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永嘉禪概述



各位同學:因緣非常殊勝啊!很高興!也很慚愧!在這裡跟大家一起學習永嘉禪法。高興的是,有這麼多年輕人來參與學習佛法。慚愧的是本人學修微淺,在學習過程中,深感佛法的博大精深、廣大圓滿,這麼好的佛法唯獨自己一人去了解是不夠的。儘管我的學習還非常有限,但我已經看到佛法對人生對社會的重要作用,所以大家能夠一起來學習,是非常殊勝的因緣,希望我們共同珍惜。

今天是永嘉禪修班開學第一講——永嘉禪概述,我分四個部分來介紹永嘉禪的大概情況:



第一、永嘉大師的生平

永嘉禪是以永嘉大師命名的,那麼永嘉大師何許人也?他是我們溫州人的老祖宗。按照《高僧傳》記載,永嘉大師生於唐朝,唐高宗麟德二年,也就是公元665年,誕生在溫州永嘉。當時的永嘉就是現在的溫州市鹿城區安仁坊。有關永嘉大師的生平,史料記載不是很詳細,現在能夠找到的資料也只是他一生輪廓的基本勾勒,一些細節幾乎沒有記載。所幸的是,他的兩部著作完整保留下來了。所以史料上雖然沒有其他細節,但從兩部著作裡,我們可以看出永嘉大師的非同凡響。從現有資料看,當時楊億為他寫的這個小傳記,還有皇帝賜他無相大師的這個諡號。《高僧傳》裡面有那麼多大德,接受皇帝諡號的並不多,也就是說,只有他的名望和地位得到朝廷上下的認可才會承受得起。所以當時朝野上下,他是一位非常受尊崇的大德,影響也是非常深遠。

這裡,我們簡單地介紹一下永嘉大師。他從小出家,一生的壽命並不是很長,不到五十歲就圓寂了,也算是英年早逝吧。但他的成就卻非常之高。他早年出家在西山龍興寺。

西山,大概的位置是我們現在學習的景山護國寺這一帶。龍興寺現在已經找不到遺址。根據陳金武先生寫的一篇文章有​​這樣一種推測:即現在的景山公園這一塊地,最適合蓋寺廟的,就是我們現在的護國寺。因為寺的周圍像蓮花苞一樣,除了這個地方,其他沒有更加適合蓋寺院的地方。所以他推測當時永嘉大師可能就在護國寺這個地方出家。如果這個推測得到印證,我覺得非常好。因為護國寺的重興,使我們大家有機會聚集在當年永嘉禪師出家的地方學習永嘉禪,這是永嘉大師的光明在照耀我們。前段時間,浙江省民宗委準備出版一套《浙江宗教志》,裡面“佛教卷”的“溫州”這一部分由我來校對,其中就提到了“西山的一個寺院,是屬於禪寺,就是現在的景山”。西山禪寺在哪裡?地藏寺也屬於西山,也就在現在的景山這個範圍之內。所以景山也是過去的西山,景山上面只有這個地方適合蓋寺廟。這麼從旁證的方面來推測,也是可以看出有一定道理的。

永嘉禪師在龍興寺出家以後,法名叫玄覺。後來他真正覺悟後有人稱他為真覺。宿覺是他另外的一個名稱,是他開悟以後到六祖大師那裡去印證,被印證後在六祖那裡過了一夜,所以叫一宿覺。

大師出家後專門學習天台宗,開始的時候是學早期傳入中國的禪法。

早期中國禪法是指兩晉之前傳入中國的,比如漢朝末年,以及三國時代傳過來的禪法,主要是指安世高、支婁迦讖、支謙等人來傳播的。這些人傳進來的一些禪法很簡單,比如六妙法門,還有一些簡單的靜坐,叫禪數之學。禪,全稱叫“禪那”,翻譯成漢字意思是靜慮。靜是寧靜,慮是思慮。我們平常人心緒總是很亂,坐禪的靜慮就是讓你靜​​下來,感覺自己不再胡思亂想,這個時候再來考慮問題,可能都會考慮在點子上。因為古人對這些方法非常感興趣,所以就形成許多禪法的流派。

