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1_094

我們現在講憶佛念佛,這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普廣菩薩問佛,他說:十方諸佛都可以念,為什麼獨念阿彌陀佛?佛答覆普廣菩薩說:閻浮提的眾生心雜亂,不能專心一境。如果念十方佛,他繫念的心是散亂的,三昧成不到。而十方諸佛沒有這個願力,沒有發願攝持一切眾生生到他佛國土。阿彌陀佛他是發願,願一切有情眾生只要稱他的名號,他就攝持。這是就事上講。就理上講,十方諸佛同一個法身,念阿彌陀佛就是念一切諸佛。因此在念佛法門之中是最輕捷,就是很容易的意思。假使你能夠念到淨念相繼的話,決定能生。佛念眾生,眾生念佛,二憶相投,一定能夠生到極樂世界的。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
打個比喻,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這幾句話就是一方面單憶,單憶不能成功,佛念眾生,眾生不念佛,怎麼能生到極樂世界去呢?打個比方說,比如說有兩個人,就是親友吧!乃至母子吧!一人想一個人,另外一個人不想,這個效果就沒有了。
【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如果兩個人都想,二人相憶,那就容易了,就容易相會了。阿彌陀佛他的大悲大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他要成佛的時候攝一切眾生。假使眾生也能像佛的心一心念佛,二憶相投就能生。但是眾生的惑、業、苦,三業都很重,束縛的,束縛他,不能得解脫。若修其他的法門障緣很多,靠自己的功力修行就比較困難。假使念阿彌陀佛,假阿彌陀佛的願力,假這個眾生念佛的心力,這兩個意念相結合起來,決定能生;而且生了之後,直至成佛。這個大家都懂得、都明白。假使我們能生到極樂世界再沒有障礙了,在極樂世界修行跟我們在娑婆世界修行不一樣的,那裡障緣沒有,盡是淨緣。
假使說阿彌陀佛憶念眾生,眾生憶念阿彌陀佛,二人相憶,二憶念深,這個憶念愈念愈深是決定能生的。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這個就表示阿彌陀佛攝受眾生、憶念眾生,眾生如果念阿彌陀佛專注一心,那個心心念念的不相乖異;就是只有一個念求生極樂世界,決定能生。眾生若念佛,必定能見佛。我們念阿彌陀佛,假阿彌陀佛慈悲攝受的加持力量,把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生極樂世界的障礙假佛力才能消除。咱們知道西方極樂世界跟我們娑婆世界中間相距十萬億佛土,這個路程沒法計算有好多里,不是飛機所能達得到的;但是咱們這個念,阿彌陀佛攝受能達得到。佛念眾生,眾生念佛,這二憶,二人念深了,生生世世的;今生沒生,來生一定能生。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十方如來哀愍憐念眾生,就像媽媽憶念兒子一樣的。假使兒子離開了媽媽逃逆到他方去了,那母親再想也沒用處。若兒子也想媽媽了,子若憶母,兒子想媽媽若像媽媽念兒子那樣的心,媽媽念兒子心切了;兒子如果也想媽媽,二憶相投,那就很快容易會面了。十方一切諸佛在憶念眾生,佛佛道同,每位佛都是憶念眾生、攝受眾生,因為諸佛哀愍眾生的苦難,護念眾生。若是眾生也能夠想念佛,就像母子的關係,媽媽總是想兒子,兒子離開媽媽了,如果兒子要想媽媽,那很快就回來了,二憶相投。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媽媽憶念兒子,兒子憶念媽媽,互相憶念,那就很快相會了。十方一切諸佛度眾生、憐念眾生,就像媽媽憶念兒子一樣,兒子逃到他方去了,佛憶念也沒辦法,這個要知道。一切諸佛度眾生,念念的度眾生,但是眾生不念佛,佛也不能度。眾生若念佛,佛念眾生,二憶相投了,就像媽媽憶念兒子的時候一樣的,兒子要一想媽媽了,很快就相會的意思。這都是比方的意思。
