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1_068

【惟願如來,宣流大慈,開我迷雲,及諸大眾。作是語已,五體投地,欽渴如來,無上慈誨。】
在我們一般的常識當中,水火是不相容的。在我們上段文字所講的,水火相容的道理,意思就是水性要是周遍,火性則因不生。因為有水,火生不起來,水火相剋。現在云何世尊發明了水火二性全是空的,俱遍虛空,那就等於相合義了。地大跟空大,空就沒有質礙,有地就有質礙了。地是屬於有形的,有障礙的意思。空性是無形的,為虛空之相。他向佛請求,滿慈子向佛說了,怎麼會在這個法會,佛說地跟空是相容的,水跟火是相容的;本來是相敵的,變成相生的,同是周遍法界。
萬法生起的道理,在佛講是圓融之義,在滿慈子他是四大各個相剋的。因為火生了,咱們滅火,只要拿水一澆火就滅了,不是這樣子嗎?誰都懂得!但是你要做飯,你把水燒開了才能把米煮熟。但是中間得假緣,沒有鍋,火能把水直接燒開嗎?但是當大地都燃全是火的時候,海、河、江、湖都給你燒乾了,那是火大遍於全世界了。這種道理,雖然他證得阿羅漢果,對於這個還不能明瞭。所以他請佛,惟願如來,宣流大慈,開我迷雲,及諸大眾。作是語已,五體投地,欽渴如來,無上慈誨。這是請法,這句話請法的意思。
【爾時世尊,告富樓那,及諸會中漏盡無學,諸阿羅漢:】
佛就對富樓那說了,富樓那翻咱們華言叫滿慈。
【如來今日,普為此會,宣勝義中,真勝義性。令汝會中,定性聲聞,及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羅漢等。】
如來今日,現在因你之請,我在此會當中,宣勝義中的真勝義性,勝義性之當中真勝義性。令汝會中,現在我們這個法會,在大家聚會法會。定性聲聞,定性聲聞從來不發大心的,定了。定什麼呢?定在聲聞、羅漢上頭,有種定性聲聞。如果再發心,那就不叫定性了。所以我現在跟你們說,你們都沒得到二空的真理,現在發回向心了,想求上乘,就是在勝義當中求真勝義性。
阿羅漢在我們人間說他們已證得勝義了,「苦、集、滅、道」四義諦,他們都證得了,他們都懂得了。這叫世間的勝義,五蘊、六處、十八界。對治世間的勝義,就像二乘人證得了理性的勝義了,「苦、集、滅、道」四聖諦,這二乘人都證得了,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修成了。但是對二空的真如,人我空、法我空就叫二空,他們二乘人只證到了人我空,法我空還沒達到。但是從法我空再進一步說一真法界,那他們更不理解了。現在他們是回小向大求二空的真理,要進入一真法界。就是如來藏性吧!一真法界就是如來藏性,就是咱們前頭所講的如來藏。
在楞嚴經一開始,阿難執著和合、執著因緣,就是執著權教義理,而迷了懷疑實教的道理。如來藏性不變的體沒能明瞭,這是阿難的境界相,所以阿難請法的時候跟滿慈子請法不一樣。滿慈他執著的清淨本然,這個實相實理,對於前塵變化、如來藏性的妙用,沒有。就是如來藏性的相,如來藏隨緣,這一切二乘人就不能理解了。所以佛說的攝的一個是生妄之根源,這個根源很深的,一個萬法的生起,一個萬法的回源,生起,完了還滅。
現在在當前的楞嚴法會當中,這些定性的聲聞;怎麼叫定性呢?沉空滯寂,得少為足。他定於二乘的這個,不向前求進步了,只得到人我空,對於法我空他們不知道了。現在開始由法空進得二空的真理,而獲得一乘。
【皆獲一乘,寂滅場地,真阿練若,正修行處。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富樓那等,欽佛法音,默然承聽。】
所以佛令這一切與會大眾,皆獲一乘,寂滅場地,真阿練若,正修行處。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富樓那等,欽佛的法音,默然承聽。富樓那領受佛的教誨,請完法了,等佛的開示。佛就許可他,答應給他講勝義諦,真勝義諦。
寂滅場就講不生不滅的因地心生的一切法,這就是楞嚴經的如來密因了藏,這就是密因。以此入大乘的一乘的境界,讓一切眾生都獲得一乘境界,寂滅場地,真阿練若,那你就諦聽諦聽。諦聽,佛說一切法開示時候都叫諦聽諦聽。這個諦的意思,不要住現相,要達到本質,諦就是這個意思。諦者是理,不要從語言文字,要從諦實的而聽。富樓那接受佛的教誨法音,默然承聽。
