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1_018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昔見佛,與大目連、須菩提、富樓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轉法輪,常言:覺知分別心性,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著,名之為心。則我無著,名為心不?】
阿難執著這個心,在第六執叫佛破除之後,他又轉執。轉執什麼?心無所著,說一切無著,那就是我的心了。因為阿難以不著一切,說我什麼也不執著了,那這就是我的心。佛破除他這個,你這個無著是有無著、還是沒有你無著?是因為有你不執著,或因為沒有你不執著,究竟是有、無?
佛這麼一追問他,阿難白佛言,世尊,我在過去見佛和大目連、須菩提、富樓那、舍利弗,跟這個在阿羅漢當中的四大弟子共同轉法輪的時候,佛不是常說嗎?“常言,覺知分別心性,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著”。我既不執著心在內,也不執著心在外,也不在中間,一切無在。就是我對一切都無著,不執著了,是不是這個就叫我的心?名之為心。則我無著,名為心不?這個是阿難引佛往昔所教的言語。
在這個時間諸大弟子已經在般若會上辨得這種情況。那佛在般若會上所說的諸法皆空,一切法沒有實在相,沒有本質,沒有實在相,就像那空中的華、水裡的月亮,焰燈影的,沒有實體的。所以阿難把這個往昔他所參加法會,見到佛跟四大弟子,大家談般若部分的時候,說分別的心也不在內、也不在外,但是那個含義是顯般若性空的,是顯真空妙有的智慧。所以阿難以這個為見聞覺知分別的心性,跟這個六識的妄心,乃至六塵的緣影,妄心分別緣影,佛那時斥為這是虛妄的,都沒實體的。阿難跟佛說:佛,你跟四大弟子,跟目犍連、須菩提,你們經常這樣說。那我現在心一切無著,該是我的心了吧!那我無著,名為心否?那佛就問他了。
【佛告阿難:汝言覺知,分別心性,俱無在者,世間虛空,水、陸、飛行,諸所物象,名為一切,汝不著者,為在為無?】
佛問他說你一切無著,那你這個心性在一切虛空,水、陸、飛行物質,你所說的一切,這叫一切吧?你所不執著的是這些一切物質,有你不執著、是無你不執著?你這個無著含義是什麼?
佛問他的意思,你知道一切世間虛空全是依報,水、陸、飛行是一切眾生的正報,這一種正報依報種類特別多,一切物質,一切形象,這個就叫你所說的一切。你說你不著這個心,是你這個心離開一切物象不執著,或者在一切相上你不執著,那你心之所在在什麼地方?不去執著這一切是你的心嗎?離一切物象,那你沒心所在,離境無心。你對境生心,那這一切境界都沒有了,那就是你不執著了。
佛問他,告訴他,說你見聞覺知那個心,一切都不在,都不在一切處,一切無著,那又何名為心?什麼名之為心?這個心是有、是無?為有為無?說你這個心到是有、到是沒有?如果是有,有心無著,或者是無心無著,究竟何所指?
【無則同于龜毛、兔角,雲何不著?】
說這個心沒有,那就跟兔子長角了(兔子沒角,大家都知道),烏龜長毛了,這樣才叫無著。不是這樣講嗎?是沒有同于龜毛兔角。所以同于龜毛兔角你不執著了,沒有你不執著了,這是一種。
【有不著者,不可名無;無相則無,非無則相,相有則在,雲何無著?】
或者有你不執著,有就不叫無。如果要有你不執著,那跟沒有一樣的,不可名無。什麼叫無?無相才叫無。那東西根本沒相,不是無相。有相則有在,有個物質在,那你這個無著是怎麼樣立的?所以這兩種,有你不執著,或者是沒有你不執著。你這個心離開一切物體了,另外還有什麼地方在嗎?這樣你不執著一切,所以把它叫為無著。你立的,這叫無著。若要不是無,那就成為有相,相既是有,有相的東西就是實在有這個東西,那這個東西在什麼地方,一定有所在,在何處?那你這個執著就同於處。說我一切無著耶?到底是有相你無著,還是無相你無著?佛破除他這兩種知見。
如果離開一切物象,你另外還有個心,另外還有個心之所在,我不著一切了;你不著一切,這些東西就是沒有,這是你無心,就是心無相。如果你的心果然沒相,心什麼相都沒有,那跟龜毛兔角一樣。跟龜毛兔角一樣,當然是沒有了,不是你認為有、認為無,那本來就沒有。這是無相來說,本來就沒這個相,就跟龜毛兔角一樣的。若不是無相,不是無相當然就是有相,不是無相就是有相;有相,那你心有所在,那有心在;心有所在,就是有著,有所在的地方就是你著心的地方,那你又怎麼可能說是無著?
