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1_118

【如是重重,單複十二,方盡妙覺,成無上道。】
從最初發心,經過乾慧、三賢、十地,達到妙覺。這是單七複五。單七,從乾位到煖位、頂、忍、世第一、等、妙,這是七位。複五,從單位開始起,七加五,十二,信、住、行、向、地,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加前頭的乾、煖、頂、忍、世第一、等、妙,一共是十二位。經過這十二位的歷程,單是七位,複是五位,然後達到妙覺的位子,這時候究竟成就了。這只是數字。就說因跟果,前位是因,後位是果,果位又變因,因又感後位果,如是重複到十二位。這是立位修法,一位一位,前位修的到後位,後位起修又到後位,到了妙覺位究竟圓滿了,因此如是重重。
【是種種地,皆以金剛觀察,如幻十種深喻,奢摩他中,用諸如來,毘婆舍那,清淨修證,漸次深入。】
這一地一地的種種位,就是向前進修到後位,從開始到究竟圓滿都是耳根圓通。因為這是以耳根為圓通的,稱性,從耳根的性起來起修,一位一位的都成金剛地,金剛藏心,以金剛地觀察它的體和相,體相雙舉,有時候說體用雙舉。
金剛,指著體說的。觀察是指藏性由體起的用,約用來說的。如幻十種深喻,咱們前頭講二十五圓通,觀自在菩薩他自己述說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從聞法到修練,修練到成就,入三摩地。文殊師利菩薩所說的金剛藏王如幻不思議,也是如是義。這個是佛母真三昧,如來把它解成為佛母真三昧,都以金剛智、金剛持的智慧而入的三昧。
如幻十種深喻,假十種來比喻,顯示金剛的體性。這十種喻本來是大品般若經解釋的,以這來引用的。一切諸法如幻,觀一切世出世間諸法就像幻化一樣的,如幻燈、幻影,你所做的業沒有一樣真實的,全是虛幻的。又形容一切法如燄,形容這個身體如水月,一切的色相像空華,像空谷傳音的音響,佛的一切國土像乾闥婆城。乾闥婆城是沒有形相的,是幻化的境界。
我在青島時候,曾到嶗山,就是看乾闥婆城。在嶗山的頂上看見大海。嶗山是在海裡頭,是山東半島,青島那地方。在這個太陽沒有出之前,夜相將盡,太陽沒出之前,就在這個時間,在嶗山看東海,海上有個城,只那一瞬間,也有城市,也有街道,有人買東西幹啥的,跟城市一樣。他們管那個叫乾闥婆城,實際上一現而沒有。所以佛經常常用乾闥婆城來做比喻,似有,你看著是一個城,一會兒就沒有了。又把一切事情像作夢一樣的,咱們在作夢,一切事物不論約人約地方什麼都是真實的,作夢!醒了什麼都沒有了。
假這個十種比喻來顯示,顯示什麼?一切諸法皆是虛妄。所以金剛經上講,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所以佛用十種比喻來顯示,一切諸法皆空。修空華的萬行,我們修這個萬行,像空中所現的華一樣。坐水月的道場,水裡有月亮嗎?比喻顯示的。用這個比喻顯示在奢摩他中,所有一切如來的大用,或者毘婆舍那的清淨修證,漸次深入。這些法顯示佛所以利益眾生就是一切法,利益眾生所說一切的法,不要認為都是真實的,知一切法,空一切相。在修定修慧,如來所證的一切位子,一位一位前進的時候,佛用十種比喻,顯示這些個法皆是空妄,意思是不要去執著。一執著就起惑,起惑就造業,起惑造業還是空的。
奢摩他就是佛的定,就是止,毘婆舍那就是觀。我們自性本來是清淨的,自性所具圓滿的大定,在我們的六根當中沒有生滅,是不生滅的;六根之性是不生滅的,它是不動搖的,本具有自己的定體,不要向外去求,這就叫修止修觀。止,一切境界相停歇下來。為啥?皆是虛妄的。觀是你修,觀是觀想,在你自性本性當中所起的慧力,慧力就是發明自己,性本來具慧。這個慧是從你性體的定力而產生的慧,以這個慧又照耀你的本體,就是慧跟定、定和慧兩個是一體的,就是止觀雙運,定慧均等。所以叫清淨修證,不要執著,不要起心動念。如果起心動念叫染修,凡是外邊的一切事相都是染法,那不是淨修。這是小乘、權乘菩薩的修法。現在是無上乘的,所以叫清淨修證,以圓觀圓修契成圓理,漸次深入。
