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見面。內對不成。見面若成。此了知心。及與眼根。乃在虛空。何成在內。

 「若不見面,內對不成」,若不能見你自己的臉面,你說內裡的對不能成就這個理,「見面若成」,你說不能見面,我說見面也能成,你要這麼說呢,這是佛替他說,這個道理還是說不過去,「此了知心,及與眼根,乃在虛空」,你因為「見面若成」,你說的了知心「及與眼根」,「乃在虛空」了,若不在虛空裡,眼睛怎麼看見你的臉面呢?是不是?「此了知心,及與眼根,乃在虛空」,既在虛空,「何成在內?」你何故說在內呢?

 若在虛空。自非汝體。即應如來。今見汝面。亦是汝身。

 「若在虛空」,你說你的心、你的眼睛在虛空也說不過去,「若在虛空,自非汝體」,當然也就不是你的本體,你若說一定是你的本體,那也更不通了,「即應如來,今見汝面,亦是汝身」,說當下本如來我,在你的身子外頭,看見你的臉面,那麼這也算是你的身體嗎?這可算看見了,這個理可對了,你這個理對了,那個理又不對;那個理對了,這個理又不對,所以說「即應如來,今見汝面,亦是汝身」。

汝眼已知。身合非覺。必汝執言。身眼兩覺。應有二知。即汝一身。應成兩佛。

 「汝眼已知」,就算你這個對,說見暗名為見內、見明為見外,是不是?「汝眼已知」,你的眼睛已經知道了,這是前面說的話,「開眼見明,名為見外」,你別忘了前面他說的那個話,你就合不上見內了,「身合非覺」,合當個該字講,身應該不知覺了,你只用了一面,「開眼見明,名為見外」,這個身內應該有知覺囉!眼睛見著外了,心裡頭你也知道嘛,心在身子裡頭,也知道嘛,你怎麼分開說呢?「開眼見明,合眼見暗」,見明就叫見外、見暗就叫見內,明合上見外不能合見內,這不是一定的理嗎?「必汝執言」,你要是說到這兒,你沒話可說,這是佛從著阿難說這個意思,「必汝執言」,你若一定執著是你這個理,「身眼兩覺」,身體一個「開眼見明」的一個眼,你心裡頭「合眼見暗」還有個心能見內,這不成了兩個心嗎?身一個知覺、眼一個知覺,身、眼就兩個知覺了,「應有二知」,你有兩個知覺,佛者就是知覺,一個知覺成一個佛、兩個知覺成兩個佛,你這一個身體起兩個知覺,將來你要成佛,「即汝一身,應成兩佛」,這是佛冤他的話。

 是故應知。汝言見暗。名見內者。無有是處。

 你要承認你那個不對了,那就明白了,你怎麼說你不對,你又轉一個道,所以這個地方得著實思索。

 五 隨合隨有

 阿難言。我嘗聞佛。開示四眾。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體。實我心性。隨所合處。心則隨有。亦非內外中間三處。

