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僧羯磨卷下(出四分律)
|
|
西太原寺沙門懷素集
|
治人篇第十三
|
與呵責羯磨法(案律有二法。僧應與作呵責羯
|
磨。非法說法。法說非法。乃至說不說亦如
|
是。乃至舉羯磨亦如是。復有三事。僧應與作
|
呵責羯磨。謂破戒破見破威儀。乃至舉羯磨亦
|
如是。復有比丘。喜共
|
鬥諍共相罵詈。口出刀劍互求長短。若復有餘
|
比丘鬥諍。往彼勸助。是故令僧未有諍事便有
|
諍事。已有諍事而不
|
除滅。佛言。聽僧與作呵責白四集僧。集已為
|
作舉。作舉已。為作憶念。作憶念已。應與罪
|
。與罪已如是作)大
|
德僧聽。此某甲比丘。喜共鬥諍共相罵詈。口
|
出刀劍互求長短。彼自共鬥諍已。若復有餘
|
比丘鬥諍者。即復往彼勸言。汝等勉力莫不如
|
他。汝等多聞智慧。財富亦勝。多有知識。我等
|
當為汝作伴黨。令僧未有諍事而有諍事。已
|
有諍事而不除滅。若僧時到僧忍聽。僧為某
|
甲比丘。作呵責羯磨。若後復更鬥諍共相罵
|
詈者。眾僧當更增罪治。白如是。大德僧聽。此
|
某甲比丘。喜共鬥諍共相罵詈。口出刀劍互
|
求長短。彼自共鬥諍已。若復有餘比丘鬥諍
|
者。即復往彼勸言。汝等勉力莫不如他。汝等
|
智慧多聞。財富亦勝。多有知識。我等當為汝
|
作伴黨。令僧未有諍事而有諍事。已有諍事
|
而不除滅。僧為某甲比丘作呵責羯磨。誰諸
|
長老忍僧與某甲比丘作呵責羯磨。若後復
|
更鬥諍共相罵詈者眾僧當更增罪治。忍者
|
默然。誰不忍者說(三說)。僧已忍。為某甲比丘
|
作呵責羯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彼得
|
法已。修行七五之行。此七五行具如上明)。
|
解呵責羯磨法(若眾僧在小食上後食上。若說
|
法若布薩。被呵責羯磨人。正衣服脫革屣在
|
一面。住胡跪合掌白如是言)大德僧。受我懺悔。自今已去
|
自責心。止不復作(佛言。若隨順眾僧無所違
|
逆。求解呵責羯磨。聽解作白四羯磨。僧應
|
觀察。有五法不應為解。謂違上七五之行。有
|
五法應為解呵責。謂不違上七五之行。應至僧
|
中具儀作如是乞)
|
大德僧聽。我某甲比丘。僧與作呵責羯磨。我
|
今隨順眾僧。無所違逆。從僧乞解呵責羯磨。
|
願僧慈愍故。為我解呵責羯磨(三說僧應如是與法)大德
|
僧聽。某甲比丘。僧為作呵責羯磨。彼比丘隨
|
順眾僧。無所違逆。從僧乞解呵責羯磨。若僧
|
時到僧忍聽。解某甲比丘呵責羯磨。白如是。
|
大德僧聽。此某甲比丘。僧為作呵責羯磨。彼
|
比丘隨順眾僧。無所違逆。從僧乞解呵責羯
|
磨。誰諸長老忍僧為某甲比丘解呵責羯磨
|
者默然。誰不忍者說(三說)。僧已忍解某甲比丘呵
|
責羯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
與擯羯磨法(時有比丘。行惡行污他家。言惡
|
行者。自種花樹教他種等。言污家者。有四種
|
事。
|
一依家污家。二依利養污家。三依親友污家。
|
四依僧伽藍污家。此比丘行惡行污他家。見聞
|
皆具。佛言。聽僧為作擯
|
白四。此作及解文。如律明)。
|
與依止羯磨法(若比丘癡無所知。多犯眾罪。
|
共白衣雜住。而相親附。不順佛法。佛言。聽
|
僧為作依止白四。謂遣依止有德人住。不得稱
|
方國土等作。此作及解亦文如律)。
|
與遮不至白衣家羯磨法(白衣有五法。僧應為
|
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此人恭
|
敬父母沙門婆羅門。所應持者堅持不捨。比丘
|
有十法。僧應與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惡說罵
|
白衣家方便令白衣家
|
損減。作無利。作無住處。鬥亂白衣。於白衣
|
前謗佛法僧。在白衣前作下賤罵如法許白衣而
|
不實此作及差使送懺
|
懺解等。亦文如律)。
|
與不見罪舉羯磨法(時有比丘犯罪。餘比丘語
|
言。汝犯罪見不。答言不見。佛言。聽
|
僧與作不見罪舉白四。此作及解。亦如律)。
|
與不懺悔罪舉羯磨法(若有比丘犯罪。諸比丘
|
語言。汝有罪懺悔。答言不懺
|
悔。佛言。聽僧與作不懺悔罪舉白四。此作及
|
解。亦文如律)。
|
與不捨惡見舉羯磨法(若有比丘。如是惡見生
|
。作如是言。我知佛所說法。犯婬欲
|
非障道法。佛言。聽僧為作呵諫白四。諫法如
|
文。彼比丘僧與作呵諫。故不捨惡見。佛言。
|
與作不捨惡見舉白四。
|
此作及解。亦文如律)。
|
與狂癡羯磨法(有三種狂癡。一說戒時或憶或
|
不憶。或來或不來。二或憶而來。三或不憶
|
不來。是謂三種狂癡是。中下二不應與作。初
|
一應作白二羯磨。應如是與)大德僧聽。此某
|
甲比丘心亂狂癡。或憶說戒。或不憶說戒。或
|
來或不來。若僧時到僧忍聽。僧與某甲比丘
|
作心亂狂癡羯磨。或憶或不憶。或來或不來。
|
僧作羯磨說戒。白如是。大德僧聽。此某甲比
|
丘心亂狂癡。或憶說戒。或不憶說戒。或來或
|
不來。僧與某甲比丘作心亂狂癡羯磨。或憶
|
或不憶。或來或不來。作羯磨說戒。誰諸長老
|
忍。僧與某甲比丘作心亂狂癡或憶或不憶
|
或來或不來作羯磨說戒者默然。誰不忍者
|
說。僧已忍與某甲比丘作心亂狂癡或憶或
|
不憶或來或不來作羯磨竟。僧忍默然故。是
|
事如是持。
|
解狂癡羯磨法(若狂病止。應白二解。彼應具
|
儀作如是乞)大德僧聽。
|
我某甲比丘。先得狂癡病。說戒時。或憶或不
|
憶或來或不來。眾僧與我作狂癡病羯磨。作
|
已病還得止。今從眾僧。乞解狂癡羯磨(三說僧應
|
與法)大德僧聽。此某甲比丘。先得狂癡病。彼說
|
戒時。或憶或不憶。或來或不來。眾僧與作狂
