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佛祖歷代通載卷第五
|
|
嘉興路大中祥符禪寺
|
住持華亭念常集
|
東漢
|
(丙子) 章帝炟改建初(一名坦。明帝第五
|
子。十九即位。戊子正月崩于章德殿。壽三
|
十一。葬敬陵)治十三年。
|
(庚辰) 帝命鄭玄等諸生作白虎通。
|
(甲申) 改元和(徐州刺史王景上。金人頌
|
美。先帝致佛之功。載漢書○有神雀鳳皇白鹿
|
白烏之瑞)。
|
(丁亥) 改章和。
|
(己丑) 和帝肇改永元(章第四子。十歲即
|
位。乙巳崩章德前殿。壽二十七。葬慎陵)
|
在位十七年。
|
(乙巳) 改元興。
|
(丙午) 殤帝隆改延平(和之少子。降誕百
|
餘日。即位于元興元年十二月。時鄧太后臨
|
朝稱制。次年八月崩崇德前殿。壽齡二歲。葬
|
康陵)在正位一年。
|
(一 丁未) 安帝祐改永初(章帝孫清河孝
|
王慶之子。年十三即位。乙丑二月因南巡狩。
|
幸
|
于葉。崩之車輦。壽三十二。葬恭陵矣)治十九年。
|
(甲寅) 改元初。
|
(二 丁巳) 第二十一祖婆脩盤頭者。羅閱城人也。
|
姓毘舍佉。父光蓋。母嚴一。家富而無子。父
|
母禱于佛塔而求嗣焉。一夕母夢吞明暗
|
二珠。覺而有孕。經七日有一羅漢。名賢眾。
|
至其家。光蓋設禮。賢眾端坐受之。嚴一出
|
拜。賢眾辟席云。回禮法身大士。光蓋罔測
|
其由。遂取一寶珠。跪獻賢眾。試其真偽。
|
賢眾即受之。殊無遜謝光蓋不能忍。問曰。
|
我是丈夫。致禮不顧。我妻何德。尊者辟之。
|
賢眾曰。我受禮納珠。貴福汝耳。汝婦懷聖
|
子。生當為世燈慧日。故吾辟之。非重女人
|
也。賢眾又曰。汝婦當生二子。一名婆脩盤
|
頭。則吾所尊者也。二名芻尼(此云野鵲子)昔如來
|
在雪山修道。芻尼巢於頂上。佛既成道。
|
芻尼受報為那提國王。佛記云。汝至第二
|
五百年。生羅閱城毘舍佉家。與聖同胞。今
|
無爽矣。後一月果生二子。尊者婆脩盤頭。
|
年至十五。禮光度羅漢出家。感毘婆訶菩
|
薩與之授戒。行化至那提國。彼王名常自
|
在。有二子。一名摩訶羅。次名摩拏羅。王問
|
尊者曰。羅閱城土風與此同異。尊者曰。彼
|
土曾三佛出世。今王國有二師化導。曰二
|
師者誰。尊者曰。佛記第二五百年有一神
|
力大士出家繼聖。即王之次子摩拏羅是
|
其一也。吾雖德薄敢當其一。王曰。誠如尊
|
者所言。當捨此子作沙門。尊者曰。善哉
|
大王。能遵佛旨。即與受具付法。偈曰。泡幻
|
同無礙。如何不了悟達法在其中。非今亦
|
非古。尊者付法已。踊身高半由旬。屹然而
|
住。四眾仰瞻虔請。復坐跏趺而逝。茶毘得
|
舍利建塔。當後漢安帝十一年丁巳歲也。
|
(庚申) 改永寧。
|
(辛酉) 改建光。
|
(壬戌) 改延光。
|
(甲子 四七) 王十八年也。
|
(丙寅) 北鄉侯懿(章帝孫。濟北王壽之子
|
。閻太后立之。是年三月即位。至十月而薨。
|
治二百
|
七十二日)。
|
順帝保改永建(安帝子。年十一登位梁商父
|
子秉政。甲申八月崩玉堂前殿。壽三十。
|
葬于憲陵。永寧初為太子)在位十九年。
|
(壬申) 改陽嘉。
|
(丙子) 改永和。
|
(壬午) 改漢安。
|
(甲申) 改建康。
|
(乙酉) 沖帝炳改永嘉(順帝子。母曰虞貴
|
人。建康甲申八月即位。時年二歲。梁太后臨
|
朝。梁冀輔政。次年三月而崩玉堂前殿。壽三
|
歲。葬于懷陵)運數一年。
|
(丙戌) 質帝纘改本初(章帝玄孫。渤海王
|
鴻之子也。八歲即位。聰惠夙成。嘗朝會日。
|
梁冀曰跋扈將軍。冀惡之。鴆于玉堂前殿。壽
|
九歲葬靜陵)在位一年。
|
(三 丁亥) 桓帝志改建和(章帝曾孫。蠡
|
吾侯翼之子。十五即位。梁冀輔政。永康丁未
|
崩于
|
德陽前殿。壽三十六。葬宣陵也)在位二十一年。
|
(四 己丑) 安息國沙門。安清字世高。本世子當嗣
|
位。讓之叔父舍國出家。既至洛京譯經二
|
十九部。一百七十六卷。絕筆于靈帝建寧
|
三年。因附舟浮游次廬山之 亭廟。艤舟
|
祠下廟神靈甚。能分風送往來之舟。有乞
|
神竹者。未許而斫。神怒覆其舟致竹斫處。
|
過者雀息汗下。高之舟人奉牲請福。神輒
|
降語曰。舟有沙門。乃不與俱來耶。高至廟
|
下神復降與高語奮。因泣曰。弟子家此湖。
|
千里皆所轄。坐宿多嗔今報形極醜。又旦
|
夕且死必入地獄。有縑千段并雜寶玩。當
|
為建寺塔為冥福。高許之。徐曰。能出形相
|
勞苦乎。神曰。形惡奈何。高曰。第出之。於
|
是出其首帳中。蓋巨蟒也。高梵語咒之。蟒
|
若雨淚俄不見。高舟未發。有少年跪前。高
|
又咒之乃去。舟人問誰氏子。高曰。廟神已
|
脫蟒形。故來謝耳。高至豫章建寺。即今大
|
安是也。由高而名蓋江淮寺塔之始。
|
(庚寅) 改和平。是年月支國沙門支婁迦讖。亦
|
云支讖。至洛陽。少時習語大通華言。遂譯
|
經。至中平年凡二十一部。六十三卷。永興
|
元年桓帝於宮中鑄黃金浮圖老子像。覆
|
以百寶華蓋。身奉祀之。由是百姓嚮化。事
|
佛彌盛。
|
(辛卯) 改元嘉。
|
世尊示滅一千一百年矣。
|
(癸巳) 改永興。
|
(乙未) 改永壽。
|
(戊戌) 改延熹。
|
(五 乙巳) 第二十二祖摩拏羅者。那提國常自在
|
王之子也。年三十遇婆脩祖師。出家傳法
