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的見性能周圓普遍娑婆國的世界,退回來到精舍裡頭,「衹見伽藍(僧人的房子)清心戶堂」,清清淨淨的屋心,門外頭有一個戶,所以有一個庭堂,外邊可以瞻仰房簷遊廊,「世尊,此見如是」,見性就這麼個樣,其體本來是周遍一界,周遍這一個娑婆世界,現今到了屋子裡頭,只見一室,見性是縮大為小,這個道理因什麼呢?還是「牆宇夾令斷絕」,請佛告訴我,「我今不知斯義所在」,見性是因什麼那麼大?小又為什麼這麼小?到了屋子裡頭,是否牆壁把他夾斷了,是怎麼回事呢?「願垂弘慈,為我敷演」,請佛給我放開了,演說演說這個理,去掉我這個疑惑,這是因阿難上面已經問過,講到這裡,要不怎麼斗然間佛告阿難,是為什麼事情?就是為破除他的疑惑,他是錯誤了!執著了!佛告阿難,「一切世間大小內外諸所事業,各屬前塵」,這些東西都在相分以內,在形相的這一分子以內,這皆屬於現前的塵相,見色、聞聲、齅味、嚐滋味、身上感覺的冷熱、心裡頭分別是非邪正,這些東西這都是塵,這都是有對相,這是六塵,是見性的一個對相,你拿這個現出大小來了,「不應說言見有舒縮」,不應說言 那個見性有舒縮,看見四天王天有多高多大,到屋裡又縮成這麼小,說這話是錯誤,佛給他說一個比喻,這世界上所有的形形色色,無非是個器皿。

 

底下佛給他拿器皿說一個比喻,「譬如方器,中見方空」,比如一個四方的櫃子,這櫃子空的裡頭當然的有四方的空間,「吾復問汝」,佛又對著阿難說,我問問你,「此方器中所見方空」,你在方器皿中就見著四方的空,那是當然的,這是比方外面那個環境大,你的知見就大,你到屋子裡環境小,對相就小,這個見哪有伸縮?從來也沒有大也沒有小,也沒有伸開也沒有縮小的時候,所以佛給他說了這麼一個比喻,佛說此方器中的方空,「為復定方?為不定方,」說這個空一定是個方的?一定不是方的?這是佛問阿難,佛說「若定方者」,這個空在這四方的箱子裡,他若一定是個方的,虛空一定是個方的,若「別安圓器」,你再弄一個圓器皿、弄個缸來,盛水的缸、罐子都是圓的,你特別的再安這麼一個圓器,「空應不圓」,因什麼呢?他這個空性原來是個方的,你再弄個圓罐子、說不過去了,「若不定者」,這個方空,他若不一定是個方的,不一定是現長的、現短的了,那就不一定了,不一定現個什麼樣,「若不定者,在方器中,應無方空」,你照著空這一面說的,你沒照著有形相的這一面說,這個空若不一定是個方的,你要弄個方器,方器中就沒有方空了,這個空是不能隨著改變,圓器中若是一定,「若定方者,別安圓器,空應不圓,若不定者,在方器中,應無方空」,怎麼還有方空呢?要說有一定也不對、說沒有一定也不對,「汝言不知斯義所在」,這是佛問阿難的話,你說不知道這個實義在哪裡?「義性如是」,這個實義的這個性就是這麼個樣子,就像我才剛說的,那個器皿是個什麼樣,裝的空就是什麼樣,你還問這個空,他還有大小、還有方圓嗎?「云何為在?」說是這個理由在哪裡呢?佛說方器、圓器的義理,就是這個意思。

 

