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1_017

在這個地方講講實相,我們談實相,什麼叫實相?咱們經常在華嚴經講實相,我們講大乘起信論也講實相,諸法之實相,實相是無相之相。無什麼相?沒有一切虛妄之相。這是說相,不是說體,不是把本體也無了,一切相,虛妄之相沒有了。實相就是本體,無相之相就是實相。隨緣成現的一切妙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個不是,那是利益眾生示現的。因為第一個實相是無相的相叫實相,第二個實相是無不相之實相,一切法都是實相,這在應用上說,佛所隨緣一切妙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都是無相之相。第三種含義更深了,實相是無不相,沒一法不是實相,無相無不相,但舉一法皆是實相。這是什麼含義?咱們經常講佛法是空的,佛說一切法皆空,空而不礙妙有。為什麼講有加個妙?妙有非有就是真空,真空不空就是妙有,妙有不礙真空,真空即是妙有,絕相離名,無相無不相。隨便你舉哪一法,皆是實相。這是廣遍含義,又是隨緣義,無相之實相有這三種意思。
為什麼加個“無”字?無是沒有虛妄,佛的靈光三昧、楞嚴三昧自在的。咱們沒有辦法拿如意寶珠來作形相、來解釋,因為咱們沒有見過這種如意寶珠,只是經上說,世間上也沒有如意寶珠。拿個如意寶珠能出生一切寶,就是說實相能出生一切諸佛菩薩,誰用實相修行,誰得到實相,它的大用隨你的用意,這才叫實相。
但是佛說法,對哪一類機說哪一類的法。如果小乘根機,佛就跟你講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無相。那也叫實相,對小乘人說的,對二乘人說的。實相無相,沒有男女相,那我們執著男女相、老相小相、高相矮相,沒有長短方圓這些個相。咱們一般的講大乘教義的通教,剛開始入大乘講的,也講實相無相。在小教,剛開始入佛門跟你講諸行無常,這就是實相。是生滅法,那是藏教的含義。通教說實相無相,無一切相,通教的含義。假使要說實相無相,無所不相,這就是圓教了。實相無相,無生死相,無涅槃相,無煩惱相,沒有菩提相,那就是別教。說現在實相無相,無所不相,一切相都是,法法頭頭都是實相,這是圓教的含義。藏、通、別、圓。為什麼歷代祖師要分教義?同是一句話,看對什麼人說,看在什麼時候說。所以對佛所教授的法莫要執著,看什麼時候,佛對什麼人說。
阿難把佛所跟大菩薩說的話又拿來執著,因為他沒瞭解佛的含義,他也沒進入大乘。拿佛跟文殊師利菩薩、諸大菩薩說的話來執著,以此來問佛,說:世尊,你自己也說心不在內、不在外。
【如我思惟:內無所見,外非不相知;內無知故,在內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義,今相知故,複內無見,當在中間。】
“如我思惟”,我現在這樣想。“內無所見,外非不相知;內無知故,在內不成”,說心在內不成;因為無所見,無所知,心不在內了,在內無知,在內不成。“身心相知”,身體跟心相通的,又相知。在外也不對了,“在外非義”。這兩個佛所破除了,我理解到了。“今相知故”,現在互相知。“複內無見”,但是在恢復內,複內無所見,就是說心要在內,那無見,複內無見,在內不成。若心在外,身跟心不相知,在外也不成。為什麼?在內不見五臟六腑,那心說不在內。身心本來相知,在外也非義,身心不相知,在外也不對了。事實上則為什麼?身心相知,心未離身,可見心仍然在身內。內裡頭知到心,當然在身內。
我又推求,此心不能見內之五臟六腑,那在哪呢?原來在根跟塵之中間。所以阿難計著在內不成,在外非義。因為內無所見,那心在哪?在中間,心在中間。但是我們禪宗經常有這樣的話,要破除這個,跟這個之間相應的。這句話就是心不在內亦不在外的時候,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樣理解說阿難以前計著的,內不見心、肝、脾、胃、五臟六腑,說明它不在內,內無所見。外頭眼見的佛以及佛相,佛的手,佛的眼,心就是分別,非不相知,互相的不相知,手不知腳,腳也不知手,心、肝、脾、胃各不相知。心見不到心、肝、脾、胃,在內是無所見。心如果在外的話,他不能迴光返照。咱們經常講迴光返照,心要是在外的話,前頭破除了,在外就不相知了。內無所見,在內不成。那身跟心相知,說在外,在外就不對了,身心就不相知了。身心相知又不是在外,在內不成,在外非義,應該在哪呢?當在中間。現在阿難又把這個心轉在中間。
【佛言:汝言中間,中必不迷,非無所在?今汝推中,中何為在?為複在處!為當在身!】
佛就問他,“佛言,汝言中間,中必不迷,非無所在”,你在中間,哪個中間?不是迷迷糊糊的,中間是相對的;“非無所在”,應當有所在,就是中在什麼地方。“今汝推中,中何為在”,中在什麼地方?“為複在處,為當在身”,這個中間是在身、是在其他外邊一切地方?
