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大乘的阿羅漢,隨著佛度化眾生,而不住在小乘的果位,雖然是這麼高,超出二十八層天去了,還不住下,還要行菩薩道,雖然是在小乘果裡頭,還要行菩薩道,隨佛教化眾生,所以,這稱為「大阿羅漢」。阿羅漢怎麼講呢?因他不翻,也含有三種意思,阿羅漢頭一種翻應供,應供從哪來的呢?從比丘乞士,他托鉢化齋,討飯吃,去向人家求乞,證到阿羅漢就翻應供,這時候有人供養了,就不用化齋了,這是高著一頭了,證了果了,早先的比丘那才發心修行,這是證了果位了,頭一樣就翻應供,能應人天的供養了;第二樣是證到無生的果位,不生不滅了,到了這個地步,這又比這個比丘高一層,比丘是因,阿羅漢是證了果,比丘由怖魔,就證到無生的果位了-無生無滅的果位了;第三含著意思是殺賊,殺什麼賊?殺煩惱賊,人的煩惱賊,打哪裡來呢?打貪、瞋、癡,你在一入手修行的時候,先得破貪心、瞋恨心、愚癡心,把這個破淨了,煩惱根去了,這煩惱賊就殺啦,都銷滅了、都死了,就不能再發動貪、瞋、癡啦!這是這麼個講,所以阿羅漢翻這三義,這是比丘三因,證到阿羅漢,有這三層果位,到這兒,這煩惱就淨啦!

 

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於國土。成就威儀。從佛轉輪。妙堪遺囑。

 

他隨佛揚化,不住在小乘果裡頭,就稱為「佛子」,將來就成佛;小乘人光成聖人,不能成佛,大家要知道,佛子隨著佛教化眾生,「住持」是住在世間上任持佛法、教化眾生,「善超諸有」,超過世間上一切所有的,所有的有廣、有略,這略而言之,有欲、有色、有無色,還有男女之欲,超出去了,沒有啦,沒有男女之欲了,然而,還有這個形色的十八層色界,還有無色界,都超過去啦,「善超諸有」,這是三有:有欲、有色、有無色,都超過去了,要向多處說,這二十五有都超過去了,四洲-四大部洲,四惡趣: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這是四惡趣,六欲天也超出去了,梵天、魔王也超出去了,還有四禪天、四空天,也都超出去了,這都是有,有欲、有色、有無色這是分開說了,究竟呢?還有外道無想天也超出去了,還有鈍那含也超出去了,一共是二十五有,略而言之是三有,叫「善超諸有」,都超過去了,超過他們以上,「能於國土,成就威儀」,能隨著佛教化眾生,在各國裡頭演說,在各國裡教化眾生,「成就威儀」,成就什麼?有這個威德、有這個儀表,給人做模範,這就是「成就威儀」,「從佛轉輪,妙堪遺囑」,隨從著佛轉法輪,佛說法就叫轉法輪,這轉法輪也可以簡而言之,能可以轉凡成聖。佛說的法是輪流不息,這叫轉法輪,隨從著佛轉輪,這個轉輪決不是外道那個轉輪,外道也是打佛經上抄去這個名字,轉法輪在身上轉,任督二脈,打這後頸上一轉,轉到腦瓜頂上,轉到上嘴唇,下邊任脈轉到下嘴唇,結在一塊,結任督二脈,將來長生不死,就這麼一套,這也叫轉法輪;還有在肚臍子上轉過來轉過去,也叫轉法輪。外道還真靈臉,還真轉,他所以人鍊什麼有什麼呀,他這也是打佛經裡摘下去的,都弄錯啦、誤會了、顛倒啦。轉法輪就是佛說法叫轉法輪,輪流不息、永遠不斷,這佛法輪流沒有歇的時候,是這麼個意思,「妙堪遺囑」,佛說的法都是不可思議的大法,堪者可也,可以能夠,佛說的這個大法,能囑咐這些弟子們,這些大阿羅漢,能遺留於後世,可以囑託,度化眾生-「妙堪遺囑」。

 

嚴淨毗尼。弘範三界。應身無量。度脫眾生。拔濟未來。越諸塵累。

 

