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1_015

就像吃飲食一樣,不能我飽了,讓一切人都飽了,能夠做得到嗎?個人吃飯個人飽,個人的生死個人了,這是固定的。
佛告訴阿難說,你們這些個比丘,跟我在室羅筏城,一家一家循乞摶食。摶食的意思,咱們吃飯用那個缽多羅,現在我們有些個道友受完戒發一個缽,現在我們這些個弟子與共住的道友們,他們都有缽,我用的飯碗,他們每人都是一個缽,而他用瓢來舀著吃。佛在世沒有瓢,你得拿手抓,在那缽裡頭抓住飲食叫摶食。為什麼?缽口朝裡,缽的中間很大,你怎麼拿飲食?那個時候還沒發明瓢的工具,都是拿手抓。但是我們這個拿瓢舀的是散飯,不是摶食。怎麼叫摶食?在缽裡頭抓出飯來,把它抓抓抓,抓成一個摶來,往口裡一扔就吃了。所以西藏人吃糌粑,或者西藏喇嘛,喇嘛僧他是摶食,糌粑揉揉揉,揉了很久,一摶一摶的吃,這叫摶食。佛在世的時候,比丘都是摶食。摶食是把它揉成一個摶,完了來吃。那是循次所求的,這是摶食。但是人家食的比丘沒有倒湯的,湯怎麼抓?湯抓不起來。都是摶食,幹的。
這時候乞討回來,回到住處,回到祇陀林,完了受齋吃飯。佛說我已宿齋,佛在波斯匿王那已經受過齋了,吃過了。你觀觀這些比丘,他一個人吃飯,那些別人飽不飽?阿難答覆說哪有這個事,不也,世尊,個人吃飯個人飽,他吃飯別人怎麼會飽?是諸比丘,就算他是阿羅漢,有神通,但是個人有個人的身命,個人有個人的身體,雲何一人,能令眾飽?他自己吃飯個人飽,個人事情個人了,哪能令大家都飽,不可能。
阿難在答覆這個故事的時候,他沒想到,你說心在外行嗎?這就表示你心在外不行。你心在外,心有覺悟,你身體不會知道的。因為你心在外邊,它怎麼會知道。就像你吃飯一樣,別人飽怎麼辦得到?這個含義。就像你吃飯,讓別人也都飽了,不可能。因此你說心在外能成嗎?破除心在外的意思。
阿難答覆佛問他話,他忘了他自己原來那個法了。佛給他講,他就隨著佛的語言答覆,一個人吃飯令大家飽,怎麼可能辦得到?不可能辦到。所以以下就合法了。
【佛告阿難:若汝覺了知見之心;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則心所知,身不能覺,覺在身際,心不能知。】
佛就告訴阿難了,“若汝覺了知見之心,實在身外”,像你所說的你的覺了知見之心在你的身外。“身心相外”,身跟心分開了,各不相干了,自不相干了。但是你心裡所知的,身不能有感覺,所以是兩回事。“覺在身際,心不能知”,如果身有感覺,心也不知道。
像你覺了之心,就是你的攀緣心, 在內才攀緣,攀緣六塵境界,你才有見聞覺知。如果你心在身外,你這個見聞覺知怎麼發現的,與身體毫不相干了,心離於身,身離於心。心不跟身離開。假使你的心在身外,身心相外,各自分離,有這等事嗎?就像你吃飽了,我能飽嗎?我吃飽了,你能飽嗎?這是各不相干。那個喻就合這個法的,一人吃飯眾人能飽嗎?不可能。如果你一人吃飯眾人都能飽,那像你舉的心在外就差不多,那還可以;但是事實不是這樣子。
【我今示汝兜羅棉手,汝眼見時,心分別否?阿難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難:若相知者,雲何在外?】
“我今示汝兜羅棉手,汝眼見時”,眼睛見了。“心分別否 ?阿難答言:如是世尊”。如是就是不錯,我眼睛見了,心是分別。“佛告阿難,若相知者,雲何在外”?我這一舉手,你就見著了,你身就見著了,那你心在身裡頭。也沒在身裡頭,也沒在外邊。就驗你這個心不在外,在內不對,在外也不對。為什麼?因為你見著我的手,是你眼見心生。眼見心生,你眼睛看,心裡知道了,那你身心相知,雲何在外?心不在外,在外是不對的。阿難就又要打主意了,既然不在外,也不在內,心究竟在何處?
