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體為汝?」哪個體算你呢?這又把他推翻了。

 若遍體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當汝觸頭。亦觸其足。頭有所覺。足應無知。

 「若遍體者,同前所挃」,前面挃一肢的,那是一體,一體和遍體是一樣,普遍的都是一個心的本體,周身都屬於心體,「若遍體者,同前所挃」,像前面說的挃一肢時是一樣了,不用再說了,「若不遍者」,說挃一下子,不能夠普遍周身,這也說不通,怎麼說不通呢?「當汝觸頭,亦觸其足」,當時在你這個頭上挃一下子、觸一下子,「亦觸其足」,把你這個腳也挃一下子,「頭有所覺,足應無知」,頭有知覺,那個腳上應該不能知道,要是都知道了就普遍啦,你若說是「若不遍者」,也說不通,所以這個地方你說遍也一體,像一體是一樣,也說不通;你說不遍,你這個理也說不通,所以嘛,這個不通的地方-

 今汝不然。是故應知。隨所合處。心則隨有。無有是處。

 「今汝不然」,我說的這個事情你都不是,「是故應知」,是所以故,阿難!你應當知道,「隨所合處,心則隨有,無有是處」,沒有對的地方。

 六 心在中間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亦聞佛與文殊等諸法王子。談實相時。世尊亦言。心不在內。亦不在外。

這段文總題目是七處徵心,什麼叫七處徵心呢?七處是七個地方,徵是徵求,徵求、追求這個心倒是在哪裡?怎麼叫個真心?怎麼叫個妄心?說要認得真心,即心即佛!你就認得自己的這個成佛的根本了,阿難尊者,佛問他,他已經追求到第六處上了,前邊在第五處徵心,最後這一句還沒解完,就到了鐘點了,就下座啦,最後這一句在哪個地方?就是這個「是故應知,隨所合處,心則隨有,無有是處」,這是阿難尊者他所猜求的心,佛都給他駁了,完全的不是,所以佛的結論說,你自己應當知道,你說的「隨所合處,心則隨有」,你是因為我說的那個法,然後你覺著你說的這個理,好像是對的,其實絲毫也不對,完全地全不對,怎麼個理呢?這是說的第五處徵心,最後這一句話,要緊的說這四個字「無有是處」,前邊就不用說了。你說這個心「隨所合處,心則隨有」,這個心隨時都有了,他這是依著佛上邊所說的那個話,所以他就回佛這個話說的,這還不對嗎?其實佛都給他推倒了,這些話都不能成立,所以,你說的這個「隨所合處,心則隨有」,這個心合在哪兒,哪兒就是你的心,「無有是處」,就在這一句話上,大家要注意!他七番徵求心,到了第五番上,最後這一句,這個「無有是處」怎麼就算對了呢?要緊就在這個地方,「無有是處」,完全地你說的這個佛都推倒了,已經這五處都是這一句話,你說這些個哪樣也不對,沒有對的地方,「無有是處」,那麼哪個地方是呢?是不是?就在不說處,你一說出來的,都全不對!你這個理說不通,佛給他駁這一句話,說「無有是處」,這底下怎麼就成立了呢?大家要聽這個經得設身處地呀!阿難他猜仿這些話,我們耳朵聽著似乎都像有個理似地,佛隨時都給他駁了,都給他推倒了,不能成立,佛要說出個道來,連佛也不對,佛說哪能說呢?你說的那個事相我給你駁了,你要讓我說哪個地方是心,釋迦佛他決也不說這個,他要說出來,他也就不對了,那麼說不對的這個地方,這怎麼讓人懂呢?是不是?這個地方就大為難了,這個地方大家設身處地,就像我們在那個地方,阿難替我們代表,我們也就隨著聽,這個話是佛說的,說這個「無有是處」,我們聽著就像對了似的,佛按著這個都給他駁倒了,都駁倒了也好,你說出個道,哪個對呢?最後這一句話收場就一個「無有是處」。

