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1_100

【世尊!彼佛如來,歎我善得,圓通法門,於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號。】
這是觀世音菩薩述說他得圓通的。世尊,這是釋迦牟尼佛說。彼佛,是指著觀世音如來說。在這個法會當中,觀世音菩薩向釋迦牟尼佛說,世尊,我在彼佛如來古觀世音他讚歎我善得圓通法門。因為古觀世音如來也是從聞思修入三摩地的,觀世音菩薩從古觀世音如來學,也是從聞思修入三摩地的。古觀世音如來讚歎觀世音菩薩善得,這個善就表示很微妙、很圓滿,屬於善入。因為我是從聞法,聞而思、思而修得定的,得入三昧。
【由我觀聽,十方圓明,故觀音名,遍十方界。】
現在要在此大會中佛問圓通,佛選圓通的時候,我是由觀聽;這種觀是思惟,耳根圓通的觀,耳根的圓通思惟;十方圓明,圓是圓照法界,明是妙覺光明。這個十方圓明是我所證得耳根圓通能聽十方,能觀十方一切音聲,上至一切諸佛,下至一切眾生,遍十方法界。十方一切眾生只要稱我的名號,我就圓明而聞到,不假作意,也不假心念;但是十方眾生得與我有緣,禮念供養。這是觀世音菩薩向佛說,他得的圓通法門是耳根圓通。所以在後頭文殊師利菩薩選,就選「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就選耳根圓通了。
【爾時世尊,於師子座,從其五體,同放寶光,遠灌十方,微塵如來及法王子,諸菩薩頂。】
這個世尊就是釋迦牟尼佛,乘的師子寶王座上,從佛的五體,等於就是佛的全身放光,頭、兩足、兩手,乃至於全身放光;這一放光就照到十方世界一切諸佛,乃至一切大菩薩;每位佛前都有法王子,法王子就是上首弟子。因為在釋迦牟尼佛全身放光,這個光明又照到一切佛,乃至一切佛的上首弟子都能光明遍照。
【彼諸如來,亦於五體,同放寶光,從微塵方,來灌佛頂,並灌會中,諸大菩薩,及阿羅漢。】
這是釋迦牟尼佛放光照,而受照的一切十方諸佛也放寶光又返照回來。佛放光照十方諸佛的頂,十方諸佛也放光來灌釋迦牟尼佛的頂,乃至於此世界的大菩薩、阿羅漢都蒙十方諸佛放光來照。
【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羅,如寶絲網。是諸大眾,得未曾有,一切普獲金剛三昧。】
乃至這依報,林木、池沼都說法了,無情說法。這個我們大家都理解,為什麼?咱們念阿彌陀經,彌陀經上七寶行樹、八功德水都在說法,而且光光相映,這個光攝入那個光,那個光攝入這個光,光網如絲網一樣的。這個時候在我們東方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法會,這些與會者同時感覺得未曾有,都獲得了金剛三昧,十方無量諸佛加持的。
【即時天雨百寶蓮華,青、黃、赤、白,間錯紛糅,十方虛空,成七寶色。】
在這個時間,即時天雨百寶蓮華,這個蓮華的顏色青、黃、赤、白,間錯紛糅,十方虛空,成七寶色。這個大家觀想就好了,沒什麼可講的。
【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時不現。唯見十方,微塵國土,合成一界,梵唄詠歌,自然敷奏。】
此娑婆世界的大地山河隱了,沒有了,俱時不現,整個娑婆世界的山河大地俱時不現。見到的是什麼?微塵國土,無量的微塵國土,國土像微塵那麼多;合成一界,無量的世界合成一界,不論山河大地什麼東西都合成一個世界了;梵唄詠歌。咱們不是講諸妄銷亡嗎?這就是諸妄銷亡的意思,一切妄銷亡了。生滅滅已,寂滅現前,這就叫寂滅相。圓通的境界是什麼境界?就是這個境界,這叫圓通真正的境界。乃至於聽到的一切歌詠讚歎梵唄音樂聲音。
【於是如來,告文殊師利法王子:汝今觀此二十五無學,諸大菩薩,及阿羅漢,各說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習,真實圓通,彼等修行,實無優劣,前後差別。】
就在這個時候,於是如來告文殊師利法王子,佛就對文殊師利菩薩說你觀看一下,觀是觀察,你觀察這二十五無學,現在二十五個都是聖者,他們所證的法門;乃至於與會這些大菩薩及阿羅漢,他們都說他們最初成就方便,就是最初入道的時候各說各所證的;也都說修習證得真實圓通了,但是他們所證得的沒有什麼優劣高下,也沒有什麼前後差別。這是佛讚歎的意思。這種讚歎因為文殊菩薩是根本的大智慧,佛為什麼舉文殊來什麼呢?咱們都學其他的經論說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佛要顯示一門深入。二十五圓通是二十五門,究竟哪一門好,第一個。諸佛所證的跟在法會這二十五圓通所證得的,他們各有各的方便。哪個說的法門對我們此娑婆世界的根呢?這是指一切眾生的。說法是對根器說的,這二十五個法門哪個法門修行最好,特別對娑婆世界,對這些根有緣一修就成。
