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1_081

【由恬、變等,二種相參,於妙圓中,黏湛發嘗。嘗精映味,絞味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舌體,如初偃月,浮根四塵,流逸奔味。】
因為恬、變二種相參,湛發一個嘗,嘗滋味的就是舌根,或者是鹹味,或者是淡味。舌根是嘗,一個是舌體,一個是舌用。清淨四大,因名舌體,如初偃月,浮根四塵,流逸奔味。舌根是由於恬、變,恬就是安然無味的意思,沒接觸什麼物質;變是苦、辣、酸、甜、鹹、淡,就變了。一個是妄塵,一個是根相對。因為你根恬才知道變,對變才知道恬。如果沒有苦辣酸甜的味道,這個叫恬。這個恬依著你的妙覺圓體,就是你湛然之體發生嘗精,因為嘗精才知道味道,味道都屬於塵。但是這裡頭都有一個離合兩種相,如果與味塵接觸,才知道苦辣酸甜,離開味塵就不知了。
【由離、合等,二種相摩,於妙圓中,黏湛發覺。覺精映觸,摶觸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身體,如腰鼓顙,浮根四塵,流逸奔觸。】
這是身根,推我們一切身根之由。假使身的接觸,身跟外頭境合,身跟外頭境離,這是相摩的。由於你妙圓之中,黏湛發覺,因為覺感覺到。摶觸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這是專指身體說的,因名為身體。如腰鼓顙,浮根四塵,流逸奔觸。就是身根離知道,合知道;離也是塵,合也是塵,相摩相離;相摩的時候,你的根跟外頭境接觸了;相離的時候,你的根跟外頭境分開了。你這個覺知跟外邊的境界,煖觸,冷觸;如果熱的一個東西沾到你手、沾到你的身體,你感覺發燙;冷的東西沾到你身上,你感覺發寒。這都是講觸塵,由於離合的這兩種相相摩擦的,所以你才發出來覺;因為覺再反應到觸上,因為觸才成你的根。這樣的清淨四大是因為你有這個身體,有這個接觸,浮根四塵,流逸奔法。
【由生、滅等,二種相續,於妙圓中,黏湛發知。知精映法,攬法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見,浮根四塵,流逸奔法。】
眼眼鼻舌身所有的根塵境界相都如是的,一個生起,一個滅,滅就是消失,一個消失,這兩種相續。這個相續如果在妙圓當中、實體當中,黏湛發知。知精映法,攬法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見,浮根四塵,流逸奔法。這講意根。眼眼鼻舌身,意根,身根講觸,意根講知。由於生滅這二種妄塵相續的原因,在你妙圓之中的生而相繼以滅,滅相繼以生。滅是因生,你才能知、才能覺;生由滅而相知,生滅是二種妄塵。哪種塵相現,一個塵相就滅。滅是因生而引起的,生是因滅而引起的,生滅相續。在你那個妙圓當中,湛然之體,發出來知道的一個精,知精、見精、聞精、聽精,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相繼的。
知精是對著法塵說的,緣於法塵。因為法塵而成你勝義的知根,這個浮塵引起你知根的生元,這叫清淨四大。這個相是很微細的,因名的意思,想這個相根,這個叫浮塵根。不是意之體,而是意思意思,這叫意思,這叫意的浮塵根。意的浮塵根,在我們身體所表現出來的,就是我們現在的肉團心。肉團心就是肉心,這個肉心狀像蓮華一樣的,白天我們這心開了,晚上心合了。在人的身體當中,看是看不到的,它在身體內部,只是思,產生思想的那個思,恆審思量那個思念處。在什麼寄託它的呢?意根,意根寄託它的。我們平常說的意根就是七識。
【阿難!如是六根,由彼覺明,有明明覺,失彼精了,黏妄發光。】
根結都是由妄生的,六根結於六塵。六根之性,六根的根性由於覺明,把這根性的真性又變了,變成妄覺了。這個妄覺的本體就是性覺圓明,真覺圓明。返妄歸真,妄要止住,真就顯現。妄由什麼起的?妄由真來的,妄還歸真。明心見性,就是把妄去而已。妄沒體的,虛妄的事都不是事實,這個我們都明瞭,妄沒體。
【是以汝今,離暗、離明,無有見體;離動、離靜,元無聽質;無通、無塞,(鼻+臭)性不生;非變、非恬,嘗無所出;不離、不合,覺觸本無;無滅、無生,了知安寄?】
佛對阿難說是以汝今,如果是離開明、離開暗,你還見個什麼呢!有沒有見體?離開動,離開靜,你還聽見個什麼呢!沒有個聽體。這都是解釋前頭的,前頭的文字很生澀,生澀就是你從文字上好像不大什麼明白。你離開文字想它的道理,就在你日常生活當中,你見聞覺知,一切動作,你就觀想你這個動作。
