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二
示
被
機
︵
二
︶
|
初
顯
說
處
︵
原
夫
︶
|
初
約
制
道
敘
教
興
︵
二
︶
|
初
如
來
在
日
教
興
︵
二
︶
|
初
序
分
︵
三
︶
|
二
本
文
︵
三
︶
|
二
舉
述
號
︵
終
南
︶
|
初
標
鈔
題
︵
四
分
︶
|
初
題
目
︵
二
︶
|
鈔
科
分
︵
二
︶
| |
天
台
沙
門
允
堪
述
|
釋
四
分
律
比
丘
尼
鈔
科
文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2 |
初
勸
學
篇
︵
二
︶
|
二
隨
篇
別
解
︵
三
十
︶
|
初
通
列
篇
目
︵
勸
學
︶
|
二
正
宗
︵
二
︶
|
三
正
立
宗
本
傍
取
會
通
︵
今
所
︶
|
二
遮
煩
取
要
勒
成
篇
卷
︵
若
文
︶
|
初
師
承
有
據
濡
毫
被
機
︵
余
忝
︶
|
三
今
師
遂
伸
撰
述
︵
三
︶
|
二
末
後
漸
將
訛
善
︵
洎
如
︶
|
三
慶
喜
哀
請
八
敬
令
傳
︵
阿
難
︶
|
二
如
來
鑑
機
恐
陷
正
法
︵
蓋
大
︶
|
初
愛
道
五
百
初
請
度
緣
︵
時
有
︶
|
二
今
機
別
敘
教
興
︵
三
︶
|
二
指
通
益
︵
慈
風
︶
|
初
指
別
益
︵
寫
冶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3 |
初
引
本
宗
︵
此
律
︶
|
二
別
明
律
論
︵
二
︶
|
初
總
引
諸
經
︵
第
二
︶
|
二
違
損
︵
二
︶
|
二
引
兩
論
︵
成
實
︶
|
初
明
二
律
︵
此
律
︶
|
二
引
小
乘
律
論
︵
二
︶
|
二
據
二
論
辨
︵
大
智
︶
|
初
約
四
經
明
︵
第
一
︶
|
初
引
大
乘
經
論
︵
二
︶
|
初
順
益
︵
二
︶
|
二
別
解
︵
三
︶
|
初
分
門
|
二
依
篇
釋
︵
三
︶
|
初
牒
篇
名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4 |
初
八
棄
︵
第
一
︶
|
初
通
列
七
聚
︵
七
︶
|
二
列
釋
︵
二
︶
|
初
開
章
|
二
隨
篇
解
︵
二
︶
|
初
牒
篇
名
|
○
二
釋
聚
篇
︵
二
︶
| |
三
流
通
○
|
二
釋
聚
篇
至
三
十
雜
篇
○
|
三
結
勸
︵
總
計
︶
|
二
明
戒
分
︵
佛
告
︶
|
初
辨
威
儀
︵
第
三
︶
|
三
業
報
︵
二
︶
|
二
引
異
部
︵
十
誦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5 |
初
通
標
︵
此
下
︶
|
初
釋
因
果
二
名
︵
三
︶
|
二
就
所
詮
行
立
名
︵
二
︶
|
二
雙
結
︵
此
上
︶
|
初
合
明
︵
言
毗
︶
|
初
從
能
治
行
立
名
︵
二
︶
|
二
別
釋
能
所
名
義
︵
二
︶
|
初
問
答
名
異
體
同
︵
問
曰
︶
|
二
別
問
名
義
︵
二
︶
|
七
惡
說
︵
第
七
︶
|
六
吉
羅
︵
第
六
︶
|
五
提
舍
︵
第
五
︶
|
四
二
提
︵
第
四
︶
|
三
偷
蘭
︵
第
三
︶
|
二
僧
殘
︵
第
二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6 |
二
明
兩
犯
︵
言
止
︶
|
初
示
二
持
︵
所
言
︶
|
二
歷
明
︵
二
︶
|
初
標
顯
︵
隨
有
︶
|
二
分
示
二
種
︵
三
︶
|
初
總
釋
名
義
︵
二
隨
︶
|
二
辨
隨
︵
二
︶
|
初
明
受
︵
言
受
︶
|
二
正
明
受
隨
︵
二
︶
|
初
結
前
生
後
︵
上
明
︶
|
二
示
受
隨
兩
義
︵
二
︶
|
二
互
攝
理
通
︵
若
欲
︶
|
初
對
論
強
弱
︵
雖
因
︶
|
三
雙
結
︵
二
︶
|
二
合
解
︵
言
尸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7 |
初
示
界
相
︵
第
二
︶
|
初
引
文
︵
二
︶
|
二
立
相
︵
二
︶
|
初
簡
緣
︵
第
一
︶
|
二
隨
章
正
辨
︵
六
︶
|
初
牒
名
開
章
︵
第
二
︶
|
二
大
界
︵
二
︶
|
初
定
量
︵
第
一
︶
|
二
別
解
︵
三
︶
|
初
分
門
|
二
依
篇
釋
︵
二
︶
|
初
牒
篇
名
|
○
三
結
界
篇
︵
二
︶
| |
三
雙
結
︵
故
二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8 |
二
覆
顯
三
相
︵
今
依
︶
|
初
敘
意
示
圖
︵
第
二
︶
|
二
立
圖
︵
三
︶
|
初
豎
標
︵
第
一
︶
|
二
隨
章
別
釋
︵
二
︶
|
初
牒
名
分
章
︵
第
三
︶
|
三
戒
場
︵
二
︶
|
六
作
法
︵
第
六
︶
|
五
辨
欲
︵
第
五
︶
|
四
集
僧
︵
第
四
︶
|
三
唱
形
︵
第
三
︶
|
二
唱
結
離
過
︵
然
須
︶
|
初
立
相
隨
時
︵
義
云
︶
|
二
義
判
︵
二
︶
|
二
辨
界
形
︵
見
論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9 |
|
二
通
示
失
否
︵
此
律
︶
|
初
明
二
解
法
︵
若
有
︶
|
二
解
有
場
大
界
︵
二
︶
|
初
解
無
場
大
界
︵
第
五
︶
|
五
解
界
︵
二
︶
|
二
加
結
法
︵
上
座
︶
|
初
示
唱
相
︵
次
結
︶
|
二
唱
結
大
界
︵
二
︶
|
二
加
羯
磨
︵
上
座
︶
|
初
示
唱
法
︵
第
四
︶
|
初
唱
結
戒
場
︵
二
︶
|
四
唱
相
︵
二
︶
|
三
擇
非
︵
第
三
︶
|
三
結
屬
宜
通
︵
上
來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10 |
二
不
可
分
別
︵
二
不
︶
|
初
明
可
分
別
︵
第
二
︶
|
二
自
然
攝
︵
二
︶
|
初
作
法
攝
︵
第
二
︶
|
二
集
僧
︵
二
︶
|
四
作
相
義
通
︵
五
分
︶
|
三
翻
辨
華
梵
︵
西
傳
︶
|
二
維
那
打
法
︵
既
知
︶
|
初
引
教
顯
功
︵
第
一
︶
|
初
鳴
稚
︵
四
︶
|
二
列
釋
︵
三
︶
|
初
開
章
|
二
隨
篇
釋
︵
二
︶
|
初
牒
篇
名
|
○
四
集
眾
篇
︵
二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11 |
二
簡
辨
應
法
是
非
︵
三
︶
|
三
他
本
共
列
相
︵
和
尚
︶
|
二
本
宗
自
列
相
︵
此
律
︶
|
初
他
部
及
義
加
︵
第
一
︶
|
初
通
列
二
部
人
數
︵
二
︶
|
初
釋
眾
︵
二
︶
|
二
別
解
︵
二
︶
|
初
分
門
|
二
依
篇
釋
︵
二
︶
|
初
牒
篇
名
|
○
五
足
數
篇
︵
二
︶
| |
二
結
簡
淨
穢
︵
義
云
︶
|
初
通
明
四
僧
︵
第
三
︶
|
三
分
齊
︵
二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12 |
二
問
答
︵
問
無
︶
|
初
牒
釋
︵
第
一
︶
|
初
欲
緣
︵
二
︶
|
二
列
釋
︵
二
︶
|
初
開
章
|
二
隨
篇
解
︵
二
︶
|
初
牒
篇
名
|
○
六
受
欲
篇
︵
二
︶
| |
二
別
簡
坐
立
︵
若
欲
︶
|
初
通
簡
內
外
︵
第
二
︶
|
二
簡
相
︵
二
︶
|
三
避
惡
離
過
︵
義
云
若
︶
|
二
示
自
言
相
︵
義
云
自
︶
|
初
未
言
開
足
︵
義
云
十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13 |
二
問
多
坐
多
立
︵
問
欲
︶
|
初
問
合
說
成
否
︵
問
對
︶
|
二
問
答
︵
四
︶
|
初
示
儀
︵
對
眾
︶
|
二
辨
入
眾
說
儀
︵
二
︶
|
二
別
問
現
相
︵
問
餘
︶
|
初
通
示
略
法
︵
此
律
︶
|
二
病
人
開
略
︵
二
︶
|
二
通
問
︵
問
欲
︶
|
二
辨
轉
他
︵
次
明
︶
|
初
明
自
說
︵
第
二
︶
|
初
別
明
︵
二
︶
|
初
健
者
廣
說
︵
二
︶
|
初
明
屏
處
受
欲
︵
二
︶
|
二
說
法
︵
二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14 |
五
辭
親
革
俗