「阿難,若復欲令入無方圓,但除器方,空體無方,不應說言,更除虛空方相所在」,這個地方佛說出這麼一個比喻,讓他好信,佛對阿難說,「若復欲令入無方圓」,設若你不願意,要這個虛空成方的成圓的,你只要去掉這個器皿,虛空就沒有方圓,這底下隨著說一樣,「但除器方」,不必再說圓的,「但除器方,空體無方」,把這個方器皿要去了,這器皿裡頭成的空,他當然就沒有方的了,「但除器方」,空體就沒有方了,「不應說言,更除虛空方相所在」,就要問這句話,不應當說這個話,把虛空的方去了,這就是拿器皿比喻,看這個世界上看大看小,「若如汝問」,說像你剛才問的這個話,這個空緣起在外邊,看見日月宮在須彌山的半截腰上,這是你看見的,說「若如汝問,入室之時」,和上他問的這個比喻,拿這個比喻,回他所問,若如你所問的,「入室之時,縮見令小」,你問在屋裡這個見就小,這是前邊的話,你問「入室之時,縮見今小」,早先在房子外邊看見虛空這麼大,到了屋子裡頭看見這麼小,你問的能有這麼個理嗎?「仰觀日時」,你到屋子外邊,你仰面看見日頭(太陽),「汝豈挽見,齊於日面」,你把那個看見的那個見,你借著他能齊於日頭(太陽)那面前去嗎?有這麼回事情嗎?你還悶得慌,在外頭就大了,到屋裡就縮小了,這個話你應當問嗎?…這個見性到了屋裡,拿這個牆把他夾斷了,這是怎麼回事情?「若築牆宇,能夾見斷」,這個理也說不通,既把這個空夾斷了,「若築牆宇」,蓋上房子壘上牆,這個空,從這邊說看不見那邊了,夾斷了,把這個見夾斷了,夾斷了就不能續上了,斷了嘛,可是你要把這個牆「穿為小竇」,你把他打一個窟窿,「甯無續迹?」他豈能不續上這個虛空嗎?他當然是續上,你能說是夾斷了嗎?哪有這個道理?「是義不然」,你問的這個意思,完全不是。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失於本心。為物所轉。故於是中。觀大觀小。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於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

 

