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 五種方便行——行五法



諸位同學:

上一講給大家介紹了坐禪方法中要注意的五件事情:第一不能吃的太飽或太餓;第二睡眠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第三身體姿勢要恰當;第四是調節我們的心;第五是調節呼吸。這五樣調節好以後,就可以修習禪定了。

很多時候我們修習禪定,都不得入門要點。這是因為沒有把握好如何進入禪定,並從禪定中出來的技巧。平常我們念佛、持咒,長時間坐下來覺得很舒服,但是下次還想進入這種狀態就進不去了。我們無法把握自己進退自由,就是因為找不到進入禪定狀態的那個門檻。

就像做夢,從清醒進入夢境有一道門,但門檻在那裡不知道。從沒有夢到進入夢境,這裡有一個關鍵的門檻要找到。有一本書叫《你是做夢大師》,我們可以通過訓練,讓自己找到這個關鍵——門檻的入口處,並由此進入夢境。常常會有這種經驗,我們躺在那裡腦袋很清晰,妄想也很多,其實是睡著了自己還不知道。如果一個人修習禪定有受用,他完全可以編織自己的夢,希望在夢裡見到誰,就可以如願,因為夢境是我們妄想的延伸和具體化。我們平常的妄想是很模糊的,如果妄想很專注,它就會在夢境中出現。所以禪定學習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要把握如何進入禪定,並在禪定中保持這種狀態,然後要在禪定中出來,又必須認識到那個叫禪門的門檻在哪裡。

如何進入禪定之門?上一講我們學習了調五事,那是最基本的方法。具備了這些基本方法,接下來就要了解入、住、出三個禪定要點。入就是進入禪定,住就是住在禪定裡面,出呢?就是從禪定裡面出來。

在調五事的基礎上,打坐姿勢端正後,呼吸也調好了,心不再浮躁也不再暗沉,清清楚楚又不散亂。調節到這個程度,接下來要進入禪定,需要注意三個方面的狀況:

第一,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態。你是坐在那裡、站在那裡、還是在走路?包括我們所處的環境,在禪堂、還是在念佛堂?或是在家裡?對所處的環境和自己的身體狀態都要很清楚。然後對自己的呼吸調節狀況也要非常清楚。第二,對身體的感受也要很清晰。狀態跟感受是不一樣的,狀態是坐在那裡的姿勢,感受是身體的痛癢酸麻。如果打坐進不了禪定,可以徑行的方式尋找感覺。比如走路,腳踩在地上與地面碰觸的那個感覺,你要找到它,並要很清晰的把握腳踩到地上的感覺。第三,對自己的心念要很清楚,起了什麼念頭要知道。

上述三個狀況都很清楚了,就可以進入禪定。當然,進入禪定要有具體的禪定方法,否則進入了也只能是欲界的散定。要明白這三個狀況是禪定的入門之處,不然打坐坐得再舒服,也可能都是偶然的。所謂偶然,就是沒有從正規的門進來的,也可能是別人把你扔進來的,你自己根本就不知道。所以要讓自己一步一步的從這個正規門進來,然後從這個門出去。如果方法得當,三個方面調節好以後,一句阿彌陀佛,就可以跟念佛三昧很相應。

現在先做個簡單的訓練,大家坐得端正一點,先把上一講學的調五事,稍微調整一下。可能有些同學的呼吸一時調整不到位,但要知道調整的方法。比如呼吸很粗,要知道呼吸還太粗,只是不要管它,等到真正把呼吸調到若存若亡的狀態,那就進入禪定之門了。

首先要訓練自己的身體坐得輕鬆、自如、端正。看自己的呼吸進進出出很清楚,心也不再胡思亂想。這樣五事調好以後,接下來就是三個方面:

第一,對我的環境,我的身體,我的呼吸等等身心狀況很清楚,這個清楚裡面不夾帶任何價值判斷,不要認為太吵了、太安靜了,不必判斷好跟壞,只要清楚知道就行了。

第二,知道身體的感覺,身體是坐在這裡的,感覺是重是輕?哪裡癢、那裡麻、哪裡不舒服,這個時候的手和身體不要亂動。即使想動,對自己的動作,包括動的幅度、感覺都要很清楚。最好一開始就不要動,要是動來動去,就難以把握對身體清晰的感受。

第三,感覺自己的心,現在什麼妄想都沒有,清楚的知道我的環境,我的身體,我的呼吸當下的狀況。

修行四禪八定最重要的一點,首先是身體的感覺而不是心,對身體的感覺越清晰越容易進入禪定。不管是什麼感覺,不要給他判斷,哪個地方酸痛了,不生討厭也不生喜歡,只知道酸痛就行了。如果腳歪在那裡了,那就去領受歪的感覺。這三者同時都清晰了,我們用任何一個簡單的法門,觀心、觀息,或者念佛,都會是靜靜的,並且會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態。這個時候如果念阿彌陀佛,包括舌頭動的感覺、講話的感覺、念佛的聲音都會很清晰,一句阿彌陀佛念的清清楚楚,別的妄想都沒有。這就是住在一句阿彌陀佛的定中,身心沒有絲毫的波動。就像房間的門窗都關起來,一盞燭燈點在那裡,因為沒有風,燈的光炷就不會動搖,燈的光明就能照耀整個房間,我們就很容易感受身體狀況的每一個細微變化。然後一句阿彌陀佛念得清清楚楚就是智慧,念的不動搖就是定力,這就是住在禪定裡邊。


當你住在禪定裡面念阿彌陀佛,並且念的很清晰的時候,時間到了要停下來了,然後感覺身體放鬆了不要管它,心裡的妄想、呼吸也不管它,這個時候我們出來了,什麼​​都不管了。進入禪定是三個條件,出來也是三個條件。

現在大家可以測試一下,自己的定力到底有多深、有多長?平常我們想坐兩個小時或半個小時,幾乎沒有這個禪定基礎,因為定力還不夠半小時,坐了幾分鐘就開始煩亂、難受。如果我們想要真正的修習禪定,就要讓自己每一次都正兒八經的進入,正兒八經的出來。先看著自己兩分鐘,讓這兩分鐘絕對把握自己的念頭,這樣已經很不容易了。一般人如果沒有嚴格的訓練,別說兩分鐘,就是半分鐘讓他清楚的了解自己也做不到。因為做不到,就必須認真修學好前面講的二十五方便,然後集聚資糧、淨除障礙。

凡夫的妄想太多了,象洪水一樣無法抵擋。學習禪定就是不停的訓練自己的思維,熟悉進入禪定的方法。如果這個訓練不熟悉,那就需要大家共修的環境,相互切磋,彼此鼓勵,這樣就容易進入禪定修學。

對於剛開始修學的人,佛法好像很神秘,實際上掌握了入、住、出這三個技巧以後,一點也不神秘。你在辦公室閒下來,坐在那裡閉上眼睛就可以靜靜的感覺到:環境是怎麼樣的、呼吸怎麼調整,身體有什麼特別感受?比如我現在手搭在桌面上,一段時間以後,感覺手有點麻或有點舒服,但入定的時候不能因為感覺舒服就希望它再舒服一點。我們只是感受它,好與不好,痛或不痛,都沒有妨礙。這樣就可以進入禪定。把握了入、住、出三個要訣,每時每刻隨時可以訓煉、熟悉、運用。

一個想真正了脫生死的人,他的意志力一定很強,一天應該有四十次提醒自己進入禪定。也可能只進入一分鐘或半分鐘,重要的是你進入以後,一旦有事情,一定要讓自己出來。不能進入以後定在那裡,然後碰到事情了,馬上跑掉了,那下一次進入的時候就會越來越模糊了。剛開始的時候,讓自己慢慢的去訓練,有事情了提醒自己:現在不入定了,先去作事情,這樣訓練幾次就會知道,做事情、入禪定,雖然在方法上不一樣,但禪定的時間久了,它就會慢慢擴散到生活中,知道怎麼走路、怎麼吃飯,一切都變得很清晰,這樣的人生就會充滿智慧。智慧是什麼?知道的知下面一個日,如日中天照耀著我們整個身心,前因後果都照得清清楚楚,這就是佛法講的智慧,它是沒有副作用的,不同於世間的聰明。世間人所謂的聰明,是用一些絕招去對付別人,但這些絕招可能會導致更惡劣的報應,因為他不明白因果的真相。

如果我們對自己所處的環境非常清楚,並有較好的定力,一個人和你講話,他起心動念你都會知道,因為啟發了神通妙用。禪定修的好,最初得的就是他心通,從淺到深,慢慢的心念越來越微細,特別是對環境的感覺越來越清晰後,一個笑容就知道是真是假,就像鏡子一樣清清楚楚,不需要另起一個分別念。這是修四禪八定入門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密宗或者淨土宗雖然不講這些,但如果你專注念佛或念咒,時間長了不打妄想,也是完全可以了解的。

這個法門的高深就在這裡,細節不告訴你,直接把你拎到屋子裡。但是從這個​​門進來,你要認准這個門到底在哪裡,怎麼進來的?現在大家試試看,讓自己的心從散亂進入禪定,是什麼樣的狀態,在心態上是不是有簡單的變化?剛才不叫大家進入,你坐在這裡的感覺是有點糊塗的,雖然也有清晰,但對身心和環境並不是很了解,只是在這裡聽講而已。現在用了這個方法,首先對環境了解了,只要一覺照,馬上就像鏡子一樣,身體的感受和呼吸也很清楚,這就是處在一個定的境界,所以這個鍛煉是經常性的,只有不斷的訓練才會熟悉。

接下來講行五法,行五法就是一種偉大的志向和動力。

我們把學習佛法比喻為進寶山採寶,那麼進山採寶之前首先要準備的是上路的路費、糧食和衣服等等外在資糧,所以叫資糧位的修行,是集聚自己的資糧。如果是對自己的身體檢查,鍛練,使自己不至於路途疲憊,中途而退,這個叫加行位的修行。一般的修行先有資糧位,後有加行位,再後是見道位。見道位是開始上道、上路了。二十五方便就是資糧和加行,也就是說先鍛煉好自己的身體狀態,然後才可以進山採寶。二十五方便是修行的基礎、是資糧位,很多人在幾十年的學佛過程中,見道位的修行始終沒有,最多只是做一些修行的準備工作,這個非常可惜。


我們今天講的是修行準備工作的最後一項,叫做行五法,也就是五種方便行法:欲、進、念、慧、定。

一者欲,欲離世間一切妄想顛倒,欲得一切諸禪智能法門故。亦名為志,亦名為願,亦名為好,亦名為樂。是人誌願好樂一切諸深法門故,故名為欲。如佛言曰:一切善法,欲為其本。

欲是我們生命最重要的動力,一切眾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所有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慾望是活下去的動力。如果說這個世界沒有了慾望,它就是沙漠。沒有人去勞動、去做事情,生命也就不可能存在。凡夫眾生是以慾望作為生存的動力。那麼佛菩薩呢?他們來到這個世界,是以願力作為動力,願實際上就是欲。凡夫的慾是一種錯誤、迷幻、顛倒的貪欲,這種慾望有善有惡,惡欲使我們增加痛苦,墮落三惡道,就像飲鴆止渴,或用鹽水止渴,結果是越喝越渴。如果是善法欲,可以暫時得到清涼或解渴,但究竟來說,還是在六道中輪迴。