︵
欲
出
︶
|
四
嚴
地
施
座
︵
清
淨
︶
|
三
立
法
請
師
︵
次
請
︶
|
二
制
聽
和
合
︵
五
百
︶
|
初
推
功
離
苦
︵
第
二
︶
|
二
出
家
︵
七
︶
|
初
釋
名
︵
第
一
︶
|
二
別
解
︵
二
︶
|
初
分
門
|
二
依
篇
釋
︵
二
︶
|
初
牒
篇
名
|
○
七
十
戒
篇
︵
二
︶
| |
四
問
事
訖
不
來
︵
問
與
︶
|
三
問
遇
緣
失
否
︵
問
睡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15 |
初
示
通
別
二
說
︵
第
二
︶
|
七
說
戒
︵
三
︶
|
六
捨
墮
︵
第
六
︶
|
五
說
淨
︵
第
五
︶
|
二
受
捨
缽
法
︵
受
缽
︶
|
初
受
捨
衣
法
︵
第
四
︶
|
四
受
衣
︵
二
︶
|
三
別
示
餘
法
︵
既
知
︶
|
二
正
受
說
相
︵
我
某
︶
|
初
受
前
方
便
︵
五
分
︶
|
二
正
明
受
法
︵
三
︶
|
初
集
僧
和
白
︵
第
三
︶
|
三
受
戒
︵
二
︶
|
七
禮
慶
悅
情
︵
度
人
︶
|
六
說
法
披
剃
︵
入
道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16 |
二
隨
篇
解
︵
二
︶
|
初
牒
篇
名
|
○
八
學
戒
篇
︵
二
︶
| |
二
示
受
誦
賞
罰
︵
母
論
︶
|
二
四
人
已
下
對
首
法
︵
對
首
︶
|
初
五
人
已
下
通
別
法
︵
第
十
︶
|
初
就
眾
別
自
恣
︵
二
︶
|
十
自
恣
︵
二
︶
|
九
受
日
︵
第
九
︶
|
八
安
居
︵
第
八
︶
|
三
明
式
叉
對
首
|
二
辨
十
數
︵
僧
祇
︶
|
初
明
五
德
︵
愛
道
︶
|
二
辨
五
德
十
數
︵
二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17 |
二
義
斥
今
非
︵
義
云
︶
|
初
正
問
成
否
︵
問
學
︶
|
二
問
年
減
開
成
︵
三
︶
|
初
問
授
法
儀
軌
︵
問
受
︶
|
二
伸
問
答
︵
二
︶
|
二
十
八
法
︵
僧
祇
︶
|
初
明
三
法
︵
第
五
︶
|
初
年
十
八
︵
二
︶
|
五
行
法
︵
二
︶
|
四
六
法
︵
第
四
︶
|
三
秉
法
︵
第
三
︶
|
二
乞
戒
︵
第
二
︶
|
初
翻
名
︵
第
一
︶
|
二
列
釋
︵
五
︶
|
初
開
章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18 |
二
別
明
依
止
︵
若
受
︶
|
初
通
辨
度
人
︵
第
一
︶
|
初
畜
意
︵
二
︶
|
二
別
解
︵
二
︶
|
初
分
門
|
二
依
篇
釋
︵
二
︶
|
初
牒
篇
名
|
○
九
畜
眾
篇
︵
二
︶
| |
三
義
解
︵
義
云
︶
|
二
問
答
︵
問
何
︶
|
初
正
明
︵
相
造
︶
|
二
辨
年
十
二
︵
三
︶
|
初
正
斥
妄
引
︵
或
有
︶
|
三
遮
其
妄
引
︵
二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19 |
初
通
敘
請
意
︵
第
一
︶
|
初
請
師
︵
二
︶
|
二
隨
章
正
釋
︵
十
︶
|
初
牒
章
分
文
︵
第
二
︶
|
二
本
法
︵
二
︶
|
初
由
藉
︵
第
一
︶
|
二
列
釋
︵
二
︶
|
初
開
章
|
二
隨
篇
解
︵
二
︶
|
初
牒
篇
名
|
○
十
具
戒
篇
︵
二
︶
| |
二
問
和
加
法
︵
僧
作
︶
|
初
明
乞
示
儀
︵
第
二
︶
|
二
制
乞
︵
二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20 |
初
差
問
所
因
︵
第
五
︶
|
五
出
問
︵
二
︶
|
四
白
差
︵
第
四
︶
|
三
安
置
︵
第
三
︶
|
二
開
彼
心
懷
︵
知
所
︶
|
初
先
陳
緣
境
︵
第
二
︶
|
二
戒
緣
︵
二
︶
|
二
詰
彼
白
讀
︵
問
諸
︶
|
初
選
德
攝
人
︵
僧
祇
︶
|
三
簡
德
秉
宣
︵
二
︶
|
二
問
師
名
義
︵
問
何
︶
|
二
闍
梨
︵
注
次
請
︶
|
初
和
尚
︵
先
明
︶
|
初
明
請
二
師
︵
二
︶
|
二
別
示
請
法
︵
三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21 |
四
檢
校
離
非
從
正
︵
正
作
︶
|
三
示
量
內
外
推
功
︵
當
廣
︶
|
二
引
論
證
持
優
劣
︵
智
度
︶
|
初
標
結
導
發
上
心
︵
第
十
︶
|
十
正
受
︵
六
︶
|
九
問
難
︵
第
九
︶
|
八
和
白
︵
第
八
︶
|
七
乞
戒
︵
第
七
︶
|
六
白
喚
︵
第
六
︶
|
三
問
章
示
察
︵
又
當
︶
|
二
問
遮
︵
問
巳
︶
|
初
問
難
︵
一
汝
︶
|
二
正
問
遮
難
︵
二
︶
|
初
問
前
方
便
︵
今
正
︶
|
二
威
儀
出
問
︵
三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22 |
初
問
得
受
︵
問
云
︶
|
二
雙
結
得
否
︵
二
︶
|
初
總
陳
問
答
︵
五
問
︶
|
五
問
俗
相
開
受
︵
三
︶
|
四
問
本
法
僧
寺
︵
四
問
︶
|
三
問
本
法
受
名
︵
三
問
︶
|
二
問
俗
舍
結
受
︵
二
問
︶
|
初
問
僧
來
成
受
︵
一
問
︶
|
二
別
列
︵
二
︶
|
初
總
標
︵
就
中
︶
|
二
別
陳
問
答
︵
二
︶
|
初
牒
章
敘
由
︵
第
三
︶
|
三
至
僧
︵
二
︶
|
六
緣
難
開
加
三
二
︵
此
律
︶
|
五
秉
法
授
體
記
時
︵
知
是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23 |
初
本
宗
對
內
眾
︵
第
五
︶
|
五
退
捨
︵
三
︶
|
三
義
設
餘
行
︵
義
云
︶
|
二
受
已
告
陳
︵
汝
已
︶
|
二
示
四
依
︵
次
當
︶
|
初
說
八
棄
︵
第
四
︶
|
初
示
說
八
四
︵
二
︶
|
四
戒
相
︵
三
︶
|
十
問
乞
戒
儀
軌
︵
十
問
︶
|
九
問
請
師
方
法
︵
九
問
︶
|
八
問
本
法
安
置
︵
八
問
︶
|
七
問
尼
須
結
界
︵
七
問
︶
|
六
問
開
別
送
往
︵
六
問
︶
|
三
縱
奪
歸
宗
︵
今
兩
︶
|
二
問
不
得
︵
問
云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24 |
初
牒
篇
名
|
○
十
二
受
衣
篇
︵
二
︶
| |
六
康
羸
︵
第
六
︶
|
五
背
別
︵
第
五
︶
|
四
衣
缽
︵
第
四
︶
|
三
受
時
︵
第
三
︶
|
二
食
處
︵
第
二
︶
|
初
日
月
︵
第
一
︶
|
二
依
篇
釋
︵
六
︶
|
初
牒
篇
名
|
○
十
一
六
念
篇
︵
二
︶
| |
三
示
無
知
傷
歎
︵
今
時
︶
|
二
婆
論
通
餘
人
︵
婆
論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25 |
十
二
受
法
︵
第
十
二
︶
|
十
一
作
法
︵
第
十
一
︶
|
十
重
數
︵
第
十
︶
|
九
隄
數
︵
第
九
︶
|
八
條
數
︵
第
八
︶
|
七
量
如
︵
第
七
︶
|
六
色
如
︵
第
六
︶
|
五
體
如
︵
第
五
︶
|
四
財
如
︵
第
四
︶
|
三
釋
名
︵
第
三
︶
|
二
功
能
︵
第
二
︶
|
初
制
聽
︵
第
一
︶
|
二
列
釋
︵
十
七
︶
|
初
開
章
|
二
隨
篇
解
︵
二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26 |
四
量
如
︵
第
四
︶
|
三
色
如
︵
第
三
︶
|
二
體
如
︵
第
二
︶
|
初
制
意
︵
第
一
︶
|
二
別
解
︵
七
︶
|
初
分
門
|
二
依
篇
釋
︵
二
︶
|
初
牒
篇
名
|
○
十
三
受
缽
篇
︵
二
︶
| |
十
七
坐
具
︵
第
十
七
︶
|
十
六
敬
護
︵
第
十
六
︶
|
十
五
補
浣
︵
第
十
五
︶
|
十
四
得
失
︵
第
十
四
︶
|
十
三
捨
法
︵
第
十
三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27 |
初
牒
名
分
列
︵
今
且
︶
|
二
別
明
展
轉
︵
二
︶
|
初
通
