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1_042

【阿難白佛言:世尊!誠如法王所說,覺緣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滅。】
這還是破見的,十番顯見,現在是第九番了,說這個知見的見是見性的見,不是情感上的見,十番顯見的第九番。顯見就是我們這個見性是超情的,不是情感。那我們一切凡夫,乃至二乘人,初學的有學位的人,沒有斷見思煩惱的,那個知見的見都在情感上。因為這個法會的當機阿難尊者,他示現的凡夫,他所有的見地已經是跟一切的凡夫相同的,所以他請求的問題也是佛破除的問題,就是超凡入聖。
楞嚴經就是超凡入聖的,是頓超直入的,立證菩提。所以學楞嚴經的時候,你少用情感,多思索,思索出智慧;就是多思慮,多觀察,一個事物,隨便任何一個事物,乃至人與人之關係,看著問題很小,你這個都是情見。你從情見而入性,見性,性是體,從這個事上而去覺察它的本體。你學楞嚴經的時候,你多做思索觀察,一定要離開文字相、離開心緣相。我說這個思索,這是心緣相,思索而後要離開。咱們依著經本上,這叫文字相,文外思義,在文字之外觀想它的道理。每一個問題,每一句話,你多想一想,多想出智慧。所以用觀照般若。等你從觀照用久了,你就產生般若了,般若就是智慧。
依文字而離開文字相。我這是講,你們在聽,這是言語相,聞聽。這全是假的,但你從這個假的當中去證實、去分析,你學了楞嚴經了才能夠進入。學完了之後,把這一部經聽完了,你回來觀想一下,你自己分析一下,你聽經之後,跟你沒聽之前,有什麼差別?如果你學完這部經,全文學完之後了,你看一切事物,不論什麼,乃至你吃飯穿衣生活的一切問題,學習問題,你學完了經起了變化了,這個你自己感覺,外人沒法知道。什麼叫情?什麼叫智?這兩個很難得分。在我們現在說是情感用事,人說你不要情感用事。但我們以情感來依著文字、依著語言來學,等你學到一定程度上了,離開文字,離開語言,離開言說,這進入智境了。但是我們現在必須得用情感,因為你還沒得到智慧。
所以大家學楞嚴經學了一段時間了,不過我們中間中斷了,沒有連續了。你從阿難尊者他這個過程要理解到,他是完全是情,佛是啟發他的智慧,這個是從情見開智慧。以情見,這個見解完全是顯情的。佛要他用他的性見,用智慧,用理智。我不曉得諸位道友念心經也好,你每天都要念的經也好,乃至於地藏經、阿彌陀經,你天天念,或者你念過三年了,念過五年了,念過十年了,念過二十年了,念過三十年了,你再回顧一下子,跟你最初開始念的時候情況如何?所以你聽經時候、學經時候也如是。現在你得學習到什麼樣子?什麼是情(情見),什麼是智慧。往往你對於一切事物的時候,別人有時候說,或者責備你了,你是個學佛的人,乃至你是出家師父了,你是用情感來處理一切問題?還是用智慧處理一切問題?不然我們把楞嚴經講完了,大家沒什麼進入,效果不大,那只是提倡提倡,有福德,沒智慧。我們聽了經了,當然有福德。福德是有了,但是沒得到經上的智慧。
我所跟大家說的意思,要得到智慧。我們一天跟人語言行動說說的,這是我們盡人事關係。人跟人都是人情、語言、文字,我們雖然是出家了,又學戒受什麼的,你還沒入聖位,就是你沒有智慧,還是都情感用事。聽到社會上人跟人吵架,唉呀!不要太情感用事了。那應該怎麼樣?應該用智慧。這個智慧跟情感兩個很難得分。聖人說話跟我們也是一樣的,他就沒有情感,他就沒有情執。我們人跟人的談話,乃至處理一切事情,你表現的如果是你要學習好了,你看這完全情感用事,不是智慧。智與情很微細,什麼樣是智慧?什麼樣是情感?等一部楞嚴經學完了之後,你能知道這個能分析出來,你就算有智慧了,能分別。所以你聽到阿難所問所答的,他是以人情問的,這是凡夫境地,凡夫就是這樣子。聖人,就是有了智慧者,那他看問題不同了。大家從這一段可以磨練,所以今天沒講經之前開始跟大家說這些個,大家看看阿難這段文字,以後這段問答大家就明白了。有些還是外道思想,問些個都是外道問題。印度當時外道很多,九十六種外道,有時他問的話就是外道話,因為他看到當時的外道的情況。