假使你這眼睛看,沒有明暗的二塵,你看個什麼?什麼是你見的體?沒明沒暗,何是你見體?沒有動的聲音,沒有動,沒有靜,你又聽個什麼!聽見動靜嗎?沒有通,沒有塞,你鼻子的嗅覺又嗅個什麼?舌能知味,非恬非淡,非變就是非淡,你嘗什麼!嘗個什麼味道?你舔舔你舌頭,你嘗個什麼味道?沒有什麼味道。你嗅,鼻子是嗅覺,一個通,一個塞。通了,你聞到一切味;不通了,你什麼也聞不到了。你又嘗個什麼?聞個什麼?變個什麼?非變非恬,你嘗個什麼味道?沒有味道。不離、不合,不離,離開,合起來,不離、不合,你還有感覺嗎?覺觸就沒有了。無滅無生,了知安寄?了知是了知生滅的。無滅無生,還有了知嗎?明暗、塞通、生住異滅,這些都相對的。離開塵,離開境,沒有能知的知;離開知,一切境,境不自知。所以以下總結。
【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如是十二諸有為相。】
總結。前頭講的那麼多,不出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這十二叫有為相。不循就是不隨順,不順這十二相,不順十二有為的相,就是不順它奔塵,不貪戀塵境,這十二塵境。不隨順十二塵境,根不隨塵。根隨塵,這叫奔塵。根不隨塵,這叫一如。你旋轉的根離開一切塵境,不順就是不隨它去分別的意思。
【隨拔一根,脫黏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餘五黏,應拔圓脫。】
這就是悟到這個根是圓通無礙的,無始終,無過去,沒未來,是妄業流轉的,得循圓根,與不圓根,日劫相倍,你修一天等於修一劫。這就是明心見性,說開悟了,就是日,開悟就一念間。但是你為了這開悟修行,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幾輩子,開悟就是一時間。所以他日劫相倍,就是這個含義。
假使說你這個根不隨著十二相所轉,乃至這十二根門你隨拔一根,一切都斷了,就是伏妄歸真。耀性發明,諸餘五黏,就是一根得解,六根解脫。一根就是隨拔一根。所以後面說二十五圓通的時候,一根圓通,二十五都圓通了,這叫一門深入的意思。修行的話,伏歸元真的意思。伏歸元真就是你一根通了,一切都通了。發本明耀,就是開悟了、明白了。耀性發明,諸餘五黏,一門深入,六根圓通,就是這個意思。那你一根通了,其他的五根都通了。
從一門不順它流轉,逆過來流,倒流,逆流,一切結都解脫了。就是五蘊你破一蘊,其他都破了。所以開悟的時候,當你明白的時候,那個妄惑你剛一明白,妄惑都盡。這個意思,比喻說咱們這個屋子是黑暗的,已經黑暗一千年了,或者一萬年了。如果我們突然點個燈進去,這一千年暗全沒有了,千年暗,一燈而破之,一明就照了。無量劫來迷了,在生死當中;待開悟了,一念間開悟了,成道了;萬年,萬劫,千年的黑暗頓歇,就是這個含義。
這一段從文字上或者沒講清楚,你理解從根本上的,就是我們根,「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六根因為起惑,起惑就是迷的意思,我們迷了,迷了黏結在一起;你假個修證功夫,說這六根是黑暗的,但是你明心了,你心裡發光了;心裡一發光,光一照,六塵的黑暗全都沒有了,都消失了。
心經上第一句話,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五蘊是色受想行識,這個識身圓通了,色受想全破除了,就一念間。照就是對你那智慧,說你自己的心光發現了,不被塵所迷惑,不被塵所轉。那一照,你心光發現,五蘊沒有了,皆空!那叫圓通,無證的證,無修的修。
所以在此經後文講二十五圓通,都講這個道理。單講觀世音菩薩吧!一門深入,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耳根圓通,那個就是咱們剛才前文所講的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所寂然了,寂靜二相,了然不生,一切皆空。所以在楞嚴經上講狂心(妄想心)頓歇,就一直歇下來了,一念歇下來了,這就是菩提。狂心頓歇,歇即菩提,沒有什麼個能證,也沒有個所證。說證得了,成道了;無證,沒有能證,也沒有所證。這就是修證了義妙楞嚴。
但是觀世音菩薩在此經上講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靜相就沒有動相了,動靜了然不生,就是咱們說那個脫黏,前頭講很多脫黏,就是入流亡所意思。楞嚴經的文字很生澀,你離開文字去想,這段經文顯得時候非常生澀。不由外邊的塵所起的知見,眼不隨著根。我們一般的眼得隨著根,因為根才明發。不由眼根,你這「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可以互相用,不要眼能看見色,不要耳能聞到聲,六根互用。此後下文都舉例了,前頭這些經文沒清楚,佛下文舉例你就清楚了,舉事實。舉事實,舉人,就是六根互用。