【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無有是處。】
是故應知,你說你能覺之心住在身外,不對,無有是處。只要心離開身,在你的身外,那屬你身體的眼睛,眼睛該在你身內吧?眼睛長在腦殼上,在身內吧?那你見佛的時候,你心不知道,這是眼見。心在外邊,心怎麼能知道?但是你現在不是這樣子,你眼見心知。身在外絕對不能成立,所以心不在外。既不在內,也不在外,這個心究竟在哪?阿難又打主意了,又想。在這個時候問答當中,阿難就向佛表白。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見內故,不居身內,身心相知,不相離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處。】
“阿難白佛言”,不錯,世尊這一說我也明白了。“如佛所言,不見內故”,看不見心,看不見肝、脾、胃,那是心見不到內,心不在內。身心相知,身又不離開心,心也不離開身,不相離,那身不在外,我剛才說在外錯了。“我今思惟,知在一處”,現在我明白了,我知道我的心在一個地方。他又找一個地方。佛把他心在內(在身內)給破除了,他轉計身在外,身在外又讓佛給破除了,他又打主意說,我心我知道在有一個地方。在什麼地方?下文佛問他,他就答了。
【佛言:處今何在?阿難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內,而能見外,如我思忖,潛伏根裡。】
“佛言,處今何在”,不在內,不在外,你又有個地方,在什麼地方?“阿難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內”,不能知道內而能見外,我就琢磨了。“如我思忖,潛伏根裡”,潛伏身根,潛伏眼根,潛伏在根裡。根跟身兩回事。
【猶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兩眼,雖有物合,而不留礙:彼根隨見,隨即分別。】
就像人一樣,如果有人拿個琉璃,取個琉璃碗,透明體,就是玻璃,把它合在兩個眼睛上,戴個眼鏡就是。“雖有物合,而不留礙”,有些個物合在眼睛上好像有障礙,這個沒有障礙,還能看見;“彼根隨見,隨即分別”。所以阿難想讓佛不再破除他,他預防給他破除,他就打主意了,琉璃碗,比如我們戴個眼鏡也可以,拿琉璃碗把碗扣上。琉璃是透明體,玻璃合上眼睛,眼睛照樣看得見。我的心就像這樣一樣,潛在眼根裡頭,心在眼根裡頭,琉璃不礙於眼,眼在琉璃之內,眼睛在琉璃碗之內,仍然看見山河大地。根不礙我的心,我的心就潛伏在根裡頭。故曰彼根能見外物,眼能見外物,心也就隨著分別能見外物,就是外邊境界相。
【然我覺了能知之心,不見內者,為在根故;分明矚瞻也視外,無障礙者,潛根內故。】
“然我覺了能知之心,不見內者,為在根故”,覺了能知之心不能見內,為什麼?在根,在根上,根不能見內。眼睛只能朝外看,看不見它的根。“分明矚瞻也視外,無障礙者,潛根內故”,我這心能明瞭外面境界,是因為潛伏在根裡頭。因為此心不見內,不見肝、脾、胃,因為是在根中伏藏的,所以不在身內。又能分別外邊一切境界相沒障礙,那我心是潛伏在根之內。阿難對佛表白的,我覺了我這個能知之心,不能見到五臟六腑,因為在根內,根給障住了,所以對內不見,因此在根內。他認為我這個比喻很合法的,潛伏在根內很合法的。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潛根內者,猶如琉璃。彼人當以琉璃籠(罩也)眼,當見山河,見琉璃否?如是世尊,是人當以琉璃籠眼,實見琉璃。】
