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佛祖統紀卷第十七
|
|
宋景定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
諸師列傳第六之七(廣智神照下四十四人)
|
淨社廉法師法嗣(廣智下第六世) 休菴法舟法師
|
法明文節法師 寶積法雲法師
|
妙果師楷法師 水陸文炳法師
|
常明道深法師 福昌文佾法師
|
圓辯琛法師法嗣 月堂慧詢法師
|
一菴處躬法師 雪堂戒應法師
|
止菴法蓮法師 指南仲韶法師
|
慈雲文統法師 餘姚清湛法師
|
覺雲連法師法嗣(神照下第六世) 月波則約法師
|
林菴清哲首座
|
證悟智法師法嗣 慧光若訥法師
|
北峰印法師法嗣 古雲元粹法師
|
佛光法照法師 梅峰梵奎法師
|
石溪思壽法師 石鏡清杲法師
|
慈感文圭法師 蒙泉了源法師
|
毒海道源法師 剡源覺先法師
|
桐洲懷坦法師 南峰思誠法師
|
日本俊 法師 雲巢如寶法師
|
南澗行果法師 嚴陵趙彥肅
|
鎧菴吳克己
|
能仁寶法師法嗣 草堂如寶法師
|
車溪榮法師法嗣 紫金法通法師
|
慈室雲法師法嗣 悟真正皎法師
|
南湖了宣行人
|
覺安言法師法嗣 鑑堂思義法師
|
總菴妙心法師 常齋法幵法師
|
能仁山法師法嗣 畢菴法希法師
|
南巖法雄法師
|
楊尖淵法師法嗣 崇先了生法師
|
楊尖法欽法師
|
圓辯琛法師法嗣(前廉法師法嗣七人原本無紀)
|
法師慧詢。字謀道。號月堂。其先永嘉陳氏。
|
寓居四明昌國之胊山。母夢異僧至門求
|
化既而妊娠。八歲出家祖印院。初授法華
|
數遍。即能成誦。嘗歸省祖母諭之曰。汝已
|
去家。當學吾州忠佛子。初謁南湖澄照。
|
以卓立稱。至東掖見皎法照奇之。有忌
|
之者群譟之。師曰。佛法大義有疑即問何必
|
見嫉。乃西遊浙左。遍參名匠。東回南湖。依
|
圓辯正所學。聞性惡即具之旨。名體不轉
|
之妙。一家圓頓深有悟入。紹興末年。出主
|
法昌。遷淨名普和。常持缽。海岸遇盜。師正
|
色曰。汝輩所欲者財耳。盡與之。因諭以善
|
惡業報。盜為感動。歸物悔過而去。淨名無
|
徒。每對海山。為鬼神講維摩經。屢感神
|
應。乾道五年。遷主南湖。負笈之士自遠而
|
至。幾莫能容。丞相魏杞與師為道契。嘗問
|
世間相常住之旨。師曰。得非以四時代謝
|
為疑乎。曰然。師曰。窮過去極未來。雖有
|
代謝而此理常住。魏公曰。屢以問人。未若
|
今日之可曉。淳熙六年冬十月二十七日。忽
|
告眾示疾。慰問者群至。見門學則勉其進
|
德。士官則囑其護法。聞其言者。悚然有感。
|
既而別眾。書偈念佛。結印趺坐而化。停龕
|
彌月。脣臉鮮紅。其容若笑。遺言分骨為二。
|
一祔親壟。一塔祖原。眾以歷代窆全身。唯
|
剃髮以酬師志。逾月視其髮。舍利可掬。師
|
坐必端直。行不旁示。密室靜處必披袈裟。
|
高座宣揚不事著述。學者多於聽次筆以
|
記之。誦經坐禪日有常課。未嘗以事廢。制
|
學者。未二十夏不許出世。躁進之風為之
|
一戢。
|
法師處躬。永嘉人。號一菴。久從圓辯得其
|