阿難他是廣泛說的,說是中間。因為在他所執著的,佛在破除的當中,他就隨便的、想像的說中間。所以佛問他說,你說中間,中間不是迷迷糊糊的,一定有個處所,中間的相一定不迷,迷了就沒有語言了。這個中究竟在什麼地方?以何為中,就是這樣一句話,畢竟何在?這個中間是在境界之外,是你內根的身心,究竟中間何所指?前頭阿難執心在外,或是執心在內,兩個都不成立了,今言在中,那你這個中何所指,什麼地方叫中?
【若在身者,在邊非中,在中同內;若在處者,為有所表?為無所表?無表同無,表則無定。】
你這個心要在身,“在邊非中”,要在中間同於內臟,若在處者有所表。有所表,就是在什麼地方。找不著地方,無所表。無所表就沒有,無表同無,有表不定,那這個中在什麼地方?邊是指著左右,左右之間,中是在內,應見內腑。處是在外,是外境,外境就寬了。你欲立個中間,必須有所表達以何為中?怎麼樣來表這個中。
佛舉若一個身體的左邊、右邊、前後、上下,左邊、右邊、前後、上下都不叫中。身在正中,在正中,那此心就在內了;在內就不見五臟六腑,不應再言心在身之中。中何所立,就這個意思。外境一個地方來立這個中,那你拿什麼表現?無所表現。這是佛追問阿難的意思。
【何以故?如人以表,表為中時,東看則西,南觀成北,表體既混,心應雜亂。】
拿人來作表,拿人來作中,東邊看是在西邊,南邊看是在北邊,南觀成北,東看則西,你這個表現的是混亂了,那你心在什麼地方?心應雜亂,沒有定處了。中何所立,這個中立在什麼地方?
【阿難言:我所說中,非此二種,如世尊言:眼色為緣,生於眼識,眼有分別,色塵無知,識生其中,則為心在。】
阿難說,我所說的中不是如來所說的,非此二種。我所說的中是“眼色為緣,生於眼識,眼有分別,色塵無知,識生其中,則為心在”,這個時候識在中間,這就是我的心。阿難向佛說,我所說的中,不是在身內之中,也不在外境哪一處的中,而是如佛昔日所說的眼色為緣,生於眼識,眼有分別,色塵無知,識就在這個中間。那這個中間是什麼?是根跟塵,眼是根,外邊境界相是塵,在這根塵中間,在這浮塵中間。
我們舉例說,色就是有形有色的山河大地一切色相,塵境有明的、有暗的,名色通色,有通的、有不通的,但是能見的這個見沒心沒色,因塵而顯現,那是色眼睛的緣所緣的境界相,塵境。由塵發知,色相不會自己知道,因見方知,眼睛是色的緣,色為緣。因為有根,色緣因根有相,緣色、色緣跟這個根相,這叫因緣。這是一個能、一個所,色緣是能,緣所緣之相是有了。所緣之相,這叫一重因果。眼對色識,當我們眼睛對待一切顏色的時候,這個沒分別的了。眼根對待外邊色塵的話,沒有分別,這叫見性。待一有分別了,這叫識。要是一有分別了這叫識,那就叫眼識,一有分別叫眼識。見性是不分別的。你從眼識,眼所觀的顏色來為緣而生的,眼觀色就能生起。什麼能生起?識,能生起的是識。眼識,從眼觀的顏色為緣而生起,眼跟色塵為能生,識是所生。所生之於能生之中,二重能所,一個能生,一個所生。
阿難因為眼有分別,色塵無知。眼觀色,色塵沒分別,眼識能分別。為什麼?眼有眼識,識在其中,那就把這個識當成心,知以為心。所以阿難執著心在塵根之中,就是眼根接觸外邊色塵,這個中間就是我的心來分別。
【佛言:汝心若在根塵之中,此心之體,為複兼二?為不兼二?】
佛就對阿難說,你以為你的心在根和塵的中間,眼對色、耳聞聲,耳亦如是,都如是,就是六根對六塵。你心在根跟塵中間的話,你這個心的體是一個、是兩個?心的體是眼根所對的外面塵境,是這兩個才叫你的心。或者不是兩個,不是兩個,一個在什麼地方,一個怎麼生起的?為複兼二、不兼二,兼是連帶的意思,是不是連帶著有?汝心如果在根塵二者中間的話,那你的心體帶根帶塵、不帶?帶根帶塵的話,那何叫你的心?不是你的心了。如果不兼帶,不兼帶又何能成立?
