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佛說如幻三昧經卷下
|
|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
爾時世尊讚文殊師利曰:「善哉,善哉!乃能
|
講論發意菩薩。仁已曾奉江河沙等諸佛世
|
尊,故能暢此無極道慧。」 時舍利弗前白佛言:
|
「向者文殊,頒宣諮嗟諸初發意菩薩之事,
|
若有逮得無所從生法忍,計此二者,其意等
|
乎?」 佛言:「如是,舍利弗!誠如所云。錠光佛時授
|
我要決,當成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於當
|
來世無央數劫得成為佛,號釋迦文如來.至
|
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
|
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因彼發心,無所違失,
|
應時逮得無所從生法忍。是,舍利弗!文殊師
|
利向者所講初發意菩薩。」 文殊白佛:「我身省
|
察大聖說法,義之所歸,一切菩薩其發心者,
|
名初發意。所以者何?唯然,世尊!其諸發意皆
|
無所生,其無所生則是菩薩初發意也。」 說是
|
語時,二萬三千人立不退轉地,當成無上正
|
真之道,五千比丘得無起餘漏盡意解,六萬
|
天子遠塵離垢、諸法眼淨。
|
於是耆年大迦葉前白佛言:「文殊師利所為
|
甚難甚難,今說經典開化饒益若干眾生。」 文
|
殊師利謂大迦葉:「我之所作,不為甚難。所以
|
者何?一切諸法皆無所作、非作非不作。唯,大
|
迦葉!我於諸法無作不作,亦無所捨,不度眾
|
生,亦無所縛。所以者何?眾生之黨,本無明故,
|
成為眾生,故非甚難。向者迦葉宣言:『甚難。』吾
|
身所作,無有甚難,亦無不難;非如來,非緣覺,
|
非聲聞。迦葉!欲知談說甚難,欲宣至誼,凡
|
夫所作,乃為奇異,名之甚難。所以者何?唯然,
|
迦葉!一切諸佛威神之力未曾違廢,亦不可
|
得聲聞、緣覺、諸佛勢力,無獲無得,獨凡夫士
|
乃逮此力。」 大迦葉曰:「於文殊意,所察云何?諸
|
佛所得,無得不得,非聲聞、非緣覺?」 文殊師利
|
報大迦葉:「不得我身,無人、無壽、無形、無終,含
|
血有志,不得斷滅有常之計,陰種諸入名色
|
三界,應與不應,想與無想,興發報應現世
|
後世,貪婬怒癡悉不得是。迦葉!當解,取要言
|
之,一切諸法無得不得,無所依猗,無受、無
|
捨,不放施、無所教,亦無近、無所授、無所解。
|
是故,迦葉!當曉了此,諸凡夫士,不聞誼者
|
乃有所得,諸佛世尊實無所得,是故所作不
|
為甚難。諸佛、聲聞悉無造作,凡夫所為而不
|
可及。為何所作?為斷滅,為計常,多所猗著,
|
慇懃求願,心懷眾念,作與不作,或舉或下,分
|
別講說,妄想猗著,愁慼悒悒,而念免害。
|
稽首自歸諸佛世尊,不作、不為,亦無所著,愚
|
唯為此。是故所作,不以為難。」 文殊師利前白
|
佛言:「所謂無所生,其誼云何?為何謂乎?云
|
何菩薩逮得無所從生法忍?」 佛告文殊:「計於
|
諸法,無能逮得。所以者何?有所得者則墮顛
|
倒,無所得者乃逮無所從生法忍。是故無所
|
得者,乃謂為得。無得、無著、無依、無猗,心如虛
|
空,霍然無跡,是乃名曰無所從生法忍。一切
|
諸法無所生者,諸法無主,乃曰法忍。於一切
|
法,無所依猗,無求、無望,諸法無進、無退,無雙、
|
無隻,乃曰法忍。諸法無形,離於自然,無壞無
|
斷,無識無塵,無言無辭,空無想願,乃曰法
|
忍。諸法離欲,寂然憺怕,法界無本,立在本
|
際,無應不應,無想不想,無念無說,無惟無思,
|
無作無力,悉以羸劣,虛無恍惚,無固無永,無
|
淨不淨,非常苦空,無我寂然,猶如幻化、夢中
|
所見、影響、野馬、芭蕉、聚沫、水中之泡,忍解諸
|
法為若茲也。所可忍者,亦無所忍,一切諸法
|
無法非法,無有異法,亦無他趣,照曜諸法,所
|
解如是。觀此諸法名本淨恍惚,知之空無,
|
是謂為忍。篤無信樂,度於氾流,不懷狐疑,不
|
恐不懼,亦無所畏,修身正行,永不得身,不見
|
空宅是。文殊師利!菩薩所逮無所從生法忍,
|
未曾廢捨一切諸想。」 文殊師利復白佛言:「所
|
謂忍者,無所毀傷,乃曰法忍。」 善住意天子問
|
文殊師利:「何謂毀傷法?」 文殊答曰:「天子!欲知
|
眼所毀傷可不可色,耳聲、鼻香、舌味、身更、意
|
所思念可不可法。假使,天子!若有菩薩,眼見
|
色者,永無想受,不別好醜,不懷思想,無應不
|
應,無增無損,曉了本淨,而達空慧,不念曉了,
|
不為眾色之所毀傷;耳、鼻、口、身、意亦復如是,
|
而於六情無所毀傷,悉無所著。此菩薩者,立
|
於法忍,於諸生法不有妄想,於無生法亦不
|
無想,於諸漏法亦不懷想,於無漏法亦不無
|
想,不想罪法、不想無罪,不念有為法、不想
|
無為法,不念世法、不念度世法,於此諸法無
|
想念者,是為逮得無所從生法忍。」 說是法時,
|
六萬三千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萬二千菩
|
薩逮得無所從生法忍。
|
於是善住意天子問文殊師利:「所謂學道入
|
道地者,為何謂乎?」 文殊師利告天子曰:「今仁
|
者問入道地乎?」 天子報曰:「願欲聞知菩薩道
|
地。文殊常說有十道地,無此誼耶?」 文殊又
|
報:「向者問入道地乎?」 天子答曰:「菩薩不入
|
十道地也。」 文殊報曰:「不聞世尊說一切法猶
|
如幻化。為信此不?」 答曰:「信耳。」
|
文殊報曰:「幻師
|
所化,豈有道地具十住乎?」 天子答曰:「不也,設
|
幻師化有所至到、有所入者,吾亦當住。世尊
|
頒宣一切諸法悉如幻化,故無所入。假使,天
|
子!欲得講說入道地者,當說無入、無所至到。
|
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無所入,法不至法,色
|
不入痛,痛不入色,想不入行,行不入想,識
|
不入色,色不入識。取要言之,皆是四種、四大
|
所成,眼不入耳,耳不入眼,鼻、口、身、意亦復如
|
是。身不入意,意不入身。所以者何?是諸法者
|
所趣各異,境界殊別,愚騃無想,無所識別,瑕
|
穢態礙,譬如草木、瓦石、牆壁、影響之數,而無
|
言辭,則一種相,故無所入,無來無去。天子!當
|
知,若有菩薩解法如此,則於諸法無入不入,
|
無想不想,不見入道,不捨道地,於無上正真
|
道而不退轉。無所入者,住無失法。所以者何?