|
至西印度。彼國王名得度。即瞿曇種族。歸
|
依佛乘勤行精進。一日於行道處現一小
|
塔。欲取供養眾莫能舉。王即大會梵行禪
|
觀咒術等三眾。欲問所疑。時尊者亦赴此
|
會。是三眾皆莫能辨。尊者即為王廣說塔
|
之所因(阿育王造塔此不繁錄)今之出現。王福力之所
|
致也。王聞是說。乃曰。至聖難逢世樂非久。
|
即傳位太子。投祖出家。七日而證四果。尊
|
者深加慰誨。曰汝居此國善自度人。今異
|
域有大法器。吾當化令得度。曰師應跡十
|
方動念當至。寧勞往邪。尊者曰然。於是焚
|
香遙語月氏國鶴勒那比丘曰。汝在彼國
|
教導鶴眾。道果將證宜自知之。時鶴勒那
|
為彼國王寶印說脩多羅偈。忽睹異香成
|
穗。王曰。是何祥也。曰此是西印度傳佛心
|
印祖師摩拏羅將至。先降信香耳。曰此師
|
神力何如。答曰。此師遠承佛記。當於此土
|
廣宣玄化。時王與鶴勒那俱遙作禮。尊者
|
知已即辭得度比丘往月氏國。受王與鶴
|
勒那供養。後鶴勒那問尊者曰。我止林間
|
已經九白(印土以一年為一白)有弟子龍子者。幼而聰
|
慧。我於三世推窮莫知其本。尊者曰。此子
|
於第五劫中。生妙喜國婆羅門家。曾以旃
|
檀施於佛宇作槌撞鐘。受報聰敏為眾欽
|
仰。又問。我有何緣而感鶴眾。尊者曰。汝第
|
四劫中。嘗為比丘。當赴會龍宮。汝諸弟子
|
咸欲隨從。汝觀五百眾中無有一人堪任
|
妙供。時諸子曰。師常說法。於食等者於法
|
亦等。今既不然。何聖之有。汝即令赴會。
|
自汝捨生趣生轉化諸國。其五百弟子以
|
福微德薄生於羽族。今感汝之惠故。為鶴
|
眾相隨。鶴勒那聞語曰。以何方便令彼解
|
脫。尊者曰。我有無上法寶。汝當聽受化未
|
來際。而說偈曰。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
|
隨流認得性。無喜復無憂。時鶴眾聞偈飛
|
鳴而去。尊者跏趺寂然奄化。鶴勒那與寶
|
印王起塔。當後漢桓帝十九年乙巳歲也。
|
(丁未) 改永康。
|
大教至東夏一百年矣。
|
(六 戊申) 靈帝宏改建寧(章帝玄孫。瀆
|
亭侯萇之子。十二即位。己巳四月崩南宮。壽
|
三十
|
四。葬文陵)在位二十二年(寶武立之)。
|
(壬子) 改熹平。
|
(七 癸丑) 是年天竺沙門竺佛朔至洛陽。譯道行
|
般若經。棄文存質深得經意。至光和中同
|
支讖譯般舟三昧經共三卷。是歲安息國
|
優婆塞都尉安立至洛邑。同清信士嚴佛
|
調譯經七部。于時復有沙門支曜康巨康
|
猛詳曇果竺大力。皆善方言。終漢世譯經
|
凡三百餘部。
|
(丙辰) 詔刻五經文字。立于太學門外。
|
(戊午) 改光和。
|
(八 甲子 四八) 改中平○道始黃巾作叛
|
(初鉅鹿張角假術治病謀反。
|
自稱大賢良師。又稱黃天。不數年結三十六萬
|
人。皆著黃巾。以甲子年同起殺人。建安癸未
|
焚燎郡縣。內
|
外太恐。舉左中郎將皇甫嵩討滅之張角病死。
|
斬其尸。二弟皆戰敗。俱斬而盡。傳首京師)
|
。
|
(戊辰) ○(綦稠自稱天子起兵作亂)。
|
(己巳) ○(益州黃巾馬相自稱天子○黃巾
|
賊起。鬻獄賣官。宦者卜常侍弄權。天下大亂
|
)。
|
洪農王辯(靈帝子即位。改元光熹○袁術收
|
閹人無少長斬之。又改昭寧。太原牧董卓入朝
|
。
|
因廢帝為洪農王。尋又殺之。立陳留王為少
|
帝矣)在位一百七十日。
|
(九 庚午) 獻帝協改初平(靈帝中子。昭
|
寧九年九月。董卓廢皇子辯立之。九歲即位)
|
在
|
位三十年(董卓自稱太師。劫土遷都長安。三
|
年王允呂布共誅卓滅其族矣)。
|
(十 癸酉) 帝初平中。牟子未詳名字。世稱牟子。既
|
修經傳諸子。書無大小靡不好之。雖不樂
|
兵法。然猶讀焉。雖讀神仙不死之書。抑而
|
不信。以為虛誕。會靈帝崩後天下擾亂。獨
|
交州差安。北方異人咸來在焉。多為神仙
|
辟穀長生之術。牟子常以五經難之。道家
|
術士莫敢對焉。先是牟子將母辟世。年二
|
十六。歸蒼梧娶妻。太守聞其守學。謁請署
|
吏。時年方盛志精於學。又見世亂無仕宦
|
意。竟不就。是時州郡相疑隔塞不通。太守
|
以其博學多識。使致敬荊州。牟子以為榮
|
爵易讓使命難辭。會牧弟豫章太守為中
|
郎將笮融所殺。牧遣騎都尉劉彥將兵赴
|
之。恐外界相疑兵不得進。乃謂牟子曰。弟
|
為逆賊所害。骨肉之痛憤發肝心。嘗遣劉
|
都尉行。恐界外疑難行人不通。君文武兼
|
備有專對才。今欲相屈之零陵桂陽假塗
|
於通路何如。牟子重違其意諾之。適其母
|
卒。遂不果行。久之歎曰。老子絕聖棄智修
|
身保真。萬物不干其志。天下不易其樂。天
|
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故可貴也。於是銳
|
志於佛道兼研老子五千文。舍玄妙為酒
|
漿。翫五經為琴篁。世俗之徒多非之者。以
|
為背五經而向異道。欲爭則非道。欲默則
|
不能。遂以筆墨之間。略引聖賢之言證解
|
之。名曰牟子理惑云。
|
問曰。何以正言佛。佛為何謂乎。牟子曰。佛
|
者覺也。猶名三皇神五帝聖也。佛乃道德
|
之元祖。神明之宗緒。佛之言覺者。恍惚變
|
化分身散體。或存或亡。能小能大。能圓能
|
方。能老能少。能隱能彰。蹈火不燒履刃不
|
傷。在污不染在禍無殃。不行而到。無作而
