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1_078

【汝身現摶,四大為體,見、聞、覺、知,壅令留礙,水、火、風、土,旋令覺知,相織妄成,是第二重,名為見濁。】
這段經文是以受陰,見濁是以受陰,見、聞、覺、知與你內四大交織而成的,而產生了六根;這個是根受用根,領納外頭的境界。汝身現摶,四大為體,這個是指見濁為體(見濁之體),就說你這個身體是以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為自體的身體。四大的知解的見在前,完了現你有的身相,這個身相就是六根。由你的見分的精明,而成見、聞、覺、知的六精。元依一精明,分為六和合,原來只是一個的,被地、水、火、風四大的壅塞而隔開了成為六根,所以分做六種。在這個本體上是沒有質礙的,因為見、聞、覺、知是相組織而成的,不是單純一個,這叫見濁。相織妄成,知跟無知交相組合起的(組成的),一個經,一個緯,經緯和合,擾亂你原來的本體。所以虛妄成了個見濁之相,從此所產生的六十二見,都是以身見為首的,就是執著身,執身見為首的。這是第二重叫見濁。
【又汝心中,憶識誦習,性發知見,容現六塵,離塵無相,離覺無性,相織妄成,是第三重,名煩惱濁。】
這叫煩惱濁。濁者就是不清淨,不是清淨的本體了,這個濁是依想,憶識的誦習,就是憶想為主。前的六根對於六塵,六根對六塵,六想自然就成了。六識想像六塵外頭的境界,而產生性發知見。六識的妄想心中,憶念過去所緣的境。咱們經常的想過去的境,今年想去年的,那裡頭都含著都是六塵境界相。性發知見就容現六塵境界,這是說你那個性能,能想那個六識的性,託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發出來「見、聞、(鼻+臭)、嘗、覺、知」六種妄想。若離開這個覺性,沒有相,這個想都是妄識所現。因一想生起煩惱,離開塵境什麼相都沒有,離開覺也無性,相跟性都是虛妄的,一個塵,一個覺,互相組織的。妄覺,虛妄的覺悟,再對於外面虛妄的妄塵,兩個交互起來,就像咱們織布一經一緯的緯線一樣的,緣塵境而起的想念,而且這種想念不是馬上休止的,貪戀不休。
貪戀不休,你中間就起了很多的煩惱。例如說咱們回憶過去,唉呀!我那個事做錯了,我不該那麼做。恐怕這裡頭也有啊!我最初就不該出家,出了家之後,煩惱多得很,緣過去的妄塵境界。後悔不行,沒辦法了,回不來了。再想還俗吧?年齡又大了,把頭髮留起來,困難的很。這個中間不是發洩出來,而是在內心裡頭,所以煩惱。濁者是不清的義,心裡頭不清淨,就這麼個意思。
【又汝朝夕,生滅不停,知見每欲留於世間,業運每常遷於國土,相織妄成,是第四重,名眾生濁。】
又汝朝夕,生滅不停,這念念念不停。知見每欲留於世間,業運每常遷於國土,相織妄成,是名第四重,叫眾生濁。這個是受、想、行、識那個行陰而產生的。外有世界,內有身心,身心世界這一種的生滅相,這個生滅相從哪來的?第七識,傳達的,傳送識。第七,它是一切的生滅根源。第七識,它念念的不歇。因為它屬於行陰,五陰當中是行陰,就是末那識,從早晨至晚上妄念相續,一念接著一念,就是生、住、異、滅;住中間還有一個變異的意思,變完到滅,不會停息的;無暫停歇,就是一念都不停歇;於是世界、身心就這麼相續不斷,無邊的生死輪迴。
但是總想不滅,總想不死,在世間的留戀世間。這咱們說俗話就是貪生怕死,明知道躲不了,非死不可,但是還求不死,這叫貪生怕死。貪戀欲生,不願意死。因為這個是妄生妄心,這個妄生妄心常時想留於世間,這是辦不到的。明知道辦不到,每個人都知道生必有死,但是總想多活幾天。生死是不是由自己掌握呢?不是的。你想不死,留不住,辦不到,人沒有不死的。但是人家在困難,或者另有一種企圖,想死,又死不了。換句話說,生死不是自由的。欲留,不可能;欲死,也辦不到。就是這麼個含義。
【汝等見聞,元無異性,眾塵隔越,無狀異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異失準,相織妄成,是第五重,名為命濁。】
濁者不清。有時候我們想,當你順境的時候,留戀世間;當你逆境的時候,就想死,想脫離世間。兩個都不能由你自由,為什麼?這是識陰,指著第八識。前頭講那個第七識,這是第八識。這是第八識的相分,不是第八識的性分。前頭第七識屬於行陰,前頭第六意識屬於想陰,五陰當中想陰跟行陰。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在體上能夠互相知,但在用上就辦不到了;體上能夠相知,用就相背了。
這個同跟異沒有個標準的,不是有個標準的,是虛妄成的了;虛妄成的,就是沒一個準則的。這形容我們的身命不是你做得了主的,有長壽的,有短壽的,乃至有生下來沒好久就死了的,一兩歲的。濁者不清,渾濁的,哪天都有死人,有的死的多、死得少不一定的,渾濁不清,這叫命濁。就是沒有個標準的,都是虛妄而結合的,虛妄而別離的。
【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
你現在把你這個「見聞覺知」跟佛的「常樂我淨」都契合到一起,這是你的想法而已。五濁的對待佛的常樂我淨四德,就是這兩個。那你應當怎麼辦呢?
