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凡小】 | ||
| 凡夫與小乘。 | ||
| 【凡夫】 | ||
| 迷惑事理和流轉生死的平常人。 | ||
| 【小乘】 | ||
| 聲聞緣覺的法門,以修身自利為宗旨, | ||
| 其最高果位為阿羅漢果及辟支佛果。 | ||
| 聲聞乘修四諦法,自凡夫至阿羅漢,論時間,速者三生,遲者六十劫,其修行的方便有七,得果有四。見聲聞乘條。 | ||
| 【聲聞乘】 二乘或三乘之一,凡是聞佛音聲和修四諦法門而悟道的人,總稱為聲聞乘。聲聞乘修四諦法,自凡夫至阿羅漢,論時間,速者三生,遲者六十劫,其修行的方便有七(即七方便),得果有四(即四果)。茲列表說明如下: | ||
| ┌五停心觀┐ | ||
| │別相念處├─三 賢┐ | ||
| │總相念處┘ ├七方便┐ | ||
| │暖 ┐ │ │ | ||
| 聲 │頂 ├─四善根┘ │ 修 | ||
| ─┤忍 │ ├─三生乃至六十劫─四 | ||
| 聞 │世第一法┘ │ 聖 | ||
| │預流果 ┐ │ 諦 | ||
| │一來果 ├四果──────┘ | ||
| │不還果 │ | ||
| └阿羅漢果┘ | ||
| 緣覺乘修十二因緣,自凡夫至辟支佛,論時間,速者四生,遲者一百劫,其修行重在悟證,悟所到處,便是證所到處,故無明顯的位階可言。 | ||
| 【十二因緣】 | ||
| 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緣起,是說明有情生死流轉的過程。 | ||
| 十二因緣是: | ||
| 無明(貪瞋痴等煩惱為生死的根本)、 | ||
| 行(造作諸業)、 | ||
| 識(業識投胎)、 | ||
| 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 | ||
| 六入(胎兒長成眼等六根的人形)、 | ||
| 觸(出胎與外境接觸)、 | ||
| 受(與外境接觸生起苦樂的感受)、 | ||
| 愛(對境生愛欲)、 | ||
| 取(追求造作)、 | ||
| 有(成業因能招感未來果報)、 | ||
| 生(再受未來五蘊身)、 | ||
| 老死(未來之身又漸老而死)。 | ||
| 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業、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復始,至於無窮。茲列表說明如下: | ||
| ┌1 無明(貪瞋痴等煩惱)────(惑) | ||
| ┌過去─┤ | ||
| │二因 └2 行 (造作諸業)──────(業) | ||
| │ ┌3 識 (業識投胎)──────(苦) | ||
| │現在 │4 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苦) | ||
| 十二│五果─┤5 六入(長成眼等六根人形)──(苦) | ||
| 因緣│ │6 觸 (出胎與外境接觸)───(苦) | ||
| 與 ┤ └7 受 (與外境接觸生苦樂感受)(苦) | ||
| 三世│現在 ┌8 愛 (對境生愛欲)─────(惑) | ||
| 因果│三因─┤9 取 (追求造作)──────(惑) | ||
| │ └10有 (成業因能招未來果報)─(業) | ||
| └未來─┌11生 (再受未來五蘊身)───(苦) | ||
| 二果 └12老死(未來之身又漸老而死)─(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