|
光。故號為佛也。
|
問曰。何謂之為道。道何類也。牟子曰。道之
|
言導也。導人致於無為。牽之無前引之無
|
後。舉之無上抑之無下。視之無形聽之無
|
聲。四表為大蜿蜒其外。毫釐為細間關其
|
內。故謂之道。
|
問曰。孔子以五經為道教。可拱而誦履而
|
行之。今子說道虛無恍惚。不見其意不指
|
其事。何與聖人言異乎。牟子曰。不可以所
|
習為重所希為輕。惑於外類失於中情。立
|
事不失道德。猶調絃不失宮商。天道法四
|
時。人道法五常。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
|
生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
|
道。道之為物。居家可以事親。宰國可以治
|
民。獨立可以治身。履而行之充乎天地。廢
|
而不用消而不離。子不解之。何異之有乎。
|
問曰。夫至實不華至辭不飾。言約而至者
|
麗。事寡而達者明。故珠玉少而貴瓦礫多
|
而賤。聖人制七經之本。不過三萬言。眾事
|
備焉。今佛經卷以萬計言以億數。非一人
|
力所能堪也。僕以為煩而不要矣。牟子曰。
|
江海所以異於行潦者。以其深廣也。五嶽
|
所以別於丘陵者。以其高大也。若高不絕
|
山阜。跛羊凌其巔。深不絕涓流。孺子浴其
|
淵。麒麟不處苑囿之中。吞舟之魚不遊數
|
仞之溪。剖三寸之蚌。求明月之珠。探枳棘
|
之巢。求鳳凰之雛。必難獲也。何者小不能
|
容大也。佛經前說億載之事。卻道萬世之
|
要。太素未起太始未生。乾坤肇興。其微不
|
可握。其纖不可入。佛悉彌綸其廣大之外。
|
剖析其窈妙之內。靡不紀之。故其經卷以
|
萬計言以億數。多多益具眾眾益富。何不
|
要之有。雖非一人所堪。譬若臨河飲水。飽
|
而自足。焉知其餘哉。問曰。佛經眾多。欲得
|
其要而棄其餘。直說其實而除其華。牟子
|
曰否。夫日月俱明各有所照。二十八宿各
|
有所主。百藥並生各有所愈。狐裘備寒。絺
|
綌御暑。舟輿異路俱致行旅。孔子不以五
|
經之備。復作春秋孝經者。欲博道術恣人
|
意耳。佛經雖多。其歸為一也。猶七典雖異。
|
其貴道德仁義亦一也。孝所以說多者。隨
|
人行而與之。若子張子游俱問一孝。而仲
|
尼答之各異。攻其短也。何棄之有哉。
|
問曰。佛道至尊至大。堯舜周孔曷不修之
|
乎。七經之中不見其辭。子既耽詩書悅禮
|
樂。奚為復好佛道喜異術。豈能踰經傳美
|
聖業哉。竊為吾子不取也。牟子曰。書不必
|
孔丘之言。藥不必扁鵲之方。合義者從。愈
|
病者良。君子博取眾善以輔其身。子貢云。
|
夫子何常師之有乎。堯事尹壽。舜事務成。
|
旦學呂望。丘學老聃。亦俱不見於七經也。
|
四師雖聖。比之於佛。猶白鹿之與麒麟。燕
|
鳥之與鳳凰也。堯舜周孔。且猶與之。況佛
|
身相好變化神力無方。焉能舍而不學乎。
|
五經事義或有所闕。佛不見記何足怪疑
|
哉。
|
問曰。云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何其異
|
於人之甚也。殆富耳之語。非實之云也。牟
|
子曰。諺云。少所見多所怪。睹馲駝言馬腫
|
背。堯眉八彩。舜目重瞳。皋陶鳥啄。文王
|
四乳。禹耳三漏。周公背僂。伏羲龍鼻。仲尼
|
反宇。老子日角目玄鼻有雙柱手把十文
|
足蹈二五此非異於人乎。佛之相好奚疑
|
哉。
|
問曰。孝經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
|
傷。曾子臨沒。啟予手啟予足。今沙門剃頭。
|
何其違聖人之語。不合孝子之道也。吾子
|
常好論是非平曲直。而反善之乎。牟子曰。
|
夫訕聖賢不仁。平不中不智也。不仁不智
|
何以樹德。德將不樹頑嚚之儔也。論何容
|
易乎。昔齊人乘船渡江。其父墮水。其子攘
|
臂捽頭顛倒。使水從口出。而父命得甦。
|
夫捽頭顛倒不孝莫大。然以全父之身。若
|
拱手修孝子之常。父命絕於水矣。孔子曰。
|
可與適道。未可與權。所謂時宜施者也。且
|
孝經曰。先王有至德要道。而泰伯斷髮文
|
身。自從吳越之俗。違於身體髮膚之義。然
|
孔子稱之。其可謂至德矣。仲尼不以其斷
|
髮毀之也。由是而觀。苟有大德不拘於少。
|
沙門捐家財棄妻子不聽音視色。可謂讓
|
之至也。何違聖語不合孝乎。豫讓吞炭漆
|
身。聶政皮面自刑。伯姬蹈火。高行截容。君
|
子為勇而死義。不聞譏其毀沒也。沙門剃
|
除鬚髮。而比之於四人。不已遠乎。
|
問曰。夫福莫踰於繼嗣。不孝莫過於無後。
|
沙門棄妻子捐貨財終身不娶。何違其福
|
孝之行也。自苦而無奇。自拯而無異矣。牟
|
子曰。夫長左者必短右。大前者必狹後。孟
|
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
|
妻子財物世之餘也。清躬無為道之妙也。
|
老子曰。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又曰。觀
|
三代之遺風。覽乎儒墨之道術。誦詩書修
|
禮節。崇仁義視清潔。鄉人傳業名譽洋溢。
|
此中士所施行。恬惔者所不恤。故前有隋
|
珠後有虓虎。見之走而不敢取何也。先其
|
命而後其利也。許由栖巢木。夷齊餓首陽。
