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1_048

【阿難!汝雖先悟,本覺妙明,性非因緣,非自然性;而猶未明如是覺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
阿難向佛表達他的認識,這就是他的認識。世尊,你給我們說的因緣法和自然法,乃至因緣跟自然和合的相,但是我心還沒能明白。現在更聞到見聞覺知,我們雖先悟了本覺妙明;阿難現在還沒明白,他自己還不感覺,佛跟他說,阿難,這是佛的語氣,汝雖先悟,本覺妙明,你懂得了本覺妙明的本心。咱們簡單說就是心,就是明白了你的心了,知道這個心體不是因緣也不是自然有的,非因緣,非自然,遣除!遣除他兩種的思念,不讓他產生這個不正確的思惟。這個性的體,你心的這個體性不是因緣生,也不是自然而有的,但是你還不能夠明瞭這個覺的根元,原來這個覺的元起,就是覺元,就是性,性體。這個真心,咱們簡單說心,這個真心不是和合生的。不是和合,就是不和合了?也不是不和合。這是因為在前頭阿難問佛說,如來為我們說因緣法及自然法、和合相跟不和合相,現在我聽到了見見非見;前頭的還沒明白,聽到見見非見,更加增加他的迷惑了,更加增加他迷妄了。乃至於和合與不和合義,他還不能開也不能明白,迷悶不已。
這一段文字就跟他,佛跟阿難說,你以前不是明白了嗎?明白不是悟得了本覺妙明真心。但是這個悟得了不是真正的悟得了,不是真正的,不是真正的就相似。你先悟得了本覺的妙心不是和合生的,也不是不和合而有的,就是這麼句話;不是和合生,也不是不和合而有的,離一切相說非和合有及不和合相。這是佛把阿難的懷疑先定下來,就是這一段文說非和合與非不和合,一切法和合的,不是和合的,和合也不對,非和合,非不和合,雙遣!
【阿難!吾今複以前塵問汝:汝今猶以一切世間,妄想和合,諸因緣性而自疑惑,證菩提心和合起者。】
那麼我現在問你,這是佛說的語言,阿難,吾今複以前塵問汝,汝今猶以一切世間的妄想和合,諸因緣性,一切的妄想和合的是有因有緣,那你產生了疑惑,是你自己疑惑,就說阿難是你產生了自己的疑惑。證菩提心和合起者,能夠證得這個究竟的佛果的菩提心,心和合起者,就是前塵,六根六塵十八界這些法和合而有的,破這個因緣,破這個和合而有的,離開前頭六塵境界相,離開一切塵境,說你的見,就是見性的見,見離開這個塵不顯現了。佛問他的意思,今破和合,把這和合相,你所研究的和合相被破除了,佛以這個來問他,來問阿難。那我再以前塵,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這些境界相,就是一切的世間的妄想、執著、計度,你疑惑這個見性為和合而有,這是不對的;疑這個和合相,此誠不當,就是這個問號不對。汝今猶以世間妄想和合,那是不對的;讓他去觀,觀這個問題,觀這個問題的錯誤。
所以吾今複以前塵問汝,我現在就以這個前塵的境界相,塵者就是一切境界相;你現在猶以為世間的妄想和合,所有世間相都是妄想和合的,是因緣性而起的疑惑;諸法因緣生,而生起一切相,和你所證的菩提心是和合而起者。這句話是佛定阿難的疑惑,因為什麼你產生疑惑呢?因為你認為一切世間相是妄想和合,諸因緣性生起的不理解,就是有疑問的話。
【則汝今者,妙淨見精,為與明和?為與暗和?為與通和?為與塞和?】
這是明暗通塞四種緣。見明不能見暗,通則不塞,塞則不通,這個是說你的真見的見。見精,見的精體拿這兩種妄來解釋。但是這個見精加個妙淨見精,加上兩個字。為什麼突然間在這個經裡頭加個見精,加個見字?表示雖在染汙當中,但是你見精不失,妙淨的見精在這個明暗的塵境當中,它並沒失掉。明時見精沒失掉,暗時見精也沒失掉,它也不與明和,也不與暗和,也不與塞和,也不與通和。明暗通塞就是我們所以觀一切問題的時候,通達了,順暢了;壅塞了,就不通了。像我們那個大馬路、高速公路,車子擠了走不通了,或者出點障礙,車子出點車禍就不通了,這就叫塞,通塞。明暗呢?就咱們這寢室光明的時候,晚上沒有燈光黑暗的時候,沒有光就叫暗,有了光了就叫明。
