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往生隨聞錄上 | ||
寬律法師撰錄 | ||
序 | ||
自序 | ||
續言 | ||
往生比丘 | ||
往生比丘尼 | ||
序 | ||
本書撰錄者寬律法師,號佛行,八十高齡,為浙江省人氏,於一九五二年到上海歸投虛雲老和尚,披度為僧,後虛公曾囑至南華寺居住。當時南華寺慘遇文革破壞,大部分經書破損不堪,法師與上海六位居士發心共同修補約十月餘。過後曾到蒲田廣化寺居住兩年,再回上海 玉佛寺及靜安寺共居八年。於此八年中,法師收集了各佛子之往生實錄,撰集成書,於今年初再回南華寺潛修。 | ||
余於今年六月中旬,至大陸朝禮四大名山;後至廣東南華寺,朝禮六祖大師金身,懺悔前業。幸遇法師及蒙付託此書,代為整理,以資後世軌範。時至末世法流,人性疑慢,煩惱熾盛,求生淨土實為最佳之救世法門,令迷惘者於此輪迴痛苦之三界有所歸趣,亦令人生中有所 指歸,不至誤蹈迷途。此書但希修心者對淨土起信,並作鼓勵,願一切眾生皆能歸敬淨土,善終歸淨,彌陀接引,心證極樂。 | ||
南無無量壽佛 | ||
荒島野人遠凡敬識於海印裨院 | ||
丁卯年冬至 | ||
自 序 | ||
釋寬律,字佛行,別號曹溪乞士。原籍安徽歙縣,程,新安之望族也。晉元潭公曾為新安太守,封忠彰公,子孫繁衍,傳派數千戶。明末世受,先人遷來浙西之德清。先祖酉秋,清中憲大夫。父梓煉,江蘇通判。律幼受庭訓,讀聖賢書。解放初隨虛雲老人出家。學禪不契, 乃篤修淨土;老實念佛,於今三十餘年矣。虛度八十,矢志不移。生平無著作,所集「往生淨土隨聞錄」由姑蘇樊雨琴居士彙為初稿,鎮海俞文琴居士編彙成書。其所集之事跡,皆為真實不虛,是見末世修行,賴佛力而易證。「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勝妙禪。」是以念 佛三昧為三昧中王也。而禪淨何分焉。曹溪是律之祖庭,六祖真身在焉。解放初,律見部分經書破損,不忍坐視,並約僧侶六人日夜抄寫,經十月之久,修補完整。迄今三十餘年,雖經文革,而此龍藏等經文,得與六祖肉身,並存無恙,歷劫不磨。益信十方諸佛菩薩護持正 法之冥加,實有不可思議者在也。本寺當頭和尚維因者,主持禪桌門庭,但念阿彌陀佛,不參是誰,只教人念佛如雞抱卵,開示平實,不尚奇異,可詔獨具隻眼者矣。丁卯著中,得遇遠凡上人自星洲來山,律將所積八年未印之往生錄稿交其攜去,印行傳播。慶勝緣夙鍾,將 化大千為蓮邦,世界永久和平,得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願王無盡,終必[1]成就。何欣為之!何樂為之! | ||
丁卯臘八日曹溪乞士書於南華寺文寶時年八十 | ||
緒 言 | ||
華嚴經云:「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觀無量壽佛經亦指示吾人:「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故心而佛菩薩,則為佛菩薩;心而人,則為人;心而禽獸,則為禽獸。昔者蓮池大師嘗登座瑜伽施食,人咸見其莊嚴佛相,此明證也。六道眾生,有不待死後神識投胎,而即身 易其形者。法苑珠林及二十四史中,不乏記載。此皆由其業力成熟,故即身易其形爾。淨土法門,三根普被,三界橫超,殊特超勝,不可思議。篤志修習者,雖未捨此報身,然而已神棲蓮華。如宋楊傑與馬圩,皆精修淨業,二人尚在世;而荊王(宋哲宗之伯父)之妻,越國 夫人,神遊淨土,已見之矣!夫人與楊馬素不相識,且不知有其人,而況於淨土中遇之,感通之妙也如此。溯自東晉遠公,創建蓮社以來,往生極樂之輩,雲從風趨,而獲名載典籍者,千百人中,殆一二耳。雖往生者多,而為其秉筆者寡,偶有記錄,傳佈亦稀。以致先哲之 嘉言懿行,往往湮沒無聞,殊可惜已。編集往生傳記,非惟表彰先哲,亦以策勵後進。此舉固未容已也。古德所編往生傳、淨土聖賢錄諸書,其中所示修持之方法,與夫往生之瑞相,誠足激發吾人,堪資鞭策;然而緬懷芳躅,業成異代。而近代緇素之赴蓮池者,踵相接也, 不加搜聚,必致散佚。雂^諸方善信,採集近代往生事跡,由姑蘇樊雨琴居士彙為初稿,鎮海俞文琴居士編纂成書,復由予重加厘訂。凡得一百餘人,題曰「近代往生隨聞錄」。其月教海老龍,禪窟真獅,高風被於殊俗,法雨遍於人天,以其無與於淨土則不錄。例如淨宗諸 祖傳,不列。智者、慈恩、清涼、曹溪,非不尊崇,蓋門庭施設然也。業謝娑婆,侍彌陀於淨域;花開菡萏,侶上善於珍池。深冀同願,好怠初心。睹芳躅而奮起,策淨業以進修。紹隆佛種,繼繩前武,薪火相傳,慧燈不滅,是則俞、樊二居士與不慧之所頂禮以禱祝者也。 | ||
佛曆二五二三年歲次己未,天臺陳海量撰。 | ||
凡 例 | ||
● 此編原名「淨土聖賢錄四集」,今易名「近代往生隨聞錄」,不敢衈搕]。圓教初住以上,別教初地以上,方得名「聖」;圓教十信,別教三賢,方得名「賢」。今之得生淨土者,除極少數應化大士,皆凡夫耳;所生之土,凡聖同居耳!豈可遽以聖賢稱之? | ||
● 淨土法門,三根普被,九界全收。依教修行者,皆得往生。「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不論古昔,唯言近代,念佛往生者,亦宜如稻麻竹類,不可稱量。今之所錄,不過如大海一滴、須彌一塵,取其足以勸進行人而已,奚必盡載?故亦無虞 於掛一漏萬之譏也。 | ||
● 此編以勸人念佛求生淨土為宗。示前人之芳軌,策後學以勤修,所以警頑覺迷,共進於道。非如奠芻頌德,附驥揚名,願諸閱者,共喻斯旨。 | ||
● 此編以專弘淨土為其旨趣。苟無與於淨土教者,雖法門尊宿,禪宗巨擘,道播寰區,望重彌天,亦不著錄。以宗旨義趣,不可混濫,非門戶之見然也。 | ||
● 淨土唯尚專修,不貴雜修。善導大師云:「專修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雜修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五。」凡淨密兼修、禪淨兼修者,原則上均不著錄。蓮池大師云:「足躡兩船之兼,誠為不可;圓通不礙之兼,何不可之有?」夫圓通不礙,談何容易!今之 所謂兼者,皆「足躡兩船」之兼也。察其意,實由信不篤、願不切,故行不一耳。 | ||
● 佛教以妄語為大戒。非真往生,而謂為往生者,即是自欺欺人,成大妄語。本修此錄,為欲啟人正信,若作大妄語,以自欺欺人,則不如其已也。是則本欲弘法,翻成謗法,豈可不兢兢於此?然亦難矣! | ||
● 感應之理,原於心性。如定中見佛,舌本生蓮,載諸簡籍,確然可據。然必平時精進修持,身心俱淨,才能感此祥瑞。若侈言神異,醉心怪誕,反令行人,入於歧途,甚所不取。 | ||
● 往生傳記,昔人所修,已有多種,何必更編此帙?誠以昔之所記,皆高僧大德、哲士名彥,清風既邈,芳躅彌遙。惑者遂謂:正法之時,證道者眾;像法之時,悟解猶多,故念佛往生者比肩接踵。今則去聖愈遙,人根愈鈍,縱修道業,鮮有成就。見賢無思齊之心,聞風 乏興起之意。故復成此編,用資策發。其中所載,或本是師友,或互為眷屬,觀感既邇,策進何難,「彼既丈夫我亦爾,何可自輕而退屈」。淨業行人勉乎哉!E | ||
往生比丘 | ||
印 光 | ||
