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有一宗,這個「無上菩提」是什麼?是「真發明性」,就是你自己的性發明啦,這個明就是明白了、明了了,這個無上的菩提沒有旁的,發明性得要真實不虛,這「真發明性」不是世間人泛泛的,說這個事情我明白了,你這就叫明性啦?不是!什麼叫「真發明性」呢?得真實的發這個明了的天性,得怎麼樣呢?「應當直心,酬我所問」,以後我要問你的話,你得拿直心回答我,慢慢你這佛法、菩提果位,你就容易了然啦,「應當直心,酬我所問」,酬是酬答,你回答我所問你的話。

 

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

 

「十方如來」,你可知道直心是最要緊的,別說是你、我,已經成了佛的十方的如來佛,「同一道故」,就這一條道,沒有第二條道成佛,「出離生死」,才出離這生死的苦海,用什麼?轉過來還說,「皆以直心」,這十方的諸佛,沒有第二條道,皆都是用這個直心,底下說「心言直故」,怎麼叫直心呢?「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這是佛給他解釋這個直心,所以十方的如來都是一條道,沒有第二條道,都出離了二種生死:變易生死、分段生死,我們人承認的就是一個分段生死,變易生死不知道,分段生死打變易生死上來的,不暇宜講這些,就是說「出離生死,皆以直心」,怎麼叫直心?直心是怎麼個用法呢?這個直心要一用,就用頂到成佛,打你一發心就用頂到成佛,沒有二樣,就是個直心,說「心言直故」,這個心說直的緣故,是怎麼個直法呢?這一直到底,「如是乃至」是超略辭,「如是乃至」,就言你要發這個直心,到什麼地步呢?「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說乃至是超略之辭,當中的階級多了,多少的階級也不離直心,說「終始地位」,終,到了成佛為終;始,一發心,我要學佛,你從今天聞妙法,這是成佛的法門,這是起始,你知道這種地位多了,這怎麼叫地位多呢?我略略的說一說,這成佛的法門,光中間的地位就有五十五個階級,是什麼呀?十信,信心有十個階級,發信心,最要緊的要信,十信有十種;十住,你這個信心不改動,一定站住腳跟了,他有十個階級。十行,你已經站住腳跟了,你還得自立立人,度化眾生,行是行持,行持菩薩道,自利利人,你明白了也讓旁人明白,你別吝法;十迴向,到了迴向的地方,迥自向他、迴因向果,迴我這因地用的功夫趣向佛果,這十迴向,也有十個階級,十迴向就容易了,就到了十地,地是心地,人人的真心之地,這當中還不容易,還有四個加行,由十迴向到四加行-暖地、頂地、忍地、世第一地;你用功,用的這個心裡頭這個熱心,度化眾生成啦,說是我成佛,讓一切眾生都要成佛,得有這種熱誠,這就是暖位子;頂,用到極頂了;世第一,世間法到了第一上了;還有個忍,第三個是個忍位,分三種:上忍、中忍、下忍,不暇宜細說,細說在教義裡頭太多,得有個忍耐,你要沒個忍耐心,你達不到;世第一,世間的法就算第一,這還沒到家,這叫四加行,加上這四種緊要的實行,這叫四加行,然後這才能到初地,由初地才到十地,地的位子也有十個。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還有四加行才到了十地,這就五十四個了,還有一個等覺,沒到妙覺佛果,這還有個階級,與妙覺佛果相等了,差不多了,這是當中的位子,兩頭呢?終是佛的果位、始是乾慧地,像這個人吧,心裡頭有這麼一個因,有這個真因,或是前世帶來的慧命,叫乾慧,什麼叫乾慧?就像那個花的種子,五穀的種子,是個乾的,沒有水潤,沒有水潤不能生芽,不能發生,所以這個人要是想學佛法,當然前世有個善根,有善根就有個種子,可是乾的,沒有滋潤,拿什麼滋潤呢?得常常念經、常聽經、常看經、常研究經,這就是理水,拿這個理水把你這個善,多生多世的種子潤開了,它就要發芽了,是這麼個道理。