達摩祖師來中國之前,起碼有六家或者八家的禪宗法門,都是禪數之學。鳩摩羅什來到中國以後,把般若經典翻譯出來,《般若經》裡講到了空、無相,就對禪數之學產​​生了一種衝擊。從文化的意義上說,禪數之學,是有個數字的意思,比如說六妙法門,它有個六數在前面,四禪八定它有個四、有個八。就是說所有的禪都有一個等級,第一、第二、第三級,這裡面就有數字了。比如說先修止,再修觀,那麼止和觀就變成兩個法了。所以一切修行它都有個數在前面。那麼般若經典翻譯過來以後,主張無所得、無所住、空,那你有這個數字還行嗎?所以,心裡面還有個東西,有個寧靜,有個狀態,就不夠究竟。於是,大乘禪法開始倡導空、般若思想,至此以後,中國人才真正理解了印度佛法的原意。因為在鳩摩羅什之前,​​中國人理解空,就是老莊哲學,用老莊的虛無來理解佛教的空,只能是相似的,而不是真正的理解。那麼,般若經典翻譯過來以後,對空又做了一個新的解釋。“空”並不是沒有,不是虛無,不是什麼都沒有!他是個什麼狀態呢?是個緣起的狀態,這個道理很深奧。所以中國人一旦理解了“有”和“空”是不二的時候,就明白了般若思想。

南北朝時期,菩提達摩從印度過來,當時南方人對於教理和哲學思辨理論的學習非常熱衷,所以般若思想發展很快。達摩祖師一來,就想破除這種專門執著“空”的理解,他要提倡的是更高的禪法,在北方少林寺面壁九年後,達摩祖師開始傳揚大乘禪法,一直傳到六祖大師。這個過程以後有機會我們再做專題講座介紹給大家。

自達摩祖師東來之後,中國禪法產生了變化。之前兩個階段的禪法:一個是早期的禪數之學;第二個是般若思想,講空,對空的體會。這兩種禪法都稱為“如來禪”,而達摩祖師傳的禪法就稱為“祖師禪”。如來禪的特點是要打坐、用功,與《般若經》《心經》《金剛經》等般若經典相應,要以佛經為依據,按照佛經所說的道理去思維、去實修,然後達到解脫的境界。祖師禪呢,不講那麼多理論,因為我們的心性實際上是離我們最近的,在我們整個身心的作用中它是非常現成的。有了前面這些如來禪的基礎,或者說大家的基礎已經培養好了,達摩祖師再來提倡祖師禪,就容易接受,容易受用。

永嘉大師早年出家的時候,就是按照佛教傳入中國的這個前後次序來學習的。今天我們也是按照永嘉大師的這個修學次序來學習的。永嘉大師學習禪數之學,同時也學習天台宗的止觀法門。天台宗祖師智者大師與達摩祖師差不多同時代,稍後一些。達摩祖師是南北朝時期梁朝過來的,智者大師呢,生於梁朝,一直生活到隋代還在弘法,到隋開皇十七年(公元597年)才圓寂。智者大師的教理學習有個很大的特點:凡是從印度傳過來的佛經,他都非常恭敬的一本本研究,一些經書表面上看相互間講的道理不一致的,他都會融會貫通。為什麼會有矛盾?那是因為角度的不同。所以他有個判教,就是把佛陀的一代時教,所有的經典都給你一個合理的位置。

在以後的修行中我們將會發現,不同的境界讀佛經的感覺是不一樣的。人生境界昇華了,說話的方式也會不一樣,對不同的人會說不同的話,對大學生說大學生的話,小學生說小學生的話,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眾生的根基。智者大師就是把這些教理框架起來,這是屬於哪個層面的教理,修行的方法就按照這個教理的層次一步一步框架起來。所以天台宗對於修行的法門和方法,教和觀這兩者非常重視,有個比喻:如鳥雙翼、如車兩輪,缺一不可。教,是教理是理論,觀,是止觀是實踐。這是智者大師本身就有的一種觀念,但是後人還是把智者大師這一套理論和實踐的方法歸納為如來禪的範圍。也就是說,永嘉大師剛出家時他學習的是如來禪,在如來禪中他得到很大的受用,所以學習天台止觀,學到圓教止觀時他開悟了。