 你們諸位想想,連你們的心裡也不安,就在這個地方,怎麼個不安?找不著了,這怎麼算對呢?其實這個地方就對了,誰能承認呢?這個對是從哪說呢?怎麼叫個對?是大家這個心在這兒聽經,阿難尊者在那個時候問,那時候法會的人比我們多得太多,這心裡都悶的慌了,說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對,哪個算對呢?這個心裡頭也找不出對來,找不出對來就對啦!這話是反過來說,倒是怎麼個意思?這個意思在哪?就是人人這個心都沒有路走了,這個地方,俗話說,這個心就愣下來了,這個心就停住了,這也不對、那也不對,哪兒對呢?心就沒有路走了,這個地方人的真心就現出來啦,大家要知道,要說在這個地方,我這麼一說,你要把我這個話記在心裡頭,又錯了!你得對著這些話,你設身處地,我們這個心也沒有地方可想,就在這個時候,你沒有可想的地方,那自己的本心就現出來了,說這個心是無所不在的,你要說在哪個地方、一定是怎麼個樣子,掛一漏萬,他這個人的真心是普遍的,盡山河、遍大地,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無處不是人的心吶,大家要知道,無處不是人的心、無處也不是佛的心,沒有一個地方不是佛心,我們這個心像佛心是一樣,就是自己不承認,「識得本心,立地成佛」,你要認識你自己的本心,當時你這個佛就成了,就是人一個不承認,因什麼不承認?就是我們這個人的心都是兩個,一個有、一個空,這個空不是虛空的空,什麼也沒有,有和空就對著吧,我們人在有上,打無始劫來,永遠是著在有上,總得有個什麼,心裡就有個什麼思想,有思想這就是著相,這就把自己的真心污染了,你不是說人心裡想這個世間的事情,還有對的不對的!你完全對也是染了,無非是這個染,有拿惡心染的、有拿善心染的;善心染的還好一點,惡心染的就不堪言了。所以佛對於自己的心,佛算自己認識了,他怎麼認識的呢?上來我已經說過好幾回了,他不是夜覩明星悟道嗎?他也是不明白這個理,這麼也不對、那麼也不對,怎麼算對呢?他在菩提樹下,按中國的年曆追求,就是十二月,叫臘月,天明臘月初八,在後半夜,他在樹底下靜坐的時候,他一看見東方出了一個明星,這一觸動,明白了!明白什麼呢?就是這麼一觸動,他見這個明星,哪個人沒見著過?我們怎麼不悟道,他怎麼悟道呢?他怎麼就當下說悟道了呢?哪個時候沒見過明星呢?他就在這個時候,突然間這麼一觸動,他了然了,他了然什麼?拿這個明星這麼遠,多少萬里啊!大些了、遠些了,遠大無邊了,誰知道的?誰見到呢?就說我這個眼見著的,我眼的這個見性也是擴大無量無邊囉!若沒有這麼大的眼光,哪能看這麼遠的星星呢?這是這麼講,一講出來這個味就錯了,在這個地方大夥可會這個理,他這個心一觸動是遍滿一切處,盡虛空、遍法界,這個地方他說,奇喔!人人都行!說「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皆有佛的智慧,也有佛的德行、也有佛的相好,因什麼就不成佛呢?犯什麼病呢?不犯旁的病,但以這個心起了妄想了,妄想執著!我們這個妄想執著,心思世間上所有的這些事情,執著住了,都是有形有相、有聲有色,我們這個心大家想想,哪個不是想這個心呢?你把這個撂下,還有心嗎?佛說「無有是處」,知道沒有是處的,這不還是心嗎?大家想想,那說是就對了、說不是就不對,這地方說是,也是你的心,在這裡知道;他說不是,也是這個心知道;可就是這個知,你別著在是上、也別著在那個不是上,這個地方,你要沒有個心,你怎麼知道?我就想不著了,你說的沒辦法了,哪裡也不是,怎麼是呢?你著急的時候,心裡就沒有章程,你不知哪個是,你不知道的時候,那就是你的知,你要是知道是這個、是那個,就錯啦!就不是了!這個地方,大家得慢慢地會,常常地有一個靜心,一點點的有這麼一個影子,他就容易明白、容易會到的,你看佛說到這裡,七處徵心、十番辨見,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後頭還有七大,這一個名詞就得說個十天八天的,把這個都說完了,這個經一共七卷,說了三卷,這心才明白,還算不錯。

