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1_095

觀世音菩薩說我在過去遇見觀世音古佛,我那時候發菩提心的。我初發心的時候是因為觀世音菩薩,遇見觀世音古佛我才成就道業的。菩提就是覺悟的意思,我們講覺悟的時候經常這樣講,依教義上講有本覺、有始覺、有究竟覺,說明這三覺圓明的。本覺,一切眾生都具足如來智慧德相,跟佛無二無別,這是本有的佛性。說明一切眾生本來就是佛,迷了;咱們講起信論常講的一念不覺就是無明,生了三細相,因此愈迷愈深。悟亦如是。因為本覺本具足,迷了;迷了,現在又發心、又聞法,又開始覺悟了,覺悟了又修,修完了又究竟覺,本覺、始覺、究竟覺。這是起信論上講的。發菩提心就開始覺悟,覺悟了又發心修行,修行而又能成道。假使沒有發菩提心,你所做的事業、所修的道業都是魔業。忘失菩提心,你發了菩提心以後忘失了,凡你所修的不是正業,都是魔業。因此發菩提心是第一位。在華嚴經上講你忘失菩提心了,你所修的一切善法全是魔業。華嚴經引的故事,過去有菩薩在往昔遇見佛他發過菩提心,在以後他歷世修行的時候,他把他以前發的菩提心忘失了,不記得了,那麼他所修的世出世間法都是魔業。
世間一切善法,何以稱為魔業呢?咱們講五十種陰魔的當中,那個裡頭說聲聞、緣覺沒有發菩提心,雖然證得緣覺、證得阿羅漢果位,但是沒有發菩提心,忘失菩提心,全屬魔業。這是華嚴經這樣講的,不發菩提心所修的業不能成佛。什麼是菩提心?如何發菩提心?在我們講大乘起信論跟大家講了很久的,起信論上講菩提心具足三心,得發三心。一個直心,直心是正念真如,就是直接正念自己法性,既不著有,亦不著空。菩提心就是智慧,發了菩提心,你就有了如如智慧來契合你的如如的理,這個是直心正念真如。第二種菩提心的含義是深心,樂修一切諸善法才叫深心,就是菩薩行自利利他一切法門。第三種叫大悲心,發了菩提心的人要念眾生苦,要拔除一切眾生痛苦,行菩薩道。在這種當中眾生有兩種生死,一個是分段生死,一個是變易生死。菩薩行菩薩道,勸眾生先了分段生死,完了再了變易生死,這就是發菩提心的用,用在度眾生,使眾生了生死。因此要想成佛,究竟成就道業,必須得發菩提心。發了菩提心得十方諸佛護念,加持你,這是華嚴經這樣講的。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發心必須得行道,發了菩提心,修證菩提道。聞是聽到,聞了法之後,你必須要修道;聞了法要依教而奉行,依法修行。在這個法會當中,如何修行才能契入?佛在前頭的二十五圓通都是選契入的,門門都可契入;發了菩提心就能證了菩提果,以哪一門最圓通。但是這個大家得這樣理解,因為咱們是講楞嚴經,是指娑婆世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娑婆世界是這樣子的,只是做娑婆世界說,其他的世界不是這樣子的。因為在這個世界說楞嚴經,說此方,這個一定要記住。經上有很多的地方,我們生在娑婆世界,只是說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最圓通的是耳根,「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特別注意此方。二十五圓通只有耳根圓通,這是此方選擇的,從聞法明白道理了而去行。你若不聞,如何去行?必須先聞法。而且在此段的經文,解六結,越三空,從淺至深,要銷滅五蘊,要修證了義。但是最初從聞開始,聞是什麼聞?從耳根開始,從聞法這為最殊勝。只是此方,「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耳根為你修行最方便最捷徑聞法開悟。