|
聖孔稱其賢曰。求仁得仁者也。不聞譏其
|
無後無貨也。沙門修道德。以易遊世之樂
|
反淑賢以貸妻子之歡。是不為奇孰與為
|
奇。是不為異孰與為異哉。
|
問曰。黃帝垂衣裳製服飾。箕子陳洪範。貌
|
為五事首。孔子作孝經。服為三德始。又曰。
|
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原憲雖貧不離華冠。
|
子路遇難不忘結纓。今沙門剃頭髮被赤
|
布。見人無跪起之禮儀。無盤旋之容正。何
|
其違貌服之制。乖搢紳之飾也。牟子曰。老
|
子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
|
以無德。三皇之時。食肉衣皮巢居穴處。以
|
崇質朴。豈復須章甫之冠。曲裘之飾哉。然
|
其人稱有德而敦龐。正信而無為。沙門之
|
行有似之矣。或曰。如子之言。則黃帝堯舜
|
周孔之儔。棄而不足法也。牟子曰。夫見博
|
則不迷。聽聰則不惑。堯舜周孔修世事也。
|
佛與老子無為志也。仲尼栖栖七十餘國。
|
許由聞禪洗耳於淵。君子之道。或出或處。
|
或默或語。不溢其情。不淫其性。故其道為
|
貴。在乎所用。何棄之有乎。
|
問曰。佛道言。人死當更復生。僕不信此言
|
之審也。牟子曰。人臨死其家上屋呼之。死
|
已復呼誰。或曰。呼其魂魄。牟子曰。神還則
|
生。不還則神何之乎。曰成鬼神。牟子曰。是
|
也。魂神固不滅矣。但身自朽爛耳。身譬如
|
五穀之根葉。魂神如五穀之種實。根葉生
|
必當死。種實豈有終已。得道身滅耳。老子
|
曰。吾有大患。以吾有身也。若吾無身。吾
|
有何患。又曰。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或
|
曰。為道亦死。不為道亦死。有以異乎。牟子
|
曰。所謂無一日之善。而問終身之譽者也。
|
有道雖死神歸福堂。為惡既死神當其殃。
|
愚夫闇於成事。賢智預於未萌。道與不道
|
如金比草。禍之與福如白方黑。焉得不異。
|
而言何易乎。
|
問曰。孔子云。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
|
焉知死。此聖人之所紀也。今佛家輒說生
|
死之事鬼神之務。此殆非聖哲之語也。夫
|
履道者當虛無淡泊歸志賀朴。何為乃道
|
生死以亂志。說鬼神之餘事乎。牟子曰。若
|
子之言。所謂見外而未識內者也。孔子疾。
|
子路不問本末。以此抑之耳。孝經曰。為之
|
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又曰。
|
生事愛敬死事哀戚。豈不教人事鬼神知
|
生死哉。周公為武王請命曰。旦多才多藝
|
能事鬼神。夫何為也佛經所說生死之趣。
|
非此 乎。老子曰。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
|
身不殆。又曰。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
|
此道生死之所趣。吉凶之所住。至道之要。
|
實貴寂寞。佛家豈好言乎。來問不得不對
|
耳。鐘鼓豈有自鳴者。桴加而有聲矣。
|
問曰。孔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
|
也。孟子譏陳相更學許行之術曰。吾聞用
|
夏變夷。未聞用夷變夏者也。吾子弱冠學
|
堯舜周孔之道。而今舍之更學夷狄之術。
|
不已惑乎。牟子曰。此吾未解大道時之餘
|
語耳。若子可謂見禮制之華。而闇道德之
|
實。闚炬燭之明。未睹天庭之日也。孔子所
|
言矯世法矣。孟軻所云疾專一耳。昔孔子
|
欲居九夷。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及仲尼
|
不容於魯衛。孟軻不用於齊梁。豈復仕於
|
夷狄乎。禹出西羌而聖哲。瞽叟生舜而頑
|
嚚。由余產狄國而霸秦。管蔡自河洛而流
|
言。傳曰。北辰之星。在天之中。在人之北。
|
以此觀之。漢地未必為天中也。佛經所說
|
上下周極。含血之類物皆屬佛焉。是以吾
|
復尊而學之。何為當含堯舜周孔之道。金
|
玉不相傷。隋璧不相妨。謂人為惑。特自惑
|
乎。
|
問曰。孔子稱。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
|
也寧固。御孫曰。儉者德之共。侈者惡之大
|
也。今佛家以空財布施為名。盡貨與人為
|
貴。豈有福哉。牟子曰。彼一時也。此一時
|
也。仲尼之言疾奢而無禮。御孫之論刺莊
|
公之刻桶。非禁布施也。舜耕歷山恩不及
|
州里。太公屠牛惠不逮妻子。及其見用。恩
|
流八荒惠施四海。饒財多貨貴其能與。貧
|
困屢空貴其履道。許由不貪四海。伯夷不
|
甘其國。虞卿捐萬戶之封。救窮人之急。各
|
其志也。僖負羈以盤 之惠。全其所居之
|
閭。宣孟以一飯之故。活其不貲之軀。陰施
|
出於不意。陽報皎如白日。況傾家財發善
|
意。其功德巍巍如嵩泰。悠悠如江海矣。懷
|
善者應之以祚。挾惡者報之以殃。未有種
|
稻而得麥。施禍而獲福者也。
|
問曰。人之處世。莫不好富貴而惡貧賤。樂
|