 這是七處徵心第五番,阿難尊者因著上來他誤解「見明名為見外,見暗名為見內」,所以佛把他說的話都給他駁了、都給他推倒,不能成立。所以,他這麼一轉計,又轉計隨處而生,阿難白佛言,說「我嘗聞佛」,我常常的聞聽見佛說法,「開示四眾」,你開導指示這四眾弟子:出家兩眾、在家兩眾,佛你說「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體」,就是思惟體,「實我心性」,實是我的心性,「隨所合處,心則隨有」,我這個心向哪個地方一合,哪個地方就是我的心,「亦非內外中間三處」,這也不在內、也不在外、也不在中間,不在這三處,這是阿難尊者自己心裡頭所思想的,佛都給他推倒了,不能成立,他心思我說的不對,佛你說的應當對了,所以他就引出佛所說的話來。說我嘗聞聽見佛,開導指示四眾弟子,說「由心生故」,一切法都從心生,心生就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的心生,這是佛時常對著弟子們常說的這個法,阿難尊者他聽見,他也沒領會這個意思,他光知道這個話,不知道這個義理在哪個地方,他這個時候想不到了,心思佛說的這個話當然是對了,豈不知他光知道這個言句,他不知道這個義理,怎麼個意思呢?佛常說這個法有四種料簡,是料量、選擇、揀選,倒是怎麼個意思?佛說法是四種料簡,四種他總說了兩句,原來他是「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心滅故,種種法滅。由法生故,種種心生;由法滅故,種種心滅。」他光說:「隨所合處,心則隨有」,說了這麼兩句,這兩句他也是重在這一句上,佛也知道,他重在哪一句上呢?重在「隨所合處,心則隨有」,所以「由法生故,種種心生」,他是重在這一句上。佛說法四料簡,這是四種料量揀選,就是哪個對,所以這四料簡裡頭,就是一個因緣,因緣即空、因緣即假、因緣即中,這是四種。所以這個心生,你就不用全說,這是教義裡頭的事情,要說這個,這個經就不能講了,說遠去了,就越說越多,把這個意思得說一說。說是這個世間上一切法,都是因緣生的,因由緣起,因是因由所起、緣是助緣,不論哪種東西都是因緣生的,這是藏教的意思,這是隨著人情說。他有因必得有緣,好比菜子,他這是個因,底下助緣就多了,緣是幫忙的,是助緣,他自己不能生,菜子在那擱著,若沒有助緣能生出菜來嗎?得地、水、火、風這四樣,缺一它也長不成,需要好土地,把菜子埋上,這是一個助緣,因是菜子,光地也不行,得有水滋潤,光水還不行,幫忙的就多了,得有太陽的火曬,得暖,還得風,風大了也不好,沒有風也不行,所以這個菜就長成了;拿這個比例,說心生種種的法生,這個心為因、法就為緣;要法為因、心就為緣,所以簡單說,這個心生,「由心生故,種種法生」,他這是個對待,你假定說這個心,我先說這個意思,心是一個知覺,沒有形相,這個法當個樣子講,世界上無論哪個樣子他得有個形相,他這個法就是做了這麼一個樣子,就是一個法則,心是有思想,他沒有形相,這個法在這個地方說就算是有形相,他沒有知覺,這是兩對的。這兩種東西他是生則互生、滅則互滅;心要生、法就生,心要滅、法就滅;法要滅、心就滅,他所以是怎麼個意思呢?我一說大家就了然了。假定這個世間上一個有知覺的心、一個有形相的法,這個法代表一切形相,這兩種東西,心生法就得生、法要生心就得生,怎麼個理呢?他要有一樣不成立,說光心生,沒有法,沒有形相、沒有知覺的,這個心就不能成立,你沒有寄托的地方,他沒有法,什麼樣也沒有,你這個心也沒有使用的地方。法要是滅、心就滅;心要生了、法就生,世間上的事情統統就是這個樣子,所以有因有緣,因的在先、緣是助緣,世間法就是這麼個樣子。他得什麼是助緣?得用法做助緣,他上頭說心法,法就是形相、心就是有知覺沒有形相;法是對著心說,有形相他沒有知覺。假定說,光有知覺,沒有形相,你沒有所知之處,也沒有所寄托的地方,你有知覺也不能成立了,你要說是心生就得法生、法生還就得心生,有因就得有緣,法生是沒有知覺的有形相的,成立了,有了,他那個心就隨著來,那個知覺啊,他要沒有知覺,誰管他叫形相?光有個形相,沒有知覺不成立呀,要不當下有這種學問,有唯心論、唯物論,都說不通了,世間上說光有物,光有物不能成立,你沒有知覺誰承認他是物?誰使喚他?他所以有物有心,你唯物就得唯心,物要生、心就得生;心要生、物就得生,你要說光要物不要心,這個物也就沒有人用了,沒有知覺的,也不成用了、也不成物了。所以你有個有形相的,就得有個知覺的,有知覺、有形相的,他才一生一切生、一滅一切滅,你說先有哪樣,不行!所以這個地方就得略略地說一說,所以這個地方說是因緣法,世間就是一個因、一個緣,一幫忙就成立了世間;要沒因就沒有緣,因緣當體即空,說因說緣又何妨呢?這統統都是假名字,說因也是假名字、說緣也是假名字,究竟假名字也不徹底,因緣就是空、因緣就是假,因緣還「互在其中」,因緣即空、即假、即中。這種道理,我略略的一說,大家也有明白的,恐怕也沒有明白的,他這是提另一種教義的研究,這是阿難尊者他引出來,這個地方得略略地說上這麼幾句。這個地方他引出來了,他不知道這個本意,他不知道這個話,照著他心裡這麼解說,他就是著在一面上了,著在法生心生。他說了兩面「由法生故,種種心生,由心生故,種種法生」,佛也知道他的心,就是說「由法生故,種種心生」,他這底下說,他說我明白了,佛你說過這個話,照你的話,我就領會了,我就知道了,說是我這個思惟體,這就是我這個心的本體,顯我這個心,就是思維體,就是實是我的心性囉,「隨所合處」,他這是「隨所合處,心則隨有」,這就說他執著在法生、心生上,「隨所合處」,所合的地方就是物了,拿這個知覺向物上一合,這就是心,他因有物才顯出個心來、因有心才知道有物,所以他再這麼一解說,他這是向他上頭合,說是這個要是「隨所合處,心則隨有」,也非內、外、中間三處。頭回我說的那個不對了,不是中、也不是內、也不是外,不是這三處,這是「隨所合處,心則隨有」,他說這是他藉著佛說的這個話,他歸他這個心理,他思想的,這時佛一聽他這麼一說。

