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這四句話,上來還沒解釋完,這是在這個五重玄義,這是明宗的地方最後,最後這個宗旨就是讓人明白,以不生滅的因才能結不生滅的果,有什麼因結什麼果,是這麼個意思,所以,不生滅的因,從哪個地方能可以見出來呢?能顯出這個不生滅的因來呢?所以這個地方由佛說的「楞嚴經」的文上有這個,把這個意思說出來、引出來,讓人好信,讓人不但信,還從根本上明白,這個明白,從哪個地方可以明白呢?

 

佛法的宗旨,佛說了四十九年,無非教人明心見性,這心還容易對付著明白,性不容易見,要明了心,就能證聖人的果了,就超凡入聖了;見了性,就開了佛的知見了,這個性不容易見。所以這個性,他是沒有生沒有滅,有生有滅我們人容易明白,這個沒生沒滅的不好明白,佛能得想個法子讓人可以明白。因此,佛在經上的話,天台智者大師由佛說的道理裡頭搜尋出來的,可以作證明,以這不生滅的因,可以證不生滅的佛果,所以,依著什麼呢?說人有這個聞性,拿耳朵聞聽見聲音,人人都有,說這個聞性,從來能不生不滅,人不理會,都忽略了,自己忽略過去了,越弄越錯啦,因什麼忽略了呢?這個聞性是借著這個聲音,所以人才知道有個聞性,有個聞性人也忽略了、也不理會,這個聲音和聞性,人都分得不清楚,你要說是聞,他也說是聞著了,你要說是聲音,他也說是聲音,聲音和聞性分不開,這個地方就儱侗了,所以在這兒得要給分開了。你要認得自己的聞性,這個人的耳朵聽聞的這個性,從來也沒生沒滅,你要在這裡住了本位,起觀念的功夫,將來你結果,就結著不生不滅了,你明白他這個理,你就開了佛的知見了,就這麼個意思,說容易還極容易,你要轉不開了,還不好明白。所以這個話,前面一共三段文,前邊說是這個聞性是圓滿的,十方擊鼓都能聽見;第二,說這聞性是通達的,你就隔著垣,隔著城坦或房垣,都聽得見,這是個通,這個地方發明聞性的常在,圓、通、常這三個字,你還不信嗎?當時就這個因就顯現、就明白了。這個地方說,你就繼續上邊說吧!隔垣聽這個音聲響,隔著房坦、成坦聽見外邊有一個聲音響,遠近都聽見了,這就是通真實,這個聞性是通達一切,隔礙不住,這是個真實的道理,這是永遠也不生不滅的,是個真的了,不是假的了,是個實在的了。拿這個繼續說,「隔坦聽音響」,這個音聲你可知道,所以他是顯這個聞性,這個聞性是沒有生滅的,聲音是有生滅的,說是怎麼知道聲音有生滅呢?聞性沒有生滅呢?就是「聲無既無滅」,這個聲音要沒有,你那個聞性他一定呀從來就沒滅的,聲音沒有了,你看!聲音沒有了,隔坦聞著音聲響,響過了,不響啦,響過不響,音聲滅啦,聞性沒滅;聲無,聲音沒有了,既無滅,這個聞性已經早就沒滅,他還不是因著聲音滅他才滅,從來他也沒滅,能這麼一句話,「聲無既無滅」,你要知道,聲音沒有了,這個聞性沒滅,聲音滅了,聞性沒滅,那麼聲音要有呢?「聲有亦非生」,有了聲音,你覺著聞了,這個聞性也不是因著聲音才生出來的,這個地方不是說的明明白白的嗎?

 