歡逸而憚勞倦。黃帝養性以五肴為上。孔
|
子食不厭精鱠不厭細。今沙門被赤布。日
|
一食閉六情自畢於世。若茲何聊之有。牟
|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不以其道得之
|
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不以其道得
|
之不去也。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
|
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
|
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聖人為腹不為
|
目。此言豈虛哉。柳下惠不以三公之位易
|
其介。段干木不以其身易魏文之富。許由
|
巢父栖木而居。自謂安於帝宇。夷齊餓于
|
首陽。自謂飽於文武。蓋各得其志而已。何
|
不聊之有乎。
|
問曰。若佛經深妙靡麗。子胡不談之於朝
|
廷。論之於君父。修之於閨門。接之於朋友。
|
何復學經傳讀諸子乎。牟子曰。子未達其
|
源而問其流也。夫陳俎豆於壘門。建旌旗
|
於朝堂。衣狐裘以當蕤賓。被絺綌以御黃
|
鍾。非不麗也。乖其處非其時也。故持孔子
|
之術入商鞅之門。齎孟軻之說詣蘇張之
|
庭。功無分寸過有丈尺矣。老子曰。上士聞
|
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
|
道而大笑之。吾懼大笑。故不為談也。渴不
|
必待江河而飲。井泉之水何所不飽。是以
|
復治經傳耳。問曰。老子云。智者不言。言者
|
不智。又曰。大辯若訥大巧若拙。君子恥其
|
言過行。設沙門有至道。奚不坐而行之。何
|
復談是非論曲直乎。僕以為此德行之賤
|
也。牟子曰。來春當大饑今秋不食。黃鍾應
|
寒蕤賓重裘。備預雖早不免於愚。老子所
|
云。謂得道者耳。未得道者何知之有乎。大
|
道一言而天下悅。豈非大辨。老子不云何。
|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身既退矣。又何言
|
哉。今之沙門未及得道。何得不言。老氏亦
|
猶言也。如其無言五千何述焉。若知而不
|
言可也。既不能知。又不能言愚人也。故能
|
言不能行。國之師也。能行不能言。國之用
|
也。能行能言。國之寶也。三品各有所施。何
|
德之賤乎。唯不能言。又不能行。是賤也。
|
問曰。如子之言。徒當學辨達修言論。豈復
|
治情性履道德乎。牟子曰。何難悟之甚乎。
|
夫言語談論各有時也。蘧瑗曰。國有道則
|
直。國無道則卷而懷之。寧武子曰。國有道
|
則智。國無道則愚。孔子曰。可與言而不與
|
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言失言。故智愚自
|
有時。談論各有意。何為當言論而不行哉。
|
問曰。云佛道至尊至快無為淡泊。世人學
|
士多譏毀之。云其辭說廓落難用虛無難
|
信何也。牟子曰。至味不合於眾口。大音不
|
比於眾耳。作咸池設大童發簫韶詠九成。
|
莫之和也。張鄭衛之絃。歌時俗之音。必不
|
期而柎手也。故宋玉云。客歌於郢為下俚
|
之曲。和者千人。引商激角。眾莫之應。此
|
皆悅邪聲不曉於大度者也。韓非以管闚
|
之見而謗堯舜。接輿以毛釐之分而刺仲
|
尼。皆耽小而忽大者也。夫聞清商而謂之
|
角。非彈絃之過。聽者之不聰矣。見和璧而
|
名之石。非璧之賤也。視者之不明矣。神蛇
|
能斷而復續。不能使人不斷也。靈龜發夢
|
於宋元。不能免豫且之網。大道無為非俗
|
所見。不為譽者貴。不為毀者賤。用不用自
|
天也。行不行乃時也。信不信其命也。
|
問曰。吾子以經傳理佛之說。其辭富而義
|
顯。其文熾而說美。得無非真誠是子之辯
|
也。牟子曰。吾非辯也。見博故不惑耳。問
|
曰。見博其有術乎。牟子曰。由佛經也。吾未
|
解佛經之時。惑甚於子。雖誦五經適以為
|
華未成實矣。吾既睹佛經之說。覽老子之
|
要。守恬淡之性。觀無為之行。還視世事猶
|
臨天井而窺谿谷。登嵩岱而見丘垤矣。五
|
經則五味。佛道則五穀矣。吾自聞道以來。
|
如開雲見白日。炬火入冥室焉。
|
問曰。子以經傳之辭華麗之說。褒讚佛行
|
稱譽其德。高者陵青雲。廣者踰地圻。得
|
無踰其本過其實乎。而僕譏刺頗得疹中
|
而其病也。牟子曰。吁吾之所褒。猶以塵埃
|
附嵩岱。收朝露投江海。子之所謗。猶握瓢
|
觚欲減江海。操耕耒欲損崑崙。側一拳以
|
翳日光。舉土塊以塞河衝。吾所褒不能使
|
佛高。子之毀不能令其下也。
|
論曰。牟子理惑三十有七篇。梁僧祐律
|
師載之宏明集。可謂所從來遠矣。觀其
|
崇德辨惑閒邪御侮。發揮大教之耿光。
|
蓋閎覽博物之君子也。當是時。吾佛法
|
源濫觴之初。凡西域沙門至中國者。由
|
騰蘭而下不過十人。所新出經三百餘
|
卷。俱小乘教。若微妙大乘諸經。皆所未
|
至。牟子乃能玄鑑穎悟契佛心宗。得法
|
味若是之深。比夫漢末禰衡陳元龍孔北
|
海諸公。虛負奇資終於不聞道。不過為
|
一俗士而死矣。然則牟子賢矣哉。惜其
|
書不能備載。聊取二十篇輔成通論。大