 佛告阿難。汝今說言。由法生故。種種心生。隨所合處。心隨有者。是心無體。則無所合。

 「佛告阿難」,佛就疊著他說的這個話,重述他這個話,「汝今說言,由法生故,種種心生」,佛知道他著在相上了,佛也不給他說那些個囉嗦,因緣即空、即假、即中,得說四樣,佛就繞著他問的地方,就給他略略地把他給推倒了,「隨所合處,心隨有者」,不管是什麼,你拿這個心向這個法上一合,你這個心就生出來了,這是個長短方圓、是個大小,這都分別這個名相了,這個心隨著就有了,我以這個為心吧,佛這是破說他,「汝今說言,由法生故,種種心生,隨所合處,心隨有者」,佛把他的話一重述,底下好給他破除,這個話就不能成立,「是心無體」,文來得簡略,他應當是問兩句,是心你道是有體?是無體?是這麼個意思,這文簡,直接著就說無體,無體說完後說有體,開頭就不必提這個題目了,這所以說「是心無體」,這是佛先假定說,這個心要沒有體,你說你這個心「隨所合處,心隨有者」,你這個心到底有體?沒體?就是這麼一句話,說「是心無體」,先破他這個無體,你說無體也不對、說有體也不對,說是心沒有體,「則無所合」,你這個心沒有個體,你上哪合呢?「則無所合。」

