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1_050

【又見華時,目應無翳,云何晴空,號清明眼?是故當知:色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我們這個眼睛見到華相的時候,能見的見,所見的華相,這個華的相從外邊來的嗎?從眼裡出的嗎?因為我們能見的見動的時候,沒有毛病,這就號為清明眼。當你見到華的境界相的時候,你的眼睛沒有障礙,目應無翳,翳就是遮蓋眼睛的虛妄的妄相,這個時候你的眼睛就是清明眼,這叫清明眼。這形容著,這是反難的意思,佛對阿難說你看見空的時候,空中沒有華,純空的,突然間眼睛看著有個光圈或者有個華,那就眼睛有病了,所以叫翳眼,翳眼就是眼有病。見到清明的,清淨眼見清淨明空,在這個時候還有見、還沒有見?能見的是眼,所見的是外邊虛空,那這個中間產生一種障礙,眼睛有毛病,看著空中有華;空中沒華,這叫妄執,妄執,妄執這個空華從空中生的,不然怎麼會空中有華呢?這就說明病眼。所以你眼睛如果沒病的話,見華的時候是清明的;眼睛有病,見華就不清明了,就這樣。
這個意思就是形容著色陰的法,是故當知,前頭是比喻,比喻了合法。法是什麼意思?那個華是假的,是虛妄,不是真相。解歸真相呢?見空時候就是空,沒有空華,就是解妄歸真了。是故當知,佛對阿難說因此你要明白,色蘊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這五蘊都如是,讓你都作如是觀。五蘊非有,全是虛妄的,何況虛妄中生妄呢!例如說你眼睛看外頭,看境界相的時候,看空,空沒有華,那華相從哪來的?從空中來的嗎?是從你眼裡頭出來的嗎?這個意思就要你起智慧觀察,應當有智慧的觀察。所以你應當瞭解色蘊一切法,色陰的本身不是自然的,也不是因緣。那是什麼呢?咱們前頭講過了,妙明真體隨緣而染一切諸法。所以說非自然,就是我們的妙明真性的實性沒有一些妄想的,都是虛妄見相,是假的。如果按文殊菩薩教導我們善用其心,就是你起到一種智慧來觀察。智慧就不是照,我們慧照現前,觀見色蘊的根本就是實相。若見諸法無相,則見一切諸法實相。

【阿難!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調適,忽如妄生,性無違順。其人無故以二手掌,於空相摩,妄生澀滑,冷熱諸相。】
阿難,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調適,很舒適的,就是身體很健康的;宴安是很清閒自在的,身體沒有不舒服感,沒有不適應感。在這個時候忽然妄生,起了念了,妄生念。性無違順,性說體,就是那個藏性。這個是講受的,講五蘊,色蘊完了講受蘊,說受蘊;性無違順,沒有個善受、不善受,沒有受的感覺。假使無緣無故的用兩個手在虛空這麼搓;咱們有時候有這個現象,拿手這麼搓一搓,搓搓揉揉眼睛;兩個手在空中這麼一摩擦可就不同了。手這麼一搓,生出一個滋潤的潤滑的現象,還是個澀滑的現象;有時這麼搓搓的不大那麼光潤,有時候很光潤。你兩個手一相搓就熱了,就發熱;沒搓的時候以前是冷,兩手一搓就發熱了;就產生了澀、滑、冷、熱,產生這一切相。這是形容法的,說我們的這個藏性,本具那如來藏性在受蘊所感受的時候,清清淨淨的、平平安安的,心無所著,也沒什麼顛倒的,這很自然的。
受是領納的意思,色受想行識這是講五蘊,講這五蘊法,五蘊法跟你的本性、跟如來藏性,一個是體,一個是相。在這個相上頭,是受領納為義。在你沒有苦的受、沒有樂的受、沒有不苦不樂的受,就是無受的時候,很自然的時候。換句話說,沒有順境就沒有苦境。無順無逆,逆就是苦,順就是自然的,就是樂境。當你這個體很適應,無苦無樂,沒有苦相,也沒有樂相。在這個中間心裡頭憶念當中,憶念過去,忽然想起煩惱事,那心裡就不安了;想起快樂事了,隨順那個快樂妄境就產生妄心。這個是什麼呢?這是心回憶有領受,產生的有苦受、有樂受。一個人在那坐著很舒服的,都很舒適的,他突然妄生了,妄生就是生起妄念,生起違境,或者生起順境,但是自己性體沒有違順境界,這是法。你無緣無故兩個手在空中這麼搓,這是比喻形相,本來無有事,坐那很自然的;你兩個手一搓,就生起來發熱,又有光滑的柔滑的感,好比舒服感;搓搓不高興、不舒服,現冷相,現熱相,現諸相。這是形容詞,我們法的本義。