旨。晚主南湖。有辯才善說之譽。脫略窠臼
|
不滯節目。有求指示者。執筆便書。申明
|
祖意獨出眾說。遠近學者推為宗師。正旦
|
結光明期。湖心律居亦行此懺。主者正竹溪
|
素重師德。每初夜必領徒過南湖。聽說法
|
要。竹溪臨筵。歎服曰。吾徒何幸得聞大乘。
|
四分所明檢身為要。若明心見性其在茲
|
乎。一眾為之歡躍。
|
法師戒應。四明人。自號雪堂。才識英敏襟度
|
豁然。久學南湖為時偉望。郡以南湖請
|
圓辯。師奉命之東掖。以禮奉迎。及圓辯至
|
大開法施。妙旨雄談唯師可企。一日叩函
|
丈。問指要中未了義。圓辯曰。汝能背誦。吾將
|
為說。數日誦通。暨上請。辯曰。此中為汝說
|
得徹也。師忽有省。自是機辯奮發莫有敵
|
者。出主白蓮。學徒雲會。寧海歲有大會。請
|
師一月講經。道俗萬眾仰聽肅肅。鴻音一震
|
莫不警寤。一日無疾。別眾歸寢。右脅而
|
亡。塔全身於寺山之靈源。
|
法師法蓮字實中。自號止菴。四明象山人。幼
|
年勤學。一時講席。知名者無不遍歷。晚造
|
南湖侍圓辯。朝問夕咨。越六載如一日。疇
|
昔疑昧為之豁然。初主辯利。遷廣嚴永明悟
|
真。接物以慈撫事以寬。或問日用則酬酢
|
忘倦。叩以佛法則默而不答。人有測識其
|
意者。為炷香拱立。謙辭發問方隨問委釋
|
曲盡其理。其為重法。不失師體若此。
|
鏡菴曰。先賢有云。四明中興天台之道。圓
|
辯中興四明之宗。蓋謂四明之後。有派
|
為知解之學。近似山外者。而圓辯者出。
|
獨能發揮祖意以起四明。盛矣哉。或謂
|
月堂得觀行。止菴得宗旨。一菴雪堂得
|
辯說。皆有師家之一體云。
|
法師仲韻。四明人。久參圓辯學解卓異。紹
|
興中主布金。以霅川神智假名諸師盛破
|
四明。乃作三千正說以追攻之。名指南集。
|
凡三卷(此中失文統清湛二人紀)。
|
覺雲連法師法嗣(神照下第六世)
|
法師則約。號元菴。鄞之姚氏。親受度於覺
|
雲。旦夜為學深明教旨。覺雲來南湖。師為
|
侍右。撫事和謹內外以說。雲逝。去依上竺
|
慧光。分座講經眾服其辯乾道九年春。太師
|
越王親製疏辭請為月波第一師。寺占東
|
湖之勝。而師以講才見稱於世。故一時名
|
德。咸樂來依。越王屢親講說。手書贊曰。師
|
教門義龍也。既為吾家師。又作此山主。願
|
奉此地。長講天台宗教。長修水陸普度。上
|
報君親勿事改革。既而奏於朝。賜智海之
|
號。自師作祖此山。繼之者梓菴隱堂。而柏
|
庭徑升南湖。自是地望為之益重(此中失清哲首座記)。
|
證悟智法師法嗣
|
法師若訥。字希言。嘉興孫氏。初依竹菴於德
|
藏。克志苦學。久而嬰病。心叩大士口誦祕
|
咒。夢大士灌以靈液。寤而失其疾。乃往赤
|
城謁證悟。遷上竺命師首眾。既沒。詔師
|
嗣居之乾道三年春二月。駕幸上竺。展敬大
|
士。問光明懺法之旨。師答曰。梵釋天帝四大
|
天王。下臨土宇護國護人。故佛為說金光
|
明三昧之道。後世祖師立為懺法。以資諸天
|
之威德。故帝王士庶皆可修持。上說授右
|
街僧錄。既而詔於山中建十六觀堂。仍放
|
其制作堂於大內。四年夏召師內宿觀堂
|
論道。四月八日。召師領徒五十人。入內觀
|
