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08_031
化城喻品第七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65-31)
【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無復疲倦。即滅化城。語眾人言。汝等去來。寶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
佛見著一切眾生長劫以來,無量劫在生死輪轉當中,非常的疲勞,所以在求佛法當中,佛道長遠,說成佛無量劫無量劫的事,心生疲倦了。化城,說方便法的意思,就是前頭所講的。那麼讓大眾止息一下,因此證得二乘果位的人,他認為他已經得到滿足了,他不知道才走了一半路。因為一證果了之後,認為自己了生死了,不再受生死輪轉了,那六道輪迴都斷了,這就說止息,再不疲勞疲倦了。佛看他們都休息過來了,把這個化城當究竟,把有餘涅槃當成無餘涅槃。佛是智者,所化的,他現在看見這些證得阿羅漢果的,他們都沒有疲勞了,在求佛道長遠的時候,可以向前進取了,就這個含義。佛就向他們說,我現在給你們示現的是化城,還不是究竟。你們得再往前進,寶處在近,佛果就在眼前。過去中間那個大城是我化作的,讓你們休息一下,不是寶所,也不是寂果。
【諸比丘。如來亦復如是。今為汝等作大導師。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應去應度。】
「諸比丘,如來亦復如是」,你們大家要知道,給這些比丘說,我是給你們說的方便法門。我今為汝等作大導師,知道一切生死煩惱,什麼是惡道,什麼是善道,什麼是險惡,什麼是坦途。現在因為休息過來了,還要精進向前進取求佛道,寶所在近,寶所就在眼前。
【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於中道。為止息故。說二涅槃。若眾生住於二地。如來爾時即便為說。汝等所作未辦。汝所住地。近於佛慧。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也。但是如來方便之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假使佛不是方便,教他直至成佛,這些眾生他就生退墮想。他認為險難,佛道長遠,他可能就不願意親近佛了,也不欲見佛了。他又怎麼想法呢?他們的想法是佛道長遠,久受的勤苦,吃苦太多了。因為聽到遠,達不到,成個疲怠心。要久修勤苦才得成就,那就不想修了。「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佛知道一切眾生心;這個眾生是指著二乘人,他聽到大乘成佛長遠,生起畏懼心,所以就怯劣,膽怯的意思。佛才以方便力示現化城,這才給說四諦、十二因緣,說二涅槃,不是一涅槃。為什麼說二涅槃呢?二死。二涅槃就是二死。說二死永亡,一個分段生死,一個變易生死;一個有餘涅槃,一個無餘涅槃。因此而說。佛教經常顯的中道義,不住二邊的意思。化城能夠斷了煩惱,但是那個煩惱不是究竟的,只斷分段煩惱,斷見思惑,不能斷塵沙無明。塵沙惑沒斷,無明還沒破,所以叫有餘。無餘涅槃,那就是佛果了,諸漏永盡,二死永亡。所以一切眾生住於二地,不是究竟地。所以佛才跟你們說,你們所做的還沒辦。所作未辦,就是生死還沒有徹底了。你們現在所住地不是佛慧,但是與佛慧很相近了。你再發心、再精進,就到了寶所了。現在這個涅槃不是真實的,這是如來方便力善巧,將一乘分說三乘。