【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
你應該先擇死生的根本,你選擇一下死跟生根本是什麼?你要抉擇,抉擇了把這兩個生死的根本,跟不生死的根本,一個生死是生滅法,不生死,圓湛的那個性,圓湛的性就是真正因地的那個心。擇就是抉擇的意思。這是一個真、一個妄兩種根本,你自己抉擇一下。
生死的根本就是第六意識的攀緣心。佛前頭講的,這是二種根本當中的是妄本,這個攀緣心就是一切妄的根本。凡夫、外道、權乘的菩薩、小乘的聖人,他們都沒能達到,這個心不是真因,是假因,虛幻不實的,因而錯亂的修習。錯亂的修習就是你不能成到無上菩提,這就叫錯亂。所以佛就破這個妄,這個妄就是生滅之因,根本!跟佛的不生不滅的果契合不到一起的,應當把它捨掉、去掉。你要想成佛,你得依著不生滅,依著生滅不能成佛的。依著不生滅,圓滿湛然清淨的性,那是不生不滅的、圓滿周遍的。
前文佛在十番顯見,顯見那個真的時候,一切諸根,一切萬法,凡、小、權、外都是愚昧。愚昧就是無知的意思,在你六根門頭,在你日常生活當中,你不知。所以又跟你重新解釋,讓你明白。
【以湛旋其虛妄滅生,伏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
以湛旋其虛妄滅生,生滅,生了死,死了生,就是死了生、生了死,全是虛妄的。虛妄的滅已,還復你原來的覺性,所以伏還元覺。得到了元明覺性的時候,這個性是不生不滅的,要發這樣一個心,因地的真心。就是你那個圓湛不生不滅的圓覺的真性,就是前文說十番顯見所顯那個見性。以湛旋其虛妄的滅生,伏還你的元覺,得了圓覺的覺,那個覺是無生滅的。要發這種的心,因地發心,果成正覺。
【然後圓成,果地修證。】
這樣子才能圓修圓證圓成,這就是果地上的修證。到這個時候如果按教義上說,就是圓教的初住位菩薩。在華嚴經講五十五位的時候,初住位!圓成,真修,達到滿證,圓滿無上菩提。
【如澄濁水,貯於靜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沉,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
就像水一樣,如澄濁水,貯於靜器。把那個渾濁不清淨的水,你拿一個器皿,一個好的清淨的器皿,讓它沈靜下來,不要動搖,那水中的一切微塵、沙土,自然就沈下去了;水含塵沙沈下去了,清水就現前了。這個形容詞,你把你客塵的一切煩惱,把它放下、看破、修行,把這一切妄歸還於你的本真,本真就是圓湛的性體。一切的虛妄生滅之相,讓它沈靜下來;像那清水裡頭沙塵一樣的渾濁不清,你讓它沈靜下來就清了。但是得有個清靜的器皿,靜器是什麼?就是你的根,靜器形容你的根。你讓你的根沈靜下來,不可以攀緣,攀緣就比如水;這樣子你就圓成湛寂,清淨明心,你那清淨明心就顯現了。
【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
把那去泥純水,把水中含的不淨的塵沙那泥巴去掉了,去掉了水就是純淨了,這個是說永斷你那個根本無明。斷了之後,就能進入果地。沙子沈下去了,沙子都沈澱沈下去了,還有無明的細,細惑還沒有斷盡。這個細惑就叫根本無明。要把這個細泥也把它除斷,返本還元,所以這叫永斷根本無明。
【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淨妙德。】
當這個明相精純了,精純了就是一點泥沙都沒有了,沙沒有了,泥也沒有了,一切變現,這個時候煩惱斷盡,涅槃清淨。形容詞,一切沙泥去盡了,就是一切惑染全都去盡了,這你那個涅槃的妙德才能顯現,純淨下來了。
【第二義者:汝等必欲發菩提心,於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諸有為相。】
第二義者,再檢查檢查你的心。汝等必欲發菩提心,於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諸有為相。這是第二決定義。佛跟阿難說你必須發菩提心,必欲發菩提心就是決定義,必欲就是決定要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大道心,以大道心求成佛道,就是想成佛。簡單說是最上乘的心。這個中間把聲聞、緣覺都略掉了,乃至於權乘的菩薩,最上乘的菩提心,這是願。咱們經常念普賢行願品,那就叫大願。或者念文殊師利菩薩發願經,那都叫大願。但是得菩薩乘生出來大勇猛心,大勇猛心就是不要在有為相上去執著了,把它們捐棄,棄捨掉。但是怎麼能棄捨掉?你得認識。認識什麼呢?
