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1_086

【即時如來,於師子座,整涅槃僧,歛僧伽梨,攬七寶几,引手於几,取劫波羅天,所奉華巾。於大眾前,綰成一結,示阿難言:此名何等?阿難大眾,俱白佛言:此名為結。於是如來,綰疊華巾,又成一結,重問阿難:此名何等?阿難大眾,又白佛言:此亦名結。如是倫次,綰疊華巾,總成六結。一一結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結,持問阿難:此名何等?阿難大眾,亦復如是,次第詶佛,此名為結。】
前文所講的六解一亡,拿個巾(一條巾)把它拴成幾個疙瘩,就是結結。佛在寶座前,整涅槃僧,歛僧伽梨,就是把身上穿的衣服整理一下子,就是披的衣整理一下子。整理完了,拿天人供養他的華巾,這一個巾咱們可以說圍巾吧!就是一個帶子,告訴阿難說拿這個巾把它拴個疙瘩,折疊這個巾,先拴一個,又拴一個,連續結了六個,結巾為結。
這個是表法的,六種結結的意思就是一動、二靜,三聞、四覺、五空、六滅。咱們簡單說,佛拿這個巾結個六結是表法的,表我們六根、六塵、六識。表法的意思就是形容著我們要斷「眼、耳、鼻、舌、身、意」這個六根所生成的六識,根跟塵所結的中間有個識,識是分別的,忽而結個疙瘩,忽而把它解開,這都是形容詞。
【佛告阿難:我初綰巾,汝名為結。此疊華巾,先實一條,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復名為結?阿難白佛言:世尊!此寶疊華,緝識成巾,雖本一體,如我思惟:如來一綰,得一結名;若百綰成,終名百結;何況此巾,祗有六結,終不至七,亦不停五,云何如來,只許初時,第二、第三,不名為結?】
佛跟阿難說:什麼叫結?像這條華巾,我最先時候是一條,第二、第三;一個就是一條華巾,這是沒問題都懂得,拿這個形容法的。就說你在這個心跟你這個體,一個動的時間,一個靜的時間,一個聞的時間,一個覺的時間,一個空的時間,一個滅的時間,就是動、靜、聞、覺、空、滅,這個中間哪個跟你最近、哪個跟你疏遠一點,讓你認識。這是形容法的。我們拿一條或者毛巾或者圍巾,這個巾上沒有什麼結。但是你把這華巾要是把它結成疙瘩就有結了。最初就是一條,第二、第三把它結成疙瘩的時候,這個巾就叫結。最初這條巾沒有結疙瘩的時候,什麼叫結?沒有結,沒有這個現相,先實在就是一個。
所以阿難向佛說:世尊,此寶疊華就是這條巾,佛的巾的名字叫寶疊華巾。最初是線,把它織成為巾,編線成織為巾。在這個巾上頭結個疙瘩,就是把這個巾繫起結個結。這寶華巾原來有結嗎?沒有,是你結成一個結就成巾了。最初是線,線把它織成了結合成一條巾。本來就是一體,形容法的,就是我們人根本的智,根本的智慧就是智,沒有結巾;一念不覺,在不覺的時候生三細就等於結結了,開始就有結了。本是一心,愈轉愈粗,愈轉愈粗,後來轉成六識,六識跟意根。
佛最初拿這條巾的時候,一條巾結個疙瘩,結一個,或結兩個、結三個、結四個、結五個、結六個,或者結一百個。但是只有六結,不會至七,也不會停留到五。云何如來只許初時,第二、第三不名為結?這六種結結,一動、二靜、三聞、四覺、五空、六滅,這是形容詞。因為我們這個惑業開始起的時候,有親因,有遠因,有疏因,疏親有異,各個不同的,細惑跟麤惑不一樣。一、二、三沒得變化,就是這個若形容法的業相、轉相、現相。大家學大乘起信論就知道了,業、轉、現三相還在一心。