祖師禪的目的就是要開悟,直接見到我們的佛性,叫明心見性。但是學如來禪開悟的永嘉大師呢,不說自己開悟。他當時開悟了,他只知道自己明白了這個道理,思想境界已達到某種程度,現在可以這樣去做了。在這種狀態下他去讀《維摩詰經》,經裡說的話,與自己的心行完全印證,六祖大師是以《金剛經》印證的,也有人以《心經》來印證。《心經》講的是我們的真心,是般若思想的核心。《心經》裡講:無眼耳鼻舌身意……,無智亦無得。那麼多“無”你讀下來不覺得奇怪嗎?明明有眼有耳朵,怎麼會說“無”啊?當你的心跟這個法相應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他講的真心就是這樣,沒有智慧也無所得。所以在《維摩詰經》中印證後,他就心安了。

當時六祖大師在廣東曹溪南華寺弘法。他有個弟子叫玄策,從六祖那裡來到溫州拜訪永嘉大師,聽永嘉大師講法後,覺得跟六祖講的差不多。永嘉大師說:當然會一樣,他開悟了,我也開悟了,怎麼會是兩樣呢。玄策說:威音王佛之後,無師自通的全部是天然外道,你還是找六祖印證去吧。永嘉大師為了讓未來的學子和弟子們對他的悟道生起信心,他就跟玄策去了六祖那裡,於是就有了“一宿覺”的公案。這個公案非常精彩,因時間的關係今天就不講了。由於這個公案的互相對答,六祖大師印證了永嘉大師是一個真正開悟的人。所以我們親近善知識不見得要很長時間,你可能半天或者一次見面,自己修行的問題就可能完全解決。你看永嘉大師到六祖那裡,幾句對話後就要離開,六祖大師還捨不得讓他馬上走呢,留他住了一個晚上,“一宿覺”的名號就是這麼來的。

回到溫州後,他寫了《永嘉正道歌》,直到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圓寂於龍興別院。出家是在龍興寺,圓寂在龍興別院。這別院跟寺的差別在哪裡呢?一般的寺廟都比較大,寺裡又分好多個院,所以叫寺院。就像大學與它的每一個系一樣。每個寺廟又分禪院、淨土院、律院,到後來禪宗喜歡灑脫自在,不想受這個規距的約束,就從寺院搬出去,自己蓋個寺廟叫做禪寺。別院就是這個寺廟之外另有一個院叫下院,是從這些寺院分出去的。那些地方可能叫關房,用於修行,或者專門用於弘法,所以這個龍興別院應該是龍興寺的下院。但它又在哪裡呢?永嘉大師圓寂在龍興別院,後人在妙果寺後面的松台山上建了一個塔,叫淨光塔或叫真身塔。淨光塔過去還有個淨光禪院,是宋朝時才蓋的。於是有人推測:龍興別院可能就在妙果寺附近,或者就是妙果寺。

南懷謹先生在妙果寺大雄寶殿前寫一個匾,並有個說明,認為妙果寺最初是永嘉大師建造的,但這個是“據說”,實際考證時,有一位學者寫了篇論文,說這個是沒有根據的。因為歷史資料容易丟失,不像現在到處可以復制。過去的資料刻到石碑上可能就是一份,石碑沒有了史料就可能丟失。據說《永嘉志》裡有記載,妙果寺初創於唐朝神龍年間,就是705-707年。而永嘉大師是713年圓寂的,他當時還沒有圓寂,很可能蓋個小廟做龍興寺的別院。按現在看妙果寺可能就是護國寺的別院。過去祖師一般有捨利才可以蓋塔,因為塔是佛法住世吉祥和眾生得福得戒的一個像徵,如果這個祖師圓寂後有捨利子,就給他蓋一個塔,所以永嘉大師圓寂後蓋的這個塔就叫淨光塔。

舍利子有兩種,一種是指一個人有很好的道德學問,圓寂後燒出堅固子,是他的道德結晶,可以流芳百世,德行堅固。另一個就是法身舍利,是指究竟真理,堅固無比,不生不滅,亙古亙今。