|
陰種諸入皆為自然,不失一切眾生真正清
|
淨,是為菩薩入於道地。譬如幻師化作十重
|
交絡棚閣,其時幻師化作化人,遍處其上。
|
於天子意,所志云何?豈為有人處在重閣若
|
入者不?」 答曰:「無也。」 文殊師利報
|
天子曰:「菩薩
|
十地當作是觀,亦如幻化。」 善住意天子問文
|
殊師利曰:「假使人來欲得出家為沙門者,當
|
何以化?何除鬚髮?何受具戒?云何教授令
|
自謹慎?」 文殊師利報善住意天子:「設使有人
|
來詣我所為沙門者,夫族姓子若不發心欲
|
得出家,我乃令卿作沙門耳。所以者何?其有
|
建志欲出家者,心無所歸;其無所歸,亦無有
|
來;其無從來,則無往者;住一切法,無所斷絕,
|
則住無本;其住無本,遊於法界而不動轉;其
|
於法界無所動者,則不得心;其不得心,不願
|
出家;其不願出家,則不發心為沙門也。其不
|
發心為沙門者,則無所生;其無所生,則盡眾
|
苦;其盡眾苦,則究竟盡;其究竟盡,則無所盡;
|
無所盡者,則不可盡;其不可盡,此無所行。天
|
子解是,當為其人解如此義,其詣我所求欲
|
出家,語族姓子:『勿得發心作沙門也。』所以者
|
何?心本無起,便離闇冥。」 文殊師利復謂善
|
住意:「假使有人來詣我所求欲出家,吾當
|
為說:『卿族姓子!不除鬚髮,乃為善備沙門之
|
業。』」 善住意問文殊師利:「所言何謂?」 文殊答
|
曰:「如來說法,無所除去,亦無所壞。」 又問:「何所
|
不除?」 答曰:「不除於色,亦無所壞,不
|
除痛、想、行、
|
識,亦無所壞。假使念言:『我除鬚髮。』則住吾我,
|
計己有身;不計吾我,不自貪身,則平等見也。
|
貪著己身,乃計鬚髮,則成眾生。想念除去,其
|
不得我,不得他人,不我不彼,則無吾我;其無
|
吾我,不計有身,則除鬚髮。無思無想,其無思
|
想,無應不應,不住若干;其不住若干,則無言
|
教;其無言教,無進不進,無雙無隻,不貪己
|
身,不被袈裟。其袈裟者(晉言無穢垢),其無穢垢
|
則無所有,其無所有則無所住,其無所住則
|
為曠然。其曠然者,乃為出家。」
|
善住意天子復問文殊:「所言思念,其思念者
|
為何謂也?」 文殊答曰:「等於諸法,無形無名,愚
|
戇凡夫之所興念,多所望想。故世尊曰:『其於
|
諸法無所興造,亦無損耗,是謂思念。』」 又問:「何
|
所興造?」 答曰:「天子!當平等度,以度平等,其
|
於諸法無得不得,亦無所逮,不審不行亦無
|
不行,於此諸法不興等住,不想吾我,亦復不
|
著人、壽命、識。眾生可意,斷滅計常,陰種諸入,
|
想佛法眾,亦復不念是戒是毀,塵勞顛倒造
|
立果證,望想求度,道跡往來,不還無著,望
|
想緣覺,猗著正覺,是善是惡,是罪是福,是
|
為穿漏、是無有漏,是為俗業、是度世業,是則
|
有為、是則無為,是則為空、無想、無願,是明無
|
明,是為解脫,是為離欲,是為生為死,是為滅
|
度。興造如此若干種想,如是行法修道若斯,
|
愚戇凡夫之所念也,貢高自大癡夫所為也。
|
是等為魔及與官屬所見陰蓋,是故如來為
|
此黨類演出言辭,令除鬚髮,去於五陰,奉修
|
五品,戒定慧,解度知見品。」
|
於是善住意天子讚文殊師利:「善哉,善哉!快
|
說此言,如仁者教。」 文殊師利復謂善住意:
|
「假使有人來求出家,吾當謂言:『若族姓子不
|
受具戒,爾乃是卿善備出家。』」 又問文殊:「此言
|
何謂?」 答曰:「於善住意,所趣云何?何謂具戒?
|
具戒有二:一、正真戒,二、邪偽戒。何謂邪偽?若
|
墮顛倒。何謂顛倒?受吾我人倚於壽命,縛著
|
斷滅而計有常;或墮邪見,荒婬怒癡,貪欲貢
|
高而懷自大;或于欲界色無色界而念所受,
|
馳逸望想,墮于起滅,證明邪跡,不別善惡
|
宜便之法,演狂悖言不識所趣,墮於無明住
|
眾邪見。如是法教,背於正律名之為邪。所
|
以者何?道空平等,其平等者,菩薩所行尚不
|
為退。假使,天子!不墮惡友,不解所歸,堅固
|
之要,於諸所受,受不當受而行馳騁,是謂
|
邪戒。若問年歲及所修行,而反從人受信施
|
食;又從異人出家為沙門者,求其迎逆稽首
|
禮節,不能除滅婬怒癡冥,是為邪戒。何謂正
|
戒?假使修正不想平等,是謂正戒;一切諸法
|
解之如空、無想、無願,是謂正戒;於三脫門而
|
不造證,奉行審諦,無想不想、無應不應,是謂
|
正戒。」
|
文殊師利告善住意:「設使處婬怒癡無明恩
|
愛,墮於貪身六十二見,或四顛倒、三品惡行、
|
八邪九惱、九神止處、十不善業,雖在其中而
|
無所著,是謂正戒。譬如一切萬物百穀草木
|
眾藥所生,皆因地出,而得長養,其地坦然無
|
所念置,亦不念言:『我所茂盛。』如是,天子!敢可
|
成就至於大化,皆由戒立,具足成就建立道法
|
三十七品,行者無想、法無所置,不念戒具其
|
因成就與不成也,不著欲界色無色界,其不
|
迷惑倚三界者,是謂具戒。若立禁戒為成等法,
|
信為種法忍,志性清和,長育成道,建行如是,
|
立篤信戒,便得成就三十七品道法之要也,
|
是去來今現在佛聲聞緣覺之具戒也,至三脫
|
門,度諸出家而超越去。」 善住意曰:「甚善難及,