這個地方可以分開啦,聲無,這個聞性不是因聲音就滅了,從來這個聲音就有,聲音有,也不是打這個聲音上生的,亦非生,也不是聲音上生的,他怎麼個理呢?你要是聲音沒有,不是從聲音上滅的,聲音有,這個聞性也不是從聲音上生的,這個地方就明白了,這個聞性是常在的,他無非拿音聲顯出來的,哎喲!我還有個聽聞性呢!這個聞性,你沒有聲音他也是有,他要不是你十下敲鼓,十下都聽見了,八下敲,八下聽見啦,你這邊敲了鼓,那邊有炮響了、有鼓音、有鐘響了,他也是聽見了,所以你知道這個聞性,他不是這個聲音、也不是聲音響的,是常在的。「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這是接著上面這兩句話說的,上邊說,人的耳朵的聞性,聲音要沒有了,聞性不能沒有,聞性是常在的,說「聲無既無滅」,聲音沒有了,聞性已經他就沒滅過,聲音要是有呢,他亦非生,聲音有,這個聞也不是因聲音生出來的,原來耳朵就有聞性,就是這麼句話!在這個地方我說過來說過去,多說了,因為什麼呢?我就怕人一時滑不開腔,這意思要緊,大夥要注意!你把這個意思明白了,一部「楞嚴經」都明白了,都為了這個說的,說是因為怕人不明白,要明白了,真徹底明白啦!就開了佛的知見了,你比那個四果阿羅漢的知識就高啦,所以這個地方我就要多說。要承著上邊這兩句話又說了,他這麼一看,這個聞性是真實常在的了,有聲音他也不是隨著聲音生、沒有聲音他也不能隨著聲音滅,足見地這個聞性他是不生不滅了。你要找得出這麼一個不生不滅的天性來,人天然的耳朵的這個聞性,這個地方可以做個樣子,你就打這上頭入手,這個道理,你就找出不生不滅的這個因緣來了,找這個因緣來了,將來你還怕沒有果報嗎?將來你就能結佛果了,意思是這麼個樣子。這底下又說,這話說得很結實,「生滅二圓離」,你要知道這個聞性,他也不是隨著聲音生、也不是隨著聲音滅,不隨著聲音生滅,他這個生滅,聲音的生滅,這個聞性,這兩樣「生滅二圓離」,這二樣圓圓滿滿的離得個乾乾淨淨,與這個聲音毫不相干,你別連著,這個二圓離,這個生呀滅呀,聞性沒有生滅,這是告訴人,這二樣圓滿的都離開了,連一點拖泥帶水的地方也沒有,說這還有點沒離開呢?沒有那麼回事,完完全全都離開了,這是讓人在這個地方認真,你要知道這麼著,「是則常真實」,你要能這麼認識,這就是無生無滅的常在的那個真而不妄、實而不虛的那個天性,人這個耳朵的聞性就是個天性,這個地方知道啦,底下隨跟著還有說的,說這個話,就是我們這個人現前的聞性,現在我說的話,諸位不是都聞聽見了嗎?我這個聲音是有,你們這個聞性也不是打我這個聲音生出來的,我這個聲音要沒有呢?也不能隨著我這個聲音滅了,你這聲音還是在的,因什麼我不說我這個聲音滅呢?那個人說話你還聽見了嘛,你的聲音何嘗滅了呢?他沒滅,有什麼聲他聽什麼聲,你要在這個地方把他找真了,這就好辦啦!這個理就好明白了。所以,這才說借著我們現前我們人的聞性「本自如此」,本來人人的耳朵的聞性都是這個樣子,不是一個人、兩個人,人人如此,此即,此即幹什麼呢?此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因,你要想成佛,你得有因才結果,你有這個成佛的因,你才結成佛的果,這個佛的因是不生不滅,你這個耳朵的聞性是不生不滅的,你要把他認真了,你承認了、結實了,你常常時時能觀想自己這個聞性,這是真修行,大家要知道。

 