堂修金光護國法。上問曰。佛法固妙安得
|
如許經卷。師曰。有本者如是。上然之。進左
|
街僧錄慧光法師。九年。召對選德殿。問大
|
士歷代靈跡及法華經旨。上曰。最初得師發
|
明此事。遂以圓覺悟得法門。譬如著棋勝
|
負既分不但并去棋子棋槃亦須一時并
|
去。師曰。并去者亦不可得。上曰。宗說俱通其
|
師之謂。有詔令講圓覺。至此虛妄心若無。
|
六塵則不能有。師曰。心本無形因塵有相。
|
塵滅心滅真心湛然。上手書其語以賜。又嘗
|
問金剛之旨。師曰。此乃六百卷般若中一分。
|
興問斷疑特喻金剛。故無著論云。此金剛
|
波羅蜜以如是名顯示勢力。絓是般若皆
|
有是力。此既諸般若之釋疑。是故金剛二字。
|
文雖出此。義實通諸般若作譬。故持說者。
|
福重功深(文句。絓法華座席。記絓預也。宋
|
斐駰史記序云。采先儒之說。豫是有益。悉皆
|
抄納。
|
當知荊溪訓預。與斐駰合)上曰。朕日讀此經。今更命眾。
|
合誦三萬卷。乃降劄云。平昔以來。所食禽
|
魚之類傷害為多。今仗般若為除此過。庶
|
使群生俱承解脫。時沂王尚幼。上召師入
|
禁中。為王說法摩頂。嘗以疾丐間。上曰。且
|
賜地築室。更數年彼此作閒人。水邊石上
|
共說無生。十一年。退處興福。特授兩街都
|
僧錄。時光宗在東宮。書歸隱之扁以賜
|
之。仍製讚以褒稱其德。孝宗退養重華宮。
|
召注金剛經。肩輿登殿止宿殿廬。注成以
|
進。上披覽益有省發。紹熙二年十月旦。謂侍
|
人曰。吾宗通法華宜以此終。乃集眾修
|
法華懺。取道具進兩宮。端坐而化。壽八十
|
二。塔於正寢。紹熙二年。諡宗教廣慈法師
|
普照之塔。
|
法師俊 。日本國人。先傳瑜伽密教(唐元和間。國
|
人空海入中國。受密教於不空弟子慧果)。久
|
之杭海來中國。登靈山
|
謁北峰。學天台一宗。執經受教盡通其旨。
|
開禧初。北虜犯邊。 啟北峰欲結壇誦
|
咒。如不空解安西圍。時論委靡竟不克行。
|
北峰乃令遣徒歸國取中華先所傳五部
|
之法。而其徒淪於海(此是北峰印法師法嗣。
|
有十六人。前失十一人。後失三
|
人。唯存此法師與趙彥肅二人而已)。
|
趙彥肅字。子敬。嚴陵人。登慶元龍飛第。洛學
|
之翹楚也。來謁北峰論佛法大意。嘗問師
|
曰。如來出世先說何法。師曰。示生同居先
|
苦諦也。又問諸大乘經多奇詭駭人。來至
|
法華何其平易。師曰。群機未熟必先動盪。
|
機熟會入衒駭何為。自是深識時教大旨。
|
每稱師為南山肉身大士。從受刪定止觀。
|
歎曰。回天下外見。復於實際者此書也。初
|
彥肅。好詆佛道。嘗與僧抗議。理左語屈。及
|
僧沒為行衰服。門人怪問之。答曰。法恩逾
|
於父母。非小子所知也。
|
吳克己。字復之。自號鎧菴。建安節使之後。
|
曾大父遊學四方。因居婺之浦江。幼穎悟。為
|
學無所不通。嘗讀周官。慨然以封建井田
|
為可復。淳熙中。四魁待補。歎曰。射目中眉
|
事與時違。乃去隱於左溪。忽苦目疾。或勉
|
禱圓通。輒云。臨危不變真大丈夫。有告以
|
朱太醫答杜祈公。未讀佛書。何以知其不
|
及孔孟。試持大士號。目疾良已。於是遂深
|
信。讀楞嚴至空生心內猶雲點大清。豁如
|