印光,名聖量,別號常慚愧僧。俗姓趙,陝西邰陽趙陳村人。年二十一,投終南山蓮華洞寺,從道純和尚剃染,時光緒七年也。翌歲,於興安雙溪寺受具。讀龍舒淨土文,知淨土法門為成佛之要道。聞紅螺山資福寺為專修淨土道場,因前往入堂念佛,精修淨業。暇則研讀大 乘經典;由是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光緒十九年,普陀山法雨寺化聞和尚入都請藏經,請師為助,遂邀同南下,住法雨寺。兩度掩關,為期六載,而學行倍進。民國紀元,師年五十二。高鶴年見其文,以之刊入上海佛學叢報。復由徐蔚如編輯印行,題曰《印光法師文鈔》, 風行海內外。師以淨土法門導人,尤注重誠敬。其言曰:「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乃如來普為一切上聖下凡,令其於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於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此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信則信此世界是苦,信極樂世界是樂;信我是業力凡夫,決定 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信阿彌陀佛有大誓願,若有眾生念佛名號,求生佛國,其人臨命終時,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願則願速出離此苦世界,願速往生極樂世界。行則至誠懇切,常念「南無阿彌陀佛」,時時刻刻,毋念暫忘。朝暮於佛前禮拜持誦,隨自身閑 忙,立一課程。此外則行住坐臥,及做不用心之事,均好念。睡時當默念,不宜出聲,宜只念「阿彌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難念。若衣冠不整齊,或洗澡抽解,或至不潔淨處,均須默念。默念功德一樣,出聲於儀式不合。無論大聲念、小聲念、金剛念、心中默念,均須心 念得清清楚楚,口堜彌o清清楚楚,耳中聽得清清楚楚。如此則心不外馳,妄想漸息,佛念漸純,功德最大。」又曰:「余常謂欲得佛法利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若無恭敬,而致褻慢,則罪 業日增,而福慧愈減矣!」又曰:「念佛一法,乃至簡至易、至廣至大之法。必須懇切至誠之極,方能感應道交,即生親獲實益。若懶惰懈怠,毫無敬畏,雖種遠因,而褻慢之罪,有不堪設想者。至於佛像當作真佛看,不可作土木銅鐵等看。經典乃三世諸佛之師,如來法身 舍利,亦當作真佛看,不可作紙墨等看。對經像當如忠臣之對聖主,孝子之讀遺囑,能如是,則無業障而不消,無福慧而不增矣。」又曰:「曰誠、曰恭敬,此語舉世咸知,此道舉世咸昧。因尋求古德之修持懿範,由是而知誠與恭敬,實為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極妙秘訣。 」師以因果之理,至為重要。從凡夫乃至成佛,悉不出因果之外,故輒諄諄言之。嘗曰:「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恐遭惡果,預先斷除惡因,由是罪障消滅,功德圓滿。眾生常作惡因,欲免惡果,譬如當日避影,徒勞賓士。每見無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報。遭逆境 ,便謂作善獲殃,無有因果;從茲退悔初心,反謗佛法。豈知報通三世,轉變由心之奧旨乎!報通三世者;現在作善作惡,現生獲福獲殃,謂之現報;今生作善作惡,來生獲福獲殃,謂之生報;今生作善作惡,第三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生,方受福受殃者,謂之後報。後報 則遲早不定。凡所作業,決無不報者。轉變由心者:譬如有人所作罪業,當永墮地獄,長劫受苦。其人後來生大慚愧,發大菩提心,改惡修善,誦經念佛,自行化他,求生西方。由是之故,現生或被人輕賤,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貧窮,與彼一切不如意事;先所作永墮地獄, 長劫受苦之業,即便消滅,尚復能了脫生死,超凡入聖。金剛經所謂:「若有人受持此經,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即轉變由心之義也。」有弟子患病,自慮佛未念好,恐不能往生。師誨 之曰:「汝如此想,西方去不得矣!甚麼叫念好?當知十念尚且往生,汝疑自己不能往生,即此一念,就是障礙,就不能往生。念佛之法,重在信願。只要信願真切,心中雖未能清淨,亦得往生。如江海中水,雖未能了無動相,但無狂風巨浪,則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現矣 。」 | ||
一九二八年,師離普陀,居蘇州報國寺。一九三○年,至靈巖山。誨人學佛,唯主敬存誠,深信因果,念佛求生彌陀淨土。其言如布帛菽栗,未可一日離也。一九四○年農曆冬十月,謂眾曰:「吾老矣!靈巖方丈,不應久懸。」眾推妙真,乃擇日上位。初選十一月初九,師 曰:「太遲了!」再選十一月初四,師謂是日「我自有事」。又復重選十一月初一,師曰:「可矣!」至初一日,師親率眾職事送妙真上位。行禮如儀畢,示微疾。初四日上午一時三十分,由床上坐起云:「念佛見佛,決定生西。」呼水洗手畢,起立言:「阿彌陀佛來接, 我要去了!」即由床沿步坐椅上。侍者云:「未坐端正。」師復自立起,端身正坐,低聲念佛。妙真至,師囑云:「你要維持道場,弘揚淨土,不要學大派頭。」爾後即不復語,惟唇動念佛而已。延至五時,如入禪定,笑容宛然,在大眾念佛聲中,安祥逝矣。世壽八十,僧 臘五十九。荼毗,三十二齒全存,五色舍利數千粒,塔於靈巖。師創弘化社,印施佛學書籍五百餘萬冊,佛像百餘萬幀,遺著「文鈔」近百萬言,皈依弟子數十萬人。世推淨土宗十三祖。 | ||
弘 一 | ||
弘一,名演音,籍浙江平湖。俗姓李,字叔同。先世營鹺業於天津,遂寄籍焉。早歲留學日本,專研音樂美術。返國後,執教於北洋高等工業專門學校,並主上海太平洋報筆政。復應浙江師範學校之聘,主任音樂圖畫七載。一九一八年,出家於杭州虎跑寺,時年三十九。受 具於靈隱。慨律學久衰,發願弘律,紹隆僧種。琤H生弘戒律,沒歸安養為職志。說法惟務切實,注重因果,不尚玄談。其在「閩南十年之夢影」中說:「佛教的基本原則,就是深信善惡因果報應的道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同時還須深信佛菩薩的靈感。善惡因果報應和 佛菩薩靈感的道理,雖然很容易懂,可是能徹底相信的卻不多。這所謂信,不是口頭上說說的信,是要內心切切實實地去信。這很容易明白的道理,若要切切實實地去信,卻是不容易的。我以為無論如何,必須深信善惡因果報應和諸佛菩薩靈感的道理,這才有做佛教徒的資 格。須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種因果報應,是絲毫不爽的。又須知我們一個人所有的行為,一舉一動,以至起心動念,諸佛菩薩都是看得清清楚楚的。一個人若能這樣十分決定地信著,他的品行道德,自然會一天一天地高起來。」 | ||
師每勸人專修淨土,嘗開示云:「佛所說的法門很多,深淺難易,種種不同。若修持的法門與根器不相契合的,用力多而收效少。倘與根器相契合的,用力少而收效多。大多數眾生的根器,和哪一種法門最相契合呢?說起來,只有淨土宗。若果專門修淨土法門,則依仗佛的 大慈大悲之力,往生極樂世界,見佛聞法,速證菩提,這是比較容易得多了。」其說法有如家人對語,盡人能解。畢生事業,集中於弘律。其著作之大者曰《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此書歷五年始成。總其著作數十種,彙為《南山律苑叢書》。師於內外典籍,無不貫通,行 解相應,而自視常若不足。文字講說,皆述而不作。居閩南甚久。 | ||
一九四二年九月初四日,示寂於福建泉州開元寺。臨終致書與夏丐尊訣別,並賦二偈附於書後:「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以求,咫尺千重。」「問余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荼毗得舍利一千八百餘顆,紅白璀璨,圓潤耀目。世壽六十四,僧臘二十四。 | ||
