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1_144

【四者、是人窮行陰空,以其所見,心路籌度,一切眾生,一身之中,計其咸皆半生半滅。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邊,一半無邊。由此計度,有邊無邊,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四外道,立有邊論。】
雖然是半無半有,他是偏於有邊的多。在講蘊魔的當中,在你修行當中行蘊,五蘊當中「色、受、想、行」,完了到識蘊,他的心裡所見一切境界相,就在他自己一身之中半生半滅,一半有,一半無,落於有邊一半,落於無邊一半。窮這個行蘊,想蘊盡了,進入行蘊。行蘊,從名義上頭大家就知道行是不停的,它運行永遠不停的,遷流不息。咱們離開文字相,當你想什麼事情的時候,這個思想想他成功、想他不成功,自己思想當中沒有決定性的。以生滅來計,一半落於有邊,一半落於無邊。想蘊盡了,行蘊遷流不息。這種「色、受、想、行、識」,前色蘊是有相的不說了,「受、想、行、識」就是你心裡頭作用,心裡想一個問題,想完了就做,做就是行,這種行沒有形相的。咱們經常講第七識,它把八識的種子傳給前六意識,它來回這樣的傳播而已,行動不停的,一半是有,一半是無。
一切眾生在他的身中半生半滅,一半是有邊,一半是無邊;在他覺得生的時候是在有邊,滅的時候是在無邊,這叫行蘊本身是空的。五蘊,行蘊本身是空的。同時你從根本上說,色是有色相的,「受、想、行、識」全是空的,沒有形相的。因為心法具足,所以把一身身體所做的半生半滅。這個世界究竟是有、究竟是無?一半一半,它有時候就是有,它無時候就是無,有中又有無,無中又有有。你自己用思想想,你想一些事物的時候,也許成功、也許不成功,也許做得到、也許做不到。當你見不到,那就是無。能見得到、能認識到的,那就是有。有時候感覺著有,有時候感覺沒有。所以一半一半,叫半生半滅。這是思想上計度,或者計度在有邊、計度在無邊。這個思想是外道思想,墮落外道。每一段都有個惑菩提性,對菩提迷惑就是惑菩提性,不是明了的,是迷惑的,就是第四外道。第四外道多數偏重於有邊,所以這叫有邊的外道。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知見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四種顛倒,不死矯亂,遍計虛論。】
在這個大定當中,又三摩中,一些修行的人,諸善男子是專指著修三摩地的人,產生一種矯亂的思想。本來心法堅定正心,就是正入定的當中,不偏不以,魔不得便。他在定心當中,魔不能進入。在四種顛倒見當中,他是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常擾動元就是犯錯誤了,這就落外道知見。在這知見當中,他生一種計度心,這叫墜入。墜入什麼?四種顛倒。不死矯亂,遍計虛論,這叫四種顛倒。不死,外道生到無想天去,他叫不死天,從此永遠不變了。到了無想天的外道,他認為叫不死天。所以遇到有人問他,他說他從此而後不會再死了。這是他認為他八萬大劫以前的事他知道,八萬大劫以後的事他不知道,他就跟你答覆不死。因為他把無想天認為不死天。外道他不知道他還要死的、還要滅的,八萬大劫以後的事他不知道,所以就稱為不死天,就是不滅。因為他實際不知道,他就沒辦法答覆你,他答他不滅了。所以本來是不定的,他要把它定,這叫矯亂。以佛的知見見,說這是真矯亂者。
研究這種外道,大家要是真想瞭解,研究大毘婆沙論,專門講這些問題的,一部論很多很多的。所以外道他計著,他的執著這個無想天是常時的、不死的、不生不滅的。這是錯誤的,所以就稱為外道,這叫矯亂。因此他墜入這四種顛倒,不死的矯亂,遍計執知見。遍計,就是一種邪知見。分別性,所以叫遍計,他分別一切法都無實義、都是空虛的,故云虛論。四亂當中,一個一個解釋。
【一者、是人觀變化元,見遷流處,名之為變。見相續處,名之為恆。見所見處,名之為生。不見見處,名之為滅。相續之因,性不斷處,名之為增。正相續中,中所離處,名之為減。各各生處,名之為有。互互亡處,名之為無。以理都觀,用心別見。有求法人,來問其義,答言我今,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於一切時,皆亂其語,令彼前人,遺失章句。】