標
簡
略
︵
第
一
︶
|
初
施
主
︵
二
︶
|
二
列
釋
︵
五
︶
|
初
開
章
|
二
隨
篇
解
︵
二
︶
|
初
牒
篇
名
|
○
十
四
淨
施
篇
︵
二
︶
| |
七
護
法
︵
第
七
︶
|
二
問
答
︵
問
但
︶
|
初
正
明
︵
第
六
︶
|
六
失
法
︵
二
︶
|
五
受
捨
︵
第
五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28 |
二
依
篇
釋
︵
二
︶
|
初
牒
篇
名
|
○
十
五
說
戒
篇
︵
二
︶
| |
五
失
法
︵
第
五
︶
|
四
存
亡
︵
第
四
︶
|
二
心
念
︵
五
分
︶
|
二
俗
對
說
︵
婆
論
︶
|
初
對
尼
說
︵
第
三
︶
|
初
對
首
︵
二
︶
|
三
說
淨
︵
二
︶
|
二
對
俗
︵
次
錢
︶
|
初
對
道
︵
第
二
︶
|
二
請
法
︵
二
︶
|
二
束
位
對
人
︵
前
三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29 |
八
未
受
退
告
︵
供
養
︶
|
七
散
灑
供
養
︵
香
水
︶
|
六
請
差
陞
座
︵
彼
維
︶
|
五
唱
白
行
籌
︵
維
那
︶
|
四
水
湯
盥
掌
︵
年
少
︶
|
三
入
座
說
偈
︵
初
入
︶
|
二
因
辨
行
籌
︵
十
誦
︶
|
初
鋪
設
召
集
︵
此
律
︶
|
二
依
章
列
釋
︵
九
︶
|
初
牒
章
敘
意
︵
第
三
︶
|
三
儀
式
︵
二
︶
|
二
緣
集
︵
第
二
︶
|
初
時
節
︵
第
一
︶
|
二
別
解
︵
六
︶
|
初
分
門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30 |
初
說
法
誦
經
︵
若
眾
︶
|
二
別
簡
︵
二
︶
|
二
問
有
緣
開
起
︵
問
說
︶
|
初
問
客
來
說
儀
︵
第
五
︶
|
初
問
答
︵
二
︶
|
五
客
舊
︵
二
︶
|
二
說
終
告
散
︵
若
說
︶
|
初
和
白
離
非
︵
次
說
︶
|
二
辨
尼
眾
說
法
︵
二
︶
|
三
受
教
歸
告
︵
尼
明
︶
|
二
立
囑
授
人
︵
四
分
︶
|
初
作
法
差
往
︵
第
四
︶
|
初
明
差
使
往
來
︵
三
︶
|
四
差
使
︵
二
︶
|
九
審
問
送
心
︵
戒
師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31 |
初
定
時
結
罪
︵
第
二
︶
|
二
結
時
︵
二
︶
|
初
制
意
︵
第
一
︶
|
二
列
釋
︵
八
︶
|
初
開
章
|
二
隨
篇
解
︵
二
︶
|
初
牒
篇
名
|
○
十
六
安
居
篇
︵
二
︶
| |
二
別
人
法
︵
次
明
︶
|
二
眾
主
告
示
︵
若
眾
︶
|
初
難
緣
開
略
︵
第
六
︶
|
初
明
僧
法
︵
二
︶
|
六
略
說
︵
二
︶
|
二
識
疑
發
露
︵
若
於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32 |
初
引
律
︵
第
六
︶
|
六
忘
成
︵
二
︶
|
五
心
念
︵
第
五
︶
|
二
後
安
居
法
︵
後
安
︶
|
二
問
答
︵
問
所
︶
|
初
合
明
︵
第
四
︶
|
初
前
安
居
法
︵
二
︶
|
四
對
首
︵
二
︶
|
三
夏
閏
︵
第
三
︶
|
三
例
歎
︵
義
云
︶
|
二
引
證
︵
故
五
︶
|
初
正
明
︵
僧
祇
︶
|
二
告
俗
請
僧
︵
三
︶
|
初
擇
處
離
過
︵
明
了
︶
|
二
示
過
依
人
︵
二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33 |
初
受
緣
︵
二
︶
|
二
別
解
︵
六
︶
|
初
分
門
|
二
依
篇
釋
︵
二
︶
|
初
牒
篇
名
|
○
十
七
受
日
篇
︵
二
︶
| |
二
問
遇
難
不
還
︵
問
遇
︶
|
初
問
忘
不
受
日
︵
問
遇
︶
|
三
問
答
除
妨
︵
二
︶
|
二
移
處
結
成
︵
若
至
︶
|
初
總
明
二
難
︵
第
八
︶
|
八
移
夏
︵
三
︶
|
七
及
界
︵
第
七
︶
|
二
義
斷
︵
義
云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34 |
二
彰
利
︵
五
利
︶
|
初
敘
名
︵
第
六
︶
|
六
五
利
︵
三
︶
|
五
逢
難
︵
第
五
︶
|
四
得
重
︵
第
四
︶
|
二
原
聖
意
斥
非
︵
義
云
︶
|
初
問
羯
磨
開
受
︵
問
尼
︶
|
二
問
答
︵
二
︶
|
二
彰
示
︵
此
對
︶
|
初
受
辭
︵
第
三
︶
|
初
正
明
︵
二
︶
|
三
受
法
︵
二
︶
|
二
互
用
︵
第
二
︶
|
二
私
緣
通
塞
︵
僧
祇
︶
|
初
三
寶
請
召
︵
第
一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35 |
二
辨
略
法
︵
若
大
︶
|
二
傳
教
歸
眾
︵
尼
說
︶
|
初
差
使
告
僧
︵
第
四
︶
|
初
明
廣
法
︵
二
︶
|
四
差
使
︵
二
︶
|
三
集
僧
︵
第
三
︶
|
二
時
節
︵
第
二
︶
|
初
制
意
︵
第
一
︶
|
二
列
釋
︵
十
︶
|
初
開
章
|
二
隨
篇
解
︵
二
︶
|
初
牒
篇
名
|
○
十
八
自
恣
篇
︵
二
︶
| |
三
示
過
︵
僧
祇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36 |
三
四
人
對
首
︵
若
界
︶
|
二
五
人
隻
差
︵
上
明
︶
|
初
略
法
如
非
︵
第
九
︶
|
九
略
法
︵
四
︶
|
八
自
恣
︵
第
八
︶
|
二
行
坐
草
法
︵
次
明
︶
|
初
五
德
白
和
︵
第
七
︶
|
七
五
德
︵
二
︶
|
三
正
宣
羯
磨
︵
大
姊
︶
|
二
集
欲
問
宗
︵
問
僧
︶
|
初
先
定
儀
軌
︵
第
六
︶
|
六
秉
法
︵
三
︶
|
二
顯
差
二
所
以
︵
五
分
︶
|
初
示
二
種
五
德
︵
第
五
︶
|
五
簡
人
︵
二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37 |
五
通
行
法
︵
二
︶
|
四
合
依
止
︵
第
四
︶
|
三
免
依
止
︵
第
三
︶
|
二
依
止
意
︵
第
二
︶
|
初
師
徒
名
︵
第
一
︶
|
二
別
解
︵
十
三
︶
|
初
分
門
|
二
依
篇
釋
︵
二
︶
|
初
牒
篇
名
|
○
十
九
師
徒
篇
︵
二
︶
| |
二
正
明
雜
相
︵
若
僧
︶
|
初
別
問
說
辭
︵
第
十
︶
|
十
雜
法
︵
二
︶
|
四
獨
住
心
念
︵
若
依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38 |
二
別
簡
二
師
︵
義
云
︶
|
初
通
示
闍
梨
︵
第
十
︶
|
十
簡
師
法
︵
二
︶
|
九
無
師
法
︵
第
九
︶
|
二
師
過
須
離
|
二
失
禮
貽
殃
︵
若
有
︶
|
初
執
勞
申
奉
︵
第
八
︶
|
初
師
嚴
修
敬
︵
二
︶
|
八
報
恩
法
︵
二
︶
|
七
請
經
法
︵
第
七
︶
|
二
隨
師
法
︵
見
論
︶
|
初
白
師
法
︵
第
六
︶
|
六
白
事
法
︵
二
︶
|
二
他
部
幾
諫
二
師
︵
僧
祇
︶
|
初
本
宗
通
行
七
法
︵
第
五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39 |
初
敬
寺
︵
四
︶
|
二
列
釋
︵
十
︶
|
初
開
章
|
二
隨
篇
解
︵
二
︶
|
初
牒
篇
名
|
○
二
十
致
敬
篇
︵
二
︶
| |
三
折
攝
適
時
︵
此
律
︶
|
二
懲
責
離
過
︵
義
云
︶
|
初
訶
畜
如
非
︵
第
十
三
︶
|
十
三
訶
懺
法
︵
三
︶
|
二
料
簡
去
住
︵
十
誦
︶
|
初
相
攝
軌
儀
︵
第
十
二
︶
|
十
二
攝
師
法
︵
二
︶
|
十
一
請
師
法
︵
第
十
一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40 |
二
經
律
彰
報
︵
故
敬
︶
|
二
抄
寫
亂
真
︵
或
有
︶
|
初
學
習
忘
本
|
初
人
法
變
訛
︵
二
︶
|
三
敬
法
︵
二
︶
|
二
雙
非
失
祐
︵
問
居
︶
|
初
兩
如
獲
福
︵
敬
福
︶
|
三
王
匠
如
非
︵
二
︶
|
二
規
模
應
法
︵
又
佛
︶
|
初
敬
