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1_053

【何以故?若從通來,塞則聞滅,云何知塞?如因塞有,通則無聞,云何發明,香、臭等觸?】
通了,那塞來了,聞就沒有了,就斷了。為啥呢?通了。云何知塞,又怎麼知道不通了呢?塞就是不通。假使如果塞了,塞有了,有堵塞了,通則無聞,堵塞了還通什麼,不通了,無聞了。云何發明,香、臭等觸?這裡頭還加個觸塵,香氣觸到鼻子了,這叫觸。臭氣觸到鼻子,這叫(鼻+臭)。那你不通不塞的,沒有(鼻+臭)了,是這樣子嗎?不是這樣子。不是這樣子,不從通來了。
【若從根生,必無通、塞。如是聞機,本無自性。】
那從根生的,必無通、塞。如是聞機,本無自性。若不同聞塞,這個聞的機(根)沒有自體的,(鼻+臭)聞性體又何嘗有呢?
【若從空出,是聞自當迴(鼻+臭)汝鼻;空自有聞,何關汝入?】
若從空出,聞自當迴(鼻+臭)汝鼻,鼻子自己聞鼻子,有這個事嗎?空自有聞,空自己就聞到了,關你鼻子什麼相干呢?破除的意思,這都是破除的意思。
【是故當知:鼻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即非因緣,即非自然,虛妄的,虛妄不實的。眼、耳、鼻,該說舌。
【阿難!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勞。其人若病,則有苦味。無病之人,微有甜觸。由甜與苦,顯此舌根,不動之時,淡性常在。兼舌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阿難,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勞,其人若病,則有苦味。假使不舒服了,舌根有了病,人要有味了,總感覺口裡是苦的。無病之人,微微有個甜觸,不是很甜的,就感覺甜,自己口水當中有甜。甜與苦,顯此舌根不動的時候,淡性常在,非甜非苦非鹹。兼舌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這是假設的有這麼一個人,以舌舔他嘴唇或舔他上唇。舌的根沒有外物可舔的時候,但用舌入,自舔其脣吻,舔舔嘴唇,舔舔口。如果舔久了,舌就發出勞相了。假使這人要有病,虛妄的感覺是苦,舔舌根有苦味。無病,這舌舔上唇或舔啥,有點微微的甜味。都是妄生的,沒有真實的。這是舌的勞相,這叫舌的勞相。
【因甜、苦、淡,二種妄塵,發知居中,吸此塵象,名知味性。此知味性,離彼甜、苦,及淡二塵,畢竟無體。】
所以舌根的甜、苦、淡,都是有味的,舌頭自己的味。真正的淡了,這二種的,舌根很淡的,什麼味也沒有了,淡淡的。因甜、苦、淡這個妄塵,甜和苦、淡,苦、淡作為一種,甜作為一種,這兩種合起來都是妄塵。妄塵發知於居中,吸此塵象,名為知味性;知道味,知道甜味,知道淡味,知道苦味。此知味性,離彼甜、苦及淡,甜和苦作一塵,淡作一塵,這二種塵沒有實體的;你要找個甜、苦、淡的實體,找不著的。舌跟元無自性,因為舌動的時候才產出來這些個苦;這苦是微微的,不是像很大苦的;才產出苦相,這是虛妄相。這叫妄塵境界,實際上是沒有的,因為它沒有體性。
【如是,阿難!當知如是,嘗苦、淡知,非甜、苦來;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於空生。】
如是,阿難,當知如是,嘗苦、淡知,知道苦、淡,知道甜、苦來了。這個苦、甜是淡原有的嗎?淡味裡頭,淡味是一種味塵感覺到的,不是原有的。是從舌根出來的嗎?不是的。不從淡有,不從根出,那是空生的?空能生出來?所以舌入,舌根入於色塵,這色塵就是苦、甜、淡的味道,從來沒有,也非根出,也非空生,也非塵。