就像你所說的,你的心潛在根內,就像扣個琉璃碗。當那個人以琉璃把眼睛籠上的時候,可見山河,還見到琉璃碗、見不到?你拿個琉璃碗扣到眼上,能見外頭一切境界相,但是你眼睛(你的心)還看見琉璃、沒看見?阿難就答覆了,說這個人以琉璃籠眼的時候,實見琉璃,實實在在的他看見琉璃了。直接答覆世尊,說這個人以琉璃眼籠眼的時候,他是見著琉璃了,先見琉璃,然後才見一切萬相。你說見了琉璃,那你的心跟琉璃合了。
【佛告阿難:汝心若同琉璃合者,當見山河,何不見眼?】
“佛告阿難,汝心若同琉璃合者,當見山河”,能看見山河大地,外頭一切境界相。看見眼睛沒有?佛又問他了,以琉璃合到眼上,向外看都見到了,你還看到你眼睛、沒看到?他當然看不到。佛問阿難就破他,你的心潛伏在眼根裡頭,那你應當看見眼睛才對。你看不見眼睛,潛伏裡頭不對,心不見眼;既不見眼,你這個比喻跟你這個說法不能成立。你的心如果跟琉璃合,能見山河大地,也能見琉璃,那你也應當看見你的眼睛。但是你現在不能看見眼睛,那你這個法跟這個比喻合不起來。佛又給他破除了,兩個都破除了。
【若見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隨;若不能見,雲何說言,此了知心,潛在根內,如琉璃合?】
假使要能見眼,你拿個琉璃合到眼根上,眼睛假琉璃合成,還能看見眼睛,那不叫隨,那不成為見。你怎麼能說,你了知此心,潛在根內,跟琉璃合?要能見眼,那你這個眼睛跟境界一樣的就是所見,能見見於所見,能見見到境界,是這樣子的嗎?那你眼睛若被你所見的外頭境界,那它還能見什麼,能見的功能在什麼地方?能見不能成就,能見同於所見,那沒有能見了。彼根隨見隨即分別,因為你這個根見什麼分別什麼,見到色,這是紅色,這是白色,這是黃色,隨見隨分別,見什麼分別什麼。若你心看不見你的眼睛,你的心就不在眼根之內,沒有潛藏在裡頭。若你心跟眼睛合了,那你又怎麼了知此心,潛在根內,跟琉璃合?你舉的這個例子跟舉的法,跟你所舉這個譬喻,兩個合不起來。
【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潛伏根裡,如琉璃合,無有是處。】
阿難你當知道,你這個瞭解的心潛伏根內,如琉璃合,無有是處。比喻也不恰,你的心也不是潛伏在眼根內的。把他破除了。你知道你這個心潛在根內,跟琉璃合,這個說法不能成立。“是故應知 ,汝言覺了能知之心,潛伏根裡,如琉璃合,無有是處”,這不可能,比喻也不恰,與法也不合,心潛伏根內是不對的,心也不潛伏根內。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眾生身,腑髒在中,竅穴居外,有藏則暗,有竅則明。】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佛這樣說了,我明白了,現在我知道了,我知道我的心,我又作如是想。“是眾生身”,一切眾生他這個肉體,就是他這個生身。“腑髒在中,竅穴居外,有藏則暗,有竅則明”,這個是內也計,外也計,就是內外雙計。五臟六腑在中,竅穴居外,有藏則暗,有竅則明,叫七竅。
最初我所著執在內,不對的,而能見外之故。我今又這樣想,我的身心相知,潛根不能見眼 ,不對。心藏潛在根內,潛在根內是不對了,因為我看不見我的眼睛了。在內不對,在外也不對。心在內不對,不能見內,不能見到五臟六腑,因為是藏起來,有藏則暗。能夠見到外,見到眾生之身, 那因為有竅,七竅的竅,竅穴居外,有竅則明。五臟六腑在內,因為轉化了,五臟六腑轉化了。轉化了,我把它能藏的精氣,五臟六腑的精氣不泄,精氣不泄就藏。
