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阿難白佛言。世尊。誠如法王所說。覺緣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滅。與先梵志娑毗迦羅。所談冥諦。及投灰等諸外道種。說有真我遍滿十方。有何差別。世尊亦曾於楞伽山。為大慧等。敷演斯義。彼外道等。常說自然。我說因緣。非彼境界。我今觀此。覺性自然。非生非滅。遠離一切虛妄顛倒似非因緣。與彼自然。云何開示。不入群邪。獲真實心。妙覺明性。(大師於此重釋,未筆錄)

佛告阿難。我今如是開示方便。真實告汝。汝猶未悟。惑為自然。

佛對阿難說,「我今如是開示方便,真實告汝」,我現今如是開導指示這個方便的法,為的讓你容易明白,就是真實的告訴你,你不能接受,「汝猶未悟」,你還沒開悟,你光聽見我說的話,你就誤解了,又「惑為自然」,你這一迷惑,你也把我說的這個法,這個「覺緣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滅」,你又當了自然了,這個自然這是以什麼為體?這是一句空話,什麼東西叫個自然呢?

 

阿難。若必自然。自須甄明有自然體。汝且觀此妙明見中。以何為自此見為復以明為自。以暗為自。以空為自。以塞為自。

 

佛對阿難說,「若必自然」,設若必定有個自然,「自須甄明有自然體」,把他甄別明了,分別明白了,得有個自然的本體,不能說一句空話就算了,「汝且觀此妙明見中」,你且觀察觀察,我給你說的這個妙明的這個見性,妙!是不可思議!心裡不能思、口裡不能議,這個名字才叫妙;你思想不到、你議論不來,你心裡頭是個明明白白的,這叫妙明,妙明就是你的見、聞、覺、知的一個性,這個「妙明見中」,我給你說的,讓你不思議的這個明明白白的這個見、聞、覺、知之中,你這個地方,我給你說明白了,你不能接受,是「以何為自?」你說這個自然,拿什麼東西當自?「此見為復以明為自?以暗為自?」你看這個世間上頭,明、暗、空、塞這四相,不是光明的就是黑暗的、不是虛空就是壅塞,就是這種境界,這是佛說的,「此見為復以明為自?以暗為自?」你說自然,以明為自然吶?以黑暗為自然吶?「以空為自?以塞為自?」以空為自然吶?以不空的地方、以壅塞的地方為自然吶?這是問他四個問題,你有沒有理由可說?

 阿難。若明為自。應不見暗。若復以空為自體者。應不見塞。如是乃至諸暗等相。以為自者。則於明時。見性斷滅。云何見明。

 佛對阿難解說「若明為自」,你要是拿光明當自然,也說不通,若以光明為自然,「應不見暗」,若是拿光明當做自然之體,得常住不滅,可以說以明為自然之體,應當看不見暗,黑暗來了,暗能奪明,有黑暗,就沒有光明了,你怎麼拿明為自然的體呢?這不是說不通嗎?「若復以空為自體者」,若拿虛空當你這個自然的體,虛空要當了自然的體,「應不見塞」,壅塞的地方就沒有虛空了,你以空為自然之體,應當不見塞,你怎麼還能見著壅塞的地方?若見著壅塞的地方,你說以空為體就說不通,「如是乃至」,就從這裡推算,乃至就是超略之辭,「諸暗等相」,這黑暗的,種種的黑暗相,「以為自者」,拿這個當自然之體,「則於明時,見性斷滅」,你拿黑暗的當自己的體,有光明的時候,這個暗性就沒有了,就不能見著暗,有明就沒有暗,「云何見明?」你怎麼還見著明呢?

 阿難言。必此妙見。性非自然。我今發明。是因緣生。心猶未明。咨詢如來。是義云何合因緣性。

(以下未逐句筆錄)

 阿難又轉過來說,以上佛說自然不對,底下又說因緣,因緣和自然是反對的,其實也不對,「阿難言,必此妙見,性非自然」,聽佛這麼一說,必定是不可思議看見的這個性體,見性的本體,不是自然,還是我早先跟佛學的因緣就對了,「我今發明,是因緣生,心猶未明,咨詢如來,是義云何合因緣性?」阿難說,我今發明這個見性,不是自然的,從因緣上生的,但是我心裡還是不明白,咨請如來把這個義理,實實在在的說一說,「是義云何合因緣性?」阿難問佛說,見性不是自然就是因緣了,這個義理怎麼能合上因緣性呢?請佛說一說-

 佛言。汝言因緣。吾復問汝。汝今因見。見性現前。此見為復因明有見。因暗有見。因空有見。因塞有見。阿難。若因明有。應不見暗。如因暗有。應不見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於明暗。

