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1_051

因為水有,應該有個相。水有流動性,有流動的相,有相嗎?今應現在,有所有相,今應現在,現在還在流。意思就是不是水,此即非水。說暴流,暴流是水、還不是水?暴流是因為水有的嗎?若因為水有,暴流之性,應非水而自性,它自己有個性。何故暴流之性是渾濁的,水性是澄清?這個暴流的時候,衝的泥沙水沫是渾濁的。但是跟水性不一樣,水性是澄清的。如果是有暴流,是水性有的、還是流性有的?水性沒有,流性也沒有,所有二相,應明白現在;明白現在了,因水而有,暴流確實是因水而有。這是說明了行蘊,色、受、想、行,這個行蘊,行的蘊是什麼樣子,這就講的行蘊的樣子。受、想、行、識,講了受了,講了想,講水的流性。
【若即水性,則澄清時,應非水體!】
即非水性,暴流不是水性,因為它渾濁,不是水性。水性是澄清,渾濁沒有了,才是清淨的水性,那才是水的自體;有了渾濁不叫水了。行蘊就是藏識,這點我們能理解。另外一種,如果在這上不理解,等到冬季了水成冰,冰是水、不是水?冰不是水。水是流動的,冰是靜止的,冰是結固的;那離開水,哪裡有冰?這個道理大家多思惟。冰即是水,冰化了就是水,水凝結起來就是冰;但是凝結起來的冰不是水,它是靜止的,它不動的、不流了。這個問題要如是認識。
【若離空水,空非有外,水外無流。】
若離開空、離開水,哪還有個暴流?若離空水,空非有外,水外無流,水之外還有流嗎?是水流。空呢?都是空的了,還有什麼內外,空無外。那要離開空、離開水,那何又有顯出水的體,又何是水的體?
【是故當知:行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知道佛的這些問答是顯性的,假這一個比喻讓阿難明白自己的清淨妙心。現在你這所有用的都是虛妄的,幻化五蘊,色、受、想虛妄的,那行蘊又何不是虛妄的呢?是故當知,行蘊虛妄,本非因緣,亦非自然。
【阿難!譬如有人:取頻伽瓶,塞其兩孔,滿中擎空,千里遠行,用餉他國。】
這是形容識蘊,識蘊就含藏義,蘊就是蘊藏的,說識蘊就是說我們含藏那個性體。識是指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了別為義的,能了別自分的境界。受、想、思分配在前七識。這個識,現在這個識獨指第八識,第八阿賴耶識。這個文的意思,這段文的意思,指著第八識,指第八識說的。拿形容詞,拿什麼形容?譬如一個瓶子,頻伽瓶,舉瓶子,把這個瓶子的兩個孔,瓶內的兩個孔道給它堵死的,形容詞。瓶子堵住兩個孔,形容什麼呢?形容著我法二執。阿賴耶識它自己本身具足兩種執著,一個我執,一個法執。空,拿虛空形容著虛空分內空和外空,瓶內叫內空,瓶外叫外空。喻什麼呢?那這個就形容著阿賴耶識。外空就喻藏性。藏性,性含著兩種障,二障,一個我執障,一個法執障,二種執著;二種執著就把我空的真理、法空的真理給遮蓋住了,人我空的真理、法空的真理給障住了,這叫二空真理。
我們起惑造了種種的業,因為起惑造了種種的業就要受報。業一定有業因,一定要受業果的,起惑造業。因為二執障,我執、法執。空也分內空、外空。瓶內的空喻那個識性,瓶外的空比喻藏性,識性跟藏性。由於我執障、法執障,法障這樣子,所有障敝了二空的真理,我空、法空的真理,依著這個根本起惑造業;一定要起惑的,起惑惑絕不停,一定就造業;造了業就要感果,感果就要受報。
瓶擎著是空行,把它藏性裡頭隱在身中而成為識性,藏性跟識性實際上是一個,沒有隔;但是藏性不是識性,由阿賴耶識發生的是藏,發諸於六識就叫識性。因此就講出來了內空、外空。本來有沒有什麼內空、外空,因為執著,識性和藏性。識性本來一性,分成兩個了,由執著分成兩個。比喻瓶擎空,這個形容什麼呢?輪迴六道受苦。在苦中又來起業修行,迷位捨身受苦,輪迴六道;就是三界之內的一切眾生,依著善惡不動(禪定)而受的業苦。業苦,因為造了業了,造了身口意三業要受苦了。這個苦,苦中有樂,苦、樂等報,受苦當中的三業有苦有樂,有受苦,也有善業。但是總的合起來,八識是它的總報主,隨業受生,就是隨業受報;八識就是報主,受報的主人。業報身,我們平常這個業報身就把它形容為瓶子,瓶內是空的。是識性,這個識性因為造惑了,起了業了,把你那個原來的藏性又轉成了識性,隨著識性所牽引的;識性,你造業就受報了;受報,它牽引你,牽引你到什麼地方去呢?六道輪迴,那隨業了,看你是哪一業。地獄、餓鬼、畜生這三道造的業最重的,天、人、修羅這三道咱們所謂的三善道,地獄、餓鬼、畜生是三惡道。