這一段的經就是教我們修一切法門,佛法八萬四千法門,因為念佛的法門最殊勝,其他的法門或者你自修禪觀,那得靠自力,念佛法門要仗他力。我們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又稱無量壽佛,在十六觀經講,乃至金光佛剎,乃至上方的光明王佛剎,一切諸佛十方如來,這個佛剎無量數的,但是都是無量壽佛的分身。所以說十方如來,阿彌陀佛一佛代表三世十方一切諸佛。我剛念那些諸佛名字,有的是佛的化身,有的是佛的報身,各個身不同。十方諸佛都是攝受眾生的,各有各的悲願。但是阿彌陀佛他的悲願不同,所以他在四十八願當中,他成佛的時候,他那個極樂世界攝受一切眾生。但眾生不念佛,能見佛嗎?不能見佛。如果是我們念阿彌陀佛,心心想著阿彌陀佛,今生沒生,來生定生,反正不超過三生。不止彌陀經,也不止無量壽經,很多經論都如是說,像我們念華嚴經的普賢行願品,普賢菩薩以普賢行願導歸極樂,其他的經論裡都有生極樂世界。但是我們最簡單的方面,念佛見佛決定能夠生極樂世界,因為以念佛為本。這段經文舉這麼個例子,兒子若想媽媽像媽媽想兒子那樣的,那很快就會面了。阿彌陀佛攝受一切眾生,眾生也像阿彌陀佛那個觀念念念去念佛,很快就生得到。
有些經論上經常告訴我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這我們大家都知道人身難得。我們現在得到人身,不但得到人身而能落髮出家為佛的親子,如果你今生失掉人身,再想得人身,即使得到人身,再想遇到佛法很難很難的。所以古來人說「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你今生得到人身,又遇到佛法,又能夠出家作為沙門,你下定決心今生把自己生死了了;如果不了,再墮落下去,那不知道何生才能遇得到佛法?因此就在這二十五圓通的大勢至菩薩,他教授我們的憶佛念佛,一定能生到極樂世界,一定能見佛。這一段經文就舉的例子說母子兩個人離開了,媽媽常時想兒子,兒子也像媽媽那樣想兒子那樣想,那很快母子就團圓了。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這文字上很好懂,但是心憶心念念念的都不離開阿彌陀佛。但是指心念,不是口。你經常憶念憶佛,乃至於你的心憶念的時候連睡夢都在憶念佛,絕對能生,必定見佛。或者現在有的時候念念佛能夠見到佛像,有時候睡夢中見到佛像,那就說明你的功力已經有一定程度了;如果連這個程度都沒有,到你臨命終時障礙很多,你過去的六親眷屬、冤業都現前了。如果你念佛以佛力加持,一切障礙都消失了。但是念佛憶佛有的屬於事、有的屬於理,專心淨住的屬於理,心一直專心淨住佛,想佛的功德,想佛的光明,那就是楞嚴經上所講的,你的妙明心心念發現自己的自性,圓明的自性即是佛。心佛不二,念阿彌陀佛引發自性的彌陀,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見定佛。而且在理上說,人人本俱的佛性,當你念佛時候,你的佛性發揮,這是上品上生。即心即佛,心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自己的心,這樣念的是理念的。咱們一般的人業障深重的,業障重的就得靠佛力加持,佛力加持能使我們業障銷失。現在我們在末法眾生都是業障重的,業不重不生娑婆,因此我們念佛的時候,假佛的力量消除我們一切重惡,重大的惡業的業障。
【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這樣子來念佛去佛不遠,就是離著佛很近能念念念佛。我們很多道友都做得到的,或者在夢裡頭,或者在一切困難危難的時候,你會感應。感應什麼?你那個心感,佛就應,感應佛光加持,當下災難消除,在臨命終時決定能生。另一種,因為念佛念到當下開悟的。像禪宗,禪宗問念佛是誰?那是找明心,為了找那顆能念的心,認識自己的心。但是我們一般的人沒有,念佛求生極樂世界能不能開悟?一樣的能開悟,等你念到一心不亂的時候,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號成為一體了。念佛是誰的時候,明白自己的心誰在念佛?能念的是誰?所念的佛又何在?把能所混為一體。這個念佛的感應錄上頭說得很多的,有的白日見佛,有的夢中見佛,有的人在災難當中,念佛念的災難突然消失,這都是感應。