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重玄義

 

此二十個字,這是一部經題,依天台智者大師,凡解一切大乘經典,必須要用五重玄義。以這五重玄義可以令解經的人不致於以凡濫聖、以小乘濫大乘、以權智濫實智,能去這些弊病,這是什麼意思呢?佛出世說法就是談玄論妙,完全地不是說世間上這個道理,不是這個意思!他是用世間法要變成佛法,是這麼個意思!所以就得談玄論妙,才能夠把這個世法轉成佛法。轉就難說了,人的根性不同,可以多轉、少轉,不能都轉,所以必這五重玄義就是為的做這些個前方便,容易明白這個妙理。佛出世是談玄論妙,以玄妙可以改正人在世間上的習氣;一概的都是錯習啦!錯習了,這個人就得受苦啦!所以要改正為佛法,人人都能安樂,就是這麼一個道理。並沒有一種事情、什麼東西叫佛法,再添上一份佛法,就是世間法改變過的,能是這麼一個道理。

 

改變過來到究竟呢?到究竟呢就是說一個妙法。這妙法不容易了然,人的心對著這個妙法距離得太遠了,就得先說這個玄義,由這個玄義才能夠發明這個妙理,怎麼叫玄義呢?這個「玄」字就是解釋,用這麼一句話解釋叫了不可得,怎麼叫了不可得呢?就是明明了了的,這個了字做明了講,明明了了地,心理是明白了,明白什麼呢?明白不可得,我們這個世間人的知見,都是有得的心,哎喲!我得了道啦!這都是隨著人情說,他不是叫你有所得,幹什麼呢?說是叫你放下,你學的這些東西,全不對呀!都是吃虧的門,你把他撂下了,你就得自在、得逍遙,就沒有煩惱、沒有痛苦啦!就是這麼個意思,就是叫人撂下!撂下!你再說這個妙理,這個好處,這個人不容易接受,不容易接受怎麼辦呢?就得說淺的呀!就說一個「妙」、一個「玄」,這兩個字,你要研究經,要不抖露開了,要不解釋開了,就沒有辦法,這是怎麼個理呢?剛才我不是說過,這個「玄」字就是了不可得,明明了了的,沒有可得的東西,說這麼一句話!這個「妙」怎麼講呢?不可思議!不是你可以思想到的,或是你拿嘴來議論出來的,你說事情拿嘴不能議論嗎?你還在這裡講經,這不是議論嗎?這議論的都是曲引旁徵,就如同那畫工的人,烘雲托月!你不能直接了當的說出來,你要一說出來就把這個佛法沾啦!所以這個道理,就得光講這個玄義,非玄義不能入妙理,佛出世就是談玄論妙,就是這麼個意思。最要緊的,必須先要解釋這五重玄義,頭一種的玄義,就要解釋這部經的名字。所以這部經的名字,由佛說的法,一類歸一類;由佛說的法,立的這個名字,所以先得解釋經的名字。

 

佛說的經,這個名字有幾種例子,大端有七種立名,以人立名、以法立名、以譬喻而立名(這是指單以人、法、喻上立名)。上來我也說過,有沒聽到的,我就略略地點一點,這好比「彌陀經」吧!他這是個人的名字,拿這個人代表名字──「佛說阿彌陀經」,以人立名;以法立名呢──「般若波羅蜜多經」,這光是佛說的法,不帶人的名字,這就是單法為名;單喻為名──單單的拿個比喻做個名字,就如同「梵網經」,那純粹就是個比喻。這是三個單名字,單單的人、法、比喻做名字,這還有重複的!人與法合在一塊立一個名字、人和比喻立一個名字、法和比喻立個名字,這又是三個,最後呢,三個重複在一塊,人、法、喻立名,這一共是七種名字。佛經立名字都脫不了這七種名字。那麼,這部「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這十九個字是一個別名,底下這個「經」字是一個通名,都通這個名字。所以解釋這個名字,雖然是假名,能詮真實的義理呀!這裡頭是以什麼為名字呢?是以人法兼喻為名,有人、有法,兼著比喻,可不是單題另有一法做個比喻,相兼著,兼著兩樣,他又是法又是比喻,這是人法兼喻,這三樣都算全啦,全都是這一樣法兼著一份比喻,這麼個道理。說這個別名上十九個字,哪兒是以人為名字?哪兒是以法為名字呢?哪個地方算是以比喻為名字呢?這個地方得要點清了。

