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1_055

不是此有彼無,此無彼有,根、塵兩不相到,是這樣子的嗎?所以說若無來往,也該沒有聞,那你還能聽得到嗎?假設這麼說,假設意思。
【是故當知:聽與音聲,俱無處所。即聽與聲,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是故當知,聽與音聲,俱無處所。能聽的聽,所聽的音聲,兩個沒有處所;不是有個所在,都無所在,也沒有處所。聽與聲都是虛妄的,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是破除了。
根跟塵,根塵就它根本來說是一體的。一體是什麼體呢?如來藏。若一定說言離,若有離必然還有個合;無合了,哪裡來離?離不可得,合也沒有。因為什麼呢?唯一性故。什麼性?如來藏性,不能言離,也不能言合。
這是說你耳根跟那個音聲這兩個東西,聲音跟耳根離開了不可以,聲音跟耳根合一起,聲音怎麼能跟耳根合一起呢?這個人之常情都能懂得,不合不離。那究竟是什麼?如來藏性。因此你要知道聽與音聲俱無處所,沒有個實在地點,也沒有個處所;因為聲跟你所能聽的聽,二個都是虛妄的。那究竟是什麼?如來藏性,把這二妄破除,歸於自然性。
【阿難!汝又(鼻+臭)此,爐中旃檀,此香若復然於一銖,室羅筏城四十里內,同時聞氣。】
就是旃檀香,我們大家都知道旃檀香。這個旃檀是香精,旃檀是香的香精,真精。若把這個香燃到一銖,在這個室羅筏城,城裡頭四十里都能聞到。在印度這種香叫牛頭旃檀,牛頭旃檀香。如果點這麼一枝香,四十華里都聞到了。
這個香值好多錢呢?在哪去買去呢?買不到,它的價值等於娑婆世界,無價之寶。若燃它一銖香,室羅筏城四十華里沒有一個地方聞不到香氣的。
那一銖是好多?拿我們中國的兩說,這一兩香分成二十四銖,就是一兩香分成二十四銖旃檀香,就是一兩香的二十四分之一,二十四銖為一兩。四分為一釐,六毫六絲六忽。這《博物志》上講的,這個數字咱們不去講它了,太長了。
在漢武帝的時候,印度有個使臣來向我們中國進佛的香,只進四枚。在漢朝的制度,這個香不滿一斤,沒滿一斤,你進貢時候不收;必須得滿一斤。它這個香很少很少,不收他的香。這個使臣就取出了一個,一點點,有好大?像大荳粒那麼大,把它擱到宮門上點燃,擱到皇宮的宮門點燃,這個香聞長安城四十里。不但香遍,而且這個香氣時間很長,長到什麼時間呢?一個月,這個香氣一個月才能歇了。香的作用有什麼作用呢?如果長安城有瘟疫流行,有那傳染病,把這個香焚上一枚,在四十華里之內的這一切疫症全都好了,香的功能。這早就沒有了,咱們在經上看到了。
【於意云何?此香為復生旃檀木;生於汝鼻;為生於空?】
這個香氣在什麼地方來的?所以佛問,跟阿難講於意云何,你作何想法?此香為復生旃檀木,這個香的氣味,香,旃檀木生出來的嗎?還是生出你鼻端?生出你鼻子裡頭。還是生於空間?眼、色、耳、聲四處,香氣從何來的?這就香塵,香塵從何地方生的?生於你鼻子嗎?生於空嗎?鼻子不會生出香來,空間又怎麼會生出香來呢!鼻生不可以,那從空生的嗎?空中怎麼會能生出香呢!以下是破。
【阿難!若復此香,生於汝鼻,稱鼻所生,當從鼻出,鼻非旃檀,云何鼻中有旃檀氣?稱汝聞香,當於鼻入,鼻中出香,說聞非義?】
阿難,若復此香,生於汝鼻,稱鼻所生,當從鼻出;鼻生的香,香應該從鼻出。不是的,鼻非旃檀,香從旃檀香。那云何鼻中有旃檀的香氣,使你聞到香?出時入時,當於鼻入,鼻中出香,說聞非義。鼻子裡出香這個不合乎道理,這句話很簡單,鼻中不能出香。
【若生於空,空性常恆,香應常在,何藉爐中,爇此枯木?】
那香從空中出來的嗎?空性常恆,空永遠如是,那香應該常在。香沒有,必須爐中把這個枯的木頭把它點燃才發出爐香。香,如果是生於空中,那空就香氣常存,因空常有的,空遍一切處,常時如是。不是這樣子。你在爐子裡頭燒這個木頭,它才有香;不燒,沒有。
【若生於木,則此香質,因熱成煙。若鼻得聞,合蒙煙氣!其煙騰空,未及遙遠,四十里內,云何已聞?】
那香就生於木了,因木頭這香質把它一點燃,它就變成煙了;因為香了,你鼻子就聞到了,合蒙香氣。 這個香生起來不太遠,僅在四十里,那你在四十里外還能聞到嗎?