|
癡病羯磨。與作羯磨已。狂癡病還得止。今從
|
眾僧乞解狂癡病羯磨。若僧時到僧忍聽。與
|
解狂癡病羯磨。白如是。大德僧聽。此某甲比
|
丘。先得狂癡病。彼說戒時。或憶或不憶。或
|
來或不來。眾僧與作狂癡病羯磨。與作羯磨
|
已。狂癡病還得止。今從眾僧乞解狂癡病羯
|
磨。誰諸長老忍僧與某甲比丘解狂癡病羯
|
磨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僧已忍與某甲比丘
|
解狂癡病羯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
(佛言。隨狂病時。與作羯磨。狂止還解)。
|
與學家羯磨法(時有居士家夫婦。俱得信樂為
|
佛弟子。諸佛見諦弟子常法。於諸比丘
|
無所愛惜。乃至身肉。若諸比丘至家常與飲食
|
。及諸供養。故令貧窮衣食乏盡。佛言。聽僧
|
與彼居士作學家羯
|
磨。應如是作)大德僧聽。於某城中。某居士家夫婦。
|
得信為佛弟子。財物竭盡。若僧時到僧忍聽。
|
僧今與作學家羯磨。諸比丘不得在某家受
|
食食。白如是。大德僧聽。於某城中。某居士家
|
夫婦。得信為佛弟子。財物竭盡。僧今與作學
|
家羯磨。諸比丘不得在某家受食食。誰諸長
|
老忍僧與某居士作學家羯磨者默然。誰不
|
忍者說。僧已忍與某居士作學家羯磨竟。僧
|
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若先受請。若有病。
|
若置地。與若從人受。若學家施。後
|
財物還多。無犯)。
|
解學家羯磨法(若學家財物還多從僧乞解學家
|
羯磨者。僧應白二為解。應如是作)大
|
德僧聽。於某城中。某居士家夫婦。得信為佛
|
弟子。好施財物竭盡。僧先與作學家羯磨。今
|
財物還多。從僧乞解學家羯磨。若僧時到僧
|
忍聽。解學家羯磨。白如是。大德僧聽。於某城
|
中。某居士家夫婦。得信為佛弟子。財物還多。
|
僧今與某居士解學家羯磨。誰諸長老忍僧
|
與某居士解學家羯磨者默然。誰不忍者說。
|
僧已忍與某居士解學家羯磨竟。僧忍默然
|
故。是事如是持。
|
作餘語羯磨法(時有比丘犯罪。諸比丘問言。
|
汝自知犯罪不耶。即以餘事報諸比丘。汝向
|
誰語。為說何事。為論何理。為語我為語誰耶
|
。是誰犯罪。罪由何生。我不見罪。云何言我
|
有罪。佛言。自今已去。聽
|
白已名作餘語。應如是白)大德僧聽。此某甲
|
比丘犯罪。諸比
|
丘問言。汝今自知犯罪不耶。此比丘即以餘
|
事報。諸比丘言。汝向誰語。為說何事。為論何
|
理。為我說。為餘人說。誰犯罪。罪由何生。我
|
不見罪。若僧時到僧忍聽。當名某甲比丘作
|
餘語。白如是(作是白已名作餘語。若未白前
|
作餘語者。一切盡突吉羅。若作白已作餘語
|
者。一切盡波逸提)。
|
作觸惱羯磨法(時有比丘。眾僧立制。不得作
|
餘語已。便觸惱僧。喚來不來。不喚來便來應
|
起不起不應起。便起應語不語。不應語便語。
|
佛言。聽僧與此比丘作白羯磨已名作觸惱。作
|
如是白)大德
|
僧聽。此某甲比丘。僧名作餘語已。便觸惱眾
|
僧。喚來不來。不喚來便來。應起不起。不應起
|
便起。應語不語。不應語便語。若僧時到僧忍
|
聽。制某甲比丘。名作觸惱。白如是(如是白已。名作觸惱
|
僧。未白前觸惱僧者。一切盡突吉羅。若作白
|
已觸惱僧者。一切盡波逸提)。
|
惡馬治法(時有比丘。惡性不受諫語多犯眾罪
|
。餘比丘語言。汝犯罪見不。答言不見。僧應
|
捨棄莫
|
問語如是言)汝今不見罪。汝所往之處。彼亦當舉汝
|
罪。為汝作自言。不聽汝作阿 婆陀。不聽布
|
薩自恣。如調馬師。惡馬難調。即合所繫韁
|
棄之。汝比丘不自見罪。亦復如是。一切捨
|
棄。汝所往之處。乃至不聽汝布薩自恣(是人不應
|
求聽。此即是聽)。
|
梵罰治法(時有比丘惡性犯戒復不受諫作默擯
|
治應如是作)一切比丘默擯
|
不與語。是梵罰治。(然不改者)將詣眾中。諸人共彈
|
使出。莫與說戒。亦莫與法會從事。
|
捨教授比丘尼法(時六群比丘尼沙彌尼式叉摩
|
那。來至寺內。共比丘沙彌共住。更相調
|
弄。共唄共哭。或共戲笑。亂諸坐禪比丘。佛
|
言。應喚來謫罰。若不改者。應為沙彌尼和上
|
闍梨。作捨教授羯磨)。
|
與白衣家作覆缽羯磨法(佛言。白衣家有五法
|
不應與作覆缽。不孝順父。不孝
|
順母。不敬沙門。不敬婆羅門。不供事比丘。
|
有五法應作。即反上是。復有十法眾僧應與作
|
覆缽。罵謗比丘為比丘作損減
|
作無利益方便令無住處。鬥亂比丘於比丘前說
|
佛法僧惡。以無根不淨法謗比丘若犯比丘尼。
|
如是九八七六五四三
|
二一與作覆缽應如是與)大德僧聽。此某甲某甲比丘清淨。
|
而以無根波羅夷法謗。若僧時到僧忍聽。僧
|
今為此某甲。作覆缽不相往來。白如是。大德
|
僧聽。此某甲某甲比丘清淨。而以無根波羅
|
夷法謗。今僧為某甲作覆缽不相往來。誰諸
|
長老忍僧為某甲作覆缽不相往來者默然。
|
誰不忍者說。僧已忍為某甲作覆缽不相往
|
來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
差比丘使告白衣法(佛言。應白二羯磨差一比
|
丘為使。告白衣令知。其使比丘應具
|
八德。八德及差。廣如律明。此使比丘往至彼
|
家。不應受床坐飲食供養等。直應語云)今僧
|
為汝
|
作覆缽不相往來(彼若不解。應廣為說彼人。
|
若言作何方便解我覆缽還相往來者。彼使
|
應語云。汝應往懺悔眾僧。彼若懺悔。隨順眾
|
僧不敢違逆。從僧乞解覆缽還相往來者。僧應
|
為解。解文如律)。
|
設諫篇第十四
|
諫破僧法(若比丘方便欲破和合僧受破僧法堅
|
持不捨彼比丘諫此比丘言)大德莫
|
方便欲破和合僧。莫受破僧法堅持不捨。大