 35:00

這是佛問他四個問題,佛說這個見性,阿難疑惑自然有的,也不是因著這個、也不是攀緣那個有的,怎麼有的呢?他自然就有的,佛給他破除了,他又轉過來說,怎麼能合因緣性呢?佛就對他說,這個意思我先說出來,大家好往這上頭會,佛說「汝言因緣,吾復問汝,汝今因見,見性現前」,你現在因著你眼睛看見的物件,有個對相,對著你的眼睛,你見著了,既是因緣,「吾復問汝」,我再問問你,因著你看見的這個性現在你的前邊,說「此見為復因明有見?因暗有見?因空有見?因塞有見?」明、暗、空、塞,這是人的眼睛的對相,不是見明就是見暗、不是空就是不空,這叫做壅塞,這叫塞,這四樣你既然說因緣有的,我先說這個因,你是因明、是因暗、是因空、因塞有這個見呢?佛叫阿難,阿難!這四個問題我問問你,「若因明有」,設若是因著明才有見,「應不見暗」,因明你的見體現前,這就是你的見,黑暗的時候,就不明了,就沒有見了,沒有了見,你怎麼還見著暗呢?你怎麼說因明有的呢?因明也說不過去;你見著暗就沒有明了,你這個體也就沒有了,說因明有體不能成立,轉過來說,「如因暗有」,說你這個見性,是因著黑暗有的,「應不見明」若因暗有見性,在光明的時候就沒有暗了,你這個見所現的這個本體就沒有了,就不應當見這個明了,你怎麼還見著明呢?底下就不用挨著說,「如是乃至」,乃至是超略之詞,「因空因塞,同於明暗」,不用一樣一樣說。

 

復次阿難。此見又復緣明有見。緣暗有見。緣空有見。緣塞有見。阿難。若緣空有。應不見塞。若緣塞有。應不見空。如是乃至緣明緣暗。同於空塞。

 

上邊說完了因,底下還要說緣,這因緣是兩個意思,因比如種子、緣是外邊的助緣,指著對方說-所緣的境界,「此見又復緣明有見?緣暗有見?緣空有地?緣塞有見?」也是四個問題啊,是緣什麼有的?是什麼幫助有的?你說一說,阿難!「若緣空有」,若是空的助緣有的,「應不見塞」,塞就沒有見的體了,「若緣塞有」,若說攀緣的這個塞相有了見,「應不見空」,空也就見不著了,為什麼還見著空呢?若是見著空,就不是因壅塞的地方有的,「如是乃至緣明緣暗,同於空塞」,這是一樣囉,不用挨著說了。

 

當知如是精覺妙明。非因非緣。亦非自然。非不自然。無非不非。無是非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這個地方才顯出來,也不是因明、也不是因暗、也不是因空、也不是因塞,怎麼有的呢?「當知如是精覺妙明,非因非緣,亦非自然,非不自然,無非不非,無是非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這地方佛給他說開了,說你說的那些全不對,「當知如是」,說你應當知道如就是、不如就不是,就是這麼句話,「當知如是」,是什麼呢?這又勉強點出來了,「精覺妙明」,精是精純不雜,說這個東西很精緻,一點雜樣也沒有,純粹的,叫精純、精緻,覺呢?就是知覺,在印度,佛說的話就叫般若,精純不雜、一塵不染這就是解脫德;純粹的知覺,他一塵不染,叫般若德,明白了這個精純不雜,是什麼精純不雜?你那個知覺不要參雜,你看我們人的知覺,大家想一想,會心想一想,哪個人不參雜?你這個知覺參雜多少東西?這一天想多少東西、想多少事情,就有多少參雜,大家要知道,佛法就是一個心法啊!不是還有個什麼東西叫佛法,佛者,覺也,就是個知覺,哪個人沒有知覺?我們人的知覺都用雜亂了、用錯了,自個兒把自個兒迷惑了,這怨誰啊?說到不精啊,人可不錯啊!學問也好,不精啊!就是不純粹,有參雜,我們這個人心裡參雜什麼?參雜世界上聲色貨利、榮辱得失、成敗利害,就是這十二個字都包括了,這是人心裡頭參雜的,連我也在內,哪個人沒有呢?我要沒有,我也就成佛了,我告訴你說吧!大家這個地方要注意啊!這是結構的地方,就比如蓋房子,前邊預備材料,材料預備完了,好做下一步的安排,脫樑、抱柱啊,都把他安排好了,這個地方得要向一塊安排,房子要成了,畫龍點睛,就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說「當知如是」,其實如是這兩個字就對了,什麼叫如是?各如本位,什麼就是什麼,又是起個名字,這個好、那個不好,這個對、那個又不對,人我是非,弄了一肚子煩惱,回頭什麼也得不到,像我這個歲數,不久一瞪眼就完了,什麼也落不著,人人都如此,哪個人免了呢?-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