|
抵世之惑也者。雖世尊在世。尚莫能
|
無。矧今去聖逾二千載。欲天下之廓廓
|
皆正信。其可得哉。雖然是書正不可不
|
以垂世也。
|
(十一) 漢書西域傳。史官范曄論曰。西域風土
|
之載前史未聞也。張騫懷致遠之略。班超
|
奮封侯之志。終能立功西遐羈服外域。自
|
兵威之所肅服。財賂之所懷誘。莫不獻方
|
奇納愛質。露頂肘行東向而朝天子。故設
|
戊巳之官分任其事。建都護之帥總領其
|
權。其後甘英乃抵條支。而歷安息臨海以
|
望大秦。拒五門陽關四萬餘里。靡不周盡
|
焉。若其境俗性習之優薄。產載物類之區
|
品。川河障嶺之基源。氣節涼暑之通隔。梯
|
山棧谷繩行沙渡之道。身熱首痛風災鬼
|
難之域。莫不備寫情形審求根實。至於佛
|
道神化。興自身毒。而二漢方志莫有稱焉。
|
張騫但著地多暑濕乘象而戰。班超雖列
|
其奉浮圖不殺伐。而精文善法導達之功。
|
靡所傳述。予聞之說也。其國則殷乎中土。
|
玉燭和氣靈聖之所降集。賢懿之所挺生。
|
神跡詭異則理絕人區。感驗明顯則事出
|
天外。而騫超無聞者。豈非道祕往運數開
|
叔葉乎。不然何誣異之甚也。漢自楚王英
|
始盛齋戒之祀。桓帝又修華蓋之飾。將微
|
義未譯而但神明之耶。詳其清心釋累之
|
訓。空有兼遣之宗。道書之流也。且好仁惡
|
殺蠲救崇善。所以賢達君子多愛其法焉。
|
然好大不經奇譎無已。雖鄒衍談夭之
|
辯。莊周蝸角之論。尚未足以概其萬一。又
|
精靈起滅因報相尋。若曉而昧者。故通人
|
多惑焉。蓋導俗無方適物異會。取諸同歸
|
措夫疑說。則大道通矣。曄字蔚宗。生晉末
|
仕於宋。凡史籍議論釋氏。自曄而始。
|
(十二) 袁宏漢紀曰。永平十一年。浮屠者佛也。
|
西域天竺有佛道焉。佛者漢言覺。將覺悟
|
群生也。其教以修善慈心為主。不殺生專
|
務清淨。其精者號為沙門漢言息心。蓋息
|
意去欲而歸於無為也。又以為人死精神
|
不滅。隨復受形。生時所行善惡皆有報應。
|
故所貴行善修道。以鍊精神不已。以至無
|
為而得為佛也。佛身長一丈六尺。黃金色
|
項中佩日月光。變化無方無所不入。故能
|
化通萬物而大濟群生。初明帝夢見金人
|
長大項有日月光。以問群臣。或曰。西方有
|
神。其名曰佛。其形長大。因遣使天竺問其
|
道術。圖其形像而還。有經數千萬卷。以虛
|
無為宗。包羅精麤無所不統。善為宏闊遠
|
大之言。所求在一體之內。所明在視聽之
|
外。世俗之人。或以為虛誕。然歸於玄微。深
|
遠難得而測。故王公大人觀死生報應之
|
際。莫不矍然而自失焉。本朝東坡居士曰。
|
此殆中國始知有佛時語也。雖淺近大略
|
具足矣。野人得鹿。正爾煮食之耳。其後賣
|
與市人。遂入公庖中饌之百方。然鹿之所
|
以美。未有絲毫加於煮食時也。袁宏漢紀。
|
論佛世罕見全篇。東坡大全集所載。袁宏
|
論佛說。乃唐章瑰太子注漢書楚王英傳。
|
所引用漢紀者。當以此全篇為正云。
|
(甲戌) 改興平。
|
(乙亥) (穀一石二十五萬。麥與豆一石。
|
各二十萬錢)。
|
(丙子) 改建安。帝東歸洛。
|
(丁丑) (曹公遷都。許昌。以操為司空。
|
劉備為豫州牧)是年千歲寶掌和尚
|
至自西土。
|
(十三 戊寅) 沙門康猛竺大力。譯四諦及興起本行
|
等經。六部凡十一卷於洛陽。
|
(辛巳) (曹操與遠紹將顏良戰于官渡。為
|
關雲長走馬。入寨刺殺顏良)。
|
(己丑) (吳周瑜破曹公於赤壁矣)。
|
(十四) 第二十三祖鶴勒那者(勒那梵語。
|
鶴即華言。以尊者出世常感群鶴
|
戀慕故名)月氏國人也。姓婆羅門。父千勝。母
|
金光。以無子故禱于七佛金幢。即夢須彌
|
山頂一神童持金環云我來也。覺而有孕。
|
年七歲遊行聚落。睹民間淫祀。乃入廟叱
|
之曰。汝妄興禍福幻惑於人。歲費牲牢傷
|
害斯甚。言訖廟貌忽然而壞。由是鄉黨謂
|
之聖子。年二十二出家。三十遇摩拏羅尊
|
者付法眼藏。行化至中印度。彼國王名無
|
畏海。崇信佛道。尊者為說正法次。王忽見
|
二人緋素服拜尊者。王問曰。此何人也。師
|
曰。此是日月天子。吾昔曾為說法。故來禮
|
耳。良久不見。唯聞異香。王曰。日月國土
|
總有多少。尊者曰。千釋迦佛所化世界。各
|
有迷盧日月。我若廣說即不能盡。王聞忻
|
然。時尊者演無上道度有緣眾。以上足龍
|
子早夭。有兄師子。博通彊記。事婆羅門。厥
|
師既逝弟復云亡。乃歸依于尊者。而問曰。
|
我欲求道。當何用心。尊者曰。汝欲求道無
|
所用心。曰既無用心誰作佛事。尊者曰。汝
|
若有用即非功德。汝若無作即是佛事。經
|
云。我所作功德而無我所故。師子聞是言
|
已。即入佛惠。時尊者忽指東北問云。是何
|
氣象。師子曰。我見氣如白虹貫乎天地。
|
復有黑氣五道橫 其中。尊者曰。其兆云
|
何。曰莫可知矣。尊者曰。吾滅後五十年。
|
此天竺國當有難起嬰在汝身。吾將滅矣。
|
今以法眼付囑於汝。善自護持。乃說偈曰。
|
認得心性時。可說不思議。了了無可得。得
|
時不說知。師子比丘聞偈欣愜。然未曉將
|
罹何難。尊者乃密示之。言訖現十八變而
|
歸寂。闍維畢分舍利各欲興塔。尊者復現
|
空中而說偈曰。一法一切法一切一法攝。
|
吾身非有無。何分一切塔。大眾聞偈遂不
|
復分。就馱都之場而建塔焉。即後漢獻帝
|
二十年己丑歲也。
|