既然蓋塔要有捨利子,那時他還沒火化,怎麼給他蓋塔呢?永嘉大師是713年圓寂的,到宋朝將近300年了。入塔時是坐龕的,不像我們火化。到了宋朝有人把他的龕打開,頭髮還沒爛掉,把他拿出來火化後有了這個舍利子,有了舍利子就蓋一個很好的塔。現在我們看到的七層塔,當時也叫淨光塔。塔磚上面寫還刻著“大乘妙法蓮華經”七個字,這個跟永嘉大師的禪法思想有很大的關係。

2003年淨光塔重建之前,按照史料在松台山的後山坡上挖出了一個地宮。既然有地宮一定有珍貴的寶物。寶物是什麼呢?結果在五彩的泥土中,挖出了一個盛骨灰的罐,妙果寺的達崇老和尚在骨灰罐裡尋找出一顆綠豆大的乳白色舍利子,也就是永嘉大師的捨利子,這是非常珍貴難得的稀世寶物。淨光塔到現在將近一千年的歷史,千年之後古塔中的捨利子又流傳在人間重放光芒。如果有一天,我們把永嘉大師的捨利子迎請出來到各地去接受廣大信眾們的瞻仰,以此來弘揚永嘉禪法和溫州的歷史文化,將是一件很有意義的大事。

第二,永嘉大師的著作

永嘉大師的著作,按照他修行的過程形成兩本著述:《永嘉禪宗集》和《永嘉證道歌》。永嘉大師的第一本著作是一卷《永嘉禪宗集》,或叫《禪宗永嘉集》、《永嘉禪集》、《玄覺永嘉集》,名稱很多。永嘉大師學習天台止觀的時候,把他最受用的一些想法,即天台禪法和早期傳入中國的禪數之學融為一爐,編出這麼十門總共十章,作為他學習教理的一個總結,以便讓人們更好的了解、修學天台止觀,這是他的第一本著作。古人在自己徹悟之前,或者是見地不夠透徹時,是不敢隨便寫東西的。永嘉大師是對天台止觀的修行很有實際受用的情況下,把《永嘉禪宗集》寫出來的,等他圓寂以後由刺史魏靜編輯成書流傳於世,現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八冊裡。《永嘉禪宗集》共分為十篇,是天台止觀的一部重要著作。後人研究認為它是融天台宗與禪宗於一爐的著作,事實上並非如此,從永嘉大師的證道歌來看,《永嘉禪宗集》是把如來禪的止觀法門跟天台宗的止觀法門融合在一起的一部著作。關於這部著作的註釋,有宋朝行靖的《永嘉集注》、明朝傳燈的《永嘉禪宗集注》。傳燈大師實際上是把他的十個篇目重新佈局、安排了一下。還有朝鮮高麗一個叫己和的出家人註釋的《永嘉禪說誼》。日本人對於《永嘉禪宗集》的註釋還有很多,這裡就不介紹了。我們現在這個初級班學習的內容次序是根據永嘉大師修行的過程來安排的,第一部分是天台止觀,分十五講來完成。第二部分學習《永嘉禪宗集》,十個編目分十講來完成。

永嘉大師的第二部著作《永嘉證道歌》,也是一卷,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八冊裡。這部著作像一首長詩,是從慧能大師那裡得到印證之後回來寫的。

以上這兩本書的特點:前一本注重止觀的修行,後一本注重心境的拓展,正好把如來禪與南宗的頓悟禪結合在一起。

證道歌的內容,除了禪宗境界的灑脫之外,還有部分是針對學人在學修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歧途、各種不正確的現象所作的詳細闡述。凡夫的心態很奇怪,他往東倒了,告訴他不能東倒,把他扶正起來,結果,他腳跟軟倒到西邊去了。學教理的時候,告訴他要注意修行,一下子倒過來,又全部用在修行上了,所以兩者很難扶正,容易出問題。因此修學大乘禪法,要學習《證道歌》,思想不會偏頗。