這一心的一動就成了業相,業相不停就轉化了,就說轉相;轉相可就要現境界了,業、轉、現三相。這三相要斷的時候,八地菩薩斷現相,九地菩薩斷轉相,十地菩薩斷業相,十一地菩薩斷根本無明。如善財童子參五十三參到彌勒菩薩去,已經到等覺菩薩位子了,那個時候就是業相、轉相、現相都斷完了。還不行,現在彌勒菩薩還在等;不是在等,在修!修什麼?斷那個一念不覺,就斷這一念。這一念可不容易斷,要一萬大劫,斷完了才能成佛。「一念不覺生三細」,三細斷完了,還要斷這個一念。這個佛把它形容叫結,結惑造業;還沒造業,光是結惑。
佛拿這個寶疊華,或是圍巾,這個巾的名字叫寶疊華,織成巾了。本來是一體,這個巾就是一條巾,這個巾就是本覺的含義,就是一個,連一也不立。你要把它打成疙瘩,結一個,結兩個,結百個,把它結成六結。為什麼不至七呢?為什麼也不停留在五呢?云何如來只許初,二、三,第一、第二是為三,這個後頭講圓通之相會講,它們的親疏不同。例如說三細是親的,它們只在一個整體裡頭,六麤可就遠了。三細,動念,剛一起心動念;動了,它是靜止的,沒有變世間相,更沒變六麤相。一動、二靜、三聞、四覺、五空、六滅,一二三四五六。一個是動相,六中是結相的意思,二者是靜相,三者是聞相,四者是覺相,五者是空相,六者是滅相。在最初的心剛起的時候,就是剛一動念的時候,這是無始時來的剛入這個門,住還屬於細,終就沒有個究竟相。一跟六同是結,就是動跟滅;動相大家知道,一動,滅相就把中間這個靜、聞、覺、空都不存在了,專講一個六根的第一。從無始以來,這中間這幾個相都叫中途相,形容詞。
【佛告阿難:此寶華巾,汝知此巾,元只一條,我六綰時,名有六結。汝審觀察:巾體是同,因結有異?】
就拿個比喻,佛在法上恐怕不太清楚。佛又跟阿難說,佛告阿難,你在我這一條巾,這條寶華巾就是一條吧?原為一條,就是一條巾。我把它中間結了六個疙瘩,就是六綰。六綰,就是結一個又結一個、結一個又結一個。你觀察這個毛巾是同是異?
【於意云何?初綰結成,名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結生,吾今欲將第六結名,成第一不?】
毛巾本來沒分別的,就是一條毛巾,但是結了六個疙瘩可就不同了。六結,一條毛巾中間你打幾個綰,綰幾個疙瘩,它就不同了。當你結第一個疙瘩的時候,繫第一個結的時候,它叫第一;乃至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你結了六個,這六個究竟是一個、還是六個?六個結成了,不叫第一了吧?但是它有次第的,你講這六個的結,把它們最初結的跟第六個的頭跟尾交換一下,我現在一講這個第六結名成為第一個,可以不可以?第六結是第六個,不是第一個。
【不也,世尊!六結若存,斯第六名,終非第一。縱我歷生,盡其明辯,如何令是,六結亂名?】
所以阿難答覆世尊說:不可以。六個結若存,就名第六,不是第一了,第六不能成第一。我盡我的辯別怎麼說六是六個,不是第一。這六結不能亂名,一跟六不能亂,就是這樣意思。
【佛言:如是!六結不同,循顧本因,一巾所造,令其雜亂,終不得成。】
佛言:如是!如是!佛言如是就是你說的是對的。但是六個結是不同的,找找它的原因,本因是什麼,還是一條巾!咱們說一條毛巾,一條圍巾。記到,這是形容法的,各是各,但是它的本因是什麼?就是一條巾,你綰六個結那不一樣了。那是第一不是第六,第六也不是第一,不能雜亂的。
【則汝六根,亦復如是。畢竟同中,生畢竟異。】