【如彼導師。為止息故。化作大城。既知息已。而告之言。寶處在近。此城非實。我化作耳。】
「如彼導師,為止息故,化作大城」,大家很疲勞了,休息一下吧!化現給大城,就是斷了煩惱斷了一半,只斷見思惑。休息過來了,又跟他們說寶處在近,佛道就在眼前。這個城不是實實在在的,是我化現的。例如說咱們求生極樂世界,但是你所生去的那個是化城,不是究竟的。三賢十地住實報,唯佛一人居淨土。阿彌陀佛一個人住淨土,那是佛地。極樂世界也是化城,不過那個化城跟娑婆世界化城兩個有差別。娑婆化城,在化城之中你還要輪轉,還有細惑。在極樂世界那化城,直至成佛。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這種道理恐怕聞者還不能夠完全領受,佛又再說一遍。法華經盡是重複,重複再說一道,用偈頌體裁再說。法華經成佛法門,但是最容易懂,語言最接近。第一個,沒什麼深奧的。但是因為它重複一遍,又說一遍,有的地方說三遍,有的地方說兩遍。為什麼重複?怕眾生不能理解,怕你聽沒明白。因為要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不是那麼容易的了。譬喻說,因緣說,如實說,如理說,如事說,大概說事的多。不像華嚴經,華嚴經如理說的多。這多在事相上說。
【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諸天神龍王。阿修羅等眾。常雨於天華。以供養彼佛。諸天擊天鼓。幷作眾伎樂。香風吹萎華。更雨新好者。遇十小劫已。乃得成佛道。諸天及世人。心皆懷踴躍。彼佛十六子。皆與其眷屬。千萬億圍繞。俱行至佛所。頭面禮佛足。而請轉法輪。聖師子法雨。充我及一切。】
「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經過十劫才成就佛。佛法在,不現前,那觀照的時候就沒有證悟;證悟一直不現前,不得成佛道。釋迦牟尼佛一坐菩提樹下就現前了,當及成佛道。佛法不現前,不能成佛道,在這個時間裡頭,雖然沒成佛,因為他將近成佛,所以天、龍王、諸鬼神、阿修羅,八部鬼神眾經常維護佛,等著佛成道說法。但是「常雨於天華」,經常來供養佛。在佛那個時候,沒成佛是等覺菩薩,在那等著成佛,靜待成佛,這些八部鬼神都在供養,隨時供養。在供養的當中,供養佛的時候,天上擊天鼓,散一切華。華吹落了,又散。散了,又吹。隨時雨,隨時散華,盡是新好的,不讓陳舊的。這個時間經過好長時間呢?經過十小劫,「乃得成佛道」。「諸天及世人,心皆懷踴躍」,見佛成了佛道了,這諸天的護法在人間非常高興,踴躍歡喜。「彼佛十六子,皆與其眷屬,千萬億圍繞」,佛的十六個王子。佛沒成道以前是人王,成道以後是法王。在他作人王的時候有十六個兒子,這前文長行所說的。十六個兒子都帶著有眷屬,言人很多,相當多。再加上天龍八部,千萬億圍繞。有千萬億這些想跟佛學,圍繞於佛,都來到佛所,就是佛成道的道場。「頭面禮佛足」,頭面接足禮。頂禮佛的時候,頭面接近佛足,求。求什麼?請佛轉法輪,請佛說法。「聖師子法雨」,雨是形容詞,佛說法像甘霖一樣的。「充我及一切」,每個都這樣說,佛加持我,說法,我聞法能得到解脫。一切眾生都如是學。
【世尊甚難值。久遠時一現。為覺悟群生。震動於一切。】
