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1_028

【爾時世尊,舒兜羅綿網相光手,開五輪指,誨敕阿難,及諸大眾:我初成道,于鹿園中,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眾言:一切眾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聖果?】
就在阿難希望佛再教誨,佛就對阿難說,但是沒有說啟示之前先示相。在這示相當中,佛就把他的手伸開,完了再拳回來,讓阿難看。在阿難對佛所開示的還在猶豫,猶豫就是沒有明白,就是這樣子。佛又對他啟示說,在我初成道的時候。佛初成道的時候在這個經跟華嚴經不一樣了,華嚴經是成道之後講華嚴經的,講完華嚴經那是度這些個大菩薩,所以在佛初成道的時候說華嚴經之後。因為佛在初出家的時候,有五個比丘跟他共同修行。修行時,這五個人看到佛以後受牧女乳供,他們認為佛不修道了,就離開佛了。這個五比丘就是佛初成道的時候,在鹿野苑給這五比丘說法,但是旁人也有四眾弟子。
這是從本開跡,因為華嚴經佛顯示的本門,這些個眾生沒法理解。其實佛在這個世界,在梵網經上說,我於此世界來往,到人間示現涅槃,已經八千往返了。在法華經上講,佛到這個成佛以來無量劫了,時間很長的。現在不是約佛的自己修行本門來說的,是約佛跡門來說的,就是顯現時候說的。我們大家經常都曉得,佛在雪山行了六年苦行,完了在菩提場,在臘月初八那天,佛是夜睹明星,那才成就正覺的。這都是示現。
所以佛跟阿難說,在我初成道在鹿野苑,給那五比丘還有其他的大眾,四眾弟子,那是以後的了,最初開始就是五比丘。這五比丘的因緣是這個樣子的,佛初出家的時候,他的父王(淨飯王)感覺到他出家找不到他了,就派了五位大臣去找佛的,這五位比丘最初都是王宮裡的大臣,他們去勸佛不要出家;找到他了,勸他不要出家。這五個人都是跟佛有親緣關係的人,三個是他的父族,有的是他舅舅,都是他的親屬,兩個是他媽媽的眷屬,父族三人,母族二人。父族的是阿鞞、跋提、拘利,在成道的時候就是馬勝比丘、小賢比丘、摩訶男比丘。阿若多是佛的親舅舅,馬勝比丘等於是他叔叔。馬勝比丘、小賢比丘、摩訶男比丘這三個是屬於他的叔叔那一輩的,父親那一輩的,阿若多、十力迦葉是他母族一輩的。這五個人找他找到了,找到了勸他回王宮。釋迦牟尼佛表示說我不成道業,我不會回本國的。這五個人沒法回去交待,就跟他一起修行吧!就是最初侍奉他的。後來這五個人都離開佛了,他們五個人單修道去了,當然這有因緣了。
所以一切眾生不能夠成菩提及阿羅漢,有客觀煩惱所干擾、所耽誤了。一切眾生不能夠成佛,乃至於成個阿羅漢都不可能。為什麼?客塵煩惱所誤。客塵是形容的,客塵就是煩惱。煩惱就是我們本來的心性所產生的障礙,這個不是心性原有的,既然叫客塵就是外頭來的。因為迷理,迷了我們自己本性的理體(就是清淨的本體)所產生的,這個不是心性固有的,這是迷理而起的,所以像作客一樣。客塵是形容詞,拿它作為比方。
所以我們外頭所染的塵相,它不是我們心性本有的,不是這個家裡頭的人,就像作客一樣。因為塵土是不淨的,塵裡頭含著很多不淨之物,就像你迷了理了而起的這些事,但是這個不是本有的,像作客一樣。因為煩惱它能把我們本來的心性給迷掉了,就像我們一切物質被那個灰塵染汙的一樣。就是我們原來的心性本具有那個佛性,它是潔淨的、沒有塵垢的,但是產生我執、產生法執,就像那微細的微塵纏繞的意思。