你說無心,無心就不應該說有著與無著,兩者皆非,說有著是錯了,說無著也是錯了。因為什麼?你無心,無心還有個著、還有個無著,沒有了。如果你說你有心,有心就有相,有相就有著,有相就有所在的地方,不是這樣子嗎?那你言一切無著,名覺知心,這個道理能通嗎?我什麼都無著,把這個無著就是我覺知的心,無有是處。你這是計度,這種計度不成,有也不成,無也不成。這是說他無著的意思。
【是故應知,一切無著,名覺知心,無有是處。】
“是故應知”,因為這樣子的道裡,阿難你應該懂得,“一切無著,名覺知心,無有是處”。這是我們經常說的七處征心,七番,破除我們妄想執著。這個是破什麼?破妄識,識無處,執著不成。妄識沒有個處所,識在何地方?
這個我們可以這樣想,假使我們現在的見聞覺知,當我們眼睛見色的時候,這是根,根塵相對的時候;根跟塵相對的時候沒有分別,就是根對塵,也不知道是物質,也不知道是顏色,一切無著了,那就是根對塵當中沒有分別。當你一對到塵境的時候,同時具足分別,什麼呢?知道我看見花,這個花顏色是白的,這個花顏色是黃的,那知道這個色相的黃白是識。不是我們眼睛見到外頭的塵境能夠知道,同時具足,這個中間有個識,這是妄識。這個妄識是在外頭的塵境當中嗎?還是在你眼根當中?這個咱們平常天天司空見慣,咱們從來沒用過想一想,誰見著白顏色?誰見著的黃顏色?是眼睛見的嗎?這個不是眼根見的。為什麼?我們看人死了,當他死了屍體還沒壞,他的眼根俱在,他什麼也分辨不出來了,是說已死的時候。
我這次看楞嚴經,回顧這個項目,我想起我七歲的時候。七歲的時候,我到我姑姑家去,帶一個傻子,大概有二、三十歲一個男人,就是懵懵懂懂的,精神失常,精神失常就說他是個傻子。當時那時候我才七歲,我問我姑姑,我說:這個人怎麼回事?我姑姑說:他是傻子,沒知識。我說:我看他也要吃東西。我姑姑說:他吃東西不分好壞。我說:他想吃東西,那還是不傻,傻了他會想吃東西?可是現在這個問題我也沒解決到。就是現在我看這個經的時候,回憶這個經,我就想到這個了。
你說那個人根全在,咱們所說的傻子,咱們換句話就是他精神失常,他眼耳鼻舌根全在,他連他自己父母都不認識了,什麼人也不認識了,但是他為什麼還要吃東西?應該也不吃了。如果他再不吃,他也不會行動了,那他就該死亡了。咱們看那個傻子,或者看精神失常,這個問題我現在還沒明白。他只是把他那個識(情識)失掉了,根還在;換句話說,喪心了,喪就失掉了,喪失的喪,喪失的心;喪失的心就是神識已經死亡了,根還在。
有時候我們自己,當時你精神思想很專一,不注意的時候,當時你沒有不注意,就是你的識沒有去分別的時候,你的親人走你對面,你也沒看到。當你眼睛直楞楞的,當你專注一境,那個思惟力量想到別處去了,平日跟你最親的人走到對面,你也沒分別。別人說這個小子今天怎麼回事,見人也不打招呼了?因為他腦子專注別的,專注一境。這類情況我們很多看到過,當你想問題想到別處去了,眼前事物全不見了。
這就像阿難說的,我一切無著,就是沒有起那個分別。但是你見聞覺知還都在,不見,咱們所說的專注一境。所以參禪參到暈天昏地什麼都不知道了,他就到快開悟了。咱們經常說“打得妄想死,許汝法身活”,你那見聞覺知的心專注一境,一切分別沒有了。那可不是開悟,可不是證得,是思惟的專注一境;專注一境,對於其他的境界相就不注意了,不注意了就沒事了。
咱們也見著一切花、見著色,當你心裡頭想別的事,沒在這花上頭,你管它是黃的、白的、黑的、紅的,就是沒有現前境界不起分別了,沒有識了,那個識已經沒了。這種情況誰都有。當你這種情況,你能把你妄想打死,就是識專注一境。為什麼說我們念佛參禪,那就是專注一境,專注一個境界。當你這個境界也沒有了,當你專注這一境也不現前了,人家說對境生心,若境亡時,心也就沒有了。心也亡了,心亡境寂,境寂心亡,心亡境寂,這就進入什麼情況?真空,真空不空。所以到你開悟的時候,到你明白一切事物的時候,等它再翻過來,能通知了,那就開神通了,什麼你都能知道了。
所以古來講不經一番寒徹骨,怎麼得梅花撲鼻香!大家知道到臘月份,梅花開的時候,梅花香氣,但是知道它經過嗎?它得經過三冬,冬天那種寒冷,梅花就這個性,愈冷它開得梅花愈好。所以修道的人,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怎麼得梅花撲鼻香!
