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智度論釋三假品第七(卷第四十一)
|
|
龍樹菩薩造
|
後秦龜茲國鳩摩羅什奉 詔譯
|
【經】 爾時,佛告慧命須菩提:「汝當教諸菩薩
|
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如諸菩薩摩訶薩,所應
|
成就般若波羅蜜!」 即時諸菩薩摩訶薩及聲
|
聞大弟子、諸天等作是念:「慧命須菩提自以
|
智慧力,當為諸菩薩摩訶薩說般若波羅蜜
|
耶?為是佛力?」 慧命須菩提知諸菩薩摩訶薩、
|
大弟子、諸天心所念,語慧命舍利弗:「敢佛弟
|
子所說法,所教授,皆是佛力。佛所說法,法相
|
不相違背;是善男子學是法,得證此法,佛說
|
如燈。舍利弗!一切聲聞、辟支佛,實無力能為
|
菩薩摩訶薩說般若波羅蜜。」
|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所說菩薩、菩
|
薩字,何等法名菩薩?世尊!我等不見是法名
|
菩薩,云何教菩薩般若波羅蜜?」 佛告須菩提:
|
「般若波羅蜜,亦但有名字,名為般若波羅蜜;
|
菩薩、菩薩字,亦但有名字;是名字不在內,不
|
在外,不在中間。 「須菩提!譬如說我名,和合故
|
有;是我名,不生不滅,但以世間名字故說。如
|
眾生、壽命、生者、養育者眾數、人、作者、使作
|
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見者等,和
|
合法故有,是諸名,不生不滅,但以世間名字
|
故說。 「般若波羅蜜、菩薩、菩薩字亦如是,皆和
|
合故有,是亦不生不滅,但以世間名字故說。
|
「須菩提!譬如身和合故有,是亦不生不滅,但
|
以世間名字故說。 「須菩提!譬如色、受、想、行、識,
|
亦和合故有,是亦不生不滅,但以世間名字
|
故說。 「須菩提!般若波羅蜜、菩薩、菩薩字亦如
|
是,皆是和合故有,是亦不生不滅,但以世間
|
名字故說。 「須菩提!譬如眼,和合故有,是亦不
|
生不滅,但以世間名字故說;是眼不在內,不
|
在外,不在中間;耳、鼻、舌、身、意,和合故有,是亦
|
不生不滅,但以世間名字故說;色乃至法亦
|
如是。眼界和合故有,是亦不生不滅,但以世
|
間名字故說;乃至意識界亦如是。 「須菩提!般
|
若波羅蜜、菩薩、菩薩字亦如是,皆和合故有,
|
是亦不生不滅,但以名字故說;是名字亦不
|
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 「須菩提!譬如內身,名
|
為頭,但有名字,項、肩、臂、脊、肋、髀、、腳,是和
|
合故有;是法及名字,亦不生不滅,但以名字
|
故說;是名字亦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 「須
|
菩提!般若波羅蜜、菩薩、菩薩字亦如是,皆和
|
合故有,但以名字故說;是亦不生不滅,不在
|
內,不在外,不在中間。 「須菩提!譬如外
|
物,草、木、枝、
|
葉、莖、節,如是一切但以名字故說;是法及
|
名字,亦不生不滅,非內非外,非中間住。 「須菩
|
提!般若波羅蜜、菩薩、菩薩字亦如是,皆和合
|
故有;是法及名字,亦不生不滅,非內非外,非
|
中間住。 「須菩提!譬如過去諸佛,名字和合
|
故有,是亦不生不滅,但以名字故說;是亦
|
非內非外,非中間住;般若波羅蜜、菩薩、菩薩字
|
亦如是。 「須菩提!譬如夢、響、影、幻、
|
炎、佛所化,皆
|
是和合故有,但以名字說;是法及名字不生
|
不滅,非內非外,非中間住。般若波羅蜜、菩薩、
|
菩薩字亦如是。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
|
般若波羅蜜,名假施設、受假施設、法假施設,
|
如是應當學。」 【論】 問曰: 佛既不自說,諸菩
|
薩摩訶薩福德智慧利根,勝諸聲聞,何以
|
故命須菩提令說? 答曰: 先「舌相」中,已有二
|
因緣故,使須菩提說。 復次,佛威德尊重,畏敬
|
心故,不敢問佛,畏不自盡。 復次,佛知眾
|
中心所疑,眾人敬難佛故,不敢發問。 所以
|
者何?眾生見佛身過須彌山,舌覆三千大
|
千世界,身出種種無量光明。是時眾會,心皆
|
驚怖,不敢發問,各各自念:「我當云何從佛聞
|
法?」以是故,佛命須菩提,令為眾人說法;
|
言「汝所說者,皆是佛力」,如經中說。 復次,般若
|
波羅蜜有二種:一者、共聲聞、菩薩合說;二者、
|
但與諸法身菩薩說。 為雜說故,命須菩提
|
為首,及彌勒、舍利弗、釋提桓因。 爾時,眾會聞
|
佛命須菩提令說,心皆驚疑。須菩提知眾
|
人心,告舍利弗等言:「一切聲聞所說所知,
|
皆是佛力。我等當承佛威神,為眾人說,譬
|
如傳語人。 「所以者何?佛所說法,法相不相違
|
背。是弟子等學是法作證,敢有所說,皆
|
是佛力;我等所說,即是佛說。 「所以者何?現在
|
佛前說,我等雖有智慧眼,不值佛法,則