我們的慾望充滿了整個身心,又找不到無欲則剛的清淨,怎麼辦?這中間有一個重要的轉化,就是把慾望轉化為善法欲。善法欲是我們出離三界重要的動力,如果沒有善法欲,我們連做人、升天的基礎、出三界的動力都沒有。就像一個射箭的人,要把手上的弓拼命的拉緊,然後一放手,箭就出去了,如果他不拉,箭根本就射不出去。但如果拉緊了不放呢?箭也射不出去。善法欲就相當於我們把弓拉到適度的時候放箭而去,自然而然捨棄三界輪迴的一切痛苦。所以禪定功夫修的好、具備正知見的人,到一定的時候自然就會解脫。但如果我們缺乏聞思經教的智慧,修了四禪八定以後,生不起解脫生命的渴望,那就像拉緊的弓,箭始終沒射出去一樣。

事實上慾望是一種嚮往,世俗上很多時髦的價值觀被標榜出來以後,誘惑著人們不斷的為之奮鬥,最後卻是毫無意義。人類幾千年的文明歷史,就是不斷創造不同價值觀的歷史,一個價值觀一旦被大家認可,就流行開來,生命力強的延續時間長一點,趕時髦的流行了一陣就消失了。

佛法就不同,它具有無限的智慧和慈悲。觀察眾生的需求和價值觀就像狗追骨頭,扔到東跑到東,扔到西跑到西,咬過來後什麼都沒有。世間的東西就是這樣負面重重,許多人在追求名聞利養的過程中很賣勁,但有了錢、有了地位後反而變得消極和無聊,愚癡的人甚至去做害人害已的事。佛陀看到眾生的這種顛倒,以一種方便法,創立了一種建立在人間福報基礎上的人天乘價值觀,它同樣讓我們感受得到佛法的博大、精深和受用,並進而引導我們走向解脫。如果佛陀講的都是涅槃解脫之法,涅槃的境界又沒有繽紛的色彩,對於凡夫來說就沒有實際意義。

人天乘的禪定法門是讓我們生起一種比較:世間有很多煩亂,佛法清淨了我們的煩亂心;世間的事使我們變得糊里糊塗,到最後不知所措,佛法使我們腦袋清醒,富有理性。世間的人都是以我執為中心的,我執有大有小,為國家安邦護國,就有了自己的國家與敵人國家的區別;護一個村莊就說這個村莊好;一個家庭,張家會跟李家互爭長短;夫妻兩個對外齊心協力,內政就有矛盾,因為大家真正的核心是自己。世間所謂的愛,一定要愛你愛到怎麼樣,實際上是你對我太好了,所以他真正的核心還是自己。我執所派生的煩惱是無窮無盡的,相比之下,我們讓自己的心進入禪定所產生的那個快樂是沒有副作用的,而世間的快樂卻很容易產生副作用。

有了比較以後,自然就會生起一種慾望,經過不同價值的衡量,覺得應該讓生命進入這種狀態去試試,這就是一種慾望。通過善法欲,我們可以改變生命中那些負面的慾望,捨棄妄想顛倒,黑白是非的生命狀態。如果沒有善法欲,可能活著會很無聊,所以善法欲對於我們是很需要的。它會使我們得到一種禪定智慧的方法,進入一個擁有智慧和定力的生命狀態。

這裡有一個比喻:凡夫像一塊石頭,從山頂一直不停的往下滾,就像我們這顆心,沒有什麼光明在那裡瞎滾,滾到哪裡算到哪裡。二乘人是注重自己修禪定,進入禪定以後住在裡邊不出來,也不度眾生,就像木頭停在那裡,這樣也沒有光明。只有佛菩薩才像一盞燈,這盞燈沒有動搖,能夠照耀周圍的一切。世間的智慧,就像燭燈,因業風的吹動而搖晃,智慧的光明受到影響,導致心的忐忑不安,對所處的環境自然就看不清楚。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智慧是我們本身就具有的,是因為我們的心搖來晃去,所以就無法把握自己的身心狀態,修學禪定就是要把這種搖晃的心態穩定下來。


慾望是一個很重要的志向。立誌有很多種,佛法的志願有兩種是最根本的。第一種是我們希望得到禪定解脫的智慧,這個願望是針對我們現實的身心有許多的束縛和痛苦,並希望解除這些煩惱。第二個志願是希望自己解脫後,還要幫助所有的人都能解脫,這是菩薩的菩提大願。這個菩提大願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上求佛道是希望自己解除痛苦,具足無量智慧。下化眾生是把這種慈悲心運用到生活中,幫助眾生解除痛苦。這兩種心願是我們發心修行最重要的志向。

亦名為願,願就是願望,把世間的慾,善法的慾轉化成一種願望。

亦名為好,所謂“學之者,不如好之者。”認真學習的人不如好學的人。你要他們學習,還不如讓他們對所學的東西感興趣。禪定就是這樣,都說它很好,卻一點興趣也沒有,這樣以後就很難堅持下去。修學禪定就像呵護小孩,需要慢慢長養聖胎,一下子想讓他長大成佛是不可能的,有那麼容易的事情,佛菩薩早就把我們都弄成佛了。“好”,就是讓我們有一種嚮往,只要方向道路是對的,方法是正確的,堅持下去就會有效果。

亦名為樂,“樂”與跳躍的躍是同樣的意思,心裡很激動的一種快樂。這樣的快樂必須當下把握。比如我們現在的學習,或是在生活中有一些禪定的感受,都應該及時把握,隨時讓自己得到這種禪定的快樂。不要老想到過去或將來某個時候,過去的已然過去,未來的還沒到來,唯一能夠把握的就是當下生起的這種好樂之心。

不要讓自己的願望和志向受到局限,說我只得個初禪、初果、阿羅漢就不錯了,要希望得到一切出世間的甚深法門。實際上佛菩薩就是我們自己,我們身心具備了佛菩薩的品質和能力,因為妄想顛倒把這些能力削弱、覆蓋了,無法顯發出來,通過一切出世間甚深法門的禪定修學,慢慢把自己內心的這些慈悲、智慧的能力都給開發出來,然後心量就會打開。諸深法門的這個深,是針對淺而言,不能只追求一種淺顯的表面的東西。

修行禪定,定力深的人也會得神通,但如果不培植高尚的品質而只想得神通,恐怕得到的也只是妖魔鬼怪的附體,那就麻煩了。神通是自然而然有的,佛法告訴我們,在六通中,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這五通,我們不要輕易的求,要求的是第六種叫漏盡通。漏盡了一切煩惱,神通自然就有了,漏盡通是沒有副作用的。煩惱沒有斷盡的神通,肯定會有副作用,凡夫都有炫耀心、虛榮心,有了點神通就想試試。走在大街上,別人當面罵你,還不想露一手?但這一露,肯定出問題。

呂洞賓當時已經得到了五通,因為我執煩惱還沒有斷盡,他很想炫耀自己,而且在炫耀的過程中,還帶有慈悲、善良的感覺,這是要命的。我們平常炫耀了自己馬上會慚愧,怎麼這麼虛榮?他炫耀了自己還覺得委曲。他穿著普通人的衣服到岳陽樓,眾人認不出他是神仙,他就感到委曲,跑到洞庭湖上面用神通飛來飛去,然後在那裡念一首詩:“朝遊北海暮蒼梧,袖內青蛇膽氣粗。三入岳陽人不識,朗吟飛過洞庭湖。”。洞庭湖旁邊的亭子裡有幅對聯,我看了上聯只想笑:“呂道士太無聊,八百里洞庭飛過來飛過去”。大家想想,我們在那裡喝茶聊天,他弄個神通在那裡飛來飛去是不是很無聊?但呂洞賓是個很有善根的人,遇到黃龍祖師開示後他就開悟了。開悟以後又寫了一首詩:“拋卻瓢囊摵碎琴,從此不煉汞中金,自從一見黃龍後,始知從前錯用心”。知道自己從前是用錯了心。

我們的願望一定要深,希望自己能得到甚深法門,不要浮在表面。最深法門是什麼呢?就是佛菩薩具備的大智慧和大慈悲。在這個前提下,我們可以具足世間、出世間一切方便方法、智慧和妙用,這樣的大志願才成其為欲,修習禪定要有這種慾望。所以佛說:一切善法,欲為其本。假如我們沒有這樣一種方向感,就無法引導自己走向真正具備大志向的菩提大道。

二者精進,堅持禁戒,棄於五蓋,初夜後夜,專精不廢。譬如鑽火未熱,終不休息,是名精進善道法。

精進兩個字,精則精純不雜,很純粹,讓自己的心變得很精密,無懈可擊。進呢?進則不退。在念頭上,特別是在坐禪的時候,讓自己的心能夠延續這種定的狀態,不夾雜別的東西。在這種純粹的狀態中,慢慢感受身體的輕安、空曠,什麼都不在乎,只知道去感受。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身體的病痛,一些不舒服的狀態,慢慢都可以得到調節,地水火風四大調順後,身心自然愉悅,這個非常重要。


堅持禁戒,是禁止我們去做一些戒律不允許的、危害我們身心健康的不良行為,並在坐禪時要棄掉五蓋。還記得五蓋嗎?第一貪欲蓋,第二嗔恚蓋,第三睡眠蓋,第四掉悔蓋,第五疑蓋。不能讓五蓋夾雜在禪修的過程中。當我們對禪定生起這種願望的時候,在這個動力之下,不再退縮,說到做到,這個是精進。

初夜後夜,專精不廢。這裡指的是出家人。因為出家人不務世間事務,以修行為正業,應該於初夜後夜都認真修行。在家居士白天工作忙,沒有時間,要初夜後夜認真修行比較困難。實際上初夜後夜的意思是告訴我們只要有空,盡量不要讓睡眠因緣耽誤自己對甚深之法的修學。對法的受用,就像鑽木取火,古人沒有火柴,用一根小木棍在大木頭上不停的搖,不停的鑽,裡面發燙、發熱、冒煙了,還在不停的搖,不停的鑽,直至冒出火星來。有個偈頌:“學道猶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惺惺,將軍主帥能下令,不動干戈定太平。”又有偈頌:“學道如鑽火,冒煙未可修,只待金星現,歸家方到頭”。就是說修禪定的時候,精進心就像守著紫禁城門。白天要防著六賊:眼睛不貪圖外在的美色,耳朵不執著好聽的,六根不追逐六塵;夜裡還要清楚、明白、不昏沉。當一種精進的善法欲生起來的時候,不動干戈也太平。不必特別的磕頭、拜佛、誦經一大堆事情,只要六根守清楚了肯定會受用無盡。

沒有禪定經驗的人,幾次坐下來有點受用後,就會打折扣,一次受用要停好長時間才能進步。因為他懷疑、恐懼,忐忑不安,甚至還有點沾沾自喜,禪定的感受和心態反而使他不知所措。所以鑽火鑽到一定程度,煙冒出來了是不能停止的,否則不是精進就是退轉。學道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可能保持原狀的。對於所修的法達到一定的境界,可以安住。比如我們修初禪,達到初禪就可以安住。然後你要想達到四禪,在初禪就不能安住了,有了初禪的感受,馬上要出來,進入二禪繼續用功,要這樣不斷的努力精進。當然,我們長遠的志向應該是成佛路上的不退轉。