懂得精氣嗎?精即是氣,精變成氣,這是生理狀態。咱們吃下的飲食,不論喝水吃飯一切飲食,它要變成血。你吃下飲食是粗糙的,但你所吃下飲食經過腸胃的消化,只能吸收四十滴,一滴一滴四十滴,四十滴變成一滴血,就是咱們這血液的血;你積成了四十滴的血,腐化自然的化現,變成一滴精。咱們所有飲食四十滴變了,把它腐化,腸胃消化,四十滴能變成一滴的血;再從四十滴的血,能變一滴的精;四十滴的精,能變一滴氣。咱們運動都有氣,在裡頭都有氣。四十滴的氣,又變成了一滴神,神就是外相的神。這是道家說法,道家講究的是精、氣、神。精怎麼來的?從飲食變成你的精,精而化成氣,咱們有氣力沒氣力是精化成的;氣變成神,說這人神采飄逸。這是內部的變化,精、氣、神。咱們佛家的三寶佛、法、僧,道家的三寶精、氣、神。道家的的形態研究,也是人家的經書,也都有研究的,你從老子道德經,你可研究精、氣、神三寶。但是他注重肉體,化成精、氣、神三寶。佛家不是的,咱們所以說的五臟六腑、一切的神、精、七竅。
竅穴就是七竅,眼是二個,耳也是二個,鼻子二個孔,口是一個,這叫穴道。雙耳、雙眼、二個鼻孔、一口,就叫七,七孔穴。咱們都是向外通的,往外頭流,外頭也進來,孔穴。但是這是腦殼上所具足的,都是對外的,所以叫外,七竅外居。竅是通的,這七個通的。藏是包含的意味,包含必定在暗,不能明。七竅在明,包藏在暗。有通達的竅就明白向外,所能知道、所能跟外界通達,就因為有七竅通達。為什麼耳朵要長兩個?為什麼眼睛長兩個?鼻子為什麼長兩個窟?鼻有二孔,加一個口,咱們說七孔常流,就是這七個;再加大小便,就講九孔。這個只說面部的,所以叫竅居外。居外有含藏的、有包的,竅明居內。阿難思惟這個有明有暗,有藏則有暗,不執著前頭了,現在他又想一個執著後頭的。
【今我對佛,開眼見明,名為見外;閉眼見暗,名為見內,是義雲何?】
今我對佛,開眼見明,這叫見外。閉眼見暗,這叫見內。是義雲何?他自己說,我這個道理該對吧?包藏的地方一定是暗,黑暗。七竅通的時候,不就明瞭嘛!因為七竅通,我而後才明。因為藏而後才有暗,我開眼見明,閉眼見暗,就是這個含義。阿難這種計著就是占兩個方面,既見內也見外。我睜開眼睛就見明,名為見外;我閉上眼睛就見暗,名為見內,閉上眼睛見暗名為見內。這樣該對吧?是義雲何?由於心既明也暗,那心就占兩個了,明、暗。
【佛告阿難:汝當閉眼見暗之時,此暗境界,為與眼對?為不眼對?】
佛就問他了,說:對,你說的明暗。那你閉上眼睛見暗的時候,那你這個暗的境界相,見暗的境界相跟你眼睛對,是不跟你眼睛對?能見見於所見,兩個是相對的。你見暗的時候,這個暗的境界跟你眼是對、是不對?你看阿難怎麼答覆。
【若與眼對,暗在眼前,何成在內?】
若與你眼睛對,你見暗要眼對,那暗在眼前 。你見暗時候,暗是相對的,那在你眼睛前面,暗怎麼會在內?在你眼睛前面是在外了。
【若成內者,居暗室中,無日、月、燈,此室暗中,皆汝焦腑?】
假使你勉強說在內,那你在暗室中,你在黑暗的屋子,沒有日、月、燈,這個室昏暗之中,那這個暗都是你五臟六腑了,是這樣子嗎?因為你的心在內的時候,不在外的時候,那是五臟六腑。
【若不對者,雲何成見?】
若不相對,不相對還見什麼?見要對相對的境界。相對不對,不相對也不對,就是你這個見內見外不成立,一句話就破除了,佛就給他破除了。
【若離外見,內對所成,合眼見暗,名為身中;開眼見明,何不見面?】
假使離開外見,“內對所成,合眼見暗,名為身中;開眼見明,何不見面”?你開眼見明的時候,怎麼看不見你的臉?這個是說見內見外不成立了。
【若不見面,內對不成;見面若成,此了知心,及與眼根,乃在虛室,何成在內?】
若你自己看不見你的面,內對不成。若看見你的面,那你了知的心跟你的眼睛都是在虛空當中,哪裡是在內?在外不成,在內也不成。
【若在虛空,自非汝體,即應如來,今見汝面,亦是汝身?】
假使要在虛空,關你什麼事?虛空當中多了,自非汝體,是空的。那佛現在看到你的臉,空裡頭沒分別了。“即應如來,今見汝面,亦是汝身”,能是這樣子的嗎?這個不成立的了。
問題沒說明白,下回再說,今天就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