造
乖
方
︵
第
二
︶
|
二
敬
佛
︵
三
︶
|
四
翻
辨
眾
號
︵
地
持
︶
|
三
慢
毀
招
殃
︵
五
百
︶
|
二
引
示
名
處
︵
古
德
︶
|
初
內
違
外
失
︵
第
一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41 |
二
語
受
離
過
︵
僧
祇
︶
|
二
禮
繞
如
非
︵
五
分
︶
|
初
三
法
品
式
︵
智
度
︶
|
初
禮
敬
合
宜
︵
二
︶
|
二
釋
義
︵
二
︶
|
初
翻
名
︵
第
六
︶
|
六
致
拜
︵
二
︶
|
二
明
上
下
坐
儀
︵
僧
祇
︶
|
初
示
尊
![[(白-日+田)/廾]](../T01/y0.bmp )
呼
召
︵
第
五
︶
|
五
定
尊
︵
二
︶
|
二
引
二
典
修
敬
︵
大
悲
︶
|
初
引
多
文
示
非
︵
故
大
︶
|
二
引
證
︵
二
︶
|
初
彰
過
︵
第
四
︶
|
四
敬
僧
︵
二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42 |
四
示
藥
餌
︵
患
吐
︶
|
三
辨
餘
術
︵
五
分
︶
|
二
明
醫
治
︵
見
論
︶
|
初
開
所
乘
︵
第
九
︶
|
九
醫
藥
︵
四
︶
|
八
報
恩
︵
第
八
︶
|
三
問
答
︵
闕
何
︶
|
二
別
陳
︵
中
含
︶
|
初
敘
別
︵
然
法
︶
|
二
申
敬
方
法
︵
三
︶
|
三
推
不
開
意
︵
見
論
︶
|
二
慶
喜
遭
謫
︵
母
論
︶
|
初
曇
彌
致
請
︵
第
七
︶
|
初
求
度
元
由
︵
三
︶
|
七
八
敬
︵
二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43 |
初
牒
名
列
緣
︵
婬
戒
︶
|
初
大
婬
戒
︵
二
︶
|
二
別
釋
︵
五
︶
|
二
通
示
戒
數
︵
尼
總
︶
|
初
標
簡
所
釋
|
初
通
標
︵
二
︶
|
初
八
棄
︵
二
︶
|
初
別
明
︵
七
︶
|
二
依
篇
釋
︵
二
︶
|
初
牒
篇
名
|
○
二
十
一
隨
戒
篇
︵
二
︶
| |
二
示
所
呼
︵
僧
祇
︶
|
初
明
遣
殯
︵
第
十
︶
|
十
殯
終
︵
二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44 |
初
引
文
︵
第
二
︶
|
二
明
法
物
︵
二
︶
|
初
示
佛
物
︵
第
一
︶
|
二
隨
明
︵
十
三
︶
|
初
標
列
︵
此
中
︶
|
初
明
犯
︵
二
︶
|
二
隨
難
釋
︵
二
︶
|
初
標
名
列
緣
|
初
殺
戒
委
明
︵
二
︶
|
二
盜
殺
妄
︵
二
︶
|
二
不
犯
|
二
辨
教
他
︵
若
比
︶
|
初
明
自
業
︵
此
律
︶
|
初
明
犯
︵
二
︶
|
二
隨
難
別
解
︵
二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45 |
七
物
自
互
︵
第
七
︶
|
六
像
寶
互
︵
第
六
︶
|
三
本
宗
︵
此
律
︶
|
二
義
判
︵
義
云
︶
|
初
他
部
︵
第
五
︶
| |
︵
三
︶
|
︵
五
百
︶
五
當
體
互
|
梁
︶
二
僧
物
通
塞
|
初
二
寶
唯
塞
︵
寶
|
二
別
明
︵
二
︶
|
初
總
示
︵
第
四
︶
|
四
三
寶
互
︵
二
︶
|
三
顯
僧
物
︵
第
三
︶
|
二
義
決
︵
義
云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46 |
十
三
明
盜
業
︵
第
十
三
︶
|
十
二
畜
生
物
︵
第
十
二
︶
|
十
一
非
人
物
︵
第
十
一
︶
|
六
狂
施
不
得
︵
伽
論
︶
|
五
自
他
輸
稅
︵
僧
祇
︶
|
四
未
抄
持
出
︵
僧
祇
︶
|
三
屬
賊
成
否
︵
有
人
︶
|
二
寄
借
破
損
︵
十
誦
︶
|
初
掌
護
損
失
︵
第
十
︶
| |
十
示
人
物
︵
六
︶
|
二
給
病
僕
法
︵
十
誦
︶
|
初
待
道
俗
法
︵
第
九
︶
|
九
明
賓
客
︵
二
︶
|
八
辨
出
貸
︵
第
八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47 |
二
不
犯
|
初
明
犯
︵
此
律
︶
|
二
隨
難
別
釋
︵
二
︶
|
初
標
名
列
緣
︵
八
事
︶
|
四
八
事
戒
︵
二
︶
|
二
義
設
︵
義
云
︶
|
初
引
文
︵
十
誦
︶
|
二
不
犯
︵
二
︶
|
初
明
犯
︵
若
尼
︶
|
二
隨
難
別
解
︵
二
︶
|
初
牒
名
列
緣
︵
摩
訶
︶
|
三
摩
觸
戒
︵
二
︶
|
二
殺
妄
通
略
| |
二
不
犯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48 |
七
滅
諍
○
|
六
眾
學
○
|
五
提
舍
○
|
四
單
提
○
|
三
捨
墮
○
|
二
僧
殘
○
|
二
不
犯
|
二
對
異
眾
不
成
︵
十
誦
︶
|
二
約
義
明
發
露
︵
義
云
︶
|
初
引
文
辨
覆
藏
︵
十
誦
︶
|
初
引
文
義
辨
相
︵
二
︶
|
初
明
犯
︵
二
︶
|
二
隨
文
別
解
︵
二
︶
|
初
牒
名
列
緣
︵
覆
藏
︶
|
五
覆
藏
戒
︵
二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49 |
初
標
名
列
緣
︵
度
賊
︶
|
三
度
賊
女
︵
二
︶
|
二
通
塞
︵
若
被
︶
|
初
明
犯
︵
此
律
︶
|
二
隨
難
別
解
︵
二
︶
|
初
牒
名
列
緣
︵
言
人
︶
|
二
言
人
戒
︵
二
︶
|
二
隨
難
別
釋
︵
此
律
︶
|
初
標
名
列
緣
︵
媒
嫁
︶
|
初
媒
嫁
戒
︵
二
︶
|
二
別
指
隨
明
︵
七
︶
|
初
通
標
簡
示
|
○
二
僧
殘
︵
二
︶
| |
二
結
示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50 |
四
獨
後
行
︵
獨
在
︶
|
三
獨
宿
戒
︵
獨
宿
︶
|
二
合
顯
後
三
︵
二
者
︶
|
初
單
示
前
一
︵
一
是
︶
|
二
列
相
具
釋
︵
二
︶
|
初
牒
名
標
緣
︵
獨
入
︶
|
二
獨
入
村
︵
二
︶
|
二
列
相
具
解
︵
四
︶
︵
如
文
︶
|
初
標
名
舉
緣
︵
先
明
︶
|
初
獨
渡
河
︵
二
︶
|
初
歷
明
犯
相
︵
二
︶
|
二
分
四
別
示
︵
二
︶
|
初
牒
名
顯
總
︵
四
獨
︶
|
四
四
獨
戒
︵
二
︶
|
二
別
示
第
一
︵
十
誦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51 |
初
引
律
︵
此
律
︶
|
初
明
犯
︵
二
︶
|
二
引
文
委
釋
︵
二
︶
|
初
標
名
列
緣
|
七
汙
家
戒
︵
二
︶
|
二
列
相
略
解
︵
一
是
︶
|
初
牒
名
標
緣
︵
勸
受
︶
|
六
勸
受
染
︵
二
︶
|
二
引
文
定
犯
︵
僧
祇
︶
|
初
標
名
列
緣
︵
受
染
︶
|
五
受
染
心
︵
二
︶
|
三
開
獨
行
︵
獨
行
︶
|
二
開
村
宿
︵
入
村
︶
|
初
開
渡
河
︵
次
︶
|
二
別
示
不
犯
︵
三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52 |
初
簡
強
弱
︵
前
中
︶
|
二
簡
辨
︵
二
︶
|
初
通
列
︵
四
者
︶
|
初
約
當
宗
解
︵
二
︶
|
二
別
釋
界
礙
︵
二
︶
|
初
合
明
三
礙
︵
人
衣
︶
|
二
具
辨
第
三
︵
二
︶
|
初
牒
名
列
緣
︵
離
衣
︶
|
初
離
衣
戒
︵
二
︶
|
二
別
舉
隨
明
︵
九
︶
|
初
通
標
簡
示
|
○
三
捨
墮
︵
二
︶
| |
二
不
犯
|
二
引
論
︵
婆
論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53 |
八
釜
護
︵
第
八
︶
|
七
床
褥
︵
第
七
︶
|
六
錢
寶
︵
第
六
︶
|
五
群
畜
︵
第
五
︶
|
四
奴
婢
︵
第
四
︶
|
三
鹽
粟
︵
第
三
︶
|
二
園
池
︵
第
二
︶
|
初
田
宅
︵
次
明
︶
|
二
開
畜
得
否
︵
八
︶
|
初
列
相
通
制
︵
寶
是
︶
|
二
隨
難
別
釋
︵
二
︶
|
初
標
名
列
緣
︵
畜
寶
︶
|
二
畜
寶
戒
︵
二
︶
|
二
據
他
部
明
︵
四
︶
︵
如
文
︶
|
二
辨
勢
分
︵
此