|
無所見。譬如夜行險道,無人執燈,必不得
|
過;佛亦如是,若不以智慧燈照我等者,
|
則無所見。」 又告舍利弗:「一切聲聞、辟支佛,實
|
無力能為諸菩薩說般若波羅蜜,況我一
|
人!」 所以者何?菩薩智慧甚深,問答玄遠;諸餘
|
淺近法,於菩薩邊說猶難,何況深法!如人
|
能食一斛飯,從有一斗者索,欲以除
|
飢,是不能除。 以是故說「聲聞、辟支佛無力
|
能為菩薩說般若」。 須菩提大明菩薩尊貴,
|
佛亦然可;令須菩提欲於實相法中說,是
|
故言:「一切法中求菩薩不可得,菩薩不可
|
得故,字亦不可得;菩薩、菩薩字不可得故,般
|
若波羅蜜亦不可得。是三事不可得故,我云
|
何當教菩薩般若波羅蜜?」 問曰: 佛命須菩
|
提為諸菩薩說般若,而須菩提言「無菩薩」,
|
與佛相反,佛何以同之? 答曰: 有二種說:一
|
者、著心說,二者、不著心說。 今須菩提以不著
|
心說空,佛不訶之。 復次,須菩提常行空三
|
昧,知諸法空故。 佛告須菩提:「為諸菩薩
|
說般若波羅蜜」;而菩薩畢竟空。是故須菩提
|
驚言:「云何名菩薩?」 佛即述成:「菩薩如是從
|
發心已,來乃至佛道,皆畢竟空故不可得;若
|
如是教者,是即教菩薩般若波羅蜜。」 復次,凡
|
有二法:一者、名字,二者、名字義。 如火,能照、
|
能燒是其義;照是造色,燒是火大,是二法和
|
合名為火。 若離是二法有火,更應有第三
|
用,除燒、除照更無第三業;以是故知
|
二法和合,假名為火。 是火名不在二法內。
|
何以故?是法二,火是一,一不為二、二不為
|
一。義以名二法不相合,所以者何?若二法
|
合,說火時應燒口;若離,索火應得水!如
|
是等因緣,知不在內。 若火在二法外,聞火
|
名,不應二法中生火想。 若在兩中間,則
|
無依止處。一切有為法,無有依止處;若在
|
中間,則不可知! 以是故,火不在三處,但
|
有假名。 「菩薩」亦如是,二法和合名菩薩,所
|
謂名、色。 色事異,名事異,若定有菩薩,應更
|
有第三事;而無有事,則知假名是菩薩。 「菩
|
薩名」亦如是,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中
|
間。 是中佛說譬喻:「如五眾和合故名為我,
|
實我不可得;眾生乃至知者、見者,皆是五眾
|
因緣和合生假名法;是諸法實不生不滅,世
|
間但用名字說。菩薩、菩薩字、般若波羅蜜
|
亦如是,皆是因緣和合假名法。」 是中佛更說
|
譬喻: 有人言:「但五眾和合有眾生,而眾生空,
|
但有五眾法。」佛言:「眾生空,五眾亦和合故假
|
名字有;十二處、十八界亦如是。」 復次,菩薩
|
有二種:一者、坐禪,二者、誦經。 坐禪者,常觀
|
身、骨等諸分和合故名為身;即以所觀為
|
譬喻,言:頭骨分和合故名為頭,腳骨分和合
|
故名為腳,頭、腳、骨等和合故名為身;一一推
|
尋,皆無根本。所以者何?此是常習常觀故,以
|
為譬喻。 不坐禪者,以草、木、枝、葉、華、實為
|
喻。 如過去諸佛,亦但有名字,用是名字可
|
說。 十譬喻亦但有名字,菩薩義亦如是。「十
|
喻」義,如先說。 菩薩應如是學三種波羅聶
|
提: 五眾等法,是名「法波羅聶提」。 五眾因緣和
|
合故名為眾生,諸骨和合故名為頭骨;如根、
|
莖、枝、葉和合故名為樹;是名「受波羅聶提」。
|
用是名字,取二法相,說是二種,是為「名字
|
波羅聶提」。 復次,眾微塵法和合故,有麤法
|
生;如微塵和合故有麤色,是名「法波羅聶
|
提」,從法有法故。 是麤法和合有名字生。
|
如能照、能燒,有火名字生;名色有故為人,
|
名色是法,人是假名,是為「受波羅聶提」;取
|
色取名,故名為「受」。 多名字邊,更有名字,如
|
梁、椽瓦等名字邊,更有屋名字生;如樹枝、
|
樹葉名字邊,有樹名生,是為「名字波羅
|
聶提」。 行者先壞名字波羅聶提,到受波
|
羅聶提;次破受波羅聶提,到法波羅聶提;
|
破法波羅聶提,到諸法實相中。 諸法實相,即
|
是諸法及名字空般若波羅蜜。
|
【經】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
|
蜜時,不見色名字是常,不見受、想、行、識名字
|
是常,不見色名字無常,不見受、想、行、識名字
|
無常;不見色名字樂,不見色名字苦;不見色
|
名字我,不見色名字無我;不見色名字空,不
|
見色名字無相,不見色名字無作;不見色名
|
字寂滅;不見色名字垢,不見色名字淨;不見
|
色名字生,不見色名字滅;不見色名字內,不
|
見色名字外,不見色名字中間住;受、想、行、識
|
亦如是。 「眼、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諸受,
|
乃至意、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諸受,亦
|
如是。 「何以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般
|