香生於木,就是平常的我們燒檀香木,我們認為這個香就是在檀香木裡頭出來的,我們一般常情都這樣說。香的木質必須把它點燃變成煙,我們才聞到,不變成煙就沒有。變成煙了,通於你的鼻,你鼻子聞到了,蒙這煙一薰。如果這個煙生的離這遠處的,那你還能聞得到嗎?咱們這屋子燒香,這外頭都聞不到了。所以不是這樣子的,破香從木生,香不是從木頭生來的。沒有木頭,又哪裡有香呢?這要你思惟去修了。
【是故當知:香鼻與聞,俱無處所。即(鼻+臭)與香,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是故當知,香鼻與聞,香沒有處所,找香的處所生在何處,沒有。 找你的聞性,聞與香兩個都是虛妄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就破除了。
【阿難!汝常二時,眾中持缽,其間或遇酥、酪、醍醐,名為上味。】
佛又舉例來說明,你在早中二時,在大眾中持著你缽多羅,缽多羅就是應量器,拿你飯碗去吃飯。如果遇著了酥、酪、醍醐,酥、酪、醍醐都是牛奶提煉的,都是從牛乳生出來的。從乳生出來酪,從酪生出來酥,從生酥變成熟酥,從熟酥提煉為醍醐,經過五道手續。就是咱們把牛奶提煉,提煉成酥酪;牛奶打出來之後,你停一下,上頭牛奶有層皮,把那層皮子那叫酥酪,叫油;把那油皮子把它提出來,提出來再從那個酥酪裡頭再把它熬,熬完了再冷靜下來,再擱著提,再提出來,這叫醍醐。經過好幾道手續,從牛奶提煉出來的,叫乳酪。這個大家如果在牛毛藏篷,在大貴族家裡頭,他才能提出到酥酪。一般說奶皮子,奶皮子提出來奶油,奶油裡頭提出來那個酥,把酥熬完了,在酥的上面再提出那叫酪,酥酪。經過五道手續,都是牛奶,原質就是牛奶,沒有摻加其他的東西。
【於意云何?此味為復生於空中?生於舌中?為生食中?】
於意云何,此味生於空中、生於舌中、生於食中?這個醍醐上味在哪出來的?是空中生出來的嗎?是你舌裡頭生出來的嗎?你提出來,是在牛奶酥酪裡頭出來的嗎?