律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54 |
二
辨
餘
物
︵
五
分
︶
|
初
明
僧
物
︵
此
律
︶
|
二
別
解
二
物
︵
二
︶
|
初
牒
名
列
緣
︵
迴
僧
︶
|
五
迴
僧
僧
︵
二
︶
|
二
彰
損
︵
五
百
︶
|
二
還
使
如
非
︵
十
誦
︶
|
初
語
易
成
淨
︵
十
誦
︶
|
初
釋
貿
︵
二
︶
|
二
隨
難
別
示
︵
二
︶
|
初
標
名
列
緣
︵
販
賣
︶
|
四
販
賣
戒
︵
二
︶
|
二
引
文
示
相
︵
此
律
︶
|
初
牒
名
列
緣
︵
貿
寶
︶
|
三
貿
寶
戒
︵
二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55 |
初
通
標
簡
示
|
○
四
單
提
奪
︵
二
︶
| |
二
一
四
別
示
︵
十
誦
︶
|
初
牒
名
列
緣
︵
貿
衣
︶
|
九
貿
還
奪
︵
二
︶
|
二
二
三
別
示
︵
十
六
︶
|
初
標
名
列
緣
︵
過
畜
︶
|
八
畜
長
缽
︵
二
︶
|
二
別
顯
犯
相
︵
若
居
︶
|
初
牒
名
略
緣
︵
迴
現
︶
|
七
食
作
衣
︵
二
︶
|
二
義
詳
犯
否
︵
義
云
︶
|
初
標
名
列
緣
︵
乞
蘇
︶
|
六
乞
蘇
油
︵
二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56 |
初
標
名
列
緣
|
五
未
具
宿
︵
二
︶
|
二
別
解
犯
相
|
初
標
名
列
緣
|
四
共
男
宿
︵
二
︶
|
二
別
解
犯
相
|
初
標
名
列
緣
|
三
兩
舌
戒
︵
二
︶
|
二
別
解
犯
相
|
初
標
名
列
緣
|
二
惡
罵
戒
︵
二
︶
|
二
別
解
犯
相
|
初
標
名
列
緣
|
初
小
妄
語
︵
二
︶
|
二
別
舉
隨
明
︵
百
一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57 |
初
牒
名
列
緣
|
十
壞
生
種
︵
二
︶
|
二
別
解
犯
相
|
初
標
名
列
緣
|
九
掘
地
戒
︵
二
︶
|
二
別
解
犯
相
|
初
標
名
列
緣
|
八
說
法
過
︵
二
︶
|
二
別
解
犯
相
|
初
標
名
列
緣
|
七
說
麤
罪
︵
二
︶
|
二
別
解
犯
相
|
初
標
名
列
緣
|
六
同
誦
戒
︵
二
︶
|
二
別
解
犯
相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58 |
初
牒
名
列
緣
|
十
三
強
敷
戒
︵
二
︶
|
二
示
緣
︵
具
六
︶
|
初
舉
號
︵
屏
處
︶
|
十
二
屏
處
敷
︵
二
︶
|
二
引
文
隨
釋
|
初
牒
名
列
緣
|
十
一
露
地
敷
︵
二
︶
|
二
示
開
︵
見
論
︶
|
二
定
輕
重
︵
若
以
︶
|
二
對
種
分
淨
︵
僧
祇
︶
|
初
通
列
種
淨
︵
此
律
︶
|
初
明
種
淨
︵
二
︶
|
初
論
犯
︵
二
︶
|
二
別
示
犯
否
︵
二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59 |
初
標
名
示
緣
︵
不
受
︶
|
十
八
不
受
食
︵
二
︶
|
二
引
文
隨
釋
|
初
牒
名
列
緣
|
十
七
殘
宿
食
︵
二
︶
|
二
引
文
隨
釋
|
初
牒
名
列
緣
|
十
六
非
時
食
︵
二
︶
|
二
引
文
隨
釋
|
初
牒
名
列
緣
|
十
五
別
眾
食
︵
二
︶
|
二
引
文
隨
釋
|
初
牒
名
列
緣
|
十
四
用
蟲
水
︵
二
︶
|
二
引
文
隨
釋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60 |
二
十
二
飲
酒
戒
︵
二
︶
|
二
隨
相
別
解
|
初
標
名
列
緣
|
二
十
一
觀
軍
陣
︵
二
︶
|
二
隨
相
別
解
|
初
標
名
列
緣
|
二
十
共
露
坐
︵
二
︶
|
二
隨
相
別
解
|
初
標
名
列
緣
|
十
九
共
屏
坐
︵
二
︶
|
四
別
明
三
失
︵
此
律
受
︶
|
三
錯
誤
不
成
︵
此
律
下
︶
|
二
所
受
通
塞
︵
此
律
除
︶
|
初
能
授
是
非
︵
見
論
︶
|
二
通
辨
諸
相
︵
四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61 |
二
十
七
減
半
浴
︵
二
︶
|
二
列
緣
|
初
標
目
|
二
十
六
恐
怖
尼
︵
二
︶
|
二
隨
相
別
解
|
初
標
名
列
緣
|
二
十
五
不
受
諫
︵
二
︶
|
二
隨
相
別
解
|
初
標
名
列
緣
|
二
十
四
擊
擽
他
︵
二
︶
|
二
隨
相
別
解
|
初
標
名
列
緣
|
二
十
三
水
中
戲
︵
二
︶
|
二
隨
相
別
解
|
初
標
名
列
緣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62 |
三
十
二
飲
蟲
水
︵
二
︶
|
二
列
緣
|
初
標
目
|
三
十
一
斷
畜
命
︵
二
︶
|
二
列
緣
|
初
標
目
|
三
十
著
白
衣
︵
二
︶
|
二
隨
相
別
解
|
初
標
名
列
緣
|
二
十
九
藏
衣
缽
︵
二
︶
|
二
隨
相
別
解
|
初
標
名
列
緣
|
二
十
八
露
然
火
︵
二
︶
|
二
隨
相
別
解
|
初
標
名
列
緣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63 |
三
十
七
賞
後
悔
︵
二
︶
|
二
隨
相
別
解
|
初
牒
名
列
緣
|
三
十
六
不
攝
耳
︵
二
︶
|
二
隨
相
別
解
|
初
牒
名
列
緣
|
三
十
五
毀
毗
尼
︵
二
︶
|
二
示
緣
︵
具
五
︶
|
初
舉
號
︵
拒
勸
︶
|
三
十
四
拒
勸
學
︵
二
︶
|
二
隨
相
別
解
|
初
牒
名
列
緣
|
三
十
三
賊
期
行
︵
二
︶
|
二
隨
相
別
解
|
初
牒
名
列
緣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64 |
初
定
犯
相
︵
婆
論
︶
|
二
正
論
犯
否
︵
二
︶
|
初
標
名
列
緣
︵
捉
遺
︶
|
四
十
一
捉
遺
寶
︵
二
︶
|
二
引
文
隨
解
|
初
標
牒
犯
緣
|
四
十
手
搏
尼
︵
二
︶
|
二
引
文
隨
解
|
初
標
牒
犯
緣
|
三
十
九
瞋
打
尼
︵
二
︶
|
二
隨
相
別
釋
|
初
標
名
略
緣
|
三
十
八
屏
聽
諍
︵
二
︶
|
二
隨
相
別
釋
|
初
標
名
略
緣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65 |
二
別
示
犯
否
|
初
標
名
列
緣
|
四
十
三
過
量
床
︵
二
︶
|
二
不
犯
︵
此
律
︶
|
二
因
解
聚
村
名
︵
智
論
︶
|
初
引
文
示
白
法
︵
十
誦
︶
|
初
明
犯
︵
二
︶
|
二
隨
釋
犯
否
︵
二
︶
|
初
牒
名
列
緣
︵
非
時
︶
|
四
十
二
非
入
聚
︵
二
︶
|
四
彰
取
受
︵
僧
祇
︶
|
三
顯
伏
藏
︵
若
治
︶
|
二
明
捨
遺
︵
僧
祇
︶
|
初
示
收
舉
︵
此
律
︶
|
二
示
開
緣
︵
二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66 |
初
牒
名
標
緣
|
四
十
七
供
水
扇
︵
二
︶
|
二
隨
相
別
釋
|
初
牒
名
標
緣
|
四
十
六
淨
過
分
︵
二
︶
|
二
雜
明
︵
剃
髮
︶
|
初
簡
示
︵
母
論
︶
|
二
引
文
通
顯
︵
二
︶
|
初
標
名
略
緣
︵
剃
三
︶
|
四
十
五
剃
毛
戒
︵
二
︶
|
二
彰
開
離
過
︵
僧
祇
︶
|
初
推
釋
重
輕
︵
所
以
︶
|
二
隨
相
別
解
︵
二
︶
|
初
牒
名
列
緣
︵
食
蒜
︶
|
四
十
四
食
蒜
戒
︵
二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67 |
初
舉
號
|
五
十
二
輒
坐
床
︵
二
︶
|
二
示
緣
|
初
舉
號
|
五
十
一
坐
不
辭
︵
二
︶
|
二
隨
相
別
釋
|
初
牒
名
標
緣
|
五
十
屏
共
語
︵
二
︶
|
二
隨
相
別
釋
|
初
牒
名
標
緣
|
四
十
九
觀
伎
樂
︵
二
︶
|
二
隨
相
別
釋
|
初
牒
名
標
緣
|
四
十
八
乞
五
穀
︵
二
︶
|
二
隨
相
別