南宗頓悟​​禪和如來禪都是永嘉大師的禪法。有人說《永嘉禪宗集》和《永嘉證道歌》,既然都是永嘉大師的著作,為什麼在風格、境界看上去有那麼大差別?事實上我們深入去研究,並沒有任何矛盾。因為他開始是學天台止觀開悟,當然要把這個止觀學習的過程記錄下來,開悟以後的境界非常豁達自然,他當然也要把這個境界寫出來,從前後修學的次第來看這是很正常的。從境界上說,《證道歌》更加圓熟、大氣。而《永嘉禪宗集》是個止觀法門,可以讓初機入門的人一步步去摸索。這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

我們在研究永嘉大師思想時發現:大師早年學習天台,天台宗最重要的一部經書是《法華經》,也就是《大乘妙法蓮華經》,所以天台宗又稱法華宗。每一個宗派都要依一本最重要的佛經,《法華經》就是天台宗依宗的書。永嘉大師在學習天台的過程中,完全把握了《法華經》的精髓並由此開悟。在六祖那裡得到印證後,自然而然在《證道歌》中透露了法華圓教思想的境界。另外,在松台山塔基出土的塔磚上寫的就是“大乘妙法蓮華經”,這說明大師開悟後還是弘揚《法華經》,他對法華有獨特的喜好或獨特的尊崇。因此學習天台一定要以法華的圓教思想作為製高點,止觀的理論與禪法的實踐聯繫起來,就是一個非常圓滿、完美的修行狀態。

我們選擇永嘉大師的這兩部著作作為修學教材,是根據他修學的次第和思想境界所作的三期安排:初級班學習《永嘉禪宗集》與天台止觀;中級班學習《維摩結所說經》,那是他開悟的經書,隨後是《六祖壇經》,是他修證過程的一個中間階段;高級班學習《永嘉證道歌》、節選《法華經》,因為法華經概括瞭如來一代時教,體現了佛法最高深、最圓滿的思想境界。那是到高級班才可以學習,現在暫且不學,在這裡僅是向大家提供一個修學次第的輪廓。

第三、永嘉禪法的實踐(就止觀方面而言)

在這裡我加了一個括號:就止觀方面而言。台灣有一位惠空法師,他也在極力弘揚永嘉禪,所以“永嘉禪”不是我們獨創。雖然大陸“永嘉禪修班”我們是首創,但“永嘉禪”這三個字早就有人叫響了。惠空法師的弘揚重點是在《永嘉禪宗集》,就是我們現在要學習的內容。他總結的這幾點我把它現成搬過來,是因為他把《永嘉禪宗集》的思想總結得很好,對於我們這個班來說很適用。

永嘉禪法的實踐有五點內容,我們要把五點內容作為目前修學的核心和座右銘,時刻警惕自己的信念。這裡是精選部分《禪宗集》思想的要點來學習。

第一種叫看話頭。看話頭的內容要講是很多的,這裡簡略介紹一下。什麼叫看話頭?什麼叫看念頭?就是看你自己的念頭,我們說的念頭,就是會思想的那個叫念頭。我們念經、念人、念什麼東西,那隻是念。但念的頭在哪裡呢?這個頭是前頭的意思,在你這個念的前頭是什麼呢?《永嘉禪宗集》裡告訴我們:“夫念非妄塵而不息,塵非息念而不忘,塵忘則息念而忘,念息則忘塵而息,忘塵而息,息無能息,息念而忘,忘無所忘,忘無所忘,塵遺非對,息無能息,念滅非知,知滅對遺,一向冥寂,闃(這個是jiong4炯)爾無寄,妙性天然。”這些古文內容比較深奧,簡單的說:我們的念頭,跟我們這個塵——念頭生起來的對象(也叫法塵)是有關係的。比如大家念這個罄錘,它一定要有一個對像你才可以念,假如沒有對像你怎麼念呢?所以這個塵就是指念的對象。息就是這個對象停下來了,對象停下來,跟沒有停下來,這中間的關係在哪裡?到哪裡去找呢?你要找到這個念生起來之前是什麼樣子?有個簡單的方法。現在,我們一個念頭都沒有,什麼都不想,這個時候你想一下自己的家門是什麼樣子?家門馬上就會冒出來,這個冒出來的,就是塵——法塵的概念,法塵就是概念。但是不是說你家的門跑到你腦袋裡來了?沒有。它也沒過來,你也沒過去,既然沒來也沒去,腦袋裡怎麼會出現門的概念?簡單的說,那個塵跑出來之前是什麼樣子的?家裡的門還沒有的時候,你讓自己去想,但想是念呀,你念到家裡的門,門就跑出來了,那念的頭呢?就是想要讓自己想家裡的門,可是家裡的門那個形象,那個塵還沒有出來,叫塵忘,這個塵忘記掉了,忘塵自然停息,停息了後,還有個能所對待的嗎?我是能想的人,那個門是所想的物,門是所想的塵,那塵沒有掉了,能想的我,也沒有了。所以這裡面的就有一個修證的境界在裡面,看念頭呀,它用功下手的地方就是讓自己看到自己念頭還沒有生起來之前是什麼樣子,這個功夫可能要以後慢慢再做,我先把禪法的主要思想給大家介紹一下。