明暗通塞這些境界相,跟我們這個見精有什麼關係呢?見明時候不能見暗,見暗時候不能見明,見通的時候不能見塞,見塞的時候不能見通。但是你這個見精是跟明和一起?還是跟暗和一起?這指責的意思。
【若明和者,且汝觀明,當明現前,何處雜見?見相可辨,雜何形像?】
如果與明和,汝觀明的時候,你看跟明和了,你的見跟明和了,當你明現前的時候,何處雜見?你觀明的時候明現前了,跟其他境界相就離開了。和是雜意思,雜就是和,何處離開見相。所以我們以前要說什麼跟和,必須得兩個東西和為一起,不是一個東西,是一個和到一起。這個話是能見的見分跟所見的相,相是相分,見分跟相分兩個是和了、是不和?這個我們大家看一切事物的時候,是跟它和、是不和?前頭文講過,見見之時,見非是見。你那個能見跟你所見,所見不是見。你所看的什麼東西,那個東西不是你,不是你的性,能見做你所見。我們能見著的肉體,這個肉體並不是你,就是這樣一個含義。這是破執著的意思,這些個都是破。明和,凡是和必須得有兩種東西加在一起才叫和,一個東西怎麼能叫和呢?二物相投,和到一起不分了才叫和。你明相現前,暗沒有了。明見一切物,並不是明跟一切物和,它不是和的,兩個不是和的。
汝觀明時,當明現前,何處雜見?見相可辨,雜何形像?雜是雜體說的,雜就是和義。這個地方講雜,當你明現,何處離見?這個離就是和。和沒有離開,和在哪裡?見相可變,那這個離、這個和相能見到嗎?這個得要思惟、得想。這個是指法說的,說你的心跟外頭界相不會和的。心不與境和的,心永遠是心,它是不變的,外頭境是常變的。是不是見有錯誤呢?不是這個意思,下頭就講了。
【若非見者,雲何見明?若即見者,雲何見見?】
若非見者,沒有個能見的見。因為要說和必須有兩個東西,一個絕不能言和。若非見者,雲何見明?見不是見,你怎麼見到明。若是是見,雲何見見?就是是明不可以,非明更不可以,那義就不成了,見的圓滿義不成了。見不與明和,因為它不與暗和,所以不與明和。見不與一切事物,明暗塞通都不和,見唯是見,明暗塞通一切境界相它不和。如你見到張三,咱們舉咱們現前的例子說吧!你這個見見到到張三,見不跟張三和,見到李四也不跟李四和,見就是見,能見跟所見的不是和合的。那阿難意思要和合才算圓滿,不和合就不是圓滿了,所以以下就說圓滿意思。
【必見圓滿,何處和明?若明圓滿,不合見和!】
必見圓滿,因為這都破和合體的。必見圓滿,見有圓滿的意思,何處和明?在什麼地方跟明和了。若明圓滿,不合見和。這個合跟下面那個和不一樣的,這是合成的合,那是和合的和,融一體的合。若一定決定見相圓滿的,那麼什麼時候在合跟明相和?若明圓滿,不合見和。若明不圓滿,何處和明?這兩句話是翻來說的。
【見必異明,雜則失彼,性、明名字,雜失明、性,和明非義。】
破什麼呢?破和。和必須得二物,咱們見只有一物。比如說見不跟任何和,和不成,必須得兩個東西合在一起才叫和,見跟其他都和不了。這個意思就說你見的見性跟你所見的相,見的明相,兩個是不能和的,性跟相不和的,就是這麼句話。
【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複如是。】
暗與明和,若明要與暗和,明不叫明,暗不叫暗,不是這樣子嗎?這屋子是黑暗的,拿個光明,黑暗沒有了,也變成光明了;說這明和了,暗破了,跟明一樣了;這個不叫和,叫破暗,破了暗了,顯明了。通不是塞,塞不是通,明暗塞通都是如是的。通不是塞,塞不是通,通塞不能和,明暗不能和;明就是明,暗就是暗,通就是通,塞就是塞。這以下就合法了,這是破阿難說和的意思。佛上頭這段經文破阿難所說和的意思。
咱們舉咱們現前的例子,大家可以思惟修。你的見跟你的體是一個、是兩個?若是兩個就和到一起了。若是一個,你的肉體沒有的時候,你見存在。你肉體失掉了,你見性沒失掉,它不是一個。那不是一個,又是兩個了?但是又不是兩個。你在這個人身上把他的見跟他肉體分開,能分得開嗎?你自己分,你的見跟你的肉身能分開嗎?這就是非常微妙。破妄顯真,妄跟真不是兩個東西。那就是一個了?一個裡,究竟是真、究竟是妄?所以說開悟了,妙明真心悟的了,那不是一件事情,不是容易做到的。究竟一個、兩個?一個也沒有,兩個更沒有了。原來無一物,什麼都沒有,但是這個得大徹大悟。六祖大師在五祖會下就證明他悟得很徹底,原來無一物,原來就什麼都沒有;何處惹塵埃,哪有個還能惹塵埃的!原來什麼都沒有,怎麼還惹出塵埃了呢?所以他全說這句齊話,“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複次,阿難!又汝今者,妙淨見精,為與明合?為與暗合?為與通合?為與塞合?】