釋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68 |
初
標
目
︵
故
惱
︶
|
五
十
七
惱
客
舊
︵
二
︶
|
二
隨
相
別
解
|
初
牒
名
列
緣
|
五
十
六
覆
同
床
︵
二
︶
|
二
隨
相
別
解
|
初
牒
名
列
緣
|
五
十
五
椎
胸
哭
︵
二
︶
|
二
隨
相
別
解
|
初
牒
名
列
緣
|
五
十
四
惡
心
詛
︵
二
︶
|
二
文
義
定
制
聽
︵
五
分
︶
|
初
標
名
簡
屏
暗
︵
共
男
︶
|
五
十
三
入
暗
室
︵
二
︶
|
二
示
緣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69 |
初
牒
名
列
緣
|
六
十
二
露
洗
身
︵
二
︶
|
二
引
文
通
釋
|
初
牒
名
列
緣
|
六
十
一
不
知
請
︵
二
︶
|
二
引
文
通
釋
|
初
牒
名
列
緣
|
六
十
無
事
行
︵
二
︶
|
二
引
文
通
釋
|
初
牒
名
列
緣
|
五
十
九
牽
他
出
︵
二
︶
|
二
引
律
通
釋
︵
五
分
︶
|
初
標
名
示
緣
︵
同
活
︶
|
五
十
八
同
活
病
︵
二
︶
|
二
列
緣
︵
具
四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70 |
牒
名
列
犯
緣
︵
與
白
︶
二
約
文
義
消
歎
|
二
列
緣
六
十
八
與
外
食
︵
二
︶
初
|
六
十
七
遮
分
衣
︵
二
︶
初
標
目
|
犯
緣
︵
與
俗
︶
二
示
文
義
判
誡
︵
十
誦
︶
|
六
十
六
與
外
衣
︵
二
︶
初
標
名
列
|
二
示
緣
|
初
舉
號
|
六
十
五
輒
著
衣
︵
二
︶
|
二
示
緣
|
初
舉
號
|
六
十
四
障
施
僧
︵
二
︶
|
二
引
文
通
釋
|
初
牒
名
列
緣
|
六
十
三
不
看
衣
︵
二
︶
|
二
引
文
通
釋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71 |
初
標
目
二
列
緣
七
十
七
度
遮
女
︵
二
︶
|
目
二
列
緣
七
十
六
不
說
六
︵
二
︶
|
論
︶
七
十
五
不
二
歲
︵
二
︶
初
標
|
初
牒
名
列
緣
︵
度
童
︶
二
引
論
通
解
︵
婆
|
︵
十
誦
︶
七
十
四
度
童
女
︵
二
︶
|
初
標
名
列
緣
︵
度
妊
︶
二
委
示
聽
否
|
號
二
示
緣
七
十
三
度
身
女
︵
二
︶
|
示
緣
七
十
二
宿
不
辭
︵
二
︶
初
舉
|
十
一
俗
床
臥
︵
二
︶
初
舉
號
二
|
制
開
︵
十
誦
︶
二
義
評
傷
歎
︵
義
云
︶
七
|
二
隨
相
通
示
︵
二
︶
初
正
辨
|
初
標
名
列
緣
︵
自
手
︶
| |
初
標
目
二
列
緣
七
十
自
妨
績
︵
二
︶
|
︵
五
分
︶
六
十
九
為
俗
使
︵
二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72 |
白
入
︵
二
︶
初
牒
名
列
緣
二
隨
|
目
︵
不
依
︶
二
列
緣
︵
具
三
︶
八
十
八
不
|
別
辨
八
十
七
不
依
安
︵
二
︶
初
標
|
恣
︵
二
︶
初
牒
名
列
緣
二
隨
相
|
︵
不
半
︶
二
示
緣
︵
具
三
︶
八
十
六
不
詣
|
辨
八
十
五
不
請
教
︵
二
︶
初
舉
號
|
︵
二
︶
初
牒
名
列
緣
二
隨
相
別
|
初
標
目
二
列
緣
八
十
四
多
度
人
|
初
標
目
二
列
緣
八
十
三
不
與
學
︵
二
︶
|
目
二
列
緣
八
十
二
三
不
聽
︵
二
︶
|
列
緣
八
十
一
度
人
謗
︵
二
︶
初
標
|
八
十
未
滿
度
︵
二
︶
初
標
目
二
|
受
已
離
︵
二
︶
初
標
目
二
列
緣
|
︵
二
︶
初
標
目
二
列
緣
七
十
九
|
初
標
目
二
列
緣
七
十
八
不
事
攝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73 |
衣
︵
二
︶
初
舉
號
二
示
緣
九
十
|
乘
︶
二
示
相
開
得
︵
五
分
︶
九
十
七
不
著
|
乘
乘
行
︵
二
︶
初
標
名
略
緣
︵
乘
|
初
標
名
略
緣
二
原
佛
制
意
九
十
六
|
緣
二
原
佛
制
意
九
十
五
著
婦
嚴
︵
二
︶
|
九
十
四
香
塗
身
︵
二
︶
初
標
名
略
|
名
列
緣
︵
於
家
︶
二
二
律
定
犯
︵
十
誦
︶
|
受
︶
九
十
三
家
生
妒
︵
二
︶
初
牒
|
初
標
名
略
緣
︵
背
請
︶
二
正
辨
開
制
︵
若
|
︵
五
分
︶
九
十
二
背
請
戒
︵
二
︶
|
名
略
緣
制
意
︵
不
白
︶
二
引
律
示
相
指
前
|
四
︶
九
十
一
使
男
治
︵
二
︶
初
標
|
初
標
目
︵
罵
尼
︶
二
列
緣
︵
具
|
牒
名
列
緣
二
隨
相
別
辨
九
十
罵
尼
眾
︵
二
︶
|
相
別
辨
八
十
九
罵
比
丘
︵
二
︶
初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74 |
○
二
結
示
︵
上
來
︶
| |
○
七
滅
諍
| |
○
六
眾
學
| |
○
五
提
舍
| |
制
︵
若
不
︶
|
初
標
名
略
緣
︵
百
夏
︶
二
顯
禮
原
|
二
制
意
︵
制
意
︶
百
一
尼
不
敬
︵
二
︶
|
百
輒
問
義
︵
二
︶
初
標
名
︵
先
不
︶
|
列
緣
︵
誦
咒
︶
二
引
文
定
犯
︵
十
誦
︶
一
|
緣
九
十
九
咒
活
命
︵
二
︶
初
標
名
|
八
不
安
居
︵
二
︶
初
舉
號
二
示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75 |
初
諸
義
通
塞
︵
二
︶
|
三
秉
教
通
塞
︵
二
︶
|
三
不
具
成
損
︵
若
不
︶
|
二
別
明
知
事
︵
寶
梁
︶
|
初
總
敘
諸
德
︵
第
二
︶
|
二
簡
知
事
德
︵
三
︶
|
二
辨
廢
︵
若
法
︶
|
初
釋
興
︵
第
一
︶
|
初
教
有
興
廢
︵
二
︶
|
二
列
釋
︵
五
︶
|
初
開
章
|
二
隨
篇
解
︵
二
︶
|
初
牒
篇
名
|
○
二
十
二
匡
眾
篇
︵
二
︶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76 |
初
正
明
︵
初
獻
︶
|
二
獻
佛
供
饌
︵
二
︶
|
初
敘
教
本
通
︵
第
四
︶
|
初
正
約
僧
辨
︵
二
︶
|
初
通
明
僧
佛
︵
二
︶
|
四
僧
食
通
局
︵
二
︶
|
二
結
告
示
於
治
法
︵
然
將
︶
|
初
先
歎
方
時
教
替
︵
自
大
︶
|
二
九
種
治
法
︵
二
︶
|
二
知
解
離
過
︵
有
知
︶
|
初
治
罰
成
非
︵
或
飲
︶
|
二
隨
情
辨
塞
︵
二
︶
|
二
局
道
治
︵
涅
槃
︶
|
初
通
俗
治
︵
第
三
︶
|
初
依
教
辨
通
︵
二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77 |
二
局
請
成
非
︵
注
今
時
︶
|
二
受
食
遮
偏
︵
僧
祇
︶
|
初
鳴
稚
各
集
︵
若
大
︶
|
二
集
受
離
過
︵
二
︶
|
二
合
引
律
論
︵
五
分
︶
|
四
佛
藏
︵
佛
藏
︶
|
三
本
行
︵
本
行
︶
|
二
寶
梁
︵
寶
梁
︶
|
初
僧
護
︵
故
僧
︶
|
初
別
引
四
經
︵
四
︶
|
初
慳
給
如
非
︵
二
︶
|
二
引
教
別
明
︵
二
︶
|
初
述
意
彰
過
︵
今
時
︶
|
二
別
就
僧
辨
︵
二
︶
|
二
問
答
︵
義
問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78 |
二
淨
處
︵
二
︶
|
初
制
意
︵
第
一
︶
|
二
別
解
︵
九
︶
|
初
分
門
|
二
依
篇
釋
︵
二
︶
|
初
牒
篇
名
|
○
二
十
三
翻
淨
篇
︵
二
︶
| |
二
懷
非
無
咎
︵
見
論
︶
|
初
外
飾
非
儀
︵
惟
佛
︶
|
二
別
示
︵
二
︶
|
初
敘
意
︵
夫
論
︶
|
二
辨
服
儀
︵
二
︶
|
初
明
入
眾
︵
第
五
︶
|
五
入
眾
服
儀
︵
二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79 |
四
辨
過
︵
第
四
︶
|
二
解
法
︵
若
後
︶
|
三
問
和
︵
律
師
︶
|
二
唱
法
︵
上
座
︶
|
初
示
儀
︵
若
欲
︶
|
初
結
法
︵
三
︶
|
二
依
位
正
