境居音渠)人來居長
|
安。藏年十六。詣四明阿育王舍利塔。鍊一
|
指誓學華嚴。則天朝為沙彌。策名宮禁。通
|
天元年詔於太原寺開華嚴宗旨。感白光
|
昱然自口而出須臾成蓋。萬眾歡呼。都講
|
奏其事。則天有旨命京城十大德為授滿
|
分戒。賜號賢首戒師。詔入大遍空寺。佐實
|
叉難陀譯華嚴經。聖歷二年十月詔講於佛
|
授記寺講堂。京師地皆震動。即日召對長生
|
殿。師乃指殿隅金師子謂大經理深事廣文
|
博義幽。非入理聖人。無以達其奧。是以立
|
見邊之喻。曉無涯之法。以況法界體。師子
|
喻法界用。其中立為五教。一愚法聲聞教。
|
二大乘始教。三大乘終教。四大乘頓教。五一
|
乘圓教。則天豁然領解。乃著其說為金師
|
子章。睿宗受內禪。請師授菩薩大戒。師糞
|
衣糲食。講華嚴三十餘遍。楞伽密嚴梵網經
|
起信論等十部。皆為義疏。先天元年十一月
|
終於大薦福寺。贈鴻臚卿。葬神和原。師既
|
亡。弟子慧苑。悉叛其說。滅後百年而得澄
|
觀。
|
鎧菴曰。愚法小乘不說轉小成衍。又無
|
別圓被接及法華開顯。則將畢世愚矣。始
|
終圓頓四教。皆無斷伏修證分齊。至說
|
起信論觀法。則云。修之次第如天台摩訶
|
止觀。豈非有教而無觀耶。
|
法師澄觀會稽人。夏侯氏。出家於應天寺
|
誦法華經。十四得度。乾元中學律於棲霞澧
|
師。受南山行事於曇一。受菩薩戒於常照。
|
傳關河三論於玄璧。江表三論之盛始於此。
|
大歷初於瓦官傳涅槃起信論終南法界觀
|
法藏還源記。復造東京受雜華於大詵。十
|
年從荊溪習止觀法華維摩等疏。謁牛頭
|
忠徑山欽洛陽無名。咨決南宗禪法。謁慧
|
雲明了北宗玄理。此土儒墨。竺乾梵書。諸
|
部異計。四韋五明。顯密儀軌。莫不旁通博
|
綜。十一年巡禮五臺峨眉。俱瞻瑞相。還居
|
京師大華嚴寺。專行方等懺法。仍講華嚴大
|
經。造新疏二十軸。德宗誕節。召講經內殿。
|
以妙法清涼帝心。遂賜號清涼法師。紫納
|
方袍。禮為教授和上。敕禮部尚書李詵。備
|
禮奉迎。與罽賓般若三藏。譯烏荼國所進
|
華嚴經。帝親預譯場。一日不至。即差僧如
|
比丘法。說欲云。皇帝國事因緣如法眾事與
|
欲清淨。元和五年憲宗問華嚴法界宗旨。豁
|
然有得。敕有司鑄金印。加號大統清涼國
|
師。開成三年三月六日示寂。壽一百二歲。臘
|
八十三。葬終南石室。塔曰妙覺。師身長九
|
尺四寸。手垂過膝。夜目發光晝仍不瞬。才
|
供二筆日記萬言。盡形一食宿不離衣。歷
|
九朝為七帝門師。荊溪與江淮四十僧。禮
|
覲五臺。師領徒萬指。出郊遠迎。美其尊師
|
之有禮。師去賢首百餘年。遙稟其旨。所著
|
疏記四百餘卷。講華嚴至五十遍。建無遮
|
大齋十五會。弘法弟子三十八人。宰相裴休
|
奉敕撰碑。
|
法師宗密。何氏。果州人。初得法於荷澤五世
|
孫道圓。傳圓覺於涪上。得華嚴句義於病
|
僧。即為他講。清涼語之曰。毘盧華藏能隨
|
我游者。其汝乎。又嘗答其書云。子之所解
|
猶吾之心。轉輪真子誠所謂也(師所著圓覺序云。講雖濫泰
|
學。且師安叨沐猶吾之納。謬當真子之印)著
|
圓覺華嚴涅槃金剛起信
|
唯識蘭盆法界觀行願品等疏鈔及修證科