若波羅蜜字、菩薩、菩薩字,有為性中亦不見,
|
無為性中亦不見;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
|
蜜,是法皆不作分別。 「是菩薩行般若波羅蜜,
|
住不壞法中。 「修四念處時,不見般若波羅蜜,
|
不見般若波羅蜜字,不見菩薩,不見菩薩字;
|
乃至修十八不共法時,不見般若波羅蜜,不
|
見般若波羅蜜字,不見菩薩,不見菩薩字;菩
|
薩摩訶薩如是行般若波羅蜜時,但知諸法
|
實相;諸法實相者,無垢無淨。 「如是,須菩提!菩
|
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當作是知名字
|
假施設。知假名字已,不著色,不著受、想、行、識;
|
不著眼乃至意;不著色乃至法;不著眼識
|
乃至不著意識;不著眼觸乃至不著意觸,不
|
著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若不苦不樂,乃
|
至不著意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若不苦不
|
樂;不著有為性,不著無為性;不著檀波羅蜜、
|
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
|
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不著三十二相,不著菩
|
薩身;不著菩薩肉眼,乃至不著佛眼;不著智
|
波羅蜜,不著神通波羅蜜;不著內空,乃至不
|
著無法有法空;不著成就眾生,不著淨佛世
|
界,不著方便法。何以故?是諸法無著者、無著
|
法、無著處,皆無故。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
|
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著一切法,便增益檀波
|
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
|
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入菩薩位,得阿鞞
|
跋致地,具足菩薩神通;遊一佛國,至一佛國,
|
成就眾生,恭敬、尊重、讚歎諸佛;為淨佛世界,
|
為見諸佛供養;供養之具,善根成就,故隨意
|
悉得;亦聞諸佛所說法,聞已乃至阿耨多羅
|
三藐三菩提,終不忘失;得諸陀羅尼門、諸三
|
昧門。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
|
蜜時,當知諸法名假施設!」 「須菩提!於汝意云
|
何?色是菩薩不?受、想、行、識是菩薩不?」「不也!世
|
尊!」 「眼、耳、鼻、舌、身、意,是菩薩
|
不?」「不也!世尊!」 「色、聲、
|
香、味、觸、法,是菩薩不?」「不也!世尊
|
!」 「眼識乃至意
|
識,是菩薩不?」「不也!世尊!」 「須菩
|
提!於汝意云何?
|
地種,是菩薩不?」「不也!世尊!」 「水
|
、火、風、空、識種,是
|
菩薩不?」「不也!世尊!」 「於須菩提意
|
云何?無明,是
|
菩薩不?」「不也!世尊!」 「乃至老死,
|
是菩薩不?」「不也!
|
世尊!」 「於須菩提意云何?離色,是菩薩
|
不?」「不也!
|
世尊!」 「乃至離老死,是菩薩不?」「不
|
也!世尊!」 「須菩
|
提!於汝意云何?色如相,是菩薩不?」「不也!世
|
尊!」 「乃至老死如相,是菩薩不?」「不
|
也!世尊!」 「離色
|
如相乃至離老死如相,是菩薩不?」「不也!世尊!」
|
佛告須菩提:「汝觀何等義,言:『色非菩薩,乃至
|
老死非菩薩;離色非菩薩,乃至離老死非菩
|
薩;色如相非菩薩,乃至老死如相非菩薩;離
|
色如相非菩薩,乃至離老死如相非菩薩』?」 須
|
菩提言:「世尊!眾生,畢竟不可得;何況當是菩
|
薩!色,不可得;何況色、離色,色如、離色如,是菩
|
薩!乃至老死,不可得;何況老死、離老死,老死
|
如、離老死如,是菩薩!」 佛告須菩提:「善哉!善哉!
|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眾生不可得故,般
|
若波羅蜜亦不可得,當作是學!」 「於須菩提意
|
云何?色,是菩薩義不?」「不也!世尊!」
|
「受、想、行、識,是
|
菩薩義不?」「不也!世尊!」 「於須菩提
|
意云何?色常,
|
是菩薩義不?」「不也!世尊!」 「受、想
|
、行、識常,是菩薩
|
義不?」「不也!世尊!」 「色無常,是菩
|
薩義不?」「不也!世
|
尊!」 「受、想、行、識無常,是菩薩義不
|
?」「不也!世尊!」 「色
|
樂,是菩薩義不?」「不也!世尊!」 「受
|
、想、行、識樂,是菩
|
薩義不?」「不也!世尊!」 「色苦,是菩
|
薩義不?」「不也!世
|
尊!」 「受、想、行、識苦,是菩薩義不?