此一段文是接著上邊,上面這一段文,這名詞叫顯位歎德,顯出來阿羅漢證了四果,由比丘修成的,顯他證的這個果位、讚歎他的德行,是這麼個意思。說「嚴淨毗尼」,嚴是嚴肅、淨是清淨、毗尼就是佛的戒律,戒律能調服身心,以佛的戒律能可以把人的身心都調和好了,身呢,沒有殺、盜、婬,口裡頭沒有妄言、綺語、惡口、兩舌,心裡頭呢,沒有貪、瞋、癡,所以,能夠這樣才叫「嚴淨毗尼」,要嚴格的清淨佛的戒律,毗尼這二個字翻中國話叫調伏,以佛的戒律能調伏人的身心,身不妄做、心不妄想,是這麼個道理。所以依著戒律就能「弘範三界,應身無量」,弘者是廣大之義、範是做個模範,給誰做這個大模範呢?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這是天上的人,欲界有六層天,有男婚女配;色界有十八層天,有四種禪定的功夫;無色界有四空天,這一共是二十八層天。這都是修行沒開正式的醒悟,都是依法修行,別說是見性,連心都沒明白,都沒明心見性,所以這阿羅漢證了四果,雖然沒成佛,這也是證了聖人的果位,可以給二十八層天的凡夫、天人做個大模範,所以說「嚴淨毗尼,弘範三界」,給欲界、色界、無色界天上的人做個極大的大模範,「應身無量,度脫眾生」,隨著佛教化佛法,隨佛應身度化眾生,無量無邊是度脫眾生,「拔濟未來,越諸塵累」,不但是度化當時的眾生,還能拔濟眾生,提拔,能濟度他、能度脫他,於未來世,未來世還是將來的人,要一輩傳一輩,傳到後來,我們那個時候,照現在說,我們就算未來人,所以這些大阿羅漢都可以作模範,「拔濟未來」,提拔濟度未來的眾生,幹什麼呢?「越諸塵累」,越是超越,超越出去諸般的塵累,我們人在世間上受苦,因什麼受苦呢?就是有六種塵勞連累,累贅的,塵勞是什麼塵勞呢?六樣,六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這叫六塵,人要想學佛,先得把這六塵離開,大家知道這是要緊的,這六塵是什麼呢?眼睛愛觀美色、耳朵愛聽好聲音、鼻子愛聞香味、舌頭愛嚐好滋味、身體怎麼舒服怎麼做、心裡頭隨便打妄想,一點規矩也沒有,所以有這六樣,這叫六塵,這六塵是誰承認呢?有六種認識,這六種認識是什麼呢?就是人的天性變化的,眼、耳、鼻、舌、身、意,眼有見性,他就貪這個色塵;耳朵有聞性,就貪聲音;鼻子有齅性,就貪香味;舌頭有嚐性,就貪著飲食美味;身上感覺,就貪著身上的舒服;心裡頭就分別妄想,任意妄想,一點規模也沒有,這叫法塵。所以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這六塵魷把人累住啦!你要想修行先得離開這六塵,所以這個大阿羅漢,他能給人作模範,他先早早離開了,給人作師父,你要不離開,旁人誰跟你學,所以他自己「越諸塵累」,於未來世,也讓人「越諸塵累」,說這些個有道有德的人都是誰呢?底下就標出名字了。

 

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拘絺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優波尼沙陀等。而為上首。

 

一共是六個人,這六個人做代表,代表一千二百五十五個人,他們人太多,只舉出六個人來代表,有德行的都是什麼人?說舉出這六個人,「其名曰,大智舍利弗」,大智是他,是智慧第一,舍利弗是印度話,翻成中國話叫鶖鷺子,連他母親的名字,他母親的名字叫鶖鷺,這鶖鷺的眼睛最明利,因為他母親的眼睛明利,名字叫鶖鷺,他是他母親生的兒子,就叫鶖鷺子,弗字就翻為兒子的子,舍利弗就翻鶖鷺子,他在佛的法會上是智慧第一,在小乘裡頭,在聲聞乘裡頭,他的智慧第一。佛在「法華經」上,在法華會上講「法華經」,開法華高會,授記作佛,三周說法,頭一周先給「大智舍利弗」授記作佛,就他一個人,你看這難不難?所以第二周,四大弟子,第三周才給一千二百五十五個人都授作佛的弟子,頭一位就是舍利弗尊者授記作佛,所以叫「大智舍利弗」。

 