|
文殊師利!快說具戒,能如是受具足戒者,則為
|
正禁,非為邪業。」 文殊師利復謂善住意天子:
|
「出家如是,具戒若此,教授所施備足如斯。設
|
族姓子不發起戒,是為學戒。」 天子問曰:「此語
|
何謂?」 文殊答曰:「一切諸法悉無所起,亦無所
|
受;其有受戒,則受吾我,亦著三界,故生其中。
|
於天子意所志云何,何謂為戒?」 答曰:「將護沙
|
門二百五十。」 又問:「以何將護?」 答
|
曰:「守身口意,
|
名曰將護,二百五十備悉具禁,不為身行亦
|
無所作。」 「亦無當作,寧可恕當有處所乎?青黃
|
白黑紅紫色耶?所向方面?」 答曰:「無也
|
。」 又問:「何
|
故?」 「無所有故!由是之故不可恕當。」 問曰:「何
|
故?」 答曰:「無所行故。」 文殊又問:
|
「其無所有,可名
|
說乎?物如是不?」 報曰:「不能。」 文
|
殊答曰:「是故,天
|
子!當作斯觀。所號禁戒不可奉受,此曰樂禁。
|
為備戒德,其心清和,智慧通達,如是行者悉無
|
所有,無能動者、永無所趣。戒無所獲是真諦
|
戒,不得心處是曰淨心,不逮智慧是真智慧,
|
心無所作不懷想念,其無所生是謂護心,戒
|
具備悉。如是奉戒,智慧若斯,不得心處、不念
|
禁戒、不逮智慧,若能曉了智慧無處,一切調
|
和無有眾疑,識解道教,不見諸法不善之義,
|
其於諸法不見不善,則不受戒,其不受戒亦
|
不毀禁。其欲學戒彼則須戒,其須戒者則不
|
退還,其不退者彼名解脫,其解脫者則不合
|
會,其不合會者彼則無漏,其無漏者則行平
|
等,平等行者則無所得亦不受戒,是故諸法
|
等如虛空,了虛無故。所以者何?其虛空者則
|
無所行。是故,天子!學戒如此則無禁戒。彼所
|
戒者,何所為戒?其不學戒,學戒當爾,則學於
|
空。何謂為空?不樂身口,不慕其意,無染不染,
|
是賢聖戒。如是住者,則無所住,其無所住,學
|
平等戒。天子!又聽。如是出家為沙門者,具戒
|
若此禁戒之謂,其人假使飲食衣服三千大
|
千世界其中所有,皆能淨畢,所食之功多所
|
救護,終不唐舉,皆由如是淨戒所致。」 天子又
|
問:「今者,文殊!為誰說此?」 文殊答曰
|
:「為受者施,
|
能親順者,彼則畢淨,能逮此義,爾乃淨畢;其
|
不親、不受、不逮此義,不念、不修、不惟,誰受?誰
|
為親近?誰能淨畢?爾乃正淨,此應諮嗟為真
|
眾祐,一切諸法究竟悉空無所生慧,是為盡
|
暢清淨眾祐。凡夫之士能畢眾祐,羅漢不能。
|
所以者何?凡夫之士能受親近,還致識別,惟
|
念精思:『吾曾諮受,惟察奉行。』能施能慕,
|
則能淨畢。云何淨畢?周旋往來,沒復還生,
|
所生之處,淨洗諸根。阿羅漢者,無有陰種諸
|
入之義,不能周旋,何能淨畢!誰淨畢者?其受
|
分衛福布施主,淨三品場,然後受食。何謂三
|
品?一、不得我亦無受者,二、不得施者亦無
|
所授,三、不得周旋生死處所及淨畢竟。是
|
為三。如是淨者,無所淨畢。是故,天子!吾說斯
|
言:『飲食被服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皆能淨畢
|
無微翳礙。是為處世真正眾祐,乃為出家名
|
曰沙門。』」 文殊師利復謂善住意:「求出家者,
|
吾當告語:『若欲出家為沙門者,仁族姓子!
|
不處閑居,不在人間,無遠無近,不起不滅,不
|
獨一己,不處大眾,不在會中,不處屏處,不行
|
乞丐,不就人請,不著弊衣五納之服,不著居
|
家白衣之服,不處曠野、不在居室,不慕少求
|
亦不多求,不知止足亦無不足,亦無有行
|
亦無不行,不在限節亦無中適,不智不愚不
|
慧不闇,行空如此,乃曰備悉。其計我身舉動
|
進退,若處閑居,當行分衛,察己聰慧,不離於
|
明。』如是,天子!此輩伴黨,不達正真睹空慧義,
|
是為發起,心有所存。所以者何?於彼如此希
|
求望想,多所著念,尚無有身,何況他人。諸法
|
歸空,慧了無生,安復欲得,限節功勳,獨處致
|
耶?未之有也!是故,天子!其能如是節限平等,
|
所修行者不求望想,吾乃謂彼知大限節。若
|
使,天子!節婬怒癡,了於三界、五陰、四大諸種
|
眾,入此無極,節而知止足,不受、不捨,不以修
|
行亦無不行,無調不調,不寂然,不令盡,其能
|
限節如是法者,不與三界而合同塵,彼乃名
|
曰知限節者,所止清淨,為無所處,悉無所著。
|
復次,天子!如來具戒。若有人來,欲備禁者,吾
|
當為說。若,族姓子!不知苦諦,不斷習諦,不
|
證盡諦,不奉行道,如是行者能正諦見。
|
所以者何?真正諦者,無有苦諦,無有斷習,無
|
習不習,亦無有盡,不為盡證,亦無有道,無所
|
由行。設族姓子不奉四意止,乃為平等。所以
|
者何?計無有意亦無所念,不求諸法是為己
|
身。所建意止,其無有意、無所念者,彼無身痛、
|
無心無法,當何所畏?有異難乎?若不奉行四
|
意止者,是為備成清白之法。所以者何?清白
|
法者,無有不善處在其前,亦無善法,不斷不
|
起。不斷不起者,是為名曰平等真正安諦之
|
義,其逮平等,爾乃名曰平等之行。若,族姓子!