聞中不是肉耳之中,經文上講聞中,聞中不是你肉耳,是說你下手起修的地方。耳根是你下手最好的一個門徑,進了門就入室了,就是以聞性來照你的理境。從本覺的妙理,由你開始始覺的聞性,以聞性產生的智慧,以聞性的智照理性,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但是這個聞如何理解?我們這個肉耳,這個耳朵是色塵,浮塵的色法,耳根是色法;耳識來分辨,耳識隨你聞到所聽的聲音來分辨。耳、耳識、耳根都不是入道的。若離開耳根、離開耳識,又從哪入道呢?聞中這兩個字,不是肉耳之中;那若離開肉耳的浮塵色法,又從哪去聞呢?這要靠修了,修就是你的觀,你如何觀。此段經文聞中所揀的見,咱們前頭十番顯見那個見,聞中,就你耳根聽聞的時候,你怎麼樣去修。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入流亡所。古觀世音佛教授觀世音菩薩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觀世音菩薩就從古佛教他從聞中開始,聞是聞慧。思跟修,你聞了才去思,思了而去進修,這樣入三摩地。入流亡所,入流是對流言,耳根聞到聲音來照你的性體。入流亡所,先從耳根入手,從聞思修,不假耳根聞法你如何去思。但是你以耳根接觸外邊的聲塵,耳根跟聲塵的接觸,這叫入流。以觀的智慧,這個耳門是所入,所入的聲音,這是緣起。流入的因緣,你的耳根了達這個聞性,了達這個耳根的聞性。
這個意思就是你聞到一個聲音你要思惟,入流就是思慧,思而後有種觀,觀照那個智,從聞思修思那個觀照智慧,不是識心的分別。同時你要起個問號,能聞的是什麼?所聞的又是什麼?入流亡所,那個音聲進來時候,聲音是聲塵,你這耳根的聞根對到外邊的聲塵,你加一個思惟,加一個問號,能聞的是誰?所聞的又是誰?誰的意思就是代表意思,能聞入於耳聞,能聞的是塵,所聞的是根,根跟塵產生中間一個識,就是辨別的,這叫入流。亡所,有的聲音就是動的聲音,聲從何來?聲的所來,就是能來的聲音,這是塵。所聞的也是塵。聲塵是假的,要離開聲塵。入流,就是聲塵入到你耳根。聲塵入到耳根,能聞的根跟所入的塵全是虛妄的。
流非亡所而不入,所非入流而不亡,亡所則入流而亡,入流則亡所而入,凡修禪功者,貴在入流耳,這幾句話大家可能沒辦法懂得了。永嘉禪師解釋這幾句話,流非亡所而不入,所非入流而不亡,亡所則入流而亡,入流則亡所而入,凡修禪功者,貴在入流耳。這要參的,咱們來給它解釋。
入流亡所,你這個聞性(能聞的聞)它屬於斷滅,不是常的。返聞,你回光返照這一切聞都是動塵。動,你靜下來、靜下來,聞的性不增不減、不生不滅。在你聞見聲音的時候,你觀想的聲塵,聲音的生起,聲音的滅;有聲說了,生起了;聲滅了呢?入流亡所,返聞聞自性,入是聲,你返聞聲不存在。當聲音動的時候,屬於動塵,這是動;聲音沒有了,是靜。單是個動靜可以失掉,你聞失掉沒有?好比你耳朵聽到聲音了,聲音沒有了,聲音停止了,但是能聞的性失掉沒有?聲音沒有了,聞性還存在。在文字上你就不能相通,這是聞性不滅。聲出於聞,聞有生滅,你能聞的性不生滅。聲音的生起,聲音的聲滅,你的聞性是有、是無?聞性非有非無。就像說我們的心,心生起了,有念頭;心沒念頭了,你心還在,心不隨它念頭生滅。聞也如是,有聲音你聽見有聲音,聲音停歇了(外邊塵)聲滅了,沒得聲音了,這叫聲音的生起聲滅;跟你的耳聞能聞的聞沒關係,聞不隨著聲起聲滅。這就是入流。
入流就是你修圓通觀的時候,亡所是外邊那一切的聲塵,有了聲音你聞到了,聲音停歇了,沒有了,聞不到了。能聞的在什麼地方?不是耳朵,這就是心。咱們說萬法唯心,怎麼樣去理解心?比如流就是心,流非亡、非不亡。你心不隨著聲音轉,有聲音你就聽得到,沒聲音你就聽不到,但是你心不動,心是不動的,你先把它定下來。入流,外邊的聲塵跟你的覺(聞到的聞這是覺性)合了,聲音跟你的聞性合了,這叫覺。聲音沒有了,你覺性失掉了嗎?不會吧!這邊來個聲音,咱們聽到了;這個聲音沒有了,聲音斷了,塵斷了,塵沒有了,你這個聞還在;再來,你又聞到了。這邊打鼓你聽見了,那邊打鐘你也聽到了,人家跟你說話你也聽到了,你是圓融無礙的。聲不隨著鼓聲而滅,也不隨著鐘聲而聲起,無量聲音的聲,這叫背塵合覺。
因此聲塵並不是因為聲塵有你耳根存在,因為聲塵沒有你耳根不存在了,你那個耳根的根性永遠如是,不隨塵轉,這是入流亡所的意思。有動塵,一切的動塵它的一切動,一會兒它就不動靜下來了,那你的聞性不滅的;它有就聞,沒有你這聞性就靜下來了。有聲摻在那個聞中,它的聲音是自生自滅,跟你聞性無關,這樣你就懂了。