這就是見精,妙淨見精。與暗也不和,與通也不和,與塞也不和,明暗塞通全不和,而又不離,這叫不即不離。即是錯誤的,離也是錯誤的,這才叫明。
【若明合者,至於暗時,明相已滅,此見即不與諸暗合,雲何見暗?若見暗時,不與暗合,與明合者,應非見明!既不見明,雲何明合,了明非暗?】
若明合者,到暗時,明相沒有了,那這個見也就沒有了,跟暗和了;暗滅了,見也沒有了。若見暗的時候,不與暗合。不與暗和,就應該與明和了。與明合了,又怎麼叫見明?見明不是和。若和了就不叫見明瞭,就叫明瞭,還有個見明?見明見暗呢?能見的體性,所見的境界,明是境界相。見見之時,見非是見,這句話就是見不與明和,不是那個境界相;也不與暗和,不與一切境界相和。說和者不對,跟什麼不和;也不離,離明不能見明。
【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複如是。】
彼暗通塞,亦複如是。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覺元,與諸緣塵,及心念慮,非和合耶?】
佛把阿難所有的知見、想法,就是阿難所有的看法、想法,佛給他破除了,說你那個想法、看問題看法,不對。阿難這個想法又被佛破除了,他又轉了,又想。把這個佛給破除,他又有個設想,就是這個意思。又想什麼呢?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他說我又想了,我想的,此妙覺元,與諸緣塵,及心念慮,非和合耶?現在我想了,佛說和合不對,那我的思惟,就我想的想法跟妙覺元,還有一切塵境,諸緣塵境,還有我心念的思慮,不是和合的,非和合耶!意思阿難想我這個想法該對了吧?我說和合,佛破除了,不對。那我現在又一種思惟,與諸緣塵,我的心念思慮,非和合,就是不和合義。
有時候我們學楞嚴經的可能大家看的注解都不一樣,幾十家的注解,注解跟注解就把你搞迷糊了。在家注的這麼樣說,他的知見。那位大德是那樣注的,那個知見。你又何所適從呢?看原文,就照經的原文,佛說的你去思惟。祖師所說的,那些能注注解都是祖師,沒有智慧他能給注嗎?但是他一己知見。現在我們所能知道的,能找到注解的,大概有五十多家,五十多個著述,就光楞嚴經。都對,都不對。我說這個話含義是什麼?應該跟到原文去思惟修。
【佛言:汝今又言,覺非和合。吾複問汝:此妙見精,非和合者,為非明和?為非暗和?為非通和?為非塞和?】
佛又批示阿難所問的,心所表現的。佛言,汝今又言覺非和合。前頭你說覺和,現在你又說覺非和合。那我就再問你,吾複問汝,複字當又字講,我再問問你,此妙見精非和合者,為非明和?為非暗和?為非通和?為非塞和?明暗通塞。佛說就照你說的這個覺性不是和合的,那這個見精不是和合的,是不與明和?還是不與暗和?還是不與通和?還是不與塞和?明暗通塞這四種緣,正破。破什麼?破阿難的非和合。因為這種我們掌握這麼一個最基本的道理、最基本的原則,見明覺精就是我們這個真心真見,但有言說都無實義,一落到語言去就不實的了。與明和,與暗和,與通和,與塞和,不對;不和,也不對;非和非不和,也不對。這叫什麼呢?離四句,絕百非。咱們經常遇到這種,不止楞嚴經了,其他各處也如是。
【若非明和,則見與明,必有邊畔!汝且諦觀:何處是明?何處是見?在見在明,自何為畔?】
你說見精不與明和,若非明和,那見有見的邊界,明有明的邊界,必有個邊畔。佛問阿難,你說不與明和、不與暗和,那什麼是見的邊緣?什麼是見的邊畔?汝且諦聽,佛叫阿難注意,諦聽,諦就是如理的聽。你再好好觀察一下子,諦觀。聽跟觀是一個,諦觀。如理審思,諦觀。什麼地方是明?你去觀照一下,找一找。何處是見?自何為畔?什麼是你自己的見,哪個是它的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