陳
︵
二
︶
|
初
牒
章
注
簡
︵
第
三
︶
|
三
加
法
︵
二
︶
|
四
白
二
淨
︵
四
白
︶
|
三
處
分
淨
︵
三
處
︶
|
二
檀
越
淨
︵
二
檀
︶
|
初
不
周
淨
︵
一
離
︶
|
二
隨
義
別
明
︵
四
︶
|
初
牒
章
總
舉
︵
第
二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80 |
初
總
示
淨
法
︵
第
九
︶
|
九
淨
生
︵
三
︶
|
八
儉
開
︵
第
八
︶
|
七
互
墮
︵
第
七
︶
|
四
內
煮
︵
四
內
︶
|
三
內
宿
︵
三
內
︶
|
二
自
煮
︵
二
自
︶
|
三
約
人
雜
辨
︵
十
誦
︶
|
二
對
器
以
明
︵
盤
緣
︶
|
初
食
器
合
示
︵
第
六
︶
|
初
惡
觸
︵
三
︶
|
六
對
緣
︵
四
︶
|
二
問
答
顯
過
︵
問
比
︶
|
初
總
示
所
翻
︵
第
五
︶
|
五
翻
淨
︵
二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81 |
初
標
分
︵
第
二
︶
|
二
受
意
︵
二
︶
|
四
盡
形
︵
四
盡
︶
|
三
七
日
︵
三
七
︶
|
二
非
時
︵
二
非
︶
|
初
時
藥
︵
第
一
︶
|
初
藥
體
︵
四
︶
|
二
別
釋
︵
六
︶
|
初
開
章
|
二
隨
篇
解
︵
二
︶
|
初
牒
篇
名
|
○
二
十
四
受
藥
篇
︵
二
︶
| |
三
問
答
種
相
︵
問
種
︶
|
二
淨
一
通
成
︵
僧
祇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82 |
二
依
篇
釋
︵
二
︶
|
初
牒
篇
名
|
○
二
十
五
訃
請
篇
︵
二
︶
| |
六
重
受
︵
第
六
︶
|
五
通
塞
︵
第
五
︶
|
二
開
忘
非
觸
︵
初
若
︶
|
初
加
受
通
塞
︵
第
四
︶
|
四
說
淨
︵
二
︶
|
四
盡
形
︵
四
受
︶
|
三
七
日
︵
三
受
︶
|
二
非
時
︵
二
受
︶
|
初
時
食
︵
第
三
︶
|
三
受
法
︵
四
︶
|
二
合
釋
︵
初
手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83 |
初
寺
上
︵
二
︶
|
二
離
明
︵
二
︶
|
初
標
示
︵
十
誦
︶
|
二
對
僧
別
料
簡
︵
二
︶
|
二
簡
人
︵
五
分
︶
|
二
受
別
請
過
多
︵
比
丘
︶
|
初
歎
僧
次
福
大
︵
雖
開
︶
|
初
正
明
︵
二
︶
|
初
明
僧
別
損
益
︵
二
︶
|
二
隨
位
別
明
︵
二
︶
|
初
牒
章
總
舉
︵
第
一
︶
|
初
明
二
請
︵
二
︶
|
初
簡
請
︵
二
︶
|
二
別
解
︵
十
一
︶
|
初
分
門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84 |
初
義
準
︵
義
云
︶
|
二
擬
聖
敷
陳
︵
二
︶
|
初
檢
儀
就
座
︵
第
四
︶
|
四
至
家
︵
二
︶
|
三
訃
會
︵
第
三
︶
|
二
示
下
眾
︵
見
論
︶
|
三
佐
給
請
家
︵
僧
祇
︶
|
二
受
訃
雜
相
︵
僧
祇
︶
|
初
請
處
如
非
︵
第
二
︶
|
初
明
大
尼
︵
三
︶
|
二
釋
非
︵
二
︶
|
二
作
四
相
︵
婆
論
︶
|
二
門
外
︵
門
外
︶
|
二
別
請
對
別
︵
別
請
︶
|
初
約
人
別
分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85 |
初
示
行
香
︵
第
七
︶
|
七
香
願
︵
二
︶
|
六
淨
食
︵
第
六
︶
|
二
佛
陳
正
軌
︵
長
阿
︶
|
二
次
集
外
客
︵
五
分
︶
|
四
戲
笑
非
宜
︵
僧
祇
︶
|
三
師
資
表
敬
︵
五
百
︶
|
二
隨
坐
檢
校
︵
又
往
︶
|
初
引
聖
為
凡
︵
第
五
︶
|
初
先
誡
現
僧
︵
四
︶
|
初
僧
訃
坐
儀
︵
二
︶
|
五
就
坐
︵
二
︶
|
二
引
諸
文
補
助
︵
從
此
︶
|
初
引
賓
頭
盧
經
︵
今
依
︶
|
二
引
文
︵
二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86 |
二
大
食
︵
此
律
若
︶
|
初
小
食
︵
此
律
粥
︶
|
二
兩
食
隨
明
︵
二
︶
|
初
因
疑
開
說
︵
第
十
︶
|
十
噠
嚫
︵
二
︶
|
九
食
法
︵
第
九
︶
|
五
食
時
離
過
︵
此
律
︶
|
四
存
亡
獲
益
︵
中
阿
︶
|
三
歎
施
幽
顯
︵
增
一
︶
|
二
佛
食
所
屬
︵
見
論
︶
|
二
立
觀
通
別
︵
伽
論
︶
|
初
受
食
量
計
︵
第
八
︶
|
初
受
食
作
觀
︵
二
︶
|
八
受
食
︵
五
︶
|
二
釋
咒
︵
十
誦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87 |
二
合
明
︵
二
︶
|
初
總
示
︵
第
二
︶
|
初
攝
護
四
儀
︵
二
︶
|
二
儀
式
︵
二
︶
|
三
制
限
安
付
法
︵
僧
祇
︶
|
二
禮
敬
入
房
法
︵
客
受
︶
|
初
迎
客
問
主
法
︵
第
一
︶
|
初
入
寺
︵
三
︶
|
二
列
釋
︵
二
︶
|
初
開
章
|
二
隨
篇
解
︵
二
︶
|
初
牒
篇
名
|
○
二
十
六
屆
寺
篇
︵
二
︶
| |
十
一
還
法
︵
第
十
一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88 |
二
引
緣
彰
淨
︵
二
︶
|
初
懺
已
護
持
︵
第
一
懺
︶
|
初
示
懺
儀
︵
二
︶
|
二
列
釋
︵
三
︶
|
初
標
章
︵
第
一
波
︶
|
初
八
重
︵
二
︶
|
二
別
解
︵
六
︶
|
初
分
門
|
二
依
篇
釋
︵
二
︶
|
初
牒
篇
名
|
○
二
十
七
懺
悔
篇
︵
二
︶
| |
二
策
勤
三
業
︵
母
論
︶
|
二
離
非
坐
臥
法
︵
僧
祇
云
不
︶
|
初
向
奉
行
住
法
︵
僧
祇
云
頭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89 |
初
先
請
二
師
︵
第
二
︶
|
二
乞
懺
︵
三
︶
|
初
釋
名
︵
第
一
︶
|
二
隨
位
別
明
︵
六
︶
|
初
標
章
分
別
|
二
僧
殘
︵
二
︶
|
三
結
簡
︵
與
波
︶
|
二
別
明
︵
一
不
︶
|
初
標
舉
︵
第
三
︶
|
三
顯
行
法
︵
三
︶
|
二
眾
詳
與
法
︵
上
座
︶
|
初
懇
露
乞
求
︵
第
二
︶
|
二
明
懺
法
︵
二
︶
|
二
引
大
乘
︵
治
禪
︶
|
初
引
小
乘
︵
阿
毗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90 |
五
出
罪
︵
三
︶
|
三
互
敬
失
夜
︵
此
律
︶
|
二
開
白
捨
行
︵
若
大
︶
|
初
執
勞
安
置
︵
至
布
︶
|
二
正
明
︵
三
︶
|
初
標
簡
︵
第
四
︶
|
四
雜
行
︵
二
︶
|
三
告
客
︵
若
行
︶
|
二
已
行
︵
若
已
︶
|
初
初
白
︵
既
示
︶
|
二
白
行
︵
三
︶
|
初
誡
敕
︵
第
三
︶
|
三
奪
事
︵
二
︶
|
三
和
僧
與
法
︵
羯
磨
︶
|
二
折
露
三
乞
︵
懺
尼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91 |
二
輕
重
分
途
︵
三
︶
|
初
結
前
生
後
︵
上
來
︶
|
二
隨
相
委
明
︵
二
︶
|
初
牒
章
分
敘
︵
第
一
從
︶
|
初
方
便
︵
二
︶
|
二
正
辨
︵
二
︶
|
初
標
分
︵
第
一
出
︶
|
初
罪
輕
重
︵
二
︶
|
二
依
位
別
論
︵
二
︶
|
初
牒
名
分
位
|
三
偷
蘭
︵
二
︶
|
六
誡
勗
︵
第
六
︶
|
三
與
法
︵
羯
磨
︶
|
二
乞
法
︵
後
乞
︶
|
初
責
謝
︵
第
五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92 |
二
一
人
法
︵
第
三
︶
|
初
小
眾
懺
︵
第
二
︶
|
二
略
辨
二
三
︵
二
︶
|
二
別
明
︵
七
︶
︵
如
文
︶
|
初
標
敘
︵
第
一
︶
|
初
具
論
第
一
︵
二
︶
|
二
離
明
︵
二
︶
|
初
標
列
|
二
懺
儀
式
︵
二
︶
|
二
通
會
二
文
︵
此
律
︶
|
初
合
明
三
品
︵
第
二
︶
|
二