|
德。當與僧和合。歡喜不諍同一水乳。於佛法
|
中有增益安樂住。大德。可捨此事。莫令僧作
|
呵諫而犯重罪。(若用語者善若不用語者)復
|
令比丘比丘尼優
|
婆塞優婆夷若王大臣種種異道沙門婆羅門
|
求。若餘方比丘。聞知其人信用言者。應來。
|
(若用言者善若不用言者)應作白。(作白已
|
應更求)大德。我已白竟。餘
|
有羯磨在。汝今可捨此事。莫令僧為汝作羯
|
磨更犯重罪。(若用語者善若不用語者)應作
|
初羯磨。(作初羯磨已應更求)
|
大德。我已白作初羯磨竟。餘有二羯磨在。汝
|
可捨此事。莫令僧更為汝作羯磨而犯重罪。
|
(若用言者善若不用言者)應作第二羯磨。(
|
作第二已應更求云)大德。我已
|
作白二羯磨竟。餘有一羯磨在。汝可捨此事。
|
莫令僧更為汝作羯磨而犯重罪。(若能捨者善
|
若不能捨者)與
|
說第三羯磨(說第三羯磨竟。僧伽婆尸沙。作
|
白二羯磨竟捨者。三偷蘭遮。作白一羯磨竟捨
|
者。
|
二偷蘭遮。作白竟捨者。一偷蘭遮。若初白未
|
竟捨者。突吉羅。若一切未白前。方便欲破和
|
合僧。受破和合僧法。
|
堅持不捨。一切突吉羅。羯磨法體具如律明)。
|
諫破僧助伴法(眾僧諫彼破僧比丘時復有非法
|
群黨比丘一二三眾多語諸比丘言大德汝
|
莫諫此比丘此比丘是法語比丘律語比丘此比丘
|
所說我等忍可諸比丘應語言)。汝莫作是語
|
言。此比丘。是法語比丘律語比丘。此比丘所
|
說我等忍可。而此比丘。非法語比丘非律語
|
比丘。汝等莫壞和合僧。當助和合僧。大德與
|
僧和合。歡喜不諍等如前(羯磨法體亦如律明)。
|
諫被擯謗僧法(時有比丘行惡行污他家見聞皆
|
具僧作擯法便謗僧言諸比丘有愛有恚有
|
怖有癡有如是同罪比丘有驅者有不驅者。諸比
|
丘應語彼言)大德污他家亦見
|
亦聞。行惡行亦見亦聞。大德污他家行惡行。
|
可捨此事。莫為僧所呵更犯重罪(若隨語者善
|
若不隨語者乃至
|
與說第三如上白四法體亦如律明)。
|
諫惡性不受語法(若比丘惡性不受人語諸比丘
|
以戒律如法教授自身作不可共語語諸
|
比丘言大德莫語我若好若惡我亦不語。諸大德
|
若好若惡大德止不須諫我彼比丘諫此比丘言)
|
大德。
|
莫自作不可共語。當作可共語。大德。如法諫
|
諸比丘。諸比丘亦當如法諫大德。如是佛弟
|
子眾得增益。展轉相教展轉相諫展轉懺悔。
|
大德可捨此事。莫為僧所呵更犯重罪(若隨語者善若
|
不隨語者乃至第三如上白四法體亦如律明)。
|
諫惡見說欲不障道法(彼比丘作如是言我知佛
|
所說法行婬欲非障道法諸善
|
比丘應諫此比丘言)汝莫作是語。莫謗世尊。謗世尊者不
|
善。世尊不作是語。世尊無數方便說。行婬欲
|
是障道法。汝今可捨此事。莫為僧所呵更犯
|
罪(若隨語者善若不隨語者。乃至第三如上白
|
四法體亦如律明呵諫說欲不障道沙彌法同此無
|
異)。
|
諫犯罪法(時有比丘欲犯波羅夷乃至惡說諸比
|
丘應諫此比丘言)大德。莫作
|
語是。此不應爾。大德所作。非法非律非佛
|
所教(然此比丘不從諸善比丘如法諫勸即便犯
|
戒若此比丘自知所作是明他諫者非故作犯根本
|
不從語
|
者突吉羅。若此比丘自知所作非明他諫者是故
|
作犯根本不從語者波逸提。若無智人不知諫法
|
應語彼云)汝
|
可問汝和上阿闍梨更學問誦經知諫法已然
|
後設諫。
|
滅諍篇第十五
|
與現前毘尼法(時諸比丘。人不現前便作羯磨
|
。佛言。不應人不現前而作羯磨)自
|
今已去。為諸比丘結現前毘尼滅諍。應如是
|
說現前毘尼(但現前有五。謂法毘尼人僧界。
|
云何法現前。所持法滅諍者是。云何毘尼現前
|
。所
|
持毘尼滅諍者是。云何人現前。言義往返者是
|
。云何僧現前。同羯磨和合集一處。不來者囑
|
授在現前。應呵者不
|
呵是。云何界現前。在界內羯磨作制治者是)。
|
與憶念毘尼法(時諸比丘實不犯重罪波羅夷僧
|
伽婆尸沙偷蘭遮。諸比丘皆言犯重罪問言
|
汝憶犯重罪不彼不憶犯答言我不憶犯如是罪即
|
語諸比丘言長老莫數詰問我諸比丘故詰問不止
|
佛言聽僧為作
|
憶念毘尼白四羯磨乞作如文)自今已去。與諸
|
比丘結憶念毘尼
|
滅諍。應如是說憶念毘尼(云何憶念毘尼彼比
|
丘此罪更不應舉不應作憶念)。
|
與不癡毘尼法(時有比丘癡狂心亂多犯眾罪非
|
沙門法言無齊限行來出入不順威儀後還
|
得心時諸比丘言犯重罪波羅夷僧伽婆尸沙。問
|
言汝憶犯重罪不彼即答言。我先癡狂心亂時多
|
犯眾罪非我故
|
作是狂癡耳。諸長老不須數見難詰諸比丘故難
|
詰不止。佛言聽僧與作不癡毘尼白四羯磨乞作
|
如文)自今
|
已去。與諸比丘結不癡毘尼滅諍。應如是說
|
不癡毘尼(云何不癡毘尼彼比丘此罪更不應舉
|
不應作憶念)。
|
與自言治毘尼法(比丘以天眼清淨見比丘犯戒
|
不取自言牽出門外。佛言不應如是若
|
於異時亦不應如是令彼伏罪然後與罪不應不自
|
伏罪而與罪)自今已去。為諸比
|
丘結自言治滅諍。應如是說自言毘尼(是中人現
|
前者受懺者懺悔者是云何自言說罪名說罪種懺
|
悔者是云何治自責汝心生厭離也)。
|
與多人語毘尼法(諸比丘諍事現前不能滅者應
|
多求如法比丘行舍羅滅諍以籌多表
|
語)自今已去。為諸比丘結用多人語滅諍法。
|
應如是說。用多人語(云何多人語若用多人說
|
持法持毘尼持摩夷)。
|
與罪處所毘尼法(時諸比丘犯罪前後相違佛言
|
聽僧與彼比丘作罪處所白四羯磨應如
|
是與集僧集已為作舉作舉已與作憶念作憶念已
|
與罪作法如文作已順行七五之行)自今已去。
|
為諸比丘結罪處所滅諍法。應如是說結罪
|
處所(云何罪處所彼比丘此罪與作舉作憶念者是)。
|
與草覆地毘尼法(諸比丘作念我曹多犯眾戒非
|
沙門法亦作亦說出入無限若我曹還
|
自共善問此事或能令此諍事轉深重經歷年月不
|