「世尊甚難值」,得遇佛出世是很難很難的。「久遠時一現」,經過久遠時間佛才現出世。佛現出世了,我們並不能親近得到。那我們還不曉得在哪一道呢?釋迦牟尼佛的出世,我們大家都沒有遇見吧?我們在末法出現。因此值遇世尊非常難,世尊甚難值,很難得遇到,久遠久遠才一現人間。現人間,你又不在人間,你不曉得到哪道去了?還是見不到。我們現在所做的,就是等著見彌勒佛。但是為了見下一佛,我們在末法時代就要修。修什麼?銷業障。業障銷了,就能見佛。見了佛要聞法,聞法了要修道,修道完了要成道。為什麼修道成道呢?也是為度眾生。「為覺悟群生,震動於一切」,佛降生,他的目的、願望就是讓一切眾生都能覺悟,開示佛之知見。震動於一切,什麼震動?佛的威光震動。大通智勝如來威光震動。一邊讚歎佛,一邊說。
【東方諸世界。五百萬億國。梵宮殿光曜。昔所未曾有。諸梵見此相。尋來至佛所。散華以供養。幷奉上宮殿。諸佛轉法輪。以偈而讚歎。佛知時未至。受請默然坐。三方及四維。上下亦復爾。散華奉宮殿。請佛轉法輪。世尊甚難值。願以本慈悲。廣開甘露門。轉無上法輪。】
「東方諸世界,五百萬億國,梵宮殿光曜,昔所未曾有」,從東方說起吧!咱們一說就是四方,有的說六方,有的說十方。說四方也是十方,十方是圓滿的。說個東方,就包括東、西、南、北、上、下、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也是十方。這先一個一個說。「東方諸世界,五百萬億國,梵宮殿光曜,昔所未曾有」,從東邊說起。東方有五百萬億這麼多國家,在東方五百萬億國家的上空,梵王宮殿光曜,昔所未曾有。以前沒有這種現相,現在有了。什麼有了呢?光照。他的宮殿上顯現的光明跟平常的不同,有特殊感。那些梵王見著這個相,又生歡喜,又要尋找這光的來源。說過去沒這光,現在怎麼有這個相呢?找這個光明。一找就找到佛所住的道場,佛所。遇見佛了,就散華供養,說讚歎偈子。見佛了,供養佛,完了就讚歎佛。供養就是持誦禮拜,香華供養,完了還把自己所住的宮殿也奉獻給佛。行供養的目的,請佛轉法輪。這些梵王都用偈頌讚歎,都請佛轉法輪。「佛知時未至」,大通智勝如來知道時間還沒到,還沒成熟。機,機的感,機感、機感,就是眾生的機感佛。佛因為要應,應的時間沒到。受請,佛允許了,默然許之。前頭十方梵天都如是請,佛都默然答,沒說話。默然,就是沒有語言,心裡頭已經答應他們了。「三方及四維,上下亦復爾」,四維,上下,就是三方及四維。三方,因為前頭說過東方,西、南、北。四維,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就是八方。加上下,十方。有的經就是十方世界皆震動,一句話。這個把它分開來說,前頭說個東方,後頭西、南、北,十方上下都如是。這十方梵王都是散華奉宮殿。一樣的,這前文都說過了,重頌再說一次,請佛轉法輪。「世尊甚難值」,遇見佛很難。咱們這有佛出世,像八難之一,遇不到。所以世尊甚難值。「願以本慈悲」,佛以慈悲為懷。大慈悲,「廣開甘露門」。見佛就是求法。請佛轉法輪,請佛說法。
【無量慧世尊。受彼眾人請。為宣種種法。四諦十二緣。無明至老死。皆從生緣有。如是眾過患。汝等應當知。宣暢是法時。六百萬億(女亥)。得盡諸苦際。皆成阿羅漢。第二說法時。千萬恆沙眾。於諸法不受。亦得阿羅漢。從是後得道。其數無有量。萬億劫算數。不能得其邊。】