【何以故?若甜、苦來,淡則知滅,云何知淡?若從淡出,甜即知亡,復云何知,甜、苦二相?】
何以故?佛又再解釋。若是甜、苦來,淡就沒有了;有甜有苦,淡就滅了,云何又知道淡呢?若甜、苦從淡來的,那甜就沒有了,淡不會生甜。復云何知,甜、苦二相?破一切塵不是自來的。佛在六根一根一根這樣來破除,讓我們去思惟。
【若從舌生,必無甜、淡,及與苦塵。斯知味根,本無自性。】
若從舌生,舌不會生甜、淡、苦的,沒有個塵境,這都是味。這一切味沒有體性的,根本沒自性,不是從根來的。
【若從空出,虛空自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關汝入?】
那空中來的?若從空出,虛空自然有味道。空中有什麼味道,還等你口去知道嗎?又空自知,何關汝入?空生跟你沒關係,假的,虛妄的。
【是故當知:舌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觸於熱手,若冷勢多,熱者從冷;若熱功勝,冷者成熱。如是以此,合覺之觸,顯於離知,涉勢若成,因於勞觸。兼身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譬如有人,以冷手觸於熱手。一個人手是冷手,一個人手是熱手,兩人握手,他手很熱,你手很冷,就是冷手觸於熱手;若是這個熱手很熱,那你冷手他轉轉就不冷了;若是你冷手特別涼,那個熱就變冷了,他熱手也不熱了,冷者就成熱了。如是以此合覺之觸,顯於離知,涉勢若成,因於勞觸,兼身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這是身的觸,色聲香味觸,是身的觸塵,證明身入是虛妄的。證明用一隻冷手接觸一隻熱手,兩手都屬於身的根,兩個手都屬於身。你平常有知覺的身,跟那無知覺的物,沒有知覺的物,在成觸的時候,它有一個冷的勢力,冷的勢力多就感覺很涼,熱的勢力多涼就變暖,以此兩手跟外頭的冷熱相觸的時候,就看環境如何,都是虛妄的。就是與觸感覺虛妄的,那個都是假的。
【因於離、合,二種妄塵,發覺居中,吸此塵象,名知覺性。此知覺體,離彼離、合違順二塵,畢竟無體。】
因於離、合二種妄塵,能發知覺居中,吸取這個塵象;這個吸取塵象,你這個有個知覺性。兩種妄塵,你這個知覺性,就是你這個能感覺的感覺體,在離冷熱違順,在這個塵境相它都沒有實體的,一切皆無實體。證明一個無實體,都是托妄塵所妄現的境界相。你與二種妄塵來合,你這個覺悟的覺能知道,譬如一個冷一個熱你感覺到了。但是那個冷熱是塵境,你感覺的覺知能知道,體熱無體,一剎那間就消失了,沒有實體的。離開虛妄沒有實體,就這麼句話。一切上來所說的六塵境界都是物質,它沒有實。你跟它相接觸時候,有個離合,這個是你感覺的覺。你能感覺的覺不屬於物質的,合也好,離也好。
【如是,阿難!當知是覺,非離、合來,非違順有,不於根出,又非空生。】
如是,阿難,當知是覺,就是你這個覺心,非離、合來,覺心沒有個離來合來,來了就合了,離了就離了,沒有離合的相。覺,覺非離也非和,就是這麼句話。阿難,你應該明白了,你那個覺不是離合,跟熱接觸感覺熱,跟冷接觸感覺冷,熱離開了感覺著離,跟冷離開了感覺離,你這個覺知沒有這個離合。沒有違順就有,是從根出的嗎?是從空中來的嗎?不是根出,又非空中來,標示無所從來。就是一切塵境皆沒有的,假的。
【何以故?若合時來,離當已滅,云何覺離?違順二相,亦復如是。】