「摩訶目犍連」,這也是一個人的名字,摩訶這兩個字因什麼不翻?這意思含義很多,要在普通講摩訶這兩個字有三種意思:摩訶翻大、翻多、翻勝,大、多,就勝過一切,說大,若在阿羅漢裡頭,神通廣大;多是智慧多;勝是辯論能勝過一切,這是說摩訶這兩個字,在這兒是普通的說法,後來就翻大的時候多,說「摩訶目犍連」,目犍連三個字也是印度的音聲,翻採菽氏,採,人在山上採藥,採是採取的採,菽是叔父的叔字加上草字頭,那個字就當豆類講,就是蠶豆、小豆、赤小豆、黃豆,就是這些豆類;他的先人發明這個道理,在山上採這個種子,發明這個豆類,那個字唸菽,採菽氏,他依著這個姓也就做了名字了,因此他說叫「摩訶目犍連」,叫大採菽氏,他是以姓做了名字,不是提另還有個名字,這個人神通第一,他神通最大,這是第二個。

 

第三個,「摩訶拘絺羅」,這五個字,就翻大膝,翻成中國話,摩訶就翻大,拘絺羅就翻膝,是什麼膝呢?是磕膝蓋,我們人的腿上都有個磕膝蓋,叫磕膝蓋,他就叫這個名字,佛經上也沒有旁的講解,他這個名字就叫大膝,就叫大磕膝蓋,就這麼個名字,說個外國話音聲叫「摩訶拘絺羅」,這個人辯論第一,辯論佛法屬他第一,是各有所長啊!他因為什麼呢?他是在家人!這些人所有的一千二百五十五個人,大家要知道,統統都是外道。佛沒出世的時候,在印度那個地方外道最多,他那個地點國也多,有名時大國就七十多,小國的名都說不過來,印度國極大,國的名字很多,他那個地點,佛沒出世,國王都互相重道理,誰論的高、誰說的道理說的透澈,這都可以請來做國師,因著這個,那個地點外道就多了,道門就多了,各有各的研咒,「摩訶絺羅」,他的家就是外道的地方,印度人信道的人差不多都是外道,外道這兩個字也不是罵人,不是壞話,怎麼叫外道?他是心外求道,他不知道人心就是道、人心就是佛,他不知道,他拼命要求個道、要求個佛,因此,這個名字就叫外道,大家要知道。人的知覺的心是最寶貴的,人都弄錯了,所以人人都能成佛,心就是佛、佛就是心,都用的不對,用錯了!佛出世給人正當過來,把這個道理給人說明白了,并沒有藏著佛法傳給你道理,沒有這個道理,就讓你自個兒認得自個兒的心,你認得心,你別胡思亂想、別亂用,慢慢地自然就是自個兒認識自個兒的心了,明心見性!這個心是一個用,人有一個天性,性是一個體,一體一用,按說是一體二用,這個性他有一體二用,二用呢?頭一個用就是心、第二個用就是相;心有知覺沒有形相、形相有形相沒有知覺,這兩樣都是什麼成的呢?都是性成的,一切的性、一切的知覺,都是人的性根本成就的,這個地方得要知道!這個性,人都忽略了,我們人把這個性整個忽略了,把這個心錯用了,都用在身上了,這是人的受苦的根就在這兒。人在世間上受苦,不能成佛、不能成道,所以就是錯了,釋迦佛出來就是告訴人,你要認你自己,頭一樣要認自己這個天性,他說天性不認得,也要認得自己這個真心。這個人三樣就認得一樣,認得這個形相,都是光認得這個身體,所以這個身體就受了苦了,就有生死啦!有了生死的痛苦了,是這麼個道理。佛法沒有什麼希奇的事情,就告訴人的真心,讓人自己認得自己的天性,一個性、一個心、一個相,這三樣才成一個人,人就承認一樣,說認這一個相,有形相這是我,這個知覺從哪來的呢?知覺是打性裡頭來的,一個人先要明心,明白自己的心,後要見性,見著自己的性就成佛了;你光明白心沒見性,就成聖人,也比凡人強;你要是也不明心、不見性,用這些把六塵去了,可以升天,享天上的福,不能究竟,這是我說的這麼一個次第。再說這個拘絺羅啊!他辯論第一,他那個時候,當初,他姐姐就是舍利弗尊者的母親,家裡頭常常辯論,他向他姐姐辯論,他姐姐辯論不過他,枸烯羅智慧大,一辯論他就佔上風,以後他姐姐懷孕,就是懷舍利弗,懷孕以後,他又向他姐姐辯論道理,他就辯論不過他姐姐,他自己疑惑這是怎麼回事呢?