|
儀凡九十餘卷。太和九年。文宗詔問佛法大
|
意。賜紫方服號大德。會昌元年正月六日。
|
坐亡於興福塔院。諡定慧。塔曰青蓮。
|
義神智曰。華嚴諸師不知眾生因理本具
|
諸法。但說果上諸法相即而已。若不談
|
具。何能相即。故知果上依正融通並由眾
|
生理本者矣。然則一家所談法門。一曰
|
性體。此當正因。二曰性量。此當了因。三
|
曰性具。此當緣因。具即是假假即空中
|
秖一法性有茲三義。會之彌分。派之常
|
合。雖一一遍亦無所在。當知他宗談
|
乎法性。亦同今家性體性量。以彼皆云
|
法性真如與虛空等。但闕第三性具之
|
義。
|
法師子 。嘉禾人。初依洪敏師學楞嚴。至
|
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有省。聞琅邪慧覺道
|
重當世。趨至其門。值其上堂。即致問曰。清
|
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覺喝云。清淨本
|
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師俯伏流汗。豁然大
|
悟。覺謂之曰。汝宗不振久矣。宜厲志扶持
|
以報佛恩。師如教辭去。後住長水。眾幾一
|
千。以賢首宗旨述楞嚴經疏十卷。行於
|
世。
|
法師淨源。晉江楊氏。受華嚴於五臺承遷(遷師
|
注金師子章)學合論於橫海明覃。還南聽長水楞
|
嚴圓覺起信。時四方宿學推為義龍。因省親
|
於泉。請主清涼。復遊吳住報恩觀音。杭守
|
沈文通。置賢首院於祥符以延之。復主青
|
鎮密印寶閣華亭普照善住。高麗僧統義天。
|
航海問道。申弟子禮。初華嚴一宗疏鈔久
|
矣散墜。因義天持至咨決。逸而復得。左丞蒲
|
宗孟撫杭。愍其苦志。奏以慧因易禪為教。
|
義天還國以金書華嚴三譯本一百八十卷
|
(晉嚴觀二法師。同譯六十卷。唐實叉難陀譯
|
八十卷。唐烏荼進本。澄觀法師譯四十卷)以
|
遺師。
|
為主上祝壽。師乃建大閣以奉安之。時稱
|
師為中興教主(以此寺奉金書經故。俗稱高麗
|
寺)元祐三年十
|
一月示寂。塔舍利於寺西北。
|
法師義和。錫號圓澄。乾道中住慧因。遷平
|
江能仁。閱淨土傳錄。以華嚴部中未有顯
|
揚念佛法門者。乃著無盡燈。以此經宗旨
|
偏讚西方為念佛往生之法(文見樂邦文類)。
|
長者李通玄。唐開元七年。用新譯華嚴經
|
造釋論四十卷。其立論以十處十會盛談
|
法界。與藏師疏旨不同。又以教主請主等
|
十別對勝法華。而不知法華是開權顯實
|
之談。不識華嚴是兼別說圓之典。故多為
|
吾宗所斥(長者事跡大略見通塞志六卷)。
|
慈恩宗教
|
初祖西天戒賢法師 二祖三藏玄奘法師
|
三祖慈恩窺基法師
|
賢師三時之教。立義疏闊。豈足以收一代
|
之經。慈恩玄贊之作。觀心虧闕。豈足以通
|
一實之典。恕之者則曰。此別為一機也。當
|
天台之興。南三北七為之掃跡矣。豈容慈恩
|
崛起於四海永清之後。是不得不議也。撰
|
慈恩宗教志。
|
法師玄奘。洛陽陳氏。年十一誦通維摩法華。
|
