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1_076

【菩提心生,生滅心滅,此但生滅。滅生俱盡,無功用道。若有自然,如是則明自然心生,生滅心滅,此亦生滅。無生滅者:名為自然;猶如世間,諸相雜和,成一體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稱本然性。】
這段經文是斷一切緣,一切緣斷。緣心斷了,菩提心就生起了。菩提心生,一切生滅心就滅了,但是這只是生滅。滅與生都盡了,到滅與生都盡的時候,這才達到自然。就像我們平常說不假肯綮,何勞修證,就這麼個意思。心生滅滅已,有了智慧了,這個智慧就叫明。生滅心滅,自然的心生起;自然心的生起,生滅心滅。但是這個還在生滅當中,並不是真正達到不生不滅;要真正達到不生不滅,那個叫自然。
一切諸相的離與合成為一個體,這個體就叫和合性。這個和合性不是真的,和合性即非和合性。和合性即非和合性是什麼?本然性。你發了菩提心,菩提心是真心,原來是我們每一個眾生本來具足的,被一切惑業把它遮住了,產生種種的狂妄,就是顛倒心。咱們經常有這麼幾句話,「狂心頓歇」,你把那個顛妄的心歇下來;這一歇下來,「歇即菩提」。「狂心頓歇,歇即菩提」!就說我們那生滅心,生滅心滅了,就是不生不滅了。
那什麼是狂妄心?狂妄心的性就是無明。無明本空,無明本來沒有,因為你有了許多的分別心,無明就有了。如果你分別心滅了之後,心生滅心滅,那就是我們那無明性停下來,所謂狂心頓歇。但是我們這個心本來是空的,沒有這些分別妄想,在那個時候是本然清淨的。因為狂妄的去分別,狂妄的去顛倒,所以產生了一切諸相。
要修!修就是要學習、要修行,學習的目的就要滅這個生滅心,把生滅心滅了,達到了自然。那自然就是明,明的心生了,生滅心就滅了。但是這還在生滅的當中,要達到無生滅才叫自然。這叫一切世間相,乃至於出世間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但是這個諸相雜和起來,咱們現在所以你這個分別心是諸相雜和的,這裡頭又有真、又有妄,這叫和合性。這個全是假的,和合即非和合,那叫本然性。本然性真的,一切相一切性全是假相。
【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離,離合俱非,此句方名,無戲論法。】
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離,離合俱非,離合都不對,這叫戲論。離了,就把戲論法都停下來了。我們所有所起心動念虛妄的情執,都是我們那個情想所執著的。如果把我們那個想盡,就是咱們說妄想不想了,狂心歇下來不狂了,那「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為什麼說我們這個心是一切諸相和合的呢?大家想想,我們就是這個肉身的色身,神識跟你的肉體,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所產生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三種交叉交合的,就十八種,六根、六塵、六識和合而成我們這個肉體。這個和合的不是真實的,全是假的。因為不是真的,所以才叫生滅,若是真的就不生滅了。真對什麼講的?真對妄講的。有真,妄就不存在了。有妄,真就隱現了,沒有了。
