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1_016

【若在虛空,自非汝體,即應如來,今見汝面,亦是汝身?】
這段答覆阿難說,你的心和你的眼要是在虛空的話,跟你有什麼關係,那不是你的體了。假使你的心在虛空,“自非汝體”,那不是你了。“即應如來,今見汝面,亦是汝身”,現在我看見你阿難的面,我也成了你的身體了,所以你這個說法不對的,駁斥阿難。那心究竟在於何處?
【汝眼已知,身合非覺。】
佛駁斥阿難的,說如果是你的眼睛已經知道,“身合非覺”,就是如來之見也成了你的身體了,你眼睛能知道嗎?能有這個事情,如來怎麼會是你的體了?若汝在虛空之心和你的眼,有知、無知?若已有知,底下之身應不有覺。一個人能有兩個覺嗎?一個身體只有一覺,絕無二覺。汝身應當非覺,你自身自覺不成。你身體能有兩個覺嗎?不會的。
【必汝執言:身眼兩覺。應有二知,即汝一身,應成兩佛?】
就像你所執著的言語,“身眼兩覺”,身有個覺,眼有個覺,那就應有兩個知。“即汝一身,應成兩佛”,兩知兩覺應成兩個佛,不是一個佛。佛就破斥阿難,能見非實,你所能見的見不是實實在在的,就是不合乎理。
【是故應知:汝言見暗,名見內者,無有是處。】
“是故應知”,因為這種道理,你應該知道。知道什麼?“汝言見暗,名見內者,無有是處”,眼睛見暗的時候就是見內了,這種說明、這種解釋、想是錯的,沒有這個道理,無有是處,說明了不能見內。閉眼見暗,名為見內,我閉上眼睛這麼一看,就看見內部了,就看到五臟六腑,能見到嗎?這種不能成立的。這是明暗,心見內的明暗。以下阿難又轉了,轉執,這個執執心顯有,心隨著見什麼就有什麼心,執心隨有,這個是錯誤的。阿難又轉計了。
【阿難言:我嘗聞佛,開示四眾: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
佛,你不是常時對大眾說心生則法生,你心一動念,種種的法就生起了,由心生則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因為外邊有種種法,所以我們就產生了生出來種種心;就是我的心隨合,合與什麼境界相合就什麼有。所以把這個定下來,說佛你對於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對於四眾說諸法本無體,由心故有。心本來也無,因法故有,所以心生故則種種法生,心滅故則種種法滅,這是佛常教化四眾弟子的。
阿難現在計度是拿佛所說的話來計度他的心,這樣子就是心生法生,法不自生,由心而生起的,從心而起的;法生心生,明心不自生,是因法而現的,顯此心本不生,諸法無自性,二俱無體。佛說這種法的意思,諸法皆空,心法皆空,是這個含義。阿難就把這個佛所說的話,拿佛所說的話來證明,因為他執著的意思。
在佛各種教義,有小乘、有中乘、有大乘,在小乘指的心是指著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六識這個為心,“色、身、香、味、觸、法”六塵這叫法。因為內心攀緣外境,境隨心起來了,所以叫心生法生;就是由外境激發內心,心裡頭又逐著所有的環境去轉,所以說法生心生。因為在小乘教義執著以六根為心。大乘教義如法相宗,是指著八識的識,八識為心。根身器界,六根假你這個身體,所有外頭的塵界,這都叫法,法就種種樣樣的。因為你八識業識的轉動,能見的見分就叫能見,現相境界相,就是你能見見於所見,所以是法隨心生。就是境界為緣,長出來六粗的相,這個起的一種智慧叫分別;由這個覺心相續,執取、計名字,生起了後來的七轉識,完了就眼、耳、鼻、舌、身、意,隨著法所生的。
阿難在這個地方將佛所說的話、所說的法,說這個能緣的心有體、有處所,他就把這個心法偶合之處,說心跟法合了,這個就是我的心,就是他所執著的。佛,你過去所說的法,不是常開示四眾,種種法生,種種心生。因為有種種法才生種種心,阿難就把這個緣心它的體在什麼,就是心跟法合了,心跟法偶合的地方,那就是我的心,執此為心。
【我今思惟:即思惟體,實我心性?隨所合處,心則隨有,亦非內,外中間三處。】
“我今思惟”,我對佛你所說這段法,我就想了,思惟就是想,這個就是我的心性。法跟心合,“隨所合處”,我心就有了,“心則隨有”;非內、非外、非中間,現在我明白了,心不在內,也不在外,也不在中間。在什麼地方?就心跟法合了,心則隨有,在這個地方,這是我的真實心性。隨所合的地方,我心就隨有了,那就是我的心了。