 

「如來」是佛的名號,即以人為名;「密因修證了義」,這就是法,即以法為名。「如來」他是人,是人成的佛嘛,所以這個地方是果上的人,人與人不同,證了佛果,是果上的人。底下這個法呢,「修證了義」,還有個「密因」;「密因修證了義」,這是因地上的法門(因法-因地上的法門),「了義」又兼因又兼果,果上也講「了義」,因地上也講「了義」,這個「了義」因果都可用的,了是明了、義是真實義,由義可以入理,所以這一段是「如來密因修證了義」。

 

「諸菩薩萬行首楞嚴」,「諸菩薩」是人,他這個人是還沒證果的人,他是因人,他還沒成佛、還沒證果,是「諸菩薩」三個字的意思,「萬行首楞嚴」,「萬行」是因法,因地修行的法,「首楞嚴」是證了果啦,叫「首楞嚴」,「首楞嚴」這三個字是梵音,翻我們中國話叫一切事究竟堅固,「首楞嚴」一般人叫「楞嚴經」,是簡略的名詞,一共要是說具足了是二十個字,他因什麼說了這麼多的字呢?佛說了五時的法,有五個名字,五個名字集成了一個名字,不要細說了,時間很短促的,總之,就是這麼一個意思,所以名字就很多了。楞嚴是梵音,翻譯我們中國話是堅固,堅固就是結實,他不是一種東西堅固,也不是指哪種東西堅固,是說一切法是究竟堅固,一切世間上種種樣樣的都是堅固的、都是結實的,不能破壞的。也不是說這個人鍊結實了,打不破、砍不破,可也沒說是鍊成了的,他根本就沒破也沒壞,他告訴你這個道理,根本就沒壞,這話怎麼講呢?一說到這裡,大家都覺得這個是「楞嚴經」上說的,這個世間上有破壞嗎?

 

假設有人說,你說一切法都究竟堅固,堅固的究竟,堅固到底,永遠也不許壞,還不止這一樣東西,一切包括無餘,這道理就在這裡,這怎麼講呢?沒有旁的,佛說法就是破人的迷惑,破人的堅固執著,從小就是這麼學的,他說你也說,所以你就不知道打根本上解決呀!所以這個煩惱就多了,是不是呀?這個東西破壞了,破的時侯就成啦!成的時候就破!假定說,你說一切事究竟堅固,我拿這個茶碗一失手就掉在地下摔碎了,這不破了嗎?怎麼堅固呢?你說破了就成了,怎麼成了?你那碗要是磁碗或是鐵碗,這都是地下出的東西,你要是燒磁器窯,你得找這個好土地好磁泥呀!你做碗的時候把那個地得破一塊土;所以破那邊就成這邊,叫成!你把這碗摔破了呢,他又歸土啦,又還原啦!所以這兩邊你別著在一邊上,世間上一切事情都如此,破的時候就有成、成的時候就有破。你好比說,你找個木匠,一塊木頭給我破開了,破兩塊板子,這木匠就拿大鋸拉了拉,拉一鋸破一鋸、拉一寸被一寸、拉一尺破一尺,你豈不知拉一尺就成一尺、拉一寸就成一寸,什麼道理呢?你拿鋸拉下多深去,那個板子就成多長,你拉完了,這板子也就成完了,你拉,得破開這個木頭,你把木頭破開就成了板子了,一切事情成中能有個破、破中就有個成;得理就有個失、失裡就有個得,你要明白這個理,哪一種事情你也不可執著。

 

佛出世說法,說一大藏教,無非是破執之具,大家要把我這句話記住了,我打今天說到來年今天,你們都記住我這句話,就是破執著,要不破執著要說出旁的話來,你們可以問我,他說話的意思是如此。所以,佛出世說法,無非是破人的執著!佛說一大藏教,無非是破執著的一個工具,你拿著我這個話,把你的執著性破了,你破了執著性,你就沒有煩惱了。

 

這經題一共是二十個字,解了十九個字啦,略略地!「大佛頂」不能解釋了,因為時間很短促,這意思都在「大佛頊」裡頭呢,這「如來密因修證了義」也就是依著「大佛頂」,就是依著「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呢?這也是依著「大佛頂」,所以連菩薩帶佛都是依這個「大佛頂」,所以「大佛頂」這三個字得付於下期,一時解不完。