何以故?若合時來,離當已滅。合時就來了就有了,那離合呢?離了就沒有了,你這個覺是這樣子嗎?覺離也覺得到離,合也覺得到離,覺從來不變的,違境順境都是這樣子。說我們的心不是從塵來的,你那個覺性不是從塵來的。
【若從根出,必無離、合、違、順四相。則汝身知,元無自性。】
若從根出,必無「離、合、違、順」四相。從你的身根根出的,那自生自,沒有「離、合、違、順」的四相,就是非離合相。離跟合它是有境界相的,一個境界相離了,大家合在一起,相聚了這就合了,分別了就離開了,這是個境界相。一切諸法沒自性,沒有離合境界相。離合違順,離、合、違境、順境,合就是順境,離就是違境,離合違順這四種相從哪裡來的?是從你的根出嗎?從你六根出嗎?還是從六塵境界相來的嗎?全不是的。若從根出,離、合、違、順四相,那你身應該知道。都是無自性的,你身並不知。
【必於空出,空自知覺,何關汝入?】
若於空出,空中能有自知覺性嗎?若空中有覺性,跟你毫沒關係。空生空滅,跟你有什麼關係?不關汝事。不是空生。
【是故當知:身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上來講身、心,身口意吧!總言這些問題都是妄,它的相全是假的,體性是一個。因此知道身入虛妄,身體本身就是虛妄。是因緣?不是。是自然?不是。顯妄,妄從何起,妄歸何處,不是自然的。妄無起處,妄依真起,妄滅了還歸於真。這上頭辨別全是虛妄法,虛妄法止息了、靜下來了,這就是真實。這種境界相,我們學華嚴經的,這就叫華嚴境界,以一毛端現無量無窮無盡諸法,無量無窮無盡的諸法虛幻。所以以一毛端攝寶王剎,一個佛世界,無量佛世界,在一個毛端攝了。為什麼?舉這個一毛端,這一毛端就是一大法界總門體,一大法門的總體,總體攝一切法,這生起法門。
【阿難!譬如有人:勞倦則眠,睡熟便寤;覽塵斯憶,失憶為忘。是其顛倒,生、住、異、滅,吸習中歸,不相踰越,稱意知根。兼意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阿難,譬如有人,勞倦則眠,人太累了,太勞疲了,他就想睡覺,一睡就睡著了。睡久了就醒了,便寤。覽塵斯憶,失憶為忘。想不起來,沒有記憶,那就叫忘。一切生、住、異、滅全是顛倒的,是其顛倒生、住、異、滅,吸習中歸,不相踰越,稱意知根,兼意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我們要把它變成很容易知道的、很容易明白的,很簡單,虛妄;總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什麼是真實的呢?若見諸相非相,見一切相即不是相。那是疲勞相,那久積成勞的勞相。所以這個用睡眠來解釋,為什麼要睡覺?太累了。勞是虛妄的,但是疲勞了,他要經過睡眠。睡眠的意思,把那疲勞又恢復了。就是我們太疲勞了,神智不清楚了,你睡一大覺,神智就又清楚了。
但是我們這個意,意根,就在你睡覺它也不停息。你睡得很熟,你就作夢了;夢了又像覺悟了,又像沒睡,實際上你在睡。我們有時睡一覺,精神很興奮,又恢復了。勞疲能夠熟睡,恢復精神了,他就又醒寤了,這個醒寤也是妄。虛妄的容易知道,我們這個人的意識入到虛妄裡頭去了,在這個虛妄裡頭能可以進入睡眠狀態,睡眠狀態是虛妄的;有記憶力,那就驚醒;失掉記憶力了,這就睡眠了。我們自睡寤的時候,你前塵都斷了;你醒了時候,前塵又恢復了。
那個是在你睡眠的時候,妄歸真。當你知道身體入到虛妄,這個虛妄即非因緣也非自然,這就歸真的意思,反妄歸真的意思。若有人他勞倦過度了,他睡眠了,睡醒了就熟了。當你睡眠時候,你的覺知斷。它不停歇的,那叫作夢。有時沒有夢,就斷。等一醒了,又恢復了。