若無有體。而能合者。則十九界。因七塵合。是義不然。

 「若無有體,而能合者」,這個理說不通,心若沒體我還能合,沒體拿什麼東西合呢?你要是勉強著強辭奪理,「則十九界,因七塵合」囉?若照著你這個說法,原來這個佛法都是對起的,對待而起,所以有十八界、有六塵,怎麼說十八界、六塵呢?這是佛常說的法,六根、六塵、六識,這都是雙,他好合,六根向六塵一合,就生出六識來,這都是對著起來的,這是雙的,六根、六塵、六識就是十八界,這個要你一說這個心若無體,這個說不通,「則十九界,因七塵合」,我這個說法說的是定例,那一定是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指著這個說,他是十八界,你還有一個合,心要是沒有體,這得是七塵合囉?提另有一個塵,還沒有個體,還有個界,這就得十九界「因七塵合」,這就是冤阿難尊者,他說的這個理不對才駁他,「是義不然」,你要合的話「隨所合處」,你要一合就得有個雙,不能有單,有單怎麼合呢?這是說無體的話,你沒體,拿什麼合?你要合,「則十九界,因七塵合」,「是義不然」,沒有這麼回事,這哪對呢?這無體說完了,底下就說有體。

 若有體者。如汝以手。自挃其體。汝所知心。為復內出。為從外入。

 他前邊說的無體,「是心無體」,佛給他推倒了,他這個話立不住,「若有體者」,設若你說你這個心「隨所合處,心隨有者」,你這個心有個體,你得比量比量吧,怎麼比量呢?「如汝以手,自挃其體,汝所知心,為復內出?為從外入?」這話問的是地方,你說「隨所合處,心隨有者」,你這個心來合,還有個體,「若有體者」,你自己試驗試驗,「如汝以手,自挃其體」,你把你這個身上自己挃一下子,就是打一下子,不注意試驗一下子就叫挃,打就是實實在在的打了,拿拳頭在腿上略略地打一下子叫挃,如汝阿難用你的手,「自挃其體」,你把你的身體挃一下子,或是挃在哪個腿上,「汝所知心,為復內出?為從外入?」你這個心不是個知覺嗎?你把你的身體隨便地挃一下子,就是打一下子,「汝所知心」,你所知道的這個心,從哪來呢?「為復內出?」從你身子裡頭出來的心,心就是知覺了,「為從外入?」是從外邊來的呢?這是兩個問題,打這一個問題上又出了兩個問題。

 若復內出。還見身中。若從外來。先合見面。

 你心裡有體,從身內裡頭出來個知覺,這個心就代表知覺,「若復內出」,若還是你這個心打身內出來的,「還見身中」,你還得要先看見身內的五臟六腑,你前邊不是說看不見就不能在內了嗎?那就不用再說了,能見嗎?這裡藏著一句話,不能見!這是說不是從內出來的,若從外來的,這個理也說不通,說你把身子挃一下子,這個心就從外邊來了,「若從外來,先合見面」,你心若從外邊來的,心是一個知見,有知見就叫心,先來見你的臉面。

 阿難言。見是其眼。心知非眼。為見非義。

 

阿難尊者還有話跟佛說,佛說你要是外來的,你得先看著臉面,「阿難言,見是其眼」,阿難說的見不是見了面嗎?見得眼見,我這講的是心,「心知非眼,為見非義」,佛你照著這樣說,義理說不過去,他這是反過來對著佛,駁佛的話,佛隨跟著又言。

 

佛言。若眼能見。汝在室中。門能見不。

 

若是這個眼才能見,心不能見,「汝在室中,門能見不?」佛說一個比喻,這文上來得簡略,設若是眼睛能看見,這裡頭含著眼睛裡頭也得有知覺的心,沒有知覺的心,光眼睛也不能看,說是好比這個眼晴,你的身好比是個屋子,眼睛好比就是一個門,「汝在室中」,說汝在內屋裡頭,外邊這個門口沒有人,你能見著外頭的事嗎?你這個活人就當個心說,「門能見否?」門能見嗎?門裡得有人,你假比這個眼睛,眼睛裡頭得有心,沒有心,眼晴也不能見,阿難反對佛說「見是其眼,心知非眼」,佛就駁他這個,這轉過來怕他還不信。