一者,是人觀變化元,觀一切事物的變化,見一切事物遷流不息不停的變,這是變化。他見一切法相續不斷的變化,把這個變化相續不斷的意思,他說這是永恆的,是一切變化的根元,恆常如是,他的體就是變化的。他所見處的所能見到的,就叫生。他見不到的,就叫滅。永遠如是,這是外道的說法。前後相續,相續完了又前後相續,相續永遠不斷絕,他把這個就叫恆,名之為恆,因此就叫外道思想。就是見到所見之處,就叫生。他見到見不到之處,就叫滅。他說永遠是生滅,永遠如是。再重複一次,他能見他所見之處,就是說一切眾生生,這就叫生。八萬大劫以外的事情他見不到了,見不到所見之處,他把那個就定為滅,名之為滅。這叫生滅一對。所以經文上說能見著就為生,他見不到的就叫滅,而且這種意義永遠相續的。相續之因,性永遠不斷,名之為增。正相續中,中間有所離,名之為減。這就是他所認為的生滅、增減。
楞嚴經這個後頭的經文要結束了,在你修行當中,你要認識你的知見,要經常修理你的知見,看著是正確的或者是邪知邪見。不正確的就叫外道思想,正確的就叫佛的知見。你以什麼為標準呢?那就研究研究佛在楞嚴經最後,什麼是斷見,什麼是常見,什麼是見,什麼是非見。你自己用功的時候,這都在定中,都是在修禪定的時候,禪定當中生起了思想的知見,你自己不能判斷,就以佛的聖教義,佛告訴你怎麼樣來認識這些問題。這些講的是外道思想,如果你有這種思想,那你就是這種外道。你沒這種思想,你就不是他這種道。你認得了,知道有這種思想,自己把它馬上糾正過來,外道就變成正道。這是認識論。這個認識不是在平常的時間,是在定中所起的,「色、受、想、行、識」的五蘊,在定中的受蘊是什麼樣子表現、想蘊是什麼樣子表現,這是講到行蘊。如果你行蘊的想法,就是外道想法,你把它糾正過來,糾正過來就是正定了;不糾正就是邪定,墮入外道思想。但是這種外道可不是一般的外道,天魔都不能入體的,是他自己的思想產生的,不是魔,魔不得其便了。因為他在定中,這種定魔沒法進入了。他一到行蘊,天魔不得其便了。
在生,觀一切眾生各各生處,他就以生為有。各各亡處,以無為亡。生滅、有無來定。以理都觀,用心別見。有求法人,來問其義,答言我今,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於一切時,皆亂其語。沒有正確答覆的,就叫亂,問他的人沒辦法遵守、沒辦法理解。所以前頭的行蘊以理來觀之,行人用心他的差別來斷別他的邪正,什麼叫正知正見,什麼叫邪知邪見。這類都說的是沒有正知正見,是邪知邪見。
楞嚴經專門修理你禪定當中,在定中所起的見解,如何是邪,如何是正,什麼叫正知正見,什麼叫邪知邪見。像這種都叫邪知邪見。答言,用心別見,有求法人,來問他道理的時候,他怎麼答覆的?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於一切時,皆亂其語。他不做肯定的答覆,兩面他都有,表示他不墮偏執。但是沒有主宰,語言是亂的。你說:對不對?他說:亦對亦不對。就這樣告訴你。到底是對不對?他不給你肯定的,表示他不墮偏執。為什麼?他不知,他無可主宰。但是他不墮過,他不給你作主宰。說:對不對?他答:也對,也不對。究竟是對不對?他也不給你肯定,兩可的話。咱們普通說人就是滑頭,你拈不到他,他很滑頭。這個事到底是對不對?也對,也不對。到底是對不對?這叫亂其語。令前人,你做善知識,你答覆人家,你這樣答覆那個學習人沒辦法接受。這是一種。
【二者、是人諦觀其心,互互無處,因無得證,有人來問,惟答一字,但言其無,除無之餘,無所言說。】
這是矯亂當中執著無。他觀他心的時候就是無,一切諸法皆無。他證得了是無,假使有人來問他,他只告訴你「無」,別的他不答覆。諦觀他的心在行蘊,行蘊是不定的,所以就是無。如果要有人請他開示,他就給你答個「無」,別的話不說,這就叫矯亂。這是第二種人。他觀心的時候觀到無處,一切諸法皆無,他就證得這個無。所以有人來問,他只答覆你一個字,「但言其無」;除了「無」之外,他一律無有言說,不答覆你。因為他也不知道。這個叫矯亂。
【三者、是人諦觀其心,各各有處,因有得證,有人來問,惟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餘,無所言說。】