時道基法師化行長安。師負笈西遊。從受
|
阿毘曇婆沙雜心論等。基贊之曰予遊講肆
|
多矣。未見少年神悟若此。武德中在京師
|
講雜心論。以不泥文相為世所服。僕射
|
蕭瑀。奏住大莊嚴寺。正觀二年上表遊西
|
竺。上允之。杖策西征。遠逾蔥嶺。毒風切肌。
|
飛沙塞路。遇溪澗懸絕。則以繩為梁。梯空
|
而進。及登雪山。壁立千仞。人持四棧。手足
|
更互著崖孔中。猿臂而過。張騫甘延壽所未
|
至也。過沙河逢惡鬼異類出沒前後。師一
|
心念觀音及般若心經。倏然退散。稜山冰雪
|
春夏不解。徒侶凍死者十之四。入銕門峰
|
壁皆銕。即突厥關塞也。所歷百三十國。凡如
|
來所化之地。泥洹堅固之林。降魔菩提之
|
樹。迦路崇高之塔。那揭留影之山。皆申禮
|
敬。獲寶像舍利貝葉七十五部。耆山方等之
|
教。鹿苑半字之文。馬鳴龍樹諸所著述。十八
|
異執之宗。五部殊途之致。收羅研究悉得其
|
文。雖七例八轉之音。三聲六釋之句。無不
|
盡其微妙。既而祗羅國王。賜青象白馬。以
|
助馱載。十九年正月歸長安。留守房元齡。
|
備幢旛鼓吹釋部威儀。道俗數萬眾。以寶
|
輦迎師。二月至洛陽。見上於儀鸞殿(時帝行幸洛京)
|
尉勞勤至。問西域事跡。詔撰西域記。山川
|
風俗前史未聞。詔就弘福寺與沙門道宣
|
靈綱等同翻譯。二十年上新譯菩薩藏經顯
|
揚聖教論。請上製聖教序。二十二年進瑜伽
|
師地論。上親覽。歎曰。佛教廣大。猶瞻天瞰
|
海。莫極高深。九流典籍若汀瀅方溟渤
|
耳。世言三教齊致。此妄談也。詔寫新譯經
|
論。宣賜九道總管(時天下分為九道)展轉流布。詔於京
|
師紫微殿西。別創弘法院。延師居之。選名
|
德七人以自從。對上論道之餘。則與眾隨
|
時翻譯。上令翻老子為梵文以遺西竺。
|
師曰。佛老二教其致大殊。安用佛言以通
|
老義。且老子立義膚淺。五竺聞之適足見
|
薄。遂止。永徽三年。表請創塔於慈恩寺。以
|
奉藏梵本及兩朝御製聖教序。上許之。仍
|
裒七宮亡人衣財以助其費。顯慶元年皇子
|
生(中宗)神光滿室。上賜號佛光王。越月表請
|
佛光王出家。詔落髮授歸戒。進金字心經法
|
衣缽具。二年帝幸洛陽。詔師陪駕。便道陳
|
留。改葬二親。敕供給葬具。四年以玉華宮
|
為寺。追崇先帝。詔師居之。譯大般若經。
|
及四年成六百卷。麟德元年二月四日。告
|
眾曰。幻泡之質何得久停。令眾稱彌勒。願
|
與含識速奉慈顏。遂右脅累足。以手支
|
頤。凝然不動。帝哭之慟。廢朝五日。五詔褒
|
恤。用佛故事。以金棺銀槨葬於滻東。初臥
|
病。明藏禪師問疾。見二長人捧白蓮至
|
前。曰師從無始損惱有情。因今小疾並
|
得消殄。師顧大眾合掌而聽。得非譯般
|
若力轉重罪為輕受乎。初遊天竺。手摩
|
門逕松曰。吾西求法可枝向西。吾若言歸
|
枝可東指。既往枝果西。一日忽東指。弟子
|
曰。教主歸矣。因號摩頂松。師至天竺。遇龍
|
樹宗。欲從其學。其徒令服藥求長生。方
|
可窮研宗旨。師自念。本欲求經。恐仙術
|
不就。有負宿願。遂學法相於戒賢傳唯識
|
宗。賢時年一百三歲。蒙文殊付託。忍死以
|
遲奘。賢用三時教。一有。二空。三不空不有。
|