(十五 丙申) ○道始作靈寶(張陵客蜀。
|
居鵠鳴山作此經。又造章醮道書二十四卷。以
|
惑百
|
姓。陵傳子衡。衡傳子魯。自號三師。結寇謀
|
叛。後曹操入蜀率眾降之。黃衣始滅。三張鬼
|
法自茲始)。
|
(己亥) ○(正月魏王曹公薨。子丕襲位。
|
三月改建康。十月帝禪位于丕國號魏。改元黃
|
初。封帝為山陽公。
|
四子俱列侯。青龍三年山陽公方崩。壽五十四
|
。以漢天子禮葬于禪陵)。
|
東漢十二君。一百九十五年。
|
三國(蜀吳附魏年紀)魏(五主王土德姓
|
曹氏都于鄴)雷氏曰(魏武文明齊芳高貴
|
陳留歸晉。五主四八)。
|
(十六 庚子) 武帝操(字孟德。沛國譙人
|
也。漢相國參之後。為漢相破黃巾定天下。自
|
撰兵書三十卷。又
|
注孫子兵法。漢封魏王。壽六十六薨。葬洛陽高陵)諡。
|
太祖武皇帝
|
文帝丕(字子桓。武帝子。受漢禪即位。丁
|
未五月崩嘉福殿。壽四十歲。葬于首陵)改黃
|
初。治七年。
|
(十七 辛丑) 蜀(姓劉氏二主都于蜀)雷
|
氏曰(蜀唯二主四十四年)。
|
先主備(字玄德。涿群人也。漢景帝孫。中
|
山靖王勝之後。三顧茅廬。舉諸葛亮孔明為謀
|
相。關羽張
|
飛為將。立蜀三年崩永安宮。葬惠陵。壽六十三歲)。
|
諡曰昭烈大帝(改年章武)吳(姓孫氏都金
|
陵)雷氏曰(權亮休浩四主六二)。
|
(十八 壬寅) 大帝權(字仲謀漢將軍堅之
|
子。蓋孫武子之後。吳郡富春人。黃龍元年春
|
即正位于南郊。遷
|
都建業。太元二年改神鳳。夏四月薨壽七十一。葬蔣陵)。
|
諡大帝(改年黃武)治三十一年。
|
論曰。自漢以來天下一統。建安之後鼎峙
|
始分。袁曹競逐於中原。劉孫分鹿於江峽。
|
五嶽塵擁九牧雲屯。或二祀而啟帝圖。或
|
三分而陳霸業。故使魏祖挾天子而令諸
|
侯。劉宗馮劍閣而規雍 。孫氏英略高枕
|
長江。橫武爪牙。臥龍威力。別據一域吞噬
|
為心。各跨疆場牙嚴關塞。廣延俊乂以佐
|
股肱。厚禮賢能賓為國寶。良匠妙法復此
|
徂來。僧會適吳。舍利耀靈於江左。迦羅游
|
魏。禁律刱啟於洛都。歸戒自此大行。圖
|
塔由斯特立。譯人隨俗仍彼方言。出經逐
|
時便題名目。故有吳品蜀晉耀焉。重疊再
|
翻由此而始。派流失譯良在於茲。且三國
|
峙居。夫何西蜀一都。獨無於代錄。今大吳
|
次紀。而以魏朝道俗具列于左方云。
|
(甲辰) 蜀後主禪(字公嗣。先主子。改元
|
建興。在位四十一年。崩于洛矣。魏青龍二年
|
。武侯
|
卒。景元四年降于魏。蜀遂滅矣)。
|
(十九) 沙門維祇難(此云障礙)天竺國人。同沙門竺律
|
炎至武昌郡。譯經二部。及祇難卒。律炎復
|
於揚都譯經三部凡三卷。時優婆塞支謙
|
者字恭明。月氏國人。初遊洛邑。受業于支
|
亮。亮字紀明。受業于支讖。世稱天下博知
|
不出三支。謙博覽經籍為人細長黑瘦。眼
|
多白而睛黃。時人語曰。支郎眼中黃。身雖
|
細是智囊。及辟地歸吳。主見而大悅。拜為
|
博士。譯經一百二十九部。一百五十二卷。
|
(二十 丁未) 明帝叡。改太和(字元仲。
|
聰悟能文文之子也。景初三年庚申崩嘉福殿。
|
壽三
|
十六。葬于高平陵)在位十三年。
|
(二十一) 陳思王曹植者。字子建。武帝中子。十
|
歲誦詩書十餘萬言。善屬文。太祖見而異
|
之曰。汝倩人耶。植曰。言出成論下筆成章。
|
顧面試。奈何倩人乎。及長於世間藝術無
|
不精練。邯鄲淳見而駭嘆。稱為天人。植每
|
讀佛經。留連嗟玩以為至道之宗極。轉讀
|
七聲升降曲折之響。世皆諷而則之。游魚
|
山聞有聲特異清颺哀婉。因倣其聲為梵
|
囋。今法事中有魚山梵。即其遺奏也。始
|
魏武欲立為嗣。植荒酒自穢。以故得免。文
|
帝頗嫉其才。抑而不用。嘗求自試。帝不允。
|
既而十一年中。三徙其藩。植滋不得志而
|
薨。年三十一。初植登魚山臨東阿。喟然有
|
終焉志。遂營墓遺誡其子令薄葬。植在日
|
不甚信黃老。著辨道論見意。今載藏經中
|
弘明集。
|
(己酉) 吳稱帝遷建業。改元黃龍。
|
(壬子) 吳改嘉禾。
|
(癸丑) 改青龍。
|
(丁巳) 改景初。建丑為正月。
|
(戊午) 蜀改延熙○吳改赤烏。
|
(二十二 庚申) 齊王芳。改元始(字蘭卿
|
。明帝無子。養秦王詢。宮省事祕人皆不知。
|
年
|
八歲承魏祚。至嘉平六年。為司馬懿廢之)治十三年。
|
(二十三 辛酉) 康僧會至吳。按吳書。赤烏四年有康
|
居國大丞相子姓康名僧會。棄俗歸緇。以
|
遊化為任。行至建康營立茅茨。設像行道。
|
吳人初見謂為妖異。有司奏聞。主欲幽之。
|
詔至問狀。會進曰。如來大師化已千年。
|
然靈骨舍利神應無方。昔阿育王奉之為
|
八萬四千塔。此其遺化也。權以為誇己曰。
|
舍利可得當為塔之。苟無驗則國有常刑。
|
會假請七日。謂其屬曰。大法廢興在此一
|
舉。當加意洗心潔齋懇求。至期無驗。乃展
|
二七又無應。權趣烹之。會默念。佛名真慈。
|
夫豈違我哉。更請展期以死祈之又七日。
|
眾懼無天色。五鼓矣聞鏗然有聲。起視缾
|
中五色錯發。大呼曰。果吾願矣。黎明進之。
|
權與公卿聚觀歎曰。希世之瑞也。會又言。
|
舍利威神一切世間無能壞者。權使力士
|
槌之。砧碎而光明自若。於是建塔度人立
|
寺。以其所名佛陀里。寺曰建初。奉會居
|
焉。
|
(二十四) 闞澤字德潤。會稽山陰人也。家世為