佛曾經在最初說法的時候,在《阿含經》上給眾生講,為什麼一切眾生不能夠成道,乃至於成個阿羅漢都不可能,更談不到成佛了。為什麼?就是為有煩惱所傷害了、所延誤了,不能成佛。究竟成佛,證得菩提,那是究竟果位,你證得阿羅漢是小乘果位,三界的眾生,在欲界、色界、無色界,不能超出三界成阿羅漢,阿羅漢就斷了生死了,斷了見惑跟煩惱惑。為什麼?為著客塵染汙。客塵是煩惱,就是我們遇到什麼執著什麼、遇到什麼執著什麼,執著就起煩惱。如果你一切解脫了,什麼都不執著了,你什麼煩惱都沒有了。我們一天不曉得起好多煩惱的知見,就是遇到什麼執著什麼、遇到什麼執著什麼,形容得不到解脫。客是形容詞,來了作客,來了走了,走了來了,來了走了,走了來了,就叫客。塵就是染汙,就是煩惱。客是形容詞,你如果能夠把煩惱斷了,就把塵斷了,這句話是形容詞。
佛就對最初五比丘說法的時候,對他們說,對五比丘說,你們當初的時候,怎麼樣成的聖果?什麼因緣,因什麼因緣使你們開悟了?開悟了就是明白了,明白了就是把煩惱斷了,這就叫聖果。佛的意思說在鹿野苑當中,度五比丘的時候,讓他們說他們當初怎麼樣開悟的、怎麼樣明白的?但是這個是小乘法,不是現在我們要說的,我們要說的是大乘的。就是小乘法成到阿羅漢也不容易了,能夠斷煩惱、證菩提那更不容易了,但是這是初步,就連初步這個斷煩惱、證菩提都很不容易。在人天來說,成了阿羅漢果,那就是聖人了;乃至初果的小乘阿羅漢,《阿含經》上說都叫是聖人了。大乘不行,大乘把阿羅漢還稱為是凡夫,但是內凡,咱們這些眾生是外凡。但是出世的聖人悟到菩提,乃至再潛修證得佛果,名為究竟聖人。
佛在這個為了啟示阿難他們明白開悟,佛就把憍陳如五比丘問他們說,你們當初怎麼樣悟道的,怎麼樣證得阿羅漢果的,你們現在大眾中表白一下吧!佛叫五比丘來說。佛叫五比丘說,五比丘就發言說了。
【時憍陳那,起立白佛:我今長老,于大眾中,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
這講客塵的意思。佛叫憍陳那說說他們最初修道的時候、成佛的時候怎麼樣成的,說說他們成道的過程,成阿羅漢的過程。憍陳那就向佛表白,怎麼樣得開悟的,怎麼樣證得阿羅漢果的。憍陳如自陳得悟,自己向大眾表示說我怎麼樣開悟的。
在其他的經講憍陳如是他的姓,阿若多是他的名,具足了說憍陳那阿若多,現在我們只舉他的姓憍陳如。憍陳如翻咱們華言叫火器,在過去憍陳如他的祖先信奉婆羅門教,婆羅門的神道就叫事火,恭敬火。我們可以說是外道,就是事火婆羅門,祖先傳下來以此為姓的。憍陳如他是佛的親舅舅,這是佛的舊事。
“我今長老”,在《阿含經》上講長老有三種,一個年紀大了,在入佛道多年了,這是年長的長老。第二種法長老,精通佛所有的教法,以此教法化育眾生,這叫法長老,這類不論年紀了。還有作長老,作長老就是隨著世間假名的長老,例如說我們稱一個寺廟的住持都稱他為長老,也不論他年紀,也不論他有道沒道,也不論他弘法不弘法,只要他是寺廟的住持,這樣稱為長老,這叫作長老。就這三種長老。
最初開始佛在鹿野苑說法,阿若多他們最初開悟了,那個開悟是指著悟得世間完全不是真實的,是苦難的,悟滅修道,這是四聖諦法,知苦、斷集、悟滅、修道,這是苦集滅道的法。因此他成了阿羅漢了,又可以稱為法性長老。
阿若多是他的名字,就是佛在三轉法輪的時候,最初開始度憍陳如五比丘。佛讓他說說最初開悟的情況,就是他怎麼證得阿羅漢的。憍陳如就向大眾說,也向佛表白:
【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
形容作客的意思。客人你走到半路上,或者走到外邊,或者在這個旅店裡頭(客棧),或者吃頓飯,或者晚上在這住宿。要是光吃飯,打個尖,吃完飯就走了;要是住宿,住宿一晚上,第二天也走了,不是在這長住的。所以這叫客棧,不是主人。主人他就長在這住的,不會到別處去了。
【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