因此我們諸位道友學了楞嚴經了,增加你的智慧,你分別是非的清楚。大菩薩他分別很清楚很清楚,但是他隨緣,他知道眾生達不到,隨眾生緣。所以學法要有抉擇性,這叫善學。不然你在這聽講經像聽說平書的一樣,像講故事一樣,那就錯了,這不是一個世間法,這是了生死的。同時楞嚴經是頓超,頓超!不經過三賢十地,直接的就明白了,才叫開悟的楞嚴。我們都想開悟吧?都想明心見性吧?楞嚴經學完了,我們雖然沒有大徹大悟,起碼我們知道我現在這個凡夫的心跟所有聖人的性是一個,就是轉凡成聖。所以為什麼說頓超直入,立證菩提,楞嚴經的含義就是這樣子。因此大家看阿難這個問號,所以他懷疑,純粹以一個凡夫心。阿難是大權示現,跟凡夫當然不一樣;但是他現在在這楞嚴會上,所有向佛請問法的時候,所表現的完全是凡夫,乃至於外道。在楞嚴經上講外道,心遊在外,你心不在菩提道,全是外道,走方便門,走小門,沒進大門,在旁門而入,都叫方便,方便門。這個是直入菩提。因此聽到阿難問佛這些話,佛又跟他講許多外道的情況。因為這以下,今天這段文字多數是這樣,所以跟大家說清楚一點。
阿難白佛言,世尊,誠如法王所說的覺緣,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滅。這是佛所說的明心見性的性的知見,這個性的知見可不是情感,顯這個見性超過情感。因為它超於性不變,隨緣義。這個隨緣就是自然義,因為性本身不是自然義。見性不變,隨著一切世間的緣,就是隨緣,不是自然產生的。見性不變,隨緣而非自然,不是自然境界相,隨緣不變又非因緣;換句話說,自然、因緣,說因緣說自然都是虛妄的執著性,這是虛妄的感情計度執著,不是智慧。但是此經我們講的見性這兩個都不是,既不是自然也不是隨緣,非此二者。常住湛然,湛然常住;性非生滅,生滅非性。經文的話,你把它反問一下。
【與先梵志,娑毗迦羅,所談冥諦,及投灰等,諸外道種,說有真我,遍滿十方,有何差別?】
佛所說的是真實的、是誠實的,是稱性而言,所說的是性,不是情執。上來佛所說的一切,楞嚴經前面所說一切法,說我們這個覺性它有能緣的功能,但是不是隨緣。佛,你如是說的覺緣遍十方界,湛然常住,這個性體不是生滅。那你所說的這個法與先梵志,娑毗迦羅,所談的冥諦及投灰諸外道種,說有一個真我遍滿十方,有何差別?阿難問號。佛,你現在所的真性不變的,性不是生滅,那跟這個外道所說的;外道說的冥諦,投灰外道,冥諦外道,娑毗迦羅的外道,他們說的真我,真我遍十方;他們說的真我,跟佛你現在所說這個,又有什麼差別呢?
因為在佛沒出世以前,印度古來的是梵天的婆羅門,就是婆羅門教,咱們按說婆羅門教,他們自己稱說他們是梵天人,不是人間的人,他們是梵天的後人。他的目的死了之後還生到梵天,古來就叫梵天。現在印度這個教很盛,還是婆羅門教,就等於我們中國古社會上的儒教的傳說一樣。我們中國是以儒教立國的,印度它就是婆羅門教立國,四貴族種性,婆羅門教是最尊貴的,如儒教的。到現在印度人佛教是消滅掉了,佛教已經滅了三、四百年了,但是婆羅門教永遠的沒有滅的,他們婆羅門教還是一直的很盛,從始至終。
所以阿難就假這個來跟佛教所說的含義,跟婆羅門教所說的含義,又有什麼差別呢?它說冥諦,等會兒再詳細說這個冥諦;它的教義,這是外道,外道教義,它說一共有二十五諦,它說一切法是常的,這個常就叫冥諦,冥諦就是常的;從冥諦而生出來二十三種法,現在印度所說都是這些法,這些法湛然常住的,永遠是常住的,它說是不生滅的,這婆羅們教的法說不是生滅的。阿難就假這個外道的法來請佛解釋,像印度的投灰等外道他們所講的塗灰,把那個灰,塵土,燒過的灰塗到身上,投灰外道說這就是修行了,塗灰外道。這個苦行,修苦行的,塗灰苦行跟修道有什麼益處呢?在我們佛教徒認為他沒益處,外道他認為有益處。塗灰就是他的修道,叫投灰外道,或者把身投到灰暗之中;在我們認為無益苦行,一點利益都沒有,行這種苦有什麼利益呢?