 所以這個「無有是處」,這個人心就一處也不著了,要是的地方,哪個地方是,就是著在哪個地方;說沒有是處,這個心裡頭說沒有著落啦,沒有著落的地方了,這就是人的自己的真心就現出來了,在這個地方得要會一會。阿難他不能領會,心思這個不對,我還有法,我聽見佛你說過呀!阿難白佛言,底下就說了剛才唸的這段文,這是破轉依中間,他又想出個主意來,阿難白佛言,說世尊,我也聞聽見佛你說過,與文殊等諸大法王子,文殊菩薩是一切大菩薩的首座,文殊菩薩等於這些大乘的菩薩,這都為法王子,將來都能成佛,都有佛的知見,說我聽見佛你與文殊等諸大菩薩都是佛的法王子,你說過這個話,談實相時,佛法裡頭究竟的一句成話說「諸法實相」,人不得求實嗎?求真嗎?你要明白這個理,哪個地方都是實相,都是真實不虛的相;不明白這個理,你執著這個真實,也就是虛妄,也不是真實。我聽見佛你對諸大菩薩說過,談實相時,你說世間上這一切的諸法都是實相,要都是實相,哪還有個非呢?所以世尊亦言,這個心不在內、也不在外,說我這麼一揣度。

 如我思惟。內無所見。外不相知。內無知故。在內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義。今相知故。復內無見。當在中間。

 「如我思惟」,要在我心裡頭思惟,我這麼一想,你說不在內、不在外,我也明白了,「內無所見」,所以你要說心在內,心又見不著身內的事情,「外不相知」,心要在外頭,外頭有事,心裡都知道,心怎麼在外頭呢?也說不通,「內與知故,在內不成」,內裡的事情,我也見不著內裡的腸肚心肝肺,要說心在身內,這也不能成立,「身心相知,在外非義」,若說心在外邊,也不對,怎麼說不對?心要在外邊,身上的事情就不知道,但是我身上痛癢,我都知道,你說在外邊,就不能相知了,「身心相知」,在外邊這個義理也不合,我今天一想,也不在內、也不在外,「今相知故,復內無見」,也不在內、也不在外,「當在中間」,應當在中間,說內也不對、外也不對,在中間就對了,他這是泛泛地這麼一說,這個中間在哪個地方呢?佛一聽中間,隨著他的話就破說他-

 佛言。汝言中間。中必不迷。非無所在。今汝推中。中何為在。為復在處。為當在身。若在身者。在邊非中。在中同內。

 「佛言,汝言中間」,你要說中間,你也得有個地方,哪個地方叫個中間呢?說心在中間,「中必不迷」,不能迷亂,不知在哪個地方?你說中間你得說出個地方來,「非無所在」,這個中間必有個所在的地方,你說一說,「今汝推中」,你推求推求這個中,在哪個地方?「中何為在?」為在哪個地方?「為復在處?為當在身?」你說這個當中,是在身外頭有個當中是你的心?還是在你的身上有個當中?「若在身者」,若這個心在你身上,「在邊非中」,若在你的身邊上,那不算中,「在中同內」,你若說在你的身體當中,就像在身內一樣,前邊我已經破說了,不能成立。

 若在處者。為有所表。為無所表。無表同無。表則無定。何以故。

 若是不在身中,也不在身內、也不在身邊,「若在處者」,若有一個在外邊的一個地處,「為有所表?為無所表?」說心在身外,在身內說不通,在身外邊能表示出來、表示不出來呢?「若在處者」,有個地處,你這個心,「為有所表?」能表明的出來呢?「為無所表?」是表示不出來呢?要說沒有表示,「無表同無」,這就找中著中了,你沒有表示,拿什麼說中呢?「表則無定」,你要說有所表明了,這也沒有一定的中了,怎麼沒有一定呢?「何以故?」佛就給他解說,怎麼沒有一定呢?

 

如人以表。表為中時。東看則西。南觀成北。表體既混。心應雜亂。

 

「如人以表」,比如有人吧,說咱立個當中,這裡立起一個竿子,這算當中,「表為中時」,就把他拿這個竿子立上,就算是他表示當中,「東看則西」,人在東邊一看,這竿子到了西邊,「南觀成北」,你要到了南邊,就成了北邊了,你在南邊一觀這竿子,立的這個標竿,有所表了,倒成了北邊了,東、南、西、北這都是四方,這也不算當中,這個當中,哪個地方算數?「表體既混」,你連這個當中的表明的本體混亂了,你找不出哪個地方是當中?「心應雜亂」,心也就雜亂了,心在當中,你找不出中來,心向哪兒擱呢?心也應當雜亂了。佛這麼一說,底下阿難還有話說,這是他心裡所計度的,他泛說,佛就泛泛地給他破說。

 

阿難言。我所說中。非此二種。

 