起信論雖出馬鳴。久而無傳。師譯唐為梵。
|
俾流布五天。復聞要道。師之功也。
|
法師窺基。代郡人。金吾衛將軍尉遲敬宗之
|
子。母裴氏。夢吞月而孕。六歲聰慧過人。項
|
有玉枕指文如印。未成童便能著書。初奘
|
三藏得童子於西域。聰悟絕倫。嘗攜詣敬
|
宗。宗呼基出拜奘。使誦所著兵書數千言。
|
奘數目童子。基誦畢奘曰。此古書也。令童
|
子覆之。不差一字。宗大怒以基罔已將殺
|
之。奘就丐出家。因念曩在天竺。起歸與之
|
與。卜者謂曰。師可東歸。弟子生矣。讖既冥
|
符。舉以告宗。宗曰。此子悍暴豈堪受訓。奘
|
曰。郎君器度。非將軍不生。非貧道不識。
|
宗竟諾之。基怫然曰。得不斷欲茹葷血過
|
中食聽此三事。乃可爾。奘念先以欲鉤牽。
|
遂矯許之。正觀二十一年。奉敕落髮。時年
|
十七住廣福寺。稟受奘師瑜伽師地唯識宗
|
旨。撰述疏鈔及於百部。時號百部論師。東
|
行博陵。或請講法華。造玄贊大疏十卷。永
|
淳元年十一月。示滅於慈恩翻經院。御製像
|
讚。敕諸寺圖形以祀。祔葬於奘師之瑩。
|
義神智曰。慈恩玄贊之釋法華也。都無
|
立行攝法入心成觀等義。專用唯識論定
|
性滅種以通此經。茲乃徒援權文用證
|
實教。然其談八識緣境廣狹。及轉識成
|
智束智成身。與夫造業受報等說。厥功
|
為多。
|
瑜伽密教
|
初祖金剛智灌頂國師 二祖不空灌頂國
|
師 三祖慧朗灌頂法師 龍門無畏法師
|
大慧一行法師
|
持密語以希顯驗者。非與夫解第一義者
|
妙心一悟當座而決。是以潔齊三業精明軌
|
儀。誦專數言課充億萬。積月累歲而用成
|
無間。重精疊思而始獲一感。維茲瑜伽五
|
部之教。一切行果。廣大悉備。而於護國救世
|
尤為至要。斯蓋佛道顯仁藏用。所以禦外
|
務而回不信也撰瑜伽密教志(梵語瑜伽此云相應謂一切乘
|
境行果所有諸法皆相應也)。
|
國師金剛智。西土人。親傳龍智阿闍梨法。唐
|
開元七年抵南海廣州以聞。詔入見。館大
|
慈恩寺。夏旱詔禱雨。結壇圖七俱胝像。約
|
像開目即雨。閱三日像目果開。有物自壇
|
布雲彌空。須臾霈雨。詔褒之。明年辭遊雁
|
門。不允。遷居薦福。所至結壇作灌頂道場。
|
二十年八月告其徒曰。白月圓時吾其逝矣。
|
至期右遶毘盧遮那佛像。頂安貝葉趺坐
|
而化。諡灌頂國師。塔於伊川。
|
國師不空。西域人。幼隨叔父觀光上國。值
|
金剛智從之傳瑜伽義。智授梵本聲明論。
|
旬日成誦。奇之引入金剛道場。驗以擲華。
|
謂為勝己。師初求法。夢京師像皆東行。
|
以問智。智曰。汝有受道之資。吾何靳哉。即
|
授五部及蘇悉地儀軌。智沒奉遺教。西遊
|
天竺。至師子國。遇龍智受十八會金剛灌
|
頂及大悲胎藏建壇之法。傳經論至五百餘
|
部。二十九年自師子國歸至廣州。採訪使
|
劉巨濟。請建灌頂壇法。感文殊見身。度人
|
千萬。天寶元年西城大石康居五國。入寇安
|
西。召師入內。上親秉香鑪。師誦仁王護國
|
密語。方二七遍。上忽見神兵可五百人。帶
|
甲荷戈立於殿庭。師曰。此毘沙門天王第
|
二子獨健。副陛下意往救安西。請設食以
|
遣之。至四月安西奏。二月十一日。城東北
|