這個意思就說菩提心的真性不是和合體,凡是和合的不是菩提心,假的,非真的菩提心。但是沒有妄又如何顯真呢?在對妄所說的真,這個真也是妄,不是真,是對妄所顯的。我們想離真,離真就得斷妄。斷妄,妄的性,妄無自性。妄無自性,依什麼而起的呢?妄依真起。在我們講大方廣佛華嚴經的時候,妄盡還源觀,說你觀修行時候,把這些妄都斷盡了,還你的本源,就是這個意思。
這一切和合的假相,說本然,不是本然,本然非然,和合非和。和合,和跟然兩個都離了,離跟合全是假的,不是真實的。這樣講才叫無戲論。你把你的虛妄的情執都掃盡了,妄盡了;妄盡了,真才能顯現。這個經文上說本然,本然就是自然的意思,就是那個和合的因緣,一切諸法都是和合因緣。
咱們看一個人,這個人是假相,多種因緣和合。簡說七大吧!地水火風空根識,一個人就具足這麼多。那詳細這個咱們前頭都講很多,不要詳細講了。合時候,有合必有離,有離必有合,這兩個是相對的,也有相成的。像咱們一個人,地水火風空根識七大。地大,咱們的筋骨皮肉。水大,涕吐便溺,這是一切水大。你身上自然的煖,一切煖氣,火大。你一切行動,如果你沒風大,你手舉不起來,一切動作屬於風大。在這中間都有空間,沒有空間合到一體了;是一體,中間都有空間。但是還得有根。咱們這眼,眼是眼識,能見的是識,但是識生在什麼處?識生在根。有眼根才有眼識,有耳根才有耳識。但是你若不空,那立不起來。這是空根,還得有個識。當你根對塵的時候,根不能分別,像花是紅的、藍的、白的,這不是根能分別的,這個中間有個識。但是必須得有個空間,沒空間就有質礙了,質礙了你怎麼認識?所以說和合非和合,自然非自然,離跟合,自然跟世間,一切離合都不是真的,假的!非就不是真的,不是正確的,這樣才叫無戲論。
【菩提、涅槃,尚在遙遠,非汝歷劫,辛勤修證。】
菩提、涅槃這是遙遠的事情。所以阿難以前說「不歷僧祗獲法身」,菩提涅槃好像遙遠不可及的,阿難說不歷僧祗,不要經過很長時間我就能得到。佛不承認他這句話。雖然阿難初惑是銷了,就是初惑(分別惑)是銷了,但是細惑全在。
咱們講那個細惑,無明不覺生的三細相,業相、轉相、現相這是三細,業、轉、現;境界為緣長六麤,麤相;業、轉、現這是三細,境界為緣長六麤,現相、名字相、起業相、業繫苦相;這些全在,這叫九相。佛對阿難說,菩提、涅槃對你來說遙遠的。但阿難自己向佛表示,我的顛倒都銷了,「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祗獲法身」。佛說不是這樣子,佛就對他說那不完全的正確,說你細惑全在,距離無上菩提,距離佛所成的無餘大涅槃,你還遠呢!尚在遙遠。不是你經過歷劫修證,你不會得到的。不是說「狂心頓歇,歇即菩提」、「不假修證,何藉劬勞」,這話好像說的很正確;但是在佛對這些個,這就叫戲論。戲論,像你說的遊戲話一樣的。戲論的末相,不經過塵劫,就能不歷僧祗獲法身,說當下就是!佛對他說:對你來說還是遙遠的事。為什麼這樣說呢?
【雖復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清淨妙理,如恆河沙,祗益戲論。】
雖復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清淨妙理,如恆河沙。你的憶持力,多聞總強記,這是阿難的本事,你能把十方諸佛,三藏十二部經,清淨妙理,如恆河沙,你都學到了,只是增加你的戲論,對佛教還是遙遠的。所以說有這麼兩句話,「多聞總強記,不免落邪思」,儘管你多聞強記,沒入實理。因為阿難是多聞第一,非但能聞,而還憶持不失,過目稱誦,只要念一遍,十二部經乃至於無盡的妙理,不是一佛所說,三佛,十二佛,如十方諸佛所說的都能夠憶解。這清淨妙理,只益戲論,增加你遊戲的言論而已,不入實相。