興 慈 | ||
興慈,名悟雲,號觀月,亦號瞻風子。俗姓陳,浙江新昌人。家世業儒,敬信三寶。其祖父及父輩以下,全家八人,先後出家。慈四歲,母出家為尼,名常光。姐年八歲,亦出家,禮母為師,名勉持。父昭禪,入天臺山詣下方廣寺為僧。父未出家時,曾入天臺禮禱伽藍求子 ,夜夢幼童趺坐膝上,喜而抱之。期年而慈生,時光緒辛巳歲也。慈幼時,由母撫養,長於庵中。七歲,就父讀書山中。十四歲,從父出家。次年春,依止從鏡和尚,受具足戒於國清寺。旋返石梁習禪觀。二十一歲,於中方廣寺,聽同環法師講楞嚴經,宿慧頓發,遂決志究 心經教。無間寒暑者數年。二十七歲,應高明寺之請,宣講金剛,發揚妙義,震驚四座,山中尊宿,靡不讚許。自是應諸方請,宏經講座,法筵遍於東南。歷講楞嚴、法華、地藏、彌陀諸經。一九一三年,還天臺,重興中下方廣寺。一九一八年,建法藏講寺於上海,設置學 社,創立道場。教弘台宗,行專淨土。嚴訂寺規,勒諸碑石,俾垂久遠。並為便利滬人子弟攻讀,籌設興慈中學,導世愍物,無微不至。 | ||
一九三一年,應天臺諸山長老之請,接任華頂寺,重興寺務,規模巨集傳。惜逢戰事,未竟全功。三十年來,弘宗演教,法緣極盛。誨人不倦,皈依座下者,無慮數十萬人。律己謹嚴,居痝[訥寡言笑。雖居繁華都市,不易山中素抱。淡泊為懷,卓然自立。冬夏一衲,食不 知味。以簡馭繁,以德勝威。內絕愛憎,外無親疏,不以貴賤易念,一應之以平等慈心。為滬地佛門所罕見。著有二課合解、金剛經易知疏,並刻印古德經疏數十種行世。一九五○年春,略示衰象,關於華頂、法藏寺兩寺未盡事宜,咐囑其徒慧開負責完成。至農曆四月十七 日,預知時至,沐浴更衣,面西端坐,於大眾念佛聲中,泊然而寂。春秋七十。遺骨塔於華頂。一代龍象,猶得瞻仰於白雲深處焉。 | ||
德 森 | ||
德森,楊氏子,江西興國人。年三十一,於福建報恩寺出家。受具於江西寧都湛田大乘寺。為人誠樸。森親見其師今彩和尚念佛坐化,大為感動,故亦專誠念佛。畢生弘揚淨土,不遺餘力。琩央G「佛法鑰鎖,唯在斷惡、修善、度眾生。此三事外,更無別法。三者各臻其極 ,即自圓成佛道。」皈依弟子甚眾,遠及南洋各地。原住上海法寶館。一九三七年,卓錫蘇州靈巖,掩關於山之東關房,足不出戶者二十餘年。印光大師創建弘化社,印施佛學書籍,得其助力甚多。四大名山志及淨土聖賢錄三篇,整理編印,皆其力也。示寂前數月,曾印施 無量壽經四千冊。其時紙張印刷,都極困難,森以毅力,卒告完成。一九六二年十一月,臨終前一周,致書弟子云:「不久人世。」並安排身後各事。時略感微疾。十六日臨終,命人扶坐,連呼:「決定成佛!」三聲,安祥而逝。室有異香,數日不散。遺體坐龕,面目如生 。荼毗檢得舍利甚多,由弟子取回供養。世壽八十,僧臘五十,塔於靈巖。 | ||
慧 行 | ||
慧行,杭州市郊西溪花塢人。二十歲後,出家於良渚大崇福寺。受具已,於花塢自結茅庵,居三十餘年,無事不出庵門。朝暮課誦,寒暑無間,瓻钀悸聖號。一九二四年三月初八日晨,對其徒瑞茂說:「我今日身體不適,替我打盆水來洗足。」洗畢,跏趺端坐,念佛而逝 。世壽八十六。 | ||
寄 東 | ||
寄東,安徽人,貌魁悟,性豪爽。曾從戎,任團長。新婚三月而妻亡。悟世無常,乃出家。受具後,住持南京靈谷寺。有權貴來訪,執事僧為備新衣,請於明日接見。東拒之。隻身赴南洋,卓錫於檳榔嶼。人見其貌古神清,定慧非凡,言簡而義超,皈依者甚眾,為建極樂寺 ,香火殊盛。東厭其煩,復回國。得檀越之助,於安徽黃山覓一蘭若,一住十年。後擬重遊檳榔嶼,至滬待船。因九·一八軍興而阻,寄住上海佛教居士林。林中啟建佛七,請東開示,為講說心經要義,聞者歎服。一日謂林友邵聯萼曰:「借汝辦公室暫住三日,我要往生西 方淨土。」聯萼不之信,問曰:「師有把握否?」東曰:「我不誑汝。」因令將房門反鎖,三日內勿送飯食,聯萼尊囑。第二日,從門隙窺之,見其尚有呼吸。迨第三日下午四時窺之,則已作吉祥臥而逝矣。翌日探其頂門,猶如火灼。 | ||
覺 照 | ||
覺照,浙江仙居人,中年出家於天臺國清寺。其妻亦為尼。照痧}衲敝屣,不事盥洗,人皆惡其邋遢而遠避之。常持金剛經,念佛號,修密行,不使人知,人亦莫之知也。惟與看山道友銀火相善。遇有檀越來寺齋僧,則走避之。一九三八年春,一日,出其所蓄銀幣二百五十 五圓,交與常住充齋糧。謂人曰:「三日後,吾去矣!」並將古玩茶杯一隻,水晶鏡一付,寶劍一口,分贈道友。剃發沐浴,以待示寂。要求寺中職事,給與棺材一具。越二日,囑所相善者玉凱、銀火二人曰:「明晨打四板時,來寮房喚一聲。」屆時往喚。照則穿海青,披 袈裟,整冠履;香氣四溢,見者肅然。兩人陪照健步至大殿,隨眾做早課畢,遍禮寺內各殿堂佛菩薩羅漢像,至伽藍前,俯伏不起,掖之,已逝矣。壽七十六。 | ||
顯 根 | ||
顯根,浙江溫嶺人。不識字,中年出家。初嗜煙酒,後淨戒行。居天臺山靈峰庵。凡國清、華頂、高明諸大叢林,有經懺佛事,必請根參加。人只知其善梵唄,不知其精修梵行也。根每逢人,只稱一句阿彌陀佛而已。一九三九年春,忽向山中諸庵僧告假云:「將往生西方極 樂世界。」適國清寺住持顯蓮居必明庵,問之曰:「生西方有把握否?莫貽笑於大家。」根答:「一句彌陀,生西不疑。平時打包,佛不欺我。」初,根絘療矇饃g前山後,自告假後,足不出庵門,終日趺坐,念佛不輟。二月十五日,有沙彌至靈峰庵,見根於庵門外,面西 趺坐,合掌當胸。庵門已鎖,而鑰匙則斜插右衣襟上。呼之不應,氣息全無,唯頂尚熱。沙彌奔走驚呼,各庵四眾咸集,交口讚歎,敬仰不已。年七十五。EE | ||
晴 朗 | ||
晴朗,湖北安陸府鍾祥縣人。俗姓鄢。十九歲,以童身披剃,法名寂效。遍朝名山,遠赴印度,請舍利於釋塔。至西天目山,駐錫禪源寺,為首座,閱藏七載。建舍利殿於寺左。住養老院。一九三一年,眾舉任方丈,辭不受。日夜誦經坐禪。四眾來請開示者,座常滿,無不 如願而返。一九三七年,抗戰軍興,設浙西行署於寺內,朗乃遷至楓嶺鄉上駱家,請駱友祥代建蘭若。朗宗說兼通,性相圓明,一以淨土為歸宿。道行高超,辯才無礙,為民國以來浙西大善知識。著有《八識規矩頌解》、《閱藏隨筆》。一九四四年春,皈依弟子施友煙、方 幼壯同往拜謁,朗預示本年十二月十四日午時往生。屆期,命筆成偈云:「此去不尋常,身心已兩忘。淨光慈攝我,當下即西方。」午時正,囑助念,面向西方,趺坐而寂。體軟如棉,頂門一日夜,尚不退溫。世壽七十一。建塔於西天目山大樹王側。 | ||
澄 舟 | ||
澄舟,廣東饒平黃崗金氏子,幼失怙。稍長,即萌出世志,持不殺戒。屢白母求出家,母許以終養後。一九三五年春,母喪成禮,乃航海至南澳疊石岩,禮純寂和尚求落發。寂和尚見舟誠樸耐勞,翌年秋,為之祝發。冬十一月,赴潮州開元寺受具戒。一九三七年孟春,南歸 疊石岩。樵汲炊舂,獨任之,數載,不少懈。暇則趺坐念佛。有布施者,則以供佛,或貝周給貧苦。平日不蓄錢,鶉衣百結,生活雖苦,甘之如飴。一生不妄語,無貪欲,不薿~。嘗語人云:「出家人為了生死而來,吾顢頇,自慚不能利他。然念切安養,得往生足矣!」庚 辰仲秋,自疊石岩趨黃崗,侍寂和尚疾。匝月,脅不抵席。重九日,寂和尚西歸,舟亦積勞成疾,月餘方瘥。深悟娑婆之苦,益切生西之願,日課佛號數萬聲。壬午,發願參禮曹溪南畢,依虛雲禪師座下,期年。禪師以其誠實,使職堂主,再命再辭,強之,願充夜巡。如是 年餘。所得新油,盡供佛前燈,分厘未敢自給。同修多重之。丙戊春杪,由韶返開元寺,途次略感風寒。抵潮後,病雖亟,仍日持佛名數萬不輟。季夏初某夕,曾三見觀世音菩薩現身,知生西時至,念佛益力。語素知弘嘉曰:「祈子於十三日晨邀集眾師念佛,助餘往生。」 叩之至再,乃舉是夕所見對,並戒勿泄。於是自理所有,備生西必需外,餘則一針寸縷,均以散眾結緣。並書偈云:「入門十二載,常禮阿彌陀。今得因緣滿,回見阿彌陀。」及期,晨七時,眾集舟室助念。舟起趺坐,精神煥發,若無疾然。眾有賀其生西者,輒合掌致謝, 與眾以西方為期。當午,尚進餐。及晡,忽西向注視,謂觀音已至。且高誦觀音聖號,眾和之。約食頃,向眾作禮曰:「舟行矣!」端坐而化。晚八時入殮,肢體柔軟,頂門猶溫。時一九四六年六月十三日。世壽三十七,僧臘十。 | ||
松 月 | ||