我說的中,不像佛你剛才說的,不是你說的這兩樣:在身內也不應當、在邊也不算中,外邊表示東觀成西、南觀成北,也不算中,我說的這個中不是佛你說的這個意思,「非此二種」,不是這兩種事情,我說這個中,我是照著佛你當初說的話。

 

如世尊言。眼色為緣。生於眼識。

 

「如世尊言」,如世尊你說過這個話了,「眼色為緣,生於眼識」,眼和外邊的有形有色的相,緣是連在一塊,拿眼看見形色是長短方圓,這也叫有形有色的,青黃赤白也是有形有色的,這都叫色,「眼色為緣」,你眼看見有形有色的東西了,這是結了緣了,這是互相幫助,眼助這個外邊的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這個形相,「眼色為緣」,就「生於眼識」了,眼就生出認識來了,說這個物是長的、短的,是黃的、白的、黑的,這就認識了,說「眼色為緣,生於眼識」,就生出眼的認識來了。

 

眼有分別。色塵無知。識生其中。則為心在。

 

「眼有分別」,眼是個知覺性,他能分別青黃赤白、長短方圓,他都分開了,「色塵無知」,色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之一,頭一個有形有色這就為塵,佛法講一塵不染,才萬法皆空。說這個色塵是一個無知的,有形有色的桌子板凳、房廊屋舍,這都是有形有色的東西,它哪有知覺呢?這個眼睛它是有知識的,「眼色為緣」,使眼上生出知識,說眼有分別,眼晴有分別的這個知覺,「色塵無知」,這個有形有色的東西,它沒有知覺,「識生其中」,人的知識就生在這裡頭,我聽見佛也這麼說過,其實佛不是為這個事情說的,所以「色塵無知」,眼睛有分別的心,色塵它不會分別,沒有知覺,說一個有知覺的、一個沒知覺的,這當中「識生其中」,這個人的眼的知識生在其中,這個知識不就是心嗎?「則為心在」,我就依著這個當中,就在這個有知識的眼根-眼睛,在沒知識的形色-色塵,就在這兩個:一個有知覺的、一個有形相的,有形相時沒有知覺、有知覺的沒有形相,依著這個,「識生其中」,人的知識,這個心識生在其中,「則為心在」,我這麼一心思,這個心就在這個地方了。

 

佛言。汝心若在根塵之中。此之心體。為復兼二。為不兼二。

 

「佛言,汝心若在根塵之中」,你剛才說的,你這個心若在眼根和有形有色的色塵,在這兩樣之中,「此之心體」,你這個心的本體,「為復兼二?為不兼二?」你這個心,是一個有知識的眼睛、一個沒有知識的形色,你是兩樣相兼著?是不相兼著?說你的心,是不是?一個有知識的眼、一個沒有知識的形色-色相,是兼著一個有知識的、一個沒有知識的?是不兼著一個有知識的、一個沒有知識的呢?是「為復兼二」?是「為不兼二」呢?

 

若兼二者。物體雜亂。物非體知。成敵兩立。云何為中。

 

「若兼二者」,若兼著一個有知識的眼睛、一個沒有知識的色相,若兼著兩樣,若是這樣的,「物體雜亂」,這個時候你說知物的這個體,那就雜亂了,怎麼雜亂呢?他一個有知識的、一個沒知識的,從當中怎麼取中呢?「物非體知」,物是一個物,他沒有知識,「物非體知」,眼的本體是個有知識的、這個物是個非知識的,一個有知識的和沒知識的,怎麼上一塊摻合呢,「成敵兩立」,他豎起敵來了,有知識的和沒有知識的,哪能合在一塊堆呢?不能合在一塊,哪還能有個中呢?「云何為中?」這怎麼算中?

 

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無體性。中何為相。是故應知。當在中間。無有是處。

 

「兼二不成,非知不知」,既是要兼著二樣,不能成立,怎麼不能成立呢?有一個非知的眼、還有一個非不知的識,「即無體性,中何為相?」找不著體性來,這個中以什麼為相呢?怎麼叫個中呢?「是故應知,當在中間,無有是處」,你要知道,你說當在眼根和色塵中間,這裡就有個心,這個地方一點對的地方也沒有,就在這個地方又推倒了,其實,這七處都在這一句上,就沒有是處!這個地方你量一量,這個沒有是的地方,這就是了,你自己都承認了,你不承認吶,佛這個地方就是我們解釋這個經是這麼說,佛就不能再說了,佛再說,又給他心上又添了多少的麻煩、又添了病,最後這個「無有是處」,在這個「無有是處」給他說出個理來,讓他承認這個「無有是處」,這個地方就是了,這就是他的本心就現出來了,這個地方他不能接受,他又轉了個了。