得如法如毘尼如佛所教滅除諍事令僧不得安樂
|
佛言應滅此諍
|
猶如草覆地)自今已去。為諸比丘結如草覆地滅諍
|
法。應如是說如草覆地(云何草覆地此更更不
|
說罪名罪種懺悔者是)。
|
諍有四種(言諍覓諍犯諍事諍。云何言諍。比
|
丘共比丘諍言。引十八諍事。法非法乃至說不
|
說。若以
|
如是相共諍言語。遂彼此共鬥。是為言諍。云
|
何覓諍。若比丘與比丘覓罪。以三舉事。破戒
|
破見破威儀見聞疑。作
|
如是相覓罪。共語不妄。求伴勢力。安慰其意
|
。若舉作憶念。若安此事。若不安此事。不癡
|
不脫。是為覓諍。云何犯
|
諍。犯七種罪。波羅夷乃至惡說。是為犯諍。
|
云何事諍。言諍中事作。覓諍中事作。犯諍中
|
事作。是為事諍。舉藥
|
對諍。律文廣明)。
|
雜行篇第十六
|
結說戒堂法(律言。不知當於何處說戒佛言聽
|
作說戒堂應一比丘具儀唱某大堂閣上堂經行
|
堂若河側若樹下若石側生草處已應如是作)大
|
德僧聽。若僧時到僧忍
|
聽。在某處作說戒堂。白如是。大德僧聽。今
|
眾僧在某處作說戒堂。誰諸長老忍僧在某
|
處作說戒堂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僧已忍聽
|
在某處作說戒堂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
|
持。
|
解說戒堂法(時諸比丘先立說戒堂復欲餘處立
|
聽解前說戒堂然後更結應如是解)大德
|
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解某處說戒堂。白如
|
是。大德僧聽。今僧解某處說戒堂。誰諸長老
|
忍。僧解某處說戒堂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僧
|
已忍解某處說戒堂竟。僧忍默然故。是事
|
如是持。
|
結庫藏法(時客比丘來移衣物著餘房不堅牢佛
|
聽別房結作庫藏屋應一比丘唱某房若溫室若重
|
屋若經行處作庫藏屋唱已應如是作)大德僧聽
|
。若僧時到僧忍聽。
|
僧結某甲房作庫藏屋。白如是。大德僧聽。僧
|
結某甲房作庫藏屋。誰諸長老忍。僧結某甲
|
房作庫藏屋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僧已忍結
|
某甲房作庫藏屋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
|
持(若庫藏不堅牢聽差守庫藏人具德如上若不
|
肯者與福饒與粥若故不肯一切所受衣食分應與
|
二分若故不肯
|
當如法治)。
|
解庫藏法(文略無解應翻結云)大德僧聽。若僧時到僧忍
|
聽。僧解某甲房庫藏屋。白如是。大德僧聽。僧
|
解某甲房庫藏屋。誰諸長老忍。僧解某甲房
|
庫藏屋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僧已忍解某甲
|
房庫藏屋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
與無主為已造房法(彼比丘看無難無妨處已僧
|
中具儀作如是乞)大德僧
|
聽。我某甲。比丘自乞作屋無主。自為已。我今
|
從僧乞處分。無難無妨處(三說僧應觀察此比
|
丘為可信不若可信者即當聽
|
作若不可信者一切僧應到彼看若僧不去遣僧中
|
可信者看若彼處有難有妨處不應與處分若無難
|
有妨處有難無
|
妨處亦不應與處分若無難無妨處應與處分作如
|
是與)大德僧聽。某甲比丘。
|
自求作屋。無主自為已。從僧乞處分無難無
|
妨處。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與某甲比丘處
|
分無難無妨處。白如是。大德僧聽。某甲比丘
|
自求作屋。無主自為已。從僧乞處分無難無
|
妨處。僧今與某甲比丘處分無難無妨處。誰
|
諸長老忍僧與某甲比丘處分無難無妨處者
|
默然。誰不忍者說。僧已忍與某甲比丘處分
|
無難無妨處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
(有主造房文同。但稱有主為異)。
|
與結不失衣法(時有比丘得乾痟病有糞掃僧伽
|
梨患重自思念言世尊與諸比丘結戒不得
|
離衣宿我今得乾痟病有糞掃僧伽梨極重有因緣
|
欲往人間行不堪持行佛言自今已去聽僧與此病
|
比丘結不失衣
|
白二羯磨應至僧中具儀作如是乞)大德僧聽。
|
我某甲比丘得乾痟
|
病。此糞掃僧伽梨重。有因緣事欲人間行。不
|
堪持行。我今從僧乞結不失衣法(三說僧如是與)大德
|
僧聽。某甲比丘得乾痟病。有糞掃僧伽梨重。
|
有因緣事欲人間行。不堪持行。從僧乞結不
|
失衣法。若僧時到僧忍聽。與此比丘結不失
|
衣法。白如是。大德僧聽。某甲比丘得乾痟病。
|
有糞掃僧伽梨重。有因緣事欲人間行。不堪
|
持行。從僧乞結不失衣法。今僧與某甲比丘
|
結不失衣法。誰諸長老忍僧與某甲比丘結
|
不失衣法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僧已忍與某
|
甲比丘結不失衣法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
|
是持。
|
與作新臥具法(時有比丘得乾痟病有糞掃臥具
|
極重自念世尊制戒作新臥具持至六年若
|
減六年不捨故臥具更作新者尼薩耆波逸提我今
|
得乾痟病此臥具重不堪持行佛言聽僧與彼比丘
|
白二羯磨當往
|
僧中具儀作如是乞)大德僧聽。我某甲比丘得乾痟病。有
|
小因緣欲人間行。有糞掃臥具極重。不堪持
|
行。我今從僧乞作新臥具羯磨(三說僧如是與)大德僧
|