松月,名仁和,安徽桐城人,落發於本省貴池縣南泉塔能發座下。一九二九年春,至南京寶華山受戒。後雲遊參學,詣天童,親近圓瑛,參禪不契。慕靈巖念佛道場,於一九三三年正月到山。方丈妙真許其進堂念佛。不久,囑司如意寮香燈,照應病僧。月不辭辛勞,黽勉盡 職。凡進寮養病者,不分親疏厚薄,一視同仁,悉心照料。見有經濟困難者,大則代為設法,小則自行布施。遇病人汙穢不潔,一一代為洗滌,如見病勢沈重無望,即時時開示策勵,使其萬緣放下,一心念佛。若神志昏迷,不知念佛,則從旁連稱聖號相助。有時病人過多, 月日夜侍候,不暇睡眠,以致雙目發赤,仍不休息。夏季久旱,寺中井涸,月則逐日於他處挑水供眾。在運水時,一面行走,一面念佛。妙真念其執勞已久,且患肺疾,於一九四六年正月,請其任書記,囑靜養修持,不必隨眾作務。月以此默持佛號,求早往生。舊曆九十月 間,告坐關僧了然,即欲往生。至十一月十一日,又向了然告假說:「今日見後,恐不復見,最多再留七天。」所有財物,安排分散妥當。十六日,有蓮友來問疾,並供麵食。月略嘗,且言:「此是我最後進食。」問:「有何痛苦?」回說:「沒有。」「能念佛否?」回答 :「歷歷分明,明天佛誕,我當往生。」問:「可有把握否?」答曰:「我自明瞭。前念氣斷,後念即生。」又說:「用功要在平時。如定時鐘,綿綿密密,不間不斷。信深願切,命終決定往生極樂。」十七日上午,庫房執事慈海至,月向其合掌說:「我今日往生,以後西 方再會。」又道:「方丈和尚外出,今天不回,不再等候,請你代致謝意。」遂右脅臥,不復多語,少頃,安祥而逝。彌留時,尚能張口念佛。平時多痰,去時全無。隔日裝龕,口唇轉紅,笑臉如生,手足柔軟,光潤異常。世壽四十六,僧臘十七。 | ||
戒 塵 | ||
戒塵,俗姓邱,字滌吾,湖北漢川人,年十九出家。與虛雲禪師結為禪侶,住終南茅蓬。棲心禪悅。曾患病。在夢中念往生咒不輟,忽見茅蓬都作金色,光明遍照。醒後,病苦全消,方知緣在淨土,於是專修念佛。清光緒末,至雲南雞足山,掩關三年,修持般舟,兩足盡腫 ,堅持不懈。旋赴杭州,入華嚴大學,深入教誨。著《華嚴一滴》,及《華嚴五周四分七處九會圖》。更赴常熟佛垣寺,掩關三年,篤志淨業。編輯《蓮社明訓》、《淨宗要語》等書。返雲南,建立淨業蓮社。塵性行篤實,戒律精嚴,熟諳教典。有來請益者,解答皆能使之 滿意。皈依者數萬人。當地筇竹古剎,頹廢已久,塵任住持,領眾操作,不辭勞瘁,寺宇一新。旋詣雲棲(雲南)講《四分律》。一日早起,忽傾跌,遂臥病。侍者進粥,塵說:「太陽已經過午,我持律數十年,何可在最後犯戒?應即為我助念。」至晚,氣息漸微,遂示寂 。時為一九四八年五月二十一日,世壽七十。入龕,容顏如生。七日荼毗,四眾齊集,念佛聲動山谷。薪盡,得舍利百餘粒,藏海會塔內,遺命也。 | ||
明 達 | ||
明達,浙江湖州人。年十八,投杭州海潮寺出家。雲遊名山,參訪善知識。以王一亭之介,掛錫上海法藏寺化身窯。得窯主滿月啟發,專志念佛。一九四九年,達已高齡八十,忽語人云:「行將去矣!」人亦漫然應之。八月二十三日早餐後,向滿月及同參告別,說:「我要 去了!」眾問:「何處去?」答曰:「西方極樂世界去。」咸曰:「休哉言!汝健康如琚A無少恙,何能助去?」達說:「業報已盡,要行便行。」並對滿月云:「謝師激發我念佛,今得往生,是師所賜。我有銀幣四枚,以作身後火葬之需,今以給師。」滿月曰:「此事由 餘負責,勿慮。但餘自出家以來,未嘗目擊有往生者,今幸遇師,可云有緣。惟願師回入娑婆,普度眾生。」達曰:「喏!」旋又告滿月:「有皈依弟子曹某往大世界,煩師為我召之速來,遲則不及見矣。」滿月乃馳車速召曹至,達已趺坐合掌念佛,將欲逝矣。見曹來,點 首一笑,遂化去。 | ||
念 性 | ||
念性,湘潭人,自幼出家。曾參禮普陀印光法師。日誦《金剛經》。參禪之餘,研習《梵網》、《楞嚴》、《法華》諸大乘經。駐錫天童五十餘年,處閑寮,默默同參。究心律部,梵行高潔。一九五○年臘八日,自知世緣將終,囑香燈請昌修至,將己所藏《傳戒科儀》一部 相贈,告以明春歸家,所留衣物,請代分贈結緣。新春初四日,略示不適。午後,又請昌修至,問修何日下山。修答,約在初八九。乃留修過十二日再去。十一日晚,昌修復來探詢,性勉以盡心維護常住。並云:「我將於中夜二時往生淨土。」及夜半,性請眾助念彌陀聖號 ,從容搭衣坐床上。於二時正,含笑化去,頭頂熱氣升騰。世壽八十二。 | ||
道 聰 | ||
道聰,寧波天童寺書記,福建人。清末,詣天童求戒。時寄禪和尚為住持,棒喝峻嚴。聰為侍者,頗有契入。遂住寺修學,不復他往。維護常住,具見赤忱。數十年來,衣單所得,悉以供眾。平時持誦大悲咒、法華經、彌陀聖號甚勤。一九五一年初冬,六十九歲。自知色力 衰退,世緣將終。於十月二十四日夜,至同參昌修寮房告假,並請托後事。次日立冬,又托人請同參海岸至,面托與昌修料理火化及遺物結緣等事,並向各道侶告別。即靜臥待終。至十一月初一日晨,四板響起,起床盥洗,焚香禮佛畢,示吉祥臥。請大眾助念,約一小時, 安祥而逝。 | ||
今 達 | ||
今達,湖北人,住寧波天童三十餘年。刻苦勤勞,平日默無一言。一九五一年冬,略受感冒,請假三天,在己寮房中精進念佛。至第三天,夕陽將墜時,與眾珍重告別,安坐而逝,世壽七十二。 | ||
洪 林 | ||
洪林,山東人,住寧波天童寺二十餘年,歷任諸職。早晚隨眾,不廢課誦。徹夜靜坐,脅不至席。晚年更加精進。解放後,組織生產,帶頭勞作。一九五二年十一月初,偶染風寒,飲食遂減。病中趺坐不臥。一周後,於午夜,整衣面西端坐,與諸友好含笑告別,安祥往生。 年五十九。 | ||
遍 和 | ||
遍和,姓謝,四川新津縣人。身長不滿四尺,面貌奇醜,目睛藍色,f足,不良於行。衣衫襤褸,塵垢遍身。自幼父母雙亡。一九一二年,二十四歲,就峨嵋山長老坪禮普雄和尚剃染。越二年受具,爾後即行腳朝禮四大名山。一九二六年至上海,在大場寶華寺及南市海會寺 ,任香燈多年。一九四二年後,住中山南一路七六五號法藏寺化身窯內,隱居潛修。平時不樂言談,終日持阿彌陀佛洪名,並念七如來聖號不輟。樂於侍候病僧,不憚辛勞,不厭臭穢。每夜參加蒙山施食。一九五四年,年六十六。是年三月二十九日,忽沐浴更衣,剃頭搭衣 ,向化身窯當家滿月告假說:「不久要離寺他去。」至四月初二日,又整衣禮辭滿月,取出生平積蓄,請為打佛七。並預請所熟識道友七位,參加法會。餘款充五臺山與天童寺道糧,及法藏寺、金剛道場兩處漿粥供眾。所有衣物,分給眾人,安排諸事甚悉。四年十四日晨, 又向滿月說:「三天後,決定去。」遂將衣服及寮房收拾清潔。果於四月十八日上午十一時半往生。一切如常,毫無病苦。臨終前呵呵一笑,自在化去。 | ||
照 慈 | ||
照慈,生於上海南翔鎮,呂氏家。性好施與,兒時即能以己之果餌讓諸鄰童。迨長,遇親友之困難者,輒喜解囊相助,毫無吝色。十六歲,習業某運輸行。二十六歲,被擢為該行負責人。翌年,值店主之子盛年病故,臨終呼號淒厲,聞者酸楚。慈受此感觸,乃究心生死問題 。適印光大師在申弘法,慈得聞淨土教義,歡喜踴躍,遂發心持名,求生西方。凡遇親知,即以淨土法門相勸。二十六結婚,越六年,妻病逝,因無子女拖累,乃棄商出家。隻身赴杭。先至城隍山瓢羹石,最後定居紫陰山福壽庵,專修淨業。迄至解放。其間接引善信,同修 淨土,向化頗眾,法緣極盛。自一九七四年二月起,胃納不佳,身患水腫,骨瘦如柴,肢節酸痛,需人經常按摩。延至初秋,米麥不進,但飲流汁。示寂之日,忽瀉下瘀積,全身水腫頓然消失。是日為農曆七月二十九日,恰逢地藏聖誕。當夜九時五十五分往生。捨報前五分 鐘,弟子捧三聖像,令其瞻仰,助合掌致敬。後又用力撥動念珠,默持聖號。歿後,面色如生,肢體柔軟。慈居瓻j人,斷惡修善,念佛求生外,尤重放生。所放生物,無慮數千萬。其學佛得力處,在於篤實專勤。雖在病中,神志清楚,時與來訪者演說法要。直至彌留,誨 人不倦,甯假釦怳l所稱道云。 | ||
了 願 | ||
