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1_074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妙明心元。】
這個是接上文的,上文是講的不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一切皆即。這一段這四句話就不同了,跟上文不空如來藏有所區別。如來藏這個妙明的心、原本的心,說藏心,藏心妙明,這個是一切法的因,就指是不空如來藏。不空就一切皆有,這個一切皆有依著什麼來的呢?依著空如來藏來的,不空如來藏是依著空如來藏而起的。空如來藏指的是體,不空如來藏指的是用,依體而起的妙用,用還歸於體。因為是用的原因,隨緣而起的,不捨一法。萬法皆空,萬法皆空是不立一法。萬法隨緣,萬法因緣生的,那叫不捨一法。不立一法,不捨一法。我們這個心一個世間、一個出世間,如來藏含藏著世出世間。一切妙明的心,說我們這個心隨緣就是世間,不變就是真如,世間法、出世間法一如。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叫四聖法界,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這叫六凡法界,十界不離於一心如來藏,含藏的一法,這是一切法的妙明心元、元心妙明。這個道理就是解釋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講中道第一義,含藏一切法。
【離即、離非,是即、非即】
第一義勝諦法的隨緣義,那就是離一切法;不隨緣義就是非一切法。即一切法不可以,離一切法也不可以,是即非即,是離非離。佛答覆滿慈說圓融之義,說是性相兩個無障礙,相依性起,相由性而生的,這是不錯。相是虛妄的,性是真實的,這個虛妄可由真實而起的,即也不對,非也不對,究竟是即、是非即?一切世間眾生業果相續不斷,這顯世間相,這是不空如來藏。空如來藏,一切法不立,離一切法,一切法不立。離一切法,那是不空如來藏。即、非、離一如也,這是答它圓融之義。即不可以,非即也不可以,究竟是即、是非即?一切法圓融。懂得這個含義吧?
如來藏,如來是淨義,藏是含藏。那一切染法從什麼生的?染法從淨裡頭生的。染還歸於淨,沒有染淨差別。什麼含義呢?圓融無礙。一切眾生界,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六道,就是凡,生死輪迴;佛、菩薩、聲聞、緣覺四聖法界,四聖法界跟六凡法界一如也。
所以大佛頂首楞嚴經就是一心三藏,人人本具的。因為迷了,不自覺;悟了,一切皆通。我們前三卷講微密觀照,圓悟不同。佛為大眾所開示的,讓他們各各都知道。什麼呢?我們這個心遍十方界,常住而不滅,這是指著體。因體而起的照,照是常照,體所起的妙用,妙用無邊。現在我們講這個第四卷,因為滿慈子他啟問,佛給他說三種生續之因,五大圓融之境,都會歸於三藏,最極達到一心。不論約顯約密,約觀照,約恢復真心,照體的心源都是究竟的,這就叫首楞嚴。這是說楞嚴大定就是自性天然的本定,不假修成的,了因所了的佛性,而非生因所生起的。咱們看見一切諸佛經過修成三大阿僧祇劫,這是修成的吧?修即無修,修成了是原來本具的。
【如何世間,三有眾生,及出世間,聲聞、緣覺,以所知心,測度如來,無上菩提。用世語言,入佛知見。】
如何世間,三有眾生。世間,三有眾生;出世間,聲聞、緣覺,以所知心,測度如來,無上菩提。用世間的語言,入佛知見。這幾句話說把這個不思議法當成生滅法是錯誤的,責備的意思。三有眾生有生死的,三有眾生都有生死的,出世間的無生死的。聲聞、緣覺以他所知的心,就是他所證得的,那不究竟的,來測度如來的無上菩提。聲聞、緣覺不了佛的真義,他只悟得一半,就是假世間語言來入佛的知見。這幾句話責怪的意思。
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就是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聲聞、緣覺把他們自己所知道的,用他們的智識來測度如來無上菩提,想用世間的語言來入如來的境界,入佛的知見。這是指著凡小,六道凡夫,小乘的聖人,以他們自己的智識智慧來測度無上的菩提,能辦到嗎?就是責備錯誤的意思了。欲想以他的智識的力量來推測佛所證得的無上菩提,三覺元明的圓滿的果位,能得到嗎?不可能。佛證得的智慧是微妙第一的,佛所證的三藏一心。這個心不是用的識所能測得到的,也不是用你心所能知道的,只能用如如的智慧契合如如的理。妄自測度,佛所批評的,能入佛的知見嗎?入不了佛知見。
就像本經所提的本覺妙心,三種如來藏,本覺的因中,妙覺的果上,一切都是不可思議的,用你所知的心量,用現世的語言,來求度測量,不可得!就說辦不到。凡夫、二乘人所有的議論、所有的測度,想證得如來的智慧,不可以!這是不可思不可議的。用你的思議來想得佛的知見,得不到!