聽。此某甲比丘得乾痟病。欲人間行。有糞掃
|
臥具重。今從僧乞作新臥具羯磨。若僧時到
|
僧忍聽。僧與此某甲比丘作新臥具羯磨。白
|
如是。大德僧聽。此某甲比丘得乾痟病。有糞
|
掃臥具重。欲人間遊行。今從僧乞更作新臥
|
具羯磨。僧與此某甲比丘更作新臥具羯磨。
|
誰諸長老忍僧與此某甲比丘更作新臥具羯
|
磨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僧已忍與某甲比丘
|
更作新臥具羯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
|
持。
|
與畜杖絡囊法(時有比丘羸老不能無絡囊盛缽
|
無杖而行佛言聽僧與彼老比丘作杖絡囊
|
白二羯磨應至僧中具儀作如是乞)大德僧聽。
|
我某甲比丘老病。不
|
能無絡囊盛缽無杖而行。今從僧乞畜杖絡
|
囊。願僧。聽我某甲比丘。畜杖絡囊。慈愍故
|
(三說僧應如是與法)大德僧聽。此某甲比丘羸老。不能無
|
絡囊盛缽無杖而行。今從僧乞杖絡囊。若僧
|
時到僧忍聽。與某甲比丘杖絡囊。白如是。大
|
德僧聽。此某甲比丘羸老。不能無杖絡囊而
|
行。今從僧乞杖絡囊。僧今與此某甲比丘杖
|
絡囊。誰諸長老忍。僧與某甲比丘杖絡囊者
|
默然。誰不忍者說。僧已忍與某甲比丘杖絡
|
囊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
六念法(依僧祇云)。
|
第一念(謂知日數月之大小黑白稱云)此月大
|
(月小稱小)。白月一日乃至
|
十五日。(黑月應云)黑月一日乃至十四十五
|
日(西方本制月有
|
黑白白月純大黑有小大此土月以三十日為故作
|
念者通知大小即應此方立其月法別言黑白一二
|
日等復順西
|
方本制月日)。第二念(謂知食處食處不定隨
|
其食處稱云)或食僧常食。或常
|
乞食。或受彼請。或自食等(若無食處稱云)今日念不背
|
請食。第三念(謂知受戒時日歲數稱云)我於
|
某年某月某日某
|
時。一尺木若干影。受具足戒無夏(若有夏者
|
隨夏稱之)。第四
|
念(謂知衣缽緣資有無具闕若衣缽有闕者隨有
|
稱云)其衣及缽具(餘不具者稱云)某
|
衣及缽不具念當時具(若總具足應云)三衣缽
|
具(餘長衣藥缽念
|
知已淨未淨若有未淨者稱云)有某長衣及藥缽
|
未作淨。念當說
|
淨(若無稱云)無長衣藥缽。第五念(謂知食
|
之同別勸與眾同稱云)不別
|
眾食。第六念(謂知病不。有病者云)我今有
|
病。念當療治。(無病者云)
|
我今無病。依眾行道。
|
捨請法(若比丘無病及施衣緣一日之中有多請
|
者應自受一請餘者轉施與人作如是言)長老。
|
某甲家請我。施五正食。我應往彼。今布施汝
|
(若不捨前請受後請食食者咽咽波逸提若不捨
|
後請受前請食食者咽咽突吉羅)。作餘食法(
|
食有
|
二種一者正食二者不正食不正食者謂根莖食等
|
此非正食非足正食者謂飯糗乾飯魚及肉若粥初
|
出釜以草畫之
|
不合者是正食不得食於五種食中若食一一食令
|
飽足已捨威儀不作餘食法食者咽咽波逸提若欲
|
食者持食至一
|
未足食比丘所作如是言)大德。我足食已。知是看是此作餘
|
食法。(彼比丘應取少許食已語此比丘言)長
|
老我已食止汝取食之。
|
(彼應答言)爾(作此法已得隨意食)。
|
別眾食白入出法(別眾者若四人若過四人若二
|
人三人隨意食四人若過應分二部更互
|
食若比丘有別眾食因緣欲入食者當起白言)。
|
我有某別眾食緣欲求入(佛言
|
當聽隨上座次入別眾食緣者病時作衣時施衣時
|
道行時船行時大眾集時沙門施食時。若比丘無
|
別眾食因緣彼比
|
丘即當起白言)。我於此別眾食中無因緣欲求
|
出(佛言聽出若比
|
丘別眾食咽咽波逸提。若有因緣不說突吉羅)。
|
前食後食詣餘家囑授法(諸比丘大有請處畏慎
|
不敢入城佛言聽諸比
|
丘相囑入城若獨一房者當囑比房比丘作如是言
|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
|
已。受某甲請。今有某緣。入某聚落。至某甲
|
家。白大德令知(病時作衣時施衣時開不囑授
|
若囑授已欲誨所去處而中道還或不至所
|
囑處更詣餘家乃至庫藏處聚落邊房及尼伽藍若至所囑
|
處白衣家還出如是等皆失前囑授若欲往者當更囑授)。
|
非時入聚落囑授法(若有僧事塔寺事瞻病比丘
|
事聽囑授入聚落若獨房者當囑比
|
房比丘作如是言)長老一心念。我某甲比丘。非時入某聚
|
落。至某甲家為某緣故。白長老令知(若道由村過若有啟
|
白若喚受請或為力勢所持繫縛等不犯)。
|
修奉篇第十七
|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諦聽善思念之。若
|
比丘說相似文句。遮法毘尼。此比丘令多人
|
不得利益。作諸苦業以滅正法。若比丘隨順
|
文句。不違法毘尼。如此比丘利益多人。不令
|
作眾苦業。正法久住。是故諸比丘。汝等當隨
|
順文句。勿令增減違法毘尼。當如是學。佛說
|
如是。諸比丘聞。歡喜信樂受持。
|
爾時佛告諸比丘。如來出世。見眾過失故。以
|
一義為諸聲聞結戒。攝取於僧。以此一義故。
|
如來為諸聲聞結戒。佛說如是。諸比丘聞。歡
|
喜信樂受持。乃至正法久住。句句亦如是。
|
爾時佛告諸比丘。如來出世。以一義故。為諸
|
比丘制呵責羯磨。攝取於僧。以是一義故。如
|
來出世。為諸比丘制呵責羯磨。佛說如是。諸
|
比丘聞。歡喜信樂受持。乃至正法久住。句句
|
亦如是。如是擯羯磨。依止羯磨。遮不至白
|
衣家羯磨。作不見罪舉羯磨。不懺悔羯磨。惡
|
見不捨羯磨。檢校法律所制。制受依止制梵
|
罰。制舉制憶念。制求聽制自言。制遮阿 婆
|
陀。制遮說戒。制遮自恣。制戒制說戒。制布
|