這個是形容詞,解釋當中這樣解釋。你那個識性裡頭它是有侷限性的,不是普遍性的,地、水、火、風這些個的影響,識性你就被這地水火風 把你侷限住了。這是形容詞,冷暖濕滑、地水火風,地是不動的窒礙性,水是流動性,火是熱性,風是動性。所以這個千里遠餉喻佛道長遠的意思,說我們修行的趣行。我們修行的趣向,怎麼樣起修呢?信,信三寶了。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向如來果。所以修行就很多法門了,四加行、十地、十二因緣,等覺諸位,就像那個千里迢迢的路程一樣。他國就是形容常寂光土。瓶子還有兩孔,兩孔就喻我執、法執。證得人我空,人我空就是人我執沒有了,證得人空;證得法空,法執沒有了。全部的佛教轉八識成四智,咱們上來所說這些話,就是佛所說的一切法,整個的佛教的過程。
【識陰當知,亦復如是。】
識陰,這個念蘊,不是陰陽的陰,念蘊,識蘊。蘊者是含藏之義,譬如五蘊,五蘊是含藏,含藏無量諸法。識蘊當知,若與法合,那個瓶子就喻我們所造的業,瓶就跟我們相合。識蘊當知。
【阿難!如是虛空,非彼方來,非此方入。】
這個你應當知道虛空是什麼樣子,虛空是哪方來的?還到哪方去?就是我們說成了佛地,佛成佛了,到了佛地沒有污染的,佛那個識叫無垢識,是哪裡來的?是從凡夫同居土帶來的嗎?還是此方入的嗎?不是到佛地無漏身的身中,這個識性是周遍的。只是說這識性,這個識性是周遍的,沒有來去,也沒有出入,隨著因緣而異稱。在佛的這是識叫如來藏性,在眾生這個識叫遍計執、依他起,那就種種的隨緣而不同了。這個識性變成藏性,在如來名為藏性,在眾生名為識性。這些個文字上頭你沒辦法入,你得思惟修,從那個名相顯那個道理,把它跟你身心結合起來。同時佛又把這個比喻跟法合。
【如是,阿難!若彼方來,則本瓶中,既貯空去,於本瓶地,應少虛空!】
如果這個瓶子裝了空,那麼空就被瓶帶去了,虛空就應該減少,有一部分被瓶子收攝了。沒有這樣子,你裝一瓶子空去,彼空中並沒減少一個瓶空,不是這樣子。如果在別地方擎來這個瓶,那瓶的虛空到此處放出來,那此處虛空就該多。虛空不會的了,這個道理大家都會都很明瞭的,誰都懂得。若把本瓶既貯空去了,這裝了一瓶空中走了,那我們這個地方虛空就應當少一瓶的虛空,是這樣的嗎?不是這樣的。
【若此方入,開孔倒瓶,應見空出!】
若在別的地方裝了一瓶虛空,到這個地方,到此地把那瓶子孔打開,把瓶子倒出來,那應該見空出。你把瓶子打開有空出來嗎?空非形相的。既不從彼方來,也不從此方入,若有出入還什麼叫虛空?這個說故事,不是隨便加這麼個虛空來說它,做什麼?形容法的,現在與法合,說完空與法合。
【是故當知:識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是故當知,識陰虛妄;我們講五蘊色受想行識,講識蘊,佛先說比喻而後才說法的。識蘊是虛妄的,五蘊的識蘊,蘊是蘊藏,蘊藏一切識。識蘊沒有個此來彼去,形容詞,就像虛空一樣,虛空拿瓶子能裝走。此地被瓶子裝走了一個虛空,這此地虛空減少了嗎?到他地把那瓶子倒出來,他地虛空增加了嗎?虛空本來沒來去。我們的識蘊是虛妄的,就像瓶子裝虛空一樣,我們的識蘊是虛妄的,沒有實體的。識有什麼實體嗎?即非因緣,也非自然。我們那個識不是因緣生的,也不是自然生的。
五蘊說到這說完了,五蘊色受想行識,這五蘊有實體的、是沒實體的?沒有五蘊。沒有五蘊,說五蘊,因為五蘊即是如來藏性,因為沒實體故,虛妄不實的。既然虛妄不實的,有什麼貪戀嗎?有什麼執著嗎?咱們這整個的身心,色受想行識就是五蘊之體。這個道理我想我們諸位道友都明白了,以前我們每天所學的,我們每天所做的,你入了佛門之後,從你落髮那天開始起,你就跟五蘊漸漸就斷絕,色受想行識,你這個色身第一個就起變化,第一個落髮,乃至衣服、形象全變了,不是這樣子。