|
」「不也!世尊!」 「色我,
|
是菩薩義不?」「不也!世尊!」 「受、想
|
、行、識我,是菩薩
|
義不?」「不也!世尊!」 「色非我,是菩
|
薩義不?」「不也!世
|
尊!」 「受、想、行、識非我,是菩薩義不
|
?」「不也!世尊!」 「於
|
須菩提意云何?色空,是菩薩義不?」「不也!世尊!」
|
「受、想、行、識空,是菩薩義不?」「不也
|
!世尊!」 「色非空,
|
是菩薩義不?」「不也!世尊!」 「受、想
|
、行、識非空,是菩
|
薩義不?」「不也!世尊!」 「色相,是菩
|
薩義不?」「不也!世
|
尊!」 「受、想、行、識相,是菩薩義不?
|
」 「不也,世尊!」 「色無
|
相,是菩薩義不?」「不也!世尊!」 「受
|
、想、行、識無相,是
|
菩薩義不?」「不也!世尊!」 「色作,是
|
菩薩義不?」「不
|
也!世尊!」 「受、想、行、識作,是菩薩
|
義不?」「不也!世尊!」
|
「色無作,是菩薩義不?」「不也!世尊!」
|
「受、想、行、識無
|
作,是菩薩義不?」「不也!世尊!」 乃至老死亦如是。
|
佛告須菩提:「汝觀何等義,言:『色非菩薩義,受、
|
想、行、識非菩薩義;乃至色、受、想、行、識無作,非
|
菩薩義;乃至老死亦如是』?」 須菩提白佛言:「世
|
尊!色,畢竟不可得;何況無色,是菩薩義!受、
|
想、行、識,亦如是。世尊!色常,畢竟不可得;何況
|
色無常,是菩薩義!乃至識亦如是。世尊!色樂,
|
畢竟不可得;何況色苦,是菩薩義!乃至識亦
|
如是。世尊!色我,畢竟不可得;何況色非我,是
|
菩薩義!乃至識亦如是。世尊!色有,畢竟
|
不可得;何況色空,是菩薩義!乃至識亦如是。
|
世尊!色相,畢竟不可得;何況色無相,是菩薩
|
義!乃至識亦如是。世尊!色作,畢竟不可得;何
|
況色無作,是菩薩義!乃至識亦如是。」 佛告須
|
菩提:「善哉!善哉!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
|
行般若波羅蜜,色義不可得,受、想、行、識義不
|
可得,乃至無作義不可得,當作是學般若波
|
羅蜜!」 「須菩提!汝言『我不見是法名菩薩。』須菩
|
提!諸法不見諸法,諸法不見法性,法性不見
|
諸法。法性不見地種,地種不見法性,乃至識
|
種不見法性,法性不見識種;法性不見眼、色、
|
眼識性,眼、色、眼識性不見法性,乃至法性不
|
見意、法、意識性,意、法、意識性不見法性。須菩
|
提!有為性不見無為性,無為性不見有為性。
|
何以故?離有為不可說無為;離無為不可
|
說有為。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
|
羅蜜,於諸法無所見;是時不驚、不畏、不怖,心
|
亦不沒、不悔。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不見
|
色、受、想、行、識故,不見眼乃至意,不見色乃至
|
法,不見淫、怒、癡,不見無明乃至老死,不
|
見我乃至知者、見者,不見欲界、色界、無色界,
|
不見聲聞心、辟支佛心,不見菩薩、不見菩薩
|
法,不見佛、不見佛法、不見佛道。是菩薩一切
|
法不見故,不驚、不畏、不怖、不沒、不悔!」 須菩提
|
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是菩薩心不怖、不
|
沒、不悔?」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一切心
|
心數法不可得、不可見,以是故,菩薩摩訶薩
|
心不怖、不沒、不悔。」 「世尊!云何菩薩心不驚、不
|
畏、不怖?」 佛告須菩提:「是菩薩意及意界不可
|
得、不可見,以是故不驚、不畏、不怖。如是,須菩
|
提!菩薩摩訶薩一切法不可得故,應行般若
|
波羅蜜。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一切行處,不得
|
般若波羅蜜,不得菩薩名,亦不得菩薩心,即
|
是教菩薩摩訶薩。」 【論】 釋曰: 菩薩行般若波
|
羅蜜,觀色法名字,非常非無常,乃至有為
|
無為性中,不見有菩薩、菩薩字;如先說
|
「一切法中不作憶想分別」。 菩薩住不壞法
|
中,行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以諸法實
|
相智慧,於諸法中求,不見一定法——所謂般
|
若波羅蜜,亦不見般若波羅蜜名字,又不
|
見菩薩及菩薩名字。 用是智慧故,破無明
|
等諸煩惱;用是不見亦不見智慧故,破著
|
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名字,菩薩、菩薩名
|
字;諸法實相清淨,通達無礙。菩薩得如是智
|
慧,若見、若聞、若念,皆如幻化;若聞、見、念,皆是
|
虛誑。以是故,不著色等。 住是無礙智慧中,
|
增益六波羅蜜,入菩薩位,得如是等利益。
|
是一章,佛自教菩薩作如是觀。 次後章,人謂
|
佛多說法空,故反問須菩提:「若諸法不空,
|
頗有一法定是菩薩不?所謂色是菩薩不?
