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1_036

【阿難,汝咸看此諸變化相,吾今各還本所因處。】
我們能見的是心,能見是一,而這變化相可就多了,所見的一切諸相;能見是一,所見是無量諸相,這無量的相都在此見當中。所以佛對阿難說你看見這一切諸變化相,各有所因,這些個變化相它怎麼變化的,這就是說的緣的意思。本來沒有,而現的這些諸變化相,你能見的見有變化沒有?沒有,能見是一,那這個變化相所見的可就多了。所見的不是實的,能見的是實,所見的都是變化相,變化的意思就告訴我們不是實的,一切諸相皆是虛妄,但是各有所因。各有所因,因緣而顯現它的因,就是一切事物它從何處來的,還還歸於何處;就是這些個變化相,它所有的本身因相。
【云何本因?阿難!此諸變化,明還日輪,何以故?無日不明,明因屬日,是故還日。】
什麼是它的本因,佛又舉例來說了。“云何本因”,這些個事物它的變化相各有所因,什麼是它的因,云何本因?下一段來解釋,云何本因。阿難“此諸變化,明還日輪,何以故?無日不明,明因屬日,是故還日”,這一個變化相先說明暗。因為明(就是光明的意思)你才能見諸相;要是沒有明,諸相就見不到了。所以明是因為日,明因為日。說你看見這些個變化相各有所因,因為什麼而起這些個變化相。在以前所講的:
【則汝心性,各有所還,云何為主?】
以前所講的,阿難問佛,他說我這個心性要各有所還的話,那如來說的妙明真心有沒有還處?別的一切事物還歸於本體,那我妙明這個心(妙明元心)有沒有所還?佛跟阿難說一切事物各有所還,就是我剛才所說的,就是它的本因。一切事物都有本因,緣還歸於因。就像日輪,日輪它什麼原因是明的?要把日輪還源,那世界就黑暗了,就不光明瞭。
【阿難言:若我心性,各有所還;則如來說,妙明元(本也)心,云何無還?惟垂哀湣,為我宣說。】
所以阿難就問佛,若我的心性各有所還的話,那如來說這個妙明元心它又還何處,云何無所還?在這個後文解釋這個意思,就是佛跟他解釋前頭這段因緣。
【佛告阿難:且汝見我,見精明元,此見雖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
佛就告訴阿難說,你現在看見我沒有?當然是看見了。“且汝見我”,你拿什麼見的我。“見精明元”,就是你所見我的是見精,這個見精就是你見性,但是跟真心相近,不是真心,也不是幻化的,也不是常滅的。佛給阿難分析這個妙明元心的意思,什麼是妙明元心?就是你所見我的這個見精明元。
佛給他顯示這個心沒有還的地方,為什麼沒有還?就是我們說我們的心,心依何起而還於何處,它起無起處,所以還無還處。這個就是明你的見性,就說我們那個真心。阿難問佛的意思,他說我每天所用的這個見的見有還沒還?佛說這個見性沒有還,也無起處,也無還處。因為什麼?它是我們一切諸法的根本,根本之中的真正根本,但是這個還不是真,但是也不是假。你能見我這個見,這個見精明元雖然不是真心,但是不是月影,“如第二月”,第二月非是月影,月影是不真實的。譬如兩個月,這佛給他作比喻的意思。
【汝應諦聽!今當示汝,無所還地:】
你應當好好聽,“汝應諦聽”,這個問題我再跟你說,就是這麼個含義。“今當示汝,無所還地”,為什麼無所還?佛就講了,拿法恐怕他不能明白,用這比喻來說。
【阿難!此大講堂,洞開東方,日輪升天,則有明曜;中夜黑月,雲霧晦瞑,則複昏暗;戶牖之隙,則複見通;牆宇之間,則複觀壅;分別之處,則複見緣;頑虛之中,遍是空性,鬱垺之象,則紆昏塵;澄霽斂氛,又觀清淨。】