【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這以下佛說的如來藏性,如來藏性有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現在佛跟富樓那以下要說的是不空如來藏。我們前頭所講的是空如來藏。空如來藏是心真如門,把一切妄都歸於真。但是藏性不變的體,如來藏性會歸於真實了,它有個真實不變的體,講真空絕相觀,咱們學華嚴經的那個,前頭所講的真空絕相。
現在開始講生滅門,從真起妄,顯的如來藏性隨緣之用。如果我們大家以前聽過大乘起信論的,現在這以下這一段經文全是大乘起信論的話,你很容易理解,你把它跟大乘起信論結合起來。因為真如隨緣,隨著什麼緣呢?染緣、淨緣。隨緣義,如果學過大乘起信論的,「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麤」,生這三細相,業相、轉相、智相、相續相、起業相、業繫苦相,就是一念心動。這個要是斷這個惑的時候,十地菩薩,完了才進入成佛。業相、轉相、現相,八地、九地、十地,完了十一地的斷無明。就是一念不覺那一念,斷那最後一念不覺那一念相當的難。
我們從凡夫修到了生死,一萬大劫。完了從了生死修到菩薩地,一萬大劫。再修到十地以上,斷這一念,一萬大劫。從這個時間大家就可以知道了。先講業怎麼起的,「境界為緣長六麤」,就是六凡法界,隨著一切染緣而生起的。完了再隨淨緣轉成四聖法界,就是轉迷成悟。說染緣的時候就是不空,但沒離開如來藏。萬法都是如來藏性,這叫不空如來藏。淨緣而成就的、生起的叫淨緣如來藏,就是空如來藏。最後進入一心如來藏性。
佛跟富樓那說,如你所言,既然是本然清淨的,怎麼會產生了山河大地呢?
【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
不錯!佛說這個性覺妙明,本覺明妙,這個道理我是經常聽佛講的。因為說空如來藏就是心真如門,說不空如來藏就是心生滅門。大乘起信論講一心二門三大,一心分成二門,一個心真如門,一個心生滅門;三大,心真如門也是依止三大,心生滅門也是依止三大。但是在心真如門裡講,那是斷絕言說的,就是我們華嚴經講真空絕相。心生滅門,在大乘起信論講,一個覺,一個不覺,兩種道理,覺了是真的含義,不覺是妄的含義。
現在這個文中,性覺妙明,本覺明妙,這兩句話你乍聽來一樣的,不過顛個個。性覺妙明,就是佛常與諸大菩薩演說,這個滿慈子都是知道的,佛常講性覺妙明,本覺明妙。性覺本覺就是一個覺性,是真覺。性覺說一真法界的本體,真理的本體謂之性,本來就是覺悟的,永遠是妙明的,因為體不涉於用。就是一切萬法,說萬法從心起就是這個心,就是性覺妙明。
妙明明妙,妙明是寂而常照,妙明明妙是寂而常照,寂是體,照可是用,體用和合了,顯這一切的萬法都是依此。若離開這個,覺義的不覺是妄的這個妄義,本覺妙明,離開本覺妙明了,沒有一切法。一個是寂,一個是照。因為妄明是虛妄的意思,想要明白,這一想明白,這叫「一念不覺生三細」,在大乘起信論上說,本來是妙明的,它要起個明,本覺明妙,兩句話兩種含義,意思就完全變了。
所以佛宣說這個真理的時候,問滿慈子說你不是常聽到的,佛宣說性覺的本覺就是一個真覺。性就是一真的理體的性體,這是自然的,本來是不涉事,一切事不涉,在我們華嚴經講叫真空絕相,不涉事用,也不講修為,就是一切萬法真實的根本因源。但是妙明明妙可就變了,是什麼意思呢?寂體。常照,照是用。從體而起的用叫體用,從體起用;用還歸體,就是照而常寂。雖然是用,雖然是照,而常是寂的。但是妙不變的體是永遠不變的,隨緣的用就是照。大家讀心經時候,「照見五蘊皆空」,這個就是用;「行深般若波羅蜜」,就是體。心經上,大家都知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的時候,就是體;照見五蘊皆空,就是用。由體而起的用,由明而起的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這兩句話就轉變了。所以照不離體,一切的大用就是體,一切的本體而起的妙用就叫照,但是在一切流轉方面可就起了變化了。