我們眼耳鼻舌身對著外邊的色聲香味觸,身對境這時候產生一種受。受就是產生一種力量了,自心跟外境,自心就是五識,這個五識是受蘊,受是領納,領納義。舉個例來說,前頭這個文中就舉例說,他在那宴安,坐著很安靜的,調和很順適的,這形容我們那真如的體性不動,本具的那個性德很自自然然、很舒適的樣子;忽然間生起妄念,妄心這一動,隨著妄產生了,兩手相搓,其他動作就很多了;這一動就有苦有樂。覺得很自在的,自身很自在的,這就是受,這叫樂受。覺得這一動有苦,動時候不大舒服,這是妄執的,就違緣,這是苦。動的時候也沒感覺苦,也沒感覺樂,非苦非樂。因為受的時候,領納的時候,必須得外境。你這個識跟自然的境界相兩個相對了,中間所產生這個就叫受。有的很愉快,這個受就是高興的,這叫樂受。有的不愉快,那叫苦受。也沒什麼感覺,也沒什麼愉快、不愉快,這叫不苦不樂受。
這個受陰本來是虛假的,沒有什麼。但是一產生了思想分別,一對境的時候,它就產生問題了。這是身體上。咱們有時心裡頭,這個每位道友都有,或者回憶過去,或者想想未來;想到高興的地方,思想很高興,飄飄然了;想到你受人家責備或者不如意時候,那個接觸的很不高興,那就煩惱來了,煩惱來了就苦受,識上感覺不舒服。

【受陰當知,亦復如是。】
這是受蘊,受的五蘊就是這樣子,一切諸法從妄所生。受必須得接觸,領納為義。
【阿難!是諸幻觸,不從空來,不從掌出。】
佛就對阿難說,阿難,是諸幻觸,這種虛幻的不實的接觸,空中也沒有,不是從空中來的,空中本來沒有。你自己身識上頭感覺著觸,例如你感覺著冷,就是接觸外邊寒流很重;你接觸著感覺著很溫暖,熱流很重。所以摩擦所生的觸都是虛妄不實的,幻化的境界。哪裡來的?不從空來;兩個手掌摩擦,也不手掌出,手掌也沒出。所有這個苦樂受的意思。
【如是,阿難!若空來者,既能觸掌,何不觸身?不應虛空選擇來觸!】
佛問阿難,如果是這個觸空中來的,觸來觸掌,為什麼不觸身呢?不應虛空選擇來觸,是不是虛空還選擇一下子,我觸你的手,不觸你的身。是這樣子的嗎?佛這種推破的意思,往前推就是,除你此身之外,外頭都是空的。那這觸從空中來的嗎?那觸要從空中來的,這個空來的觸能觸你手掌,也觸動你全身,是這樣子嗎?不是這樣子,空沒有知覺的。那也不應當虛空有選擇,我要觸你的手,我不觸你的身。那這我想多愚痴的人也不相信的。那這觸從哪來呢?
【若從掌出,應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則掌知,離則觸入,臂腕骨髓應亦覺知入時蹤跡!必有覺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來,何待合知,要名為觸?】
若從掌出,應非待合,一個手就可以了,那必須等待合。又掌出故,合則掌知;一合了,掌就知道了。那離呢?離就沒有了。離則觸入,臂、腕、骨、髓應亦覺知入時蹤跡。從哪裡入的?入的時候要有個形相、有個痕跡。是從膀臂上入的嗎?從手腕入的嗎?從骨髓裡頭入的嗎?那你的覺、你那個心能夠覺知這個觸的出入相,只有一個物件往來,那何又待這和合才知道呢?這講觸塵,要名為觸,這就解釋觸的意思。
【是故當知:受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是故當知,觸是受塵的虛妄,是受蘊。色受,色蘊、受蘊,不是自然的,也非因緣的,這是講觸受。觸是接觸,接觸你有個感受,這個感受是從空中來的嗎?是從手掌出的嗎?虛妄。沒有生的體,生無體就叫虛;循業發現,二掌相摩,就兩手相搓的時候,這叫妄;虛妄。非自然的妙真如性。這是破五塵境界的,大家依著色、受、想、行、識,破這個境界相的。我們平常都在這個裡頭打轉,佛就破這個。
【阿難!譬如有人:談說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懸崖,足心酸澀。】
阿難,譬如有人談說酢梅,談說梅子,談說我們喝的酢,那口裡就酸了,口中就出水,流口水,一說一想就口水來了。思蹋懸崖,足心酸澀。假使我們想到走那個懸崖絕壁,空中懸崖絕壁,這腳桿就發酸,這是正常人的現象。想蘊,這就叫想蘊。雖還沒吃梅子,但是一想到梅子,口就發酸了。大家都知道曹操跟東吳作戰的時候,赤壁鏖兵,曹操打敗了,打敗了退守往許城走的時候,這個兵走在路上又飢又渴又煩躁,想水喝。哪有水?行軍的路上那個時候沒有水喝。曹操就想了,說:你們大家想喝水,咱們到前頭有個樹林叫酸梅林子,到那樹林子吃酸梅就不渴了。大家一聽到說梅子,口裡就發酸了,都流口水,就不渴了。這就思想作怪,這就叫想蘊。