第二惺惺寂寂。惺惺就是明明白白、不落昏沉的意思,讓自己不會昏昧。寂寂,就是非常寂靜,沒有動搖。不念外境一切善惡之事,一切念頭都沒有好壞,這個時候你看住自己的心是什麼樣子?這就是寂寂的狀態,修因的時候就很寧靜。

忘緣之後寂寂:緣就是前面說的塵是一樣的。緣就是攀緣,你的心想到了家門就是攀緣。你心裡不想,攀緣的東西自然會停下來,停下來之後內心會是怎麼樣?非常寧靜。忘緣之後寂寂,靈知之心歷歷:外面所想的那個境界那個塵沒有了,但你心裡是不是很清楚呢?如果清楚,這就叫靈知。所以只要把外界這個塵停下來,六根與外界的六塵脫離了,佛經裡就有一句話叫“根塵脫落”,就在這個中間找感覺。平常我們的心只顧著外界的狀態,而忘記了照顧自已內心的狀態,心的痛苦總是讓外界的干擾來造成。痛苦的時候,一定是有件事讓你痛苦,什麼事也沒有,你說自己很痛苦,那一定是笑話。我們的心與外界總是緊密相連,沒有把塵放下來的習慣。坐禪,就是把外界這個塵緣放下來。所以說忘緣之後寂寂,靈知之性歷歷,這是總綱。

無記昏昧昭昭:無記就是發楞,什麼都不知道,你說不知道嗎?好像也沒睡著,不想好也不想壞,不善也不惡。我以前上課經常這樣,眼睛瞪的大大的,居然不知道老師在講些什麼,這就是無記。昏昧呢,是睡著了,睡著了沒有做夢,這叫昏昧。無記和昏昧,是不長善根的。就像修行路上的不毛之地不長叢林。更不會增長我們的功德叢林,它的結果也只能是無記的等流之果,感得將來報得一個糊里糊塗身,所以也不是好境界。昭昭就是昭然若揭,明明白白的意思,也就是告訴我們不要處於無記昏昧的狀態,而是要清清楚楚自己的身心狀態。契真本空的的:這個的的,是的​​確的意思,契是契入,契入真實的本來,空了這個真心,就非常準確,非常正確。後面說的,就是提防我們偏於一邊。

惺惺寂寂是:就是明明白白的時候心裡非常寧靜,不是一般的安靜,而是非常安靜,所以叫寂寂。無記寂寂非:雖然不想好也不想壞心裡也很安靜,因為不明白事理也是錯的。寂寂惺惺是:心裡很寧靜,對事物也瞭如指掌,這就對了。亂想惺惺非:現在大家都很清楚我在說什麼,對自己所有的一切妄想顛倒也很清楚,但這個清楚是不對的。

以上是告訴我們在念頭生起與生滅的過程中,如何使用一個正確的態度來調節身心。

坐禪,實際上就是情緒管理。你需要寧靜,然後讓自己的心變的很軟柔很聽話。遇到了煩惱,哎呀,不要煩惱吧!但是凡夫的心是不容易聽話的,通過坐禪我們學會調節自己的身心,讓這個心變得柔軟聽話、寧靜而安詳。所以寂寂惺惺是修行過程中一個重要的修心方法。第三對治法。寂寂謂不念外境善惡等事,惺惺謂不生昏住無記等相:這個住是指停在那裡不動,停在那裡不動的不是入定。有些人一入坐,五個小時一眨眼過去,高興得要命,其實那個並不好。當然,初步能做到這樣也算是一種定,但那個不是好定,因為那個定中你對自己沒​​有把握。佛法的禪定是對生命有很好的把握能力、管理能力,並且很清楚“惺惺”和“寂寂”兩者的差別。