【佛告阿難:汝必嫌此,六結不成,願樂一成,復云何得?阿難言:此結無存,是非鋒起,於中自生,此結非彼,彼結非此。如來今日,若總解除,結若不生,則無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
佛告阿難:汝必嫌此,六結不成,願樂一成。假使說你嫌六結不成,喜歡成一個。復云何得,怎麼樣才能辦得到?阿難言:此結無存,是非鋒起,於中自生,此結非彼,彼結非此。如來今日,若總解除,結若不生,則無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這是自己悟得解結的含義了。這一條巾已經成了六個結,六個結各個不同,六結各異。願一巾,還願恢復原來的一巾,云何得?怎麼樣能恢復原來的一巾。佛問阿難,阿難答覆說這六個結若是存在的話,他們各有各的定位,從頭開始,一結、二結、三結、四結、五結、六結,各有各的定位;把六結叫成一結,一結叫成六結,這是不可以的,這是混亂了。假使把六個作一,那就互相爭了,就不可以。本來就是一條巾,把它結成六個結,那六個結各個有各個的名字。若把這個都解開了,都沒有了,一也不成立了,一結也不存在了。
【佛言:六解一亡,亦復如是。】
所以佛說六解一亡,六解一亡也如是。這個形容什麼的?形容我們的六根。今是比喻,如我們眼根跟耳根能混淆嗎?眼睛不能聽,耳朵不能看,形容這個六結不能夠混亂,各是各。說:六結不要了,只存一個。一亦不成。這是一個比方的意思。
【由汝無始,心性狂亂,知見妄發,發妄不息,勞見發塵。】
你無始的心,由汝無始,心性狂亂,知見妄發,發妄不息,勞見發塵。前頭那一段文,就從後頭有法的。不像以前一句法一句譬喻,譬喻完了就說法。這個前頭一段經文全是喻,現在開始合法。佛跟阿難說由汝(你)無始以來把本心失掉了,心性狂亂,所以才成前頭六結。知見妄發,發妄不息,勞見發塵,這就合前頭那個法。我們從真而起妄的時候,我剛才跟大家說「一念不覺生三細」,這個時候還在一心之中,沒有相,光是心裡頭的境界相。心裡頭的境界相是三相一相,業相、轉相、現相,這三相是內心的。但是一發到執取、起業、計名字就不同了,成了六結不息了,那就不能停息下來了,心性就狂亂了。所以從無始劫來的時候,生三細相,心性狂亂。這個時候你知見妄發愈來愈複雜,發妄又不能停息,勞見發塵,就是從無始已來心性狂亂了。心,本來的清淨心,就是性體的妙明真如性;狂亂就是無明,「一念不覺生三細」,妄念妄動,一念妄動就狂了。前頭不是講演若達多在舍衛國到處喊「我腦殼哪去了」,到處找腦殼,就是這個樣子。一念妄動,像演若達多一樣的,狂了。
知見妄發,發妄不息,勞見發塵。由妄所發的知見,這一下子就愈發愈複雜了。三細相是內心,一心不動,這一發就叫智相。智相什麼意思?要找境界相,對境生心,這就不在心內了。智相,就是九相當中的智相。智相就見境界相,見外邊境界相,向外邊攀緣了。不瞭解心所現的,把這個妄執心認為外頭是實有,一切境界相是實有的。因此知見妄發,這個發了並不能止息,愈發愈深、愈發愈深,要取境界相。這個心就是妄執心,執心外的境界相。心外的境界相就有能有所,能觀的心就是智(智相),要取所外的境,這一取境妄就加深了,妄上加妄。因為它不斷,它念念相續、念念不斷,所以就說發妄不息;不停,停不下來了,愈發愈深了。勞見發塵,這攀緣境界相了。因為這個勞相轉深了就執著取相,取相就是執著相,就給相有安名字,執取相、計名字相,就是我執了。有我就有他,有他就有法,這就是妄見我、我所,我相、我所相。發現塵勞,發塵的時候就成了一切世間相,這個時候身、心、世界,有身心、有世界分開了。業轉現三相在前沒分,沒世界,就是一相而已。