三者念,念世間為欺誑可賤,念禪定為尊重可貴。若得禪定,即能具足,發諸無漏智,一切神信道力,成等正覺,廣度眾生,是為可貴。故名為念。

念是念念不停,前面的這個欲,是一種大意向,並不是在心中生起很多現行,就是自己願意做這些事情。這個念頭要成為指導自己具體行動的思想。世間的一切法都是欺誑的,可賤的。所謂可賤,就是它的副作用。得到了名利和各種享受,同時也相應產生了負面的東西。世間之事是不可取的,生命的自性,才是圓滿自在沒有副作用的。只有在禪定的快樂中,我們才能開發這種生命的無漏智慧。

無漏,是沒有煩惱的智慧,沒有見思惑和分段生死的煩惱。禪定的作用,使我們在輪迴的世間充滿了自信和力量,不會被世間的八風所吹倒,並最終成等正覺。等正覺,就是佛,靠禪定和無漏的智慧來成就佛道,這是非常可貴,非常難得的,我們要在心中經常生起這樣一種觀念。掌握了前面二十五方便的修行方法以後,這種觀念,是一個很重要的修行動力。

每次打坐之前要回顧一下這個觀念,一般的法門都有這樣一個念,淨土法門裡,一開始就要念“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對佛陀的慈悲、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生起強烈的感恩和覺受。我們在禪定的快樂里也要生起這種強烈的願望。在禪坐入定之前,先回顧一下這種觀念,再讓自己進入禪定,這個力量就會比較堅固。如果沒有這個專注的慾望和念頭,坐久了以後,就會像完成功課一樣。比如大家念準提咒、大悲咒,一開始念得很起勁,到後來就像是還願,像完成功課,這樣就沒有力量了。所以這個念,是指每一次修法的時候,必須從心底里生起這種要成佛的強烈感覺。

四者巧慧,籌量世間樂,禪定智慧樂,得失輕重。所以者何?世間之樂,樂少苦多,虛誑不實,是失是輕。禪定智慧之樂,無漏無為,寂然閒曠,永離生死,與苦長別,是得是重。如是分別故名巧慧。

第四是巧慧,善巧的智慧。這種智慧,不同世間的一般聰明,它是把我們生命正負兩面的作用都看得很清楚。正面的是智慧、禪定、安祥、快樂、悠閒自得,絕然沒有不舒服的感覺,而且永離生死無常的世間法。世間的快樂我們可以籌量一下:好吃的、好玩的,這些快樂的結果是什麼?作一個比較後就會發現:生命中真正需要的,並不是那些虛幻的榮華富貴,而是紮紮實實能夠感受的這個心態。有了智慧和禪定,世間的榮華富貴會轉化為一種清淨和莊嚴。否則,這些榮華富貴就會誘惑我們進入永無盡頭的輪迴中。所以這種出世間的禪定、智慧、悠閒自得的心態,實在是比什麼都重要。


看清了生命中正負兩面的作用,闡揚了正面的作用,負面的自然就沒掉了,但榮華富貴還照樣存在。佛經裡面說,世間、出世間的沒有比佛陀的淨土更莊嚴、更寶貴、更榮華富貴了。要說名聞利養,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的名有多大?他們的知名度絕對不在我們世間任何一個人之下。所以只要正面的東西提出來,那些附帶的作用反過來就是生命的妙用,如果沒有智慧的指導,世間的這些妙用都成為副作用,這是巧慧。

五者一心,分明明見世間可患可惡,善識定慧功德可尊可貴。爾時應當一心決定修行止觀,心如金剛,天魔外道不能沮壞,設使空無所獲,終不回易,是名一心。譬如人行,先須知道通塞之相,然後決定一心涉路而進,故說巧慧一心。經云:非智不禪,非禪不智。義在此也。

這個第五一心,要跟前面的巧慧聯合起來看。巧慧是智慧,一心是禪定,定和慧兩者要合在一起。沒有智慧的定不是真正的定,沒有定的智慧也不是真正的智慧,所以說“非智不禪,非禪不智”。沒有智慧的人,進入不了真正的、正確的禪定,沒有禪定功夫,也不可能有真實的智慧。智慧就像我們的眼睛,禪定就像我們的腳,有了眼睛又有腳,走​​路百分之百不會錯,也不會摔跤。沒有眼睛光有腳,很容易摔跤,光有眼睛沒有腳一步也走不了。所以要把禪定和智慧這兩者結合起來看,世間的一切就清清楚楚了。如果能夠定慧等持,一切天魔外道、一切有為法都不會影響到我們的修行。

好,我們今天就學到這裡,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我們上一講向大家介紹了棄五蓋,今天來學習調和身心五事。在禪修過程中,我們整個身心的調和是禪修的重點所在,所以今天要學習的是調和身心的方法。在此之前我們每次共修打坐,還沒有告訴怎麼坐法,今天就把打坐的方法告訴大家,所以今天的內容特別重要。

調五事,就是我們坐禪的時候,要調節好身心最需要具備的五種事情。如果你不知道怎麼調和這五種事情,說明你還不懂得怎麼打坐,並不是說你往那裡一坐,腿一盤,眼睛一閉就是打坐了。今天的內容特別多,如果詳細講恐怕一個小時講不完,所以就把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先介紹給大家。

第一是調食。夫食之為法。本欲資身進道。食若過飽則氣急。身滿百脈不通。令心閉塞坐念不安。若食過少則。身羸心懸意慮不固此二皆非得定之道。糧食,是我們吃的東西,吃得不能太飽,也不能太飢餓。太飽容易昏沉,身體的氣容易脹滿,奇經八脈各種脈絡會因此堵塞,不容易通達。所以很難得到調心的受用。吃得太少,身體瘦弱,容易累,感覺很困乏,心裡老想吃東西。體質差的人,打坐時意志力就會相對薄弱。所以不能吃得太少,也不能太多。

若食穢觸之物。令人心識昏迷。若食不宜之物則動宿病。使四大違反。此為修定之初。須深慎之也。故經云身安則道隆。飲食知節量。常樂在空閒。心靜樂精進。是名諸佛教。

第一種穢觸之物是什麼?就是我們講的五辛。佛教戒律講的蔥、大蒜、韭菜、洋蔥、興渠,這五樣雖然是蔬菜,但也是烈性食品,含有興奮劑,容易刺激性激素。吃這些食品會使心動盪不安,坐禪不易入定,所以戒律規定不能吃。這叫穢觸之物。第二種不宜之物是因人而異。比如我們吃辣椒、姜,它們雖然不屬於烈性食品,但一個怕上火的人吃了就頭痛,坐禪就不適宜,所以不應該吃的就不要吃。

不要太飽,不要太餓,不應該吃就不要吃,三句話記住了,飲食就調節好了。佛經裡面說:“法輪未轉,食輪先轉。”所以調五事,第一要注重食品。身體是靠飲食來滋養的,身安則道隆,我們把身體滋養好了,就容易精進修道。

食品一般來說有四種:段食、觸食、思食、識食。段食​​就是每天每個時間段都要吃東西,午飯要吃、晚飯要吃,隔段時間就要吃,這個叫段食。觸食就是每個人都需要有感觸,如果沒有感觸就不行了。比如太熱就用空調,太冷就加衣被。身體受影響時得到的一種食,是觸食。思食是思想,思想要正確,如果出了問題,就會影響身體健康。所以要有一個健康的思想,叫思食。第四個叫識食,就是對人生的認識要正確。比如非典是從哪裡來的?就是吃果子狸,吃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不小心就得病了,這些都屬於認識上的一種錯誤。我們通過坐禪以後身心豁達了、開放了,吃的食品雖然很簡單卻具有很好的營養價值。比如說吃素,有人認為吃素有害健康,實際上如果我們的思想開通了,身心沒有牽掛,以大慈悲心去吃素,絕對是健康的。以上這四種食都是我們需要要調節的。

第二是調睡眠。夫眠是無明惑覆。不可縱之。若其眠寐過多非唯廢修聖法。亦復喪失功夫。而能令心闇昧善根沉沒。當覺悟無常調伏睡眠。令神氣清白念心明淨。如是乃可棲心聖境三昧現前。故經云。初夜後夜亦勿有廢。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度勿睡眠也。

調睡眠主要是告訴我們:睡眠的性質是一種無明的惑。無明是什麼?就是睡著了什麼都不知道。無明一個叫有覆無明,一個叫無覆無明。比如現在我們是清醒的,但清醒的時候我們仍然沒有破無明,沒有破就是不懂得人生的真理。但我們在無明中修行,這個無明就沒有覆蓋我們身心的受用。如果你進入睡眠的狀態,這個無明就會使你失去把握覺照的力量,它是覆蓋你的,這個覆蓋無明,就會令我們一生空過。所以貪睡的人,意志力就會很消沉,要想意志力堅強,早上不睡懶覺,晨起接受大自然清新的空氣,發發願,立立志,拜拜佛,這樣意志力就會變得堅強。當然個別人還有其它的方法增強自己的意志力,這些另當別論。

在睡眠中需要調節什麼?不可以放縱的睡,但也不能太減少。欲界眾生,睡眠是一種慾望,叫做睡欲,還有叫食慾、淫欲。古人講,食色性也,實際上應該講食色睡性也。就是欲界眾生必需有睡眠,睡眠是眼睛的食品,不睡眠或者睡眠少了,那可能眼睛就瞎掉。《楞嚴經》裡面記載,阿那律比丘貪睡的很厲害,佛陀就罵他:咄咄汝好睡,螺獅蚌殼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說這麼好睡啊不如畜生,螺獅蚌殼是畜生嘛,一睡一千年都不會醒過來,所以聽不到佛的名字,得不到解脫和覺悟。阿那律比丘聽後心裡很慚愧,都已經出家受戒了,還要墮落螺獅蚌殼類。他連續七天不睡覺,精進用功,那個心力是很猛烈的,七天以後因為沒有睡眠他的雙目失眠了。當然佛陀在世是有辦法的,教他一個照明金​​剛三昧修法以後,他得天眼通證四果羅漢了,所以他是天眼第一。


這個阿那律的故事,對我的影響也很大。我出家第二年在小廟念佛,那個時候瞌睡到什麼程度?十八九歲的孩子最愛睡了,午睡要到下午四點鐘才能起來。睡了兩個小時,師父跑過來把我拉起來說,你這樣睡不行,趕緊起來,我坐在那裡等他一走,躺下去又睡。然後三點鐘,他又跑過來把我拉起來,還拿些風油精把我的眼睛、鼻子擦擦,這回總不睡了,結果他一走,我還是躺下去睡,到四、五點鐘才起來,每天都是這樣。晚上還睡七、八個小時,睡的時間也不少,怎麼像個磕睡蟲?然後我跪在地板的蒲團上,蒲團是很軟的,跪在那裡容易睡著,我把那個軟墊拿掉,跪在硬板上讀經,一讀就睡著。後來我看了《楞嚴經》阿那律的故事也很慚愧,就想把午睡戒掉。怎麼戒呢?中午不睡覺,吃完飯就一直繞佛,繞了一、兩個小時,累了就靠在牆壁上休息一會,但一靠上還站在那裡就睡著了。怎麼辦呢?我就拿一根針,放在口袋裡,要睡覺了就把它拿出來刺一下眼皮,這樣中午繞佛五、六個小時,不敢停下來,一個星期後,中午就不用睡覺了。當然這是個土辦法。

佛經告訴我們:睡眠過多是修道路上的一個嚴重障礙,但睡的太少,每次坐下來都在那裡瞌睡,也是不可取的。建議年輕人睡眠六到八個小時,睡足這個時間以後,精神還不好,就要想辦法對治自己不要再睡眠了。如果沒有睡足這麼多時間,坐下來打瞌睡,不如先去睡覺,醒了以後再打坐,這樣會好一點。睡眠是不知不覺的,所以不能放縱,也不能減少。

第三調身、第四調息、第五調心,這三者是合在一起說的,有初中後的差別。這三者雖然是我們坐禪的一個重要的方法,但是也可以把它分開來介紹。第三個就是調節我們的身體,就是很具體的方法了。調身怎麼調呢?