像咱們這個大講堂,洞開東方,把東邊的窗戶打開,你可以看見太陽升出來了,太陽升天,你看見光明照耀。若到夜間,到黑夜的夜間那就昏暗了,除了雲霧的晦瞑,則複昏暗,這時你什麼也看不見了。形容我們這個心,拿日輪來形容我們的心,這是開知見的意思。
此大講堂,你在東邊,洞開東方,日輪升空,這是一個明曜之相。因為拿月亮比,月亮它分兩部分,一個是滿月,一個是晦月,初一到十五,十五是最圓滿的時間,從十五到三十這是漸漸漸漸昏暗的時間,上半月就叫白月,下半月就叫黑月。看,以月亮為主,以太陽為主。在我們中國的陰曆,中國是講陰曆的,我們按陰曆計算的,十六到三十,從新月到滿月,後半月我們稱白月,白月就有光明,黑月變成昏暗,這個道理都明白的,人人都明白的。昏,就是什麼都不明了了。漸漸的昏,十五、十六號開始,到三十號就昏到極點了,什麼也看不見了;光明逐漸的減少,減到全部的黑暗。這個道理,咱們都是初一、十五,十六到三十,一個稱為黑月,一個稱為白月。
你在房子裡頭,把這窗戶、門都打開就通達了。關上呢?關上就壅塞了,壅塞就不通達了。有光明的時候,你能見一切事物,沒有光明你什麼也看不見了。就說我們人的心性在空無障礙的(形容空性),有障礙就不空,無障礙就空。這個道理很簡單,誰都明瞭。所以佛跟阿難講“鬱垺之象,則紆昏塵;澄霽斂氛,又觀清淨”,就是觀這個清淨跟黑暗的。
【阿難,汝咸看此諸變化相,吾今各還本所因處。】
在這個種種的變化相,這你看見了,“阿難,汝咸看此諸變化相”,變化相都有因的,緣是助成,因是顯現,我們把它各個都還本所因處,明、暗、塞、空,就是你能見的是一個,所見的相通塞昏暗各有不同,但是都在你一見之中。昏暗也好,光明也好,通也好,壅塞也好,但是就是你這一見當中。見是一個,沒有差別的,外頭的緣,物質的現相,各個不同。
【云何本因?阿難!此諸變化,明還日輪,何以故?無日不明,明因屬日,是故還日。】
那它怎麼起來的,因什麼而起的?所以佛跟他說你看這些變化相,咱們還歸它本來的因。不是緣。因緣所生法,是緣生,現在把它各個法還它本因。什麼叫做本因, 云何本因?“阿難,此諸變化”,因什麼你見的變化?因為是日輪,有光明,你才能見。那我們把這個再還回日輪。什麼緣故?“無日不明”,沒有陽光你什麼也看不到。明是因為什麼?因為日,因為日光照耀才明。把這個明還歸於日,光明就沒有了,那你所觀的都是黑暗。
【暗還黑月,通還戶牖,壅還牆宇,緣還分別,頑虛還空,鬱垺還塵,清明還霽,則諸世間,一切所有,不出斯類。】
白還於日,那暗呢?暗還于黑月,黑月就指下半月,十六到三十逐漸的黑。那我們通達,把窗戶、門都打開,這個通還於戶牖。把門關上了,還於牆宇。門關上了,一個牆,一個窗戶,門都關上了,那就不通了。因為什麼?因為分別是緣,緣起諸法。緣起諸法是有分別的,把這個緣還於分別。頑虛是空,這個加個虛、加個頑,頑就不是性的意思,頑冥不性的意思,頑虛還於空。郁垺還于塵,清明還於霽。“則諸世間,一切所有,不出斯類”,明、暗、塞、空,明怎麼有的,暗怎麼生起的,通,壅塞(不通),像這門、牆壁都是不通的,那門打開就通了。明、暗、塞、空就是這些個意義。
【汝見八種見精明性,當欲誰還?何以故?若還於明,則不明時,無複見暗;雖明暗等,種種差別,見無差別。】
但是你的見,見是明、暗、塞、空這些諸相,這八種汝見的見精明性,能見那個性體,能見的性體它又有還嗎?從何而起,又還於何處?起無起處,還無還處,顯你這個性,能見之性體無還。前面講的居亭主人,這一切塵有來有去,依的客,客塵都是無常的、變化的,就像客棧似的,來往的客人是無常的,來了住住就走了。這個店主人不會動的,這前頭已經作了比喻了,真正主人無所動。所以他欲誰還,他到哪裡去?