 

解釋這個「經」字,這個是通名,怎麼叫通名呢?佛說一切法統統都叫「經」,這個「經」是翻做中國話,梵音叫「修多羅」,這「修多羅」翻的名字很多,不多說啦!我們這個講經容易明白,用著簡便就翻契經,契者當合字講,就是地契的那個契字,契合!契合什麼呢?往上邊說是契合諸佛的心理,往底下說是契合眾生的心機,像我們這都是眾生,眾多成份的!合我們的心理、合佛的心理,上邊契合諸佛的心理,向下說呢?契合我們世間人的心理,這兩個心理合在一起,就叫契經。這「經」字根本上就是中國話了,翻就是契經,這個「經」字簡單說,說是經常之道,「經」者徑也,如同是路徑,人人必經之路,必須得要照著這條路走,你要不照著這條路走,那準許錯的,所以這個地方是解釋通題。

 

「大佛頂」三個字為這一部經題之首,因此,這個經題字多文也長,做為三段解釋。上來解釋這個中段「如來密因修證了義」,「如來」是證果的一個人,這「密因修證了義」就是因中的一個修法,「諸菩薩萬行首楞嚴」,「諸菩薩」他沒證果,是因地之人,他修的這個法是果上的佛法,所以這個因、果、人、法互相交插,這上來也略略地解釋過啦。「大佛頂」這三個字,這是初一分、初一段,非因非果,他能夠成就一切的因、果、人、法,他這個意思也包羅的很多,所以要留在這長時間解釋。這三段落,應當先解釋「大佛頂」,為什麼從第二段上起呢?是因解這個經題,這個經題是以人、法、喻為名,所以充得要解釋這個人、解釋這個法,喻是兼著點比,比喻在後邊,所以上來解這個如來、菩薩,因人、果人,因法、果法,已經略略地解釋過了,到了今天,正式地解「大佛頂」這三個字。「大佛頂」三個字包羅的義理甚廣,怎麼個廣法呢?是包羅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三德秘藏,怎麼叫三德秘藏呢?這個大表示法身德;佛者覺義,表示般若德;這個頂字,頂者相也,表示解脫德。所以,這三德一般人皆不能夠自知自見,這三德秘藏,我們人人本具,都有這三德,自己不知道,沒見著,所以稱為秘藏,秘密地藏起來了,是誰藏起來的呢?是自己藏起來了!是自己給藏起來了!所以解釋三德秘藏這個意思,就得先在「大佛頂」三字上解釋。

 

先解釋這個大字吧!這個大,什麼叫做大呢?就是這個世間上沒有比他還再大的啦,這就稱起一個大字,沒有比他大的,怎麼大呢?就是一個性大呀!性就是人的天性,天然的理性是最大,所以用這個大字表示這個性,這個性也是個假定的名詞,你要表示他,名字是個假定的,性的本體呢?沒法表示!沒法表示,所有一切的可表示出來的,還都是從這個大上出來的,大就是個性嗎?說一切法都有一切性,這個地方就得多說話囉,說這個性大,包羅什麼呢?他包羅一個心大、還有一個相大,這個性,光說大呀,沒法表示,從哪兒表示呢?就借著這個人心、借著這個世間上所有的形相,藉這兩種可以把這個性表現出來,要不然是沒法表現,怎麼個表現法呢?這表現法呀,就得從這個心上,從這個相上表,你就照著這個宇宙、山河、大地呀,這都是有形相的、沒有知覺的,宇宙、山河、大地不出五種,這五種相是什麼呢?所以,地、水、火、風、虛空這就成立這麼一個物質的世界,就這五樣。你要是論這個心大呢,心就是這個知覺了,就得用人比例了,哪個人沒有心哪?說人身上也有五大,這個心有六種,稱六大,因什麼大呢?個個都有性,這心的六種,有六種性;這個相有五種,有五種性,怎麼說這個事情呢?這是人人所承認的,人人心目之中常常地用的、常常地說的,拿這個你就得表示了,你不信,你常說,你怎麼不信呢?這個人身比做宇宙、山河、大地,就拿整個人身比例顯出這個性來,這個人身是什麼成的呢?就是五大成的: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空大,這五大成這個人,地大成的什麼呢?人身上皮肉筋骨,這都是地大成的,水大成人的血脈津液,這還有溫熱燥暖,身上這個熱度是火大成的,人的氣力動轉是風大成的,人的五臟六腑通身的毛竅都是空的,他沒有空的,人不能活呀!這是空大成的,所以這算五大。怎麼算是性呢?就是人不知不覺的自己就承認啦!怎麼承認呢?這個地大成的,他是一種凝聚性,各有各性,水大成的有一種滋潤性、流動性,各有各性,這人嘴裡常說的,你怎麼不承認呢?這個火呢,他是暖熱的,他能發生一切萬物,有生長性,要不一到夏天萬物發生呢?風大是一個搖動性,人身上活動全仗著這個風,所以這個地方各有各性,你能說是沒有性嗎?