|
農。澤好學。居貧無資。常為人傭書自給。所
|
寫既畢即能誦。由是博覽群籍。虞翻見而
|
稱之曰。闞生矯傑。仲舒子雲流也。仕吳官
|
太子太傅。僧會入吳。吳主因問澤曰。漢明
|
何年佛教入中國。何緣不及東方。澤曰。永
|
平十一年佛法初至。計今赤烏四年。則一百
|
七十年矣。永平十四年。五嶽道士褚善信
|
等乞與西僧角法。於是善信負妄而死。其
|
徒以尸歸葬南嶽。凡中國人例不許出家。
|
無人流布。加之罹亂歲深方至本國。吳主
|
曰。孔子制述典訓教化來業。老莊修身自
|
玩。放蕩山林歸心澹泊。何事佛為。澤曰。孔
|
老二教法天制用。不敢違天。佛教諸天奉
|
行。不敢違佛。以此言之。優劣可見也(出宗炳明
|
佛論)。
|
(二十五 甲子丁卯 四九) 第二十四祖師
|
子比丘者。中印度人
|
也。姓婆羅門。得法遊方至罽賓國。
|
有波利迦者。本習禪觀。故有禪定知見執
|
相捨相不語之五眾。尊者詰而化之。四眾
|
皆默然心服。唯禪定師達磨達者。聞四眾
|
被責憤悱而來。尊者曰。仁者習定何當來
|
此。既至于此胡云習定。曰我雖來此心亦
|
不亂。定隨人習。豈在處所。祖曰。仁者既
|
來。其習亦至。既無處所豈在人習。曰定
|
習人故非人習定。我雖來此其定常習。祖
|
曰。人非習定定習人故。當自來時其定誰
|
習。彼曰。如淨明珠內外無翳。定若通達必
|
當如此。祖曰。定若通達一似明珠。今見仁
|
者非珠之徒。彼曰。其珠明徹內外悉定。我
|
心不亂猶若此淨。祖曰。其珠無內外。仁者
|
何能定。穢物非動搖。此定不是淨。達磨達
|
蒙師開悟心地朗然。尊者既攝五眾名聞
|
遐邇。方求法嗣遇一長者。引其子問尊者
|
曰。此子名斯多。當生便拳左手。今既長
|
矣。而終未舒。願尊者示其宿因。尊者睹之。
|
即以手接曰。可還我珠。童子遽開手奉珠。
|
眾皆驚異。祖曰。吾前報為僧。有童子名婆
|
舍。吾嘗赴西海齋。受嚫珠付之。今還吾珠。
|
理固然矣。長者遂舍其子出家。祖與受具。
|
以前緣故名婆舍斯多。祖即謂曰。吾師密
|
有懸記。罹難非久。如來正法眼藏今轉付
|
汝。汝應保護普潤來際。偈曰。正說知見時。
|
知見俱是心。當心即知見。知見即于今。尊
|
者說偈已。以僧伽梨衣密付斯多。俾之他
|
國隨機淹化。斯多受教直抵南天。當魏
|
齊王芳元始八年丁卯歲也。尊者以難不可
|
苟免。獨留罽賓。時本國有外道二人。一名
|
摩目多。二名都落遮。學諸幻法欲共謀亂。
|
乃盜為釋子形像潛入王宮。且曰。不成即
|
罪歸佛子。妖既自作禍亦旋踵。事既敗。王
|
果怒曰。吾素歸心三寶。何乃構害一至于
|
斯。即命破毀伽藍祛除釋眾。復自秉劍至
|
尊者所。問曰。師得蘊空否。尊者曰。已得蘊
|
空。曰離生死否。曰已離生死。王曰。既離
|
生死可施我頭。祖曰。身非我有何吝於頭。
|
王即揮劍斷尊者首。涌白乳高數尺。王之
|
右臂旋亦墮地。七日而終。太子光首歎曰。
|
我父何故自取其禍。時有象白山仙人者。
|
深明因果。即為光首廣宣宿因解其疑網
|
(事具聖胄集及寶林傳中)遂以師子尊者報體。而建塔焉。
|
尊者付婆舍斯多心法信衣為正嗣。外傍
|
出達磨達四世二十二師。祖罹難時。乃在
|
魏高貴鄉公己卯歲也。
|
(二十六 己巳) 改嘉平。
|
(庚午) 嘉平二年。西竺曇摩迦羅及婆芬陀至
|
洛陽。與康僧顗等翻譯眾經。四分律鈔云。
|
自漢以來法流濫觴。比丘特剪髮而已。未
|
有律儀。供會齋懺事同祠祀。至曹魏之初。
|
一同漢式。迨嘉平間。天竺曇摩迦羅(此云四時)及
|
梵僧曇無德。康僧藏師地梨茶耶。乃阿瑜
|
闍第九世弟子也。藏承其後妙善律宗。准
|
用十僧大行佛制。而以戒心為日用。立羯
|
磨受具。中夏戒律之始也。
|
(辛未) 吳改太元。
|
世尊示滅一千二百年矣。
|
(壬申) 吳王亮(字子明。權之少子。十歲
|
即位。改元建興。治七年。後孫綝黜亮為會稽
|
王。立兄孫休)。
|
(二十七 甲戌) 高貴鄉公髦(字士彥。文
|
帝孫。東海定王霖子。己卯為司馬昭弒之。壽
|
二十)。
|
改正元。治六年。
|
吳改五鳳。
|
(丙子) 改甘露○吳改太平。
|
(戊寅) 蜀改景耀。
|
吳王休(字子烈。權第六子。孫綝廢亮立之
|
。改永安元年。治六年。壽三十崩)。
|
(二十八 己卯) 罽賓國賊。竊釋子形服作亂。王怒以
|
為釋子不知恩。遂毀伽藍罷釋氏。二十四
|
祖師子尊者遇害而寂。
|
(二十九 庚辰) 陳留王奐。改景元(武帝
|
孫。燕王宇之子。是年六月大將軍司馬師。弒
|
其君高貴鄉公。復立常道鄉公。即奐也。是為
|
元帝。咸熙二年二月讓位晉王。晉王固辭。八
|
月薨。孫晉炎繼
|
其位。帝又讓之。炎受而立之。是為西晉矣)治五年。
|
(三十 辛巳) 沙門朱士衡。於洛講道行般若經。義有
|
闕文發足于闐求正本。漢地講經自此而
|
始。
|
(癸未) 蜀改炎興。魏鄧艾兵至。後主出降國亡
|
右蜀漢二主。四十三年(而魏併之)。
|
(甲申) 魏咸熙元。
|
吳王皓(字元宗。孫和之子。初號明主。後
|
恣淫虐。嘗燒鋸斷人頭。或剝人面皮鑿人眼睛
|
。在位十
|
七年。死於洛陽。壽四十二。改元興)。
|
佛祖歷代通載卷第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