 

阿難。我今問汝。當汝發心。緣於如來。三十二相。將何所見。誰為愛樂。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愛樂。用我心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故我發心。願捨生死。

 

這一節文,徵起緣心,什麼叫徵起緣心?徵是考徵明白了,起是發起,發起什麼心呢?發起他攀緣的心。我們人用心,大家要知道,都是攀緣的心,怎麼叫攀緣的心?拿這個心攀緣世間上一切的形形色色,所有的形相,這個名字就叫攀緣,緣者,是連絡之義。你看人這個心,眼見什麼色、耳聞什麼聲、鼻子齅什麼香、舌頭嚐什麼滋味、身上感覺什麼冷熱、心裡頭分別什麼是非,這都叫攀緣的心,拿心向環境,環境總不出六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拿這六塵當環境了,拿心攀這六種塵,這就叫攀緣心,大家知道,你向他連絡去,連絡什麼呢?連絡色、聲、香、味、觸、法,眼攀緣著什麼形色;耳朵攀緣,聽什麼聲音;鼻子攀緣,聞什麼氣味;舌頭攀緣,嚐什麼滋味,身上攀緣,感覺什麼病癢;心意中攀緣,分別什麼是非,這能叫攀緣心,大家要知道,你要想修佛道,這都是曲折心,這心裡有彎彎,攀緣嘛,東攀西扯。

 

這段文是接著上邊,阿難尊者他一問佛,出離生死,脫離生死的苦惱,這就說脫離苦惱的道理。所以佛給他答說,這個佛法是無言說道,沒有可以言說的,為什麼說了這些個話呢?佛說了四十九年呢?這都說這個無說,不可表示的這個說,是沒法可以向外表示,把你領到這個道上,讓你自己醒悟,是這麼個道理。說你要想著研究無上的菩提,菩提就是佛證的果位,就是覺道,覺得你自己心裡頭覺悟,要我告訴你的話,你要聽了記住了,那不是你心裡的覺悟,我是領你這個道,讓你自己覺悟,我說的不是,所以這上邊說,「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真發明性」,你現今欲想要研究,沒有比他再高上的菩提的佛果,菩提這兩個字是佛證的果位,所以叫菩提,菩提這兩個字翻覺道,你就知覺,這個道路你通啦,這麼句話,這就叫菩提,就是佛證的果位,你心思還有什麼呢?就是一個知覺,你要一拿彎了就成了知識了,就不是知覺,就錯啦!說「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真發明性」,真實的發明了的那個天性,你得怎麼樣呢?「應當直心,酬我所問」,用你那個直心,你別繞彎,酬答我所問你的話,你若心裡一拿彎,那就不能明白佛法,這個理說到這裡,說是我怎麼和你說這個話呢?這就叫佛法。

 