【若兼二者,物體雜亂,物非體知,成敵兩立,雲何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無體性,中何為相?】
如果兼二,那個物體就雜亂了。一個是物,一個是體,物體不亂了嗎?本來是兩個對立的,那你的中何成立,雲何為中?你的心要兼二,帶著根塵,色塵是無知的,根是有知的,無知跟有知能合到一起嗎?夾雜的就亂了。不兼二不成,兼二,那兼二更不成,一個是有知的,一個是無知的,無知跟有知是二邊,哪有個中間,中何所立?所以兼二不成,一個是知,一個是不知,沒有體性,中何為相?你這個中是什麼樣子,有什麼相,這是反問阿難了。
【是故應知,當在中間,無有是處。】
心在中間這個道理不成立的。無有是處,就不能成立的意思,執心在中間是不可以的。這是第六個執心,執著的心。
現在跟大家講講,你要想學楞嚴經,放下識心,放下一切執著。就像你一張白紙,原來什麼都沒有,你想怎麼畫就怎麼畫;如果你原來有些個形相,你畫什麼畫不成了。我們要學楞嚴經的時候,先把一些思慮、緣念,就是我們自己所有的一些想法,你都放下,就像一張白紙似的無知。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這樣追起來是讓你不要用你那個見解的識心來學楞嚴,把你那個分別心、識心,一切你以前所認識的,你全部把它放下;放得愈乾淨,你學楞嚴經愈能進入的深。如果你把你以前的知見帶來,不行的!帶個有色眼鏡來看一切事物,那一切事物就什麼變化?你認不到一切事物。換句話說,就是你先有個成見,你有個見解、有個認識,你來學楞嚴,你沒法進入,你進入不了。因為你心裡有個成見,一個有,一個空。七處征心的意思,就要征什麼?心無所在,心無不在,一切都不是心,一切皆是心。你在這個地方你要領悟到了,你就明白了,一切非心,一切即是心。一切非心講這一切事物都不是心,但是它跟你生死非常關切。咱們認為財富,金銀財寶的財富,它跟心有什麼關係,好像絕不相干吧?當一個人財富失掉了,生命隨著它死亡,你說這是心不是心?你把這個關係懂了就行了。所以你放下、看破,放下什麼?身和心。咱們現在的身是生滅的,咱們這個心也是個生滅的,但是你還有個不生滅的心,你要把這個生滅心放下,你那不生滅的心才能顯現。
如果你從文字學楞嚴,學不進去的,離開心意識參,離開心、離開意、離開識。離開心意識參,就是離開心意識來學楞嚴,你才能進入楞嚴,就是定。你如果想修定的話,你把一切都放下,不能有一點的思慮,就是沒有一點牽掛,清清淨淨的,像一張白紙一樣的,而後你才能畫什麼都可以。你想畫什麼,你想入極樂世界就是極樂世界,你要畫娑婆世界就是娑婆世界,就看你心怎麼入。
七處征心,心都不在,七處都是心,就一個執著與不執著的問題,顯空義,顯真空的道裡,一作意就失掉了。作意,所以為什麼叫照?觀照。智慧是照的,不是作計度分別的;計度分別不是智,是識。咱們的計度分別是識,不是智。大家讀心經的時候,心經第一個字就告訴你觀,你觀了之後你才能夠自在,你不觀你不自在。你盡在心意識,色法跟心法這個中間打交道,我們是離不開的,不是色就是心。色是一切形相,你在一切形相之中打轉轉,要把這些形相給你奪掉了,你沒有著落了,沒有執著。
所以我們歷代的大德,他在修禪觀的時候,就在那想入極點的時候,完全放下、看破。人的身命在世間,一般的沒有學佛的人,他要有七天不吃飯,他活不成了。人七日不吃,就上望鄉台了,過去古語就是這樣子,三天不吃人間飯,七日上瞭望鄉台。但是我們佛教可不是這樣說,佛教怎麼想的?修行人在山洞裡頭,不要說七天,七十天不吃飯也不會死的,不會餓,以識為食。識就是知識那個神識,他神識簡直定了,說他想,想到一頂點。但這個時候是禪定?還不是,必須得與佛知見的知見,就是佛現在啟示阿難的,把這些個知見都破了。
為什麼我說那個不是?大家看那個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他以識,沒有世界,虛空就是他一個識,識念,還沒成道業;三十三天的時候,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非想處,那些就是那種境界。那種境界還會墮落的,因為他不是這個智慧。所以你在思考學楞嚴的時候,一定把你過去的意識型態,你那種看問題的想法全部放下,不要計度心來分別。阿難就給我們示現了,七處的計度都不是。
我們每個講楞嚴經中間距離都很長的,像我們今天講完了休息,休息大概是五天,這五天你不要把它放下。你就想,想想阿難怎麼執著的,佛怎麼破除的,我有沒有這個想法,回想你自己,你是不是跟阿難一樣看法。你不連續,你自己聽它做什麼?連續的自己這麼學,我是不是也有這個執著;要有執著,佛怎麼樣破除這個知見?七處征心,這是開悟的開端。如果你在七處征心征得明白了,你會什麼都放下了;放下的時候,什麼都不執著了。放下的含義就是這樣,就是不執著。不執著,進入什麼呢?等七處征心完了再跟大家講,這都是佛教授我們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