 則諸已死。尚有眼存。應皆見物。若見物者。云何名死。

 這個地方說,這個人「則諸已死,尚有眼存」,這個死人有睜著眼的,他能看見什麼?能有用處嗎?「應皆見物」,死人眼能見物嗎?這是比喻那個門口裡頭沒有人,打門裡頭能看見外面的事情嗎?眼睛總得有心,你說眼睛可以見,心不能見,這個事情就錯了,說若是這麼一言,那個人死了,有眼睛也看不見物,「則諸已死,尚有眼存,應皆見物」,死人應當看見物,沒有這個事情,「若見物者」,眼睛若能見物,「云何名死?」就不是死人了,就是活人了,說到這裡,佛又對阿難說一個理。

 阿難。又汝覺了能知之心。若必有體。為復一體。為有多體。

 這底下轉過來,又是這個問題。所以佛破阿難尊者的執著,「隨所合處,心則隨有」,上哪一合就有,所以佛問他有體無體?都把他破了,你若有體,是從裡邊出的?從外邊來的?從外邊來的應當見著臉了,怎麼見不著呢?他說見是眼,心不能見,佛也給他推倒啦,這底下隨跟著又說,阿難我剛才說的,你的心有體無體?我再問問你,你這個心既有體,是一個?是多個?你這心啊!是遍於周身之體啊?是不遍於周身之體?這又發生四個問題,「阿難,又汝覺了能知之心」,你執著的這個地方太不通了,「又汝覺了」,你這個有感覺、明了、能知道的這個心,「若必有體」,設若必定還有一個體質,這裡給他說了四個問題,「為復一體?」你這個體是一個體?「為有多體?」是多個體?

 今在汝身。為復遍體。為不遍體。

 「今在汝身,為復遍體?為不遍體?」在你這個身上,心是個知覺性,是遍於周身?是不遍於周身呢?四個問題,他在這個「隨所合處,心隨有者」,這事怎麼也說不通,這底下,這是四個問題呀,這一個個地給他解釋。

 若一體者。則汝以手。挃一支時。四支應覺。

 說你這個心的這個體,這個知覺的心,「隨所合處,心隨有者」,這個事怎麼也不通,「若一體者」,設若有體是一個體,「則汝以手,挃一支時」,你拿手把四肢挃,拿左手挃右手,或是拿著手挃這兩個腿,這是二肢,一共是四肢,「則汝以手,挃一支時,四支應覺」,這個道理這一句話就問倒了,你要是一個體,你這個知覺的心是個知覺性,他就是一個體,沒有二個體,要沒有二個體,這通身就是這一個知覺了,這個道理就在這裡,說「則汝以手,挃一支時」,你把這個腿,左腿、右腿挃一下子,你身上「四支應覺」,兩個胳臂、兩個腿都得有知覺,他是一個體嘛,一知覺,一切知覺,你怎麼不能覺呢?挃哪兒你哪兒知覺,不挃你不知道,你不能說是一個體,一個體就是遍體,普遍身上都是這一個體,這是說「四支應覺」,你怎麼不能呢?

 若咸覺者。挃應無在。若挃有所。則汝一體。自不能成。若多體者。則成多人。何體為汝。

 「若咸覺者」,你要是挃這一下子,通身都知覺,是一個體,也說不通,「挃應無在」,說這個挃的地方,就沒有一個所在之處,說你挃一下子,通身都感覺啦,你不知挃在哪個地方了?這是一定的道理,「挃應無在,若挃有所,則汝一體,自不能成」,可要挃哪兒,你說知道是哪兒,你說通身都這一個形體,這不能成立,一體既不能成立,多體呢?「若多體者,則成多人」,心就是一個知覺,多體者則成多人,「何體為汝?」一個人他一個知覺,多體是多知覺,則成多人,「何體為汝?」哪個體算你呢?這又把他推翻了。

 若遍體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當汝觸頭。亦觸其足。頭有所覺。足應無知。

 若遍體者,同前所挃」,前面挃一肢的,那是一體,一體和遍體是一樣,普遍的都是一個心的本體,周身都屬於心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