|
不行四神足無有放逸,行四等心、五根、五力
|
及七覺意、八種道者,若等奉行三十七品道
|
義之法,不舉不下,無言無說,是謂行道。若,
|
族姓子!志三十七道品之法,於諸音聲從賢
|
聖教不隨水流,若能精修遵其所行,不知諸
|
法亦不造證。所以者何?所可言曰三十七品
|
道類之法,假有字耳,觀其假名,因望想生。
|
計其相者,亦無有相,為水所漂,因致周旋,其
|
周旋者無所施害。除此名已,則無所得,猶如
|
觀察此三十七道品之法,亦無所除。」 天子復問
|
文殊師利:「何謂比丘慕於修行,而獨宴處?」 文
|
殊答曰:「假使分別諸法一等一種門相者,譬
|
如虛空,悉無所行,皆無眾生,是謂修行。又修
|
行者,不處今世、不由後世,在於三世皆無所
|
行,至一切法,亦無所行,悉了諸法虛偽無實,
|
是謂修行。其修行者,則於諸法無雙無隻,無
|
應不應,是謂修行。」 時彼眾會無央數人,心
|
懷沈吟,悉生疑結:「此為何謂?當奉何行?何
|
因申暢?如來.至真.等正覺,演三脫門,得至泥
|
洹,若能造證三十七道品之法,致滅度矣!文
|
殊師利今者所說,將無倒教亂法之兆?」 文殊
|
師利尋時皆知,此諸比丘一切眾會心所懷
|
疑,告舍利弗:「唯卿仁者,為眾重任,咸共信之,
|
最大智慧,如來所歎。又賢者身,離欲塵法而
|
以造證。仁者久如逮成四諦,得造證乎三十
|
七品及三脫門也。」舍利弗曰:「不也!我不得法,
|
當可造立,思惟其義,及修行者。所以者何?一
|
切諸法悉無所受亦無所生,空無言教,空不
|
證空。」 說是語時,三萬比丘漏盡意解。
|
善住意天子讚文殊師利:「審如仁者,執慧頒
|
宣深妙法忍,興隆空行。」 文殊答曰:「吾不執慧,
|
一切愚戇凡夫之士執求智慧。所以者何?斯
|
等之類,執持令轉,集會二品所執,墮於地獄、
|
餓鬼、畜生、諸天、人間,所見牽連。假使,天子!為
|
諸三界展轉牽連,輪轉無際,所向非一,所生
|
受身,各各別異,是為牽連,隨其宛轉,如是
|
牽連展轉無休。由是之故,不知本際,在於生
|
死樂苦惱根。復次,天子!愚騃無智凡夫,不聞
|
與欲俱合,怒癡亦然,報應諸見,名色同塵,諸
|
佛、聲聞、緣覺、菩薩,及逮法忍,無所牽連,亦無
|
宛轉。所以者何?如斯黨類,其身口心未曾起
|
立,所展轉者不得三界,何所宛轉?是故斯等
|
牽連智慧,若更受身,無所棄捨,是執智慧。」 天
|
子又問:「仁者所說,毀壞慧乎?」 答曰:
|
「不也。」 又
|
問:「何故毀壞?令無所除。」 「是等學者,是毀壞慧,
|
若不毀壞,無所除者不滅寂慧。」 又問:「文殊!仁
|
無此乎?」 答曰:「不也。」 又問:「何
|
故?」 答曰:「其有將去
|
覆還,有往來者則有此事,其無有往、無有
|
還者,曉了諸法而無周旋,則無將去亦無覆
|
來。」 又問文殊:「何所章句為最元首?」 答曰:「如
|
是句者,我是元首。」 又問:「何謂?」
|
文殊答曰:「若
|
有菩薩,於一文字、一章句義而不動者,章句
|
猶歸分別四義。何謂為四解章句?一、常如審
|
諦。二、了空義,知為恍忽。三、分別無形,悉無
|
所生。四、於諸所知不以為知、不以為患。不造
|
二事,是諸章句最為元首。」 時佛嗟歎文殊師
|
利:「善哉,善哉!乃能班宣逮總持義。」 文殊白
|
佛:「我無總持。所以者何?無所得故,無可執持。
|
愚騃凡夫乃逮總持,諸佛菩薩無所獲致。所
|
以者何?其迷惑者多所執持。何所持乎?依於
|
吾我、著人壽命,執持斷滅及計有常,執壞
|
貪婬、瞋恚、愚癡,親抱所有,恩愛貪身,自見五
|
陰、四大及諸入,思想多念,而反求望,墮若
|
干見六十二疑,有所獲致,而急執持。是故,世
|
尊!愚戇凡夫逮得總持。所以者何?愚夫懷法
|
在心念者,諸佛世尊悉無所持。聲聞、緣覺、諸
|
菩薩等,亦復若茲,是故愚夫逮得總持。」
|
於是善住意天子問文殊師利:「如向者說不
|
得總持,當以何意化於五趣?」 答曰:「其五趣者,
|
無所為作。所以者何?吾以消除五趣終始,
|
令其所趣不知處所。諸佛、緣覺、聲聞所趣,愚
|
戇凡夫所不能趣。所以者何?愚夫比數墮於
|
生死,諸明智者消除諸趣,道跡亦然,不離生
|
死,況於愚戇凡夫士乎!是故吾身,消除諸趣
|
不得總持。所以者何?無所獲致,當何持也!」 說
|
是語時,彼眾會中五百比丘誹謗此經而捨
|
馳去,則以現身墮大地獄。 時,舍利弗報文殊
|
師利:「且止!勿復演此深法,五百比丘聞之狐
|
疑不肯順入,自恣、罵詈,自謂尊豪,而捨馳走,
|
誹謗心亂弘雅之典,則以現身墮大地獄。」 文
|
殊報曰:「唯,舍利弗!莫有斯言,勿懷疑網,有計
|
是非,勿懷猶預,不見有法墮地獄者,惟察
|
諸法無誹謗者。所以者何?一切諸法悉無所
|
生,屬舍利弗而宣此辭,令吾休止,不說經典。
|
假使族姓子、族姓女,依著吾我想人壽命,若
|
江沙劫供養如來承事聖眾,隨其所安,皆給
|
所乏,盡其形壽而不懈休;若有聞此如是像
|
法深妙難解,一切世間所可希聞,空無相願,
|
憺怕寂寞,歸於消滅,無起無滅,無人壽命,
|
無常苦空,非身之誼,若能得聞如是輩經,
|
聞之誹謗,其族姓子及族姓女墮大地獄,在
|
大地獄忽聞此經,尋便得出,輒信深經而得
|
解脫,勝善男子、善女人江河沙劫奉敬如來
|
供養聖眾,著吾我人及計壽命,不得至道,聞
|
是法者疾得解脫。」 佛讚文殊師利:「善哉,善
|
哉!誠如所言。斯經尊妙,若現於世,與佛興出
|
等無有異。道跡往來,不逮無著,於緣覺乘、菩
|
薩大乘而見授決,此為最尊,等無若干。所以
|
者何?不著吾我,所修平等,亦無所得,至於泥
|
洹亦復若茲。設有念知,言有所得,則墮顛倒。」
|
佛告舍利弗:「此諸比丘五百人等,在於地獄
|
速得滅度,勝於是間愚惑百年護戒、悉知止
|
足,墮於顛倒六十二見。所以者何?未曾得聞
|
此深妙法無解脫相也。是族姓子、若族姓女,
|
聞此深經,入耳思惟,疾逮無上正真之道,勝
|
疑餘經,迷墮顛倒。發意頃須臾樂信此深
|
經者,疾得解脫。」
|
善住意天子問文殊師利:「仁者!樂我淨修
|
梵行無沾污乎?」 文殊報曰:「如是,天子!則修
|
梵行,設使卿身不勸梵行、不修梵行,乃為可
|
耳?」 問曰:「何謂?」 答曰:「其有所
|
受,彼乃修行;其
|
不受者,何所行乎?可名行耶?」 天子又問:「如今
|
仁者不修梵行乎?」 文殊答曰:「不也。」
|
又問:「不淨
|
行耶?」 答曰:「不修淨行,如天子言。以何等故不
|
修淨行?無家居、不梵行、不受、不惑,亦無所
|
行,亦無不梵行。假使學者清和梵行,悉無所
|
行,亦無非行,爾乃名曰大淨梵行。其行,天子!