當我們失掉時候,就叫忘記了。把顛倒的生、住、異、滅的習氣留下來了,它並沒斷,但是跨越不過去。一個是意,一個是根;一個是意識,一個是意根;其實是一個東西,兩種作用。意根、意識都從什麼地方發生的呢?從菩提瞪發勞相,到最後了還歸菩提心。這顯現我們的生、住、異、滅,一下的很明白,就是醒;一下很糊塗,就是睡眠;一會兒記憶失掉,一會兒記憶很清楚,一會兒全忘記了。為什麼?因為顛倒的生、住、異、滅,有時痛苦悲哀,有時歡喜欣樂,這一切境界相。
如果我們睡覺剛睡下去,等你睡得正甜的時候,等你漸漸醒寤的時候,這四種現相就具足了生、住、異、滅。等你一醒,剛有記憶力,這叫生,恢復生,恢復記憶力時候。等記憶力很強時叫住。忘了就變了,叫異。忘盡,就叫滅。把前世都忘了,不是睡覺時候忘了,醒著都忘了。就你當生,還不用等到來生。我現在就是這樣子,突然一時間過去記憶力全沒有了,從小孩到五十歲以前的事,但有時候一點一滴都清清楚楚的,這就那個神識當中的隨我們吸入的習氣生、住、異、滅這四相,它是循環不息的,不會斷滅的。但是我們有時在夢中,把我們前生的生、住、異、滅恢復了。現在我們學知道一切妄,妄盡還源,在我們學華嚴的就專講妄盡還源觀。等我們成了佛了,把無量無量億劫的所有一點一滴事情了了分明。當你一個修道的人,有時候你會顯現你多生,這得靠功力。等你靜寂的時候,你會顯現多生的你的活動,不一定都是人,也許變畜生。
【因於生滅,二種妄塵,集知居中;吸撮內塵,見、聞逆流,流不及地,名覺知性。】
這個把它總結起來是生滅二種的妄塵,集知居中,吸撮內塵,見聞逆流,流不及地,名覺知性。前塵卸落下來的影子,有生滅,有塵境,一個是法,一個是塵,有塵有法兩個差別。我們拿意識入,入到什麼呢?生、滅二塵。假我們自己本心,原來的本體,集能知道的那個集,那個能知的所有召感來的一切的事物,能集知你的性;就是在你意根的當中集知那個性,就像在黑暗當中你能看見。看見什麼呢?你根裡頭五根的內塵,這是集知居中。吸撮內塵,見聞逆流,流不及地,名覺知性。發見過去或者現在你所集知的,這叫緣內塵境界相。見聞逆流,沒達到五塵境界,沒有流到五塵去,叫見,或者聞,見聞覺知皆順流外緣,緣外頭要見聞等,隨著見聞的根,眼見耳聞隨著根去攀緣外頭境界。都反回來,反聞,就還聞聞自體。把外五塵所卸落下來的,在你意地的當中,意根獨緣落下來那個影子,見聞覺知逆流。
【此覺知性,離彼寤、寐生滅二塵,畢竟無體。】
什麼是覺知的體?沒有,就是緣那個生滅二塵,生塵跟滅塵,把那些境界相因塵而有的,離塵無體可得,緣念塵境。等你合上眼睛睡覺的時候,在你睡眠的時候,緣念了。這種因為二乘人沒斷法我執,法塵境界是有的,這所落下來就是法塵。
【如是,阿難!當知如是,覺知之根,非寤寐來;非生滅有;不於根出;亦非空生。】
如是,阿難,當知如是覺知之根,這個覺知的根,非寤寐來,非生滅有,不於根出,亦非空生。
【何以故?若從寤來,寐即隨滅,將何為寐?必生時有,滅即同無,令誰受滅?若從滅有,生即滅無,誰知生者?】
何以故?若從寤來,寐即隨滅。這要從寤來,寐就沒有了,那將何為寐?必生時有,滅即同無,那令誰受滅?誰來受滅?若從滅有,生即滅無,誰知生者?反覆的問答,破塵,把塵境破了。見聞覺知,就是我們意識形態,從我們醒的時候很明明白白的,那睡覺時候就滅了不知道了,若寐而至,寤即隨滅。這一切若從寤來的,就是見聞覺知之根,不是根出,不是空生,破滅這個。那什麼叫寐?說生時候才有,滅時候就無,那令誰受滅?哪還有個滅,要那樣子就沒有滅了。若從滅有,生的時候滅就無了。誰又知道生者呢?沒有知道生者的。今天就講這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