十二部經,咱們念一下就是了,不是哪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妙法蓮華經,不是這些個。十二部經有十二句話,大家記到。長行,有的經文都是依長行說的。有的是重頌,長行完了用偈頌再頌一遍;有的經就直接是用頌的體裁,沒有長行的。長行、重頌、授記、孤起、無問而自說,有的經沒人請,像阿彌陀經沒誰請吧?佛自說,那叫無問而自說。有些個經是因緣、譬喻,有講佛的往生事情自己修練的,那叫本事。現生,佛降生涅槃,這叫本生。大方廣叫方廣部。未曾有、論議。長行、重頌、併授記,孤起、無問而自說,因緣、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論議,這叫十二部經。
十二部經,小乘的九部,大乘只有三部,多數屬於小乘。這個咱們不詳細了,這屬於另一部的講解,咱們講經的義。清淨妙理,這專指大乘部說的,清淨實相,講實相,講性的,這叫圓頓法門。頓超,楞嚴經就是頓教,法華經就是圓教。這個就是你全都學得很清楚、很了不得,增加你的戲論。戲論是沒證得,阿難,你說得再好聽,你沒證得菩提。這是佛警告阿難。
【汝雖談說,因緣、自然決定明了,人間稱汝多聞第一。以此積劫多聞熏習,不能免離,摩登伽難。】
汝雖談說,因緣、自然決定明了,人間稱汝多聞第一。佛說,阿難,人間對你稱為多聞第一,因緣、譬喻你都能明白。不錯,多聞第一。這是你多劫的積累,所有的熏習,但是摩登伽來了,你這魔難你免不了。說得多好聽,遇著事實就過不去關了。
「多聞總強記,不免落邪思」,這個邪思不是邪見的意思,說你沒有進入菩提,沒有發菩提心,沒進入菩提都叫邪思。發提心非常重要,發菩提心,行菩提行,證菩提果。就是十二部經,你那麼大本事都記住、都背得,頂什麼用?摩登伽難,還得我派文殊師利菩薩持我楞嚴神咒才解脫的。就是你那個讀十二部經,「多聞總強記,不免落邪思」,用不上!只增加戲論而已,沒有真功夫。
【何須待我,佛頂神咒,摩登伽心,婬火頓歇,得阿那含?於我法中,成精進林,愛河乾枯,令汝解脫?】
如果有真功夫,何須待我佛頂神咒呢?摩登伽心,一念楞嚴咒,婬火頓歇,她那欲念一萬個火一下就消滅掉了,立證三果,當下就證果,得阿那含。於我法中,成精進林。摩登伽一聞佛法就證了三果,精進修行。愛河乾枯,斷了見思愛惑了。因為我的楞嚴神咒,你才得到解脫。你那多聞總強記,十二部經典都能背誦,不頂用!不管用!
【是故阿難:汝雖歷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不如一日,脩無漏業,遠離世間,憎愛二苦。】
所以佛跟阿難說,你雖然經過很長的時間,歷劫能夠憶持佛所說的秘密妙嚴。秘密妙嚴就是佛說的經典你能夠記誦下來,乃至佛所憶持的你也能憶持下來,因此世間稱你多聞第一。但是不是無漏的,你所做那功德不是無漏的,你還沒有遠離世間的憎愛二苦。不如一日,脩無漏業。你那麼多的歷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不如一天,不如一日,修無漏業,遠離世間,憎愛二苦,你對憎愛二苦還沒斷盡。所以一劫不如一天,在時間上一劫非常長,不如一天修無漏業。無漏業就是了生死,不漏落三界了。
【如摩登伽,宿為婬女,由咒神力,銷其愛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
摩登伽她是個婬女,只假咒的神力,她的愛欲銷除了,於我法中,名性比丘尼。這是她法名,性比丘尼。佛給她一說法,她證道出家,在佛法中,成精進林,業障斷了,就斷業證真,法名叫性比丘尼,僧寶了。聞佛出家,立證菩提。她報障,她業報的障礙轉化了。