薩制布薩羯磨。制自恣制自恣羯磨。制單白
|
羯磨。制白二羯磨。制白四羯磨。制與覆藏與
|
本日治與摩那埵與出罪。制四波羅夷。制十
|
三僧伽婆尸沙二不定法三十尼薩耆九十波
|
逸提四波羅提提舍尼式叉迦羅尼七滅諍。
|
一一句如呵責羯磨。
|
爾時佛告諸比丘。有二見。出家人不應行。非
|
法見法法見非法。復有二見。毘尼言非毘尼。
|
非毘尼言毘尼。復有二見。非犯見犯。犯見非
|
犯。復有二見。輕而見重。重而見輕。復有二
|
見。有餘見無餘。無餘見有餘。復有二見。麤
|
惡見非麤惡。非麤惡見麤惡。復有二見。舊法
|
見非舊法。非舊法見舊法。復有二見。制見非
|
制。非制見制。復有二見。說見非說。非說見
|
說。復有二見。酒見非酒。非酒見酒。復有二
|
見。飲見非飲。非飲見飲。復有二見。食見非
|
食。非食見食。復有二見。時見非時。非時見
|
時。復有二見。淨見不淨。不淨見淨。復有二
|
見。重見非重。非重見重。復有二見。難見非
|
難。非難見難。復有二見。無蟲見蟲。蟲見無
|
蟲。復有二見。破見不破。不破見破。復有二
|
見。種見非種。非種見種。復有二見。已解義
|
見未解。未解義見已解。復有二見。可親見非
|
親。非親見可親。復有二見。怖見不怖。不怖
|
見怖。復有二見。道見非道。非道見道。復有二
|
見。可行見非行。非行見可行。復有二見。出
|
離見不出離。不出離見出離。復有二見。棄見
|
不棄。不棄見棄。復有二見。見世間常。見世間
|
無常。復有二見。見世界有際。見世界無際。復
|
有二見。是身是命。身異命異。復有二見。有如
|
來滅度。無如來滅度。復有二見。有無如來滅
|
度。非有無如來滅度。於佛法內有如是二見。
|
出家人不應修行。若修行如法治。佛說如是。
|
諸比丘聞。歡喜信樂受持。
|
爾時佛告諸比丘。有二種人住不安樂。一喜
|
嗔。二懷怨。復有二法。一急性二難捨。復有二
|
法。一慳二嫉妒。復有二法。一欺詐二諂曲。復
|
有二法。一自高二喜諍。復有二法。一好飾二
|
放逸。復有二法。一慢二增上慢。復有二法。一
|
貪二恚。復有二法。一自譽二毀他。復有二法。
|
一邪見二邊見。復有二法。一有難教二不受
|
訓導。佛說如是。諸比丘聞。歡喜信樂受持。
|
爾時佛告諸比丘。破戒墮二道。地獄畜生中。
|
持戒生二道。生天及人中。屏處造惡業。生墮
|
於二道地獄及畜生。屏處造善業。得生於二
|
道。生天及人中。邪見生二道。地獄及畜生。正
|
見生二道。生天及人中。佛聖弟子天人中尊
|
貴。有二法不得解脫。一犯戒二不見犯。有二
|
法自得解脫。一不犯二見犯。有二法不得解
|
脫。一犯而不見罪。二見犯而不如法懺悔。有
|
二法自得解脫。一見犯罪。二犯而能如法懺
|
悔。有二法不得解脫。一見罪不如法懺悔。二
|
若如法懺而彼不受。有二法自得解脫。一見
|
罪能如法懺。二如法懺者彼能如法受。縛不
|
縛亦如是。有二種清淨。一不犯二懺悔。佛說
|
如是。諸比丘聞。歡喜信樂受持。
|
爾時佛告諸比丘。有二眾。一法語眾。二非法
|
語眾。何等非法語眾。眾中不用法毘尼。不
|
以佛所教而說。應教不教而住。應滅不滅而
|
住。是為非法語眾。何等法語眾。眾中用法
|
毘尼。隨佛所教而說。應教教而住。應滅滅
|
而住。是為法語眾。此二眾中法語眾。我讚
|
歎為尊。佛說如是。諸比丘聞。歡喜信樂受
|
持。
|
復有二眾。如法眾不如法眾。何等不如法眾。
|
眾中若非法者有力。如法者無力。非法者得
|
伴如法者不得伴。作非法羯磨。不作法羯磨。
|
作非毘尼羯磨。不作毘尼羯磨。非法便行。是
|
法不行。是為非法眾。何等如法眾。若眾中如
|
法者有力。非法者無力。如法者得伴。不如法
|
者不得伴。作法羯磨。不作非法羯磨。作毘尼
|
羯磨。不作非毘尼羯磨。是法行。非法滅。是為
|
如法眾。此二眾中如法眾。我讚歎為尊。佛說
|
如是。諸比丘聞。歡喜信樂受持。有二眾。等眾
|
不等眾亦如是。
|
爾時佛告諸比丘。若國法王力弱。眾賊熾盛。
|
爾時法王不得安樂出入。邊國小王不順教
|
令。國界人民亦不安樂出入。生業休廢憂苦
|
損減。不得利益。如是非法比丘有力。是法比
|
丘無力。如法比丘不得安樂。若在眾中亦不
|
得語。若在空處住。是時作非法羯磨。不作法
|
羯磨。作非毘尼羯磨。不作毘尼羯磨。非法便
|
行。是法不行。彼不勤行精進。未得令得。未
|
入令入。未證令證。則令諸天人民不得利益
|
長夜受苦。佛說如是。諸比丘聞。歡喜信樂受
|
持。
|
爾時佛告諸比丘。若國法王力強眾賊力弱。
|
皆來歸伏或復逃竄。時法王安樂出入。無有
|
憂慮。邊國小王順從教令。境內人民亦得安
|
樂。生業自恣無諸憂苦。多得利益無有損減。
|
如是如法比丘得力。非法比丘無力。非法比
|
丘來至如法比丘所。隨順教令不敢違逆。若
|
當逃竄不作眾惡。爾時如法比丘安隱得樂。
|
若在僧中得語。若在空處住。作如法羯磨。不
|
作非法羯磨。作毘尼羯磨。不作非毘尼羯磨。
|
是法便行。非法不行。勤修精進。未得能得。未
|
入能入。未證能證。則令諸天人民得大利益。
|
佛說如是。諸比丘聞。歡喜信樂受持。
|
爾時舍利弗告諸比丘。諸長老。若有鬥諍舉
|
他比丘及有罪比丘不自觀察。當知此諍遂
|
更增長。不得如法如毘尼除滅。諸比丘不安
|
樂。若比丘共諍舉他比丘及有罪者各自觀
|
過。當知此諍不復增長深重。得如法如毘尼
|
除滅。諸比丘便得安樂住。諸比丘云何自
|
觀過。有罪比丘作是念。我犯如是事。彼見我
|
犯非。我若不犯者。彼不得見我犯非。以我
|
犯故。令彼見我。我今應自悔過。令彼不復
|
以惡語呵我。我若如是。使善法增長。是為比
|
丘能自觀其過。云何舉他比丘自觀其過。彼
|
作如是念。彼比丘犯非。令我得見。若彼不犯
|
非者。我則不見。以彼犯非故。令我得見。若彼
|
自能至誠懺悔者。不令我出惡言。如是令善