「又通者,聞性既爾,見性亦然。」「盲人覩暗,觀河不遷,築牆非斷,穿竇無續,入室非縮,觀目非舒。」這上來把這個話說得明白了,說是這個聞性,既然知道他不生不滅,這就是個成佛的真因-真因緣,有因緣才有果報,你要沒有因,那有果呢?有好因結好果,說世界上都是如此,這個人可以信的,說這個真因你明白了,這是一樣,後邊還有相通的,你這一樣明白了,你可以樣樣都明白了。他接著說,又通者,又與這個相通的是什麼呢?這是才剛說的這個「聞性既爾」,耳朵的聽聞性,已經是這個樣子了,說「見性亦然」,這眼睛看見的這個見性也是這麼的,不是這一樣,有六樣:眼見、耳聞、鼻子齅、舌頭嚐、身上覺、心裡頭知,這六種根性。你明白這個聞性,搞明了!這還有見性,也是這麼的,見性怎麼沒有呢?這底下又繼續說,「聞性既爾」,你這個聽聞性,你承認了,你就是這麼了,不生不滅了,你還知道啦,眼睛這個見性亦然,也是不生不滅,就這麼句話,也是不生不滅!怎麼見出不生不滅來呢?「盲人覩暗,觀河不遷」,拿這個做證明,怎麼做證明?他說你要不明白,你問問瞎子,我們人有見性,瞎子看不見了,沒有見性,這就錯啦!他這個瞎子看不見,你可得知道,他見不著明了,光明他看不見了,還能見著黑時,大家想想,這說是那個見性,所以前文上都得要知道,這個隨緣不變,他是隨著因緣,你眼睛瞎啦,還有個不變的性呢,因什麼變呢?是不變隨緣,他有不變的這麼一個真性,隨著你的眼睛的緣,有一會兒看不見啦,你不能見著明,瞎了,你還能看得見暗嗎?你不信你問問瞎子,你眼前見什麼?我看不見旁的,看不見光明,看不見了,我看見黑,黑暗的看得見,看黑暗時是誰呢?還是那個見性!你知道,他是不變他就隨緣,他不變的體,他得隨著緣,隨著眼睛,瞎子這個緣也得變變樣,隨緣還不變,他這個見性還有,要不這麼前邊講那個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個道理叫「如來藏」,如者不變之體、來者隨緣之用,你們大家留心地注意,這就都通達開啦,所以這地方不要多說了。說「又通者,聞性既爾,見性亦然。」怎麼叫見性亦然呢?那個盲人,盲人就是瞎子,這個字還有念蒙的,正念念盲,覩暗觀就是說他不能見明,他能見著暗,見性不能說打根本上都沒有了,這底下還有呢,不管這兒了,這一個見,見的太多啦,就怕人不信,所以「觀河不遷」,怎麼叫「觀河不遷」呢?這地方有一段公案,得多說幾句話,不然不好明白。

 

佛在說法的地方,簡單說,有個國王,國土的名字叫波斯匿,波斯匿王和佛在一塊說閒話,佛就問波斯匿王說,大王你這個精神很好,你多大歲數,他說七十二歲啦,他和佛同歲,佛也是七十二歲,說這話的時候都是七十二歲,佛這是說見面話,說:「大王,你七十二歲了,精神還很好。」大王說:「好什麼?差遠了。」那就是說精神、眼光振不起來了,離著死就不遠了,佛說:「你知道,人到了歲數離死就不遠了」,佛和他同歲呀!「你還知道身上還有一個不死的嗎?」波斯匿王一聽見,來了精神了,好,這人到時候就死,身上還有個不死的?那世尊你得說說,佛說:「好,我給你說說!你年輕的時候過橋,咱們這個離這廟不遠不有一道恆河嗎?你小時候多少看過恆河。」說:「我幾歲的時候跟著我母親過那個恆河我就看見啦!那恆河水是活的,沖來沖去的,簡直把那個河彎子,行直就彎。」這是一定的,咱這裡的黃河不是一來就變了,一來就把黃河身子改了地方了,這是常言,都是一樣,那水流,哪邊硬它就向哪邊變化,佛說:「你看見這個恆河嗎?」「那當然是要變了,這個彎不是那個彎。」說:「你看見的這個見變沒變?」一下子就問住了,波斯匿王說:「你這個見,還是這個眼睛見?」「早先看見那個恆河,那個彎不是這個樣,這個彎又彎過去了,又變了。」「可是見還是這個眼晴見。」說:「你要知道,變的將來受滅,有生有滅;這個不變的,他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哪有生死呢?你知道你那個見性是永遠不變的,他沒死,你要知道身上有一個不死的東西。」波斯匿王算明白了,「對喲!這個人死了還投生去呢,還有一個不死的呢,是不是?他要是死,都死了,沒有投生的了,他當然有個不死的,他怎麼叫死呢?他沒死,他無非是變了樣,所以變樣是形相變樣,那個知見他沒變。」佛這一說,波斯匿王打這兒開了悟了,打這裡就引出來了,「觀河不遷」,你觀見河的它沒遷變,底下還隨跟著「築牆非斷,穿竇無續」,你假比你說你那個見性往那看,這打一道牆,就遮住了,你就看不見那邊了,是不是?雖然看不見,你要是研究這個理,你這個見性沒有斷,斷了它就斷開了嘛,要斷開了,你要把牆打個窟窿呢?你在穿一個竇,穿過去那個窟窿,你也沒看見他,在續上,他有斷就有續,你也沒看見續,足見他根本連斷也沒斷,他要斷了得有結續的工夫,怎麼個結續法?沒看見它結續,你打開,也就叫不變隨緣,不變可隨著緣,它沒根本全變,不變它隨緣,它隨緣就暫時看不見了,看不見呢,我幫你再打個窟窿呢,又看見了,隨緣還是不變,所以前面解如來那兩個字,「如來藏妙真如性」,大家我不是講了嗎?那個如者不變之體、來者隨緣之用;不變之體藏著隨緣、隨緣裡頭藏著不變,所以這個藏(收藏的藏)就唸藏(寶藏的藏),叫「如來藏妙真如性」,這種道理你不可把他說實了,他變裡有個不變、不變裡頭藏著變,你要知道,他不是究竟就消滅了,這道理,他無非是變變樣。把這兒說完了,這底下還有呢,你要知道穿竇不續,你築牆,他都沒斷,他一斷就不能續了,這裡又說「入室非縮,觀日非舒。」你假如在外頭走著,你看見多漂亮、多大,這個寬面,眼睛看得有多寬呀,你到屋裡頭,你看見的這個見就縮小了,你看我們這個屋不就這麼大嗎?大夥就看這麼大的地方,你要出去一個人就看幾十里,是不是?可是你到了屋裡頭,見性也沒縮小,這個東西他是不變隨緣、隨緣不變,「觀日非舒」,大夥出去到外頭,一看日頭離幾萬里地,你這個見性才沒舒開,現在舒開了,你看那個見性就那麼大,你要知道!這個性打眼上開出就叫見性、耳朵出去叫聞性、鼻子齅叫齅性、舌頭嚐叫嚐性、身上感覺的叫覺性、心裡頭知道叫知性,他這個性沒有大小,這是告訴人,你要知道他沒有大小,他哪有生死呢?