 

七 一切無著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昔見佛。與大目連。須菩提。富樓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轉法輪。

 

世尊,你說這個不對,我又心思個道來,「我昔見佛,與大目連,須菩提,富樓那,舍利弗,四大弟子」,這是佛的四個大弟子:目犍連,神通第一;須菩提,解空理第一;富樓那,說法第一;舍利弗,智慧第一,這四個大弟子,「共轉法輪」,度化眾生,就叫轉法輪,把這個佛法推轉了,讓人人都可以明白,這叫轉法輪。說這個時候,我也聽見佛與四大弟子一塊勸人,給人說這個佛法。

 

常言覺知。分別心性。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著。名之為心。則我無著。名為心不。

 

「常言覺知,分別心性」,常常地言說這個覺知,這個分別的心性,說這個心性不在內,「既不在內,亦不在外」,既然已經說是不在內,前邊已經說過啦!這個心不在內、也不在外、也不在中間,「俱無所在」,哪個地方也不在,「一切無著,名之為心」,哪一樣也別執著,名之為心,「則我無著,名為心不?」我要不執著,這算是心、不算是心呢?

 

佛告阿難。汝言覺知。分別心性。俱無在者。世間虛空。水陸飛行。諸所物象。名為一切。汝不著者。為在為無。無則同於龜毛兔角。云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無。無相則無。非無則相。相有則在。云何無著。

 

「佛告阿難,汝言覺知,分別心性」,你剛才言說你的知覺,能分別的心性,「俱無在者,世間虛空,水陸飛行,諸所物象,名為一切,汝不著者,為在為無?」你這個不著的,算是為有所在?為無所在?你這個不著的,一切不著,這就是你的心,「無則同於龜毛兔角」,說你這個心要無所在,這有名無實,「無則同於龜毛兔角」,這個龜根本上就沒有毛,你能說牠有毛嗎?兔也沒有犄角,這是說空話,「云何不著?」你怎麼說有個什麼不著呢?「有不著者,不可名無」,這話說是一句真話,你要有一個不著的,不可以名之叫無,怎麼個理呢?「無相則無」,什麼形相也沒有了,這是叫無,「非無則相」,要不是無,當然有相囉,「相有則在」,你要有一個相,他必得有所在的地方,有所在就是著在那兒了,「云何無著」呢?

 

是故應知。一切無著。名覺知心。無有是處。

 

這個地方,你要知道,到這裡是第七處考徵,說了七個「無有是處」,阿難尊者是一概也不能接受。(七處徵心已竟)

 

乞奢摩路

 

爾時阿難。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這一科文,這是當機申請,怎麼叫當機申請?就是佛說法對著一個人說,對著一個人的機緣,旁人都是旁聽的,所以這就叫當機的人,機就是機緣成熟了,他這個機會正當在這個時候,佛就給他正正當當說這個法,所以,這就叫當機的人,正當這個機緣成熟,他申請,為什麼申請呢?他因上邊七處徵心,在七個地方上徵求這個心的具體,都是在哪個地方呢?這七處徵心,前三處是阿難尊者,他自己心裡頭照著他緣影之心回答的;後三者,他是借佛說的法回答,前者都是他心裡頭的緣影,這個人的這個心,所以有真心、有妄心,還有這個緣影的心;真心是本來的具體,妄心呢?不應當用的地方妄用,這是一個妄心,這個攀緣的影子的這個心叫緣心-攀緣的心,阿難尊者他這個心,他連個妄想心也夠不上,完全的就是一個攀緣的心,怎麼叫攀緣的心?他拿這個心向外攀,攀就是連絡,緣就是湊合幫助,互相幫助叫緣,攀緣的時候就指望,就是不應當攀緣,這一拳緣就是個妄心了,這個時候,他怎麼是個影子呢?緣影為心,他是找過去的事情,現在的心裡的影子找過去的事情心裡的影子,他依著這個做他的心了,連個妄心還都夠不著,就是一個緣影為心。所以,我們這個世間上人,都是以緣影為心,不但是阿難尊者,經上不是有句成話嗎?「圓覺經」上說過:「以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拿六塵攀緣的這個影子算自己的心,「以四大假合為自身相」,六塵的緣影呢?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眼睛所觀的形色,這是一種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