獨
頭
︵
二
︶
|
三
下
品
︵
第
二
︶
|
二
中
品
︵
若
從
︶
|
初
上
品
︵
初
篇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93 |
三
定
罪
約
人
︵
如
是
︶
|
二
說
相
彰
報
︵
然
後
︶
|
初
省
己
應
法
︵
第
三
︶
|
三
捨
罪
︵
六
︶
|
二
捨
財
︵
第
二
︶
|
二
就
販
賣
簡
︵
次
販
︶
|
初
約
長
物
簡
︵
一
簡
︶
|
初
簡
財
︵
二
︶
|
二
依
位
廣
陳
︵
七
︶
|
初
標
分
敘
列
|
初
懺
捨
墮
︵
二
︶
|
二
隨
位
別
明
︵
二
︶
|
初
牒
章
標
列
|
四
二
提
︵
二
︶
|
三
敘
吉
罪
︵
此
方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94 |
二
權
巧
離
過
︵
若
知
︶
|
初
二
捨
是
非
︵
第
七
︶
|
七
雜
法
︵
二
︶
|
六
捨
寶
︵
第
六
︶
|
二
科
簡
長
販
︵
此
謂
︶
|
初
忘
物
相
染
︵
第
五
︶
|
五
忘
物
︵
二
︶
|
四
還
衣
︵
第
四
︶
|
四
明
告
誡
︵
懺
主
︶
|
三
示
懺
訶
︵
次
懺
︶
|
二
辨
捨
罪
︵
次
捨
︶
|
初
請
懺
主
︵
若
欲
︶
|
六
正
明
懺
罪
︵
四
︶
|
五
斥
古
雷
同
︵
比
來
︶
|
四
別
問
對
罪
︵
問
何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95 |
二
獨
頭
︵
若
獨
︶
|
初
從
生
︵
如
從
︶
|
初
出
種
相
︵
三
︶
|
二
約
義
泛
明
︵
二
︶
|
初
牒
章
分
敘
︵
第
六
︶
|
六
吉
羅
︵
二
︶
|
二
述
悔
指
誡
︵
大
姊
︶
|
初
標
請
略
餘
︵
第
五
︶
|
五
提
舍
︵
二
︶
|
三
告
誡
責
護
︵
懺
己
︶
|
二
捨
罪
方
法
︵
如
是
︶
|
初
請
悔
陳
露
︵
今
且
︶
|
二
約
位
隨
明
︵
三
︶
|
初
牒
名
分
列
︵
第
二
︶
|
二
悔
單
提
︵
二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96 |
初
開
章
|
二
隨
篇
解
︵
二
︶
|
初
牒
篇
名
|
○
二
十
八
送
終
篇
︵
二
︶
| |
二
露
疑
︵
次
發
︶
|
初
發
識
︵
若
犯
︶
|
二
辨
露
識
疑
︵
二
︶
|
二
悔
誤
犯
︵
次
明
︶
|
二
捨
罪
︵
次
捨
︶
|
初
請
詞
︵
具
修
︶
|
初
懺
故
作
︵
二
︶
|
初
明
懺
故
誤
︵
二
︶
|
二
示
懺
儀
︵
二
︶
|
三
問
答
︵
問
答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97 |
六
像
塔
︵
五
百
︶
|
五
葬
法
︵
西
國
︶
|
四
殯
送
︵
見
論
︶
|
三
覆
屍
︵
五
百
︶
|
二
吊
敬
︵
若
外
︶
|
初
哀
慟
︵
第
六
︶
|
六
殯
終
︵
六
︶
|
五
誡
法
︵
第
五
︶
|
二
立
院
安
形
︵
如
西
︶
|
初
供
須
讚
勸
︵
第
四
︶
|
四
安
置
︵
二
︶
|
三
供
侍
︵
第
三
︶
|
二
簡
人
︵
第
二
︶
|
初
制
看
︵
第
一
︶
|
二
列
釋
︵
六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98 |
三
囑
通
成
否
︵
三
囑
︶
|
二
囑
通
前
後
︵
二
囑
︶
|
初
囑
通
善
惡
︵
初
節
︶
|
二
依
章
別
釋
︵
三
︶
|
初
牒
章
標
列
︵
第
四
︶
|
四
囑
授
︵
二
︶
|
三
共
財
︵
第
三
︶
|
二
簡
物
︵
第
二
︶
|
初
制
意
︵
第
一
︶
|
二
別
解
︵
十
︶
|
初
分
門
|
二
依
篇
釋
︵
二
︶
|
初
牒
篇
名
|
○
二
十
九
二
衣
篇
︵
二
︶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99 |
三
田
宅
園
林
︵
第
三
︶
|
二
供
養
眾
具
︵
義
準
︶
|
初
受
用
諸
具
︵
第
二
︶
|
二
銅
鐵
瓦
木
︵
二
︶
|
三
俗
色
形
服
︵
白
衣
︶
|
二
囊
廚
線
袋
︵
僧
祇
︶
|
初
褥
氈
繡
綺
︵
此
攝
︶
|
初
絲
麻
毛
綿
︵
三
︶
|
二
七
位
類
分
︵
七
︶
|
初
三
支
義
判
︵
而
義
︶
|
二
據
義
處
判
︵
二
︶
|
初
約
本
科
分
︵
今
立
︶
|
二
分
門
隨
位
別
解
︵
三
︶
|
初
牒
章
述
過
定
宗
︵
第
五
︶
|
五
輕
重
︵
二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100 |
初
牒
章
示
德
行
︵
第
七
︶
|
七
賞
勞
︵
二
︶
|
三
判
還
否
︵
僧
祇
︶
|
二
亡
別
負
貸
︵
十
誦
︶
|
初
亡
寶
互
負
︵
十
誦
︶
|
二
明
負
貸
︵
二
︶
|
初
辨
須
索
︵
所
以
︶
|
二
隨
位
別
明
︵
三
︶
|
初
牒
章
總
述
︵
六
負
︶
|
六
負
債
︵
二
︶
|
三
結
會
異
同
︵
上
來
︶
|
七
四
藥
︵
第
七
︶
|
六
奴
婢
︵
第
六
︶
|
五
畜
生
︵
第
五
︶
|
四
皮
物
︵
第
四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101 |
初
合
敘
賞
分
︵
第
一
︶
|
初
賞
勞
︵
四
︶
|
初
五
人
法
︵
二
︶
|
初
羯
磨
︵
二
︶
|
二
依
位
別
明
︵
三
︶
|
初
牒
章
分
別
︵
第
九
︶
|
九
分
法
︵
二
︶
|
八
時
節
︵
第
八
︶
|
二
辨
人
進
否
︵
五
分
︶
|
初
德
物
料
簡
︵
義
準
︶
|
二
約
義
料
簡
︵
二
︶
|
二
示
所
與
︵
此
律
︶
|
初
評
合
否
︵
有
二
︶
|
初
引
文
會
釋
︵
二
︶
|
二
明
人
物
是
非
︵
二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102 |
三
心
念
︵
第
三
︶
|
二
對
首
︵
第
二
︶
| |
文
︶
二
四
人
法
︵
母
論
︶
|
二
問
答
釋
疑
︵
二
︶
︵
如
|
初
正
明
與
法
︵
五
分
︶
|
二
分
法
︵
二
︶
|
初
與
法
︵
次
明
︶
|
二
分
物
︵
二
︶
|
三
義
斷
如
非
︵
義
云
︶
|
二
正
加
賞
法
︵
知
此
︶
|
初
問
答
離
過
︵
具
問
︶
|
四
量
德
賞
勞
︵
三
︶
|
三
捨
判
問
答
︵
看
病
︶
|
二
集
物
普
召
︵
今
之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103 |
四
說
法
︵
二
︶
|
三
陞
座
︵
第
三
︶
|
二
乞
食
︵
第
二
︶
|
二
引
證
︵
五
分
︶
|
初
正
明
︵
第
一
︶
|
初
僧
物
︵
二
︶
|
二
列
釋
︵
八
︶
|
初
分
章
|
二
隨
篇
解
︵
二
︶
|
初
牒
篇
名
|
○
三
十
雜
篇
︵
二
︶
| |
二
判
俗
舍
中
物
︵
義
云
︶
|
初
定
僧
俗
中
物
︵
第
十
︶
|
十
雜
法
︵
二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104 |
九
五
亂
敬
式
︵
大
五
︶
|
八
營
主
須
宜
︵
此
律
︶
|
七
履
用
嚴
浴
︵
僧
祇
︶
|
六
對
彼
檀
越
︵
母
論
︶
|
五
明
諸
過
益
︵
又
不
︶
|
四
大
小
洗
漱
︵
五
分
︶
|
三
四
恩
四
輩
︵
阿
含
︶
|
二
捨
離
五
慳
︵
成
實
︶
|
初
火
燈
然
滅
︵
第
八
︶
|
八
雜
事
︵
十
︶
|
七
濟
生
︵
第
七
︶
|
六
遇
賊
︵
第
六
︶
|
五
淨
地
︵
第
五
︶
|
二
答
緣

時
︵
十
誦
︶
|
初
觀
機
簡
辨
︵
第
四
︶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
|
105 |
|
|
|
|
|
|
|
釋
四
分
律
比
丘
尼
鈔
科
︵
終
︶
| |
三
紀
年
發
願
︵
蠶
綠
︶
|
二
敘
往
發
今
︵
自
惟
︶
|
初
申
敬
三
寶
︵
稽
首
︶
|
○
三
流
通
︵
三
︶
| |
十
頭
陀
少
欲
︵
見
論
︶
|
▲ |
|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