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1_101

【舌非入無端,因味生覺了,味亡了無有,云何獲圓通?】
有因才能知道味,有味塵才能知道,舌根才嚐出來;沒有味塵了,你還生覺了嗎?什麼味?酸甜苦辣得接觸到,因味生覺。沒味呢?味亡了呢?沒有了。這能獲得圓通嗎?不能獲圓通。
【身與所觸同,各非圓覺觀,涯量不冥會,云何獲圓通?】
色、聲、香、味,完了觸塵。身與所觸同,各非圓覺觀,涯量不冥會,云何獲圓通。畢陵伽婆蹉尊者他是悟得身根圓通的,觀身的苦諦,有身必有苦,身為諸苦之本。因為觀身根的苦諦才悟道的,畢陵伽婆蹉觀身根的苦諦而悟道的。身跟觸塵相接觸才有,如果身沒有接觸這個覺性發不出來,所以他不圓通,非圓覺。根與塵得接觸,根與塵不接觸這個知就不產生。所以這個不是圓通的根,身根跟觸塵接觸不能夠測量,他不是圓根。
【知根雜亂思,湛了終無見,想念不可脫,云何獲圓通?】
這是須菩提所證得的圓通。須菩提因意根而悟入,這得知根,因意知根就是意根。意根是第七末那識,第六意識依著第七的根、依著第七識,所以它稱為根,前六識依著第七識的根,這個思跟這個根,思想的思跟這個根,就是前六識的思識跟這個根雜亂的。湛了終無見,得他沈靜下來,前的五識經過第六意識的傳給意根,意根傳給第八識;如果是沒有傳送的時候,前頭了知的境沒進入根,你不能傳送。初心雜亂的不離於根,但是離開根就沒有了。須菩提他得到的心得無礙,他證得心得真空的,這是圓通境界所不能收的。因為非所非盡,一切那些法全歸無,能緣的心跟所緣的相兩個不相合;不相合,就是塵離開心、心離開塵。
這是根悟法門,所以知根雜亂思,湛了終無見,不能見道。想念不可脫,云何獲圓通。想念不可脫,你湛了是無見的意思,湛了是湛盡,湛盡就是脫盡了意識的意思。湛了,了知前頭的境界。意識脫了,還能見境界嗎?如是則想念,就是一時不能頓脫的意思,初心依著雜亂的根不能獲圓通。心不離根,就是這樣子。
須菩提,再他講講的因緣。須菩提從曠劫以來他心裡就得無礙了;無礙了,就是咱們前頭講那個性覺真空,進入了如來寶明的空境界。假使諸相入非,非所非盡,一切法沒有,空,一切法歸空。能非之心跟所非之相全盡了,全歸寂滅,他證得這麼樣的法門,就是從五根悟圓通的。因此想念不可脫,云何獲圓通?就是湛了終無見,還見什麼呢!無念了,空的,想念不可脫,就是這個含義。這是須菩提的意根,因意根而悟入的,跟前境、跟前塵都不相合的。湛了終無見,云何獲圓通?
【識見雜三和,詰本稱非相,自體先無定,云何獲圓通?】
這是舍利弗的眼識,從眼識而悟入的。識見,就是見識見識。見屬於眼,因為屬於眼識。雜三和,根、塵、識三個合到一起的,有根對塵而生起識來才能夠知了。不從根生,惟根沒有塵,就是法不從根生就不自生。不從塵生,色塵是無知的,不是生識的因。也非根生,塵和根共生,不可能。塵是無知,根是有知,有知跟無知怎麼合?合不起。一半有知,一半無知,這個不能稱圓通。
【心聞洞十方,生於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獲圓通?】
這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是耳識,不是耳根。心聞遍十方,這是耳識,能洞徹十方,生於法界行,初心依這個因而獲得圓通。所以普賢菩薩跟那些個法王子用的是心聞,不是耳聞,分別一切眾生所產生的知見。所以若有千百億的眾生,普賢菩薩就化現千百億身。普賢菩薩在說我本因的時候,心聞發明,分別自在,斯為第一。因耳識悟道的,這個不能選圓通。
【鼻想本權機,祗令攝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獲圓通?】
孫陀羅難陀他是以鼻識而悟道的。鼻想,作鼻端白,觀這鼻端白來成道的。能住之心,把心住在鼻端白上,鼻端白就成了他所住之境。文殊菩薩說真心無住,初心依著有住的心,這個不能算圓通,所以也不選。
【說法弄音文,開悟先成者,名句非無漏,云何獲圓通?】
這是富樓那尊者,富樓那尊者從舌識而悟道的,用舌識而說法的,播弄音聲以及文字。富樓那尊者從曠劫以來辯才無礙,世尊知他有大辯才,讓他弘法利生。但是這種播弄音聲及語言文字,曠劫辯才之力、以身行之力為法所攝,屬於有為,非無為法。如果是初發心,若依此法他獲得圓通的比較困難了。所以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曠劫以來,他的辯才無礙,他是以法音降伏魔怨,說法為第一的。因此說法弄音文,開悟先成者,名句都不是無漏的,所以文殊菩薩不取,說這不是圓通,云何獲圓通?