第三種矯亂,諦觀其心,各各有處,因此他證得就是這個有。有人來問他,他也答覆你一個字,答覆「是」;除了「是」之外,無所言說。既有的眾生,就是行蘊生滅的意思。你問他時候,他答覆你一個字,「是」。問他什麼都「是」,再其餘第二字他不說,無所言說。前頭一個「無」,這個說「是」。還有第四種,這都是修道的。但是這都是在定中的事情,佛說這個是蘊魔,自蘊而生起的,不是外邊的形相。
【四者、是人有無俱見,其境枝故,其心亦亂,有人來問,答言亦有,即是亦無,亦無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矯亂,無容窮詰。】
是人有無俱見,其境枝故,其心亦亂,有人來問,他的答覆是亦有亦無,即是有無,亦有亦無。在亦無當中,不是亦有,一切矯亂,無容窮詰。在行蘊修道時候,在定中的生滅二相,生就是有,無就是滅。在定中他所修道的,就是一個有、一個無。能念的念處滅了,他心是不定有也不定無,是亂的,其心亦亂。倒是有、倒是無?不定。有人來請問他:倒是有、倒是無?他其心亦亂,答覆你就是亦無亦有。你問他:倒是有、倒是無?他就答覆你亦有亦無,別的就不答覆你了。這是一種亂象,這都是外道的論定。
【由此計度,矯亂虛無,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五外道,四顛倒性,不死矯亂,遍計虛論。】
由這種計度,矯亂虛無,墮落為外道,他對菩提性是迷惑的,不是覺性。菩提性是覺,他是惑,惑就是迷惑。是則名為第五種外道,四種顛倒性,不死矯亂,遍計虛論。這一類的外道無論問什麼問題都不一定,虛無的。他認為一切都是虛妄的,說有可以,說無也可以。有、無沒有實義,就是墮落到外道。不瞭解菩薩的真性,所以這類外道叫第五種外道。就是在有無相上,始終不定有也不定無。為什麼?因為他的定力,他所修習的功力,只能夠知道八萬大劫以內的事,八萬大劫以外他不知道了,他不敢給定,他就是有、無,你問他什麼問題兩可之間,叫不定論。其實一切外道還有其他種種相,前頭這是種矯亂。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無盡流,生計度者,是人墜入,死後有相,發心顛倒。】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堅凝正心,就是入定;魔不得便,魔進入不了的。這種外道他的定力,但是在八萬大劫之內,魔進入不了的。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無盡流,生計度者,是人墜入,死後有相,發心顛倒。在有相當中起十六種顛倒知見,以下就是講的這十六種。常擾動元,於無盡流。動元就是心,他那個心計度,就是他那個心所能知道的,能生一切的「色、受、想」這三法,他能夠把它已經滅了,心法還沒有,將來必定生。所以說這個人墜入,何謂墜入?將來必定生,死後一定有相,所以這個叫發心顛倒。這個顛倒是什麼?死後有相,死了之後還不死。現前雖然滅了,將來必定生,死後一定有相。咱們給他叫相續義吧!真正開悟的是悟得無生,這個大家都懂。真開悟的,真明了的,是諸法無生。他不,所以他叫外道,他死後一定有生,一定還有相,跟佛的空義相違背,所以他發心顛倒。佛就講諸法空,講空義。他不講空,他講有,死後一定還有生。
【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見我圓,含遍國土,云我有色。或彼前緣,隨我回復;云色屬我。或復我依,行中相續,云我在色。】
或者自固身,他說色相就是我,我就是色相。或者見我圓,他見他的靈性能遍一切國土,說我的色相,我大色相小,我小色相大。我在色中,我在一切色相當中,有緣的,無緣的,有色是我,離開色是我,我依色而建立的。一切色,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外道跟這個相反的,色是屬於我的、是屬於我,離開色也是我,有色也是我,依色為主;但是相續不斷的。或者說我在色中,色大我小。色,就是一切有形有相的色法,我在色法之中。六十二種的外道,就是我見。無論分別好多,都屬於我見。或者我在色中、色在我中,永遠如是相續。
【皆計度言,死後有相,如是循環,有十六相。】
但是這一種外道,六十二外道都計度什麼?他的執著是什麼?我死後一定有相,相相循環。這一個相就有十六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