那還多了,乃至於熏鼻子,你們看印度人鼻子都紮這麼兩塊,腦殼上都釘些個疤,他認為這就是修行的。你看到那個印度女人把鼻子穿個洞,掛個環,她掛到這,乃至於在這燒,她拿火燒的。乃至睡到那個有棘刺的木頭上,那個樹林子,睡到那棘刺上。或者不食。我們這個打餓七,有時候我們打餓七幾天不吃飯,認為是修道;佛沒這樣宣揚,佛是天天吃的。所以我們過午不食戒的,我們要知道因為那時候的情況,佛不是制一個過午不食,是因為你一天的乞食,到外頭求食。你早晨出去求食,等你把這缽飲食回到家裡,回到你的山林樹林裡頭,已經差不多中午了;如果你吃飽了,坐一坐,你晚上再去乞。你一天還幹什麼呢?就去乞食了。所以這個過午不食是讓你修道,是這樣來定的戒。佛制每一個戒的因緣很多很多,我是舉這個例子,不是像印度這個教的。
有時候你到印度去看,就現在你看很奇怪,但是大城市沒有,你到鄉間去,你朝迦耶,你朝菩提迦耶的時候,朝鹿野苑的時候,你到那鄉村你會遇見很多怪事。你會看見那個印度人給那個雞,把那個雞養的多好,他給那雞磕頭,你站那看著莫名其妙,他們是持雞戒的。有的給牛磕頭,就是在印度迦爾各達,我那時候去,那個牛隨便到哪個家裡去,到哪個院子去,不敢攆的;牛犄上掛的那個紅布,掛的有些個好多香彩什麼,你可千萬別惹那些牛,你要對那牛碰一點,這條街的人都跟你拼命,那是他們的神。這叫持牛戒,現在還有,一樣的。牛戒、雞戒各種外道,乃至臥地上的,把地上故意擺些個有刺的東西,在那上睡,說這就修成了。佛教把這些定為外道,說這跟心毫沒關係。
什麼叫外道?心遊道外。他心不在道上,他在道之外去了,才把他稱外道。佛教講是修心的。他們也說有我,他們說的也是真我,他們認為那個我,真我,跟我們佛教所說的完全相反。他們外道那個我,大我、中我、小我,大、中、小;有說大我、小我、不定我,現在這些個外道很多的。阿難就提出這麼個問題,佛,你今天所說這個心,就是心地法門,跟他們說我,有差別沒有?第一個問號。
【世尊亦曾於楞伽山,為大慧等,敷演斯義:彼外道等,常說自然,我說因緣,非彼境界。】
世尊亦曾於楞伽山,佛你曾在楞伽山給大慧菩薩等,敷演斯義,也說這個問題,說大我、中我、小我,跟外道所說的自然、因緣,是一樣、是兩個?外道常說自然,我說因緣,不是他的境界相。
於楞伽山,楞伽山這個山名翻個什麼呢?不可往,就是去不到。如果你沒有神通的,不是阿羅漢,去不到,所以佛到楞伽山說法都是大菩薩。那時候楞伽經上說,是大慧菩薩為請主,大慧菩薩是楞伽會上的當機眾,當然等還有其他大眾。佛曾在楞伽山為大慧菩薩,廣辯內教,跟外道不同之義。這要看楞伽經,純粹是辯論,就是說我們佛教跟那些個外道不同點,不攝及那些外道。彼外道等,常說自然,就是無因論。咱們一切佛法講因緣,講因,外道說無因,他說無因論。他說一切事物無因無緣自然生的,自然滅,自然生滅,沒有因緣。所以他在偈頌當中說“誰開河海堆山嶽,誰削荊棘畫獸禽,一切無有能生者,是故我說為自然”,一切諸法都是自然的,沒有生滅。佛說的因緣法,不是境界相,跟外道常說的這個自然有什麼差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