了願,俗姓陳,湖北黃崗縣人。曾為黃冠,旋悟法非究竟,於十九歲出家為僧。父某,見子出家,亦捨俗;平時隨眾坐香,而默念佛號;臨終,預知時至,身無病苦,作務如常,安祥坐脫。願見其父精進念佛,歸宿如此,大為感動。以故懇切持名,日課一二萬以為常。曾行 腳參訪四大名山,及終南、天臺各地。後至普陀謁印光老人,請示禪淨宗旨。願於禪教俱有深造,而歸心淨土。歷任揚州高u寺首座十餘年,及上海靈山寺、龍華寺住持。於滬、杭、蘇、常各地,弘法三十餘年。解放後,住上海。嘗講《楞嚴》、《彌陀》諸大乘經,法雨遍 灑江、浙兩省,善信皈依者甚眾。待人接物,和藹可親。凡求謁者,普勸吃素念佛,求生彌陀淨土。晚年居佛子園,二六時中,持念聖號不輟。文革時,忽病中風,言語蹇澀,手足拘攣,經醫治療略瘥。至冬至前,偶感風寒,勞倦欲臥。對弟子說:「我已親見阿彌陀佛。身 無病苦,心不迷亂,必當往生極樂。」至半夜,復言:「佛來!」遂高聲念佛。漸漸聲低,唇猶微動,安祥而逝。時為一九七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清晨,壽八十六。 | ||
錦 揚 | ||
錦揚,號汝愚,浙江新昌縣澄潭鎮人,父張根玉;昆季六人,揚行三。其父因家境貧寒,無力撫養,欲賣與懦敼g主為僧。庵住持顯華,初未允。繼見揚為人誠樸,遂予收留,給其徒了明為徒。剃度之年,才十一歲耳。初在庵中時,需應酬世俗經懺,揚為適應環境,只得隨 喜。迨年稍壯,即謝絕應赴,專事清修。十六歲,往天臺國清寺受具。戒期圓滿,出外行腳,參訪天童、阿育王寺。於上海法藏寺,親近興慈老人,聽講經教多年。最後仍回新昌大佛寺養道,直至圓寂為止。平日修持,以淨土法門為主。二時課誦外,兼誦地藏經,並修大悲 懺法,寒暑無間,數十年如一日。師祖顯華,頗擅針灸。揚得其傳,課餘為人療疾,多能著手成春。檀信供養,除正當用途外,輒轉作其他功德,及放生之用。常曰:「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吃著不了道,披毛帶角還。」幼好鑽研古籍。平時待人接物,一秉至誠,說法 利生,非常懇切,故深得地方人士敬仰。當八十高齡時,漸覺精神上委靡不振。是歲十月初,病勢日重,飲食不進,但神志清楚,痟N臥榻誦經念佛如常。於一九七六年國曆十月七日,清晨二時許往生。其侄張伯華及淨友康智淨時適在側,見其雙目仰視,合掌作禮,似有所 矚,當即念佛助其往生。遂面西吉祥臥,在念佛聲中,溘然而逝。逝後,全身都冷,四肢柔軟。越三小時入殮,頭頂猶溫。滿室異香,經久不散。 | ||
寒 葉 | ||
寒葉,安徽黟縣葉氏子,嘗肄業於上海震旦大學。性柔和,少研儒學,明修齊治平之道。工於詩,博通外典。浮沈宦海,歷二十載,兩袖清風,依然故我。涉世既深,夙因斯發,投九江甘棠湖煙水庵披剃,時年四十一。翌年,受具於湖北廣濟大藏寺。爾後行腳參方,研教習 禪,一缽孤身,飄然雲水。一九五○年三月,至天臺高明寺。寺為隋智者大師道場,明季得幽溪傳燈大師復興。師潛居近卅載,不好遊族姓家,三閱大藏,深通玄奧,洞明諦理。篤修淨土,夙興夜寐,禮懺持名,寒暑無間。解放後,寺內香火凋零,僧散大半,師堅持自修。 雖艱難困苦,矢志不移。夜每禮彌陀懺為常課,不輟。日中友好訪華團蒞寺,師贈以詩云:「一乘妙法肇天臺,千載同宗海外來。應是靈山曾一會,孤帆遠訪幾多回。」又:「秋光絢麗菊花天,恰是豐收大有年。為祝友邦多勝事,了知佛法自無邊。」晚歲患微疾。於寂前, 預知往生時至,分贈衣物,與眾話別。一九七八年三月六日晨,寺眾為念普佛,是時葉尚在室內經行念佛。迨普佛畢,眾往視,已面西右脅逝矣。世壽七十四,法臘三十四。 | ||
了 道 | ||
了道,字心慧,江蘇崇明人,早歲出家,曾遍禮諸名山。在崇明,倡組崇明蓮社、啟東佛教會,興葺雲林講寺。因積勞成疾,乃閉關雲林,藉資休養。道初住靈巖,曾為印光大師所器重。其後復從妙真之固請,再至靈巖,任都監職。一番規劃,頗著勳勞。未幾,以色力不勝 ,遂偕弟子古若,重返雲林。舟車勞頓,疾作。道欲勿藥,重以弟子堅請,不得已,服一劑,未見效。因語古若云:「人生只如此,吾願可究竟。」後三日,病可瘳矣。迨至三月(三月二十五日),晨興,忽曰:「後三時,吾將西歸,爾等好好修行,勿作世俗態。」已而命 設香案於寢處,並囑懸三聖像,令弟子同念佛號。迄十時三十五分,合掌含笑,於念佛聲中,安祥而逝。 | ||
明 元 | ||
明元,原住蘇州虎嘯塘岸放生寺,由妙真和尚接往靈巖。文革中,遷居天平果園樂園工區,即靈巖農場原址。元為人沈默寡言,虔修淨土。專持萬德洪名,精進不懈。年九十一,是歲冬季往生。往生前三日,親將臥床整理清潔,向同居僧告假。眾見其無病,咸不之信。三天 後,元於床上央人扶起端坐。身無病苦,意不顛倒,雙手合掌,念佛往生。 | ||
霞 明 | ||
霞明,湖北人。出家於福建鼓山湧泉寺。參究向上,頗有契入。雖是禪宗尊宿,但潛修淨土,專志念佛。行腳數十年,閑雲野鶴,居無定所。朝禮各大名山,所至絕不留戀。過寺討單,聞鐘上殿,按時坐香。禮念焚修,精勤不懈。鎮江金山寺,尊為首座,乃終老焉。明戒律 精嚴,儉樸異常。好施與,凡身外之物,人有所需,輒以饋贈,從無吝色。好食供眾,粗糠歸己。遇有供養,轉送常住,不私享。見同參病僧,輒精心照料,絕不辭勞。皈依弟子甚眾。世壽八十五。往生前一周。預知時至。分函各弟子,告以即將西歸。所餘衣物,悉以施人 。至時,沐浴更衣,毫無病苦,趺坐而化。 | ||
慶 豐 | ||
慶豐,住蘇州郊區黃豆芽村拈華庵。一生專修苦行,禮誦華嚴,歸心淨土。日惟趺坐念佛,夜則但坐不臥,數十年如一日,從不與人閒談雜話。有進謁者,則以人世無常,老實念佛,求生淨土為勸。皈依弟子甚眾。不取香敬,不受供養。堅不可卻者,轉以施人,不以自奉。 往生前,預知時至,沐俗更衣,端坐而化。世壽八十餘歲。荼毗之日,弟子畢集。舉火時,眾見豐身處虛空,坐寶蓮華,兩側有童侍立,片刻乃滅。見聞之者,皆歡喜讚歎,緣是而發菩提之心。今蘇郊尚有能言其事者。 | ||
靜 權 | ||
靜權,浙江仙居人。為童子時,聞寺僧誦經聲,即萌出世志。二十七歲,在天臺山國清寺充圓頭。因得親近台宗尊宿,如永智、敏曦諸法師。師早年勤奮學習,夜間每借月光讀經,無月之夕則專事禮拜,因得盡通諸經論。在諦閑法師會下,任主講數年。曾創辦佛學研究院, 造就僧才;建妙法堂,導修止觀;又創安養堂,以安衰老。師每晚必施蒙山法食。大小佛事,必以誠敬為主。嘗示學徒:「仗施主之香花,培自己之福慧。」日常生活艱苦樸素。四十餘年,弘經護法,不遺餘力。教演天臺,行歸淨土,朝修十念,暮持觀經。年七十九,頓現 老病之相,在大眾念佛聲中,含笑而逝。 | ||
澹 雲 | ||
澹雲,俗姓朱。於一九○一年五月十五日,生於浙江樂清大荊柏楊村。幼喪父。十二歲依溫嶺常樂寺月曇和尚出家。十九歲受具足戒。二十歲到寧波觀宗寺,親近諦閑老法師,習天臺教理。後又親近印光大師。三十六歲任溫嶺縣明因寺住持。四十四歲任觀宗寺佛學院院長。 四十六歲遊歷諸方。四十九歲任天臺國清寺住持。凡二十有六年。解放以來,曾被選為省人民代表、省政協委員、中國佛教協會理事。天臺為東南名勝,梵宇林立,而國清寺為天臺梵剎之冠。自隋代智者大師開山以來,代有高僧,法流不絕。澹雲任職之初,改革方始,檀施 之源外絕。乃率領大眾,遵循百丈遺風,躬耕自給。遂令全寺大眾,四事無缺,通風不替。文革中,全寺破毀,澹雲亦身陷囹圄。而能安之若素,不屈不撓,其忍波羅蜜有如此者。澹雲曾手編天臺宗講義一卷,供初學研究。作法華經頌二十八首,寄贈東瀛,大受嘉歎。與幽 溪寒葉法師為契友。早晚不間於六念,繁忙不廢於攝心,脅不至席,食甘藜藿,其解行有如此者。一九七五年秋,九月患疾,然猶能扶病見客。至十一月十五日亥時入寂。三日前,預囑後事。寺務一切,委靜慧法師負責。屆時毫無病苦,合掌向大眾告別,念佛而逝。世壽七 十五,僧臘五十六。 | ||
佛 乘 | ||
佛乘,俗姓彭,湖南桂陽人。從小在當地小廟出家,年稍長,聞歧山道風頗為興盛,即前往參訪。未幾,又往衡州羅漢寺楠檀林,掩關打七,有省。後遇道階法師,令往南嶽,親近默庵老人。老人一見之下,深加器重,口授唯識義。師親侍有年,於性相二門,俱能通徹,頗 為同道所讚揚。師常稱佛恩難報,因燃一指,以報佛恩。曾因天童邀請,宣講楞嚴。以後即居無常,隨緣化導。一九二二年,主席南嶽祝聖寺,從受戒法者三百餘人,倡辦僧學及佛學講習所。次年交待院事,退居福嚴寺靜養,忽示疾。於十月十二日,沐浴更衣,面西跏趺而 坐。同參安德法師問道:「老法師是當世宗匠,今逢最後一著,應該猛著精進,留做後學標榜。」師答:「諾!」於是合掌念佛一聲而寂。年五十一。遵遺囑,瘞靈骨於福嚴寺之普同塔中。 | ||