|
乃至如、是菩薩不?」須菩提作是念:「諸法和合
|
故有菩薩,我云何言一法定是菩薩?」以是
|
故言:「不也!世尊!」須菩提善得眾生空故。佛
|
言:「善哉!善哉!」菩薩知眾生空不可得故,應
|
行般若波羅蜜。 色是菩薩義,乃至無作畢竟
|
空亦如是。 須菩提入諸法深空中不疑故,
|
能益諸菩薩,故佛讚言:「善哉!善哉!」「菩薩法,
|
應如是學一切法不可得空般若波羅蜜。」 如
|
須菩提說:「我不見是法名為菩薩。」 佛言:
|
「非但菩薩獨不可見,都無有法見法者。」 法
|
性無量不可見故,是故「諸法不見法性」。 諸
|
法因緣和合生、無有自性、畢竟空,故「法性
|
不見諸法」。 色性不見法性,法性不見色
|
性,乃至識性亦如是。 五眾性與法性同名
|
故名為性。 十二處、十八界,有為法、無為法,亦
|
如是。 略說因緣:「離有為性,不得說無為
|
性;離無為性,不得說有為性。」是二法中攝
|
一切法故。 是菩薩雖不見一切法,亦不怖
|
畏,何以故?有所見,有所不見,則有恐畏;若
|
都無所見,則無所畏,所謂五眾乃至十八不
|
共法。 問曰: 若佛已說不恐畏因緣,須菩提
|
何以故重問? 答曰: 須菩提若謂:「法都空無
|
所有,恐墮邪見。」 所以者何?佛弟子得正見
|
故,名為行道人,云何言「都不可見」? 佛知須
|
菩提意,故說言:「一切心心數法不可得、不可
|
見,故無畏。」 凡夫人欲入空中,見心心數法
|
可得,外法不可得,故恐怖;菩薩以心心數法
|
虛妄不實,顛倒果報,不能示人實事,故不
|
恐怖。 以是異義,故重問。 問曰: 若爾者,何以
|
復有第三問? 答曰: 心心數法,意識中可
|
見;意及意識,是心心數法根本。所以者
|
何?意識中多分別故生恐怖;五識時頃促故,
|
無所分別。欲破怖畏根本,以是故重問,
|
無咎! 若菩薩能行如是般若波羅蜜,雖不
|
見四種事:菩薩,菩薩字,般若波羅蜜,般若
|
波羅蜜字;能三種因緣不畏,即是教菩薩
|
般若波羅蜜。 若但了菩薩般若波羅蜜相,是
|
為行般若波羅蜜;不從十方求,亦無與
|
者,亦非如金銀寶物力求而得。
|
大智度論釋勸學品第八
|
【經】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
|
欲具足檀波羅蜜,當學般若波羅蜜!欲具足
|
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
|
羅蜜、般若波羅蜜,當學般若波羅蜜! 「菩薩摩
|
訶薩欲知色,當學般若波羅蜜!乃至欲知識,
|
當學般若波羅蜜!欲知眼乃至意,欲知色乃
|
至法,欲知眼識乃至意識,欲知眼觸乃至意
|
觸,欲知眼觸因緣生受乃至意觸因緣生受,
|
當學般若波羅蜜! 「欲斷婬瞋癡,當學般若波
|
羅蜜!菩薩摩訶薩欲斷身見、戒取、疑、婬欲、瞋
|
恚、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等一切結使及
|
纏等,當學般若波羅蜜!欲斷四縛、四結、四顛
|
倒,當學般若波羅蜜! 「欲知十善道,欲知四禪,
|
欲知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四念處乃至十八
|
不共法,當學般若波羅蜜! 「菩薩摩訶薩欲入
|
覺意三昧,當學般若波羅蜜!欲入六神通、九
|
次第定、超越三昧,當學般若波羅蜜!欲得師
|
子遊戲三昧,當學般若波羅蜜!欲得師子奮
|
迅三昧,欲得一切陀羅尼門,當學般若波羅
|
蜜!菩薩摩訶薩欲得首楞嚴三昧、寶印三昧、
|
妙月三昧、月幢相三昧、一切法印三昧、觀印
|
三昧、畢法性三昧、畢住相三昧、如金剛三昧、
|
入一切法門三昧、三昧王三昧、王印三昧、淨
|
力三昧、高出三昧、畢入一切辯才三昧、入諸
|
法名三昧、觀十方三昧、諸陀羅尼門印三昧、
|
一切法不忘三昧、攝一切法聚印三昧、虛空
|
住三昧、三分清淨三昧、不退神通三昧、出缽
|
三昧、諸三昧幢相三昧——欲得如是等諸三昧
|
門,當學般若波羅蜜! 「復次,世尊!菩薩摩訶薩
|
欲滿一切眾生願,當學般若波羅蜜!」 【論】 問
|
