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1_020

昨天我們講在一切眾生修行的時候,不知道二種根本,修行就是不得法,錯亂的修習。佛說個比喻,這種錯亂的修習,修行當中,拿沙子當飯,隨便你怎麼煮,沙子就是沙子,成不了大米,沙不能作飯,你始終也得不到。
就說我們一般的修行者,泛泛的凡夫,因為無明覆蓋,真性不了,造了種種的業。眾生他不知道修行,那就不銷說了。一切修道的人、修行人,乃至不容易成道、不容易得果,乃至修到中途半途而廢 ,乃至求到人天的福報,所修行結果生天了,或入了魔道了。現在有些個道友修行,聽外道人跟你講,特別是在我們東北的道友們,相信什麼這個密了、那個密了,都墮入邪道,你把沙子怎麼煮也成不了飯。
同時修行的功力不夠。我昨天講那個故事,有的道友不理解,昨天問我,朱居士他問我,他說:你講那個“枯木倚寒岩,三冬無暖氣”,什麼意思?那個就是大米飯煮夾生了,還不熟,吃起來不對味。所以那老居士批評他,養活了十年,養個死人,就是這個意思。抱著他,他不知道人家抱著他,他像什麼?表示他修行成功了。“枯木 倚寒岩”,在山裡頭一個死的木頭,還在那個寒嚴冬天,正趕三冬的時候,還有點熱呼氣?沒有了,他沒有感覺是一個女孩子抱著他。所以那女孩的媽媽說養活十年,養活一個死人。但是這個按我們修道說,他已經斷了欲了,修成功了,但是修的是半截。再養他幾年,再問他說:你感覺如何?他就說:感覺著抱著。這個就對了,這叫作隨緣成 。還要隨緣,隨緣而不變,不變而隨緣。
佛對阿難說有兩種根本,一個是妄,一個是真,這兩種根本不能搞錯亂;要是錯了,那等於修不成道業,就像煮沙子要想成香噴噴的大米飯,辦不到的。所以你修行,必須得依佛的教導去修行。為什麼我們佛門弟子必須都受三皈?若沒有受 過三皈的不能稱佛弟子,因為這是根本。所以佛就跟眾生講二種根本,一個是妄,一個是真,不能夠錯亂。法本來沒錯亂,是眾生心錯亂。妄心就是我們一切的、無始以來的生死的根本 ,我們平常所說妄想,妄想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但是這個妄心是妄的一切根本。真心本來本具足的,跟佛無二無別的,因為你迷了,違背它了,就叫背覺合塵。妄心是依著塵,背了覺悟的心而跟塵境相合,妄的根本。真的根本只是迷,不是失掉 。我們本有的真心,本來所具足的菩提涅槃,原來的本體,清淨本體,但是迷掉了;迷掉了,把真心迷掉了就成妄心;妄盡還源,那又恢復了真心。在華嚴經上這叫妄盡還源觀,觀就是把妄去掉,那就回復真心了。
現在我們楞嚴經所講的,我們的常住真心,性淨明體,就是楞嚴經所說的專名詞妙精明心。但是你修習當中錯亂了。什麼叫錯亂了?把真迷了,認妄為真,那就錯亂了。明明是虛妄的當成真實的,你依妄而修能成真嗎?所以就像煮沙子要想它成飯,辦不到的。我們現在的妄念、妄識心,妄識的心它不是菩提的因,就像煮沙子成飯辦不到。因為沙子不是作飯的,所以你修行一千劫一萬劫,修不成功。把沙子你煮到好久,只能是沙子,不能成為飯。佛就告訴我們錯用了因心,因地不真,果招紆曲,說你的心用錯了,修不成!不論你修好長時間,你想證得無上菩提是證不到的。佛就跟阿難說這二種心,一個妄心,一個真心,這是標題目。
【雲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
“雲何二種”,就是解釋,佛自作解釋。“阿難”,跟阿難說,要招呼阿難說。妄心就是無始的生死根本,現在你跟一切眾生所用這個攀緣心,把這個攀緣心當成你的本體,當成你的自性。這在咱們七番征心,已經佛前頭說得很清楚了。這個妄心就是無始的生死根本,這是一切妄的根本,從無始來無明妄動,這就成了生死根本。為什麼?因為你盡用的是攀緣心,把攀緣的心當成自己的體,但是這個永遠修不成,就像煮沙子成飯辦不到的。攀緣心不是你的本體,不是你的自性。