說「十方如來」,這如來是佛的十號中,頭一個號就叫如來,菩提就是佛果,說十方的諸佛就是十方的如來,「同一道故」,統統是一樣的一條道的緣故,沒有二種道,說是一條道,都是什麼東西?「出離生死」這一條道怎麼才能出離生死呢?「皆以直心」,就是用這個直心,你要是用這個正正直直的、正正當當的這個直心,你要用這個心,我問你的話,你拿這個直心回答我,這就算對了,這底下就解釋了,說「心言直故」,說這個心讓你用這個直心回答我,心言直的這個緣故,是怎麼個直法呢?「如是乃至,始終地位,中間永無,諸委屈相」,就是這個直心,說「心言直故」,如是就是指這個直心說,「乃至終始地位」,終是最後、始是起頭,所以這個終從頭到尾,最後這個終,就是成佛了;始呢,是你才發心,你要學佛,由這個起始行到終了,由發心到成佛,成佛有一定的地位,說這個終始的地位啊!要成佛,從你的發心要成佛,這就是個始,到成佛的時候,就是個終,當中的地位呢?「中間永無,諸委屈相」,從你發心頂到成佛,這算兩頭,當中這些個位置,你不要看位置說的多呀!「永無諸委屈相」,一點屈折也沒有,一點委委屈屈的折,沒有!有委曲相,就不直了,從始至終有多少地位呢?五十五個位子…說這麼多啊,沒有二樣,就是一個直心,「中間永無,諸委屈相」,一有委屆相就是有了彎了,你這個心就不直了,要不直就與佛法不相合,話說到這裡,將才我念的這段文,佛叫一聲阿難,「我今問汝」,我告訴你得直心,你看這些個位子,不出一個直心,佛就知道,我一問你,你的心就拿彎,所以佛就審定他,一定要把他問實了,說「阿難,我今問汝,當汝發心,緣於如來,三十二相」,這都用攀緣的心,你看見本如來我有三十二個貴相,你才要跟著我出家,這地方我問問你,你得拿直心答我,「將何所見?」將就當拿字講,你拿什麼所見的我呢?佛這麼一問,是「誰為愛樂?」你見我是用眼睛囉?你與我親愛,又歡喜我,這是用你的心囉?你用眼見,你用好樂的心,問你是拿什麼看見我?拿什麼你對著我起歡喜心?就是這麼一句話,「將何所見,誰為愛樂?」這是佛問的話,底下「阿難白佛言」,對佛表白說,他稱了一聲「世尊,如是愛樂」,我對佛,我發這個歡喜心,「用我心目」,用我這個心、我這個眼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由我這個眼目觀見如來你面目的勝相,你的勝相勝過一切,你這個相貌好啊,是這麼個意思,「心生愛樂」,我心生向佛親愛,「故我發心」,我就發了歡喜心,這是阿難回答的話,阿難尊者他回答佛,由目觀見如來的勝相,我這個心裡頭就生愛樂歡喜的心,「願捨生死」,故我發心願捨這個生死,我就把這世間上的生死,我就發心捨離開了,從此以後我就不生不死啦。因他這一回答佛,佛底下就告訴他,說了個比喻,你終日所用的這個心,統統地都是不直的心、都是虛妄的心,這地方是要緊的地方。

 

佛告阿難。如汝所說。真所愛樂。因於心目。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

 

「佛告阿難,如汝所說」,就像你剛才回答我的這個話,「真所愛樂」,真實的你從心裡頭親愛歡喜,「因於心目」,因你這個眼目看見了,心裡頭歡喜,還有一宗,你可得要知道,「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你回答我的那個心,那裡頭含著(佛沒說他,你這個心不直啊!)不是直心了,你說「如汝所說,真所愛樂」,是因著你的眼睛看見,心裡頭知道,你可知道,「若不識知,心目所在」,這句話說的厲害,大反個啊!說你若不認識、不知道你的心在哪裡?目在哪裡?說「心目所在」,這句話說的有多硬氣,哪個人不知道眼在臉上長著、心在肚皮裡頭,你看佛說的這個話,「若不識知」,對著阿難說,你要不認識、不知道「心目所在」呀!「則不能得,降伏塵勞」,你要想世間塵勞,就是生死,你不知道你那個真心在哪兒?眼睛在哪兒?你就不知道心目所在!你就不能得降伏塵勞,你就不能夠脫離生死,你要捨生死,你怎麼能捨?你都不知道你的心在哪兒?你哪能捨生死?「則不能得,降伏塵勞」,這個塵勞就是生死,塵世上這些勞苦,底下佛給他說了個比喻,說你要用直心回答,我給你說個比喻,你得降伏你素常的這個,心你也不知道、眼目你也不知道,你不知道哪兒是你的心?哪兒是你的眼?這話裡含著這個,「若不識知,心目所在」,設若你不認識知道你的心和眼目所在的地方,「則不能得,降伏塵勞」,你就不能得降伏塵勞生死,你要捨生死,你怎麼捨?佛就給他說了個比喻。