大家要注意,這不是說這二十五聖有高劣。如果二十五聖有高劣的話,普賢菩薩是最聖了吧!也沒選上他圓通。對此方、對機不合,選圓通是選單對此方機的,「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這個地方的眾生就是音聞最好了,所以才選上觀音菩薩耳根圓通。不是有高下,不要把二十五聖分高下;分高下,普賢菩薩最高了。
【持犯但束身,非身無所束,元非遍一切,云何獲圓通?】
非身無所束,博了;博了,就這個不能獲圓通的。優波離尊者他是從身識而開悟的,他是持戒,凡是婬、殺、盜、妄清淨無染,不使它有犯。持犯但束身,文殊菩薩說持戒犯戒只是約身說的;如果身都沒有了,那持戒犯戒又約束什麼呢?不能遍。元非遍一切,云何獲圓通?不能獲圓通,選不上。
【神通本宿因,何關法分別?念緣非離物,云何獲圓通?】
大目犍連尊者是意識開悟的,因意識而入道的。神通,神是不可思議、不能測度的;通是永無障礙的。神通加起來是不思議、無障礙的,這就叫神通。心神身通,身加心的神通,心不可測度而叫神。所以「神通本宿因,何關法分別」,與法沒關係,因識而悟入。文殊菩薩說念緣非離物,所念所緣境界相沒離開物怎麼能通?有礙皆不通。念緣非離物,不離物不能通,云何獲圓通?只著重一句話,每個選圓通的時候一句話,像大目犍連尊者念緣非離物,不離開物,云何獲圓通?
【若以地性觀,堅礙非通達,有為非聖性,云何獲圓通?】
這是持地菩薩,持地菩薩是地大開悟的,地大入道的。他是持地,平大地,因此而悟入的。地大的性是堅礙的、是障礙的,有為的非聖性,云何獲圓通?「若以地性觀,堅礙非通達」,是有為法,不是無為的,非聖的本體,云何獲圓通?
持地菩薩略講幾句。在往昔劫前的時候,普光如來於世間出現成佛的,這個時候持地菩薩專給平填道路,修路、橋樑,行苦行的。從普光如來又經過很長的時間,到毗舍浮佛他出現世間,這個時候當時的國王請佛說法。持地菩薩在這個時候發心修整道路,讓佛走這個道路上平坦。毗舍如來就摩他的頂,摩持地菩薩的頂,告訴他說你要平你的心地。你光平大地,都平了也沒用,地平不如心平。因此持地菩薩才開了悟的。這是他的發心,略講這麼幾句。若以地性觀,堅礙性的,地性是堅實的、有障礙的,不是通達的,有為的,非聖性,不能選為圓通。
【若以水性觀,想念非真實,如如非覺觀,云何獲圓通?】
這是前文的月光童子修水大,觀水大而悟道的。水大的性是月光童子的觀境,是由想念而成的。想念非真實,非真如實際,不是如如不動的境界。必須契合如來不動之理,你得到如來的不動之智;凡是起心分別的覺觀,不相應!如如非覺觀,如如不動的真體不與一切事物相應。所以如如不是覺觀,不能獲圓通。如如非覺觀,云何獲圓通?說想念的;想念不是真的,想念不是如如。所以文殊菩薩選圓通選得非常嚴格的,非常嚴格的!大家看,從文字上就可以解決了。
【若以火性觀,厭有非真離,非初心方便,云何獲圓通?】
烏芻瑟摩火大,烏芻瑟摩比丘修火觀成功的,因觀火性而悟入的。厭有非真離,是厭有,不是真離,斷性亦無為,非真離欲者。初心的方便,修此觀不成。云何獲圓通?得不到圓通。文殊菩薩選,初方便下手,依這些觀你不能證得圓通是這個含義,並不是這些大士修行的有高劣,不是的,就是他不適合娑婆世界初發心修行的。
【若以風性觀,動寂非無對,對非無上覺,云何獲圓通?】
這是琉璃光法王子菩薩他觀風大悟道的,拿風大的性作為觀境。觀內觀外,妄緣風力所轉。風大有動有寂,要以這個動寂來觀。動寂非無對,對非無上覺,云何獲圓通?所以文殊菩薩不選風大為圓通。
【若以空性觀,昏鈍先非覺,無覺異菩提,云何獲圓通?】