感,就是能念佛的心念到跟佛一體了;應,還是自己的心;感應一心!但是有的時候我們的感感到佛應,阿彌陀佛現前。在圓教義的講,就是你自心現自心,佛即是自心。但一般的教義上講佛的加持力,你念佛與佛心相同,自然就心開理解了。念佛、想佛一定見佛,何況你生極樂世界,這是辦得到的!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大勢至菩薩加個比喻如染香人,假使一個做香業的香工,他的身上自然就有香氣,他一天在香裡頭。所以念佛的人就像那染香的人身有香氣,所以憶佛念佛一定能成佛,拿這個做比喻。染香人身有香氣,叫香光莊嚴。我們染的什麼香?染的佛的名香,染的佛身上的香,染的佛的心悟的心香,自己的心開的香,就像染香人有香氣一樣的,我們念佛的人就有佛氣了,就以佛光莊嚴。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這是大勢至菩薩說我在因地的時候,我修行就是修念佛法門,念佛心,心念佛,我的心就是佛。如果我們這樣常常的念久了,你心地你自己就開智慧了。大勢至菩薩說他自己,他因為因地的時候,以念佛心達到無生法忍的。因此他把他所證得的,在這娑婆世界來攝念佛人,把念佛的人都攝到極樂世界去。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這個時候大勢至菩薩向佛表白說佛問圓通,我沒有選擇,我就是念佛,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我就以念佛成道的,我最初發心開始就是念佛。因此我能夠攝我六根清淨,入了定了,入了三摩地了,得道了就是這樣意思。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這是表達圓通,一般說二十五圓通,這是觀世音菩薩到最後的了。觀世音菩薩他怎麼證得圓通的,他也向佛說我如何證得圓通的。我憶念,就是我想我過去的時候,經過無數恆河沙劫;恆河沙劫的時間很長,而且是恆河沙劫都沒有數了,每位菩薩都是經過很長很長的,都如是,觀音菩薩也如是。憶念就是回憶一下子,我回憶我怎麼入道的就是憶念。我在往昔的時候,無數劫以前,我那時候遇見佛,這個佛的名字(聖號)也叫觀世音。觀世音菩薩發心的時候遇見古佛,在發心的那個佛前,那個佛叫觀世音佛,我在彼佛前發的菩提心,觀世音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從聞法,聞了法去思惟,依法而修,這樣得到三摩地,得到成道的。
因為佛佛都是來度眾生出現於世的,每佛都如是的,不論往昔、現在、未來,佛佛道同。佛問圓通的時候,輪到觀世音菩薩向佛表白我怎麼證得圓通的。我回憶想我過去的時候,這個過去時間很長了,無數恆河沙劫,那時候遇見佛出世,我去親近佛,這尊佛的德號就叫觀世音。我從觀世音佛前發了菩提心,佛就教授我如何修道,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聞是聽,佛說法去聽法,聽了法思惟法的道理,依著法說的教授去修行得成道了,入了三摩地了。就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法華經說的。從耳根聞見法,了達了不生不滅的佛性,這個佛性是本有的知見,凡夫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那時我聽(聞)到佛的開示之後,悟得了我本有的佛性,依性而起修,依修而能成道。
我們經常講聞法,就是求明白,明白什麼?明白我們自己每人都具足有佛性,人人都具足。等你開悟明白了,而後依聞而起修,依修而能證道,所成的道就是佛的知見,成佛知見。這個佛知見是我們原來本具足的。悟就是開悟,開悟就是了達,了達我們的因地本具足的佛性。但是因起無明而起心動念造了業了,完了就要修了。遇到佛,聞了法,就是緣。我們本來具足的佛性這叫正因,本具足的,正因;等到聞法開悟了,就叫了因;從聞思修,這叫緣因。因修而證就入佛知見,成了佛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