 

整個人哪!人有人性,你這個人的性情是好、是不好,嘴裡常說,常說可不承認,也不知道這個性是什麼,你說我也說。所以,佛法他要把這個事情考實了,佛說的這都是親自考臉出來的,親自所見到的事情,他才這麼說呀!這也是為的讓人自己承認,所以這個地方相分中有形相的一分子,這五大,連虛空都在形相裡頭,大家要知道,他怎麼叫形相呢?你看我們人眼前看的虛空,是眼所能見的都叫相,眼睛誰不能看虛空呢?這都是設在相裡頭,則才說的這個,這是形相上的一分子,現出是性造成的,他都有性,再說,就說知見的一分子,也是拿這個性造成的,怎麼知道呢?說眼睛見,人身上這個知見,見、聞、齅、嚐、覺、知眼晴見,因什麼才能見呢?有個見性,有看見的這個性,耳朵聞有個聞性、鼻子齅有個齅性、舌頭嚐有個嚐性、身上感覺有個覺性、心裡頭有個知性,見、聞、齅、嚐、覺、知,這是一個心分成了六種性。你就知道這個人心也是性造的,大家都知道了,一切法就是一性、一性就是一切法,這個法在佛經上說就是當樣子講,一切樣子都是性造的;這個性還不是一切物、還不是一切心,他能造一切物、能造一切心,就是沒法表示。所以呢,這個地方表示完了,是重在這個大字上,說這個知覺大、心大、相大,終究還得歸在這個大上,所以,世界是怎麼成的呢?就是唯心所造。「華嚴經」上有這麼一句話:「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說你要想研究這個佛法,研究世界上的根本,你就應當觀察,法界就是世界,世界統統都是性,法界的性呢?可都是心造的。心,他是一個造作性;性,他是一個體,一體二用,發出這個二用:二個是知見的一分子、一個是形相的一分子,在法相宗裡頭說,就是見相二分,形相時一分子叫相分,見、聞、齅、嚐、覺、知這都算見分,這個大,就是自證分。這麼說,也這麼簡單,人不研究佛法恐怕也不知道、不明白了,我這麼一說都還容易了解,說到這裡,