【與羅睺母,耶輸陀羅,同悟宿因。知歷世因,貪愛為苦!一念熏脩,無漏善故,或得出纏,或蒙授記;如何自欺,尚留觀聽。】
同時佛又舉例子,與羅睺母,耶輸陀羅,這是佛的夫人,大家都知道的。同悟宿因,跟摩登伽女一樣,悟得過去的宿因。什麼因呢?貪愛。把過去的宿因悟得了,一念的熏修,無漏善故。就一念間,一聞頓斷貪愛,把貪愛的苦都斷了。這就出了纏了,不被見思惑所纏繞,頓斷恩愛,什麼愛情都沒有了。或蒙授記,將來可以成佛,就是授記成佛。你阿難呢?自欺,自己欺騙自己。你現在還沒證得到三果,還不如摩登伽。尚留觀聽,還在聞法、聽法、觀聽當中。這是佛批評阿難的,「多聞總強記,不免落邪思」,聞的多,聽的多;智慧,聞的智慧,沒有斷惑的智慧。
果證就叫出離,證了果了才能出離。摩登伽一聞到佛的楞嚴神咒,她的愛欲心一下永斷了。佛就拿阿難比摩登伽,這是在這個法會。其實阿難都是示現的,真實的阿難老已證了,示現如是。
所以最為關鍵的,我們最關鍵的,排除一切因緣。因緣就是說有修有證,修證的不是因也不是緣,排除因緣法,乃到最後連修證都要排除,無修無證。所以佛批評阿難不要自欺,尚留觀聽,這個意思大家怎麼想?觀是看,聽是耳朵聞,觀是眼睛,眼睛見的全是假的,聽的也是假的。耳聞觀聽,要契於什麼呢?要契於心。有修有證要達到無修無證好像是矛盾的,不是矛盾的。有修有證尚在執著之內,還沒看破,還沒放下;無修無證才是看破了,真正放下了。
【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疑惑銷除,心悟實相,身意輕安,得未曾有!】
阿難及諸大眾,就是法會大眾,聞佛示誨,疑惑銷除,心悟實相,身意輕安,得未曾有,這解這一段經文了。這一段經文是佛答覆滿慈的、答覆阿難的,對於答覆滿慈(富樓那)的也在這做了總結,都敘說他們已經領悟。那麼滿慈子的領悟是發菩提心,阿難也是發菩提心,現在才是發菩提心,解佛的教誨,所有一切懷疑的惑業銷失了。這是對菩提的道有懷疑,現在銷失了。
這個地方本來是答覆滿慈的,阿難插進來,阿難是一個,滿慈子是四個,所有前頭的銷除業。疑惑什麼呢?疑惑的清淨本然云何生起惑業來。佛答覆是萬法的相續,最初起於一念之間,所以成就世間諸相。第二個疑惑,在這段經文解釋,就是五大性(地、水、火、風、空)它是互相無礙的。佛答覆他這段解釋就是全相即是性體,都是不變的妙明真心所示現的妙體;但是妙體隨緣,隨緣而自在。這前頭經文說了,這是後頭總結性的了。第三個疑惑,疑佛(如來)成了佛了,是不是還會起妄?成了佛了是不是還會起妄,這是滿慈子疑惑的。佛答覆他妄本來沒有,妄本不生,就像我們眼睛有毛病,看到空中有華。空中沒有華,是你眼睛的毛病。你把眼睛病治好了,空中就沒事了。就說我們的真心從來沒有變化,妙明的本體從來沒有變化,你認為有變化是你的妄;你妄盡了,這就是華嚴經講的妄盡還源觀。這咱們講妄盡還源觀了講很多了,你再一回顧就是了。這是第三種疑惑。第四種疑惑,疑惑一切眾生為什麼有妄,什麼因有妄,為什麼把自己的妙明真心障蔽住了?因什麼有妄,富樓那問的。在上頭經文裡頭辨別時候,佛告訴他既稱為妄,還有個因嗎?你問因什麼有妄,妄了就是妄了,還有什麼因嗎?妄無有因。你問因什麼成妄,沒有個因什麼成妄。若是有個因,那就不明妄了。有所因,為什麼又叫妄?叫妄就無因。這把富樓那所有的懷疑,佛給他解除了。
阿難疑佛的把一切因緣都取掉了,那沒有因緣就是自然了,悟果無因就是自然。佛告訴他真如本有的,是你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