【我今欲令,阿難開悟,二十五行,誰當其根;兼我滅後,此界眾生,入菩薩乘,求無上道,何方便門,得易成就?】
佛對文殊師利菩薩說,我想叫阿難開悟,這二十五行修行哪一門能對他的根機?同時在我滅度之後,這個娑婆世界眾生,想發菩提心,行菩薩乘,求無上的方便,什麼最方便?就是最好方便容易成就的。在這二十五個法門當中,就是二十五聖所說的各個的法門,你幫著我選擇一下。選圓通,在這二十五聖的法門選一門,要一門深入。
【文殊師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從座起,頂禮佛足,承佛威神,說偈對佛:】
文殊師利法王子,奉佛慈旨,佛給他的命令就是慈旨,指示他;他就從他的座位起來了,先禮佛,完了說我假佛的神力說偈對佛。佛叫他選,他就答覆佛開始選了,這以下都是文殊菩薩所說的偈頌。這個偈頌非常的好,我最初聽楞嚴經學這偈頌時候,念起來就像迷了一樣。大家也可以念,念念你就能夠開智慧。
【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文殊師利菩薩答覆佛的話沒用長行,全用偈頌體裁的。依著我們本有的真心,本有真心是一切法的根源,就是依真的因源。什麼是一切真源?如來藏性。諸佛菩薩、諸聖人成就了、證得了,但是我們眾生也本俱的、也沒有失掉。把這個覺性像海一樣,把覺性當成海。咱們華嚴經講了無窮無盡的剎海,乃至說時間是劫海。覺海,不論約橫說,橫遍十方;約豎說,豎窮三際。就是你這個覺悟的性體,過去、現在、未來,時間性;約處所,遍十方;拿海來形容沒有底的,這性海無底的。性,一切眾生本俱足的,這是體大;澄圓是相大,圓澄覺元妙的元妙是用大;這是佛的自體相用,體、相、用,體大、相大、用大。「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這兩句話就是一切諸佛修成的體、相、用,一切眾生本俱的體、相、用。「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元明就是用,用大,佛以智慧照明一切的世界,生所就是一切世界的意思。「所立照性亡」,所立的照性體是寂靜的,照而寂靜。這是說隨一切眾生法的因緣,就是覺性是靜的,照是動的,照這個隨緣不變的覺性,不變是覺性,隨緣是常照一切眾生。「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隨緣而不變。這就是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但是用偈頌,文殊菩薩微妙的才華不可思議。特別這個元妙,「圓澄覺元妙」,元妙我們本來自俱足的,不可思議。在諸佛修成也是這個性體,在眾生迷了,沒失掉的性體,所以它妙。加個妙字,就是不可思議的意思。
【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
一切法依真而起的,一切眾生依著自性而起的,還是一個性,真與妄只此一性而已。那為什麼有差別呢?因為性體沒差別,迷妄有虛空。迷了,妄了,從真而起妄的,妄成一切世界相;依空而立世界的,一切眾生業果不失。「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想澄,妄依真起這是想,那個想「一念不覺生三細」,就是那一念妄想,而有世界、有眾生、有業果,而且還相續不斷。有情的眾生,知覺乃眾生,想澄的國土,但是眾生也好、國土也好都是立在虛空,因為迷妄有虛空;若沒有迷妄就是真空,沒有妄空。
【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
空哪來的?空生大覺中,虛空是從大覺而產生的。這個大覺就指著我們心說的,萬法由心生,就是覺悟的心。「如海一漚發」是比喻的,像大海起那水泡一樣的,僅僅是發現而已。咱們講起信論上,「一念不覺生三細」,就是那一念,像大海一滴的水。一切諸佛所成就的、一切眾生所具足的叫覺心,這個覺心像海一樣的。因此說空生大覺中,就像海裡頭發一個水泡一樣的。「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世間上不論好多國家、不論好多世界從空生的。假使那個水泡滅了,漚滅了,空也沒有,漚滅空本無,哪裡還有三有九有?沒有了,一切世間都沒有。
【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倫。】