曰: 初品中言:「種種欲有所得,當學般若波
|
羅蜜」,今何以重說? 答曰: 先但讚歎欲得是
|
諸功德,當行般若波羅蜜,未說般若波羅
|
蜜;今已聞般若波羅蜜味,因欲得餘功
|
德,所謂六波羅蜜等,當學般若波羅蜜。 復
|
次,上種種因緣說諸法空,有人謂:「佛法斷滅,
|
無所復作。」為斷是人疑故,言:「欲得布施
|
等種種功德,當行般若波羅蜜。」若般若波
|
羅蜜實空無所有、斷滅者,不應說應行
|
布施等功德;有智者說,何緣初後相違? 復次,
|
前廣說,此略說;彼是佛說,此是須菩提說。 復
|
次,般若波羅蜜深妙,故重說;譬如讚德之美,
|
故言:「善哉!善哉!」 「六波羅蜜」義
|
,如先說。 「知五
|
眾」者,見無常、苦、空,總相、別相等。
|
「六情」、「六塵」、
|
「六識」、「六觸」、「六受」,亦如是。
|
一切世間繫縛,受為
|
主,以受故生諸結使:樂受生貪欲,苦受
|
生瞋恚,不苦不樂受生愚癡;三毒起諸煩
|
惱及業因緣。以是故但說「受」;餘心數法不
|
說,所謂想、憶、念等。 「三毒」、「十
|
結」、「諸使」、「纏」,乃至「十
|
八不共法」,如先說。 「覺意三昧」、「
|
超越三昧」、「師子
|
遊戲三昧」,是菩薩諸三昧,後當說。 「欲滿一
|
切眾生願」,先已說。
|
【經】 「欲得具足如是善根,常不墮惡趣;欲得不
|
生卑賤之家,欲得不住聲聞、辟支佛地中,欲
|
得不墮菩薩頂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爾時,
|
慧命舍利弗問須菩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
|
墮頂?」 須菩提言:「舍利弗!若菩薩摩訶薩不
|
以方便行六波羅蜜,入空、無相、無作三昧,不
|
墮聲聞、辟支佛地,亦不入菩薩位,是名菩
|
薩摩訶薩法生,故墮頂。」 舍利弗問須菩提:「云
|
何名菩薩生?」 須菩提答舍利弗言:「生名愛
|
法。」 舍利弗言:「何等法愛?」 須菩提言:「菩薩
|
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色是空,受念著,受、
|
想、行、識是空,受念著。舍利弗!是名菩薩摩
|
訶薩順道法愛生。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
|
薩,色是無相,受念著。受、想、行、識無相,受念著;
|
色是無作,受念著,受、想、行、識無作,受念著。色
|
是寂滅,受念著,受、想、行、識寂滅,受念著;色
|
是無常乃至識,色是苦乃至識,色是無我
|
乃至識,受念著,是為菩薩順道法愛生。是
|
苦應知,集應斷,盡應證,道應修;是垢法,是淨
|
法;是應近,是不應近;是菩薩所應行,是非
|
菩薩所應行;是菩薩道,是非菩薩道;是菩
|
薩學,是非菩薩學;是菩薩檀波羅蜜乃至般
|
若波羅蜜,是非菩薩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
|
羅蜜;是菩薩方便,是非菩薩方便;是菩薩
|
熟,是非菩薩熟;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
|
若波羅蜜,是諸法受念著,是為菩薩摩訶薩
|
順道法愛生。」 【論】 問曰: 何等善根故,不墮
|
惡道、貧賤,及聲聞、辟支佛,亦不墮頂? 答曰:
|
有人言:行不貪善根故,愛等諸結使衰薄,
|
深入禪定;行不瞋善根故,瞋等諸結使
|
薄,深入慈悲心;行不癡善根故,無明等諸
|
結使薄,深入般若波羅蜜。 如是禪定、慈悲、般
|
若波羅蜜力故,無事不得,何況四事! 問曰:
|
何以四事中但問墮頂? 答曰: 三事先已說,墮
|
頂未說故問。 問曰: 「頂」者是法位,此義先已
|
說,今何以重說? 答曰: 雖說其義,名字各異。
|
無方便入三解脫門,及有方便,先已說。 法
|
愛,於無生法忍中,無有利益,故名曰「生」。
|
譬如多食不消,若不療治,於身為患。菩薩
|
亦如是,初發心時,貪受法食,所謂無方便
|
行諸善法,深心繫著,於無生法忍是則為