這是指著虛空藏菩薩空大,是觀空大而成道的,空大的體性作為他所觀的觀境;四大無所依,妄想生滅,虛空無二。這個與菩提靈明覺知之相覺道,覺道是所證的無上覺道。這個因是昏鈍先非覺,昏鈍之因怎麼能夠成為修行覺道之法。咱們在地藏經上講虛空藏菩薩是在定光佛的處所得了無邊身,他執四大寶珠照明十方,身通虛空沒有妨礙,能善入微塵國土廣做一切佛事,虛空佛國同一虛妄得入圓通的。文殊菩薩舉「昏鈍先非覺,無覺異菩提,云何獲圓通」,這樣來解釋空大不能選圓通。空性沒覺性,空!空性非覺性,昏鈍先非覺。
【若以識性觀,觀識非常住,存心乃虛妄,云何獲圓通?】
彌勒菩薩的圓通識大,彌勒菩薩因觀識大而悟道的。他是以識性為所覺的觀境,諦觀十方法界唯此唯識。然此識性念念生滅不停,識是生滅不停的。「若以識性觀,觀識非常住,存心乃虛妄,云何獲圓通」。最初發心的時候,識是虛妄的,觀識就是虛妄,存心乃虛妄,云何獲圓通。虛空藏菩薩空大不能得圓通,空是虛妄的。彌勒菩薩是觀識大的,識大悟入的,識是無常的,一切諸行識是不住的。生性就是識是生滅法,不能獲得圓通。
【諸行是無常,念性元生滅,因果今殊感,云何獲圓通?】
這是諸行,行是運動義,這是表示根大的。念性沒有生滅,因果今殊感,云何獲圓通。大勢至菩薩是以根大,因為這個跟彌勒菩薩兩個顛倒的,識大應該在根大之前的,根大應該在識大之後的。說楞嚴大定的時候,所以顯獨觀觀世音,所以不取識大,也不取根大。彌勒菩薩跟大勢至菩薩,大勢至菩薩是根大,彌勒菩薩是識大,根、識都不可取。凡有動作遷流的,一切行動遷流的,文殊菩薩都把它歸於無常之類的。大勢至菩薩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屬於根大。大勢至菩薩教我們念佛三昧,念佛是口念,口念不是心念,是以意根收攝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淨念相繼,這樣才成有念;相繼的意思就是生滅的意思,生滅的意思就不能夠選圓通。這是為什麼不選大勢至菩薩,也不選彌勒菩薩。文殊師利菩薩選圓通的時候,這樣的不選這個根門,而後獨選聲大,音聲而入的,選耳根圓通。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離苦得解脫,良哉觀世音!】
這解釋前頭不選的,而是當選的什麼緣因。這個娑婆世界叫堪忍,翻成華言叫堪忍,這個世界娑婆眾生苦難是具足的,但是這個世界眾生他能忍受,就叫堪忍;能忍受,但是不求出離。對這一類的眾生怎麼度他呢?所以文殊菩薩向佛說「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我向世尊請求說:佛,你在娑婆世界度眾生,這個世界度眾生應該怎麼做?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這個世界眾生就得以耳根圓通,聽!說法!讓他們聞聲,從聲而入。「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想要證得三摩提,證得成道,能夠進入如來藏性,最好是聞法。「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若是能夠從聽聞才能夠證得,才能夠離苦得解脫,良哉觀世音。佛認為選圓通,我就選的最好是觀世音菩薩所說的圓通,就是耳根圓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