早先她不如我,這時候她比我強,他明白了,他姐姐身上有孕,懷著這個小孩子,將來必是個聖子,一定是個聖人;拘絺羅好勝,他說將來我外甥生下來時,要是智慧第一,我們這都不行,我得早早去學,他再加料去了,他就去南印度學外道法了,學「四維陀典」,一去多少年,他一回來,他外甥大了,長大了就認佛為師父,就是大智舍利弗,他一看就不願意,他是外道底子,他說我們家裡這個道德很高,國家都尊重,怎麼認他這個大沙門呢?反正,出家人叫沙門,沙門兩個字是「眾善奉行、諸惡莫作」,印度稱僧為沙門,稱佛叫大沙門。說我外甥是有智慧的,給他做徒弟,我不要!我去要回我的外甥,拘絺羅就去見佛去了,見了佛就說:「我們家裡素常講究高尚的道理,國王都尊崇,我外甥不能跟你做徒弟,我們得回去,還得回我們的道門。」佛就問他:「你的道門,以什麼為宗旨?」他說:「我們家裡講不法,不受一法,一法也不接受,不受一法!」佛一聽,他以無法,不受一法為宗旨,佛說對他說:「你不受一法,受知見否?知見也是一法,有名有相的都叫法,你受知見不受?你有知見沒有?」他一聽沒話說,怎麼個理呢?他一心思錯啦!不受一法,這個知見也算一法,要說這知見我也不要,那你怎麼知道受不受?不受一法,你沒有知見,你怎麼知道受?怎麼不受?這個理說不過去!你要說不受,自己就倒了,這個宗旨立不住,不受嗎?你怎麼說受呢?你不受一法,你怎麼受知見?你要說不受知見,你怎麼知道不受?知道不受的是誰?知道不受就是個知見,你能說一法不受嗎?一下子推倒了,推倒了,自己慚愧,打那兒認佛為師父,跟著佛修行,就證四果阿羅漢,我說的話這是過去的事情,「摩訶拘絺羅」他是辯論第一。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這八個字是一個人名,富樓那翻圓滿的滿字,彌多羅尼翻慈女,彌多羅翻慈悲的慈,尼,就是一個尼字,印度說尼字都說是女子的意思,子啊,是他父母生的他這麼一個兒子,是這麼個意思。富樓那是他父親,彌多羅尼是他母親,他生這個兒子,也是他父親跟他母親取的一個名字,他這個兒子把他父親母親的名字都表示出來,這是印度有這個風俗,我們中國也有!沒有帶母親的名字的,帶父親的號是有的,他父親叫什麼泉,他兒子叫小泉、少泉、稚泉,咱們中國沒有帶著母親名的,印度就有這個風俗,「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這個人他說法第一,說法除了佛說法以後,就屬他說的好,他這個說法屬於第一,叫「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須菩提」這三個字是個人名,翻空生,他一降生的時候,都有特別的祥瑞,家裡的倉庫一切都空了,家人都疑惑,找一個相士占卦,算一算,一算說這是好事情,屬吉!屬於吉祥,又屬善!所以以後他這個名字有三種意思,「須菩提」,他家一生他就空了,叫空生,也叫善現,幾天以後他家的東西又都現出來了,所以他這一個人有三個名字,又叫善吉,屬吉祥,又叫空生,也叫善現。「須菩提」他解真空妙理,屬他第一,各有所長,底下「優波尼沙陀等,而為上首」。

 

優波尼沙陀翻塵性空,他一悟道以後立的名,怎麼叫塵性空呢?他明白,觀諸法性空,世間上一切法當體皆都是一個真性,性是個空的,怎麼個意思呢?塵性空,這塵是什麼?說是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六塵,世間上總不離開這六塵,他觀這六塵當體都空,當體都是空性,所以,他由這上頭成的道,就很可以了,他所以名字叫優波尼沙陀,他叫塵性空,六塵的性他都空了,他不執著這個六塵,等,等者就代表一千二百五十五個人等,「而為上首」,他們這六個人代表作上首。

 

復有無量。辟支無學。并其初心。同來佛所。屬諸比丘。休夏自恣。

 