【阿難!如是皆以三增進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這是修楞嚴大定的時候,十方一切諸佛皆如是成就的菩提定。這個奢摩他是妙奢摩他、三摩、禪那。在你初修定的時候,不要產生了有能修、有所修,有能有所就有執著。要修的時候觀一心觀,要大定始終無能無所,從三摩地、毘婆舍那入禪定。佛定這個種名字叫真菩提路,就是奢摩他路。這個奢摩他路是如來的密因,以圓解的慧進入如來密因了證。因為此經講的時候是從耳根深入的,以三摩地修法是從耳根開始的,以耳根一門深入,就是返聞聞自性,從此一門深入,這個是真菩提路。一共進修是五十五位,這以下分別的解釋這五十五位。因為由此進修善能成就,進入耳根,悟明耳根之中不生不滅的體性,這就是首楞嚴大定的定體。因為瞭解契入不生滅性,這是修因。修因的時候,從耳根下手,歷五位,信、住、行、向、地,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進入等覺、妙覺,這是真菩提路。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修行者把這個當成你所觀想的,這叫正觀。作是觀者,名為正觀;不作是觀者,其他觀者就叫邪觀,不是正觀。觀就是修行,觀是以智能生定,就是我們用現前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識,這個就是因,以這個六因進行修行,這個叫真修。自性觀自性,若是邪觀那就不是自性了。還有個什麼得、有什麼求,這是邪觀,不是正觀。這個文殊師利菩薩下頭有解釋。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當何名是經?我及眾生,云何奉持?】
爾時,就在從始至終修得妙定的時候;文殊師利法王子,在這法會當中,從他的座位起來,走到佛前,向佛頂禮,頂禮佛足。頂禮完了就向佛表白說此經是什麼名字,當何名是經?以楞嚴經修行的方式,應給楞嚴經起個名字。我及眾生,我是文殊師利菩薩自己稱謂,還有一切眾生,還有未來一切眾生。這部經現在說到這裡了,在經文的正文,楞嚴經到此是講完了,所以文殊師利菩薩請佛定個名。有名了才有實,因名而起義,所以每部經都有個名字,有佛自說的,有菩薩請的,此經是文殊師利菩薩向佛請求給這個經定個名字。因為定了名字我們就好奉持,奉持就是依著它而修,持之不捨。文殊師利菩薩請求,如果以此經化度眾生出現世間得有個名。
【佛告文殊師利: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囉。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
佛告文殊師利,這部經的名字叫大佛頂悉怛多般怛囉,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文殊問,如來就答覆他,這是十三個字,這部經的名字十三個字,大佛頂悉怛多般怛囉,就是這個經的名字。這部經是無上的寶印,十方如來清淨的海眼。
大佛頂的大字,跟大方廣佛華嚴的大字含義是一樣的。怎麼解釋?一切眾生心,一切眾生的體,心體,體大。咱們講華嚴經講體大。什麼是體?一切眾生心。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諸佛所證得的,眾生本俱的,一切眾生都具足,這就叫大。橫者無邊,豎者無窮,當體得這個名。佛頂的頂字,佛的肉髻當中,咱們塑佛像中間都有個肉髻,那個就是佛頂。佛的肉髻頂相,就是佛的頂門上長一個肉髻。咱們塑佛像中間有一個肉髻相,表示最尊重的、最微妙的,表示法界,那就是一真法界。悉怛多般怛囉就是白傘蓋,合起來就是大白傘蓋。
在大白傘蓋的名字當中,這是無上的寶印,諸佛的秘密,這是秘密。十方如來,清淨的海眼。所以在我們講華嚴經的時候,海印三昧威神力,這個就叫海印三昧。十方如來的清淨海眼,不論是過去、現在、未來,十方一切諸佛他的清淨海眼。海是形容的,就是清淨眼。眼是觀看的,是有智慧的,這個智眼看的是智慧海。這是形容詞,無上寶印,十方諸佛的清淨海眼。這是以境智為名。
【亦名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
也可以說另一個名字,亦名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這是以說法利益阿難跟摩登伽的,這是十六字,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以這個為題。因為阿難跟性比丘尼他們是當機眾。得菩提心,就是他們現在頓悟了,悟得自己的根性,明白自己的因心。這是一個名字。
【亦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
八個字,就叫如來密因修證了義,這是經的名字。這部經叫什麼名字?如來密因修證了義。
【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