以寂寂治緣慮:緣是攀緣,慮是考慮,讓自己陀螺般旋轉的心停下來,以寧靜安詳的狀態去對治向外企求的心念。以惺惺治昏住:以明明白白的狀態來治理昏沉愚昧、無記發楞的情況。寂寂久生昏住:如果大家都沒有坐禪的經驗,我讓大家把一切妄想都停下來,坐在這裡不要動,看住自己的心,估計十分鐘很多人都要瞌睡了,為什麼?因為我們的思維習慣是動態的,一旦停下來就瞌睡了,所以靜久了就開始昏沉。惺惺久生緣慮:如果你心中明明白白,一直保持這個狀態,過幾分鐘,你肯定就會想別的東西,很多念頭都會冒出來,這是告訴我們修行的必然過程,是正常現像不要太奇怪。寂寂破亂想:只有把心靜下來,亂七八糟的想法才可以破除。惺惺治無記:寂寂和惺惺這兩者,就是止和觀、定和慧,都要互相等持,就像兩幅藥,熱藥和涼藥一樣,你發燒了就給你吃涼藥,你發冷了就給你吃熱藥。寂寂生無記,惺惺生亂想,寂寂雖能治亂想,而復還生無記:安靜久了雖然能夠把妄想對治下來,但隨後又開始昏沉。明明白白雖然能把昏沉對治,時間久了又開始胡思亂想。這就告訴我們如何有個適度的把握和對治:如果你覺得自己腦袋不清醒,趕緊覺照;你覺得自己妄想紛飛,趕緊靜慮,最重要的是你要實踐。開始二分鐘不打妄想應該沒問題,但也有些人妄想多了可能一分鐘也停不下來,一個念頭也停不下來,那你坐禪就沒辦法。因為我們現在不昏迷,不生病,生活中沒有遭受嚴重災難摧殘打擊,心還是不能把握,那實在是善根淺薄、障礙太多,是世俗生活把你拉的太緊了,無法回頭。

有些人一直認為要好好解決生命問題,讓自己處在安詳自在的狀態。但工作、事業、家庭,一個個都重要。就像小孩子玩家家,你一家、我一家,我家的宴席比你家排場,小孩子就跟你急。五欲六塵的世俗生活,真的有必要讓我們那麼斤斤計較嗎?重要的是我們要準確把握生命的大方向,讓它擁有一個健康的狀態,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如果沒有做事因緣,起碼也要不受干擾,這是善待生命的基本原則。我們學習禪法,就是打預防針、做熱身運動,學會把乾擾我們的東西放下來。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感受一下現在這個狀態:把一切想法、知識、學問、工作統統放下,就當這個世界已經不存在你,然後你還剩什麼?寂寂惺惺,就是很清楚很明白自己生命當下的這個狀態,認真感覺一下:這個平常心一直旋轉好,還是放一放好?

第四調適法。以惺惺為正,以寂寂為助。讓自己的心不要糊塗,清清楚楚把他調節好,工作、生活都會明明白白,不會出亂子。然後你會感受到:運動是平靜的運動,寧靜是明白的寧靜。以此二事,體不相離,互不脫離。不要停下來就像個木呆子,動起來就像個火藥炮。心動也不是純粹的動,停也不是純粹的停,要讓自己知道怎麼動、動的過程如何不受干擾。這才是最好的狀態。猶如病者,因杖而行:就像有病的人,要拿著拐杖走路。以行為正,以杖為助:什麼意思呢?那個杖助就是定力,我們學習禪定,著重點要鍛練一定的禪定能力,有了禪定的能力,就像病人有拐杖一樣,心可以定下來。但實際的用功,真正重要的還是智慧,佛法的整個目的是智慧而不是定。並不是坐個八萬年就是好事,也不是見了美色,或者各種境界現前都不動心,就是好事。重要的是,你要一切事情都瞭如指掌,才是智慧,以開發智慧為根本。夫病欲行必先取杖,然後方行:生病的人想走路,這個走雖然重要,但你不會走怎麼辦?必須先把拐杖拿過來,才可以行走。修心之人,亦如是:所以修行人必須先學習定,有了定,才可以在平常生活中用智慧去調適身心。