阿難代表眾生說,「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一切的眾生,打沒有頭的時間上來,把自己迷了,不認得自己了,自己是看見的那個見性,都迷己當了物了,「失於本心」,本心就是見性,心和性不好分,要是分開,勉強著說,性就是體、心就是用,這心性是不能離、體用不能離。拿人的身體來說,有體有用,眼睛用他看到、耳朵用他聽聲、舌頭用他說話、鼻子用他喘氣,體用不能離,這都是用;連胳臂帶腿,皮、肉、筋、骨合在一塊叫一個體,各有各用!毛孔眼還用他出氣呢!這是一定的理,各有各用!這個人迷惑了,「迷己為物」,拿身體當自己,把見性不承認了,這地方,指著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迷了自己了,什麼叫迷了自己?「迷己為物」,這個身體就是個物,物有生死,見性沒有生死、也沒有增減;見性沒有增減、沒有生死就是自己,人人自己不承認,拿他當世界上有形有相的物了,這不就錯了嗎?就「失於本心」,你那個見性就是本心、本心就是見性,所以你失於本心,「為物所轉」了,你這個心是你的主人,是個主宰,物是你所用的,「為物所轉」,你那個見、聞、覺、知那個知覺、那個見性,讓你這個身體支使了,因什麼支使?拿這個身體當我,一開頭,一拍胸脯,我怎麼樣,差不離就是這麼樣子了,不是身體、不是我,是什麼呢?我常說的,身體是我的,是我的身體,你別拿了他當我,我和我的這太遠了,這所以「迷己為物」,拿了自己的見性當了身體了,身體是個物,「失於本心」了,你本來的心就不承認,失迷了,「為物所轉」,這句話說的最要緊,連我也在內,我們這個人,哪個人不為物所轉?我不吃旁的,我吃好的心裡就歡喜;吃不好的我就不願意,你心思這不是為物所轉嗎?佛說的這個話絲毫也不錯。你說我們人一天想研究研究我這個見性,研究我這個見、聞、覺、知,一共六種:見、聞、齅、嚐、覺、知,要說一樣就代表六樣,這是人自己的天性,自己不認得,他沒有生死,生的時候也沒生、死的時候也沒死,自己要承認生死;像我老了,快該死了,自己要承認了,這不是都在這裡擺著嗎?還能活多久?自己明知道這樣也被他所轉,你說有人來說讓我死吧,還不願意死,這是一定的,哪個人還願意死?為他轉了,你要不為他轉,沒有生死嘛!什麼叫生?什麼叫死?人的見、聞、覺、知,這個性他沒有生滅,這地方得認得,什麼叫修行?你要認得見、聞、覺、知,大家要知道,在這上頭要常起觀念,這才叫修行,你心思還有什麼法修行?你自己不承認你的見性,你不承認你的耳根的聞性;你承認眼睛能見,一口氣不來,見性離開了,有眼睛瞪著,什麼也看不見,耳朵也不能聽,這個人自己不搜根,佛說「為物所轉」,哪個人不為物所轉?我這是給大家講,我也是為物所轉,我告訴你說吧!「故於是中,觀大觀小」,前邊阿難對佛說,在外邊看見四天王天這就是觀大,到了屋裡就觀小,這就是「為物所轉」,底下轉過來說,「若能轉物,則同如來」,你看佛說的話有多結實,你讓物轉了你就是凡夫,就是普通人,到時候說生、到時候就死,身體都有生死啦,你承認有生死的身體,你自己拿物當我,我生我死、我露臉我丟人,都認這麼一套!都照著身體說,你若能轉物,就是把身體轉為是我使喚的物,能知道見性是我,這個物使喚瓖了,就得換換樣,再去投生,長大了又老,老了又快該死,哪個人也逃不了?人人都承認,哪個人不承認?連我都承認,我研究這個給大家說,你要不承認該怎麼辦呢?你不承認,時時觀念,我這個見、聞、覺、知別亂用、別迷惑,若這麼起觀念,這就叫修行,你這個見、聞、覺、知的能力就大了,你知道你要被這個身體縛住,這就上當了,佛出世不是有什麼法傳給人,就叫你自己認得自己說對了。你總在外頭看大了、到屋裡看小了,「若能轉物,則同如來」如來是佛的十種通號的第一通號,乃至第九號是佛,第十號是世尊,普通簡單稱就是佛,若能轉物就同佛一樣,你假比諸位今天來聽經,這就是自己作的主,怎麼知道呢?這個心裡頭耳朵還要聽見,耳朵還要聞一聞,這個理在哪裡?就叫作主;若說今天忙一天的工事太多太辛苦了,不去聽經,這就讓身體把他累住;若說非去聽經不可,非研究不可,非把這個理研究到頭不可,身體疲乏也要去,這就是你的知覺作主;若說我懶得動,不願意去聽經,你就不能作主,就是這麼個道理,「若能轉物,則同如來」,沒有旁的稀奇,你只在轉了,轉過來就和佛一樣。

 