五蘊一切虛幻不實是假的,根本沒有,緣影!這破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所具足所承認的,先從身體來說、來破除。就是我們這個色身五蘊合成的,五蘊不存在了,所以這肉體是假的、是變化的、是壞的,所以會死亡的,不是真實的,就破除我們的身見,不要執著這個肉體。一個是讓我們心不隨物轉,這說如來藏心,我們的心不被肉體轉,心能轉境,讓我們心轉肉體;心被境轉,那就墮落了,凡夫六道都墮落了。心能轉境就是如來,如來就是你漸漸的就能成佛了;心能轉境即同如來,心被境轉就是凡夫。這講完了虛妄不實的身,完了下頭講六入。
【復次,阿難!云何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印度話叫缽羅吠奢,缽羅吠奢翻我們中國的華言叫入,就是入,缽羅吠奢就是一個入字,或者叫處;或者叫入,或者叫處,咱們有時候說六處,有時候說六入。六入沒有體的,本體是什麼?如來藏。六入從什麼起的?從如來藏起的,叫妙真如性。這是定義,六入即是如來藏性。藏者就含藏之義,含藏什麼?含藏如來。你從六入,你要明白了之後,你開悟了,可以開悟入佛的境界,乃至入菩薩境界。
這個六入六處是色心開與合,就是色跟心開合,解釋這個開合的問題。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入於色聲香味觸法,這個入字怎麼講?就是根入於塵,根接觸塵才叫入。因為六入把你六根吸攝到六塵裡頭去了,所以為什麼又翻處。色心開合這是楞嚴經的特點,其他的經沒有,佛沒這樣說,其他經沒有。是這個楞嚴經以這個根,六根,六塵,根入於塵才說入。什麼叫入?能入的是根,所入的是塵;入的塵,塵無處;能入的根,根無境;無根無境,無入無處,這樣來講能入所入。在這個意義上頭,你多思惟,明白了,開悟了。
所以說開悟的楞嚴,就是你要在六入當中,六入即是如來藏性,就是妙真如性。六入是沒有體的,根入於塵,眼根入於色塵,眼見色,耳聞聲,耳根是聞性,聞性入於聲塵,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入六塵來觀塵,轉變為塵。根是什麼?是指著根本說的。根本是什麼?如來藏,一切法皆如來藏而起的,依之而起。現在學六入的,怎麼樣產生六入的枝末?怎麼樣為六入的根本?原來的如來藏,本有的如來藏性不變的,就是人人本具的如來本體不變的;但是真如隨緣產生妙有了,遍於法界了。藏就是含藏之義,含藏一切什麼?咱們說的世間法、出世間法、一切善功德,都在如來藏裡頭。妙真如性,如來藏的體就是妙真如性,這個體性既是事也是理。六入本來全妄,全妄即是全真。不妄了,六妄不妄了,就是全真了。六入本身沒有,就是法入於塵,就是這樣子,所以叫入。因為它不捨一切法,所以叫妙,叫妙法,不捨一切法叫妙法。一切法皆真,沒有一法不真!哪裡還有虛妄?沒有。
【阿難!即彼目睛,瞪發勞者,兼目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
這個是舉色,還是從色聲香味觸法,跟前頭講六塵一樣,這一個一個講的。瞪目發勞,你的眼睛它進入一個虛妄的境界,這叫瞪目發勞。眼陰無故的看什麼定而不轉變,目瞪發勞,那叫勞的現相。勞就是病態。兼目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無論能和所,能是見,是目,所是入於塵。入是根入於塵,塵攝於根,塵被根所攝了。但是你看什麼思惟什麼久了,久而不動,那就叫勞相,瞪目發勞。眼睛看什麼看久了,看久就起空華了,起變化了。但是這個怎麼來的呢?都見來的。你不見,哪有這些相呢?這個問題下回再解釋吧!今天就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