我這樣想,“如是思惟”。不住的就叫客人,住者就是主人。開店的當然是主人了,不住的你來往過路的人。這叫客塵,塵是形容迷的意思,客形容我們在三界,這三界不是我們的家,別把它當成家住。這是客義。憍陳如又打個比喻:
【又如新霽,清暘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
他說這客塵又加一種形容,這些個我們知道它是表法的。塵就是煩惱,形容煩惱的,形容我們在這個世間上不是我們的家,把它當成作客,如何才能回到我們的家,這是形容的意思。
如果大晴天,天氣很好,從門縫或者窗戶縫空隙之中,那你看看這個空塵,灰塵相很多。你在外邊看不見,特別門縫你看到光明那一線,裡頭那灰塵就滿了。只解釋一個塵字,形容什麼?形容我們這個思想那種不動的情況。思想不動的情況就是安靜的,但是它沒有不動的時候,就是不安靜的;不安靜的就像那個灰塵微塵一樣的,沒有日光時候你見不到,必須得有日光,日光還得那空隙的照了,必須天氣很晴的時候,你才能知道塵相。從細縫當中見到那個塵相,要是沒有日光,塵相就見不到了,這是形容詞。
假使你見到你的思想當中所存在的妄想,我們一般把它說成是思惟的惑,就叫見思二惑,一個見惑,一個思惑。因為有這陽光,陽光就是說你少分相應,跟道少分相應,就像那個光入縫隙之間一樣的,從那個門縫穿過縫你看見了,看見微塵了。沒有日光,那個塵相你見不到的。像咱們看不見,你在門縫裡看,看那個灰塵滿了,極微細的細相。假使這個形容是說你得有智慧,沒有智慧,因佛教導學佛所說的法,假這個來見你的煩惱、見你的惑,都是形容詞。因為那個灰塵它不停的動,它不是靜態,它是動態。灰塵在什麼地方動?在空裡頭動,沒有空,也沒灰塵,灰塵在虛空當中動。空是寂然不動的,微塵是動的。你自己的性體是不動的,是你的思想妄想微塵惑染,它是動的。沒有智慧的人他不了達這個塵相,就是六塵境界相,就是形容你沒有見道的智慧,你看不見思惑,你必須得斷了見惑之後,才能看見思惑。就形容著諸有塵相,那個塵(灰塵)的搖動是它的現相,而它依止的虛空是寂然不動的。這些個都是先假比方,後明於法。說性,你的心性本來是不動。
【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
我們的思想,假使說思惟的力量能夠定得下來,澄靜了,澄寂了,不動了,那叫空;搖動的就叫塵。不搖動的是個空義,搖動的就是塵義。憍陳如佛這樣問他,他就向佛這樣說什麼叫客塵、什麼叫煩惱、什麼叫心性,說動者為煩惱,不動者為心性,盡假比喻來顯示。
【佛言:如是。】
佛說:你說得對。印可他所說的話。這裡頭這一段就是一個用客,一個用塵,一個用空,一個用誰在動誰在靜來形容著客、塵、主、空。主不動,客動。空清淨的,沒有微塵。塵不是清淨的,是動態,不是靜態。就是你掌握了客、塵、主、空四種含義。
這裡頭形容著你一切能見的見是不動的,見性不動,動的不是性,是能緣的心跟外邊緣的所有境界相,它們搖動不停的。這個是什麼?形容我們看見一切事物,我們的思想不停的分別,分別就是執著了,好的就要取,壞的就要舍,取捨、貪愛都產生了,就這意思。
因此客塵我們也可以把它作為兩種分別,一個是別,一個是通。實義上煩惱有兩種,一種是煩惱障,還有另一種是所知障。我們上來所講的煩惱惑是因為見境的,對外邊境界而生起你的塵,使你隨這個境界生的感念、生的感觸,但是你真常的性沒有動。我們隨我們的見去分別,我們的見性沒動,客塵也沒動。就是說能見的見性是不動的,見性見客塵,見性是不動的,客塵當然是不停的動。

客人你到旅店,你住一晚上,你就走了;主人是不動的。拿這個主客來形容我們的思想,客就是動義,不動就是你的心性。