夫初欲入禪調身者。行人欲入三昧調身之宜。若在定外行住進止。動靜運為。悉須詳審。若所作粗獷則氣息隨粗。以氣粗故則心散難錄。兼复坐時煩憒心不恬怡。身雖在定外亦須用意。逆作方便後入禪時。須善安身得所。

這個意思告訴我們,禪不是坐的,禪在你整個生活中。那為什麼還要坐呢?坐是讓我們生活中的行住坐臥更加安祥,更具備一種明亮、寧靜、智慧、慈悲的禪定生活狀態。想進入禪定,並不是一定要坐在那裡才進入的,平常走路說話,接人待物,觸對逢緣都可以進入禪定。我們現在上課,雖然不是坐禪,也可以進入禪定,只是你要懂得坐禪的方法。這裡一個總的提示就是告訴我們:平常生活中講話、思想都不能很粗魯,否則心氣就很浮燥,我們平常總是很難感受自己身心的這種浮燥。用現代話來說,坐禪就是把我們的情緒管理起來,不要放縱情緒,不要讓它變成一個不聽話的狀態。如果把自己的心調柔得很聽話,走路說話都會變得很安祥。坐禪功夫坐的好,並註意運用在生活中的任何時候,我們就會發現,當你走進某公共場所,講話的聲音就不會嘰嘰喳喳,而是輕輕的,走路的姿勢也會很安祥,這是坐禪之外的功夫。這個功夫怎麼提升?是靠打坐坐的,坐上就像磨刀,坐下象割草。我們把刀磨好了,就用智慧刀去割煩惱草。生活中毛毛草草的就是煩惱的表現,一旦有了坐禪的受用,下坐以後就不再毛草了,生活的煩惱也會因此減少,並可以感受禪定的法喜之樂,這是坐上和坐下的重要性。坐禪磨刀方法要得當,主要是姿勢,打坐姿勢所要注意的有七項。

第一項:初至繩床即須先安坐處。每令安穩久久無妨。

打坐首先要準備一個蒲團或者方凳,把坐的地方佈置好,不要馬馬虎虎,要佈置的讓自己很喜歡坐,覺得這個蒲團、這個地方很舒服。寺廟裡其他的凳子都是小小的,唯有禪堂裡​​的凳子是很寬大的,坐著很舒服。這個地方佈置好了,平常不能戲論的坐,只有坐禪修行時坐,否則會坐疲掉。要對坐禪的地方生起歡喜心,這是最初的一種調節。

在家居士沒有條件的,可以坐床上。床是讓自己休息的地方,肯定是最乾淨最舒服的,佈置的好也是一樣的。所以第一個要把蒲團放好,同時要注意:如果你是雙盤的,蒲團平鋪就可以了。後面墊高一寸或半寸,稍微墊高一點點也不妨,因為雙盤本身就是很平穩的。如果你是單盤的,後面要墊高一寸到兩寸,因人而異,胖的人要墊高一點,瘦人可以墊少一點,胖人的腿很粗,如果沒有墊或墊的比較低,坐在那裡會往後仰,所以要墊高一點,坐下來才會四平八穩。所謂站如松,坐如鐘,就像一個鐘放在那裡,東南西北都不會顛倒。如果是散盤的,後面要墊高七八寸,沒有這個高度,坐在那裡就會往後仰,氣脈就不容易打通。所以身心的端正,蒲團的位置,坐墊的高低都是很重要的。


第二項:次當正腳。若半跏坐以左腳置右腳上。牽來近身。令左腳指與右髀齊。右腳指與左髀齊。若欲全跏即正右腳置左腳上。

這是身體的部分,蒲團鋪好以後,如果是單盤,可以把左腳放在右腳上(右腳放在上面也可以的)。如果是雙盤,先要把左腳放到上面,然後右腳再放到上面,這樣放比較好。如果是散盤,就是交叉盤,那就隨意,你要怎麼盤都可以。建議男眾最好雙盤,比較平正,容易入定。因為雙盤的身相是四平八穩,所以能雙盤最好雙盤。年輕的女眾最好單盤,不要雙盤,除非你從小就雙盤。比如說七八歲的時候就已經雙盤了,一般沒問題。如果是成年的時候再盤,內分泌會有一定程度的變化,每個月的例假過多,會影響正常的生理狀態。所以女眾如果不是從小雙盤,最好是單盤,後面墊高二三寸,這樣是正常的,不用擔心。如果是散盤,在坐的過程中,腳也盡量往屁股下面拉進來一點,不要翹在外面,往裡面拉一點,拉到蒲團下面來,或者往屁股下面多坐一點,這樣坐容易端正。上坐的時候兩個腳指尖,跟兩個肩膀是平列的,膝蓋寬一點,腳彎過來小一點,兩個腳一上來,正好和兩個肩膀是呈平行的狀態,所以跟兩個肩膀的骨頭是齊平,這是腳的姿勢比較準確的坐法。

第三項:次解寬衣帶周正。不令坐時脫落。

腿盤好以後,褲帶、衣帶要給它們寬鬆,為什麼要寬鬆呢?坐禪的特點是把我們身心的四大地水火風進行調節,調節的好就進入禪定,調節不好就進不了禪定。如果地水火風不但沒有調節好,而且被你破壞了,那就會生病。所以佛經裡面說,每一大有二百二十病,四大不調,就有八百八十病。如果調節的好,身心會非常愉悅、舒服。所以緊身的衣服不能穿,最好穿睡衣或者寬大的衣袍。簡單地說,坐禪的時候如果褲帶係得太緊,有經驗的人就會發現,氣脈打通的過程中,整個氣在人體中不斷地​​輪轉,在輪轉的過程中,這里卡住通不過去,時間久了就會生病。坐禪就是身心要特別放鬆,沒有哪個地方可以堵得住它。尤其是我們初步學習,調節還不是很有辦法,這些事項就要特別注意。

如果是冬天披著毛毯,坐到一半毛毯滑下去了,動手把它拿上來,這一座就白坐了。要有受用,結手印坐在那裡是不能動的。我們每次坐的時候都要求大家不要動,動了,這一坐就白坐了,最多讓你練練腿。就像小孩子學跑步,跑兩下是沒有實際受用的。坐禪時腿放好了以後,身體各部位就不能再動了。

第四項:次當安手以左手掌置右手上。重累手相對頓置左腳上。牽來近身當心而安。

腿、身體、衣服都調當好以後,接下來就是手的安置。左手在上,右手在下,這個是三昧印,是十方諸佛的共印。三昧是什麼?就是正定,正受。正確的感受,正確的入定,是用三昧印的。三昧印的手印是這樣的,手指要伸直,放在上面,拇指剛剛對上,指甲要剪掉,不能戳太緊,不要用力,但也不能脫開。這個拇指一定要給它對上,右手要用點力,把手伸直,不能窩在這裡,這樣結好以後,放在左腳上,因為左腳放在上面,牽來近身,在肚臍和肚臍下面一寸半的地方都可以。如果放得太下面容易昏沉,抬高一點也可以,這個是三昧正印。如果換一個方法,右手在上,拇指對上,同樣的右手在上這個手印叫做彌陀印。阿彌陀佛因為結的是念佛三昧印,是三昧中王,跟十方諸佛的印是相通的,這兩個印是入定最好的方法,最好的手印。大家要記住。

人體在坐禪的時候,需要氣脈打通,三輪七脈,左右的這兩脈互相的流通,在流通的過程中,特別是氣血通過十個指頭互相的調換,我們把手放在這裡,拇指把氣血互相貫穿,所以要對上號。如果對不上號,就像打山洞,這裡打過去,那裡打過來,錯路而過就白打了。坐的好氣脈發動會有感覺,兩個拇指好像粘在一起,甚至你感覺想拉都拉不開,當然用力拉是可以的,這個時候說明氣脈已經在啟動。所以我們在坐的時候,這個手掌最好是伸直,放在那裡,這樣很平的端著,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第五項:次當正身先當挺動其身並諸支節。作七八反如似按魔法。勿令手足差異。如是已則端直。令脊骨勿曲勿聳。

一般的坐法,腿盤好了以後,衣服被子都弄好了,要順時針轉三圈,然後再逆時針轉三圈,每一次都轉到極限,直至會摔倒了再轉回來,然後是往後仰,往前靠再三次,然後是左右運動,再看看上下左右怎麼晃也不會倒了,四平八穩。這個時候身體的感覺就是腰直胸不挺。如果我們的脊椎骨歪在那裡,氣脈就不能打通,太聳了又會傷氣,感覺特別累,氣脈也會受影響。所以坐禪的時候,背椎骨一定要直,但是背椎骨一直就容易高高的聳立起來,所以就是告訴我們“腰直胸不挻”,這樣很自然的放鬆就容易入定。如果腰挺不直,最好買一個背夾把它夾起來,不能太緊,感覺自己腰直了以後,含胸,不要挺胸。含胸是什麼意思?兩個手臂稍微往前靠一點,然後很自然的放下來。太極裡面叫含胸撥背,胸要含著,背要挺撥,這個是坐的身體狀態。


第六項:正頭頸令鼻與臍相對。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面正住。

坐禪時頭要垂直,鼻尖跟肚臍也要相垂直。相垂直的意思是不能左右歪,有些人坐在那裡頭總是習慣的歪著,要感覺自己頭已經正中了,不能太低,不能太仰,也不能太往前靠,否則跟肚臍不對正,跟肚臍應該是垂直相對的,這樣的狀態就是不偏不斜。

第七項:次當口吐濁氣吐氣之法開口放氣。不可令粗急。以之綿綿恣氣而出。想身分中百脈不通處。放息隨氣而出。閉口鼻納清氣。如是至三。若身息調和但一亦足。

當我們把身體坐端正之後,接下來就要把氣吐好。氣怎麼吐呢?因為剛剛坐下來,濁氣很多,五濁惡世嘛,一定有很多惡濁的不如意之事。平常的煩惱呀,思慮呀,身體的疲倦呀,要觀想身體中這些不舒服的感覺就是渾濁之氣,想辦法把它吐掉。吐是吐氣,張開口,把氣慢慢的吐出去,不能太急,慢慢的放出去。觀想自己從頭到腳整個身體中,所有的濁氣全部放出去,像煤氣罐的氣給放掉一樣,或像塑料袋裡面的垃圾全部拿掉。特別是身體不好的人,如果頭痛,就觀想頭上有很多灰黑的不清淨的濁氣,在那個病灶的地方,慢慢集中到嘴巴里再慢慢的吐出去,吐的時候要觀想:這口氣出去之後,身上的濁氣全都吐完了。吐氣的時候要注意:不能氣已經吐完了,要收氣了,卻還有一半濁氣留在裡面,再收回來那就白吐了,這個觀想很重要。