傳 信 | ||
傳信,字清華,四川三台縣人,於峨嵋山金頂禮海福禪師出家。一九一六年,寶光寺冬期受具足戒。一九二二年掛單於浙江嘉興縣城北二十里池西鄉之棲真寺。寺乃明雲谷禪師塔院所在,為當地名剎,始建於宋,代有興廢。清光緒二十六年,蓮仁和尚住持該寺,重修大雄寶 殿及千佛閣、西方殿。寺中設念佛堂,堂中淨課,每日四時作觀、二時功課、二時懺悔,猶有紅螺雲棲之遺規,十方海眾歸者甚多。師遊方到寺之翌年,復請假朝禮五台。朝台歸來,入念佛堂,篤修淨業。一九二四年夏曆四月十八日晨,念佛坐化,世壽五十有五。往生前一 月餘,告寺內知客師,將有遠行。知客師問何往,師云有去處。知客喻之言:「能往西方淨土,是最好的了!」師曰:「諾!」往生之日,早課畢,師先在佛前展具頂禮。次到方丈,向蓮仁和尚告假,頂禮長跪,請求開示。和尚問何故。師言:「機緣已熟,自當往矣!」和 尚隨向他開示說:「努力念佛,必定如你心願,往生西方,得見彌陀。」師叩謝而起,回堂趺坐念佛,不改常度。眾見師頂上熱氣薰蒸,就視之,已泊然化去矣! | ||
修 無 | ||
修無,營口人,磚瓦匠出身。因感人生多苦,屢思出苦之法。後聞人言念佛能離苦得樂,遂發心念佛。出家後,念佛心益懇切,逢人亦必勸之念佛。一九二九年,諦閑法師在哈爾濱極樂寺傳戒。師發心在戒期中,侍候病人。住寺才十幾日,忽說要走。監院師問:「走何處去 ?」師說:「我不是往別處走,是要往生。請監院師慈悲,給我預備幾百斤劈柴,死後焚化。」監院師問:「你幾時走?」師言:「在十天以內吧。」第二天又對監院師說:「給法師告假,我今天就要走,請給我一間房,再找幾個人念佛送我。」送者請留偈作紀念,云:「 我做苦工出身,不會作詩偈。不過我有一句經驗的話,可以告訴諸位,就是:「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於是大眾齊聲念佛。師面西趺坐,隨眾念佛。不到一刻鐘,已往生矣。入龕,面目如生。諦閑法師親見其事,歎為稀有。 | ||
修 航 | ||
修航,黑龍江省拜泉縣張氏子。少以品學聞鄉里,為小學教師。年四十,忽思出世。禮瀋陽永安寺智如法師為師,法名仁荷。一九三五年,於呼蘭淨土寺依硉磥j師受具足戒。是年至青島,習天臺圓頓止觀。閱法華釋簽,深有悟入。一九三七年從弘一大師學律,誓盡形壽護 南山宗。及聞弘公入滅,痛不能已。復取公詠菊花偈,銘諸座右。偈云:「亭亭菊一枝,高標矗晚節。云何色殷紅,殉教應流血。」其為法之心,可見一斑。日中一食,常坐不臥,效靈峰大師禮占察懺,感獲清淨輪相。為湛山戒學教授,立身嚴正,依四念處行道,不以世法 幹懷,敝衣草履晏如也。待人直言不諱,或短其不通世故,夷然不顧曰:「寧受熱鐵輪旋頂,終不以佛法做人情也。」偶染微疾,知不起,取手自圈點律典二十一部送藏經樓,餘五十餘部,標號抽籤,與大眾結緣。緇素有饋藥資者,均送齋堂供眾。臨終命學者唱普賢行願品 ,迴向西方。凝神觀佛,正念分明,吉祥而逝。時為丙戌三月十二日中夜,逾時頂相猶熱。世壽五十有二,僧臘十二。 | ||
通 理 | ||
通理,俗姓曹,江蘇蘇州人,業中醫。年五十九始聞佛法。閱印光大師文鈔,於淨土法門深生信仰,到浙江天臺禮慧蓮和尚祝發。一九四○年,年已六十二,仰慕靈巖淨土道場,遂上山隨眾念佛。未幾得妙真和尚允許,住普同塔院。師自住進塔院後,萬緣放下,毫無留戀, 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九四六年夏天,漸覺身體衰弱,飲食減少,住如意寮休養,仍手掐佛珠,念佛不輟。七月十五日夜,鐘鳴九下,仍在院內階前乘涼念佛,忽對香燈師道:「我要回房。」香燈師扶入房內,師云:「我今晚要生西去了,趕快點燈來。」說罷,上單養息 ,默念聖號至十一點鐘,香燈喚之不應,急請諸師助念。方經片刻,師已安祥坐脫。次日入龕,頂門猶溫,面貌如生,光澤異常。 | ||
宏 慈 | ||
宏慈,號妙覺。本名喜生,俗姓張,陝南安康人,漢留侯張良後裔。師幼時即與常兒異,秉性沈默,不好嬉遊,有出塵之志。稍長,投南山禮大行尊者為師,剃染離俗。壬午年春,至西安臥龍寺,從朗照法師受具足戒。因聞善知識教,深信淨土法門,三根普被,九界同歸, 諸有頓超,一生成辦。乃往翠華山淨業院,專修持名念佛法門。日夜翹勤,用功不輟,歷時五年,眾來請益者隨機酬答,要言不繁。師雖為大眾所景仰,但居常卑以自牧,無驕矜之色。丁亥年夏,預知無常時到,起精進七,禁語不眠,專誦大悲神咒。九月廿五日佛七圓滿。 是日午後,誦大悲咒畢。迴向,即面對西方。瞑目趺坐,如入禪定。眾見師顏如朝霞,唇似渥丹,以手探之,則全身冰冷,惟頂熱如沸。於是大眾齊集稱揚聖號,為師助念。寂後依法荼毗,遺灰中,檢得金紅紫白藍青灰七色堅固子二百餘粒,師示寂之期,乃一九四八年九月 也。 | ||
彌 高 | ||
彌高,俗姓仲,江蘇如皋北鄉戚家莊人,兄弟三人皆捨俗為僧。師年十九,在如皋西場鎮觀音庵剃染,庵乃如皋定慧寺下院,定慧寺為如皋馳名叢林。師年五十餘至定慧寺,六十多歲選為方丈,前後住寺三十多年。宏法利生,不遺餘力,為地方人士所稱道。平日修持專誦法 華。一九五八年舊曆六月十九日,觀音聖誕日,念佛坐化,終年八十四歲。 | ||
寄 蓮 | ||
寄蓮,俗姓黃,浙江黃岩人,十六歲出家。天臺靜權法師,師之法兄也。師後至蘇州倉米巷隆慶寺,依靜觀法師座下繼承衣缽,住持隆慶寺,達數十年之久。曾開過三次大戒,最後一次在一九三四年。師為人正直慈悲,經常勸人老實念佛,持誦金剛經、大悲咒、普門品,始 終不輟。一九五六年農曆十月初十日上午九點,了無病苦,念佛坐化,世壽八十有六。 | ||
虔 法 | ||
虔法,安徽人。四十歲時,在寧波天童寺受具足戒。四十餘年,熱心常住工作,艱苦樸素。精進用功,老實念佛。歷任飯頭、園頭等職。師深信淨土,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一九八一年八月二十日(農曆七月廿一日),師當眾宣告:「我將於三天內逝世。」普親自在一塊小 木板上預先寫明生西之日。農曆七月廿四日(八月廿三),囑管庫房師父,將寮房內的常住物品,悉皆搬出。師脅不沾席,唯坐在一張椅子上休息,日夜如此。八月廿二日,即農曆七月廿三日晚上七時,寺內幾位小沙彌為之助念。翌晨,師神智清醒,就飲少量開水,問:「 現在是幾點鐘?」是時適八時正。十時左右,師揮手示意,令助念者吃中飯,大眾換班助念。至午後一時零五分,身無病苦,在念佛聲中,安祥坐化矣。年八十四。 | ||
品 興 | ||
品興,初名青福,俗姓鄭,福建福鼎前歧公社人。一九二九年,年二十四,投福鼎硤門鳳山瑞雲寺,禮見山和尚為師。移赴普陀參學,充園頭、飯頭,歷經三載。二十七歲,受具足戒於普濟寺。同年朝禮五台碧雲寺,擔任行堂、寮火等職。一九五○年,師年四十五,返福鼎 禮太姥山白雲寺步德老和尚為次師,改今名。五十八歲,駐錫南溪馬槽庵,又至鼇嶺昭明寺、枯嶺棲林寺。師在寺,不辭勞苦,起早摸黑,披星戴月,為常住操勞。五十九歲,到平興寺。擔任生產骨幹,開荒種茶,任勞任怨,愛寺如家,怨親平等,歷盡辛勤,福鼎廣大寺眾 均謂師為末法生產修持之好模範矣。師一生崇仰淨土法門,遵循印光老法師教導,專心念佛,求生淨土。不做當家,不做經懺,不廣收徒眾。行住坐臥,念佛不斷。一九八三年,農曆七月初一,師早起覺不適。初十日向全寺告假,說:「今晨五時,見彌陀親來開示。五日後 ,上午八時當生極樂。」即將平日積蓄及衣物,交當家世行師,與寺僧結緣。命人致電家鄉前歧公社,言七月十五,八時生西。至十四日下午索清水一盆,沐浴更衣,端坐念佛。十五日上午,準時安祥而逝。世壽七十八,僧臘五十一。荼毗後,於骨灰中,檢出堅固子多丸, 精彩奪目。遵遺囑散於大海中,與水族結緣。 | ||
性 寂 | ||