能所兩個都屬於塵,有聲音、沒聲音屬於塵,但是你能聞見的這個塵性,聞見塵的這個性它是寂靜的。不論動相、靜相,動相你聞性不生,靜相你聞性也不滅,這就是不生不滅的意思。在文字上你還不容易理解得到,你想這個問題就好了。聲音來了就聞,聲音過了就不聞了,你能聞的這個體性不隨有聲無聲轉,就是這個含義。這就是你遍入一切法,一切法都如是,你的體性不隨動靜二相而轉。動,體性就聞到,或者你的性感覺著動;不動,靜下來,你的體性也就不隨那個動靜相而轉。這個應當懂。
入流,就是合覺的意思。亡所,就是六塵跟它相應了、不相應了,就是聲塵銷亡了,你那個定功的力量不隨著塵轉,就是離塵的功夫。當你有定功的時候,聲塵來,不動!這叫亡所。入流亡所,當你合到覺,你這個心合覺亡所,一切塵跟你不相干了,叫背塵合覺,就是一切塵境你覺性自然靜,不隨塵轉。這是妙奢摩他路,巧妙的修行方法,這是入流。亡所,就是一切的塵,色聲香味觸一切塵境,你跟它不相應了,銷滅了;你若跟它相應,沒有定力。就是你定功得力了,離開塵的功夫了,聲塵不亡而自亡,這叫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這是解結的亡所,一切動結皆亡。但是這是靜境。不住靜境,再向前進修,既寂之境全是塵,靜是靜塵,動是動塵,與你心了不相干。動靜二塵皆能不動,就是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動的塵相,靜的塵相,它們都不可得,了不可得。那你到這個功夫了,就是動境跟靜境全解脫了,這一解脫了破色陰。
前文講覺所覺空是說你所證的境界,你聲聞皆盡了,根跟塵全脫了,覺所覺空就是根塵脫落,能覺所覺都空了。能覺的是智,所覺的是境,心亡境寂兩俱空寂了,就是沒有一切對待法。在圓覺經上講幻塵,就是前面境界相滅了,幻塵息靜了,靜下來了,那你的幻心也寂靜下來了;幻心滅了,幻智不生;幻智也滅了,一滅一切滅,非幻不滅,一切皆是幻境,這叫圓滿鏡智。
空,覺空,覺悟到空,空覺圓滿,空所空滅,空結就是一切都滅,空即覺所覺空之空。空,我們感覺著空,感覺著空不是真空,感覺所覺這個空是假的、相對的,相對有而說的。咱們一般認為空,空還是結,也要把它解除,空所空亡,二俱不在。在你空性沒有圓滿的時候,空理沒有究竟的時候,你認為空是空,這個是理上的法愛。咱們二乘人除了人空,他沒有達到法空,他還有法愛。必須得人空法空,圓滿的空性叫空所空滅,解釋空所空滅的。能知空的智慧的境界滅,再把能滅的滅也把它滅掉,這叫生滅既滅,把生滅的滅掉,寂滅現前,這才能滅結使。你若能感覺的滅,滅什麼?滅有相,空就生了。空滅滅生,就是六塵結使這一切生滅法都解除掉,這叫解六結,越三空,六根門頭都清淨了,得越三空才達到寂滅。寂滅現前就是不動的意思,不生不滅的意思。
觀音菩薩在古觀音佛所所授給他的法,就是解結修證。前頭解當解開的解,後頭結是所結的疙瘩所結的什麼都解開了,一切惑業都解開了,無二無別。這樣的時候寂滅現前,才入楞嚴三昧。什麼地位?咱們講華嚴經初住,十信滿心。這個不是究竟的,這是初步的,就是分段的。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
因此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這段文非常生澀,可能一時還不能理解。你離開文字不要看經文,你去想解六結,越三空。一個是我們的煩惱,煩惱的麤煩惱,麤煩惱就是人家碰到我們了,我們心裡不高興了,或者心裡無緣無故起的煩惱,這屬你身心當中的麤煩惱,麤惑不是細惑,這全是世間相;等你世間相滅了,世間相降伏了,不能說滅掉,細惑才能生起。咱們現在都是麤惑,細惑咱們還見不到,因為麤惑就障住了,見思煩惱,見惑或者心裡想出一些,乃至對待境界相所起的,這都叫麤;把麤滅除掉,細惑才現前,這到你思上了。咱們現在是聞思修三慧,咱們現在聞慧剛剛生起,思慧修慧還沒有,不能斷惑。惑的意思就是障礙你的智慧,講迷惑、迷惑,你沒有智慧才迷惑,你有了智慧就不迷惑了。我們現在執著我很嚴重,法咱們還談不到,咱們見惑非常重。上來所講的都是菩薩斷思惑、斷煩惱惑、斷無明惑。好,今天講到這裡吧!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