「身心圓明,不動道場,於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這段經文說,你要能一轉物,和佛一樣,「則同如來,身心圓明」,這個身、這個心,明明了了的,圓滿無虧、普遍一切,這個身是指著法身說,法身就是心裡的知覺,覺就叫覺性,這個性與心分而不分、不分而分,要勉強分開這個心是用、性是體,人常說某人的性體怎麼樣,這就是性體,心是體的用,身就是法身-清淨法身,怎麼叫清淨法身呢?我們這個人怎麼叫法身?人自己不認得,用錯了,人怎麼用錯的?污染了!一染了就不叫清淨,這個道理說從這句話上-「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這個圓當滿字講,普遍一切處,沒有不到的地方,是個明明白白的知性,說「不動道場」,怎麼成為不動的道場呢?他因大了!沒有第二個,這個地方他就獨立,往往說的獨立,獨立你得平等,一樣才叫平等,大家都得這麼會想,你別認為心在肚子裡頭,那就錯了!肉團的心當然也有知覺,他不是整體的心,那地方也不能說不是心,那是多少萬萬分之一分子,你承認那一點就是認小棄大,說是「圓明不動道場」,因什麼就在這個不動上?因為體大,沒有動的餘地,一切眾生統統就是這麼一個性,不同的地方是染,這個性情有好東的、好西的、好南的、好北的,那就不是一樣的好了,就不同了,這個天性沒有比他再大的,不動的這個道場就是這麼講,說「於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我們人身上的一個毛端是最細了,他能普遍含受十方國土,這話說的人不易信,你拿我們這個人心一想,就沒法可信了;十方是沒有邊際的,十方這些國土都包括無餘,大家想想,到這個地方怎麼講?悟這個理就在這個地方悟,怎麼個悟法呢?我要一說大家你可得承認,就在這個毛端上,他普遍的還不是讓旁的包他,他能包含十方的國土,你看我們中國這一國多大,十方的國土就能有這麼大,怎麼個講法呢?大家會懷疑,這是什麼道理?講法就在性上,性沒有大小,這個性,盡虛空、遍法界,無所不是;這一毫端,你別看他小,這是個物、是個相,他的性也是這麼大,諸佛菩薩也是這麼大,大夥就是一個性,大家要認得,你怎麼用怎麼是;貓有貓性、狗有狗性,分開說人有人性,人性裡頭還有聰明的、還有糊塗的,各有所好,這都是從性裡頭出來的,整個的性就這麼大,人要知道性這麼大,在小上就沒有爭競,還有什麼可爭的?你心思心思!人自己不認得自己,這麼大的性是自己,一個人五尺上下高,拿磅磅了一百多磅,拿這個是我自己,這個就錯了,錯太多了!不錯的地方認得自己的見、聞、覺、知,你認得一樣就行,你就認得看見的見,這就都妥當了,他就能含受十方的國土,因什麼能含受十方的國土?這是指著那個性也是一樣大,同諸佛菩薩一樣都是這麼大,這個地方大家要慢慢把他研究研究。

 

八、顯見不分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見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現在我前。見必我真。我今身心。復是何物。而今身心分別有實。彼見無別。分辨我身。若實我心。令我今見。見性實我。而身非我。何殊如來先所難言。物能見我。惟垂大慈。開發未悟。

 

這一段文是在十番辨見,十番辨別見、聞、覺、知的見性,舉這一種可知一切,所以,上來是第六番辨見,約周遍啊!顯見性非物,見性能周遍法界,無所不在,顯這個見性不是物,不是世界上有形有相的物質,怎麼個理呢?約周遍,怎麼就顯見性非物呢?這個見性是一個無形相的,人人皆具足、人人皆不承認、人人皆不知道,佛出世就是專為這種事情,讓世間人,人人都要認識自己,見、聞、覺、知原本是人人自己的本性,人自己都失迷了,都不知道了,所以,佛出世要把這種道理發明透了,要人人都認識自己,上來,遵著這個見性周遍法界,為什麼呢?顯這個見性不是世間上的物質,怎麼顯出來了?這個物質它不能周遍,它是有段落的、有個數的,這兒有、那個地方就沒有,這個見性是普遍的,你要知道這個普遍是沒有不到的地方,不是物所能做得到的,這是上來第六番發明的辨別見性。

 

當文是第七番發明辨別見性,遵約著無是非是,顯見性唯真。究竟佛的大法,也沒有一個是、也沒有一個非是,這是最要緊的。說世間法是對待的,有是就有非、有非就有是,佛法是絕待的,超倫次、絕對待,所以才說也沒有個是、也沒有個非是,這對待都沒有了,還有什麼呢?顯見性唯真,說是也不是真的、說非也不是真的,唯有這個見性他是個真的,他是超倫絕待,他是獨個兒的,沒有對待的;你看世間法,一開口就是對待,要不是高就是低、要不是貴就是賤,說人我是非,這是不可細說囉!所以這一段文,遵約著無是非是,也沒有個、也沒有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