所以楞嚴經是佛出現於世直接指示眾生,佛的心是不動、不變、不失、無退、無還。前頭講過見見非見,這是佛的知見。佛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才出現於世間的。所以楞嚴經是為阿難乃至二乘人,讓他能夠會一切萬法惟是一心,就是一心三藏的意思。所以佛令阿難起奢摩他的微細觀,圓悟本有的真心。欲令眾生入佛的知見,為此而出現於世的。佛欲令阿難要圓解,起圓解,圓解一切諸法,圓修一切諸法,圓證諸法,完了才能得到無上菩提,這才是究竟的佛之知見。如果以思議的心,以分別妄想的心,以二乘人所得的那一半的智解來測量佛的境界,辦不到的。所以楞嚴經讓你離你的知見,依佛的知見。不要以無明,無明就是不明,不明而以凡夫的知見進入佛的知見,不明就是無明。所以責備阿難與一切大眾以及二乘人,這一段話是責備他們的,說他們不能理解如來出現世間,不能理解佛的知見,錯誤的進入。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
譬如,打比方說,這是比喻,琴、瑟、箜、篌、琵琶,就是樂器都含著有妙音,但是得有個會彈的,得有妙指。沒有彈的,沒有妙指,能發出妙音來嗎?這是比喻說的。妙音所以發聲,不在物質,在彈琴的人彈,就是這樣子。拿這個作比方,比方阿難跟一切眾生。
【汝與眾生,亦復如是。寶覺真心,各各圓滿,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
汝與眾生,亦復如是。你跟一切眾生就像這個彈琴一樣的,不會彈,妙音發不出來。寶覺真心,各各圓滿,你們寶覺的真心都具足的意思,但是得會彈。假使佛來給你一彈,如我按指,如佛來彈這個音,海印發光,這個寶覺真心、如來藏心,性覺圓明,妙用就現前了,大用本明,體用圓融,體用無礙。如我按指,海印發光,假使佛要來彈的話,這琴就發出微妙的音聲。你要來彈,發不出音聲來。形容詞!每個眾生本具足如來智慧德相,本具足!為什麼妙用不現前呢?迷了。海印發光,海印是三昧,是佛一個定的名詞,定就生了大智慧。佛要是彈出妙音,你要彈弦都彈斷了,就是這樣的意思。你若舉心,塵勞先起。佛要動念,一切智慧海印發光。你阿難要動心,你一舉心就是塵勞。這個意思我想大家可能都明白,佛所做一切舉心動念都是妙明發智;眾生煩惱習氣,發出來都是煩惱。這是佛對阿難說的,也是對一切眾生說的。
【由不勤求,無上覺道,愛念小乘,得少為足。】
所以妙用發不出來,為什麼?由你塵勞的因。因你發心之初,你就沒發求得無上正等正覺的心。無上覺道就是發菩提心,就是成佛。你沒發這個心,愛念小乘,得少為足。愛念小乘,得漏盡,得六種神通,能得一切智嗎?只屬化城,法華經上舉喻,那不是寶所,那是化城,就是二乘的小智,二乘的智慧。佛說到這,富樓那就開始發言了。
【富樓那言: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妙淨心,無二圓滿。而我昔遭無始妄想,久在輪迴,今得聖乘,猶未究竟;世尊諸妄,一切圓滅,獨妙真常。】
世尊,你一切妄盡了,一切的都圓滿成就了,證得真常。而我無始劫來盡是妄想輪迴當中,現在雖證得聖果,只是二乘,沒有究竟,沒達寶所,跟世尊沒法比。他還沒說什麼意思,這以下就說他的什麼意思了。
【敢問如來:一切眾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淪溺?】
我只證得一個二乘,不像佛得到圓滿果。現在我請問佛,敢問如來,一切眾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淪溺?我雖然聞佛入道,但是很淺顯的,不像如來。所以我請問佛:這一切眾生是什麼因產生的妄,把自己的妙明給遮蔽到,淪於三有之中,淪於六道之中。什麼緣因?