有一次我喉嚨裡忽然有一個腫塊,拇指那麼大,很痛很腫,師父告訴我,不妨用佛法來觀照一下。他叫我把鞋子脫了站在水泥地上,閉上眼睛,手垂下來,吸氣的時候,想到十方諸佛的光明從我的頭頂射進來,照耀著我的整個身體,那些光束象針一樣都刺到腫塊的地方,把裡面的膿血全都刺破。呼氣時,觀想膿血的地方都是灰氣、濁氣、黑氣從腳底心出去,這樣吸進來的是光明,呼出去的是渾濁,站在那裡兩個小時不要動,一直觀想。上午觀想了一坐,下午觀想了一坐,四個小時,第二天就軟化不痛了。所以心力是不可思議的。

坐禪也有這個效果,入坐之前,觀想我們身上的濁氣,包括我們的愚癡、暗昧,平常造作的惡業,各種不如意的事全部慢慢的呼出去,呼完以後覺得身心爽快了,什麼都沒有了。出氣的時候是綿綿而出,很慢很細,不是一下子就出完的,更不能聽到有聲音吹出來。這個氣出完之後,感覺濁氣已經放完,趕緊把口閉起來,不能讓它再返回來。然後用鼻子把清氣再輕輕的吸納進來,同時觀想三寶智慧的光明沐浴著整個身心。環境好的地方,觀想大自然,各種氧氣,有益身心的氣體,從全身的毛孔進來,雖然是從鼻子觀想納氣,但是要觀想全身的毛孔把這些氣吸進來,充盈著整個身體。第一次做完以後感覺還不過癮,可以連做三次,不能長期做。長期做會變成練氣功,練氣功的人一大早跑到空氣好的地方,在那些有靈氣的大樹底下,伸開手臂,然後就觀想著吐出去的都是濁氣,吸進來的都是靈氣,這麼觀想對身體健康也是很有好處的。但我們坐禪的目的不只是讓身體健康,更重要的是開智慧。

身體調好之後,還有兩個附加內容比較重要。

第一個附加內容:次當閉口唇齒纔相拄著。舌向上齶。

氣呼吸完了以後,把嘴巴閉上,這個狀態就是嘴巴和牙齒剛好粘住,很自然的,不要閉的太緊,舌頭和牙齒也一樣,很自然的放在那裡。關鍵是舌頭要頂著上齶,舌尖頂著門牙的牙根那個地方,輕輕的頂在那裡。

從坐禪的角度來說,地水火風得到調節,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口水越來越多,舌頭不頂著上齶,口水就會從兩個口角流下來,特別是昏沉的人,口水容易往下流。如果舌頭舔在上齶,口水自然會流在喉嚨中,這個叫甘露。坐禪坐得安靜舒服時,口水是甜的。上火時嘴巴很苦,如法的坐禪,一個小時坐下來,嘴巴就不苦了。所以口水要把它嚥下去,不注意的時候它自然會嚥下去,注意了反而覺得口水多。感覺口水多實際上是心散亂,心不在法中而在口水中,所以覺得它多。只要舌頭點住上齶就沒事了。

另外,舌頂上齶為什麼很重要?因為身體有各種經絡脈絡,藏傳佛教要打通三輪七脈,佛教雖然不重視氣功但它重視身體的調節,既然身體由各種經絡組成,如果氣脈貫通了,地水火風自然得到調節。我們的身體按中醫的說法,主要是陰陽五行,從經絡學來說,主要是任督二脈。任脈從會陰開始,前面小腹肚臍裡面,一寸到一寸五的地方,經絡所統攝的是我們前面的腑臟和腹部,屬於人體的前面部位,主陰氣。任脈從會陰一直上來到喉嚨、舌尖。這是一條脈路,它廣攝人體的五臟六腑和三焦。女眾的子宮附件等,都是任脈所主。這條脈絡打通了,整個五臟六腑上中下都非常健康。


另外一條是督脈,也是從會陰開始,它是從背後往上走,從頭頂、頭皮里面下來,直到門牙的牙根最中間這個地方。舌尖頂在上面是讓任督兩脈連通起來,氣脈陰陽就可以相互協調。所以督脈主陽,任脈主陰,背屬陽,腹屬陰,坐在那裡腰酸背痛,是腎氣不足,包括背後的這一條脊椎、脖子、頭頂等等不舒服,一切都是督脈的問題。如果是胸脹、呼吸不暢等狀況,則是任脈的問題。

會陰這個地方用一個比喻,就像一個鍋在那裡煮東西,人體腎臟蘊含的精、氣、血這些關鍵點,都聚集在會陰上面,坐好以後下面就開始煮。鍋煮開了,氣血充盈活躍自然調和,然後就可以輸送到全身,所以任督二脈打通的人,整個身心都非常愉悅,不會有病。如果打不通,坐禪時東動一下,西動一下,就像鍋裡煮東西,把鍋東端一下,西端一下,這鍋裡的東西就煮不好了。所以舌尖頂在這裡對任督兩脈的連通是很重要的,但不能太用勁,否則就上火,讓它剛好對上,就像拇指剛好對上一樣。

第二個附加內容:次當閉眼纔令斷外光而已。

眼睛要閉上,但不能閉的太緊,剛剛合上。根據坐禪經驗,昏沉較重的人,眼睛可以睜開一點。散亂心重的要把眼睛閉起來。一般情況是看不見外面的東西,但能感覺外面的光。如果眼睛閉的太緊,感覺會黑乎乎的,瞇上一點點,基本看不見前面的事物,心就容易收攝。

接下來是調息。氣息如果不調的話,坐下來很難得定。氣,就是呼吸。有四種狀況:第一種是風;第二種是喘;第三種是氣;第四種是息。風喘氣息這四種,前面三種都不算調節,只有第四種息才算調節。

風是什麼?用鼻子呼吸,進出有聲音,這是風。前幾次大家打坐的時候,出入有沒有聲音?沒有聲音就比較好。

第二個是喘,喘是什麼?出入結滯不通。我們跑上坡路,跑的氣喘噓噓的,那個時候就是停滯。打坐時一口氣還沒有呼完,氣已經接不上,只能停一下,然後再繼續呼,這個停滯就是喘,就是不通暢。不管是長是短,中間有停止就不行。要把身體裡的氣全部呼完,要吸就吸夠,進進出出中間不能停止,也不能開始慢慢的呼,等下又快快的呼。

第三個是氣,一般的人坐下來,除非行為舉動很粗魯,他的氣也就會粗重一點,氣粗如牛吧。性格溫和的人,氣息比較容易調理。氣和息這兩者,氣是什麼?感覺有呼吸,出去進來、出去進來。息是什麼?沒有聲音,不停滯,不粗重。出入綿綿若存若亡,資神安隱情抱悅豫,此是息相也。這句話要記住。調息的時候,看著自己的息,開始很粗,然後慢慢感覺這個氣快沒有了,實際上呼吸還是蠻大的,氣還是有的,只是你感覺它沒有了,這是我們需要調節的。

調氣有三個方法:一者下著安心。二者寬放身體。三者想氣遍毛孔出入,通同無障。

第一個方法:坐禪調氣的時候,心想著丹田,不要著意在鼻端、喉嚨,或其他什麼地方。第二個方法:身體不要太緊張,太用勁,就好像有條圍巾甩在肩膀上,總感到它會滑下去似的,這樣就不好,要讓整個身心處於輕鬆自然的狀態。第三個方法是調氣。要觀想全身毛孔放開,不要想在鼻子出入,氣會慢慢的、自然的、微細的得到調節。調氣以後,還要調息。調息有一個好方法,不打坐的時候去鍛練,最好全身放鬆去散步,感受自己的呼吸很輕柔,甚至腳步踩在地上,一點聲音也沒有。身體像雲團一樣,有一種輕靈的感受,這個對坐上的調息是有很大幫助的。在生活中做種種調息之後,呼吸自然會平穩。如果這個息都沒有調節好,一上坐,氣喘如牛,那你肯定入不了禪定。

第五是調心:調心者有三義。一入二住三出。初入有二義。進入禪定、住在禪定、出禪定,這三者的心是不一樣的。按坐禪的方法來說,入,是打坐時開始用功了,這個心應該怎麼調?住,是正在修這個法的時候應該怎麼調?出,是從禪定中出來了,這個心應該怎麼調?

初入的時候有兩種:一者調伏亂想不令越逸,二者當令沉浮寬急得所。坐禪開始,先要調伏自己的妄想,告訴自己不能再打妄想了,這是很重要的。有些人把每天的念佛、坐禪當成非完成不可的功課,一坐下來,也不管自己是什麼心態,坐兩個小時就算了,這樣是沒有意義的,要時刻警覺這個時間是不能打妄想的。建議大家,一開始不要限定時間,能坐多長,就坐多長。進入禪定的方法學會了以後,坐五分鐘不打妄想,就有五分鐘的定力。這五分鐘你進去以後,安住在那裡很舒服,五分鐘時間到了,應該出定了,就讓自己出來。這樣慢慢的鍛練,每次坐五分鐘,時間足夠,就不會受干擾。每次都這樣,慢慢的把時間加長,如果一天中有一個小時空閒,就坐一個小時,讓時間加長,這個調身調心是特別重要的。


對治昏沉和散亂,時間長了就難以把握。比如坐一個小時,一開始五分鐘覺得還可以,十分鐘後昏沉、散亂就控制不了,定力不夠嘛。所以先五分鐘、兩分鐘,把握自己不昏沉,不散亂,然後在這個階段讓自己身心進入一個寧靜的狀態,一旦感受到這個狀態給身心帶來的愉悅,你就已經嚐到了禪定的法喜。只要有一分鐘嚐到這個法喜,在以後在生活中一對比:昏沉半天,打坐兩個小時,還不如打坐兩分鐘,得一分鐘的法喜更好。所以要重視質量,只講數量是不行的。

現在總結一下!