凡是一說到空就顯它不動寂靜,就顯我們的性。但是這個是密義,所以答阿難的時候用這個是顯現的,真正的含義就是告訴阿難說我們那個性體,寂常那個性體,它是永遠如是,不隨你見所轉的,是客塵煩惱,與你的身,和你的境界,和你的識,和你的心。就叫阿難返聞聞自性,返見見自性,就像你的主人(客店的主人),他是不動的,不隨你客人轉,你來他接待,你走你就走,他是常住不動的。就形容著我們這個心(心的本體),它心性是不動的,動得的是外邊的煩惱六塵。這個就假使你一個身,一個心,身是動的,心(妄心),妄心是識,不是性,它是動的,性像虛空一樣的,寂然不動的。這就說明了,讓你明白,心性是永遠澄然不動的,澄靜的,客塵境界永遠是變化的。這是顯示不動。一個是對外邊塵境的時候,當你心動境的時候,隨變它境界怎麼動,心不動,顯你內心的心性是不動。
【即時如來,於大眾中,屈五輪指,屈已複開,開已又屈,謂阿難言:汝今何見?阿難言:我見如來,百寶輪掌,眾中開合。】
在這個時候如來在大眾當中,“屈五輪指”,就是把手張開或者攥上,張開、攥上,你張開了又合攏了、張開了又合攏了,就拿這個做顯的例子問阿難。“即時如來,於大眾中,屈五輪指,屈已複開,開已又屈”,時而攥拳頭,時而張開了。“謂阿難言”,佛對阿難說,“汝今何見”,你現在看見什麼?“阿難言,我見如來,百寶輪掌,眾中開合”,我看見佛的手一下開了一下合了、一下開了一下合了。佛這是要啟示阿難,你見我這個手的開合作些感想。其實就拿這個來作例子,來問他。
【佛告阿難:汝見我手,眾中開合,為是我手,有開有合?為複汝見,有開有合?阿難言:世尊寶手眾中開合,我見如來,手自開合,非我見性,有開有合。】
阿難,你見我的手在大眾中開合,是我的手有開有合?還是你的見有開有合?佛的手開合,阿難見著佛的手開合,佛就問他這個問題,是我手開合?還是你的見有開合?阿難說:世尊,你的手在眾中開了合了。我見如來手自開合,跟我見性沒關係,我的見有開有合,不是我見性有開有合,是佛你的手自己在那開合。一個外邊的佛的手是境界相,阿難的見是他的見性,這個答對了,是佛你的境界開合,我的見沒有開合。那就讓阿難認識他的見性,性是不動的,佛的手比如前頭客塵,主人不動的。
【佛言:誰動?誰靜?阿難言:佛手不住,而我見性,尚無有靜,誰為無住?】
佛又說誰動、誰靜,動者是何?靜者是誰?“阿難言,佛手不住”,你的手不住又開又合,我的見性沒有動也沒有靜,靜尚沒有,誰為無住?哪裡來個住、來個靜。答對的了,答的是對。這就說明了是性不動,境自開合,外邊境界相有開有合、有生有滅,見性沒有。阿難答的不錯。
佛恐他不是真實的,所以再征問究竟誰在動、誰在靜?知道動靜開合,這個比前頭深一層的。開合容易辨別,看他手的開合,動和靜就不容易了,究竟這個是境界相,是動相、是靜相?佛又再征啟的意思,看阿難是不是真正的明白了。所以阿難答覆說我的性也沒有一個靜,哪裡還有動!也沒有個無住。尚無有靜,誰為無住?靜相既不可得,還談到什麼住不住!因為對動才說靜,動不可得,無靜可說。見性的本來從來就沒動過,不動,勿須再說靜不靜了。靜既不可得,哪裡還有什麼住不住,一切不執著。這就深入一層了,佛就承認了。
【佛言:如是。】
這個阿難是認識很清楚很清楚的。
【如來於是,從輪掌中,飛一寶光,在阿難右,即時阿難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難左,阿難又則回首左盼。佛告阿難:汝頭今日何因搖動?阿難言:我見如來出妙寶光,來我左右,故左右觀,頭自搖動。】
“如來於是,從輪掌中,飛一寶光”,這是佛的神力,咱們沒有這個本事,佛有這個從手飛了一個光,就手裡飛出一個光,寶光,光明的意思。飛到阿難的右邊,一個光一閃,到了阿難的右邊。阿難看佛飛光,他回首右盼,把腦殼轉向右邊來看。佛又放一光在他左邊,阿難又回首左盼。佛左邊放一光,右邊放一光,阿難這腦殼左邊又一看,右邊又一看。“佛告阿難,汝頭今日何因搖動”,你腦袋怎麼了,一會兒搖動左邊去,一會兒搖動右邊去?阿難說不是啦!不是我腦殼,是你放光。“我見如來出妙寶光,來我左右”,我才左右觀。“頭自搖動”,因光頭自己來搖動。