 

「又通者,見聞既爾,六用并同,根性既爾,塵識亦然。故陰入處界,本如來藏,性無生滅。」這個文就宗著這個總題說的,說「又通者」,前邊不是說了一個通了嗎?這個見性與這個聞性相通,這底下還說「又通者」,還有一個相通的,這相通的就多了,「又通者,見聞既爾」,上邊見性和聞性,既然是這麼的,說的不錯,說「六用并同」,見、聞、齅、嚐、覺、知是六樣,這是六樣的作用,你只說了兩樣:一個見、一個聞,這底下還有四樣:鼻子齅性、舌頭嚐性、身上覺性、心裡頭知性,齅、嚐、覺、知。見、聞這兩個你知道了,你講了,大夥知道了,那麼,底下這四個呢?這是六種的性的作用,「六用并同」,六個已說了兩個了,「見聞既爾」你說了,是「六用并同」呀,一共是六個,這還有四個併在一塊去了,這都相同的,這底下是什麼呢?「根性既爾」,說六種根性:見性、聞性、齅性、嚐性、覺性、知性,這是六根之性,「根性既爾」,這是一句一句往下推著總說的。這六根的性六樣,既然是如此,隨著六根成了十八界的,還有六塵、還有六識,六塵是什麼呢?眼睛不是見性嗎?眼見色、耳朵聞聲、鼻子齅香、舌頭嚐味、身上感覺、心裡頭知道,這六樣:眼見色、耳聞聲、鼻子齅香、舌頭嚐味、身上覺觸、心裡頭知法,色、聲、香、味、觸、法這叫六塵,六根見性你不是見的六塵嗎?六塵也有性,你不要光知道六根有性,不但六塵有性,你這六根觀六塵起了認識,眼認識這是什麼色,耳認識是什麼聲,鼻子聞的是什麼香味,舌頭嚐的是什麼滋味,身上感覺是痛是癢,心裡分別是是、是非,可這一分別,這不都是知識了嗎?六根、六塵、六識,三六一十八,這叫十八界。這底下連上說,故曰:「陰入處界」,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這一說就多啦,「本如來藏」,這個地方光把名相引出來了,就不必講了,到後邊經文那就多了,這要一講,光說這個題目,上邊讓人知道一樣兩樣,後頭再照那正文上再一講,一目了然,就容易知道了,是這麼個意思,六塵、六識亦然,這底下又說什麼六塵、六識呢?這底下從哪裡來的呢?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本如來藏」,一共是二十五樣,六根、六塵、六識,三六一十八,還有一個地、水、火、風、虛空、一個總識、還有個根,一共是七樣,七樣加十八,二十五,這二十五都有性,都能成佛,他因什麼選這個聞性、見性?他容易明白,你知道你在這裡研究出、考驗出有性,餘者這二十五樣統統都有性,沒有性他得怎麼顯呢?佛說得都很巧了,讓人容易明白,一樣一樣的都給你分析開了,讓你心服口服,讓你知道、承認,那就得開這個正文,大家要知道,這是把這個宗旨,體、宗、用這三大,名體宗用教,這是「五重玄義」。名字就不用說了,要緊的,顯出體來,這個宗旨算明白了,底下這還有幾句把這個作用說開了,體、宗、用,後邊研究那個教相那更好明白了,在經文上一點一點的就能知道了。