一切的眾生就是攀緣的妄心,把這個攀緣的妄心當成他的心了,拿這個妄心當成心性,這個緣所合的地點心就有了,妄緣所合的地點心就有了。假使心緣於內的話,那心就在內;心緣到外邊境界相去了,那心就在外。心緣於根,就緣於六根六塵的時候,那我這個心就在眼根裡頭;要緣五臟六腑,那我心就在心中。心是不一定的,不一定在內,不一定在外,也不一定在中間。說心在內、在外,或者在中間,全是錯誤的。那我心在什麼地方?心在和合處,隨所和合,那就是我的心了。心既不緣於內,也不緣於外,也不緣於根,也不緣於五臟六腑,這是在所合處,這是他的心。
【佛告阿難:汝今說言,由法生故,種種心生,隨所合處,心隨有者。是心無體,則無所合;若無有體,而能合者,則十九界,因七塵合,是義不然?】
佛跟阿難說,“佛告阿難,汝今說言”,就你現在說的。你說什麼?“由法生故,種種心生,隨所合處,心隨有者。是心無體,則無所合;若無有體,而能合者,則十九界,因七塵合,是義不然”,這是佛破除阿難的原文。佛說,你說是法生故心生,那心還有體、沒有體?法生就是你心生處,你的心有沒有體?如果心沒有體,拿什麼來合?隨所合處,拿什麼來合?你有的心就是妄想攀緣,沒有實體。你這個沒有實體的心,與有體的物質,能合嗎?那你就多出來一界了,六根、六識、六塵十八界,這個和合就是你的心。以這個緣影,六塵緣影的分別,把六塵境界相為心外之法,沒有體的就緣法的緣心,來跟一切諸法相合,沒體的塵,你這樣合就多出來一個,十九界了,不是十八界了。根、塵、識三種,六根、六塵、六識,這三六一十八,再加你這個無體的和合的這個體,不成了十九界了,你這個能跟它十八界合嗎?再加一個沒體的,和合的,沒有體,成了十九界了。那就是另外一個無體的塵,就不成六塵,成七塵了,來與它七識相合。這個理不存在,豈有此理,所以佛說不然。你和合處沒有體,沒有體了,還有什麼合?破有體、沒體。
【若有體者,如汝以手,自挃(捏也)其體,汝所知心,為複內出?為從外入?若複內出,還見身中;若從外來,先合見面。】
若有體者,如汝以手,自挃其體,汝所知心,為內出或是外邊入來的?要是心由內出,那心不是還在身裡頭嗎?若心從外邊來,心從外來應該先見你的面,能見其面嗎?汝所知心沒有體,哪還有心?這是指的心體,這個說體說什麼是指的心。
你自己的手摸你自己的身體,是從外入、是從內出?你的心,能知之心是從內出、是從外入?如果你的心從內出,那還是在內。如果從外入,外入就是心在外。兩個都不成立,既不是內出,也不是外來。現在你境界相,現在你具體的情況,二俱不見,不是從內出的,也不是從外入的,來無來處,入無入處。那你思惟你的心是虛妄的、無體的,既非內出,亦非外來,隨根所合之處,心即隨有。你說你的心不是從外來,也不是從內出,那隨合處你心就有了,這個不成立了。
【阿難言:見是其眼,心知非眼,為見非義。】
知見本來都屬於心的,阿難在這個地方妄分別,說見屬於眼,是眼見。“心知非眼,為見非義”,如來責心令見,這個不對的,他說如來這句話不對的,我是心知,不是眼知。“為見非義”,說是眼見的這個義理不存在。
因他聽到見在身中,外來先合見面,外來的見應當先見你的面,你能見到面嗎?阿難駁斥這個意見。阿難以心能覺了,單名為知,不叫見;眼有照明,眼睛才叫見。見是其眼,而非其心。就是阿難立義說見的功能是眼,不是心。心單能知而不能見,心知單能知道,不能見,見是屬於眼。佛現在所說的心見為見,心為見,不合道理。阿難駁斥佛說的話。
因心有見,觀佛喻破便知。佛曾經這樣破斥過,阿難認為肉眼叫見,不是識心見,肉眼才叫見。這是以凡夫的知見見的,所以阿難跟一般是情見,皆以為見是眼,不是心。前頭已經破除了,心僅能知,不能見。所以阿難說見是其眼,心知,不是眼。心知非眼,若把心作為見,非義,這種是錯誤的,把心作為知見是錯誤的,是阿難駁斥佛的話,辨別說的。
【佛言:若眼能見,汝在室中,門能見不?則諸已死,尚有眼存,應皆見物,若見物者,雲何名死?】
佛就問他了,“佛言,若眼能見”,如果眼睛能見,你在室裡頭,門能見不?你要是妄情說眼要能見,你在室中,門能見不?門有見沒見,門能看見你、看見外頭,門能見嗎?門哪有見,門是無情的東西。那個已死的人,“則諸已死”,他有眼睛在,眼睛還在,你問他還能見物嗎?死的人眼睛能見物,那怎麼叫死,不叫死了。死的人不能見了,死的人還能見嗎?你說你眼睛見,死的人有眼睛,他還能見嗎?你在室裡頭,門能看見你嗎?門有見嗎?阿難又被破除了。
門是能通見,但是必須門內有人,人才能見,而後才有見;若沒有人,門自己能見著自己嗎?門能有見嗎?門是無情的,它哪來的見?不但沒心,也沒眼,裡頭沒有啥子。佛又舉此死人為例,你說眼睛能見,那死的人眼睛還在,他怎麼不能見了?