|
法增長。是為舉他比丘自觀其過。若比丘有
|
諍事。舉他比丘有罪比丘。能作如是自觀其
|
過。當知此過不復增長。如法如毘尼如佛所
|
教。諸比丘得安樂住。舍利弗說如是。諸比丘
|
聞。歡喜信樂受持。
|
爾時有眾多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卻坐
|
一面。白世尊言。大德。是法之主。說言學。云
|
何為學。佛告諸比丘。學於戒故言學。云何學
|
戒。增戒學增心學增慧學。是故言學。彼增戒
|
學增心學增慧學時。得調伏貪欲瞋恚愚癡
|
盡。彼得貪欲瞋癡盡已。不造不善不近諸惡。
|
是故言學。佛說如是。諸比丘聞。歡喜信樂受
|
持。
|
爾時佛問諸比丘。汝云何學。云何為學。諸比
|
丘白佛言。大德。是法之根本。為法之主。如世
|
尊向所說。我等受持故言學。復有三學。增戒
|
學增心學增慧學。學此三學。得須陀洹斯陀
|
含阿那含阿羅漢果。是故當勤精進學此三
|
學。爾時阿難在波羅梨子城雞園中。時有孔
|
雀冠婆羅門至阿難所問訊已在一面坐。白
|
阿難言。沙門瞿曇。何故為諸比丘制增戒學
|
增淨行學增波羅提木叉學。阿難答言。所以
|
爾者。為調伏貪欲瞋恚愚癡令盡故。世尊為
|
諸比丘制戒。復問言。若比丘得阿羅漢漏盡。
|
彼何所學。阿難答言。貪欲瞋恚愚癡盡。不造
|
不善不近諸惡。所作已辦。名為無學。婆羅門
|
言。如向所說便為無學耶。阿難答言如是。孔
|
雀冠婆羅門聞已。歡喜信樂受持。佛告迦葉
|
比丘言。若上座既不學戒。亦不讚歎戒。若有
|
餘比丘樂學戒讚歎戒者。亦復不能以時勸
|
勉讚歎。迦葉比丘。我不讚歎如是上座。何
|
以故。若我讚歎者。令諸比丘親近。若有親近
|
者。令餘人習學其法。若有習學其法。長夜受
|
苦。是故迦葉比丘。我見如是上座過失。故不
|
讚歎(若中座下座亦如是。次有上中下座如法
|
。反上句是)。
|
爾時佛告諸比丘。譬如有驢。與群牛共行。自
|
言。我亦是牛。我亦是牛。而驢毛不似牛腳。不
|
似牛音聲。亦不似牛而與牛共行。自言是牛。
|
如是有癡人。隨逐如法比丘。自言是比丘。此
|
癡人。無有增戒增心增慧。如善比丘與眾僧
|
共行。自言。我是比丘。是故汝等。當勤修習增
|
戒學增心增慧學。佛說如是。諸比丘聞。歡喜
|
信樂受持。
|
爾時佛告諸比丘。有三學。增戒學增心學增
|
慧學。何等增戒學。若比丘尊重於戒。以戒為
|
主。不重於定。不以定為主。不重於慧。不以慧
|
為主。彼於此戒。若犯輕者懺悔。何以故。此中
|
非如破器破石故。若是重戒。便應堅持善住
|
於戒。應親近行。不毀闕行不染污行。常如是
|
修習。彼斷下五使。於上涅槃不復還此。若比
|
丘重於戒以戒為主。重於定以定為主。不重
|
於慧不以慧為主。如上若比丘。重於戒以戒
|
為主。重於定以定為主。重於慧以慧為主。彼
|
漏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在前自知
|
得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復還
|
此。滿足行者具滿成就。不滿足行者得不滿
|
足成就。我說此戒無有唐捐。佛說如是。諸比
|
丘聞。歡喜信樂受持。復有三學。增戒增心增
|
慧學。何等增戒學。若有比丘。具滿戒行少行
|
定行少行慧行。彼斷下五使。便於上涅槃不
|
復還此。若不能至如是處。能薄三結貪欲瞋
|
恚癡。得斯陀含來生世間。便盡苦際。若不能
|
至如是處。能斷三結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決
|
定取道。七生天上七生人中。便盡苦際。若比
|
丘具滿戒行具滿定行少行慧行亦如上。若
|
比丘具滿戒行具滿定行具滿慧行亦如上。
|
復有三學。增戒學增心學增慧學。何等增戒
|
學。若比丘具足持波羅提木叉戒。成就威儀
|
畏慎輕戒。重若金剛等學諸戒。是謂增戒
|
學。何等增心學。若比丘能捨欲惡。乃至得入
|
第四禪。是為增心學。何等增慧學。若比丘
|
如是知苦諦知集盡道。是為增慧學。
|
爾時世尊。在婆闍國地城中。告諸比丘。我說
|
四種廣說。汝等善聽當為汝說。諸比丘言。大
|
德。願樂聞之。何等四。若比丘如是語。諸長老。
|
我於某村某城。親從佛聞受持。此是法是毘
|
尼是佛教。若聞彼比丘說。不應便生嫌疑。亦
|
不應呵。應審定文句已。應尋究修多羅毘尼
|
檢校法律。若聽彼比丘說。尋究修多羅毘尼
|
檢校法律時。若不與修多羅毘尼法律相應。
|
違背於法。應語彼比丘。汝所說者非佛所說。
|
或是長老不審得佛語。何以故。我尋究修多
|
羅毘尼法律。不與修多羅毘尼法律相應。違
|
背於法。長老。不須誦習。亦莫教餘比丘。今應
|
捨棄。若聞彼比丘說。尋究修多羅毘尼法律
|
時。若與修多羅毘尼法律相應。應語彼比丘
|
言。長老所說是佛所說。審得佛語。何以故。我
|
尋究修多羅毘尼法律。與共相應而不違背。
|
長老。應善持誦習教餘比丘。勿令忘失。此是
|
初廣說。復次若比丘如是語。長老。我於某村
|
某城和合僧中上座前聞。此是法是毘尼是
|
佛所教聞彼比丘說時。不應嫌疑亦不應呵。
|
應審定文句尋究修多羅毘尼檢校法律。若
|
聞彼比丘說。尋究修多羅毘尼法律時。不與
|
相應違背於法。應語彼比丘言。長老。此非佛
|
所說。是彼眾僧及上座。不審得佛語。長老亦
|
爾。何以故。我尋究修多羅毘尼法律。不與相
|
應違背於法。長老不須誦習。亦莫教餘比丘。
|
今當棄之。若聞彼比丘語。尋究修多羅毘尼
|
法律。與相應不違背於法。應語彼比丘言。長
|
老。是佛所說。彼眾僧上座及長老。亦審得佛
|
語。何以故。我尋究修多羅毘尼法律。而與相
|
應無有違背。長老。應善持誦習亦教餘人。勿
|