黑雲中見金甲人丈餘。空中鼓角大鳴聲震
|
天地。寇人帳幕間有金鼠齧斷弓弦。五國
|
即時奔潰。須臾城樓上見天王形。謹圖其
|
像以進驗之。即誦咒日也。乃敕諸道。於城
|
西北隅置天王像(今城樓軍塋立天王堂者即其
|
故事)師每禱必張
|
繡座手持木神。誦咒擲之。神自立於座。四
|
眾環視。兩目瞬動。感格踵至。肅代兩朝。尊
|
為灌頂國師。每以至理開發君上。加贈鴻
|
臚卿晚年示疾就加開府儀同三司肅國公。
|
食邑三千戶。辭不受。賜號大廣智三藏。大
|
歷九年六月。示寂於大興善寺上廢朝三
|
日。賜祭贈司空。諡大辯正廣智。塔舍利於
|
舊居。師譯經七十七部。諸弟子得誦咒之
|
法者。慧朗為最。故東夏以金剛智為始祖。
|
不空為二祖。慧朗為三祖云。不空弟子有
|
慧果者。元和中日本空海入中國從果學。
|
歸國盛行其道(慧朗法師傳本紀失)。
|
鎧菴曰。華嚴頓施別圓。則無俟乎密。鹿
|
苑專說小乘。則未易用密。唯方等般若
|
二時。欲轉小成衍及被接入別圓。則如
|
來始於此時有顯密二輪之用。若夫法
|
華開顯。無小無大俱入一乘。殆猶日輪
|
當午罄無昃影。所謂密者尚何施耶。自金
|
剛智諸師。為末代機緣有宜密教者。故
|
東傳此道以名一家。然嗣其後者。功效
|
寖微。唐末亂離。經疏銷毀。今其法盛行於
|
日本。而吾邦所謂瑜伽者。但存法事耳。
|
法師無畏者。甘露飯王之後也。遜國遺榮。
|
出家學道。所至說法必有異相。至烏茶國
|
演遮那經。眾見毘盧遮那四金字於空中。其
|
徑尋丈(應是順西土梵書成形也)及過龍河。
|
駝負經竟入水。
|
無畏隨之。龍王請入宮。講法三日。開元四
|
年至長安。帝先夢。梵僧來謁。及寤命工肖
|
形於壁。洎師入對。即夢所見者。館之西明
|
寺。稱為教主。秋旱詔禱雨。師以數定為
|
難曰。必欲致雨恐龍暴物。使諭曰。民苦旱
|
久矣。暴風疾雨適足快意。即持缽握小刃
|
攪之。誦密言百過。俄有物若蚪。矯首出
|
缽。白氣盈空。語使人速歸。使回視見密雲
|
如練。自講堂盤空而上。已而震雷風雨飄
|
蕩廬舍。彌日方息。又以積雨不止。即捏泥
|
為五媼。作梵語向之。若叱詈者。即刻而
|
霽。譯毘盧遮那蘇悉地揭羅等經十餘部。弟
|
子寶月一行。皆足受道。數求還西。上安慰
|
不許。二十三年示滅。真體不壞。塔於龍門
|
之西山(本朝太祖。乾德九年上幸洛陽龍門山
|
廣化寺。問無畏三藏塔。瞻敬真體)。
|
法師一行。張公謹之孫也。初從普寂落髮。
|
盧鴻一見奇之。謂寂曰。此子非君所能模
|
範。當從其東請南詢可也。師所至倒屣迎
|
之。凡西竺貝葉陰陽緯讖。靡不窮究。傳密
|
教於金剛無畏。結集毘盧遮那經疏登壇灌
|
頂受瑜伽五部法。至國清學歷於老僧。初
|
至僧布算謂侍者曰。當有弟子求吾算法。
|
除一算曰。門前溪水西流乃至。師突入稽首
|
受訣畢。水復東注。自是算法卓詭。開元三
|
年詔入見。咨出世法及安國撫民之道。時號
|
天師。帝以國祚為問。答曰。鑾輿有萬里行。
|
社稷終吉。以金合進曰。至萬里即開視。乃
|
當歸少許耳。祿山之亂上幸成都。至萬里
|
橋悟當歸之讖洗然忘憂。終吉者。至昭宗
|