第一是調食。不能一吃完飯就打坐,也不能餓著肚子打坐,一般來說最好是飯後半小時至一小時以後再打坐。不飢不飽是最好的狀態。

第二調睡眠,不能恣意的放縱自己,讓自己隨意的睡覺。但也不能太節約睡眠,影響精神。

第三是調身,坐在那裡沒味道、沒意思,枯木寒禪,象死人一個,那是很枯澀的。如果是太滑呢?坐在那里胡思亂想,覺得自己氣脈開始打通了,師父說任督二脈是可以打通的,然後就有這個氣感,從背部、腰部往上走,就用意識引導它上來,這個想法是不對的。如果用意識去引導氣脈,引到一半突然遇到什麼事情,或打個妄想,停在那裡就會生病。氣脈進入大腦停在那裡,可能就得神經病,走火入魔呀!修行是有方法的,不引導氣脈,讓他自然順暢,百分之百不會有事情。

第四是調息,呼吸太滑了,心就散亂,太澀了,那個氣會喘。這些都是不對的。這是調息。

第五是調心,不浮不沉,不要浮在那裡,東想西想,也不要停在那裡,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知道。一坐下來,什麼都不想,可能幾分鐘就睡著了。所以要管理自己的心,讓它不放任自流在正法之外。

最後補充幾點,坐禪的時候,膝蓋要包起來,冬天要包厚一點,夏天也要用毛毯包起來,不能光著腿在那裡打坐。頭頂上的吊扇最好​​用一個蚊帳,上面再放一塊布,這樣不會直接吹到頭頂,間接的過濾一下。落地扇也不能直接對著吹,可以讓它先吹到牆上。冬天腰的後面一定要包起來不能受寒,否則督脈受影響老了以後很容易駝背。所以腰幹不直的人,可能腎臟不太好,因為陽氣不足會傷腰,背容易駝掉。

窗戶最好打開,在空調裡面打坐不是很好,現在城市這​​麼熱,沒辦法,勉勉強強也可以。但要披上一件長袖衫,膝部要蓋好,因為空調的冷氣,侵入到骨頭里很容易得風濕症,關節炎這些病。以前有個法師,年輕時可以打坐10個小時,現在不到60歲,關節炎特別嚴重,走路都很痛,受不了。所以年輕人一定要注意。

坐完以後,手搓熱按摩頭部,最好時間多一點,按摩四十下,或者三十二下都可以。然後按摩臉部、手臂、腰背,兩個膝蓋等等。最後把腳放下來,放在蒲團下面不要馬上伸直,搓搓,麻痛的地方再按按腳板,慢慢伸直,慢慢站起來,不能馬上站起來就走,因為坐在那裡腳是直的,站起來就走,很容易拉傷經絡。

下坐以後,全身放鬆,不要讓氣堵在那裡。特別是用功的人,念佛、入定的方法一旦專注了,下來以後沒有按摩,這個氣如果停在腦子裡面,可能幾天都是昏昏沉沉的。我們坐在那裡的氣血循環,跟平常是不一樣的,平常的行住坐臥都是這種狀態,這樣的循環。如果一盤腿發麻發酸,氣血就在這個地方開始慢了堵住了。坐一小時以後,它已經習慣這種​​循環了,你一站起來,一伸直,腿馬上又痛了,因為它還不習慣你伸直的那個循環。把腿放下來以後,讓他正常循環再站起來,至少要走一百步以上。

有些人晚上打坐完以後馬上就睡覺,這個睡覺的質量不一定好。一開始也許沒感覺,時間久了那個氣會阻止血脈流通,本來坐在那裡氣脈打通了,身體是健康的,結果因為馬上睡覺氣停在那裡阻止了血脈的流通,把身體搞垮了。所以坐禪不好的人,反而把身體搞的很糟糕,這個千萬要注意。

剛剛下坐以後十五分鐘以內不要上廁所,我們剛才說鍋在那裡煮,剛剛煮完,氣還沒有散發到全身,剛用功下來,應該先活動活動,走一走恢復自然了,再上廁所。大家可以試試看,坐禪坐的好,尿灑出來一定是清澈不會很濁,因為氣血流通了。所以要十五分鐘以後,才能上廁所,這個要記住。

在家居士房事以後,一般來說四小時以內最好不要打坐,或者打坐以後,兩小時不要行房事。因為這個期間剛剛打坐下來去行房事,身體的氣脈會受影響,這個受傷是很厲害的。佛陀很少教在家居士修禪定,為什麼呢,因為在家居士有五欲生活,求人天福報比較多,諸位想發心調節身體,在這兩個方面要注意。但在兩小時或四小時以後,是屬於正常的,也不要害怕。

好了!今天我們就學到這裡,阿彌陀佛!






各位同學:

我們今天學習第四講,摒棄五種蓋障,簡稱叫作棄五蓋。這個蓋,就像鍋蓋一樣,覆蓋了我們身心本來具足的光明、清淨、穩定、智慧的狀態。可是生活中,我們的心卻呈現出一種雜亂無序的混亂狀態。這是因為各種煩惱覆蓋了我們本來具足的這一切。其中最根本的煩惱是無明惑、塵沙惑、見​​思惑,這三種迷惑使我們無法進入真正的禪定。在修學禪定的過程中?會出現五種煩惱狀態,比無明、塵沙、見思惑表現的更為激烈,它們一直折騰,掩蓋著我們生命的自性光明。所以蓋也叫蓋障、障礙。就像一條菩提大道,有五重障礙堵住去路,你想通達無阻幾乎是不可能的。

學完五蓋以後,我們會發現,為什麼自己修學禪定少有進步,智慧開發不了,甚至學習世俗的知識、技巧都沒有多大的興趣,體悟不到生命的快樂。原因在哪裡?五蓋作祟啊!它是我們健康生命的大敵。所以要了解五蓋的真相,然後發自內心的捨棄它、摒除它,以此來保障我們身心的健康和自由。大家看講義:



所言棄蓋者,謂五蓋也。

一棄貪欲蓋。前說外五塵中生欲,今約內意根中生欲。謂行者端坐修禪,心生欲覺念念相續,覆蓋善心,令不生長覺已應棄。所以者何?如術婆伽欲心內發,尚能燒身,況復心生慾火而不燒諸善法?貪欲之人去道甚遠。所以者何?欲為種種惱亂住處,若心著欲無由近道。

五蓋第一個要捨棄的是貪欲蓋,貪欲是健康人生最大的障礙。一個人如果貪得無厭,跟任何人在一起,都會遭到厭棄、捨離,甚至彼此結怨仇,因為貪欲的前提是個人主義的無限膨脹。比如貪欲重的人,當他需要別人幫助時,順心了他會認為理所當然,不盡人意時就跟你結怨仇,甚至在家庭中都會六親反目,失去做人起碼的倫理道德。貪欲有輕重兩種:一種是善法欲,一種是貪欲。善法欲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也是一種貪,但善法欲會激發人積極向上。比如我們學習永嘉禪,希望身心健康有智慧,這也是一種欲,但這種欲是一種善法欲,它會促成我們身心的穩定,並對環境造成一種正面的良性循環。假如是貪欲,必然會對自己或他人造成一種傷害,這種傷害可能很微小,或者不為人注意,但時間久了,必然不為人所喜歡,因為這是一種惡欲。比如貪財,用正當的途徑獲取錢財,養活身心和家庭,過一種健康的生活,這是善法欲。貪欲就不同,希望得到、擁有更多額外的東西,貪財的念頭一經生起,就偏離了正確合法的軌道,心中就埋下了負面的不良因素,一旦這個因素產生影響,整個身心就開始毀滅。

佛經裡講,有一個國王的女兒非常漂亮,外出遊玩時被一個捕魚人偶然看見,心生戀慕,於是他荒廢捕魚業,天天跑到國王女兒住的地方希望見到她,直到病了還戀著她。漁夫的母親心疼兒子,迫不得已到皇宮去賣魚,並經常送魚給皇帝的女兒,希望藉此機會能讓兒子麵見女孩。得知真情后,國王的女兒很慈悲,與老人約好那天她要去某神廟燒香拜神,告知捕魚人躲在天神像的背後見她。這個廟的天神是很靈的,這一天他知道國王的女兒前來朝拜,不能讓捕魚人對她有非份之想,他用神通讓躲在天神像背後的捕魚人睡著了,女孩來到神像後面怎麼推他也不醒,結果她把自己身上的珠寶、瓔珞都留下來後就回去了。捕魚人醒過來看到這麼多珍寶,知道皇帝的女兒來過,悔恨自己錯過機會,越想就越難受,以至慾火焚燒,這個慾火從心中燒起,燒爛了心,燒焦了皮膚,以致死亡,死的時候像被雷電擊中一樣。可見慾火焚燒的厲害!貪欲心嚴重的時候,心會灼熱得火燒火燎,就像螞蟻爬在熱鍋裡,越爬越會掉到熱鍋中心。

佛經裡另一個故事,講述了一個出家比丘尼。出家人本來應該是持戒清淨的,但這個人慾望很重,不想受淫欲戒,不但不想受,而且沒有正知正見。有一次她慾火中燒的時候大放厥詞,認為佛制戒律不殺生也有道理,因為眾生都愛惜自己的生命,不偷盜也有道理,不淫欲卻是沒道理,說淫欲是兩廂情願,為什麼要製這條戒?說這話時,她馬上就從女根部位生出慾火,燒壞了身體,地上裂開一個洞,她當場就身陷地獄。在印度就有這麼一個地方,玄奘大師去過,回來後寫的《大唐西域記》就記載了這麼一個洞,無論用什麼方法都測量不到洞底有多深。說這些道理是讓我們明白,當嚴重的貪欲生起來的那一刻起,首先損害的就是我們自己。

貪慾和善法欲,我們要分清楚,善法欲是一種必需的身心慾望,它是健康生命的保障,假如沒有這種慾望,生命會無所事事,甚至會枯萎。所以健康的善法欲,不會覆蓋我們心靈的智慧,只有貪欲才會覆蓋。我們這裡要捨棄的,是在禪法修行中生起的這種貪欲。它的內容有很多,主要有財色名食睡。前面講的呵五欲,呵斥的是外在的五塵,現在指的是我們意識中生起的這種強烈的慾望,如貪財、貪色、貪名、貪吃、貪睡等等。如果打坐時生起的念頭是為了更好的入定,這還是屬於善法欲。假如雜念紛飛:應該多賺些錢改善家庭生活、或者做更大的事業,應該多弘揚佛法……這就變成了一種貪欲,使善法欲走向了反面,促成了念念不停的“貪”。善法欲應該是良性的、正常的,它與貪欲的連接點要有一個適度的把握。

欲界眾生有三種欲:食慾、色慾和睡欲,其中色欲是最主要的。古人認為:食色性也,男女飲食是人的天性。佛法告訴我們,欲界眾生,要想進入四禪八定,必須把欲界一切都放下,可我們總牽著世間的男女情事不願放下。魚和熊掌不可兼得。追求世間之樂,禪定之樂就難以成就,如果放棄世間的慾望來成就法喜之樂,從四禪八定的角度來說,完全可以實現。一些在家居士,特別是年輕人坐禪的時候,能夠進入初禪、二禪、三禪的狀態和感受,對世間的淫欲之樂就不會去貪求。學習大乘禪法,不坐禪,不在初禪、二禪的時候,還可以過正常的夫妻生活,只要不貪著這種“天倫之樂”,解脫就有可能。永嘉禪法就有這種精神,可以使我們生命於內在的層次上得到超越。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不用害怕捨棄這個欲蓋就不能過正常的家庭生活。

這裡講的“蓋”,用禪定的話來說,是指禪修、入定的時候,這個慾望生起來了怎麼辦?所以要有一個正念現前:世間的貪欲如果念念相續、旋轉不停,它就會覆蓋善心。這個善心包含了禪定的法喜和感受,如果對善法生不起輕安快樂的感受,那是因為貪欲在念念相續。知道慾望生起來,必須在心中毫不猶豫地把它捨棄。智者大師告訴我們:世間的人如果慾望過重,會把身體燒壞。比如一個人淫欲過度,他的臉色一定會發黑,為什麼?太重的慾火燒焦、燒黑了正常的膚色。在人體容易刺激、慾望重的地方,皮膚的顏色就會顯的黑一點,這就是慾火燃燒的現象。如果心時常處在慾望中,也會被燒成黑色,以至失去正常人的倫理道德。