|
婬怒癡行乃曰正行;遊於欲界色無色界,是
|
曰清行,愍傷眾生。其不習行婬怒癡事,不
|
遊三界,彼不清修,亦無所行,乃謂為行。」 善
|
住意曰:「善哉,善哉!文殊師利!所暢辯才而無
|
罣礙。」 文殊答曰:「使卿辯才亦無罣礙,得無礙
|
辯,可得處乎。所以者何?計是我故,有所倚著,
|
則為罣礙。」
|
文殊師利復告善住意:「欲以是像求淨梵行
|
者,設使仁者不執刀劍,賊害一切眾生身命,
|
不捉矛戟瓦石大棒,自然危者乃為慈心。」 天
|
子又問:「此言何謂?」 文殊答曰:「所謂眾生含血
|
之類,義所趣乎?」 天子報曰:「假有名耳!計有吾
|
我乃有眾生,含血之類受思想故,故曰眾生。
|
依倚顛倒貪計有身,故曰眾生。所以者何?是
|
故,天子!貪見吾我想人壽命,因有假號而演
|
名字,吾當以利智慧劍而危害之。常以此義
|
將養護之,令不見縛,當使霍然不知諸受之
|
所歸趣,無所斷除。是故,天子!當解此義,除吾
|
我想,則害眾生一切望想,不墮殺生,心不懷
|
害。」 文殊師利復謂善住意:「欲使卿身淨修梵
|
行,若能奉犯十惡之業,亦慎一切黑冥品事,
|
又復不修諸清白業。」 善住意又問:「斯言何謂?」
|
文殊答曰:「等黑冥品,等諸清白亦復若此。」
|
又問文殊:「黑冥品事,以何為等?」 答曰:「以無所
|
作而不退沒,故曰等矣!一切諸法黑冥亦如,
|
如黑冥等,清白亦等,無想念故。」 文殊又問:
|
「以何緣信清白法乎?」 善住意答曰:「所以信之,
|
用其法界無本之故。」 「於善住意所趣云何?可
|
使無本及與法界,修行處所往周旋乎?」 答曰:
|
「不也。」 文殊報曰:「是故我言,設能等行黑冥
|
品事不修清白,爾乃相可淨修梵行。」 復謂天
|
子:「若劍擊頭,害殺斯人,乃修梵行。」 問曰:「何謂
|
也?」 答曰:「害婬怒癡,自大貢高,貪嫉諛諂,多
|
妒自恣,而受希望,痛痒思想,是為,天子!名
|
曰傷害。若有修行,精進自守,貪欲心起,尋便
|
滅除。除不與合,寂滅遠離,是謂為空,不入
|
諸逆,曉了欲心,解如真諦本無所有。此心何
|
生?何所從滅?誰來染污?誰染污者?豈沾污
|
乎?復更思察,欲不可得,不見污者,亦無被染,
|
則無所得。其無所得則無所生,其無所生
|
則無所捨,其無所捨則無所受,其無所受則
|
無所習,無所習者則曰成就。色、痛、想、行、識亦
|
復如是,五陰、六衰、十二因緣,不染污心。其有
|
興發如是傷害,此乃名曰殺人害傷,撾擊
|
壞首,是為歸義。」 文殊師利告善住意:「是故我
|
言,當如是害淨修梵行,亦當離佛及法聖眾。」
|
善住意又問:「斯言何謂?」 文殊答曰:「為道慧故。」
|
又問:「令當所信?」 答曰:「當信無本及與法界。」
|
又問善住意:「寧可捉持無本法界?」 答曰:「不
|
也!」 「是故我言,離於佛法。何謂聖眾?
|
」 答曰:「因
|
緣合故名曰聖眾。其聖眾者無有集會,為佛
|
弟子故曰聖眾。」 又問:「於天子意,所趣云何?其
|
無為者無有合會,可離欲乎?」 答曰:「不也。」 文
|
殊師利曰:「是故我言,若離聖眾,樂修梵行。又
|
復,善住!其得佛者,則名著得佛聖眾,則名
|
曰著,不為離欲。其捨眾會則為離欲,所謂離
|
欲為法界跡。」 善住意天子啟文殊師利:「難及,
|
難及!至未曾有。」 文殊又曰:「天子!當習無反復
|
事,勿得孝順。」 又問:「何謂為不孝順?」 文殊答
|
曰:「如是,善住意!吾無反復,亦不無反復。」 善住
|
意又問:「此言何謂?」 文殊答曰:「其有所作,若毀
|
傷者,各各興造若干種事,各歸異趣,受身
|
不同各得報應,愚戇孝順各有所作,尋受報
|
應著無量色。愚人所作,為身來患或致傷毀,
|
所受諸見各異殊別,或著不著取捨進退,是
|
名反復,為無反復。如佛世尊所演平等,謂
|
一切法各無所作,悉無所作亦無招來,等於
|
平等無所超度,亦無他受、不造他作,是則
|
名曰為無反復。」 善住又問:「今文殊師利住於
|
何所?乃能說此立何法忍?」 文殊答曰:「不住
|
法忍。」 又問文殊:「於何所住,所宣乃爾?」 文殊答
|
曰:「住幻士處,身亦在彼。」 又問:「幻士所住如
|
何?」 答曰:「如無本住,幻士住彼。如向者問:『住
|
於何所?而有所宣?』在忍法耶?所言法忍但假
|
號耳!何有住處?諸法亦然,悉無所作亦無想
|
念,彼無有住及與處所。如是住者,乃為眾生
|
頒宣道教。如來所住亦復如是,而說經義。所
|
以者何?住如無本乃有所宣,一切眾生亦復
|
在彼,住於無本而有所說,如來無本,無本無
|
異,一切眾生而不動轉,無本亦如,亦不動轉,
|
猶若如來所應無本,眾生無本其亦若茲,皆
|
一無本而無有二,而無若干故曰無本也。」
|
善住意天子又問文殊師利:「所言沙門,為何
|
謂乎?」 文殊答曰:「非沙門、非梵志,乃為沙門。所
|
以者何?不著欲界、不倚色界、不處無色,吾乃
|
謂此為沙門耳。若眼、耳、鼻、口、身、意不穿漏者,
|
乃為沙門。其無志性,不與情合,無有因緣亦
|
無不緣,乃為沙門。又復,天子!其不著法、不著
|
非法,其行寂然,無是非心,忽然無跡,是謂沙
|
門。何者然耶?其因緣法報應之宜,妄從是生,
|
是諸法者亦復虛偽,其不著者無縛無脫,是