【應當審詳,煩惱根本,此無始來,發業潤生,誰作誰受?】
應當審詳,詳是詳細的觀察,審是靜觀你的審慮思考,審察詳細了什麼是煩惱的根本。煩惱是一切生死苦果的因,審詳了煩惱的根本是無始來的。由這個煩惱根本發的業來潤生,發業潤生。這個就是咱們在起信論講生相無明,就那一念不覺,這是煩惱的根本。這個煩惱的根本是哪裡來的?誰在做的、誰在受?因為煩惱是一切生死苦果的因,就是那一念不覺,那就叫煩惱,就產生了苦果了,那是最根本的。因此到了枝末的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它對境起分別,又生起種種的現行煩惱,這叫枝末煩惱。這個枝末煩惱跟根本煩惱,根本煩惱是初生的生相,和合在八識之中,但是它停留於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當中,所謂見聞覺知這些性都是從那根本的力量產生的,從那根本的無明力產生的,把你本有的智光都給你淹沒了,誰做的誰受。
這個很容易懂得,你造業的因,因又發生現行造業的相,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這就是十二因緣法所起的現行。現在你要想還滅的話、斷除的話,就得修行。修什麼呢?修菩提。
【阿難!汝修菩提,若不審觀煩惱根本,則不能知,虛妄根塵,何處顛倒。處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來位?】
阿難,汝修菩提,若不審觀煩惱的根本,則不能知虛妄的根塵,在什麼地方顛倒的?處尚不知,云何降伏,怎麼能得如來果位?
你發了菩提心,就是想修菩提道,證菩提果,想斷除一切煩惱。你想斷煩惱,找找煩惱的根本是什麼?所以你必須審觀什麼是根本煩惱,你詳細的審觀,你把煩惱的根本得找出來才行。你連知都不知道,虛妄的根塵在什麼地方顛倒的。顛倒地方不知道,處尚不知,那你怎麼降伏?煩惱不能降伏,你如何證得如來果位?這簡單這麼說,很明瞭。
你要想修菩提,就要審查審查什麼是煩惱?煩惱的根本是什麼?我經常給大家講煩惱從何起?何者是煩惱?這就是無明的根本,它從什麼地方來的、從什麼地方起的?起無起處,沒有個起處,你找找看。他開了悟了,證得了,證也沒證得處。六祖大師說原來無一物,什麼都沒得,妄起分別。
【阿難!汝觀:世間解結之人,不見所結,云何知解?】
所以佛對阿難說你觀,汝觀世間解結之人,不見所結,云何知解?我們繫一個疙瘩,綁個結,我們想解開,你的見著結。你連結都不知道,你怎麼去解?你得知道你惑的根源,你怎麼迷的,為什麼迷的。迷的處所你要知道,因什麼而迷的?
這個咱們可以講講我們自己的思想,我們看見什麼喜歡,喜歡就是貪愛;看見什麼不喜歡,不喜歡就是憎嫌。你若憎嫌的,你想離開;離不開。你喜歡的你想得到,得不到。說個比方,有人說老虎脖子上有個鈴鐺,繫一個結鈴,說誰去把它解開?讓人發心去解開。沒有人敢去解,誰去跑老虎脖子解,那不叫老虎給吃掉了。問題是當初誰繫的,誰給老虎脖子上繫的這個結?找那個繫的人他去解吧!
你在這個意義的比喻上頭,解結之人不見所結;連見都沒見到,知都不知道,那又怎麼去解?說斷惑證真,你知道惑的起處由什麼起的。往往咱們看這世間相,因為一個貪心,或貪財、貪色、貪地位,貪什麼,就是一念貪心起,百萬障門開。像解結,貪心去掉,因貪而起,斷貪;因瞋而起,斷瞋;因痴而起,斷痴,開智慧就斷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