|
生、為病;以著法愛故,於不生不滅亦愛。 譬
|
如必死之人,雖加諸藥,藥反成病;是菩薩
|
於畢竟空、不生不滅法忍中而生愛著,反
|
為其患!法愛於人天中為妙,於無生法
|
忍為累。 一切法中憶想分別,諸觀是非,隨
|
法而愛,是名為「生」,不任盛諸法實相水;
|
與「生」相違,是名「菩薩熟」。 問曰:
|
是一事,何以
|
故名為「頂」、名為「位」、名為「不生」
|
? 答曰: 於柔
|
順忍、無生忍中間所有法,名為「頂」;住是頂,
|
上直趣佛道,不復畏墮。譬如聲聞法中煖、
|
忍中間,名為頂法。 問曰: 若得頂不墮,今云
|
何言「頂墮」? 答曰: 垂近應得而失者,名為
|
「墮」。得頂者,智慧安隱,則不畏墮;譬如上山,
|
既得到頂,則不畏墮;未到之間,傾危畏墮。
|
頂增長堅固,名為「菩薩位」。入是位中,一切結
|
使,一切魔民,不能動搖。 亦名「無生法忍」。所
|
以者何?異於「生」故;愛等結使、雜諸善法,名
|
為「生」。 復次,無諸法實相智慧火,故名為「生」;
|
有諸法實相智慧火,故名為「熟」。是人能信
|
受諸佛實相智慧,故名為「熟」;譬如熟瓶能
|
盛受水,生則爛壞。 復次,依止生滅智慧故
|
得離顛倒,離生滅智慧故不生不滅,是名
|
「無生法」;能信、能受、能持故,名為「
|
忍」。 復次,「位」者,
|
拔一切無常等諸觀法故,名為「位」;若不如
|
是,是為順道法愛生。
|
【經】 舍利弗問須菩提:「云何名菩薩摩訶薩
|
無生?」 須菩提言:「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
|
時,內空中不見外空,外空中不見內空,外空
|
中不見內外空;內外空中不見外空,內外空
|
中不見空空;空空中不見內外空,空空中不
|
見大空;大空中不見空空,大空中不見第一
|
義空;第一義空中不見大空,第一義空中不
|
見有為空;有為空中不見第一義空,有為空
|
中不見無為空;無為空中不見有為空,無為
|
空中不見畢竟空;畢竟空中不見無為空,畢
|
竟空中不見無始空;無始空中不見畢竟空,
|
無始空中不見散空;散空中不見無始空,散
|
空中不見性空;性空中不見散空,性空中不
|
見諸法空;諸法空中不見性空,諸法空中不
|
見自相空;自相空中不見諸法空,自相空中
|
不見不可得空;不可得空中不見自相空,
|
不可得空中不見無法空;無法空中不見
|
不可得空,無法空中不見有法空;有法空中
|
不見無法空,有法空中不見無法有法空;無
|
法有法空中不見有法空,舍利弗!菩薩摩訶
|
薩行般若波羅蜜,得入菩薩位。」 「復次,舍利弗!
|
菩薩摩訶薩欲學般若波羅蜜,應如是學:不
|
念色、受、想、行、識,不念眼乃至意,不念色乃
|
至法;不念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
|
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乃
|
至十八不共法。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
|
般若波羅蜜,得是心不應念、不應高;無等等
|
心不應念、不應高;大心不應念、不應高;何以
|
故?是心非心,心相常淨故。」 舍利弗語須菩提:
|
「云何名心相常淨?」 須菩提言:「若菩薩知是心
|
相,與婬、怒、癡不合不離;諸纏、流、縛等諸結
|
使,一切煩惱,不合不離;聲聞、辟支佛心,不合
|
不離。舍利弗!是名菩薩心相常淨。」 舍利弗
|
語須菩提:「有是無心相心不?」 須菩提報舍利
|
弗言:「無心相中,有心相、無心相可得不?」 舍利
|
弗言:「不可得!」 須菩提言:「若不可得,不應問有
|
是無心相心不!」 舍利弗復問:「何等是無心
|
相?」 須菩提言:「諸法不壞不分別,是名無心相。」
|
舍利弗問須菩提:「但是心不壞不分別,色
|
亦不壞不分別,乃至佛道亦不壞不分別耶?」
|
須菩提言:「若能知心相不壞不分別,是菩薩
|
亦能知色乃至佛道不壞不分別。」 爾時,慧命
|
舍利弗讚須菩提:「善哉!善哉!汝真是佛子!