|
謂沙門。其無有往,亦不還反,無進無退,無瘡
|
無瘢,無傷無完,是則名曰淨修梵行。是故我
|
言,非沙門、非梵志,乃為沙門。」 善住意讚曰:「至
|
未曾有,志意堅強,所頒宣者無名遊跡,亦無
|
章句,其意悉達而不忽忘。」 文殊答曰:「吾意不
|
強。所以者何?身自放意,意弱不強。」 天子又問:
|
「斯言何謂?」 答曰:「吾以恣意,在聲聞地、住緣覺
|
界,是故放意;又復恣意,處諸塵勞,不惡愛
|
欲眾冥之患,是故放意。」 善住意讚曰:「善
|
哉,善哉!文殊師利!悉由宿世供養諸佛,眾行
|
備悉,宣如來命所說如是。」 答曰:「吾不供養過
|
去諸佛。何者然乎?吾未曾得宿世所歷,亦無
|
當來,不從諸佛建立法行,無作不作,是故所
|
作而無有作,不備眾行。」 善住意又問:「文殊
|
師利!吾本曾聞如幻三昧,願顯定意,示所正
|
受。」 文殊又問:「欲得睹見如幻三昧之境界乎?」
|
答曰:「願樂欲見。」 文殊師利尋時如言幻意三
|
昧而正受矣!應時十方各江沙等諸佛剎
|
土悉自然現。善住意天子自睹東方江河
|
沙等諸佛剎土,其所現者悉是文殊——或以現
|
形若比丘像講說經典;或復有現比丘尼像、
|
優婆塞、優婆夷像,如釋、如梵、如四天王、如轉
|
輪王色像而現;其體或如天龍鬼神、揵沓和、
|
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色像而現
|
其身;或復顯示禽獸飛鳥若干種色——各各現
|
形無量,像貌好醜殊別,而為說法,十方一一
|
諸江沙等所現佛土,其亦俱然,等無有異,為
|
說經典。 善住意見此,忻然大悅不能自勝。 文
|
殊師利從三昧起,善住意恭恪歸命,白文
|
殊曰:「向者睹見諸佛國土不可稱限,形像無
|
量各各殊別而說經典。」 文殊問曰:「於天子意,
|
所解云何?東方所現為審實乎?八方上下有
|
所見者為實虛耶?十方所見何方審諦?」 善住
|
意答曰:「悉虛不實。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無
|
所生,由如幻化,如幻士相,一切諸法退無
|
常存,自在所作示現變化,推極本末不生不
|
起,亦無所滅。」 文殊師利尋則讚曰:「善哉,善哉!
|
講法當然,誠如所言。」 說是語時,彼眾會中
|
五百菩薩,以得四禪,逮五神通,識其宿命——往
|
古世時所作善惡尋自已睹,皆復識命曾更
|
所作,逆害父母、殺羅漢、亂聖眾、壞佛寺,
|
斯等罪業——本所犯惡餘殃未盡,念傷害心,倍
|
懷憂結,志在疑網。由是之故,不能逮了此
|
深法要,計有吾我,所據微翳,卒不肯捨,不
|
逮法忍。 於時世尊,欲得開化五百菩薩,則
|
以威神現示文殊。文殊師利即從坐起,偏出
|
右肩,右手捉劍,走到佛所。 佛告文殊:「且止,且
|
止!勿得造逆,當以善害。所以者何?皆從心發,
|
因心生害。心已起頃,便成為殺。」 時無央數諸
|
菩薩眾各心念言:「斯一切法悉如幻耳!彼無
|
吾我及人壽命,其意所念察其本末,無有父
|
母、無佛法眾,亦無作者亦無受者,無行不行,
|
亦無果報,意自貪身而墮顛倒,愚戇凡夫悉
|
不能解,心反處顛倒計我父母。所以者何?文
|
殊師利聰明聖達,諸佛世尊所歎功勳不可
|
思議,道德超殊,不可逮及,巍巍煌煌,無以為
|
喻,深入法忍,了其本際,供養無數江河沙等
|
諸佛大聖而宣道教,於過去佛所作已辦,曉
|
了諸法,慧無儔匹;其所說法靡不應時,見諸
|
如來,常懷恭恪,稽首自歸。今執利劍走向如
|
來,佛告之曰:『且止,且止!文殊師利勿造逆害,
|
當以善害。』若分別此,察其本際不可分別,何
|
所佛名及法聖眾,父母羅漢及廟寺名,其受
|
虛無則無歸趣,亦無報應。設一切法虛無
|
不實,所受諸法亦復虛妄,幻譬如空,亦如芭
|
蕉、夢影、野馬,離欲虛妄而無堅固,以是之故
|
彼無有罪亦無害者。誰有殺者?何謂受殃?」如
|
是觀察,惟念本末,則能了知一切諸法,本悉
|
清淨,皆無所生。五百菩薩聞是 然,尋時逮
|
得無所從生法忍;有千比丘遠塵離垢,得法
|
眼淨;五百菩薩欣然大悅,善心生焉,心戢靜
|
思,踊在虛空,去地四丈九尺。以偈讚佛:
|
「諸法悉如幻, 從想而橫起,
|
成形無所有, 諸法悉為空。
|
反自發望想, 有我而危身,
|
已識其宿命, 所作罪甚重。
|
往者懷大逆, 自圖其父母,
|
害羅漢比丘, 犯殃釁甚劇。
|
由此重罪故, 更苦不可計,
|
今墮於疑網, 得聽空法誼。
|
聖尊裂結網, 棄捐憂結創,
|
覺了於法界, 寂無有塵勞。
|
諸佛權方便, 隨流接度人,
|
趣欲濟眾生, 決除所沈吟。
|
無佛無經法, 亦不得聖眾,
|
彼亦無父母, 悉空而自然。
|
則無吾我人, 無壽亦無命,
|
無常不斷滅, 諸法如虛空。
|
無罪無報應, 無作無不作,
|
莫貪身見我, 更歷受苦惱。
|
彼無有生者, 亦無有死者,
|
所生如幻化, 是為諸法相。
|
文殊大智慧, 諸法度無極,
|
手自執利劍, 馳走向如來。
|
佛亦如利劍, 二事同一相,
|
無生無所有, 亦無有害者。
|
兩足尊見之, 眾生所作罪,
|
令知殃福業, 亦悉是空耳。
|
其能達空者, 三世無壽命,
|