我們要有這樣一種認識:讓生命處在一種健康的狀態,必須把負面的、覆蓋身心健康的貪欲徹底捨棄。貪欲之人去道甚遠,我們應該嘗試著學會把貪欲之念轉化成善法欲。禪定之樂較之世間的淫欲之樂,肯定是更加高級、更加全面和深刻!有了這樣一種認識上的轉變,就容易轉貪欲為善法欲,把​​強烈的慾望變成求善法的動力,這是捨棄五欲一個很好的方法。欲是種種惱亂的住處,執著這個慾望,想清淨、安住於禪定之道,是不可能的。


二棄嗔恚蓋。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墜惡道之因緣,法樂之冤家,善心之大賊,種種惡口之府藏。是故行者於坐禪時思惟:此人現在惱我,及惱我親,讚歎我冤。思惟過去未來亦如是,是為九惱。故生嗔恨,嗔恨故生怨,以怨心生故,便起心惱。彼如是嗔覺覆心,故名為蓋。當急棄之無令增長。

嗔恨是第二個覆蓋我們心性的惡法,是失去佛法的根本。佛經說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一念嗔心生起,所有的障礙之門都打開,並燒毀八萬四千功德之林。所謂:只見心火炎炎燒盡菩提之種,境風浩浩凋殘功德之林。心裡一著急就嗔恨,多少功德都會被燒掉。看嗔心重的人就是這樣,說話很容易得罪人。

嗔恨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順理嗔、非理嗔、諍論嗔。順理嗔是自己有道理,別人沒道理,然後你心裡著急,非要把道理說個清楚,非要把事實弄個明白!昨天遇到一個人,說自己脾氣大,嗔心重,但他又認為自己是順理嗔:我有道理,別人沒道理。天下會有一個認為自己沒道理的人在那裡發火嗎?大家都覺得自己是有道理的。像女孩子就經常會跟丈夫鬧一下,她不鬧那個嗔火發洩不掉,小鬧是撒撒嬌,大鬧就麻煩了,會傷害到丈夫的。

我們在坐禪中,如果嗔心太重,引發的後果是非常嚴重可怕的,特別是修禪定有受用的人,嗔心會直接影響環境和健康,嚴重的甚至可以影響到一個城市。嗔心是一種非常嚴重的毒素,如果坐禪中嗔心​​生起,根本就無法入定,更談不上坐禪功德。所以要放棄這樣一種嗔毒。尤其是女眾,擔負著相夫教子的重任,真正具備母愛與慈悲是很重要的。如果一個母親嗔心很重,她的兒子絕對健康不了。婦女懷孕期間、哺乳期間如果生起嗔恨心,孩子肯定會生病。過去有一個母親,精心餵養一個孩子,結果這孩子死掉了,母親很痛苦,就去問印光法師,自己沒幹缺德事,祖上也善良,營養也夠,為什麼孩子會死掉?印光法師就問她:你是不是每次都是生氣時給孩子餵奶?母親證實都是夫妻吵架時,孩子哭了抱過來就餵奶,而那時也正是生氣的時候。印光法師告訴那母親:孩子是被你的奶水毒死的。其實美國科學家也證實了這個道理:兩隻體檢都健康的白鼠放在一起,一隻喝生氣女人的奶水,另一隻喝健康母親的奶水,三個月後,喝生氣奶的老鼠死掉了,另一隻健康如常。這個例子從科學的角度證實了嗔心的毒性。一個人當他充滿嗔心的時候,整個血液都是有毒的,特別是肝臟最受傷害,心火太旺了。所以佛陀告訴我們:嗔心是失去佛法的根本。如果制服了嗔恨心,佛法就會在心中根植。

凡夫都有自己的處世標準,並認為這個標準總是對的,不符合這個標準就生氣。要知道凡夫的標準是局限的、不究竟的,以這個標準來衡量佛法,很多時候會造下誹謗聖賢,誹謗正法的惡道因緣,並因此失去佛法的利益。貪欲重墮落的還只是餓鬼道,嗔心重墮的是地獄道,嗔心比貪心的後果更為嚴重。像八寒八熱的地獄眾生,在鐵圍山中,四邊都​​是火,天天在那裡喊著痛苦,特別生氣。很多人就是這樣,生氣時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事後回憶總是後悔,一時之氣造地獄之因,劃得來嗎?所以我們在修學禪定之前,要時時照顧自己的心,絕對不能生嗔心,禪修之外要修慈悲觀來對治嗔心,這是法樂的冤家,善心的大賊。法樂是什麼?是禪定的法喜。嗔恨心重的人,是無法得到這種法喜的。道理很簡單,比如我們在打坐時,突然想到一件不如意的事,心生怨恨,隨即就失去了禪定的快樂。大家共修很安靜,一隻手機響了,馬上心裡厭煩:怎麼手機還不關!這時候嗔恨心已經擾亂了清淨心,聽到手機聲,應該是心裡很清楚,知道怎麼回事,但不生嗔恨心,這就是智慧。

我們討厭別人,每一個微細念頭的生起,都是嗔恨心,這是善心生起的大賊,什麼是真正的善心?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是有大善的,不偏袒任何人,很公平的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擁有大自然,但是你能不能承受生命真正健康的東西呢?那是需要有一顆純淨的善心,而且不夾雜嗔恨心,一切善法都是在純淨的善心裡才會得到展現和落實。最明顯的就是家庭生活,經常會有一些居士,很善心的為家庭成員付出很多,然後帶著嗔心,數落對方這樣不行那樣不行,結果對方既不領情,也不感恩。那是因為所做的一切善事裡邊夾雜著嗔恨心,所​​以善心最終還是被嗔心所障礙。造口業也是這樣,只要心裡還有嗔恨,自然就會造口業。心裡討厭某個人,即便暫時不講,一旦有機會,肯定還會講,嚴重的還會罵人,所以嗔恨心對於善心的生起是一大障礙。

坐禪的時候,應該作這樣一種思維:面對九種惱亂,都不生嗔恨。九種惱是什麼?首先是惱亂我的個體;第二是惱亂我的親人,殺父、殺母,殺親戚朋友;第三是讚嘆我的冤家,凡夫總是冤親分明,本來讚歎與你無關,但讚歎的是你的冤家,所以你難過。對於修禪定的人來說,這些正好都是障礙。這裡講的九惱,就是指惱亂我的人、惱亂我親人的人、讚歎我冤家的人,這三個方面的人都是我的冤家對頭,而且每個方面都具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乘起來三三得九,稱為九惱。由於九惱的緣故,產生嗔恨。嗔恨作為一種心理狀態,是留在心裡的一種怨氣,一種毒素,如果沒有嗔恨,這個毒不會產生,有了嗔恨,怨氣就會蔓延,所以叫埋怨。怨氣不是一兩天積的,它是嗔恨心慢慢培養起來的,一而再,再而三,到最後怨氣沖天與嗔恨心共同成長。所以怨恨一旦生起,趕緊把它消失,否則就會心生惱亂。

凡夫是很可憐的,別人罵你,誹謗你是希望你難過,結果你真的難過了,上當了。難過了又怎麼樣呢,報復對方讓他難過,結果他也上當。人與人之間的吵架是這樣的傻,互相間拿著“刀”去傷害對方,事實上每一次傷害,首先受傷的就是自己,自己的那顆心,如果是親人,傷害的更是兩重性。所以要修慈悲心,包括對自己的親人和朋友,在家裡更要孝順父母,奉侍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慈心會長養我們的善根,而嗔心則會覆蓋我們的禪定之心。這裡有一個修慈心的偈頌:

何物殺安樂,何物殺無憂,何物毒之根,吞滅一切善?

佛陀回答說:

殺嗔則安樂,殺嗔則無憂,嗔為毒之根,嗔滅一切善。

這個偈頌的實際內容,是教我們要修慈悲、修忍讓來消滅心中的嗔恨,令心地清淨,使生命呈現出安樂、無憂、無毒的善性良性狀況。修學慈悲,是消滅嗔火最有效的方法。面對一切眾生,希望他們離苦得樂。修慈心要先從身邊最親近的人開始,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但願父母師長離苦得樂,但願兄弟朋友離苦得樂,發願給一切眾生帶去快樂,當慈悲心成為我們心行主導力量的時候,嗔恨心就失去了滋生繁殖的土壤。


三棄睡眠蓋。內心昏闇名為睡;五情闇蔽放恣,支節委臥睡熟為眠。以是因緣名為睡眠。蓋能破今世後世實樂法心,及後世生天及涅槃樂。如是惡法最為不善,何以故?諸餘蓋情覺故可除,睡眠如死無所覺識,以不覺故難可除滅。如佛諸菩薩訶睡眠弟子,偈曰:

汝起勿抱臭屍臥,種種不淨假名人。

如得重病箭入體,諸苦痛集安可眠。

如人被縛將去殺,災害垂至安可眠。

結賊不滅害未除,如共毒蛇同室居。

亦如臨陣兩刃間,爾時云何安可眠。

眠為大闇無所見,日日欺誑奪人明。

以眠覆心無所見,如是大失安可眠?!

睡眠是第三種​​蓋障,也是一種很獨特的障礙。如果是貪心和嗔心,還能看得見,可以找到下手處,而睡眠則像毒蛇處在暗室,黑乎乎的很難抓到它。把睡眠稱為蓋,是指久睡昏沉會障礙用功。這裡不是說要放棄正常睡眠,一天六至八小時的睡眠是沒問題的。只是用功坐禪的時候還在昏沉想睡眠,那就成為一種蓋,障礙你無法進入禪定法喜的狀態。睡眠蓋會斷除今生後世的法樂之心,而法喜之心,很容易被它消溶。

一般人修四禪八定,坐禪的時候精神好進入禪定,靜下來後就睡覺了,睡著了也不做夢,什麼也不知道,這種狀態沒有痛苦也沒有快樂,但是禪定是不會增長的。假如禪定有一定的功夫,散亂心、貪心、嗔心就會少一點,睡眠質量也會好一點。做夢太多的原因是貪嗔太多,檢點一下自己:夢境中出現討厭的事情、想要得到卻得不到的東西,這些都表明貪心太重,如果夢境中出現恐懼、害怕、殺追等情景,則是嗔心太重。

正常的睡眠不是蓋,如果是放恣身心睡在那裡,或是在坐禪中,生不起明了覺知的狀態,這就是一種蓋障,必須要捨棄。種種因緣要呵斥睡眠蓋,是要我們警覺生命的無常,睡眠耗去了我們人生大半的時間,白天工作,晚上睡覺,中午還要休息。人生這麼難得,卻花那麼多時間用於睡眠,實在是一大浪費和損失。

如果昏睡心很重,要用禪鎮杖使之覺醒。禪鎮和禪杖是坐禪裡面的兩種法器,用來對治昏沉嚴重的人,使之警覺。禪鎮:坐禪時,安置於頭上,用以警覺睡眠之道具。《釋氏要覽》卷下說:“禪鎮,木版為之,形量似笏,中作孔,施細串於耳下,頭戴去額四指。坐禪人若昏睡頭傾,則墮以自警。”佛言一墮聽舒一足,二墮舒二足,三墮應起經行。現在禪堂裡面改用竹片切開一半,做的很光滑,放在膝蓋上,坐禪時昏沉想睡就拿起來搓一下,讓自己警覺起來。還有就是禪杖,坐禪時,用以警策昏睡者之杖。以竹、葦作成,一端用布等物包裹。《釋氏要覽》卷下記載:“禪杖,以竹、葦為之,用物包一頭,令下座執行,坐禪昏睡,以軟頭點之。”今則泛稱僧所用之杖。現在禪堂裡面改用香板了,昏沉睡覺時打香板,是讓自己清醒過來,時刻處於覺知的狀態。所以坐禪時睡眠是要警覺的,因為昏沉會覆蓋自己的智慧。

四棄掉悔蓋。掉有三種:一者身掉,身好遊走諸雜戲謔,坐不暫安;二者口掉,好喜吟詠競諍是非,無益戲論世間語言等;三者心掉,心情放逸,縱意攀緣,思惟文藝、世間才技、諸惡覺觀等,名為心掉。掉之為法破出家人心,如人攝心猶不能定,何況掉散?掉散之人,如無鉤醉象,穴鼻駱駝,不可禁制。如偈說:

汝已剃頭著染衣,執持瓦缽行乞食。

云何樂著戲掉法,放逸縱情失法利?