【阿難!若復此味,生於汝舌,在汝口中,祗有一舌,其舌爾時,已成酥味,遇黑石蜜,應不推移?】
若從舌生,你舌爾時已成酥味,就是酥酪的味道了,遇黑石蜜,應不推移?說這個味從舌生不對的。若生汝阿難之舌,舌在你口裡頭,你只有一個舌頭,只能生出一個味道。這就很簡單,你舌裡頭只能生出一個味道。若是一棵樹,這棵樹只能結出來一味的果子,就這樣一個定義。如果你舌遇著酥成了酥味,若再吃黑石蜜,那又變了,就是石蜜味道了,是這樣子嗎?不是這樣子。石蜜,就是我們所說的甘蔗糖。《善見律》裡面這樣解釋,石蜜就是我們此土的甘蔗糖,顏色是黑的,質是堅硬的,甘蔗糖凝結下來,味道是甜的,就叫黑石蜜。你吃這個味道有轉移沒有,就是這樣一個意思。
【若不變移,不名知味;若變移者,舌非多體,云何多味,一舌之知?】
不變的,不移的,這叫不知道味道。若是一變移了,那味道就多種味道了。你一個舌頭就是一個體,舌非多體,云何多味一舌?如何解釋在舌頭上嘗出來很多的味,就是這樣意思,很多味道。
【若生於食,食非有識,云何知味?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預於汝,名味之知?】
若生於食,食非有識,云何自知?這個味道生在舌根上頭,或者生到食品上頭。前頭說生到舌上,不對。那就生到食品上頭了,所食的味?食是一個物質,不是有知識的,食能知道這個食什麼味道嗎?大米能知道大米什麼味道嗎?玉米能知道玉米什麼味道嗎?它不是有知的,不能自知。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預於汝,名味之知?破味從食生,一切味道不是從食品生出來的。那從哪生的?我們常情說味生於食。味道生於食,你吃鹽是鹽味,吃鹹的是鹹味,吃酢是酸味。酢自己知道自己是酸的嗎?鹽巴知道自己是鹹的嗎?它是無知的。如果味道能個人知道自己的味道,跟你就沒關係了,何必要舌頭去嘗呢?何嘗而知味。
【若生於空,汝噉虛空,當作何味?必其虛空,若作鹹味,既鹹汝舌,亦鹹汝面?則此界人,同於海魚!既常受鹹,了不知淡。若不識淡,亦不覺鹹,必無所知,云何名味?】
一切諸法若是生於空,說這些都生在於空,汝應噉空,當作何味。虛空什麼味道,你嘗一嘗?不是從虛空,破這個意思的。必其虛空,若作鹹味,虛空能夠做出鹹味。鹹是你舌頭嘗出來的,跟虛空有什麼關係?是破除問的意思。既鹹汝舌,亦鹹汝面,那就遍性,不但舌頭鹹,那你臉都鹹,我們這個世界人都跟海魚一樣的都是鹹的了。既然是常鹹,了不知淡。鹹永遠是鹹的,鹹、淡,有淡才顯鹹,有淡味才顯鹹;常是鹹的,淡味你就不知道了。若不識得淡,沒有淡味,那你也不覺得鹹,淡鹹兩個是相對的。必無所知,云何名味。你若不知道,那什麼又叫味呢?味從舌生不對,味從食生不對,味從空生也不對,虛妄的。
【是故當知:味、舌與嘗,俱無處所。即嘗與味,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是故當知,味、舌與嘗,俱無處所;沒有個味的處所,也沒個嘗的處所。即嘗與味,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汝常晨朝,以手摩頭。】
觸塵與諸塵不同。你早晨拿手摩頭的時候,這個手觸著頭了叫觸塵。我們早晨洗臉的時候都要摩摩頭,手常摩頭。這個情況是事實的,舉個例。佛又跟阿難說,這個事你常熟悉的吧?你早晨起來洗臉時候都拿手摩摩頭,這就表示觸,手跟頭相觸。
【於意云何?此摩所知,誰為能觸?能為在手?為復在頭?】
於意云何,你思想怎麼樣認識?此摩所知,誰為能觸?在你手摩這個頭的時候,你所知道的這個中間誰為觸?頭為觸嗎?手為觸嗎?觸在於手?為復在於頭?
【若在於手,頭則無知,云何成觸?若在於頭,手則無用,云何名觸?】
若在於手,跟頭沒關係,頭不知道,頭則無知;頭連知道都不知道,云何成觸?觸不存在,頭則無知。這個觸在頭,手則沒用。你手觸頭,頭知,手就沒用了。云何名觸?觸是兩個東西,不是一個。佛就單方面說,只說一方面,那何名觸?觸必須兩個相合才叫觸。頭,單頭不成觸。單手,也不成觸。若觸屬於頭,手就沒用處了。云何名觸,問號的。
【若各各有,則汝阿難,應有二身?】
頭也有觸,手也有觸,那汝阿難就頭與手各有一知,手知觸了,頭知觸了,則汝阿難應有二個身體了。
【若頭與手,一觸所生,則手與頭,當為一體!若一體者,觸則無成。】
但是頭跟手是一觸所生的,則手與頭當為一體;手跟頭不是兩個,是一體兩。既然是一體,何能成觸?觸則無成。自相觸,不對吧?