而絕。昭曾封吉王也。里媼王氏子坐罪當
|
死。求救於師。令捕七稚豚。日藏其一於
|
甕。封以六一泥。咒之七日北斗盡沒。太史
|
奏有大變。師勸帝大赦。媼子遂得免。乃日
|
出一豚。七日而魁杓盡復。師未解奕。於燕
|
公座。觀王積薪一局遂為敵手。謂燕公曰。
|
此爭先法耳。若誦貧道四句乘除語。則人
|
人為國手。邢和璞謂尹愔曰。洛下閎。造歷
|
時云。八百年差一日。當有聖人定之。大衍
|
歷出。閎言皆驗。十五年陪駕幸新豐。道病。
|
詔京師十大德結壇祈福。十月八日示寂
|
於華嚴寺。停龕三七日顏貌如生。塔銅人
|
原。諡大慧禪師。所著易論大衍歷。其目在
|
唐書藝文志。
|
南山律學
|
始祖曇無德尊者(法正。鞠多尊者弟子。四
|
分律主。南山所宗) 二祖
|
曇摩迦羅尊者(法時。西竺沙門。始依四分
|
十人受戒。遠承法正) 三
|
祖北臺法聰律師(元魏孝文時。本學僧祇。
|
因考受體首傳四分。遠承法時)
|
四祖雲中道覆律師(聰之弟子。最初撰疏
|
疏科六卷。以釋四分)
|
五祖大覺慧光律師(初從佛陀禪師出家。
|
陀曰。此子宜先聽律。律是
|
慧基非智不奉。若初從經論。必輕戒網。由
|
是依覆通四分律。撰疏十卷) 六祖高
|
齊道雲律師(從光受學。撰疏鈔九卷。判釋
|
廣文) 七祖河北
|
道洪律師(從雲受學。亦著疏文) 八祖弘福智首律
|
師(稟戒之前。於古佛塔前。預祈顯驗。蒙
|
佛摩頂。身心泰然。方知感戒。及尋律部。多
|
會其文。從
|
洪受學。撰疏二十卷) 九祖南山道宣律師
|
(輕重儀云。先所宗承
|
首律師者)
|
鹿園初會多士未純。以故漸制諸戒用清
|
三業。既屢被彈訶。復盛聞開顯。則世之為
|
學。將有乘急戒緩之過。故於泥洹之夜。扶
|
律談常。嚴飭來機毋忽學戒。是為以知
|
常之心扶奉律儀。非同十二年中偏弘
|
三藏之學也。維南山師。遠受佛寄。專典毘
|
尼。盛述條章。深明持犯。所以正為末代之
|
機宜也。入道之士。何莫由斯。三學相仍。茲
|
為初步。撰南山律學志。
|
法師道宣。京兆錢氏。母夢梵僧語之曰。仁
|
者所懷梁僧祐律師也。處胎彌十二月而
|
生。九歲遍覽群書。十二善習文墨。十五師
|
日嚴頵公(於倫反)十六誦法華。兩旬而徹。十七
|
落髮。二十依首師進具戒。三衣唯布。常坐
|
一食。武德四年再依首師學律。性好禪那
|
期修正定。頵曰。戒淨定明慧方有據。始聽
|
未閑。持犯焉識。七年徙居終南紵麻蘭若。始
|
製行事鈔。正觀四年行般若三昧於清宮精
|
舍。經九十日。龍化人形禮覲聽法。沙彌染
|
心顧盻其女。龍怒欲害之。念師教誡頓息
|
惡心。攝毒吐井。白師勿飲此水。及往視
|
之其井涌沸。又於雲際寺行此三昧。前後
|
二十會。常感天童為之給侍。十九年偕奘
|
公翻經弘福。筆受潤文推為上首。永徽元年
|
復居紵麻。心勞疾發。忽毘沙門天王授以補
|
心之方(今和劑局方。有天王補心丹)復告師
|
曰。時當像末。不
|
修禪誦。但起伽藍恐非比丘之正業。後在
|
西明寺深夜行道。足跌前階聖者扶足。師
|
問何人。答曰。北天王子那吒。奉命來衛。師
|
曰。太子威力自在。天竺有可作佛事者。願