【佛告富樓那:汝雖除疑,餘惑未盡,吾以世間,現前諸事,今復問汝:】
佛告富樓那,汝雖除疑,餘惑未盡。你雖能夠證得羅漢的果位,但是你那個惑還沒除完,餘惑還未盡。我用現實世間事情問問你,就是吾以世間,現前諸事,今復問汝。這就佛對他的開示了,問他就是指示他了。
【汝豈不聞?室羅城中,演若達多,忽於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瞋責己頭,不見面目,以為魑魅,無狀,狂走。於意云何?此人何因,無故狂走?富樓那言:是人心狂,更無他故。】
我問你一件事,你聽到說吧?汝豈不聞室羅伐城,就是舍衛城;這個城裡頭有一個人,這個人名字叫演若達多,他突然間一天早晨,一個清晨起來,晨朝;洗完臉,照照鏡子;這一照鏡子麻煩了,他看鏡子裡出他的腦殼,這個腦殼很清楚,眉眼都很具足;他自己見不著他自己的面目,就鏡子現了一個頭,現了一個面目;這下他就狂妄了,以為魑魅,就是見鬼了;狂走,就是瘋了,演若達多瘋了。瘋了,就在這個城裡頭就大呼我的頭在哪裡?他把腦殼失掉了,他認為他那個鏡子是他的頭,其實那個是他的影子。
這個人心狂了因為什麼呢?佛假這個故事來問富樓那,說:你知道嗎?就在這個室羅伐城裡頭有一個人,他叫演若達多。演若達多的意思,就是他父親求神而生的他,神的名字叫演若達多,他的名字也叫演若達多。他忽然間在早晨照照鏡子,以鏡照面的時候,看那鏡中有一個腦殼,眉目可見,他把他自己腦殼以為沒有了,掉了!這是比喻,比喻得合法,下頭就合法了。
【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
妄非因,因非妄,因為這個妄指著無明說的,無明沒有因。演若達多狂走的時候,因為什麼呢?他照個鏡子就瘋狂了,這個沒有因。妙覺明圓,本圓明妙,這個覺就是真心。這個真心裡頭具足了「妙、明、圓」,三種含義都具足,就是這個真心具足了「妙、明、圓」三義。這一心就是三藏,三藏如是解釋的,一心三藏。妙為寂的體,這是這個妙字。妙是這一心寂靜之體,一法不立,它是空藏,這解這個妙字的。那明呢?明是一切用,明是妙覺真心所產生的用,這個用遍現一切諸法,在用上頭叫一切相,這叫不空義。把圓的體跟用、寂跟照把它融合起來,就是圓融無礙,這叫空不空藏。空藏、不空藏、空不空藏叫三藏,三藏本來是佛的一心,一個心裡頭分三種義,妙覺明圓,本圓明妙,就是本圓、本妙、本明三種,這三種沒有哪一樣是修得的,不從修來,原本也沒有妄。
【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
那麼云何而產生的所有的因,那這些妄想,轉轉生起的妄想,而從妙明之體而生的;展轉相因,來做因的話,輾轉做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經過無量無量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妄因什麼成立的?沒有因。什麼時候起的?無始。什麼時候起的妄想?咱們找咱們的妄想什麼時候迷的?無始。有終,終是什麼?成了佛了就終了。佛發明這種道理,猶不能返,展轉相依。
這幾句話就是一部大乘起信論,大乘起信論因此而立論,「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麤」,就這一念,這一念就是妄想、妄念,展轉相依,就生出來無明,就是妄。這一念,這個無明來做因,一個無明做本因,生起來三細「業、轉、現」,業相、轉相、現相。但是這三相還在一心,三相緣你一心。這個因是什麼?無明,以無明為因生出三細,無明不覺生三細。想斷這三細可不容易了,得一萬大劫。業相、轉相、現相,現相得八地菩薩斷,九地菩薩斷轉,十地菩薩斷業。咱們華嚴經講十一地菩薩,十一地菩薩斷無明。咱們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無明斷了,又回來才從他的信心。彌勒菩薩是等覺菩薩了,善財童子參到彌勒菩薩,跟彌勒菩薩相等了,彌勒菩薩說:你這個證得的從哪裡來的?是從文殊師利菩薩來的。你回頭再去參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讓他去再參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菩薩讓他在會內去參普賢菩薩。大家學華嚴經這個我們就知道了,參了普賢菩薩才能入法界,就斷那一念的,斷那最後的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