|
從佛口生,從見法生,從法化生,取法分,不取
|
財分,法中自信,身得證。如佛所說:『得無諍三
|
昧中,汝最第一』,實如佛所舉!須菩提!菩薩
|
摩訶薩應如是學般若波羅蜜。是中亦當分
|
別知,菩薩如汝所說行,則不離般若波羅蜜。
|
「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欲學聲聞地,亦當應
|
聞般若波羅蜜,持、讀、誦、正憶念,如說行;欲學
|
辟支佛地,亦當應聞般若波羅蜜,持、讀、誦,正
|
憶念,如說行;欲學菩薩地,亦當應聞般若波
|
羅蜜,持、讀、誦,正憶念,如說行。何以故?是般
|
若波羅蜜中廣說三乘,是中,菩薩摩訶薩、聲聞、
|
辟支佛當學!」 【論】 釋曰: 內空中不見外空,
|
外空中不見內空。 有人言:外四大飲食入
|
其身中,故名為內,若身死還為外;一切法
|
無來去相故,外空不在內空中。 餘十七空
|
亦如是,不生不滅無異相,無來去故,各各
|
中不住。 復次,菩薩位相,不念一切色為
|
有,乃至十八不共法亦不念是有。 「不念有」
|
義,如先說。 問曰: 「菩提心」、「無
|
等等心」、「大心」,有何
|
差別? 答曰: 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
|
佛」,是名「菩提心」。「無等」名為佛,所以者何?一
|
切眾生,一切法,無與等者;是菩提心與佛
|
相似,所以者何?因似果故,是名「無等等心」。
|
是心無事不行,不求恩惠,深固決定。 復次,
|
檀、尸波羅蜜,是名「菩提心」。所以者何?檀波羅
|
蜜因緣故,得大富無所乏少;尸波羅蜜因
|
緣故,出三惡道人天中尊貴;住二波羅蜜果
|
報力故,安立能成大事,是名「菩提心」。羼提、
|
毘梨耶波羅蜜相,於眾生中現奇特事,所
|
謂人來割肉出髓,如截樹木,而慈念怨
|
家,血化為乳;是心似如佛心,於十方六道
|
中,一一眾生,皆以深心濟度;又知諸法畢
|
竟空,而以大悲能行諸行,是為奇特!譬如
|
人欲空中種樹,是為希有。如是等精進波
|
羅蜜力勢,與無等相似,是名「無等等」。入禪
|
定,行四無量心,遍滿十方,與大悲、方便合
|
故,拔一切眾生苦;又諸法實相,滅一切觀,
|
諸語言斷,而不墮斷滅中,是名「大心」。 復次,
|
初發心名「菩提心」;行六波羅蜜名「無等等
|
心」;入方便心中是名「大心」。 如是等各有差
|
別。 復次,菩薩得如是大智,心亦不高,心
|
相常清淨故。 如虛空相常清淨,煙雲塵霧,
|
假來故覆蔽不淨;心亦如是,常自清淨,無
|
明等諸煩惱客來覆蔽故,以為不淨,除
|
去煩惱,如本清淨。行者功夫微薄,此清淨
|
非汝所作,不應自高、不應念,何以故?畢
|
竟空故。 問曰: 舍利弗知心相常淨,何以故
|
問? 答曰: 以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心,深入深著故;雖聞心畢竟空、常清淨,猶
|
憶想分別,取是無心相,以是故問:「是無心相
|
心,為有、為無?若有,云何言無心相?若無,何以
|
讚歎是無等等心當成佛道?」 須菩提答
|
曰:「是無心相中畢竟清淨,有、無不可得,不
|
應難!」 舍利弗復問:「何等是無心相?」 須菩提
|
答曰:「畢竟空,一切諸法無分別,是名無心
|
相。」 舍利弗復問:「但心相不壞不分別,餘法亦
|
如是?」 須菩提答言:「諸法亦如是。若爾者,阿
|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如虛空,無壞無分
|
別。」 諸菩薩深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
作是念:「諸凡夫法可言虛誑,以不真實
|
故;菩薩漏未盡故,亦可言不清淨;云何阿
|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復虛誑?」是時心驚不
|
悅! 須菩提知其心已,思惟籌量:「我今應
|
為說實相法不?」思惟已,自念:「今在佛前,
|
當以實相答;若我有失,佛自當說。」重思惟
|
竟,以是故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雖是
|
第一,亦從虛誑法邊生,故亦是空,不壞不分
|
別相。」 以是故,行者,當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
提相行,不應取相自高。 爾時,舍利弗讚須
|
菩提言:「善哉!善哉!」 佛時默然,聽須菩提所
|
答,亦可舍利弗所歎。 「從佛口生」者,有人言:
|
婆羅門從梵天王口邊生故,於四姓中第
|
一。以是故,舍利弗讚言:「汝真從佛口生。」所
|
以者何?見法知法故。 有未得道者,亦依
|
佛故得供養,是名「取財分」;又如弊惡子不
|
隨父教,但取財分。 「取法分」者,取諸禪定、根、
|
力、覺、道,種種善法,是名「取法分」。 得四信故,
|
名為「法中自信」。 得諸神通、滅盡定等著身
|
中故,是名「身得證」。 如舍利弗於智慧中
|
第一,目揵連神足第一,摩訶迦葉頭陀第一,
|
須菩提得無諍三昧中第一。得無諍定阿羅
|
漢者,常觀人心,不令人起諍;是三昧,根本
|
四禪中攝,亦欲界中用。 問曰: 般若波羅蜜是
|
菩薩事,何以言「欲得三乘者,皆當習學」?
|
答曰: 般若波羅蜜中說諸法實相,即是無
|
餘涅槃。三乘人皆為無餘涅槃故,精進習行。
|
復次,般若波羅蜜中種種因緣,說空解脫門
|
義。如經中說:「若離空解脫門,無道無涅槃。」
|
以是故,三乘人皆應學般若。 復次,舍利弗自
|
說因緣:「於般若波羅蜜中,廣說三乘相,是
|
中三乘人應學成。」
|
大智度論卷第四十一(釋第七品訖第八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