佛是講一切客塵是無常法,你這個見性元明是常住不動的、是主人。這個意思就告訴我們,讓我們認識,我們有個真常不變、不生不滅、無去無來,有個真的性體。就是我們經常說,我們講華嚴經就講只是迷了,迷了把這性體好像失掉了,其實沒失掉;沒失掉不能運用,沒有作用了,迷了。所以佛以下給阿難解釋,“何以故”?要把這個明、暗、塞、空,明還於明,暗還於暗。要把明還於明的時候,那不明的時候,你看見還是黑暗。明、暗、塞、空這些種種差別是現相、客塵,你的見性沒有差別的。
佛就解釋你這個能見的見性的元明之體,從來沒有失掉過,何所還?所以阿難問佛說:我見精明元之體怎麼無還?這些個都有還。佛就給他解釋這段,說見精之體沒有還,就是你本來具足的如來的藏性,本具的佛性,無來無去,它是主人,它不會動的。客塵,客人走走來來、來來走走,他不是常滅。這是佛給阿難顯他的見性,如果是見性有還的話、可還的話,下文又解釋了。上文解釋的是不可還,下文解釋要還的話,還就不是你了。
【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
“諸可還者,自然非汝”,要可還的就不是你了,不是你才有還,要是你就無還。你問見性還到何處?“不汝還者”,不是你,是誰?可還了就不是你了,因為不可還才知道你有個真正的你。顯性!就是顯見,顯見不還。我們見性無還,能見的性體無還,就是主人,那些個客塵各還所有,明還於日,暗還於暗,就是這樣子。
這是指什麼意思?說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從緣而有的,還之於緣,有緣則現,無緣就沒有了,緣無則無。前頭的六識是緣六塵的,“眼耳鼻舌身意”是緣“色聲香味觸法”的,那外頭的塵緣沒有了,“眼耳鼻舌身意”還有什麼作用,什麼作用就沒有了。因為咱們這“眼耳鼻舌身意”對待外境“色聲香味觸法”,六識是因塵而有的。因為“眼耳鼻舌身意”是因為“色聲香味觸法”才生起的,塵還於塵,塵生則法生,塵生則這個緣念就生,生滅了則滅,緣生則有,緣滅則無,這是隨因緣的,所以它有可還。那你的見性、你的真心,常住的真性它不遷的,它沒有變化的,它還之於何處?
所以阿難問:我那個元明見性之體為什麼不還?佛就給他解釋說,因為那個不還的才是你,讓你認識真我。那不是你是誰呢?“非汝而誰”,這個話就是讓我們參的。我們始終不明了,不明了就是什麼?不能見性,必須破除這些無明的黑暗,你能還源。在我們起信論上講,就是最初的一念不覺生三細,叫業識、轉識、現識,現在這個不還的就是你的本識,轉、現就是本來的現。說一念不覺,等一念覺了還本還源。因此就知道你的心,妙明元淨的心體,只是你迷了,把迷惘除掉,仍然顯現。雖然在你生死流轉當中、漂流當中,它並沒有失掉,也不是因為你生死流轉就把它失掉了,沒有!
【則知汝心,本妙明淨。汝自迷悶,喪本受淪,於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來,名可憐湣!】
所以佛就跟他說“則知汝心”,因此而知道你的心本來就是妙明清淨的,“本妙明淨”。因為你起念,無明迷了,所以喪失了(這個喪失就是迷的意思),所以沉淪,沉淪就在生死當中,六道輪回裡沉淪,就像你墮於海中漂流一樣的。所以如來說一切眾生可憐湣者,就是迷失了本性,在生死之中流轉不息。這個知見、這個你的本心,有什麼還、有什麼不還,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從言語上顯不出來。
【阿難言:我雖識此見性無還,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佛給阿難這樣解釋之後,“阿難言”,說現在我明白了,佛這麼一說我懂了。“我雖識此見性無還”,現在我明白了這個見性是沒有還,因為原來也沒有失掉、也沒有失落。沒有還,那就懂得這個意思了。那這個不還的怎麼能知道它是我的真性呢?“云何得知,是我真性”,佛解釋這個我的見性無失所以才無還,那我怎麼認識它,它是我的真性?這樣說,阿難還是完全沒能領受。
【佛告阿難,吾今問汝:汝今未得無漏清淨,承佛神力,見於初禪,得無障礙;而阿那律,見閻浮提,如觀掌中,庵摩羅果。】
“佛告阿難”,佛又跟他解釋說,那我現在問問你,“吾今問汝”。“汝今未得無漏清淨”,現在你還沒證得清淨,沒到了無漏;無漏就不漏落三界了,清淨就是無染的意思。“承佛神力,見於初禪,得無障礙;而阿那律,見閻浮提,如觀掌中,庵摩羅果”。阿那律是佛一個堂弟,跟阿難說,是阿難的堂兄。因為阿那律他睡眠的昏沈蓋很重,常時的愛睡覺,佛就呵斥他“咄咄何為睡,螺螄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佛這麼一呵斥他,阿那律生大慚愧,他就晝夜不眠,精進修道。精進又過度了,把兩個眼睛都瞎了。佛又給他說法,他證得阿羅漢果之後,用天眼看,不用肉眼。佛舉他的例子,他用天眼一看,能看見一切的微細處。
佛跟阿難說,我現在問你,你現在沒得到無漏清淨,就是連阿羅漢果還沒得到,還沒得到無漏清淨,就沒斷思惑煩惱。但是你能看見初禪天,不但人間,乃至看到天上,六欲天上面就是初禪了,你承佛的神力,佛的力量加持你沒有障礙。阿那律跟你不同,他看見南閻浮提,就像看到手中一個庵摩羅果一樣的。就是你所看見的事物,你看見的跟他看見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