一切唯心造,這個力量大呀!都在這個知覺的心上。你要是研究過科學的人,也研究、也聽人說過,你這個心,假比你要是有一百天的工夫,說是我要想一個相,你不間斷的想,一百天就有效驗,你想哪個形相,隨便你想什麼形相,和照相似的就照出來了,這是常聽研究科學的有這麼講,咱就不說這個了。就說一切唯心造,要想著造地獄,也是心造的,最苦啦!要造大自在、得大安樂,成佛也是心造的,並沒有二一種。所以,這個心,你可別用小了,你要用小了,就不能成佛啦,怎麼呢?得用大了,這不是由這一個大字來的嗎?心也是大、相也是大,你這個心要知道自己是個大的,你就得發大心,這個大心怎麼發呢?佛經上有現成的話呀,這也不是我造的呀,發大心!發三種大心:大慈、大悲、大願這三種大。大慈,怎麼叫慈呢?大慈悲心!這上頭擱個大字,不是泛泛的慈悲,大慈悲心是怎麼回事呢?與一切眾生之樂,我要想安樂,我總得想個法子叫世間人都安樂,這就叫大慈呀!大悲呢?我見著一切世間人都有苦惱,我想讓世間人把所有的苦惱都去掉了,悲能拔苦,人有苦惱,我把他提拔出來呀!這個心發的多大,這是二種大啦,第三種大呢?發大願!願者是誓願,這個誓願加一個誓字,我說了這個話永遠不許改變的,說了就算,這就叫誓,是從我心裡所願意發的這個大誓願哪!發什麼願呢?四宏誓願!宏者是廣大無邊,你發這個願叫宏,宏也當個大字講,四種宏誓是什麼呢?「眾生無邊誓願度」,世界上…我也是眾生的一分子,世間人也是眾生的一分子,什麼叫眾生呢?是眾多成分成的這一個人哪,你看這個見性有多少,你看成份頂大的這五樣相,一樣還分多少樣呢?這是眾多成分成的就叫眾生,連佛也叫眾生,佛是一個無上的眾生,菩薩是大道心的眾生,這都叫眾生,緣覺叫孤調眾生,獨善其身!阿羅漢叫希果眾生,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這是四種聖人,都叫眾生;天上的人是樂趣眾生,安樂多,苦少;我們世間人是苦樂眾生,有苦有樂,苦的時候總是多,樂的時候少;還有一種阿修羅是瞋鬥的眾生,講究較力、講究能耐,盡講打仗,這叫阿修羅,天不天、人不人,這還都在三善道裡頭。三惡道更不用說了,地獄、餓鬼、畜生,這是人所共知的了,這也是三類眾生,一共十法界。你看這個地獄叫苦苦眾生,畜類叫愚痴眾生,飢餓的餓鬼就是慳貪眾生,因此慳貪刻薄,他就墮在餓鬼道裡頭,永遠也模不著飯吃、也摸不著水喝,這個壽命還長,一活多少萬年,你看看這個罪怎麼受哇!這都是那個慳貪人!所以嘛,這是說這都是眾多成分成的,眾多成分成的都有苦惱,所以立一個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無量無邊的眾生,我立個誓願,我決定度他離苦得樂,這叫「眾生無邊誓願度」哇,說你必得要度眾生嗎?因為眾生煩惱苦太多啦!

 

這煩惱有多少呢?可就多啦,略略地我就說個名詞吧,大家不用細講就可以知道,也就能躲避呀,所以這個煩惱有六種根本煩惱,隨著起來有二十種隨煩惱。這個根本煩惱是什麼呢?貪心是一個煩惱,有貪心就容易起煩惱,貪不足煩惱就來了,瞋恨心也是一種煩惱,愚痴心,糊塗人做糊塗事,愚痴也是個煩惱的根,貪、瞋、痴!你自己有點學問,或是有點家業、有點地位,高傲的心,瞧不起一切人,這也是煩惱的根本,所以再向下說,這個煩惱就很多啦…貪、瞋、痴、慢-高慢心,有疑惑心,你哪一種事情也放不下,你總是老疑惑…貪、瞋、痴、慢、疑,另外呢?還有個邪知邪見,沒有正知正見,這是六種的根本煩惱。隨著他還起了二十種隨煩惱,他分小隨、中隨、大隨。這小隨煩惱就有十個,十個是什麼呢?忿、恨、惱、覆、誑、諂、驕、害、嫉、慳。忿就是忿怒了,這種煩惱是孤起的,叫小煩惱,這個東西也是苦惱事,也是受苦的地方:恨,恨起人來,這也是煩腦,這是小煩惱,孤起的,單單的起來的;惱,惱怒;覆,是什麼呢?自己做了不好的事情,很遮蓋著,心裡總怕人知道,橫攔豎遮著,怕人知道,這個名字叫覆,有這種心哪,所以啊,忿、恨、惱、覆、誑!誑什麼呢?誑言誑語啊!盡說瞎話騙人,所以,這都是煩惱的根本,這是隨著貪、瞋、痴、慢、疑、邪見這六種根本煩惱起來的,這是有五個:忿、恨、惱、覆、誑,底下還有五個:諂、驕、害、嫉、慳。諂是諂媚人,俗語講話統是巴結人、溜哄人、奉承人,就是這一套,所以叫諂媚;驕,有點身份、有點財勢,這個驕傲的心就起來了,這也是煩惱呀!這是個小隨的;害,看你這個人和我不對勁,想法要害他,這是害人的害;嫉,嫉是嫉妒,嫉賢妒能,看人家能耐比我強,恐怕他蓋著我,我就嫉妒他,想法總是要把他除掉了,這就是嫉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