【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為用。】
我們這個明(智慧),並不是因根而發的。不由根,就由塵了;也不是由塵。凡是根塵所起的都是妄。我們既不從外邊的塵所生起,也不從內的根所生起,那這個知見哪來的?這個知見既不從「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生起,也不從「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生起。這就你參了,你去參吧!明,不是因為根,不是因根而發的;暗,也不是由根而發的;六根能可以互相互用,不要眼能見,不要耳能聽。
【阿難!汝豈不知?今此會中,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殑伽神女,非鼻聞香?驕梵缽提,異舌知味?舜若多神,無身覺觸?如來光中,映令暫現,既為風質,其體元無。諸滅盡定,得寂聲聞,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凡夫、小乘的聖人,就是二乘人,凡、小都是執著,無量劫來就執著六用一定得循六根。這個告訴你,見不一定由眼睛,聲音不一定由耳朵,沒耳能聽,沒眼能見,就是這個例子。阿那律瞎了,因為他愛睡覺,經常睡大覺,佛就呵斥他說你跟螺螄蚌蛤一樣的。這一呵斥他,他生大慚愧,晝夜不睡眠,把眼睛熬瞎了,眼睛是瞎子了。他不睡眠,眼睛不休息就瞎了。經常熬,兩眼失明。佛加持他,讓他修天眼,肉眼沒有了,照樣見;不但見,還能見到三千大千世界。沒有眼睛了,阿那律眼睛熬瞎了,無目而見。
跋難陀龍,生下來沒有耳朵,他也能照樣聽,不用耳朵聽。不用耳朵聽,他用什麼聽呢?神聽。這一個一個解釋。跋難陀龍生下來就沒有耳朵,沒有耳朵也能聽聲音,照樣能聽聲音。殑伽神女沒有鼻子,沒有鼻子能聞香。驕梵缽提沒有舌頭,他也能知道味。舜若多神是空的,舜若多性可銷亡,因為空性。這個神沒有身體,是空性。但是他有感覺,感覺著觸。如來光中,映令暫現,其實體全無。諸滅盡定,像聲聞入了滅盡定了。舉個例,就像迦葉尊者,他意根久已經滅掉了,沒有意根了,圓明了知,不因心念。再一個一個講。
阿那律陀翻華言叫無貧,因為他九十一劫從來沒有受貧窮困苦,永遠富有。在佛出世的時候,他是佛的堂弟,白飯王的兒子。他從佛出家之後,他愛睡覺,和一般人一樣多是昏昏沈沈的常睡覺。佛就呵斥他。他一精進就瞎了,兩眼也熬瞎了。佛教他修金剛三昧眼。後來他得到金剛三昧眼了,就是天眼,能看三千大千世界,就像看他手掌中一個果一樣的。這是沒有眼睛而看見,見不一定由眼睛,形容這個的。經文說無目而見,因為他精進失掉眼睛了,這樣得到金剛三昧眼。
其次,跋難陀龍。跋難陀龍翻成華言就是善歡喜,牠是個龍,龍王,護持摩竭陀國,讓摩竭陀國風雨即時,人民歡喜,所以牠的名字叫善歡喜。牠雖然有耳朵,失聽了,耳朵壞了,不能聽到聲音。用牠的角,龍有角,龍有犄角,就像羊子角似的,像牛的角似的;牠耳朵壞了,用牠那個龍角來聽聲音。
殑伽神女,這是河的名字。殑伽河翻天上來,河的名字翻我們華言叫天上來。從哪來的?從雅魯藏部江去的。因為珠穆朗瑪峰的雪流下來變成水,經過西藏的雅魯藏部江,流到印度去,就是殑伽河。殑伽河就恆河,多名而已,說天上來。雪山的頂上,阿耨達池,就是珠穆朗瑪峰山上的,這樣子。這個主河的神這個神女,她能使水的流動,女神的名字,河也是這個名字。
驕梵缽提,異舌知味。驕梵缽提翻我們華言叫牛(口+司),他沒有舌頭而能知道味道,舌頭沒有而能知道味道。
舜若多神,咱們翻虛空神。虛空神沒有身體,似虛空。他因為無有身感覺著很苦,所以找佛,求佛拔他的苦難。所以佛的神力讓他現身觸,無身而感覺著有身,意識,識神感覺的。所以叫舜若多,咱們經常念楞嚴經,舜若多性可銷亡,不歷僧伽獲法身,舜若多是空的,空的還有銷亡嗎?沒銷亡。假使舜若多性也有銷亡的話,那我不經過很長時間就能夠成佛了,獲法身。念前頭那個偈子,就指他說的,指舜若多神說的。
得滅盡定,滅盡定是指著聲聞說的,聲聞滅那個定就叫滅盡定。怎麼叫滅盡呢?把受想都滅除了,沒有受、沒有想了,就叫滅盡定,得這麼個定的名字。就是他的第五識跟第六意識都不起現行了,修定的力量使他不再起現行了,就是聲聞、緣覺的滅盡定。今天就講到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