發蒙。觀山谷詩。讚美宗鏡。有從此永明書
|
百卷。自公退食一鑪香。因閱及兩函。寶積
|
實云。此書無規矩不若看止觀令悟境
|
觀二字以為几杖。服味。既而果有悟入。
|
因曰。至哉規矩之說。所謂至方以方天下之
|
不方。至圓以圓天下之不圓。識者取二書
|
以究之。則規矩有無自有可見。曾為妙經
|
作註。自言恥與棗柏埒。謂彼弘兼粗之典。
|
我釋獨妙之經。嘉定七年冬。終於寶山。遺
|
言以僧禮荼毘。壽七十五。所著法華樞鍵。
|
楞嚴集解科。四教儀止觀大科。晚編釋門正
|
統。未就而亡。良渚宗鑑為續成之。始家人
|
夢湛假名求寄宿。洎學教議論多暗合。又
|
喜其故人。以謂後身云(此中遺失如寶法通二法師之紀)。
|
慈室雲法師法嗣
|
法師正皎字元晝。鄞嵩江朱氏。受業多寶。初
|
從辯利止菴學。因同人商略光明定題。便
|
能臧否諸師得失。慈室居清修造焉。久之
|
盡得慈室之道。慈室遷南湖。令居座端。講
|
才宏闊眾所景慕。出主慈溪觀音。六遷法
|
席。終於檡陽悟真。攻媿樓公鑰。每從師問
|
佛法大意。師號月窗。居廣壽之日。於窗
|
間作半月。攻媿為作記。賦以詩云。不要
|
作圓月。才圓便有虧。不如作一半。卻有
|
向圓時。此詩盛播人口。而師之名德於是益
|
重。行人了宣四明奉化潘氏。初受經寶林。慈
|
室居清修往依焉。每謂解必有行。乃入南
|
湖光嚴室閱藏經。修法華三昧。前後二十
|
七期。過午不食。未嘗違日晷。與同修善
|
榮為心友。每閱經有疑必造榮室決之。一
|
日默坐甚久。榮曰。今日何為。師曰。歸期已
|
近。道義難忘不覺如此。請君專心進道。當
|
於淨土重會。榮笑曰。正欲見君作略。師自
|
此示疾。將終請眾諷彌陀經。稱唱佛號。遽
|
起端坐。索筆書偈云。性相情忘。一三無寄。
|
息風不行。摩訶悉利。即合掌瞑目。暑中留
|
龕七日。顏色紅潤。口角微涎。有以帛挹之
|
者。異香襲人。闍維舍利盈掬。心與數珠不
|
壞。嘉泰元年五月十日也。後三年榮示疾。
|
臨終前一日與眾訣別。沐浴更衣。請眾念
|
佛。趺坐而化人謂赴宣師之約云(此中失覺菴言法師法嗣
|
三人)。
|
能仁山法師法嗣
|
法師法希號畢菴。法雄號南巖。皆天台人。
|
同入山法師室。服勤受道齊名當世。及相
|
繼居白蓮。道望若一。具正眼以定宗發辯
|
才以駕說。豁襟量以容眾。擒文藻以應
|
機。白蓮宗風之盛。實二師振起之也(此中失法雄法
|
師一人)。
|
揚尖淵法師法嗣
|
法師了生越之諸暨人。年十二出家。慧解如
|
成人。初謁東靈欽師。時效禪林。群居僧堂。
|
當元夕眾往觀燈。欽師行香。見其危坐床
|
上。問曰。汝何不隨眾去。答曰。蒙師見誡。
|
專心為學勿事嬉遊。欽師大喜撫其背曰。
|
三十年後。振吾宗者非汝而誰。既壯深研
|
教觀。時輩厭服。出主頂山。講唱無廢日。臥
|
榻庋上。安蓮經韋天像。身披五條。吉祥而
|
睡。謹身敬法。不以闇室易其節(此中失法欽法師一
|
人○此卷共四十四人原本遺失三十一人。止錄十三人)。
|
佛祖統紀卷第十七(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