【阿難!又汝覺了能知之心,若必有體,為複一體?為有多體?今在汝身,為複遍體,為不遍體?】
佛又跟阿難說,“又汝覺了能知之心”,如果是你覺了的這個心,一定要有個體的話,一體、還是多體?你能了知這個心,如果有個體,有個實體的話,是一個體、是多體?這個心在汝的身,為複遍體,為不遍體?一體,就說我們四肢,雙手雙腳(雙足),再加五臟六腑,四肢同是一個心體。如果是四肢,每一肢各有各的心、各有各的體,那才叫遍義。事實不是這樣子,你這一心遍滿了四肢體。如果不遍就是一處,遍就是全身,一定有個數量,以下就破除這種。佛舉這麼個例子,以下開始就破除了。
【若一體者,則汝以手挃一支時,四支應覺,若鹹覺者,挃應無在;若挃有所,則汝一體,自不能成。】
如果若是一個體,你手摸到你身體一個部分,你四肢都應當覺了。不是這樣子,拿手摸到你的膀臂,你有感覺了,其他處沒感覺。如果你普遍的,你摸一個膀臂的時候,全身都有感覺。是這樣子嗎?因為一個體。則你一體自不能成,你這個說的跟事實不相合。
【若多體者,則成多人,何體為汝?】
一摸都能成,那就成多體,多體就不是一個人了,那是多人了。“何體為汝”,哪個體是你自己?
【若遍體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當汝觸頭,亦觸其足,頭有所覺,足應無知,今汝不然。】
若是遍體,同你以前所執著一樣。若是不遍,當你觸你頭的時候,就觸了腳了。遍!你不是這樣子,你觸頭,頭有所覺,腳無所知。照你這個說法,你一觸頭,腳也知道了,腳也被觸摸了。事實不是這樣。你要說你唯一個心體,能遍的就滿到你四肢百骸,遍了!這個意思就說遍體了,你的心跟四肢是一個體。當你摸的手,你的腳及全身都遍了,都像摸到全身一樣的。事實不是這樣子,哪個人是這樣子?沒有這樣子,摸到哪感覺到哪,沒摸的就沒有感覺。所以你說遍體,不可能。多體,那就成多個人了,一摸全身都知道,觸電了差不多。因此要懂得這個道理,你所執著的不對。遍體,要多個,成了多個人,哪個體是你?若是不遍,同前所知,若不遍者,當你觸頭的時候,沒觸到你的腳。要像你說的,你觸頭的時候也觸到你的腳了,全身皆觸到了,是這樣子的嗎?觸頭頭知,觸足足知,不是觸頭的時候足也知道了,不可能的。
【是故應知,隨所合處,心則隨有,無有是處。】
所以你說所合處就是你的心。所合處不是你的心。所合處心則隨有,無有是處,就是這個說法不成立。這個說法不成立,阿難又轉執了。從五執以下,阿難盡講佛說的話來執著,就是講你說的話,我來問你。佛就說他理解錯了,隨他怎麼執都不對的。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亦聞佛,與文殊等,諸法王子,談實相時,世尊亦言:心不在內,亦不在外。】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常聽到你跟文殊師利等諸法王子談實相。世尊,你不是自己也說,“世尊亦言,心不在內,亦不在外”。阿難是講佛說的話來反問佛,來執著,這該沒錯了。世尊,你自己說的,你跟文殊師利菩薩談實相的時候這樣說,心不在內,亦不在外。拿佛說的話來執著。
阿難問佛說,你跟文殊師利,乃至於觀音、勢至、普賢等這些個法身大士,談論佛法的時候,曾經說到實相。這些法王子是一切菩薩的通稱,佛為法王,法王子就是凡是大菩薩于法自在了,能宏揚佛法的,承紹佛位的,都叫佛子。為佛的真子,真正的,就像父子之間一樣的,叫法王之子。佛稱法王,大菩薩稱為法王子。
這個問題我們講華嚴經的含義,你受了三皈,入了佛門,都叫佛子;指入佛家了,都叫佛子。但是不是稱法王子跟佛子是一樣的含義,法王是佛,佛子。你受過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那就是法王子。又者,菩薩是通稱的含義,叫菩提薩埵,是翻覺有情。但是這個法王子不同,是指著繼承佛位的,紹隆佛種的,等於法王,持法王印,執法王令,行法王的事,利益眾生,以法化度世間。凡是加個法王子的,就說這些個大士不久就要成佛了。
阿難舉這麼個例,說你跟這些個法王子談的時候,拿佛所說的話來執著。這是什麼意思?咱們經常說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就是佛你說的話你不能不承認。把他自己的執著,加諸於我是因為你,你說的話我才這樣想的。這回該沒錯,心裡這樣想,阿難這樣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