這個就比前頭深了,動和靜,說的內身的分動和靜。你的內身就是你的體,你左右是你的見性,究竟是動態、是靜態?向左邊向右邊來回看,是動態,是靜態。這是動態,所以佛叫阿難在他自己身中來體驗不動的體。佛在手出了兩種光,在阿難的右邊,阿難就向右看,放一個光在阿難的左邊,阿難就向左看。佛問他說:你今天怎麼了,你頭搖來搖去的?他說:不是我頭搖來搖去,是佛你放光令我搖來搖去。
【阿難,汝盼佛光,左右動頭,為汝頭動?為複見動?世尊!我頭自動,而我見性,尚無有止,誰為搖動?】
佛又問他了,你隨著佛光左右的來動你腦殼,是你的頭動、是你的見動?阿難怎麼答覆呢?“我頭自動”,是頭自己動的。“而我見性,尚無有止,誰為搖動”,跟我見性沒關係,頭自搖動,那我的見也沒個動、也沒有個不動,止都沒有,哪裡來動?見是隨動隨靜。阿難以搖動身中親見不動真體,頭自搖動,見自隨動。
一般的我們認為我們的見,我們現在大家都這樣認識,認為見是眼睛,頭搖左右,眼睛就隨著它轉向左向右,這不是見性。因為在佛說上文,阿難已經明白了,見不屬於眼,不是眼見,見是離開眼是獨立的,眼睛是緣,離緣了。頭自搖動,我的頭見佛的光自己搖動,與見無關,跟我見性沒關係。直答的,頭自動,而我見性沒有止又何有動。止尚沒有,何為搖動?這個答得的滿分。
【佛言:如是。】
這阿難是認識到了。眼中的見性是獨立的,超然獨立的,與外境沒關。佛的光,左光右光,我的頭搖擺左看右看,跟我見性沒關係,這個就顯不動。什麼不動?見性不動,我們看到外邊任何境界相,而我們能見的見性不動。這個見屬於眼,性不動,性體不動。
【於是如來,普告大眾:若複眾生,以搖動者,名之為塵;以不住者,名之為客。】
“於是如來,普告大眾”,因為這個阿難答覆的甚合佛意,佛就對大眾說。“若複眾生,以搖動者,名之為塵;以不住者,名之為客”,佛普告大眾,令大眾知道,意思就是讓大眾都知道。知道什麼?客塵是假的、是空的。一切眾生要知道諸法動搖不住,客塵如塵,客如塵土一樣。在這個不生取捨,沒有取,也沒有舍。不要了生死,生死自了了。不了生死,生死自了,這就是了生死。如何了生死?知道搖動者名之為塵,以不住者名之為客。如何是客塵煩惱?這煩惱就斷了。不要了生死,生死自然了,這就是見性。咱們每個人的見性是安住不動的,像那個客棧的主人一樣,他是不動的;像虛空一樣,虛空永遠是不動的。如果這樣來修行的話,證涅槃,不證而自證。
【汝觀阿難,頭自搖動,見無所動;又汝觀我,手自開合,見無舒卷。】
同時佛對大眾說:大家都看見了,阿難的頭自己搖動,見無所動。“又汝觀我,手自開合,見無舒卷”,你的見也沒有開、也沒有舒、也沒有卷,是我的手開合。這是客塵。
再重複說一遍,佛放光,阿難頭的搖動,這屬於塵。見不動,是屬於空。你觀佛的手自己開合,是客塵。阿難的見是主,見沒舒卷,不隨客塵而轉變。咱們如果能夠見著一切事物,心不隨塵轉,即同如來;心被塵轉,那就是凡夫了。所以顯,顯什麼?顯我們的見性不動,性體不動,客塵隨它怎樣變化跟體無關。現在我們不是這樣,佛告訴我們:
【雲何汝今,以動為身?以動為境?從始洎終,念念生滅?】
所以佛在這對阿難說,這就責備他以前的意思,說你為什麼以動當你的身體,以動當境界相,因此你才念念的生滅,你把你這個見性用到你這個觀念上去。
【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性心失真,認物為己,輪回是中,自取流轉。】