令忘失。此是第二廣說(次第三句從知法毘尼
|
摩夷眾多比丘所聞亦如是。第
|
四句從知法毘尼摩夷一比丘所聞亦如是)。是
|
為四廣說佛說如是。諸
|
比丘聞。歡喜信樂受持。
|
毘尼有五事答。一序二制三重制四修多羅
|
五隨順。修多羅有五法。名為持律。知犯知不
|
犯知輕知重廣誦二部戒。復有五法。四法同
|
前。第五廣誦毘尼。復有五法。四法同前。第
|
五住毘尼而不動。復有五法。四法同前。第五
|
諍事起善能除滅。有五種持律。誦戒序四事
|
十三事二不定廣誦三十事。是初持律。若廣
|
誦九十事。是第二持律。若廣誦戒毘尼。是第
|
三持律。若廣誦二部戒毘尼。是第四持律。若
|
都誦毘尼是第五持律(是中春秋冬應依上四種
|
持律。若不依住突吉羅。夏安
|
居應依第五持律。若不依住者波逸提)。持律
|
人有五功德。戒品堅牢。
|
善勝諸怨。於眾中決斷無畏。若有疑悔者能
|
開解。善持毘尼令正法久住。復次有五種犯。
|
波羅夷僧伽婆尸沙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突
|
吉羅。亦名五種制戒亦名五犯聚。若不知不
|
見五犯者。我說此人愚癡。波羅夷乃至突吉
|
羅。復次死人有五不好。一不淨二臭三有恐
|
畏四令人恐畏惡鬼得便五惡獸非人所住
|
處。犯戒人有五過失。有身口意業不淨。如彼
|
死屍不淨。我說此人亦復如是。或有身口意
|
業不淨。惡聲流布。如彼死屍臭氣從出。我說
|
此人亦復如是。有身口意業不淨。諸善比丘
|
畏避。如彼死屍令人恐怖。我說此人亦復如
|
是。有身口意業不淨。令諸善比丘見之生惡
|
心言。我云何乃見如是惡人。如人見死屍生
|
恐畏令惡鬼得便。我說此人亦復如是。有身
|
口意業不淨者。與不善人共住。如彼死屍處
|
惡獸非人共住。我說此人亦復如是。是為犯
|
戒人五事過失。如彼死屍。破戒有五過失。自
|
害。為智者所呵。有惡名流布。臨終時生悔恨。
|
死墮惡道。持戒有五功德(反上句是)。復有五事。先
|
未得物不能得。既得不護。若隨所在眾。若剎
|
利眾。婆羅門眾。若居士眾。若比丘眾。於中有
|
愧恥。無數由旬內。沙門婆羅門稱說其惡。破
|
戒惡人死墮惡道。持戒有五功德(反上句是)。有五
|
種淨果。火淨刀淨瘡淨鳥淨不任種淨。復有
|
五淨。若剝少皮若都剝若腐爛若破若瘀。有
|
五法令正法疾滅。何等五。有比丘不諦受誦。
|
喜忘誤文不具足。以教餘人。文既不具其義
|
有闕。是為第一疾滅正法。復次有比丘。為僧
|
中勝人上座。若一國所宗。而多不持戒。但修
|
諸不善法。放捨戒行不勤精進。未得而得。未
|
入而入。未證而證。後生年少比丘。倣習其行。
|
亦多破戒修不善法。放捨戒行亦不勤精進。
|
未得而得。未入而入。未證而證。是為第二疾
|
滅正法。復次有比丘。多聞持法持律持摩夷。
|
不以所誦教餘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便
|
命終。彼既命終。令法斷滅。是為第三疾滅正
|
法。復次有比丘。難可教授。不受善言不能忍
|
辱。餘善比丘即便捨置。是為第四疾滅正法。
|
復次有比丘。熹鬥諍共相罵詈。彼此諍言口
|
如刀劍。互求長短。是為第五疾滅正法。復有
|
五法令正法久住(反上句是)。爾時有異比丘。往佛所
|
白言。大德。以何因緣正法疾滅。而不久住。佛
|
告比丘。若比丘在法律中出家。不至心為人
|
說法。亦不至心聽法憶持。設復有堅持不能
|
思惟義趣。彼不知義。不能如說修行。不能自
|
利。亦不利人。佛告比丘。有是因緣令法疾滅。
|
而不久住。大德。復以何因緣令法久住(反上句是)。
|
爾時佛告諸比丘。比丘至僧中先有五法。應
|
以慈心應自卑下。如拭塵巾。應善知坐起。若
|
見上座不應安坐。若見下座不應起立。彼至
|
僧中。不為雜說論世俗事。若自說法。若請
|
人說法。若見僧中有不可事。心不安忍。應作
|
默然。何以故。恐僧別異故。比丘應先有此五
|
法然後至僧中。
|
爾時世尊。在瞻婆城伽伽池邊。白月十五日
|
說戒時。於露地坐。與眾僧俱前後圍繞。時有
|
比丘。舉彼比丘見聞疑罪。當舉罪時。彼比
|
丘乃作餘語答。便起嗔恚。佛告諸比丘。應審
|
定問彼人。彼人於佛法中。無所堪任無所增
|
長。譬如農夫田苗稊稗參生。苗葉相類不別
|
而為妨害。乃至秀實方知非穀之異。既知非
|
穀即耘除根本。何以故。恐害善苗故。比丘亦
|
復如是。有惡比丘行來坐起攝持衣缽。如善
|
比丘不別乃至不出罪。時既出其罪。方知比
|
丘中稊稗之異。既知其異。應和合為作滅擯
|
除之。何以故。恐妨善比丘故。譬如農夫治穀
|
當風簁揚。好穀留聚其下。秕 隨風除之。
|
何以故。恐污好穀故。如是惡比丘。行來出
|
入如善比丘不別乃至不出罪。時既出其罪。
|
方知比丘中秕 穢惡。既知已應和合為作
|
滅擯除之。譬如有人須木作井欄。從城中出
|
手捉利斧。往彼林中遍扣諸樹。若是實中者
|
其聲貞實。若是空中者其聲虛而 。而彼空
|
樹根莖枝葉。如貞實者不異。至於扣時。方知
|
內空。既知內空。即便斬伐。截落枝葉先去麤
|
樸。然後釿鏟細治內外俱淨。以作井欄。如是
|
惡比丘行來出入。攝持衣缽威儀如善比丘
|
不異。乃至不出罪。時既出其罪。方知沙門中
|
垢穢稊稗空樹。若知已即應和合作滅擯。何
|
以故。恐妨害善比丘故。而說偈言。
|
同住知性行 嫉妒喜嗔恚
|
人中說善語 屏處造非法
|
方便作妄語 明者能覺知
|
稊稗應除棄 及以空中樹
|
自說是沙門 虛妄應滅擯
|
已作滅擯竟 行惡非法者
|
清淨者共住 當知是光顯
|
和合共滅擯 和合盡苦際
|
佛說如是。諸比丘聞歡喜信樂受持。
|
僧羯磨卷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