既失法利又失世樂,覺其過已當急棄之。悔者,悔能成蓋,若掉無悔則不成蓋。何以故?掉時未在緣中故,後欲入定時,方悔前所作,憂惱覆心故名為蓋。但悔有二種:一者因掉後生悔如前所說,二者如作大重罪人常懷怖畏,悔箭入心堅不可拔。如偈說:

不應作而作,應作而不作。悔惱火所燒,後世墮惡道。

若人罪能悔,悔已莫复憂。如是心安樂,不應常念著。

若有二種悔,若應作不作。不應作而作,是則愚人相。

不以心悔故,不作而能作。諸惡事已作,不能令不作。

第四是掉悔蓋,掉是掉舉、散亂。用一個形象的比喻:走路時手臂隨隨便便的甩來甩去,好像隨時會被丟掉,散亂的心也像甩動的手臂隨意晃蕩,就像女孩子逛街,心神散亂,到處遊走,沒有一個主心骨,這是心逛。口掉是什麼?隨便聊天,就像現在的網絡聊天室,經常上去聊一些亂七八糟、五欲六塵的世間之事。所以掉悔蓋很容易成為障道因緣。

悔是後悔,如果只是掉而沒有悔,還不稱為蓋。逛街也好,聊天也好,東想西想也沒關係,想坐禪馬上收攝回來,世間的一切我都放下,而且也不後悔,好好坐禪就行了。但是很多人往往不是這樣,瞎忙乎了大半天,一到晚上坐禪,心裡就感嘆:瘋瘋顛顛,又過一天!然後開始後悔:明天一定要好好工作、好好修學。結果坐在這裡懊惱後悔了大半天,下坐的時間也到了,明天呢,繼續散亂。

悔蓋是指犯了戒以後,得到一定的法來懺悔。比如說我們殺了某動物,或起嗔心打了人,心裡很懊惱,覺得應該懺悔。在如法懺悔的過程中,心理上就要把它放下,如果放不下,這個悔恨就一直還留在心中。假如我們做錯了一件事,感覺對不起人,耿耿於懷,難以釋放,這個悔已成為一種毒、一種蓋,蓋住了智慧和善心,所以必須放棄。或者說這個悔是懺悔,而不是後悔。懺悔以後,將來一定不再做了,心裡已經放下,這是懺悔。懺悔得清淨,清淨得安樂,這關鍵的一點我們要知道。

悔有二種:第一掉後生悔,做了不如法的事情后生起了後悔之心;第二,有大罪過的人,經常懷恐怖畏懼之心,悔箭入心堅不可拔。總覺得自己愧對別人,或者別人愧對自己,這樣的悔蓋,會讓你一生沒有機會入禪定,所以一定要把一切悔恨之心都放下,讓心靈進入一個純粹清淨的狀態。



五棄疑蓋者。以疑覆心故,於諸法中不得信心。信心無故,於佛法中空無所獲。譬如有人,入於寶山,若無有手,無所能取。然則疑過甚多未必障定。

第五是疑蓋。我們的懷疑總是很多,懷疑佛法,懷疑三寶等等。因為對佛法生不起真正的信心,猶豫不決,所以得不到清淨的感受。比如我們共修三皈依,一點懷疑都沒有,對三寶生起絕對的信心,身心馬上會感受到清涼自在,這種感覺在生活中隨時生起,功德就會隨時增長。如果對三寶生不起絕對的信心,恐怕你還有疑蓋在裡面。障礙我們信心的疑蓋有三種:

一者疑自。而作是念:我諸根闇鈍,罪垢深重非其人乎?自作此疑,定法終不得發。若欲修定勿當自輕,以宿世善根難測故。

第一是懷疑自己,很多人對自己的善根不是很了解:看看今生也沒怎麼學習,平常又那麼散亂,坐禪怎麼會得定?這麼一想,注定你不可能進入真正的禪定。懷疑自己的人,修學佛法永遠得不到利益。記住這句話:既然你有機會聽聞佛法,哪怕只聽到一句佛的名稱,說明你的善根已經非常深厚,只要認真修行,肯定能成就,要給自己一個充分的肯定,稍有懷疑,就把自己障礙在門外了。

二者疑師,彼人威儀相貌如是,自尚無道,何能教我?作是疑慢即為障定。欲除之法,如摩訶衍論中說:如臭皮囊中金,以貪金故,不可棄其臭囊。行者亦爾,師雖不清淨,亦應生佛想。

第二是疑師,懷疑師父教授的法,會不會有問題:看看他自己都沒有入禪定,都是這個德行,哪能教我入禪定?這種懷疑一旦生起,必定障礙你入道。因為無論是誰教你學法,有絲毫的懷疑,就不可能得到法的受用。大家既然有機會來到這裡學習,那就不能有懷疑之心。不是說我怎麼樣,我是一個臭皮囊,但這裡面有金,為了貪這個金,這個臭皮囊的臭呀,也不要嫌棄。疑師是屬於傲慢的習氣,明明是教你的人,還覺得他不如你。小時候,我上小學的那些老師,教我的普通話不准確,致使我以後講普通話也不准確。有一次我對一個同修說,我被小學老師害慘了,他們教我普通話不准確,講成現在這個樣子。那個同修很有道德,他呵斥我怎麼可以這樣否定師長,小學老師如果沒教你,恐怕你連普通話都不能講,現在能講成這樣已經很不錯了。千萬不要看到老師有一點德行上不圓滿的地方,就對他失去信心。對師長的信心是為了圓滿自己的心行,是自己心中一份誠信的表露,如果這個世間的人都重信用,我們的生命就會展現一個重信用的世界,如果你對世間的一切都無所謂,那你的生命就沒有誠信可言。為自己修學禪定著想,對現在傳授佛法的老師要生起恭敬心,因為這些法都是佛陀說的,與佛法沒有任何違背。



三疑法。世人多執本心,於所受法,不能即信,敬心受行。若心生猶豫,即法不染心,何以故?疑障之義如偈中說:

如人在岐路,疑惑無所趣。諸法實相中,疑亦復如是。

疑故不勤求,諸法之實相。見疑從痴生,惡中之惡者。

善不善法中,生死及涅槃。定實真有法,於中莫生疑。

汝若懷疑惑,死王獄吏縛。如師子摶鹿,不能得解脫。

在世雖有疑,當隨喜善法。譬如觀岐道,利好者應逐。

第三是疑法,如偈中說:如人在岐路,疑惑無所趣,諸法實相中,疑亦復如是。我們對於所修的法,產生了懷疑,哪怕有一點點懷疑,這個法就跟你不相應。如果你對這個法沒有絲毫的懷疑,很快就可以相應,特別是修禪定的法,信心是很重要的。大家可以回顧一下:我們前面講的修學永嘉禪二十五個基礎條件,如果你不重視這些基礎條件,不覺得它重要,那你以後肯定不會有牢固的修學基礎,沒有這種基礎,修學禪定怎麼可能穩步深入?!

諸位現在好好的觀察一下自己,你對所修的永嘉禪法有懷疑嗎?有信心嗎?經常會有居士向我問法,我會反問他們:你對自己現在所修的法有信心嗎?如果覺得好,那你就不用懷疑,堅定不移的修。不能今天修這個法,明天另一個師父說那個法好,馬上轉變,結果張三李四的法把你修的團團轉。甚至有些人他自己不修行,可能剛剛入門,聽說某地方一個活佛好,去看看他的法也很好,馬上轉風向又跟著去學,這就是對法的狐疑,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入佛門以後,首先就有一個最簡單的法,師父會教你心亂的時候,靜下心來念念佛。念佛就是一個法。除非你真正遇到一個可以生起信心的上師,堅定不移的實踐他所傳授的法,如果你仍然狐疑不定,麻煩就大了。我就遇到這樣幾個人,開始很有信心,希望他從基礎做起,打好地基,結果他修了幾次,好像沒什麼感覺,然後就放棄。這樣一放棄,以後遇到第二個善知識,就要發雙倍的功夫才能生起信心,第二個善知識再懷疑,他的法你再次放棄。以後遇到了第三個善知識,你起碼要花四倍的功夫才能生起信心,所以善知識傳授的法越多如果越沒信心,最後一點受用也沒有。

要知道遇到法是很困難的,大家在修學禪法的過程中,打基礎的時候要重視基礎,使自己的心時刻處在法的狀態中,按這個法的要求去做,做的過程中,看能不能進入這個法的狀態,並且要不斷反省,為什麼不能進入,不能進入的癥結在什麼地方?總結了以後,在生活中就按法的要求去做,以一種認真的態度來對待。

最後來總結一下,我們坐禪的時候,必須把這五蓋去除掉的。看看有沒有負面的貪欲留在心中?財色名食睡,特別是色欲,在打坐中有沒有生起?如果有,馬上捨棄它,讓它走開。第二個,有沒有生起嗔恨心?坐禪中有人惱亂你,有沒有嗔恨?第三個有沒有睡眠、昏沉,如果有,趕緊振作起來,不能再昏沉。第四個,有沒有後悔自己以前做錯的事?第五個看看自己有沒有懷疑?實際上這個最重要,是前面的幾個蓋導致了你的懷疑,如果你堅定不疑,今天很辛苦,那明天休息好了,也不會受影響。這三種懷疑:疑自、疑師、疑法都要立刻斷除乾淨,信自、信師、信法等三個信心都要生起。

去除了五蓋以後,我們生命的狀態就像即將破殼而出的小雞,就要孵出來了,但是雞蛋殼把你束縛了,怎麼辦呢?把蛋殼啄開,讓生命呈現自由、開放的狀態,於是你馬上會進入一種清新的禪定境界。

好,我們今天就學到這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