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前頭是生起,這是還滅。歸元性無二,若是歸到元體上去,只有一性。但是從體而起的方便那可就多了,「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不論逆境順境、眾生諸佛,諸佛菩薩是順,六凡眾生是逆,但是這些都是覺性的方便。「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倫」,也有初發心的,也有發了心證得三昧的,也有成佛的,這個中間位置就多了,有慢一點的,有快一點的,不同倫就是不同類。遲速不同倫,有的早的成就了,有的晚成就了,有的剛剛發心,有的還沒發心,還在沈淪當中。一切諸根的圓通最初發心入三昧,乃至於成就三昧,有快的,有慢的,這個得選擇一下。哪一法合乎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叫遲速不同倫,有的依著這法修行進入得快,有的依著這法修行的進入得慢,乃至不相應。例如我們現在有參禪的、有念佛的、有持戒的種種法門,但是我們不知根,我們現在的眾生沒有那個智慧,對於這個眾生他修哪一法門好,這類善知識還沒有,得自己去摸索,每一門都試探一下,就是自己找這樣一個意思。
【色想結成塵,精了不能徹,如何不明徹,於是獲圓通。】
佛說以前說的種種法都能夠入聖地,沒有什麼優,也沒有什麼劣。這二十五個聖人說的法,哪一法好,哪一法不好,不能這樣評論,法法皆妙。但是因為色的想塵而結成了塵,因為色想結成塵。精了不能徹,要以精了的這心能使它明徹。哪個精了心能使它明徹?哪一法能使它明徹呢?因為色塵沒有體,色依著心而起。因此說若以心精了之,精細的那個精,就是選一個精細的、一門深入的。
【音聲雜語言,但伊名句味,一非含一切,云何獲圓通?】
這是開始選圓通了,文殊師利菩薩舉這個例子了。所以說音聲跟語言交雜起來,但伊名句味,伊就是他的一切法沒有自性的,這一切法歸一,歸一切一性。選擇哪一性才合乎他修行能得到利益?音聲跟語言非常雜的。名句味,味是味道,名句只是味道而已。例如說我們說醋,你就感覺有點酸;說鹽巴,你就感覺有點鹹;那個名是代表那個味道,名句味。一非含一切,云何獲圓通。一法不能含攝一切法,一句不能遍一切句,就是這個意思。「一非含一切,云何獲圓通」,一法不能包一切法,云何能證得圓通呢?這是反問的意思。
【香以合中知,離則元無有,不恆其所覺,云何獲圓通?】
香嚴童子是以香塵開了悟的、成了道的,那香塵必須得以鼻根聞香,鼻跟香合才能知道香;若是離,不合,聞不到香了。香從何地方來的?則元無有香,香元不可得,就是你覺的根不能恆常與你所覺的塵相合,就是根塵不相合。那塵若離開的時候,你能覺的根就覺不到了,沒有塵可覺了,塵離時無所覺了,這個不圓通。
【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時有,其覺不恆一,云何獲圓通?】
這個味道的性體有味才有,若沒味沒有了,不圓通。
【觸以所觸明,無所不明觸,合離性非定,云何獲圓通?】
跋陀波羅尊者他是以觸塵而悟入的,而開了悟的。觸塵沒有自體的、沒有自性的,若有一個知道的身根,有身根才感覺著觸。無知的時候,沒有根跟外頭的塵不合,不跟外物合。所以無所不明觸,得有個所觸,能觸必須得有個所觸。觸以所觸明,無所了,合離性非定,合跟離那個性體定不了。云何獲圓通,這樣怎麼能得到圓通呢?無所不明觸,若沒有所觸之物,你這觸怎麼成就?觸這個圓通不能成。
【法稱為內塵,憑塵必有所,能所非遍涉,云何獲圓通?】
這是摩訶迦葉尊者法塵,因為有悟,開悟的時候悟得法塵。外五塵跟內五塵,法塵就是外五塵(色、聲、香、味、觸)落謝的影子,就叫法塵。這個法塵是內塵。塵必定有個所,有個所就是有個地,有個處所就是有個地方。法塵有所嗎?前塵落謝的影子沒有所處。法塵就是一個影子,「色、聲、香、味、觸」的前五塵落謝的影子稱為法塵,所以把法塵稱為內塵。內塵有個處所嗎?這個法塵沒處所的。能跟所不能夠遍,不能夠遍還怎麼能得圓通呢?這是文殊菩薩選圓通駁斥的意思,這個不圓通,不能取這個作為圓通。
【見性雖洞然,明前不明後,四維虧一半,云何獲圓通?】
四維缺一半,咱們這個眼睛,見性就是眼睛看,你能看見後腦杓嗎?往後看看不見了,沒有一個人能看見自己後腦杓的,所以他不圓通。見性明前不明後,看前面很清楚,看後面就不通了。四維缺一半,見前不能見後,這個不能算圓通,不能選為圓通。
【鼻息出入通,現前無交氣,支離匪涉入,云何獲圓通?】
這是周利槃特迦他從他鼻子出氣,因為鼻的呼吸,從鼻的氣息而入道的,而開了悟的。現前無交氣,你稍停的時候沒有交接那個氣,沒有交接氣就說你沒有功德,中間缺乏一個交,就是這麼個意思。鼻息出入通,現前無交氣,沒有交接。支離匪涉入,云何獲圓通,這個也不能作為圓通。支離匪涉入,支離就異,異了就不能涉入,所以不能選圓通。
【舌非入無端,因味生覺了,味亡了無有,云何獲圓通?】
這是舌頭。舌根是因味才了知,如果沒有味呢?沒有接觸呢?沒因。舌入非無因,有因才能知道味,有味塵才能知道,舌根才嚐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