前邊說的這些,大家要知道,這都是小乘人,佛弟子分三乘,這小乘都說完了,由凡夫的比丘證到四果的羅漢成小乘聖人,後來到「法華經」上回小向大,那才成大乘聖人,將來能作佛,這個地方大家要分析開來。這底下說「復有」,還有二乘人,二乘是中乘聖人,「復有無量,辟支無學」,辟支是簡略的名稱,叫辟支迦羅,翻什麼呢?翻緣覺,他由佛說的十二因緣法才覺悟成道,他的道理比小乘人程度還高,叫中乘聖人,叫辟支迦羅,簡略的名字叫辟支;無學,他修成啦,不用再學,證了無學的位子,若有學,他還沒修成,還得要學,這經文上都是這個意思。「并其初心,同來佛所」,他還有收了些徒弟,初發辟支佛心的修十二因緣法,還沒成道的,跟他一塊來的,「同來佛所」,佛所這個地方,就是休夏,三個月的工夫用完啦,今天是解散,休夏要休息了,要解三天:七月十四、七月十五、七月十六,七月十五作盂蘭盆會,這一天是佛歡喜日,這一天是人做善的日子、布施的日子、施捨的日子,都在這個日子上,在後首又引出目犍連一段因緣來,現在不暇說這個了。

 

「屬諸比丘,休夏自恣」,到這時候,是佛歡喜日,弟子們工夫都用完了,所以外場裡這些人們已經休息了,都可以來這裡聽法,都可以請教,這是外邊的中乘人,佛叫他領的這些弟子們,不離開這些小乘人;小乘人好比小孩,不能離開他母親,是這麼個意思,資格高的,個人都自修,到解夏的時候都來請教請教,「同來佛所,屬諸比丘」,屬這個字念注,當遇合講,這些緣覺就是辟支佛,辟支迦羅,他們都帶著弟子們都來啦,在休夏的比丘這裡,遇合在一塊了,「休夏自恣」,遇著什麼時候叫「休夏自恣」?怎麼叫休夏呢?夏天這三個月,用完了功啦:休,當休息講,夏天這時候完了叫休夏,休夏怎麼還自恣?這個恣字當任意講,他到圓滿的時候,就要解散,今天這些齋主們都做功德上的布施,他們這個自恣,怎麼為自恣?隨他自己的便,他可以互相求懺悔,好比我們有幾個人在一塊修行,跟著佛住了三個月,我有什麼毛病,犯了什麼病,你說說我,我好認罪,我求懺悔,你也求我、我也求你,互相隨便,這是佛立的這個規矩,這是讓人可以免過,可以知道求懺悔,有這些名字叫「休夏自恣」。

 

十方菩薩。咨決心疑。欽奉慈嚴。將求密義。

 

這個時候不但中乘人,還有大乘菩薩,「十方菩薩」也知道,這時候是休夏,休息的時候,十方菩薩也來了,來到這裡「咨決心疑」,咨是咨請,他在外面山洞裡修行,有疑惑的地方,讓佛給他解決疑惑,「欽奉慈嚴」,他欽佩佛、侍奉佛,如同慈母嚴父,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樣的,「將求密義」,他到這裡來領求秘密的道理、真實的意義。

 

即時如來。敷座宴安。為諸會中。宣示深奧。法筵清眾。得未曾有。

 

這一節文還是佛安居三個月,安居已終,「即時如來,敷座宴安,為諸會中,宣示深奧」,就在這個時候,如來安居三個月,領著弟子們修行已經完了,這時都閒暇了,「敷座宴安」,這責任歇下來,心裡頭很歡喜,又「為諸會中,宣示深奧」,這是遠方的十方的菩薩,都「咨決心疑」,佛就在「敷座宴安」的時候,為諸會中「宣示深奧」,深微奧妙的道理,這時候,「法筵清眾,得未曾有」,所以佛的法會,佛一說法,就如同法筵,清眾就是清修大眾,專求佛法的,大家聽佛宣說深奧的意思,所以「得未曾有」,從來未曾聽過,現在也得已聽見啦,稱為「得未曾有」。

 

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恆沙菩薩。來聚道場。文殊師利而為上首。

 

這又是影響眾,大家聞著佛的聲音,遠處來集,這是因為佛給大眾宣說密義的事情,佛的音聲是「迦陵仙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