 

譬如國王。為賊所侵。發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

 

「壁如國王」,我跟你說個比喻吧,這個國王,他是一國之主,他管著這些地土,他這個疆土「為賊所侵」,這塊地給侵略了,國家的邊界讓賊侵略,就得「發兵討除」,你得用兵去討這個賊,但有一點,你要想發兵,「是兵要當知賊所在?」你得知道賊在哪裡?你發這個兵才有個用處,這比方你要想降伏你這個妄想心,你得知道你這個妄想心在哪裡?真心在哪裡?這個地方你要不知道,你哪能行呢?就像那國王發出兵去瞎碰,不知道那兒是賊?那還行了嗎?降伏不了,說了這麼個比喻,「發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說你發出兵去,就好比你想要降伏你這個妄想心,不直的這個心你要降伏,這都是賊,你發出兵去,要當知賊所在,在哪個地方?你才能夠降伏,你可知道-

 

使汝流轉。心目為咎。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

 

「使汝流轉,心目為咎」,使你流轉於生死,就是你錯認了心、錯認了眼目,是這種過咎,使你流轉於生死,是什麼毛病?是你錯認了你那個心和眼了,說你認得心也就認得你的眼目了,這個目還是個陪襯,心是要緊的,目看見心就知道,心知道就得拿眼睛去看,說是心目的過咎,說「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你這個心和你這個眼睛,現今在什麼地方?這話問得有多硬!誰能知道呢?「今何所在?」你的眼目和心在什麼地方?佛這麼一問,阿難覺得可有理呢?

 

七處徵心

一 執心身內

 

阿難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間。十種異生。同將識心。居在身內。

 

阿難對佛表示說,「一切世間,十種異生,同將識心,居在身內」,這個事情誰不知道呢?說世間上,別說我們這個人,十類的眾生:有色生、無色生、有想生、無想生、非有色生、非無色生、非有想生、非無想生,一共是十二類眾生,他怎麼說「十種異生」?異生就是十二類眾生,拋去無色生(沒有形色哪能知道?)、無想生(沒有思想)這兩種生,這兩種眾生是什麼?沒有形色,世間上摸虛空,這東西散了、銷滅了、沉沒了,這也是一類眾生,大家要知道,所以說,沒有眼睛、沒有形相,哪還有眼睛?還有心?還有無想生,就是沒有思想的,無色生是沒有形相的,十二類眾生,把這兩種眾生除去,還有「十種異生」,異當眾字講,十種十類的眾生,「同將識心,居在身內」,阿難他還有理,這十類眾生有形相的、有知覺的,哪個都知道,知道什麼呢?「同將識心,居在身內。」

 

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面。

 

「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佛的眼是貴相,如青蓮華,那眼睛紺目澄清,那輕虛的色,像蓮華瓣似的,不是開的蓮華,那蓮華有個瓣,稱為蓮華眼,阿難他還有理,說「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面」,也在佛的臉面上。

 

我今觀此。浮根四塵。祇在我面。如是識心。實居身內。

 

「我今觀此,浮根四塵」,我現今我觀察我自己的四塵,浮根有四塵,浮根是什麼?我的眼目、我的心,這叫浮塵根,浮塵根這四塵是什麼呢?地、水、火、風四塵,所以才成就我這個心、我這個眼睛,「衹在我面」,我這個眼睛,浮根就是浮塵根,這不是勝義根,勝義根是見、聞、覺、知,浮塵根是有形相的,我們這眼睛是四樣成的,眼晴裡有水,是水大成的;眼睛的形相皮肉,是地大成的;眼裡的熱度,是火大成的;眼睛的動轉,就是風大成的,這叫浮根四塵,「祇在我面」,我的眼晴就在我的臉面上,佛你的眼睛也在你的臉面上,這還用問嗎?「如是識心,實居身內」,我這個知識心在我的身子裡頭、在我的肚皮裡頭,這話倒像有理似的。