【若二體者,觸誰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應虛空,與汝成觸?】
若是二體,觸誰為在(屬也),究竟觸屬於誰?能觸非所觸,在所非能,不應虛空與汝成觸,不是虛空跟你觸吧?你觸虛空有回應嗎?這是破一體,一體不成,二體也不立,就這樣的意思。
【是故當知:覺觸與身,俱無處所。即身與觸,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是故當知,覺觸與身,俱無處所;觸和身都沒得處所,也沒有觸,也沒有身。因為啥?都是虛妄的,二處虛妄,不是因緣,也不是自然。
【阿難!汝常意中所緣,善、惡、無記三性,生成法則。】
善性、惡性、無記性,這是我們思想之中所緣念的,所常緣念的。思想,意識,跟法,這個是指意根說的,意是意根之中的,法是法塵。法塵與色聲香味觸塵不一樣,因為色聲香味觸塵有相,法塵非實性;是境界,法境,但是沒有實體。這是意識留下來的獨影境,它這個境叫獨影境。
【此法為復即心所生?為當離心,別有方所?】
這個獨影境,此法從哪生的?是心所生嗎?離心就沒有了,沒有處所了;那不是心生的。
【阿難!若即心者,法則非塵,非心所緣,云何成處?】
此法即是心,那法不是塵,法只是個名詞,塵所緣影的。非心所緣,云何成處,為什麼此法成處呢?
【若離於心,別有方所,則法自性,為知非知? 】
離心別有,不對,破那個離心別有個法塵不對。假使有離於心,那它另外得有個處所;別有,應有個方所,有個處所。法無自性。法自性,為知非知? 破離心的意思。若言法塵離開你的意根的心還有方向處所,那個方向處所就是法塵,法塵應該有個自性。法塵沒有自性,前塵落卸的影事,法塵就是色聲香味觸法所落卸的,它無知。
【知則名心,異汝非塵,同他心量。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於汝?】
知就叫心,心跟你相異,那就不是塵,那還叫什麼法塵嗎?同他的心量。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於汝?那你有兩個心了。破有知。離開心,離開法塵,另外還有個知,那應該另外有個心,不叫塵了,不應該叫塵了。因此異汝非塵,若同他的心量者,這就是講離字,謂此法塵既然離開了你的意根了,它還有知道,那不是塵了,自應非塵,乃另外一個心。不是這樣子吧?若是另外一個心就不叫法塵,那是他心量了,跟汝何關?他人之心離開汝了還有個知,沒有這個事的。這不立的。即汝即心,法塵若是你的心的話,法塵是心,跟你的心,不是兩個了嗎?不是兩個,法塵是心的緣影,是一個。塵,意根,跟你所留意根的緣影,兩個法塵,法塵是影事,它沒有知,法塵是塵境。
【若非知者,此塵既非色、聲、香、味,離、合、冷、煖,及虛空相,當於何在?】
法塵非知,法塵沒有知,此塵既非色、聲、香、味,也不是離、合、冷、煖,及虛空相,當於何在?法塵既不是色、聲、香、味、觸,就離開色、聲、香、味、觸了。若與色、聲、香、味、觸合,那你應該知道冷、煖,知道虛空相,當於何在?法塵無知,若有知就該有這個現象。謂此法塵離開了意根的心,它不是知,沒有知。前塵影事離開心了,非知。前塵影事離開心了之後落卸來的,就叫法塵。既不是色、聲、香、味、觸、法塵,也不是虛空相,似有非有,所以這個起個名字叫法塵。又不是虛空相,它有前塵留落影事,沒有離、合、冷、煖,所以認為它前塵影事落卸來的影子。
【今於色、空,都無表示,不應人間,更有空外。心非所緣,處從誰立?】
一切色都是五塵的色法,空是沒有色所顯現了才顯出是空,沒有五塵的色法影子。在五塵虛空即無可表現的,這個就是叫法塵。法塵不是有,人間一切虛空外之處,那個所在的就叫法塵。既不是空,又沒有有,所以叫法塵。就是心不緣一切境,沒有處所,心無處所。心無處所,這個指的什麼呢?不是肉團,心無處所是指的我們意根它所緣的,緣的是法塵,意根緣法塵。這個法塵離了心了什麼都沒有了,離心非知。既不是能緣的心,又離開根而處的空外,這叫法塵。它不是所緣的境,法塵非心也非境,它從誰立?心非所緣,處從誰立?在哪來立個法塵,就是如是,法塵就如是。今天就解釋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