【想陰當知,亦復如是。】
當你思想想到那個事物,跟你現在的法相合了,想蘊就如是。
【阿難!如是酢說,不從梅生,非從口入。】
阿難,如是酢說。我們說這個酸是從梅子生的嗎?是口裡入的嗎?當然沒有梅。從口入的?也沒有從口入。人只要一動思想,這是思想產生的。
【如是,阿難!若梅生者,梅合自談,何待人說?若從口入,自合口聞,何須待耳?若獨耳聞,此水何不耳中而出?】
如是,阿難,若梅生者,梅合自談,何待人說?若是梅生的,梅自己說,不要待人介紹。若要從口出,自合口聞。口沒聽到,不是從口出,何須待耳?若獨耳聞,此水何不耳中而出?口水不是從耳出的,從口裡生的。這是一種。
【想踏懸崖,與說相類。】
佛又引一種,想踏懸崖,與說相類。只要你一想踏到懸崖時候,那個心裡頭,那個腳就發酢,腳心就發酸,想到懸崖那種境界。都是憶想所成的,虛妄,證明這個。
【是故當知:想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是故當知,想蘊虛妄,合法了。佛說這個比喻意思,讓阿難知道這就是你思想裡想,沒有因緣,也不是自然,這叫妄想。
【阿難!譬如暴流,波浪相續,前際後際,不相踰越。】
說那個大水,暴流是大水,大水不論它多暴,後頭的總是在後頭,前浪總是在前頭,後浪推前浪,絕不相差的。水流如是,暴流的波浪是相續的,前際後際,不相踰越,絕不後頭跳到前頭去,不可能,沒有這個事。如來藏性所有的行陰,行蘊在我們法相裡頭講,它叫心所法,就是思想,這個思想不停的運動叫行蘊。咱們每人都如是,你那個行蘊驅使你那個心,乃至你做的善業或者不善業,一切行動。行,咱們不是色、受、想、行嗎?就那行蘊,那個運動的意思,它攝的法最多,就是遷流不息的意思,永遠不停的,那八識遷流不息的思念。第七末那,恆審思量。這個行蘊屬於末那,思量不停的。既不超前,也不落後。不從前頭,前六識,也不從到後頭的第八識,不相踰越,不相超越。但是這個行陰它有麤有細,究它的根本,潛伏的心的根本,潛伏之本,受,比較前受、想就細一點,就同分的生基。
咱們現在舉這個都是名相,現在這個講都是名相,到以後了;咱們這才講到第二卷,等到第十卷都講這個問題,到八、九、十卷,九卷、十卷就講這個。咱們一天的生活,咱們這五蘊的行動,你把這些認識清楚了,你才能開悟。開悟的楞嚴是什麼?把這些分析明白了,你就知道你心的活動,就你那些個妄想。你坐著突然間來個念頭,就是想法,或者過去的,或者未來的,或者你想到你作夢,作夢多數都是前緣,前的五蘊境界,夢中所現的,有時候不是現在的,潛伏的呀。說我們那個根的心潛伏,完了才現現行,那是根本;以前受過的,現在它浮現,就這樣子。這裡頭,造業趣向果,那個相非常微細,而且很多很多。咱們有很多作夢的時候,咱們也沒看見,不但沒做過,連想都沒想過;那夢裡頭出現夢的,夢了很多奇奇怪怪相,那不是現生了,那是我們無量生的。
【行陰當知,亦復如是。】
所以行陰,咱們講完了受蘊,講行蘊。受、想、行,行蘊當知亦復如是。
【阿難!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離空水。】
一個是離,一個是破。若空,若水,這是離,識離,這是暴流之性,這個暴流之性不因空生。暴流是指水說的,也不因水有的。暴流,不同空,也不同水。流性是指水說的。這個水性不因空才生的,這個流性不因為水才有的。不因為水,離開水,怎麼叫水性呢?所以非水性,離空水。不空不離,又是即空即離,翻回來說。
【如是,阿難!若因空生,則諸十方,無盡虛空,成無盡流,世界自然,俱受淪溺!】
如是,阿難,若因空生,則諸十方,無盡虛空,成無盡流。這個水從空中生的,那十方虛空全成了流水,那就流無盡了,都在流。不是從空生的。要是那樣一流,大自然界全都水泡了,全都淹沒了。是這樣嗎?不是這樣子啊。
【若因水有,則此暴流,性應非水。有所有相,今應現在。】
那就因為水有。若因水有,這個暴流性應非水。為什麼?有所有相。因為水有,應該有個相。水有流動性,有流動的相,有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