性寂,俗姓關,遼寧人,畢業於東北大學外語系。九·一八事變南來,拜見印光大師,蒙開示,即發心出家,時年二十六也。其後五十餘年,常住靈巖山,一心念佛,精勤無間。一九八三年農曆十月初八時,畏寒臥床,連睡四日,體力漸弱,飲食減少。朱智超居士往訪時, 問:「要否請眾助念?或用錄音念佛磁帶?」答:「不需,我自有把握。」自是閉門不接訪問,一心念佛。於第七日,即十月十四日上午十一時零八分,吉祥而臥,身無疾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安祥西逝。年七十七,僧臘五十一。往生後,按靈巖飭終規定辦理,由常住 委派八名寺僧,日夜輪班助念,於次日下午四時入龕,面目如生,四肢柔軟。師於病終前,將生平積餘三百圓,助印淨土十要,餘款供眾結緣。並預寫遺書四封,囑於身後寄發親友。書中有云:「境界現前,我要去了。」火化後,於骨灰中撿出大小不同之各色堅固子、舍利 花、琉璃珠等數十顆,有大如花生米者。EE | ||
往生比丘尼 | ||
妙 淨 | ||
妙淨,俗姓王,乃虛雲和尚之庶母。雲公生母早逝,由淨撫育成長。雲公之父,欲雲公兼祧兩房,為娶兩婦。雲公出走後,同治三年,父病故,淨即率二媳同入佛門為尼。所有家財,悉以施捨,一心向道。出家四十餘年,專志淨土。宣統元年農曆十二月初八日佛成道日,示 微疾,念佛西歸。在彌留時,跏趺說偈云:「每因恩愛戀紅塵,只為貪迷失性真。八十餘年如幻夢,諸緣空處本無人。」「今朝解脫生前累,換取蓮邦淨妙身。有緣念佛歸西去,莫於苦海久沈淪。」歿後,異香數日不散,端坐儼然如生。 | ||
廣 華 | ||
廣華,俗姓謝,名彩娣。由父母命,十七歲與陳姓完婚。未滿一年,夫亡,遂剃發出家,依蘇州香山吳楊里桃花塢曇華庵老比丘尼為師。師見其誠懇,即將該庵交華,他去。華因得獨自住庵靜修。庵四面環山,人跡罕至。山頂有石刻四面觀音像,華每晨必登山頂,焚香燃燈 ,恭敬禮拜。誦彌陀經一卷、往生咒三遍為日課,餘則精持彌陀聖號。日上山樵薪,出售所得,購置香燭燈油供佛。己則惟以手種果部A或採野草樹葉充饑而已。雖有善信上山禮敬觀音,供養及華、隨手施人,不以自享。柴草食物,或被人竊取,亦不計較追索。五十八歲, 赴蘇洲西園戒幢寺受大戒。爾後,修持更精進。七十四歲,赴靈巖參加印公舍利入塔紀念,並自購骨灰塔位。即於次日晨,毫無病苦,安臥往生。時遠近來山善信頗眾,目睹此景,咸為誦彌陀經,念佛聖號。歿後逾時,面色紅潤,肢體柔軟。扶之趺坐入龕,宛如生人。荼毗 ,得白色舍利十餘粒,舍利花數朵,皆白如水晶,光潔瑩潤,見者讚歎不置。 | ||
果 松 | ||
果松,蘇北鹽城人,身世不詳。三歲出家,就當地天妃宮尼庵,禮老比丘尼常德為師。松幼年即知精進念佛,兼習禪定。其師欲令管理庵務,並勸說:年過五十,用功未晚。松回答道:「濁世無常,流光迅速,設若壽命不到五十,豈不一生錯過?」因此不從師命,精進念佛 如故。年十九,詣蘇州西園戒幢寺,求授大戒。一九四七年,蘇北發生戰事,師徒祖孫三人,乃棄庵來蘇。正值棲身無地,進退維谷之際,道逢胥門小木橋弄無難庵主比丘尼成慧。成慧問明情況,憫其飄零失所,遂接往庵中居住,供給膳宿。松在庵中,一住數年。一九五六 年,松年三十九。古曆九月初六日,身無病苦,正念分明,安祥往生。在三日前,向成慧說:「我將於三日後西歸,請助念相送。」又道:「你可知念佛應如何念?我來教你。」成慧請其吩咐。松說:「持念六字洪名,要不快不慢,要至誠懇切,要一字一字地念。要念從心 起,聲從口出,音向耳入。要念得清清楚楚,要聽得清清楚楚,不可囫圇含糊過去。念快了跟不上,念得過慢了,心要散亂。」成慧遵照指示,一字一字,不緊不慢,執持聖號;松亦隨念。如是三日,至初六日下午九時,松起身整襟,作跏趺坐。一面念佛,一面以手摩頭作 授記狀,連作三圈。稍停更作,如是者三次。於十一時,向成慧說:「再會!再會!」泊然坐脫。 | ||
妙 行 | ||
妙行,江蘇武進人,姓氏及身世不詳。曾任蘇州閶門內如來庵住持。一九二○年春季,在常州天寧寺受大戒,得戒師為治開老人。行心地仁慈,精持戒律,不喜攀緣。一生功行,唯持誦華嚴,精進念佛,迴向淨土。一九五六年三月間得病,念佛不輟。至九月十三日午後二時 ,面西趺坐,與徒義性告別,合掌高稱洪名,安祥而逝。世壽五十有七。 | ||
明 常 | ||
明常,俗姓李,中年信佛受皈戒。五十八歲,偕女明福,住蘇州木瀆鎮小桃庵。嗣依圓瑛法師剃度,受具戒於蘇州西園戒幢寺。平生專志淨土,晝夜持念六字洪名。一九六六年農曆十一月二十九日晨,預知時至,沐浴更衣,端身趺坐,手結彌陀印,持念聖號。其女明福,勸 母臥下,不久復起坐。自言:「西方妙境已現,佛說不虛。」急念南無阿彌陀佛不止。至九時,音浸微,面現笑容,安祥坐化。荼毗後,檢得舍利花甚多,色分黃白綠三種。遺言:「不准哭泣,不許服孝,不用建塔,以骨灰作饅頭施諸水族,結西方緣。」世壽八十,僧臘二 十二。 | ||
妙 勝 | ||
妙勝,俗姓朱,江蘇青浦縣人,適富商趙某。年四十四,遭不如意事,乃勘破世情,披剃於蘇州西林庵。庵主為延十師,在該庵獨授大戒,請應慈老和尚為得戒師。勝始研讀華嚴,終則歸心淨土。宗教皆通,辯才無礙。慈悲喜捨,樂善為懷。將一生積蓄,塑像裝金,重修西 林庵,煥然一新。年六十一歲,得病,自知時至。有雲林庵閔老師者,與勝素相識,夜得一夢,見勝授予白紙一卷,上書偈語四句:「昔日風光今何在,西方淨土早安排。今日真能離苦海,消遙自在上蓮台。」閔醒即遺忘,旋又睡去。復見勝示偈,一再囑咐:「不可忘記, 要給慈惠師看。」明日,閔見慈惠,始知勝已於昨夜往生矣!是乃一九六九年十月十三日也。世壽六十有一。 | ||
永 寶 | ||
永寶,俗姓羅,浙江黃岩縣人。母陳氏,夢見觀世音菩薩抱一女孩與之,且云:「此女大有善根,必使出家。」寢後產寶。寶年十二歲,母為送黃岩優缽羅庵,投式東老師太剃發,法名文通。住庵三十餘年。參加農業勞動,隨眾早晚功課外,專持彌陀聖號。庵原為黃岩唯一 女眾叢林,後受時局影響,遂至衰落。因移居慈溪吉祥庵,及纓絡河頭定香庵,十年後,至上海成都北路九六一弄四號,建定心庵。棲心淨土,念佛不輟。待人接物,慈悲為懷。戒律謹嚴,馳名遐邇。皈依弟子甚眾。開示痛切,惟囑:「老實念佛,求生西方。瞥爾錯過,得 度無日。」云云。圓寂前七天,預知時至。對助念弟子說:「我已見觀世音菩薩,決定往生。」於西曆一九七六年農曆五月二十四日晚,在大眾念佛聲中,安祥而逝,世壽九十三。 | ||
圓 信 | ||
圓信,汪階玉長女。適曹某,生一女,成年病歿。因悟人世無常,遂出家。住蘇州小倉口楞嚴庵。常持誦楞嚴,念佛不輟。道心堅固,數十年如一日。一九七六年秋,身感不適,即臥床不起。病危時,有道友對信說:「往生西方,最關重要。」信含笑點首,合掌稱謝。始終 正念分明,安祥而逝。面貌如生,紅潤光澤。時為一九七六年農曆八月二十九日下午八時,世壽七十有九。 | ||
宗 如 | ||
宗如,俗姓黃,名志學,江蘇武進人,中年出家。早歲皈依圓瑛法師。披剃於蘇州紫竹庵,禮尼蓮淨為師。六十歲,就寶華山隆昌寺求授大戒。一生精修淨土法門,戒律謹嚴,樂於施捨。於一九七七年二月十九日圓寂。雖在病中,正念分明,預知時至。直至往生,念佛不輟 。容顏潤澤,有過生前。世壽八十。 | ||
道 因 | ||
道因,俗姓郭,揚州朔江縣人,住上海浦東爛泥渡路六二五號。幼即茹素,皈依高u寺來果老人,行持淨業,兼事參究。中年夫故,乃勘破世緣,出家受沙彌尼戒,居蘇州善人橋馬崗山一小庵內。文革中遷滬。因曾蒙虛雲老和尚示修行法則,勸修淨土,從此恪遵不移。勇猛 精進,一心持名。往生前,感微疾,自知不起,安排身後各事。臨終親見阿彌陀佛放光接引,正念現前,安祥而逝,世壽七十有一。終於一九七五年農曆五月初二日。 | ||
如 蓮 | ||