 

這種道理這底下說,用者力用也,即如來之妙能,此經之功德,滅惡名力,有這個能力,說力用,前邊就是體、宗、用,這三大科要緊,說生善,名叫用,有了力用,「滅惡名功,生善名德,此皆偏舉」,這是舉一面的事情,這還不足,這底下說,正名用者,此經「顯密二說,俱以離愛得脫為用」,這是說,正式地明這個用,正式地發明這個力用,你說有體、有宗,你得有力用呀,有什麼用處呢?這個用處就大啦,這關係呀。此經顯密二說,這「楞嚴經」裡有顯有密,給他講開了,這個名字叫顯文,顯分這一分子,「楞嚴咒」,這是持咒,那是密宗,叫密分。經上沒有宗,這宗是後人立的,有顯宗、有密宗,那經文上叫顯分、密分,這地方說「顯密二說」,這兩種說,「俱以離愛得脫為用」,這個要緊的,你要是得這個力用,打哪來呢?有極大的力用,「離愛得脫為用」,離開這個愛,這個愛最厲害,這個人這個迷惑,見愛住地、慾愛住地、色愛住地、無色愛住地,這個愛住地,住在心裡頭,這比貪、瞋、癡還難去呢,這個東西!這個愛,這一往之談就知道父子、母子的親愛,夫妻、弟兄的親愛,這都是親愛,這個愛小,就不容易離呀!這個愛!你要再說到天上的,那兒有六欲,有二十八層天,比人間壽命還長,比人間可愛的東西還多,二十八層,你升天是享福,人一活活最小的歲數,也活幾百萬年呢!那上頭,六欲天上也有夫妻,那夫妻的恩愛更不容易離了;我們人間的夫妻恩愛,頂大的歲數,你活個八十、九十就完了;天上呢,那是幾百年、幾千年的活著,那愛情更深了,那更不容易離了,這是欲界的六層天。色界有十八層天,一層比一層的福報大,不好離,那色界就沒有夫妻啦,光用功,旁門外道學佛法的,學不到家的,用功,生在那個地方,光有男子沒有女子,女子生在那個地方也轉成男子,那個地方生人怎麼生呢?生人都是植物生人,蓮華裡生人,你知道,不是人生人了,這十八界那壽命是幾千萬歲、幾萬萬歲。到了無色界四空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非想處天,這四天四空,十八層色界天加上六層欲界天,一共二十八界,這就說幾萬萬歲,他各有所在,功夫用成了,又享福,這裡頭的愛情比人間這個情愛,父母、妻子、兒女那個情愛重的多少萬倍,怎麼樣都得離了,我告訴你,你不是有愛嗎?時間長,到了時候還得死,你活幾千萬歲、幾萬萬歲,到時候還有生死,人的生死最短了,這就不用提了。說到這個地方,最難離的這個愛,這地方說「離愛故言力,得脫故言用」,你真能離開這個愛,這才是有力量、力用,你要是離開愛,就脫離了,這就有用,有力就得用了,說「離愛故言功,得脫故言德」,不是有功德嗎?離愛就是功,你脫離了,真脫離開這個愛了這說叫德,這底下說的很多,這就容易明白了,然所離者是什麼呢?才剛說的,有三界的果報之愛:欲界、色界、無色界,二十八層天各有各愛,你活到幾千萬年、幾萬歲,在這個時候,這地方這還是凡夫,二十八層天,你要知道,你要學了佛法,人就不容易入外道了,一看就明白了,你心裡頭知道。不知不學佛法的人容易入外道,你看這個說升天,人家這不是說閒話囉!說這個人生天了,預知其時,死後天上音樂響,不錯了,升天那不錯了,比我們人強,那還有生死沒了,你要明白佛法,這二十八層天的苦都得脫離,成佛的福比二十八層天的福還高的多少萬倍也不止,不詳細說,你到經文上一研究就知道了。所以這底下,你要學成佛了,還得要離開多少愛,不光天上的愛得離了,也要「三界果報之愛」得離,三界二十八層天還都是凡夫,有「偏真涅槃之愛」,證了四果的阿羅漢了,那有神通是超凡入聖,成了聖人,你還是有愛心,還得離有「出假神通之愛」,出假神通比阿羅漢的神通就大了,阿羅漢能移山挪海,把這山能挪了、把海能移了,這不算什麼。你要說到佛法,移山挪海,出假的神通,這是菩薩了,還沒成佛,這個可愛的神通更大了,能可以幌動乾坤,把乾坤都可以變化了,世界都能變化了,這還不行。你覺得我這個愛我就了不得了,我捨不得了,你還得離了,怎麼個理呢?有「中諦似道的法愛」,到了中諦離成佛不遠,那個愛還得離,而所得者是什麼呢?離愛才得脫,是圓淨涅槃之脫,有方便淨涅槃之脫、有性淨涅槃之脫,因這個地方才離愛得脫,你把上頭你證到中道的理體,開了佛的知見了,你還有可離的那個愛吶!而所得者是什麼?離愛得脫,圓淨涅槃!圓淨涅槃是成證般若德,不是前面說過三德秘藏嗎?方便淨涅槃是得解脫德,性淨涅槃之脫,脫離了性淨涅槃呢?就能可以得法身之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證三德秘藏,這才是大有力用,到了這個時候,這是離愛得脫,這底下還有幾句,這幾句說完了就完啦,說什麼呢?名體、宗、用說完了,這還有判教,這教也得說幾句明白,後頭到了正文上一點一點帶著就講過去了。這個地方要說把教理都說明白了,你還得一天一天的講,得一個月的工夫也講不完,這地方說幾樣名詞,這個教有藏教、通教、別教、圓教,有頓教、漸教、秘密教、不定教,這八種教義,這八種教義是什麼呢?