因為過去遺失真性,顛倒了行事,把性失掉,失掉真心,性心失掉了。“認物為己,輪回是中,自取流轉”,現在你已經認識到妄了,假使要認妄的話,你又把真遺掉了。現在是認識到妄是妄、真是真,你又回復真性。如果是不當真性,認為一切妄境所以遺失真性,把你真性失掉了。我們經常說凡夫顛倒,顛倒是什麼意思?就是認妄遺真,把所有境界相當真,其實這是妄,把你的真性失掉了。所以說迷惑了,迷了就是真妄顛倒了,拿妄當真,這叫迷惑。咱們說惑業,這就是迷惑的業。因為顛倒而執著妄身,因為妄身而緣念妄境界,緣念妄境界,好的就取,不合你意的就舍,因此貪瞋癡慢都從此三身。這就叫什麼?我們經常說起惑造業,迷失了寂常真性。迷失了就起惑造業,我們學楞嚴經就要恢復我們以前的妙明真心,把我們失去的那個真心再復原,再把它找回來;不是迷失丟掉,只是還在。
就是我們平時在你思惟當中,認識我們所有的見、所有的認識全是妄的。因為什麼這樣子說?以妄為體,認妄為真。所以說顛倒眾生,就是顛倒什麼?把假的當成真的,真的迷了,要想恢復本來的面目,識破一切假相,獨顯真常,恢復我們原來本具的真常。
這個在經文上講或者我們這樣講好像很容易,不是這麼一兩句話。我們在這六道輪回當中,時而捨身,時而受身,捨身受身全是妄身妄境,全是虛妄的,自己沒有事找事,生些個煩惱,虛妄生的輪回相,你解放不了、解脫不了,因此你才受生死苦。我們都依著我們思想的惑,迷惑了,這是造業;因為造業就要受報,你做什麼業,什麼因,就什麼報;說我不造業了,不造業了,報也沒有了。自己作業自己受,也不是誰加給你的,這是天經地義的。所以有些人認為世界上不平等,看到貧富、壽夭,有的壽命很長,有的壽命很短,有的很富有,有的很貧窮,有的別人一天身心非常健康,一切事業順順當當,而你自己煩煩惱惱,隨便做什麼都不順當,為什麼?你不知道你自己做的業,胡思亂想,咱們說是瞎疑鬼猜,就是這個含義,一天盡在這上頭轉,怎麼能開悟、怎麼能明瞭呢?所以你要想不受報,你別造業!一邊怕受苦報,一邊專造受苦的業,你說這是不是顛倒?因此在學,學法的目的是改變我們的觀念,改變我們思想的認識。
佛在這一段的經文跟阿難說,就是讓他認識本有的。講法華經咱們講了很多了,開示悟入佛的知見,這個就是佛的知見了。佛的知見就是什麼呢?你把客塵斷了,你要作主人,不要作客塵煩惱。現在阿難明白了,頭自搖動,見性無關,光在左邊向左邊看,光在右邊向右邊看,不是見,頭自搖動,見無動。我們或者想的就不是了,見到左邊光向左邊,這是見;光在右邊向右邊,這是見。這不是見,阿難認得頭自搖動,與見無關,見不動。
儘管我們在六道輪回,我經常跟我們女道友講,我說第一個你打破男女相,這都是假相,不是真實的。甚至於再說深一點,就是佛相、菩薩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這個就是要參的了。
這一段的經義就聯繫到我們很多參禪的話頭,我沒這麼引證;這樣引證了,大家可能不曉得聽到哪去了,但是你自己觀想時候要。我們經常講禪門一炷香,頓超直入,立證菩提。我們點一枝香在這打坐,打坐是觀想本性,就叫迴光返照。回光,就是把我們的六根門頭一切知見回來,不向外,向內。旋轉回來,照什麼?返觀觀自性。如果是耳朵聽,返聞聞自性。如果是眼睛見,返見見自性。
佛這段經文本來是很簡單,啟發阿難認性,不要認相。我們向來所說這個文字上頭都是相,離開相,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與上一句必須得聯繫,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今天就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