如蓮,俗姓許,浙江天臺縣人。嫁後,生一男一女。二十二歲,夫卒。族中大伯與人勾結,欲將蓮出賣。鄰居一念佛老婦與蓮相處甚厚,知其謀,竊以告蓮。蓮匿老婦家。老婦教蓮默持大士聖號,祈求垂護,得免劫奪。數日後,擬往嵊縣,路遙,不知所趨。至新昌,見一船 經過,要求搭載。至嵊,見一青年尼在河邊浣衣,蓮即請求在庵暫住一夜。尼欣然,引見其師。師以蓮年青,舉止端莊,囑留庵內,佐理雜務,並令學習功課。不久,師圓寂,其徒青年尼亦離庵他去,蓮遂繼承香火。住庵七年。抗戰軍興,蓮避難至杭,住祥符橋畔一庵中。 解放後,庵改為學校,復遷居大仙庵,住十餘年。蓮雖未受大戒,而謹身飭行,潔逾冰霜。蓮修持精進,欣厭心切,朝暮課誦,從不間斷。遇病不能支,必在佛前請假。日誦金剛經三部、彌陀聖號五千、往生咒五百。逢十齋日,則誦地藏經。所得襯施,充道糧外,輒以周濟 貧乏。往生前一年,對人說:「我住世只有一年多了!」一九六五年,年八十四歲。正月某夜,夢見二僧,對她說:「今年二月,你將去世。」復就桌上,寫一「死」字示之。蓮一見歡喜。至二月十五日夜,又夢見二僧來說:「你十八日將去世。」醒後,召其侄至,立遺囑 ,囑咐後事。至十八日,香湯沐浴,請海善法師為料理坐缸焚化等事畢,端身正坐,手結彌陀印,一心念佛,並囑諸道友助念,眾見蓮面帶笑容,毫無病態。至午時,安祥生西。 | ||
了 椿 | ||
了椿,俗姓張,浙江臨安縣人,四歲出家於邑之丁田某小庵。清光緒七年,年二十七,受具於天臺國清寺,戒畢回庵後,因庵小人多,乃遷至平陽香林寺。寺屋湫隘,不堪容眾,師竭力經營,建造大殿,及兩翼軒房,遂得安眾行道。魚鼓鐘磬之聲不絕於耳,為遠近信眾所敬 仰。師自奉儉約,待人和厚,一生維持講經道場,有七處之多。二六時中,行住坐臥,未嘗離一句佛號,數十年如一日。往生之年,時當二月初旬,偶感微疾,囑咐徒眾勿為延醫服藥。專請大德來寺,啟建佛七,資助往生。是月十八日晚十一時許,師親見空中千手觀音現身 ,欣悅異常,至二十日半夜,問玄孫平蓮:「現在幾點鐘了?」答云:「十二點。」師欣然說:「好,此刻我可去了。」即從床上坐起,雙手合掌,向眾人說:「我已見到室中蓮華滿地。」是時口中念佛之聲,尚若斷若續。未幾,瞑目而逝。世壽七十有五,僧臘四十有八。 | ||
證 持 | ||
證持,俗姓王,江蘇常熟人。出身農民家庭,守貞不字。年二十餘,投蘇州郊區白衣庵,依慧智老比丘尼座下剃度,法名證持。白衣庵地處黃豆芽村之北,原為白衣古寺,向由大僧住持。清末,毀於戰火,荒廢已達六十年之久。慧智比丘尼募化重建,更名白衣庵,師於一九 二八年,往南京寶華山受大戒,得戒師為德老和尚。三十六歲起,閉華嚴關三年。日常功課,始終不懈,暇則念佛。慧智比丘尼圓寂後,師繼任住持。師於戒律素稱謹嚴,告誡弟子,進入佛堂,不准多言雜語,不准衣袍不整。一般善信欽師道行,常在庵中布施結緣,師維護 三寶,不遺餘力,庵內五間大殿,經師修整一新。一九四九年三月廿九日,無疾坐化,終年五十有一。將往生前,略患感冒。關照徒孫惠德說:「再有三天,我就要往生了。」徒孫說:「望師多活幾年,好教導我們。」師說:「人總是要去的,何必留我?我先去,望你們後 來。你們好好為我念佛,不要給我打差。在我往生以後,不要靠近我床,不要動我身體,只要念佛,引磬要在我往生過一小時再敲,敲時聲音要輕。」言訖,即就床上趺坐念佛。自云阿彌陀佛來了,語畢瞑目安詳而逝。時跪在地上念佛相送者百數十人。百日後送靈巖荼毗, 檢得五色堅固子甚多。或紅如赤珠,或綠如翡翠,青黃白紫各色俱備。 | ||
又 空 | ||
又空,俗姓朱。江蘇啟東縣二徽鎮人。父業木工,生二女,即空及某姐也。空與其姐,少時即隨母茹素,承歡膝下,矢志不嫁。空旋於崇明壽安寺受五戒。其後父母相繼去世。某年夏,空於崇明葉塵法師所聽講梵網經,乃發心出家,與其姐同詣本鎮竹林庵,禮某比丘尼祝發 。一九五五年春,與姐同往南京寶華山受具足戒。出堂後,仍回竹林庵,精修淨業,一意西馳。一九五八年冬示疾,仍日夜趺坐,念佛不輟。一九五九年己亥正月初四日,謂姐及其徒曰:「世間皆苦,無足戀者,願同念佛,助我生西。」是日酉刻,於大眾念佛聲中,面西端 坐而逝。一晝夜後,全身柔軟,頂門猶熱。停龕三日,顏色如生,依法荼毗,得舍利無數,皆晶瑩珂潔,燦若珠玉。其頂骨裂為數片,裂紋作菩提樹葉形,一片裂紋,仿佛成「心作心是」四字,亦足異矣!園徹法師曾作長歌,以詠其事。 | ||
圓 松 | ||
圓松,江蘇無錫人,生於一八八六年。俗姓史,夫姓王。一九二八年,因其夫私營外室,毅然勘破世緣,離家出走,依西林庵參霞法師出家。所有俗家親屬,皆避不相認。一九三四年受具戒。霞法師清規森嚴,對師諄諄訓導,指引速離苦海。師亦確念人生苦趣,無量無邊, 因此嚴守戒法,志求出要,專誦觀音聖號,閉關兩期。師為西林庵住持時,庵中香火收入頗豐,而師清苦異常。時以豆渣佐食,即洗鍋水中餘粒亦必食之,不肯隨手傾潑。抗日初期,日軍轟炸無錫,師不避危險,發願代眾生受苦。當時適有炸彈落在身邊,炸毀屋宇,旁有一 圓桶,被炸彈震動,滿地亂滾。而師則虔誦觀音聖號,若無其事,亦竟平安無恙。一九六八年,師為了卻塵緣,三年不出禪房,專誦七如來聖號。一九七一年四月十一日早晨,命其弟子向工作單位請假,並說我今天要走了。弟子聽說,都含淚飲泣,並為安排一切,分侍左右 ,陪同稱念如來聖號。是日下午三時許,師更衣靜坐。四時許,合掌向空作禮說:「阿彌陀佛已來接引!」即安祥而逝,年八十有五。師為人仁恕正真,慈祥善良,見有窮苦之人,無不盡力資助,為眾所稱。 | ||
天 慈 | ||
天慈,俗姓孫,原籍蘇北鹽城南鄉伍佐鎮。年二十四,依慧山老和尚剃度,在揚州某寺受具足戒。此後即來蘇州,在虎邱小普陀寺當客師,為時三載;又往上海閘北寶福庵當客師三年。後仍返蘇州,住葑門二郎庵。師剛進庵時,但破屋三間,荒蕪一片。師發願重興梵宇,數 載節衣縮食,辛勤勞動,積累資財,建大殿三間,頓使敗瓦頹垣,成為莊嚴道場。師平日常誦大悲咒、萬德洪名,苦行卓絕,為大眾所稱歎。一九七七年初秋,體力漸衰。一九七八年冬季,患浮腫病,但身心安泰,不感痛苦;雖病臥床席,始終念佛不斷。一九七九年五月五 日(即農曆四月初十日),下午四時十五分,正念分明,安祥往生。當時有文山寺大眾尼師,以及男女居士多人,齊集念佛相送。師在往生前一剎那間,自言自語云:「阿彌陀佛來了!來了!」言訖,瞑目而逝。世壽八十有七。火化後,檢得舍利花若干。 | ||
妙 行 | ||
妙行,俗稱周,浙江湖州南潯人,貧農出身。夫早死,遺一子一女,亦相繼而亡,自知業重命薄,年二十四即決志出家,往杭州禮大悲庵某老尼剃度為沙彌尼,法名妙行。後又往南京棲霞山受戒。師秉性仁慈,平日專修淨土,曾在蘇州鐘樓頭貞淨居關房閉關。三年後,住持 北園天龍庵。年七十五,患腹水症。臥病二十多天,自知不起,不肯就醫服藥,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往生前三天,對徒弟說:「還有三日,我就要往生了。」到第三天,仍正念分明,持念佛號。不覺歎云:「已經第三天了,佛怎麼還不來接我呢?」正說之際,忽覺滿目光 明,隨向徒弟招手云:「光太亮了,快給我關燈。」大眾言:「沒有開燈。」其時師即隨眾合掌,稱念聖號,端坐而化。逝世後,頂熱肢軟,瑞相昭然。時一九七四年六月十六日中午十一時也。 | ||
常 靜 | ||
袁常靜,母家姓薑,家住湖北漢口。年三十六,發心念佛,皈依德清法師座下,法名常靜。受五戒於漢口圓照寺。長齋念佛達三十三年之久,至六十九歲往生。居士平常修持精進,無論寒暑冬夏,每天刻定四點鐘起床念佛,日間專門拜佛。每逢天暑,汗濕衣襟,即備海青數 件,便於更換。務令威儀整肅,不以便服禮佛。見衣服破爛,登門乞化者,脫己衣施與,無吝色。或竊其母家物件,察覺後,不但不予制止,卻至廚房盛滿碗飯,令飽食而後縱之。一九四四年正月,忽感微疾。至四月初十,親見西方三聖來臨。至十七日晨,謂家人言:「我 要落發,你們可速去歸元寺請首座和尚來,與我說戒。」又令燒檀香,為之沐浴。沐浴更衣畢,首座和尚到來,即為落發,授沙彌尼戒。二十日晨,告家人言:「我今天要歸到西方去了,你們速去歸元寺,把首座和各位師父請來念佛,助我生西。」八時許,歸元寺首座領眾 僧來時,居士已命人扶起,跏趺坐椅上。胸佩戒牒,手執數珠說:「阿彌陀佛與諸聖眾,早已到來,你們不要哭,助我念佛。」言訖,自稱佛號數聲,大眾在旁齊稱聖號。至十點鐘,奄然示寂,如入禪定。次日十點裝缸時,端坐如故。火化之日,念佛送葬者達千人。火化後 ,骨灰成金黃色,得淡白色堅固子大小共七粒。EE | ||