因緣而合成, 解乃無從生。
|
無罪無報應, 亦復無苦樂,
|
吾我亦常空, 倚想求安隱。
|
眾生處顛倒, 亦能如本際,
|
非常苦悉空, 非身無所有,
|
其能曉如斯, 則免三惡趣。
|
諸佛無作業, 覺者無所造,
|
計罪佛亦如, 是故名曰佛。
|
如佛所解達, 明審了若此,
|
識別虛無生, 由是暢聖慧,
|
住於虛空義, 演說無所住。
|
其身如虛空, 二事俱自然,
|
若欲求佛慧, 彼法無罣礙。
|
以知此本際, 成佛無上道,
|
於世致大聖, 度眾生苦惱。
|
盡除因緣報, 奉修佛大道,
|
當成為法王, 明眼乃滅度。」
|
五百菩薩宣是執劍經典之時,十方江河沙
|
等佛土,六反震動,其大光明普照世間。其於
|
十方諸佛大聖邊諸侍者,各自問佛:「此何
|
威德?地大震動,光靡不照。」 於時,諸佛各告侍
|
者:「族姓子知,有界名忍,佛號能仁,頒宣經
|
道。彼有菩薩,名文殊師利,成不退轉,手執利
|
劍馳走向佛,欲得開化不達菩薩。因是之故,
|
時佛大聖手執慧刀斷生死原,如應說法,勸
|
無央數眾生之類,使眼清淨、心得解脫,逮成
|
法忍,學住大道。」 於是大世尊以方便隨建立
|
神化,於彼眾會有新學人,德本尟薄多懷妄
|
想,不見執劍,不聞說法,佛之聖旨故令其然。
|
時舍利弗問文殊師利:「仁於向者所作凶逆,
|
以何為信,乃能執劍馳走向佛?」 文殊師利答
|
舍利弗:「如卿所言,汝所作逆不可稱載,用不
|
能達此報償故。唯,舍利弗!解此義者,知如幻
|
師所造逆事,其幻化者寧有逆乎?報償亦如。
|
所以者何?其幻師化無有想念,諸法亦然。
|
唯,舍利弗!吾欲相問,以誠相反。有此劍者乎?」
|
答曰:「不也!」 「為有罪耶?」 答曰:
|
「不也!」 「唯,舍利弗!罪
|
業虛無,報亦虛無,罪業報應悉虛無者。云何
|
復欲知其處所?」 舍利弗言:「如文殊師利今者
|
所說,無罪無報,一切諸法悉無罪報。此言何
|
謂?」 文殊師利言:「於意云何?唯,舍利弗!吾所執
|
劍,何所鍛師推成之乎?誰捉持來以相授耶?」
|
舍利弗言:「無作此劍,無執來者以相授也,文
|
殊師利所化現耳。」 文殊又問:「仁能見得化人
|
處乎?刀劍所在?」 「如來所言:『一切諸法悉如幻
|
化。』其相無相,不可得處也!」 「唯,舍利弗!當解斯
|
義,如來至真亦如利劍,文殊及舍利弗亦如,
|
無本眾生亦如,諸法亦如,無本所住亦復
|
若茲。唯,舍利弗!如一切法悉無根本,吾所興罪、
|
報應執劍,其亦如也!所積殃釁亦無本也!報
|
應亦如也!向舍利弗復更問言:『卿何以故,手
|
執刀劍欲與佛諍?』譬如修行在於閑居,勤向
|
世尊心念不離,乃得解脫。」 舍利弗又問:「靜思修
|
行,云何世尊?名曰何等?」 文殊答曰:「貪欲妄
|
想則是精思修行,世尊!瞋恚愚戇欲除此三,
|
永令無餘,寂然憺怕,爾乃 然,不能蠲除一
|
切塵勞,不為世尊滅婬怒癡愛欲之難,乃為
|
世尊貪欲意生,執此欲意一心念佛,欲即消
|
滅,恚癡亦然,而得解脫。是故,舍利弗!如執利
|
劍馳向世尊,如幻無害;懷三毒者馳心念佛,
|
塵勞悉除,亦如修行閑居專精,一心念佛乃
|
得解脫。」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快說此言,誠如
|
所云。」 爾時十方諸會菩薩啟請世尊:「唯然大
|
聖!勸文殊師利,願垂屈意,顧眄我等諸佛
|
剎土,於諸剎土頒宣經道,皆令眾生解是意
|
義。」 文殊師利報諸菩薩:「仁等各自察其佛土。」
|
諸族姓子尋時受教,各觀本土十方處所——各
|
各皆見文殊師利,在於十方諸佛邊住,講說
|
經道。善住意天子諮問、啟受,宣此如幻所行
|
意義經典之要。諸菩薩等聚會亦然,不可稱
|
計,諸天子會多少無異。彼諸佛國皆若干種
|
清淨莊嚴,巍巍無量,亦如忍土等無差特——遙
|
見如斯,莫不忻然,各各舉聲而稱揚言,以為
|
忻慶:「文殊師利道德殊絕,威神光明智無
|
儔匹,威德殊邈過於日月,住此忍土而不移
|
轉,普現十方諸佛國土。」 文殊師利於時引喻:
|
「如族姓子幻士善學幻術,絕世而無儔匹,不
|
起于坐,所在幻化現若干形。菩薩如是,真學
|
曉了般若波羅蜜,分別法幻,悉通其旨。在於
|
此土,初不移轉十方佛土,諸欲見者,輒現其
|
身於其佛界。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如幻故,
|
由是之故所現無難。由如月殿遊行虛空,不
|
下人間,不念往來,其光所照靡所不遍,雖有
|
所照,亦無想念。菩薩如是,在於本際未曾移
|
轉,普現十方諸佛之土——為現佛身、聲聞、緣覺,
|
為現轉輪、釋梵、四王,或為豪貴、貧賤、困厄身,
|
或入三惡勤苦惱事,或為儒林、帝王、大臣,或
|
在外道謗佛云云,或入深山學為仙人——所現
|
無限,一切依因,悉令得至無上正真。所現雖
|
爾,亦無想念。」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假使有
|
人,值遇此法而得聞者,如佛興世等無有異。
|
若有菩薩,坐於樹下當成佛道,其聞是經福
|
等無殊,亦等道跡、往來、不還、無著。所以者何?