 

藏教是生滅的法門,生滅的法門,滅惡生善,是藏教;通教是無生滅的法門,講無生的理,參禪不是講無生的道理嗎?參禪那是通教的;別教是次第法門,有無量法門,講次第而修,一步一步的高;圓教是無作的法門,不用造作,你就明白開這個性,這就是無功用道,到了時候能成了,可是不大容易明白,還得用點真心去研究。

 

這是四教:藏教、通教、別教、圓教,藏教是生滅四諦、通教是無生四諦、別教是無量四諦、圓教是無作無為的四諦,還有頓、漸、秘密、不定。頓超直入的教-頓教;漸教由漸次而入的;秘密教就是密傳唸咒-唸真言咒語;不定教,你聞大教,你能可以開小悟,說小教的道理你開大悟,那就不定了,這叫化儀四教、化法四教。佛出世的時候,先說藏教,說藏教說了十二年才證四果阿羅漢,弟子程度高了,這才說「方等經」,先說「阿含經」,「方等經」說了八年,「阿含經」說十二年,這就是二十年了,「般若經」說了廿二年,「法華涅槃經」說了八年,一共整五十年,說到這兒,這都是五重玄義,略略地都說完了。

首楞嚴會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衹桓精舍。

 這是一科之文,此經分為三大分:有序、正、流通,一是序分、二是正宗分、三是流通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