同時我又想起一個。一個老修行在山裡修行,大概山下的施主供養他的是倆母女,這個母親已經對於修道上有深入的功夫了,護持這個老修行,已供養了十年。到了十年滿了,她媽媽跟她女兒說:你今天到上頭給師父送飯的時候,你把他抱住,抱住他,你問他:感覺如何?完了他答覆你記到,回來跟我說。她女兒到山上把飯給她師父擺好了,完了就把她師父抱住了。她說:師父,你感覺如何?這個老修行怎麼答?說“枯木倚寒岩,三冬無暖氣”。她女兒不知道什麼意思了,回來就跟她媽媽說。她說:媽媽,師父說了,我抱著他,他說“枯木倚寒岩,三冬無暖氣”。她媽媽就火了,說我們養了十年,養個死人。養活十年,養了個死人,大家怎麼樣理解吧?供養他十年,供養是個死人。她媽媽跟她女兒說:再看他幾年,看他如何?算了,過去了,這件事過去了。
又供養了三年。她媽媽說:你這回上去,你再把師父抱住,問他又感覺如何?她女兒照她媽媽吩咐到山上把老修行抱住,說:師父,你感覺如何?老修行說:沒什麼感覺,就感覺抱著。她女兒回來跟她媽媽說:媽媽,師父說他就感覺抱著什麼。她媽媽就笑了,說:這還差不多。還差不多,大家怎麼樣理解?前頭十年“枯木倚寒岩”,在修道人這是對的。一個女孩子抱著他,感覺著就像“三冬無暖氣”,一點知覺都沒有了,沒有什麼任何欲望。她媽媽說養個死人,死人就是這樣子。什麼意思?這個大家跟咱們這個,你們再參,這個問題還沒完,因為你不曉得如何,什麼意思。諸法是法相,是法住法位,一切法住在自己本位。這段跟阿難這也如是。
【爾時阿難,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這叫七處征心,阿難到此時都不是。我們講過華嚴經,你怎麼認識這個問題,應當如何才是?七處征心,七處都不是。咱們不往下講,大家想想究竟心在何處?如果離開這些個七處,你還有心嗎?這七處都是妄執,虛妄的執著。
【我是如來最小之弟,蒙佛慈愛,雖今出家,猶恃憍憐,所以多聞,未得無漏,不能折伏,娑毗羅咒,為彼所轉,溺於淫舍。】
所以阿難在大眾中恭敬向佛表白,我是如來最小之弟,佛最慈愛我的。我跟佛出家之後,我心裡頭總這樣想,佛對我的慈護,我是佛最小的弟弟,所以我多聞沒能證得無漏,就是沒成到四果阿羅漢,又不能折伏現行的煩惱,乃至於缽吉蹄女一個娑毗羅咒就把我迷惑了,我就破不了了,還溺於淫舍。
【當由不知,真際所詣!】
我不知道真如實際之理地,就是我不知道我的真心,因此在遇到摩登伽難,當然更不是如本經所說的如來藏性,楞嚴大定。因為他沒有這個功夫,所以才落難。但是我想得到,他說七處征心就是他想得到。沒有得到,就是智慧沒開,不能認得,不能證得。
【惟願世尊,大慈哀湣,開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諸闡提,隳彌戾車。】
他說求佛慈悲,“惟願世尊,大慈哀湣”,不光我如是,與會大眾跟我相等的同願欲聞,大家都想知道知道,就是都想開悟。開示我等,究竟如何才是奢摩他路,才是本經的楞嚴大定?奢摩他就是大定。怎麼樣通過哪條道路能達到奢摩他?有定力了,不被業障所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