第五做功夫。這是最後一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句。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這麼多“恰恰”,就是恰到好處的意思。第一個恰是指自己,第二個恰是指外面。對自己對別人用心的時候都是恰到好處的。

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當你用心的時候,心停下來了,你的心在哪裡?看不清這個心,一切妄想雜念沒有了。但在沒掉之前,你要對自己說:我要用功了,妄想雜念沒有了,恰到好處用心的時候,這個心沒掉了,無心可用。無心恰恰用:你正在沒心的時候,這個時候是最好的狀態。試試看吧,現在你不要打妄想,不要想什麼,這是恰恰無心用的時候,很專注。你什麼都沒想,我講的話,你卻每一句都聽得清清楚楚。我們生命最奇怪的就是這一點,你任何想法都沒有,不用考慮講課的是誰?他在講什麼?也不管你能不能理解,只告訴你現在不要打妄想。這個時候,我講的每一個字,詞句的長短,詞意的多少,你都很清楚。奇怪吧?並沒有妄想,卻聽得很清楚,所以這就叫無心恰恰用,雖然你沒有用心,但恰到好處就是這個地方。最後,你還要保持著這個狀態,一個念頭都沒有,就算念頭生起來,也是一種更高的境界,這個你們可能一下子體會不到。

以上五點就止觀方面而言,是永嘉大師禪法實踐的內容。

第四、永嘉禪法的特色

從上述的介紹中,我們可以歸納出​​永嘉禪法的五個特點,也就是五個優點:

第一、理路清晰:永嘉禪法的理論自成一套縝密的構架,並與教理結合,易於掌握其內涵,比較容易學修和運用。

第二、層次分明:永嘉禪法對於禪觀的入手與成就,開始怎麼去用心,從最近處入手,到最後怎麼去成就,成就的狀態是什麼?都有詳細說明。包括前面常用恰恰無一樣,功夫可以循序漸進。

第三、身心輕安,輕鬆安然:這個很重要,因為修學佛法不是讓我們把生活變得更忙,更累,更難過,而是要讓你的身心變得更輕鬆,更自然,更安詳。要懂得這個宗旨,整個佛法都是這樣,永嘉禪也不例外。有人說女孩子喜歡美容,身心健康是最好的美容。不管他長的多漂亮,如果她心理很煩、情緒很糟糕,誰看了都討厭;如果她長得不好看,但他身心健康,一看就知道是一個很陽光的人。所以生命在於內在的調節,學習永嘉禪也是這麼一個特色。

第四、注重智慧:永嘉禪法(整個佛法)都是以開發智慧為主。隨時都保持著明明白白的狀態,無論是小乘佛法,還是大乘佛法,任何宗派,都強調這一點。

第五、簡單易行:永嘉禪法從看念頭入手,簡單易行,且方便在生活中操作。比如你生活中學習開車,除非那個妄想打得很長很亂,如果沒有妄想,開車絕對不出事情。我們現場可以試試看,一個人沒有妄想的時候,他的動作、走路肯定非常威儀。佛為什麼威儀?就是因為他心裡沒有雜染和煩惱,一個身心很安祥的人,怎麼可能會出事情?看到紅燈停下來,看到綠燈自然過去。出事情的就是腦袋想得太多,慌裡慌張,結果就出事了。所以我們說,在生活中訓練自己的心不打妄想,會增長我們的定力和智慧。因為佛法是全能的智慧,不像上帝是萬能的。萬能是指非人力所及的神秘力量和特殊能力。全能就是以圓滿清淨的大智慧來生活,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能夠做得最好、最全面、最完美,所以說:佛是全能的,而不是萬能的。(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