|
為致之。太子即以所寶佛牙授之。師夜
|
捧行道晝藏地穴。唯弟子文綱知之。師與
|
天神往來。言此土靈縱西天聖跡。計三千
|
八百事。隨問隨錄。為感通傳。坐夏有功
|
庭生芝草。隱居之地水涌白泉。操觚續傳則
|
鴻儒服膺。封土築壇則梵僧稱贊。捷疾送
|
奇華異果。非人獻甘露名香。若此之事不
|
能畢記。乾封二年春。天人告師曰。師報緣
|
將盡。當生彌勒內宮。十月三日。眾見空中
|
旛華交列。異香天樂。天人同聲請師歸覲彌
|
勒。上聞之。詔天下寺院。圖形奉祀。穆宗製
|
讚曰。代有覺人為如來使。龍鬼歸降天神
|
奉事。聲飛五天辭驚萬里。金烏西沈佛日
|
東舉。稽首歸依肇律宗主。懿宗朝諡澄照。師
|
所撰刪定僧戒本(一卷今所盛行)刪定比丘尼戒本(一卷)
|
注僧戒本(三卷)戒疏(四卷)注羯磨經(二卷)羯磨疏
|
(四卷)行事鈔(三卷)尼戒本(一卷)比丘
|
尼鈔(三卷)拾
|
毘尼義鈔(三卷)亡物輕重儀。章服儀。歸敬儀。
|
正行懺悔儀。新學教誡儀(各一卷)法華義苑
|
(三十卷亡本)
|
釋迦方誌(二卷)佛道論衡(四卷)續高僧傳(三十卷)後
|
續僧傳(十卷)廣弘明集(三十卷)三寶感通記(二卷)天
|
人感通傳(一卷)大唐內典錄(十卷)。
|
鎧菴曰。澄照婁感天神。揚搉律相。參諸
|
異部。以四分為宗。撰述疏鈔破斥諸
|
家。但據成實論師之說。以五義分通大
|
乘。立為圓宗戒體(日本師為問以難)又立三種懺
|
法。不依方等普賢。乃取唯識別教。以為
|
末世初心懺重觀法。判位太高。不無可
|
議。
|
律師允堪。錫號智圓。慶歷間主錢唐西湖菩
|
提寺。撰會正記。以釋南山之鈔。厥後照律
|
師出。因爭論遶佛左右衣制短長。遂別撰資
|
持記。於是會正資持。遂分二家。
|
律師元照。餘杭唐氏。初依祥符鑒律師。十八
|
通誦妙經。試中得度。專學毘尼。後與擇映
|
從神悟謙師。悟曰。近世律學中微。汝當明
|
法華以弘四方。復從廣慈才法師受菩薩
|
戒。戒光發見(詳見才法師傳)乃博究南山一宗頓漸律
|
儀。常布衣持缽。乞食於市。主靈芝三十年。
|
眾至三百。義天遠來求法。為提大要授菩
|
薩戒。會幾滿萬。增戒度僧。及六十會。施食
|
禳災。應若谷響。所至伽藍必為結界。每曰。
|
生弘律範死歸安養。平生所得唯二法門。政
|
和六年秋九月一日。集眾諷普賢行願品。趺
|
坐而化。湖上漁人皆聞天樂。葬於寺之西
|
北。諡大智。塔曰戒光。常謂其徒曰。化當
|
世無如講說。垂將來莫若著書。乃述資
|
持記(釋事鈔)濟緣記(釋羯磨疏)行宗記(
|
釋戒疏)住法記(釋遺教疏)
|
報恩記(釋蘭盆疏)觀無量壽佛經。小本彌陀。皆有
|
義疏。刪定尼戒本。凡百餘卷。雜著芝園集二
|
十卷。
|
鎧菴曰。律師以英才偉器。受 悟弘四
|
分之記。斯可矣。而乃別為觀經述新疏。
|
抗分事理。專接鈍機。廢棄格言唯任臆
|
說。此草菴輔正。不得已而條攻之也。至
|
於律家扶新之出。適足以扶不義以抗
|
義戒之哉。
|
佛祖統紀卷第二十九(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