「無量慧世尊,受彼眾人請」,就是受請。「為宣種種法,四諦十二緣」,這前頭講過了,不再重複了。「無明至老死,皆從生緣有」,無明至老死就是因緣法,生緣有。「如是眾過患,汝等應當知」,這四諦十二緣是說眾生的過患。過患,就是業流轉,起惑造業說的眾生過患。「宣暢是法時」,佛在說這個法的時候。「六百萬億(女亥)」,眾生有六百萬億這麼多。說法聞法就要行,行就證得果。「得盡諸苦際」,斷苦了,沒有苦了。四諦斷了苦了,十二因緣也如是。要證得二乘境界,知苦斷集慕滅修道;慕滅寂滅理,就是佛所說的化城,到化城裡休息,成得阿羅漢。「第二說法時,千萬恆沙眾,於諸法不受,亦得阿羅漢」,初轉法輪,二轉法輪。四諦,初轉。十二因緣,二轉。這時候千萬的恆沙眾,一切諸法不受。不受,就是得道了之後,所有那些個法就再不含受,再不流轉的意思。這些成道的,就是得到二乘果的,於法不受的,得到阿羅漢果,不受生滅法。「從是後得道,其數無有量」,以後這些得道的,得什麼道呢?這是二乘道。「萬億劫算數,不能得其邊」,這些聞法開悟成道的,聞法頓悟生死,不是究竟的,聞法得道的,這是二乘人。以下說大乘法。
【時十六王子。出家作沙彌。皆共請彼佛。演說大乘法。我等及營從。皆當成佛道。願得如世尊。慧眼第一淨。佛知童子心。宿世之所行。以無量因緣。種種諸譬喻。說六波羅蜜。及諸神通事。分別真實法。菩薩所行道。說是法華經。如恆河沙偈。彼佛說經已。靜室入禪定。一心一處坐。八萬四千劫。】
「時十六王子,出家作沙彌」,前頭講菩薩沙彌。大通智勝佛沒有出家修道的時候,作國王的時候,他有十六個兒子,前頭長行這樣說。他一出家,他十六個兒子都出家了,叫菩薩沙彌。他們請的不同,跟前頭請的不同。前頭是請的二乘聲聞緣覺法,四諦因緣。這些沙彌菩薩他們請的,「演說大乘法」。「我等及營從」,我們本身及隨從我們的,也有信仰的,都想聞的是大乘法。就是十六王子身邊的那些人,叫營從。「願得如世尊,慧眼第一淨」,我們不求二乘法,要像佛一樣。「佛知童子心,宿世之所行」,佛知道他這十六個兒子,都是童子;童子就是沒有結婚,就出家了;過去無量生就是行菩薩道,大通智勝佛知道。「以無量因緣,種種諸譬喻,說六波羅蜜,及諸神通事」,大乘的菩薩神通的事業,假種種因緣譬喻,說大乘法的時候,說六波羅蜜法,說神通法。「分別真實法,菩薩所行道」,這個就說方等、般若的時間。方等是大乘法,波羅蜜經是大乘法。「說是法華經,如恆河沙偈」,最後才說法華經。法華經偈頌很多,啟發菩薩無量偈頌,像恆河沙似那麼多。佛受請了,說法華經。「彼佛說經已,靜室入禪定」,大通智勝如來說完法華經,進入禪室裡靜坐,入定。「一心一處坐」,坐了好長時間?「八萬四千劫」,經過這麼長時間。
【是諸沙彌等。知佛禪未出。為無量億眾。說佛無上慧。各各坐法座。說是大乘經。於佛宴寂後。宣揚助法化。一一沙彌等。所度諸眾生。有六百萬億。恆河沙等眾。】
「是諸沙彌等,知佛禪未出」,知佛進去坐禪定。說完法,說法是智慧,智慧是從定出來的,還歸於定。那這十六王子就代佛傳法,說佛的無上慧。十六個法王子都坐法座,「說是大乘經」,專演法華。「於佛宴寂後,宣揚助法化」,這十六王子輔助如來宣揚法華經。「一一沙彌等,所度諸眾生」,十六個,一個一個他們所度的有六百萬億恆河沙等眾。這都是重頌。
【彼佛滅度後。是諸聞法者。在在諸佛土。常與師俱生。】
以後一代一代宣傳法華經的,十六沙彌收了很多弟子。十六沙彌如是宣傳,他的弟子也如是宣傳。
【是十六沙彌。具足行佛道。今現在十方。各得成正覺。爾時聞法者。各在諸佛所。其有住聲聞。漸教以佛道。我在十六數。曾亦為汝說。是故以方便。引汝趣佛慧。】
十六沙彌都具足佛道了,也成佛了。那就說十六個沙彌來源,這十六個沙彌就是一住佛的歷史,包括釋迦牟尼。那個時候的十六沙彌,「今現在十方,各得成正覺」,釋迦牟尼說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