 

佛告阿難。汝今現坐。如來講堂。觀衹陀林。今何所在。

 

這是佛問阿難,「汝今現坐,如來講堂」,你現今坐在如來的講堂裡頭,「觀衹陀林」,你觀見衹陀林是在講堂裡頭,還是在講堂外頭呢?這是佛特意這麼問,「今何所在?」衹陀太子捨的樹林子在哪兒?他覺著這還不明白、這還不知道嗎?說-

 

世尊。此大重閣。清淨講堂。在給孤園。今衹陀林。實在堂外。

 

阿難說,給孤獨長者,給佛修的這個講堂,這樹林在花園子以外,「今衹陀林,實在堂外」,衹陀太子捨的樹林子,在咱這個講堂以作,這是佛特意的問他這個地方,拿這個做個比例,好問你這個心在哪兒?眼睛在哪兒?是這麼個道理。

 

阿難。汝今堂中。先何所見。

 

佛問阿難說,你在講堂裡頭先見著什麼?他一聽也覺著明白,說-

 

世尊。我在堂中。先見如來。次觀大眾。如是外望。方矚林園。

 

他覺得理直氣壯,對著佛說,世尊!「我在堂中,先見如來」,我在講堂之中,先見著如來,你和我在一塊坐著,這還不知道嗎?「次觀大眾」,我再觀見大眾,「如是外望,方矚林園」,向外頭一看,我也就看見衹陀太子捨的樹林子,須達多長者修的花園子,我這都看見了,佛底下就問-

 

阿難。汝矚林園。因何有見。

 

佛說:「你這眼睛矚目於樹林子、花園子,你因什麼有見?因什麼看見?」阿難尊者一回答,他覺著理正氣壯說:

 

世尊。此大講堂。戶牖開豁。故我在堂。得遠瞻見。

 

你看這個門戶開著,門開著叫戶、窗開著就叫牖,說戶牖開的豁豁亮亮的,「故我在堂,得遠瞻見」,所以我才看見,底下佛才駁他,先說這段。

 

爾時世尊。在大眾中。舒金色臂。摩阿難頂。告示阿難。及諸大眾。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汝今諦聽。阿難頂禮。伏受慈旨。

 

此一節文,是懸示定名,怎麼叫懸示定名?這個懸就是事情還沒落實,究竟的意思還沒說,先把名詞先說出來,預先先說,這叫懸示,懸示什麼呢?定名,佛法講戒、定、慧三學,定是修行的法門、戒是初入的法門、慧是智慧的法門。這一段文在這個地方突然而說,這是怎麼回事情呢?上來因阿難啟請這無上的菩提佛果,怎麼能證到佛果?因此,他這麼一啟請,佛就給他說,勸他要先修這個直道,直心是道場,要知道直心是道場,當然是以這個直心酬我所問,你用這個直接的真心,你酬答我問你的話,用這個直心回答。我現今問你,當你發心的時候,你一心攀緣如來的三十二相,你見著本如來有三十二種佛相,你那時候將何所見?你是拿什麼看見我有三十二相呢?這話問的就奇特,怎麼個理呢?明明誰不知道拿眼看見的?怎麼還問?你將什麼所見的我有三十二相?阿難尊者當然是回答,說我看見佛有三十二相,「用我心目」,我眼看見的,我心裡頭就羨慕佛。佛又問,這個心目在哪個地方?這話問的又是稀奇的話,阿難尊者回答,說拿我這四塵的眼根,「祇在我面」,這個知識的心居在我身內,這不是一定的道理嗎?你問我,拿什麼見著佛的相,見目呢?心在哪兒?眼在哪兒?這個事情誰不知道?這話問得稀奇啊! 阿難就照著他心裡就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