【如勞目睛,則有狂華,於湛精明,無因亂起。】
就像眼睛有毛病的時候,視虛空,空中有很多幻化,瞪目發塵,妄見空華。所以如勞目睛,則有狂華。本來是湛明清淨的,無因亂起;沒有,亂起之相。
【一切世間,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勞,顛倒華相。】
眼睛有毛病了,才有一切微塵之相,因此而產生一切世間山河大地、生死涅槃。有情世界就是生死涅槃,無情境界相就是山河大地,這都叫狂勞,顛倒華相。
因為你現在假使對阿難說:你想返本還源,想把這妄都除掉,還歸我們本有的自心,你得知道這一切怎麼發展來的?你這個結是怎麼發展來了?勞妄而來的。你要還源,你先得把結給解掉。「狂心頓歇,歇即菩提」,先把狂妄心歇下來。
【阿難言:此勞同結,云何解除?】
說到這,阿難就問佛;這個勞同這個結,我怎麼樣把它解除?怎麼樣能把它解開?阿難言:此勞同結,這個勞相同這個結使我想要把它解除,怎麼解除?前頭說一個比喻,完了說我們根本的法,法喻相結合,阿難明白了。那怎麼解除呢?還是從這個比喻上說。
【如來以手,將所結巾,偏牽其左,問阿難言:如是解不?不也,世尊;旋復以手,偏牽右邊,又問阿難:如是解不?不也,世尊。】
如來以手,將所結巾,偏牽其左,拿一隻手拿這個巾的一頭,問阿難言:如是解否,能解不能解?否也,世尊,你這樣怎麼解,你解不開。佛又旋復以右手,偏牽右邊。這是左邊右邊兩個了。又問阿難:如是解否?阿難就答了:否也,世尊。否也,世尊,是阿難答覆的話,說這也不能解。
【佛告阿難:吾今以手,左右各牽,竟不能解,汝設方便,云何解成?阿難白佛言:世尊!當於結心,解即分散。】
這意思是什麼意思呢?說我們這個執著,你想在有邊解,解不了的,一邊解不了的;想在右邊解,想在空上解,空也解不了。兩個手在這結上,兩個手來解除;左右各牽,不能解;要從中解,設想的方便,那怎麼樣可以解除?
【佛告阿難:如是!如是!若欲解除,當於結心。】
佛告阿難:如是!如是!若想解除,當於結心來分散。汝今以手牽左邊也不行,牽右邊也不行,這能解嗎?不能解。那你應當設方便,云何才能解開?所以阿難白佛言:世尊,當於結心,解即分散。在那疙瘩的心把它這樣解,就能解開了。向左牽也解不開,向右牽也解不開,不但解不開,愈拽愈緊。在那結的中心把它解開,在結上去解。
佛告阿難:如是!如是!若欲解除,當於結心。我們一切惑,諸法唯心造,一切業心所造的,先從心去解。結心是什麼意思?譬如中道,這個就解釋中道的,中道義兼空兼有,非空非有。所謂中者非空非有,亦不離開空有,這才叫中;離開空有,還能夠有個中道嗎?沒有了。你若悟此,明白根本的性離開自體,沒有。我們這一切眾生心,既不屬於有,也不屬於空;既不迷於有為,也不要迷於空為,這才是中道義。
【阿難!我說佛法,從因緣生,非取世間和合麤相;如來發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隨所緣出。】
所以佛跟阿難說:阿難,我說佛法,從因緣生。孤緣不起,孤緣不生,必須得因緣和合;但是這個因緣和合不是世間和合相,一定要明白不是世間的和合相。如來發明,世出世法,要知道世法、出世法它的本因,隨所緣出;發一切諸法的變化之相都是因緣,但是有的是麤因緣,有的是細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