七處征心,阿難都沒答對,七處都不是,就是攀緣。我們所說的攀緣心,就是我們現在我們每位道友用的那個第六意識心,攀緣心!什麼叫攀緣?攀外頭一切境界相,攀諸塵,眼耳鼻舌身意觀色聲香味觸法,六根攀緣六塵的境界,虛妄所起的一切分別妄念 。妄念所表現的,你所憎嫌的,你所愛慕的;你喜歡愛慕的,你就取;你討厭的,你憎嫌,你就舍;所有的思想忽起忽滅,就在這上頭攀緣。六塵境界相有,你的心也隨之有;六塵境界相沒有了,你的心就隨之沒有了 。這是虛妄的,沒有一個真實體性。能把這個當成真心嗎?如果你把這個認為真心了,那就是錯誤了。本來不是真心,都是虛妄的,也不是你自性,也不是你的體。這就是一切眾生迷了,迷了是把自己虛妄的執著,把這個虛妄的執著當成他的心性。佛就這樣跟阿難說:阿難,你就是這個樣子,以此為你自性。
【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
這兩種無始世來的根本,第二個是真的了,從無始以來菩提涅槃,原來的清淨的體。第一種是虛妄的,有兩種,一妄一真。二者,就是你從無始以來的你的菩提涅槃,本具的清淨妙體。前頭講的是妄的根本,第二是講的真的根本。真、妄這二種根本,都是從無始以來,兩個是具足的。
佛自說個譬喻,譬如那個金礦,金礦是含金子的,從無始來金和礦兩個是不可分的。金子就在礦石沙子當中、石礦當中,就是原始就存在。我看見那個淘金的非常困難,不是那麼容易得到金子。我看那個沙金;金子分兩種,都在山裡頭、岩洞裡頭,在山 岩裡頭打出來,那是礦,開礦的,那個開出來就很大一塊一塊的,一、二十斤重的金子都有;但是另一種沙金,沿那個金沙江邊上那個沙子,拿沙子來淘金,用那個金盆,拿木頭做的,搖啊搖啊,拿水一沖,把沙子沖走了,金子坐到底下。還有一種假金子,假金子重量比金子還重,它也搖到最後坐到沙盆裡頭,但是它不是金子,像金子,也有光彩,但是不能經過煉,如果拿火一煉,就不是真的了。
一切眾生現在我們都是在緣的當中,我們的自性,原始無量的真性,就是菩提涅槃的真性,原來的清淨的本體,隨著一切業緣、隨著染緣,這就是眾生的本覺。我們說人人都具有法身,跟佛無二無別的,那就是我們本覺的智慧,隨了緣了,隨了染緣了,墮落成為眾生,但是這個本體沒有變,無論染緣到多深,叫隨緣不變 。雖然本具的性體是不變的,但是隨了緣了,體沒變,相不同了。就是我們經常說我們本具的佛性,楞嚴經所講的我們的妙明真心,就是妙真如性,這叫元清淨體,這是我們的真性。這個是不論你流浪到什麼時候,永遠它不變的,它也不失,但是你沒有用處。為什麼沒用處?迷了,顯現不到。
這個把這種覺道的含義分別說,在楞嚴經上定了三種名義。一個是真性菩提,這個是在眾生本覺的本來智慧,就是我們人人都具足法身理體,隨便你墮落什麼地方,它不變。不變而能隨一切緣,隨一切的染緣,隨緣而不變,妙真的體性永遠不變,所以說真性,這是真性菩提。第二種覺道叫實智菩提,實智是以智慧為道的。眾生從這個迷了不覺當中,開始又覺了 。就是咱們都在始覺當中,現在我們開始覺,所以訪道、出家修道,這叫始覺。從這個始覺的智,根據我們根本智慧的根源,等你把無明盡盡的時候,又恢復你原來所具足的真實的實智,這叫實智菩提。記到,真性菩提、實智菩提 ,第三種叫方便菩提,方便菩提、實智菩提、真性菩提。這個是經過眾生的機感,在諸佛施教開始覺。自己覺悟了,達到究竟了,完了覺後啟他,叫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但你覺他的時候,應著眾生的根機而說的一切教化,這個就叫方便門,所以又即是方便菩提。所以記到菩提是三種,真性菩提、實智菩提、方便菩提。方便菩提全是利眾生的,因人施教,應以何法得度者,即給他說什麼法。