另一個名字,亦名大方廣,跟華嚴經一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大方廣就是體相用,大方廣的含義跟華嚴經一樣的。大者是性體,方者是德相,廣者是大用,利益眾生的大用。妙蓮華,凡是說妙不是咱們想像得到的、不是議論得到的,叫不思議。不思議,把它簡稱就叫妙。蓮華,喻如來的藏心,因果交徹,因果同時的,拿蓮華來形容,蓮華是因即是果、果即是因,因果交徹;染法跟淨法是一體的,染淨一如,果德跟修因平等平等。所以大方廣,妙蓮華,十方佛母,佛母是生長義,十方一切諸佛皆從此經出,此經就是佛母。陀羅尼咒,就是悉怛多般怛囉,是秘密的。一說咒就是秘密的,不翻。不翻,咱們有時候還要翻一下。不翻,不知道,有可翻的。陀羅尼,一般是翻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就是這樣總持。一般的就說陀羅尼,凡說陀羅尼的這個含的義理非常廣,就不加解說了,說陀羅尼大家都明白了。這是一個名字。
【亦名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
菩薩萬行首楞嚴經。題目很多,意思是這部經含的道理非常廣泛,所以就叫首楞嚴,大家就知道了;再簡稱,楞嚴經。
【汝當奉持。】
以這個名字,你們應當奉持。
【說是語已。即時阿難,及諸大眾,得蒙如來,開示密印,般怛囉義,兼聞此經,了義名目。】
這只是名詞了。與會大眾與阿難得佛的啟示,義講完了,說這個經的名字,這個經是佛的密印,就叫般怛囉義;兼聞此經,這就是此經的名字,了義名目。
【頓悟禪那,修進聖位,增上妙理,心慮虛凝。】
如來自作解釋說這部經它有定,就是一部定,頓悟禪那,禪那就是大定,楞伽常在定,就是楞嚴定。修進聖位到了此處,就是禪那。再把它迴向因,從果迴向因,信,十信;十信滿了,進入十住、十行、十迴向,煖、頂、忍、世第一,這叫四加行,初地、二地一直到十地。雖然是頓悟,是漸修的,頓悟而起修叫漸修,漸修而證悟叫頓悟漸修,他經歷了五十五位。從發心修,依性而起修,從開始到證得究竟,全在性上,沒離性體,所以叫殊勝。心慮虛凝就是定,全經你一明徹了,萬法唯心,萬象一心,叫海印三昧。要用言語討論議論達不到,用你心思的思慮也達不到,叫言思道斷,言語、思慮這個道行不通,沒有境界相。修都要有個境界相。
【斷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細煩惱。】
斷除三界,雖然經過修行,但是斷除你的微細煩惱。但是證得是有分別的,沒有分別怎麼進位?所以分而不分。微細煩惱就是指我們的思惑,見惑是麤煩惱。思惑,在佛教授我們就叫細煩惱。頓悟是見思頓悟,見惑、思惑一起頓悟。從耳根頓入,叫一門深入,頓證菩提。但是約人說,此法當機眾是阿難,因為煩惱重,先必須得斷煩惱。現在這個經說完了之後,阿難只證到二果。原來他是初果,說經說到此處,他已經開悟、明白證了二果。他自己知道,佛也給他印證。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慈音無遮,善開眾生,微細沉惑,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饒益!】
在這個時間他從座起來,頂禮佛足,合掌恭敬,向佛稱大威德世尊,慈音無遮,善開眾生,微細沉惑,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饒益。這些話是阿難向佛表白,到這個時候他聞法已經開悟了,更明悟解了;但是他還沒有徹底的明白,所以他又有請問。
【世尊!若此妙明,真淨妙心,本來遍圓,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蝡動含靈,本元真如,即是如來,成佛真體。】
世尊,若此妙明,真淨的妙心,本來是遍圓的;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蝡動含靈,本元真如,即是如來,成佛的真體。這是問號,問號的開始。這個唯心是真實的,一切眾生都具足有如來藏性,這個體不變的,是妙的。隨緣而不變,就叫明。世尊,若此妙明,這個本體不變而又隨緣,那所有的妄都是真隨緣,無妄不真;把妄沒有了,妄無了,這叫真。究竟不染為淨,這叫真淨。我們本來具足這個妙心,本來具足的,本來是遍圓的,這個道理是明白的,乃至於大地草木、蝡動含靈皆是真如。本來都具足,圓滿具足的,也就是如來的本體,成就如來的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