|
是為去來現在諸佛要道。」 文殊白佛:「誠如聖
|
教,安住所化無不受教,如空無想無願平
|
均,法等亦然。又如無本本際平等,亦如離
|
欲定意平等,是法平等亦復若斯。」 文殊師利
|
復白佛言:「大聖垂恩,建立此法,使於後世殘
|
末五濁悖亂之俗,若族姓子及族姓女,學菩
|
薩意求大乘者,耳聞此法,令諸眾生求滅度
|
者,悉當蒙是道德法明,各使得所。」 佛默然可。
|
應時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箜篌樂器不
|
鼓自鳴,諸華果樹及諸枯樹皆生華實,其大
|
光明普照世間,皆蔽日月令無光曜,億百千
|
天住於虛空,歡喜踊躍而雨眾華,燒諸名香,
|
復雨雜香擣香,其香芬馥翳於十方,鼓天妓
|
樂其聲清和,悉共叉手,異口同音,舉聲歌頌:
|
「妙哉,妙哉!此法難遇。文殊所講,我等僥倖
|
得聞大化,今日再值轉法輪矣!閻浮利人為
|
蒙大慶得聞是經,斯等德本終不唐舉,速近
|
受決,當成佛道,多所開化。」 於是世尊讚諸菩
|
薩及諸天子:「善哉,善哉!如卿等言。其聞是法,
|
佛明此等當成佛道以入滅度,聞之不恐亦
|
不懷懅,篤信愛樂,不在生死,亦不滅度。」 文殊
|
師利白佛言:「世尊!所建於斯經典,今現感動,
|
為先瑞應,然於後世普流十方。」 佛言:「如是,文
|
殊師利!今所瑞應皆是建立此法威恩,如來
|
弘慈,聖旨令然一切蒙濟。」 佛語文殊:「當復
|
重顯斯深經典,佛言至誠,終不虛妄,此三脫
|
門多所救濟,當令此法後世普流。」 文殊師利
|
復白佛言:「我亦堪任建立此法演真章句。無
|
我無人,無壽無命,無意無可,不墮斷滅,不墮
|
計常,無有塵勞,亦無諍訟,則為光顯於此經
|
典。如我至誠、所言不虛,然後將來五濁之世
|
令普流布。吾今要誓,不具成佛,無法聖眾,無
|
罪報應,無去無來。以此至言,令是要法於將
|
來世皆遍流布。有了是經,而不受欲亦不離
|
欲,無有恚癡而有慈心,無有智慧,無名無
|
色,無緣無見,不興生死,無身不生身,無心不
|
生念,不惟法、不意止,無五陰、無四大,無諸入,
|
眼色耳聲鼻香口味,身更心法亦復如是,不處
|
欲界、色、無色界,心等如地而無憎愛,諸法不
|
損亦無增長,則宣此經。如斯經典後世普流,
|
不在至誠,不睹審實,不讚說道,不至道果,亦
|
無道跡,不往來,無不還,不無著,不緣覺,無
|
諸果證,不如來,無佛法,不無畏,無慧不慧,
|
不聖不空不壽,不想不無想,不願不無願,
|
不得果證,無見不見,不至道,無明無冥,亦無
|
解脫,不度不無度,不彼際,不此岸,不中流,
|
無名無不名。如是真言,當令此經後益流布。
|
又計是經,不應不脫,不精進無所懈,不勤力,
|
不殆廢,以此至誠,法當普流,往本所生,
|
無去無來,過去無人,不度眾生,亦無滅度,人
|
不可得,法無有起,亦無所滅,無有作者,亦
|
無壞者,無將無反,不往不還,無舉無下,無當
|
來佛,如是像法無所照曜,無現在佛亦不
|
暢法。以是之故,法當普流。是經所說,不戒不
|
犯,不定不亂,不慧不愚,不解不縛,不慧見不
|
無慧。此正真言,令經普流。不施不慳,不戒不
|
毀,不忍不諍,不進不殆,不禪不亂,不智慧
|
不愚闇。菩薩大士!此真諦言令法普流,無
|
凡夫,無學者、無羅漢、無緣覺、無佛道,不因緣
|
不無緣。當令此法普流世間。不坐佛樹,不轉
|
法輪,不歎佛。佛不現在,不眾生,不滅度,不
|
如來。所以者何?一切諸法永至滅度,當令此
|
經普流世間。」 文殊師利宣是建立經典要時,
|
此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其大光明普照
|
十方,虛空中唱無極音:「善哉,善哉!文殊師
|
利!實如要誓。假使江河沙等諸魔官屬,欲求
|
方便毀壞此經,欲令毀散,終不能亂此微妙
|
法,令不流通所以建立是要法者。若族姓子
|
及族姓女,受此經典受持諷誦,聞之信樂,一
|
切皆脫諸魔事業,入佛道慧。」 於是彌勒菩薩
|
前白佛言:「今日何緣地大震動,光明遍照空
|
中暢音。」 佛告彌勒:「何用問為?所以者何?志小
|
下士不識大義,墮于憍慢,斯等長夜不得安
|
隱。」 彌勒白佛:「唯聖說之!多所愍哀,多所安隱,
|
必當慈念諸天人民共信樂之。」 佛告彌勒:「斯
|
經典者,四十七億百千那術諸佛,於此地上
|
建立說之,皆亦文殊之所發問。善住意天子
|
與共諮啟。彌勒來世當成無上正真之道最正
|
覺時,復說此經,其餘賢劫諸興如來亦俱同
|
然。」 彌勒復問佛言:「文殊師利、善住意天子,從
|
來久如聞此經典?」 佛告彌勒:「文殊師利、善住
|
意天子,聞是法來七百萬阿僧祇劫,從普華
|
超師子步德王光首如來.至真.等正覺所聞,
|
其於空中唱大音聲,淨居諸天聞講此法,各
|
各勸助諮嗟而行,是故地動。」 彌勒菩薩復白
|
佛言:「若族姓子及族姓女受是經者,持諷誦
|
讀,為他人說,得何功報?」佛告彌勒:「於意云何?
|
過去當來今現在佛,戒、定、慧、解度、知見品,廣
|
興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使成無上
|
正真道慧,已成當成現在成者,合此德本功
|
祚福勳寧多不?」 彌勒曰:「多矣,世尊!不可思
|
議,一如來德其福難計,況一切佛。假使德本
|
有形像者,十方佛土不能悉受。」 佛告彌勒:「我
|
故囑累慇懃相喻,其族姓子及族姓女,聞
|
是經典受持、諷誦、為他人說,福多於彼,何況
|
奉行。所以者何?過去當來今現在佛之所諮
|
講,悉由是生。」 佛說是經時,江河沙等眾生之
|
類發菩薩心復倍是數,逮不退轉,成得法忍、
|
法眼淨者,各復倍倍。如是十方悉來會者,一
|
切菩薩忻然大悅,善心生焉,稽首佛足,歌歎
|
此法,僥再得聞,無以為喻。忽然不現,各歸本
|
土。
|
賢者阿難前白佛言:「此經名何?云何奉持?」 佛
|
告阿難:「是經名曰“於一切法無起不滅三昧
|
要品”,又名“降毀魔場”,當懷持之。又名“普遍十
|
方定意要慧文殊師利之所講說”,又名“如幻
|
所說”,當奉持之!是經典者,能調化人。阿難!當
|
受持諷誦讀,為他人說。」 佛說如是,比丘、菩
|
薩、文殊師利、善住意天子、彌勒菩薩、賢者、
|
阿難、諸天龍神、阿須倫、世間人,聞經莫不
|
歡喜。
|
佛說如幻三昧經卷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