佛跟富樓那說,富樓那答言,唯然世尊,我常聽到說。唯然世尊,就是答應佛所說的話,我常聽見佛講這種道理。唯然世尊,我常聞佛講這種道理。
【佛言:汝稱覺明,為復性明,稱名為覺?為覺不明,稱為明覺?】
因為佛問這個話,富樓那尊者在佛弟子當中說法第一,他常給大眾說這種法。佛今天問他,你不是常說,汝稱覺明,你以前所講的覺明是性明為覺?是為覺不明,稱為明覺?問號。這個話下文富樓那就答言了,就解釋了。
【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所明?】
他取妄顯真的。覺體不要更加上一個明,這個明白的明。因為名為覺者了,它既然是覺者,就無所不明了,還要加明什麼呢?佛問他的問號,汝稱覺明,為復性明,還是覺明,這個明是怎麼講的?還是覺不明,而稱為明覺?富樓那就答覆了,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所明。不明怎麼叫覺呢?若此不明,不明就是不覺,很簡單。性明呢?性明是覺,性明不是不明,也不是不覺。這就是他的答覆,答覆佛的問號。
【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
佛教跟他說若無所明,則無明覺。假使你不明白,還叫什麼明覺了。若有所非覺,無所非明。有所不覺,那無所就不明了。那這個無明又非覺湛明性,這個無明不是覺湛明性。明白了!這個文字咱們把它解釋明白就明白了,咱們悟是悟不得了。
佛就跟他說,就像你所說的無所加明於覺,沒有另外一個明再加到覺上,也沒有無有明單成為覺者。你不明還叫覺嗎?在你的意思,必須有所加明於覺,明白了加上,加個覺叫明覺,不明不叫明覺。佛駁斥他的意思,你這個意思不對的。如果有加明,則有覺有明兩種含義了,就是二義了。這一加二義雙失,兩個都不存在了,就是不明白了。有加明,則覺明二義全失掉了。無明,不明白。一個明,一個不明,無明它不是覺,也不是湛然的性體。所以你加個明、加個覺,覺明二義全然失掉是這個含義,就墮於無明了;墮於無明就是不明了。不明,為什麼還叫覺?無明不是真覺。所以此中有一個有所非覺,無所非明。有所就不是覺,無所就不是明,有所無所都不對,雙非。為什麼?因為真覺本來就是妙明的,像摩尼寶珠一樣的,它自己自然就光明照的,何必還加上明,就這個意思。若無所明,那還叫什麼覺?叫不覺了。若有所明,那叫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性明性,雙遣,雙遣就是這兩種說法都不對。
再念原文一遍,因為這個道理大家必須得明白。若無所明,就是不知道,不知道就是不明白,則無明覺。無所明還有覺嗎?就沒有明覺了。若有所非覺,那無所就非明。,有所非覺,無所就非明,就沒有覺明了。無明非覺湛明性,因為無明本身不是覺悟明白湛然的本性。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
這個明就是無明,無明乃是一切妄的根本,佛在這個問題上舉出來,一個真覺,一個妄覺。時富樓那讓他明白,如果明上要再覺,那就叫明覺;覺上再加明,就叫明覺。這是錯誤的,加明不是對的。明自己就明,何必要加明?性覺必明,妄為明覺。性覺它的性體就具足了妙明明覺,不要假個明而再明,再頭上安頭。你的意思在明上要加個覺,方稱為明覺。一定明上加上一念,再加個覺,一念就是覺,這叫妄為,不當做而去做,不當加而去加,那就把妙明真體轉為無明。
咱們簡單說,「一念不覺生三細」,本來是明的,要加這一念的明就叫不覺了、不明了,大乘起信論這樣講的,生三細。三細是什麼?業相、轉相、現相。三細相本來是一個,為什麼要分三?在一念不覺的時候。為什麼叫一念不覺?在一念求明,求明這個求就叫不覺。本來是明的,要想求個明,這叫迷了,生三細相,業相、轉相、現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