我們經常說生死即涅槃,涅槃是不生死的,涅槃的含義是不生不滅。我們凡夫見著佛是入滅了,佛沒有入滅,是入涅槃了。入涅槃了跟凡夫所說的死不是一個同義語,不一樣,兩個意思不一樣,涅槃是不生不滅。所以含藏三種,名詞也有三種。一種叫性淨涅槃,自性清淨,一塵不染,萬法皆空,所以叫性淨涅槃,諸佛與凡夫同俱。二叫圓淨涅槃,圓滿清淨涅槃,真的,真的就是圓的,沒有妄了,圓滿了,都是清淨,妄無不淨,一切妄都清淨了,所以叫性淨圓淨,圓淨涅槃。第三種叫方便淨涅槃,這個是隨緣的,隨緣方便,示現生滅;釋迦牟尼佛在印度示現生、示現滅,這是隨緣方便的涅槃,也叫方便淨。
這叫三菩提、三涅槃。原來我們清淨的妙明本體,清淨有兩種,一個自性清淨,就是我們眾生本來具足的體性全是清淨的,但是迷了,污染了,有了塵垢了,再經過發心、始覺、方便覺,完了再成究竟覺,那就離了雜染,清淨了,離垢清淨 ;就是自性清淨、離垢清淨。就是我們自性的本體原來是清淨的,但是經過迷之後污染,經過又修法證得清淨。本來是沒有煩惱垢濁的,沒有煩惱垢濁就叫真性菩提。迷了之後經過淨除,沾了污染,把這污染清淨了。什麼污染?生死污染,生死涅槃,但是生死即涅槃,把它生死染垢除了,因為生死的性就是清淨涅槃性。一切眾生原來本具足的,不假造作的,也不待修成,這叫元(本來)清淨體。
佛在這個地方跟阿難說,“則汝今者”。佛對阿難說,你現在“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你原來清淨的體,就是你現在在你根中,六根中,你有個圓湛不生不滅的性。這個叫什麼?叫識精。原來是妙明的心,現在有了混濁了,如過經過把它磨練,把它磨了,把塵垢磨掉了,本來的清明 。雖然在六道輪回流轉,你這個圓明的性不被昏暗所染汙,能恢復原來清淨性。
例如說你眼睛能看見,耳朵能聽見,在眼就叫見,在耳就叫聞,在鼻就叫嗅,能嗅香,在舌就能嘗到各種的味道,苦、辣、酸、甜,這個原來就是元明。元明的本性,“識精元明”就是這句話。現在變了,識精元明成了六和合,眼耳鼻舌身意六種和合,但是它的體只是一個。什麼呢?元一精明。精明的本體,這是真的。迷了,迷了又經過修煉,修煉又恢復了,這叫因地發心。但是我們因地發心要真,因地不真,果招紆曲,你發心發得不真,你想走直路走不到的,曲曲彎彎,就走很多的岔路。這叫什麼?這叫識精明體。
佛對阿難說,你現在“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你現在的這個身體真的是沒有顯,但是沒失掉。你現在來求,求你的真心複明,那你應當生起複明知見的使它顯現,那你得修。怎麼修?佛就給他入門的知識,入門的方便善巧。你應當經過棄舍一切的生滅法,守你真常不生滅的性,識心,認識你這個心,認識你這個根性。這個根,這個性,它生起的諸緣,這個識根能生起諸緣。識精是怎麼說的生起諸緣? 就是第八阿賴耶識,本具的精明的體。由這個識體的時候,在性宗講就叫如來藏性。性的含藏,含藏是什麼?如來。這個如來藏性能生一切法,因此就叫能生。
緣,有能緣,有所緣,能緣緣於所緣。因為這個楞嚴經是在性宗上來判,不論是四教五教,性宗是這樣判的,判在性宗定這個如來藏性。法相宗就是八識,八識即如來藏性,如來藏性即是八識。因為八識能藏也能生,又叫能緣,又起能緣,能緣緣於所緣。能緣緣於所緣把它分析就叫見相二分,能緣的是見分,所緣的是相分。例如說我們眼睛,眼識緣一切色相,眼識是見分,是能緣,外頭一切色相,就是你能緣緣於所緣。因此見分能夠轉成了你的智慧,又叫能見之見分即是智慧。
能緣緣於所緣,八識的本體,你回歸觀察八識的本體,那屬於自證分。八識被無明所縛,把它八識本具的真空晦昧了。晦昧了不是失掉,陰晦暗暗的,明明是真空的妙理,變成頑空了,這個時候智慧失掉,見不到了。但是你要一定見,你就在這空晦暗中,結成的四大色相,這就起了相分。見分所緣的這些境界相,境界相是所見,能緣這個見分 。但是緣有緣不到的地方,緣不到就說緣所遺者,緣不到就是緣所遺漏的。八識能生諸法,把諸法分成見相二分,見分就是能緣,相分就是所緣。再想回歸能緣緣於所緣,但是緣不到,被緣所遺者。下頭單講緣所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